閱讀屋>中元節> 萬聖節和中元節區別及習俗

萬聖節和中元節區別及習俗

萬聖節和中元節區別及習俗

  萬聖節和中元節的區別

  1、節日氛圍和文化內涵不同

  首先最直觀的就是日期不同,人間萬眾對待兩個鬼節的方式也迥然不同。華人的中元節,傳統節目是拜祭祖先,並舉行“普渡”、“施孤”等佈施活動,以普遍超渡孤魂野鬼,防止它們為禍人間,同時也祈求各路鬼的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中元節這一天,大人都會叮囑小孩天黑後不要上街,如果遇到街角有人拜祭燒紙,千萬不要過去踩踏,更不可對逝者有不敬之語,還有不少中元節的禁忌,要求人們不要冒犯逝者,以免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災禍。

  而相比華人中元節的莊嚴肅穆,西方的萬聖節則是以搞笑狂歡為主旋律。表現上最本質的區別是,萬聖節這一天上街群魔亂舞的並非鬼,而是各種盛妝打扮的人。

  妝扮的元素來自萬聖夜的典型主題,怎麼恐的怖駭人怎麼來,主要是鬼怪以及與死亡、魔法、怪物有關的事物,包括形形色色的萬聖夜標誌物,如南瓜、幽的'靈鬼的魂、食屍鬼、女巫、蝙的蝠、黑貓、貓頭鷹、蜘蛛、墳墓、精靈、吸血鬼、僵的屍、骷髏和惡魔等,還有虛構人物如卡通角色和科學怪人等。

  2、風俗的差異

  10月31日是萬聖節前夕,在基的督紀元以前,凱爾特人在夏末舉行儀式感激上蒼和太陽的恩惠。當時的占卜者點燃並施巫的術以驅趕據說在四周遊蕩的妖魔怪。後來羅馬人用果仁和蘋果來慶祝的豐收節與凱爾特人的10月31日溶合了。

  在中世紀,人們穿上動物造型的服飾、戴上可怕的面具,據說就是想在萬聖節前夜驅趕黑夜中的鬼怪。儘管後來基的督教代替了凱爾特和羅馬的宗教活動,早期的習俗還是保留下來了。

  現在,孩子們帶著開玩笑的心理穿戴上各種服飾和麵具參加萬聖夜舞會,這些舞會四周的牆上往往懸掛著用紙糊的巫的婆、黑貓、鬼怪和屍骨,窗前和門口則吊著齜牙裂嘴或是面目可憎的南瓜燈籠。孩子們還會試圖咬住懸掛著的蘋果。

  萬聖節的習俗

  南瓜燈

  南瓜燈有個名字叫傑克燈,這個習俗起源於愛爾蘭,以前的南瓜是由燈蘿蔔和土豆製成,現在南瓜燈是由南瓜製成,其做法是將南瓜掏空,然後刻上大大的嘴巴和眼睛,最後在南瓜裡面點上一根蠟燭,這樣南瓜燈就做好了。

  不給糖果就搗蛋

  不給糖果就搗蛋是萬聖節特有的習俗,主要是在孩子之中進行,萬聖節期間,小孩們就會把自己裝扮成各種樣子,然後提著一個南瓜燈出門玩,當集結好小夥伴後,就成群結隊的去附近領居家討要糖果,如果主人不給,那麼孩子們就會使出渾身解數來搗蛋,讓你啼笑皆非,直到你願意給小朋友們塞滿各色糖果時,他們才會心滿意足的走開。

  裝扮鬼怪

  萬聖節其實是西方的鬼節,是群鬼出沒的日子,人們就想著扮成鬼的樣子好把鬼給嚇走,所以這天很多人會奇裝異服,裝扮成各種各樣的鬼怪在街上游蕩,所以膽小的人出門千萬要注意了,一定要做好心裡防備,不然你沒被鬼嚇死,就會被裝扮成鬼的人嚇到了。

  中元節的習俗

  祈豐收

  在我國七月半施祭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絡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的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吃鴨

  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在七月半吃鴨子,因鴨在水中游,取其河燈普渡祈禱之涵意。也有說法是“鴨”就是“壓”,是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魂靈”,這說法有點牽強,因為很多地方“鴨”與“壓”不同音。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所以各地區還是會有所不同。

【萬聖節和中元節區別及習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