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電影> 電影孔子觀後感

電影孔子觀後感

電影孔子觀後感(精選20篇)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電影孔子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1

  看了電影《孔子》後,我知道了孔子出生在2500年前的魯國(也就是現在的山東)。他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那時侯人的打扮和現在的人不一樣,男人都梳著一個髮髻,穿著用粗布做成的衣服。那時侯的字都寫在竹簡上,非常麻煩,碰到水,字會慢慢消失。而且竹簡很重,要用車子來搬運。比較起來,我們現在寫字讀書都方便多了。

  孔子是個文武雙全的人。他在魯國當官的時候,打了很多勝仗,敵人都非常怕他。他的很多弟子也非常能幹。

  在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們周遊列國的路上,他們受冷受餓,非常艱苦,但是他們仍然保護好自己的書。在回魯國的路上,地凍天寒、大雪紛飛,裝滿書的車子突然翻進了冰窟窿,弟子顏回不顧寒冷,跳進了進去,書被救回來了,顏回卻失去了生命。

  孔子還教育他的弟子,做人自己先要懂禮。所以他的弟子子路在戰場上被敵人圍困的情況下,還要先整理好自己的官帽。

  看了這部電影后,我知道了2500年前和我們現在的差別很大很大,但是要讀書還是沒有變的。很愛看。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2

  星期五下午我們有幸觀看了《孔子》電視劇。使我們對這位聖人有了認識和全方面對了解,孔子是一個頂天立地的氏人,這一集,我們看的主要內容是孔子結婚的時候和他師傅對故事。

  孔子要準備結婚了,按理說孔子應該很高興才對。但是,孔子可不這樣想,他還在關心自己對師傅,問師傅:“我結婚了,那你怎麼辦呀?”我從這一個地方就看出了孔子是以個很無私對人,不但會關心自己的事情,還會擔心別人對事情。

  孔子家中雖然很清貧,但是,孔子對學問不清貧。學而不厭是孔子的作風。我想起了在一本書上看到一篇關於孔子的小故事:師襄子教孔子彈琴,孔子會彈之後,師襄子就回家了。第二天,師襄子來後,對孔子說:“你已經學會這首曲子了,應該學下一首了。”可孔子卻說:“不行,我還沒有把技巧學好呢!”又過了一陣子,他又去找孔子,但是,孔子還沒有領會曲子對神韻和志趣。就這樣,孔子一直不停地練習,知道彈出曲子對神韻。

  看完孔子,是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特別是他刻苦好學的精神,只要自己肯下功夫,一心一意地學,就一定能夠學好。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3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朝聞道,夕死可矣”……電影《孔子》帶我們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恍惚中,我彷彿聽到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諄諄教導;聽到了顏回謙和恭敬的話語;聽到了子路勇敢果斷的聲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們奉為“至聖”,他如一顆絢麗的流星,在歷史漫長的黑夜中用短暫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給後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啟示……

  電影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為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點讓我很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的書簡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為後來有著無數個顏回,我們現在才能夠領悟到孔子的精神。當我看見孔子抱著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不過來了。但是夫子依舊抱著,那個場面真的和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是他始終記著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著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後,喪徒如喪子,但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願,但已得為仁。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4

  今天,我們全校同學一起觀看了一部電影——《孔子》。

  電影裡的孔子溫與又嚴肅,有威嚴的氣質但並不兇狠,謙虛恭敬又安詳。這讓我想起《論語》裡的一句話:“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還很熱愛學習,學習永遠不感到滿足。孔子也很會教導別人,教導別人永遠不知倦怠。我想,“學而不大厭,誨人不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電影裡有一個片段,令我終身難忘。孔子的馬車正行駛在表面結了冰的大河上,突然,一大塊冰破裂了,而孔子的馬車正好在那塊冰上,駕車的人讓馬車跑過了那塊冰,一卷卷書卻掉入了水中,孔子的一位學生潛入水中,把一卷卷書拿上了岸。這就反映了他的學生就是多麼愛書啊。

  孔子還有一句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在《孔子》裡充分表達了出來。魏國一位女子上午與孔子聊天,學到了許多知識。而臨近傍晚時,她坐在馬車裡被人用暗箭射死。臨死前,她並沒有非常傷心,而是微微一笑。她想起了上午與孔子交談時的情景。朝聞道,夕死可矣!

  看完《孔子》後,我被孔子的精神震撼了。我覺得,孔子真的是一個偉大的人啊!我們都應該向他學習!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5

  《孔子》從入世到出世,最後希望逃避政治與爭端。“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戲中的孔子領悟到生命中彌足珍貴東西相當多:師生之情,知音之情,家園之情……而那些黨同伐異的鬥爭並無意義。這也是這部電影為什麼顯得相當“中庸”的原因,因為他要表達的本身就是“無為”的價值觀。因為缺失激烈的矛盾與可看性強的戲劇性鬥爭,所以電影節奏顯得相當緩慢。不過原本希望“逃避政治”的《孔子》,卻因循墜入戲外的“輿論口角”之中,這豈非另外一種黑色幽默?

  《孔子》表面上竭力依葫蘆畫瓢照足歷史,事實上不過是借古喻今,依舊是近來影視劇題材不變的主題:對於信仰缺失,喪失“堅持”品質的主流社會,《孔子》依舊是在宣道。所以電影中的孔子即便顛沛流離無處遁藏,也依然堅持“歲寒而知松柏。”人只能在歷練中變得頑強,在風霜後看出本質。只可惜這部電影描摹出了孔子的“本質”,但卻對那些“風霜”和“歷練”沒有深入敘述,以至於電影主題先行而細節稀缺。

  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誤,全盤皆輸。——弗洛伊德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6

  今天,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內容是主講孔子的一生由魯國興盛的國相(相當於現在的總理),衰弱到一個四處傳教的乞丐,最終又回到魯國的人生經歷,令人不禁感嘆人生的曲折路程,又使人惋惜如此一位高尚的人,生命路途的悲慘。

  孔子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學習孔子高尚,讓人深有所思,是的,在當時那個戰亂的時代,孔子的儒家道法被各個國家重用,但他沒有被別的國家用重聘金所動,依然效首魯國,但最終被叛人挑撥而被趕出魯國四處傳教乞討,如果;是現在這個社會,一定是一個被視為尊重的人,但是那個戰亂的時代,竟然像一個乞丐流落街頭,連口飯都吃不上!使人不禁嘆息人生的不公,竟然讓如此一位聖人墮落……

  看到孔子在那種黑暗的年代依然正直的身影,我不禁有所感動,在我們這個沒有戰亂,和平的年代裡,擁有孔子這種品行的人幾乎已經見不到了,要想學會孔子的修行不容易,但也很簡單,簡單是因為只是捍衛了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則,其實孔子也只是做到了這一點,但難是因為這一點,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的不是想象的那麼容易,就要拋棄功名,財物,地位等等,雖然我們不一定能做到孔子這樣偉大,但我們起碼不能在人生路上做惡事,在別人看來,我們遠沒有孔子偉大,但我們可以自豪的說,我這一生是正直的,是不邪的!

  看了孔子後,我沉思了許久……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7

  孔子,可謂是家喻戶曉,但我們也只知道他大體的一些作品和事蹟,《孔子》這部影片讓我們更加了解了這位偉人的一生。

  孔子從政,希望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對可能的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孔子到了晚年,認清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他最能影響社會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從政。他的弟子有各種各樣的才幹,可以將他的思想傳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講學上,能夠影響更多的人,意義要遠大於參政。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的事不如自己所願、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理想的情境。可是,這些都於事無補。

  現實擺在這裡,我們也只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賴於別人。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理想才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得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面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面對困難不畏縮,面對孤苦不冷漠的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8

  電影《孔子》講述的是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就知這親的年代生活。孔子滿腹經論,學識淵博。他就任“中都宰”這個職務時,使中都面貌大變,老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孔子所以受到魯定公的重用,被魯定公任命為大司寇。

  當時是奴隸社會,有一個這樣殘忍的陋俗,就是隻要有一個王權去世了,他的奴隸們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權勢,提出要廢除這個殘酷的陋習,用智慧戰勝了兩位王侯貴族,展現了孔子的聰明和機智,以及他的仁愛之心。

  孔子擔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魯定公去會見齊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戰車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絕,只好帶著孔子的十乘戰車去會盟,受到齊國的威脅,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輛牛車嚇退齊國的五百戰車。所以,得到魯國王的稱讚和重用。孔子與他的弟子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國之間,傳授學問,用仁愛之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對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讓我感動,就是顏回下到冰海,給孔子撈書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長時間,就被凍僵了,已三個時辰了,顏回沒有緩過來,這種視書如命的精神讓我感動。

  這部電影僅僅是孔子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藝術體現,我要從孔子的文學著作《論語》再深入進行了解,要向他學習“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精神。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9

  《孔子》這部電影已經放映好久了,可我一直沒機會看。昨天下午,學校說全體師生一起觀看《孔子》電影,我一聽,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孔子與他的弟子的故事,很感人,很好看。

  在這部電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們在堅硬的、冰冷的冰上艱難地行走著。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駕著馬車,馬車上裝滿了書。突然,冰裂開了。剛剛好,顏回、馬與書一起,“撲通、撲通”地掉進了刺骨的湖水中。顏回不顧自己的性命,將沉入湖底的書一點一點地撈上來。連愛書如命的師父孔子都對他大叫:“回來,回來!”但是顏回毫不理會,繼續撈書。最終,顏回永遠地沉睡於湖底。

  看到這裡,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有的時候,我家裡的書也會“生病”:比如,書皮爛了呀,書皮折角了啊等等,數不勝數。我見了,很少給它們“治病”,置之不理。它們一個勁兒地哀求我,我也不理……想到這裡,我的臉微微有些發熱。顏回不顧自己的性命,還要將書撈上來;而我呢,書生了病,我也不理,真是相差太遠啊!

  於是,我暗暗下定了決心:以後一定要愛護書,見到書“生病”了,馬上就給它“治病”,我相信自己能做得到。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10

  今天我們觀看了一部電影名叫《孔子》,這是一部與文學有關的電影,至於它的主要內容,也是十分簡單,孔子當時生活在魯國,原本生活是安康的,可有一天,孔子的妻子收留了一個家奴,名叫漆思弓,他是季氏的家奴,原本應去陪葬,但被孔子的妻子所救,孔子向魯君提出廢除這個陋習,卻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但是孔子憑藉自己的力量去使魯君廢除了這個陋習。我從這裡面明白了對於那些不應該有的陋習,應立刻去廢除它,而不是把它持續下去。後來由於魯君不採取孔子的建議,孔子便周遊列國,途經蔡,陳,鄭等國家都不歡迎他們,反而去驅趕,孔子與弟子們路上風餐露宿,艱苦的生活著。

  從這部影片中我明白了我們應該學習孔子那清正廉潔的高尚品德,去反對那些不成文明的陋習與壞勢力去做鬥爭,要尊重師長,重視賢人,自己說到的事就要做到,不能出爾反爾。“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我記得最深刻的一句話,它的意思是:自己不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我們有很多事都不願去做,總是推給別人,讓別人的替我們完成,這是一種十分不好的習慣,我們應該及時改正。

  《孔子》這部電影令我受益匪淺,我也推薦大家去看一看哦!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11

  昨天,我聽媽媽說銀谷影城正在熱播電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來。媽媽見我這麼興高采烈,便答應帶我去看這個電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出生於公元前五世紀。他學問淵博,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個電影講述的是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孔子在周遊列國時先後去過衛國、蔡國、齊國、鄭國等國家。

  孔子本來在他的家鄉魯國享有很高的官職—司寇,他倡導用禮儀治國,讓國家富強,不同意連綿的戰亂,耗費錢糧,這樣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可是他這種理念當時並沒有被魯國國君採納。雖然這樣,孔子還是在魯國廢除了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殉葬”。古代,每個有錢的主人,手下都會有一些奴隸,而主人去世後,他的奴隸就會一個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這殘忍的一幕,令人心驚膽顫。有一次,一個大臣的父親死了,他的一個小奴逃到了孔子家中,哆哆嗦嗦地說了實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帶來了了這個小奴,國君憤憤地說:“你怎麼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這個小奴呢?”這時,一位朝中大臣對孔子說:“奴隸陪葬是一種禮節,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說:“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為什麼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說得這位大臣啞口無言。但孔子最後還是被魯君趕出了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後,先後周遊了很多國家,都沒有得到重用。這時,魯君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經三思後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動的一幕發生了。當他們的馬車行駛在冰凍河面上時,冰面突然崩裂了,書簡掉到了河水裡,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知道這些書簡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顧自身安危跳進冰水,救出了這些書,而他卻被冰冷的河水凍死了。看到這時,我差點眼淚奪眶而出。

  孔子周遊列國14年,終於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專心講學,最終在73歲時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那不因艱難而退縮的的品格深受人們敬佩,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懷念他,時時刻刻學習他。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12

  《孔子》年初已經上映了,我卻一直沒有看,昨晚閒來無事,在網上看了,竟也看出一點感覺來了。

  我不是文人,也不是文化人,但孔子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我還是很尊敬他的。可以說我是懷著一種虔誠的心態來觀賞這部電影的。

  《孔子》是胡玟導演的力作,畫面精美,氣勢恢宏,述說了東周末年各諸侯國為了達到稱霸目的相互征戰,而孔子為了理想在列國之間奔走,以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程序。影片活靈活現在刻畫了一代儒師的大家風範。周潤發飾演的孔子表演極其到位,演出了孔子的神韻,他總是面帶微笑卻剛正不阿,從容不迫卻睿智精警。

  影片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經典的論語名句,使整部影片看起來人文氣質濃厚。讓人們在觀看電電影、回顧歷史的同時,得到啟悟和學習。

  在影片在開頭不久,孔子為了救出陪葬的小孩,在魯定公面前勇敢諫言、取消陪葬,與季孫氏鬥智鬥勇,並最終取得勝利。體現了孔子的博愛和正義,以及一種無比堅定的勇氣。

  孔子在50幾歲後才被委以重任,在他短暫的政治生涯中,主張“為政以德”,政績顯赫,並得到了魯定公的絕對信任和讚揚。齊國一心想吞併魯國,卻對孔子心存懼意,於是想出一個除掉孔子的計謀,約魯定公和孔子在齊魯交界處商討齊魯合盟的事。孔子知道其中有詐,為保證魯定公安全,便向季孫氏借戰車500乘。當孔子和魯定公去赴約後,齊方便露出真面貌,試圖致魯孔二人於死地。孔子知道季孫氏的戰車不會到來,因此用了一個計謀,命人在山谷另一邊以樹技等道具製造灰塵及吼聲,並對齊王說他早就安排了500乘戰車在山谷口候命。齊王見山谷那邊灰塵大起,信以為真,便撤了軍隊,最終還失去了佔領魯國的三座城池。孔子的計謀在歷史上無可考究(三國時期的孔明也用過此計),可能是編劇加上去的情節,以此來歌頌孔子的軍事才華。破了齊國的計謀後,孔子名聲大震,被提為大司寇,相當於今天的總理一職。這是孔子從政來的輝煌的時期。

  孔子為削弱三桓的勢力,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從此處處被牽制和排擠,最終對政治失去了信心,不得不離開家鄉魯國,和弟子一路顛沛流離講學,一走就是數年。

  在衛國,他見到衛國國公的女人南子。在“子見南子”中,南子和孔子的對話加起來寥寥數句,但很細膩傳神,把一種惺惺相惜、含而不露的感情表達得奇妙而精準。最終南子被震憾了,她站起身說:“世人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所體會的痛苦,但未必能領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到的境界。”然後跪拜在孔子面前,孔子敬之以同樣的回禮。所有的人格得到昇華,所有的人性得到彰顯。

  孔子在同遊列國的過程中經歷了各種磨難,有一次被人圍困,絕糧7日,孔子險些被餓死,謹有的一碗稀粥,孔子還和弟子推來讓去,最後一人只喝一口,場面溫馨而感人。

  多年後,孔子終於重回故鄉魯國,頭髮鬍子已經花白,面對城樓,已是垂垂老矣的他長跪不起,老淚縱橫……那是落葉歸根的情結,那是對家鄉的眷戀和歸屬感,那是永遠的遊子情懷!

  最後影片在《幽蘭操》的歌聲中結束,那是對孔子詩意而完滿的總結。“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給孔子,也給生活中每一個有著高潔品性的人。

  一部能震撼人心的電影,值得一看。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13

  這個寒假,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對此,我很是感觸。

  對於孔子,我們也已經對他得了解很少了,我想,我們這些後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這些中華民族上曾經得歷史。

  影片中感觸最深得,是理想與現實得衝撞。孔子從政,希望實現自己得社會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己得理想,對可能得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孔子到了晚年,認清了理想與現實得關係。他最能影響社會得,是教育弟子,而不是從政。他得弟子有各種各樣得才幹,可以將他得思想傳播到更多得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講學上,能夠影響到更多得人,意義要遠大於參政。

  聯絡到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得事不如自己所願,不完善,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理想得情境。可是,這些都於事無補。

  現實擺在這裡,我們也只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賴於別人。不要只是替別人著急,看到自己應該做得,才最重要。這樣,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理想才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得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面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面對困難不畏縮,面對孤苦不冷漠,我想,他得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

  所以,我們這一代新世紀得幼苗,一定要銘記這位開創教育先河得人物——孔子。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14

  春秋時代,是個動亂的年代,可我們如今仍尊崇的夫子孔丘便是那個時候的奇葩,我對歷史本來就是不太瞭解的,電影《孔子》無疑讓我更加了解了史稱為“春秋”時代這個名詞的真正意義,雖然都知道,一部電影只是一個縮影,真正的歷史是現代的我們無論如何無法再現的,我們只能根據歷史資料以及演員的盡情表演來推斷當時的光景,卻不能把它當作正在發生的事實,可僅僅這一個縮影,孔子的形象在我心底又激起一層波瀾,因為我崇拜他、敬愛他,想知道《論語》的創作過程,以及他的弟子的故事,這部電影從一些角度滿足了我的憧憬。

  剛開始有種錯覺,覺得孔子有點太會裝,一開始便受魯國國君的各種重用,而他態度似傲慢似歡喜,不太懂他為何接受高位的授予,畢竟伴君左右,危機四伏。可瞭解了當時的政局動亂後,我明白了,他只是想盡心盡力幫助國君,而魯國國君幾近是個空名,下面的三桓、季氏無不垂涎著君主的位子,雖說孔子“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可他對國家的熱愛慢慢推著他向前走,不得不立在一個高度上對抗敵人。

  而看到當時幾個國家的相處局面時,我並不感到擔憂,只是為當時深受其害的百姓感到痛苦,君主們的雄心勃勃並未展現的淋漓盡致,按說歷史上的他們都是殘酷無比的,可是在電影中,只是透過極少的顛沛流離畫面以及人物間的對話,告訴我們哪個國家吞併了哪個國家,只留給我們去想象,在這樣動亂的時代,孔子依然堅守著他的夢。

  電影中有很多感動我的場景,比如到了某國時,未進城門便被驅逐,孔子便堅持在城外的樹林裡授課,可依然受當地的居民的驅逐,孔子的弟子與百姓發生爭執,樹被砍倒時,孔子滿臉的無奈與辛酸,正如南子說的“天下人不懂夫子的痛苦,是因為夫子的境界之高”,原話忘了,但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當孔子以禮治國的願望無法實現時,他的痛苦是旁人無法理解的。

  還有一個場景,便是在漫天飛雪時,孔子及其弟子們從冰上過江時,冰裂了,一車的書卷倒入江中,顏回立時跳入江中撈書卷,來回幾次後終於凍僵了,沒有醒來,我看了後有種想責備孔子的心念,顏回是為了孔子,為了師父的夢,就這樣永不再醒來,而孔子內心是會痛的,那麼當時應該想辦法不讓顏回數次回到冷冰冰的水中的,而不是一味地趴在那裡叫著他的名字叫他回來,他應該懂得自己最愛的弟子顏回不會聽他的,即使是送了生命。接著聽聞了子路的死訊後,我真的無法理解孔子了,弟子們都是為了他一人的夢想,斷送了自己的性命,孔子對死去的弟子的無線牽掛與不捨真的沒有改變孔子的以禮治國的方法麼?至少我一直告訴自己,他的弟子們的付出一定會得到回報的,可有時覺得不值得,讓自己活著幫助夫子不是更好麼?為何一定要拼死、拼到死來扞衛自己的那份正義與愛呢?

  沒有活在那個年代的人,有時候真的無法理解那些人的思想與行動,電影畢竟不是寫實,雖然它努力地想要寫實般讓觀眾相信,我覺得那些演出來的真的不真實,不夠,不充分,這個縮影只是孔子的明顯的幾個故事梗概,更多的無法呈現了,於是便有一種空洞感,比如孔子漂流了這麼多年,後來回到魯國後,他的老婆孩子怎樣了呢?他的周遊列國講學並沒有突出呈現,很多年在我看來好像只是瞬間的故事,我想了解細節及更多地故事,更多關於孔子思想活動的故事,他的思想是那個時代乃至現今都寶貴的東西,正如結尾時孔子自己說的,世人瞭解他同情他理解他是透過那部《論語》,世人不解他懷疑他一樣是因為那部《論語》,每個人細細研究過《論語》的話,對孔子都會有不同的認知,我想,更多的是,人們對他在那個時期的思想的偉大清晰透徹的事物觀,人世觀。

  出生於魯國的孔子,視魯國為家,他的弟子也是如此,後來得知自己可以回家時,我好像融入了他的弟子的行列,急著離開顛沛流離的生活,往家趕去。孔子也許領會到了,自己的夢並不能透過他人來實現,尤其是弟子為了他永遠地離開後,他明白了,他只能默默用授課的方式推廣禮治,而不能參與政事,此時的他心裡依然是苦澀的,有志不能抒,是生活在那個年代的悲哀,我更感激自己現在的生活,民主,自由,更激發了我對生活的熱愛。

  而我第一次接觸《論語》的時候是初中,因他的及其弟子的那些簡短的名言以及對話,形象演說了一個個真理,老師帶領著我們透過還原當時的場景,以及給出翻譯後的涵義,讓我對孔子這一偉大的形象產生了並不明顯的'崇拜,只是覺得他是古人中偉人之一,並無其他想法,隨著成長,經歷的事越來越多,再次領會到他們對話中的精髓時,我往往會感到震顫,或許他真的值得我們一生的探索與實踐。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15

  由胡玫導演,周潤發、周迅、陳建斌等主演的商業大片《孔子》,2010年1月全國公映,胡玫導演近十年拍攝了《雍正王朝》、《漢武大帝》、《喬家大院》等膾炙人口的電視連續劇,終於轉戰大銀幕,而且選擇的就是富有挑戰性的大片《孔子》,看完這部電影,可以感覺到其劇本、演員、宣傳等都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可以說是一部製作非常精良的文藝作品,遺憾的是市場反應並理想,票房很尷尬。

  看片名《孔子》,很容易將它當作人物傳記片,也許這部電影的投資不是政府或文化部門吧,最終被定位為商業型別的大片,投資近1.5個億,既然被定位為商業大片,其主旨就不是“傳道、授業、解惑”了,目標還是要吸引觀眾的眼球,當然要選擇孔子人生中最精彩、最華麗、最波瀾壯闊的篇章來演繹,所以這部電影是從孔子五十歲後任魯國中都宰、司空、大司寇、攝相,及棄官後周遊列國的晚年生活片斷,嚴格說這部電影的片名改為《孔子的晚年生活》也許更為合適、更為確切,而《孔子》更適合作傳記片的片名。

  孔子作為人類文化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其思想、政治觀點,如果想透過短短的兩個時變全部展示給觀眾,確實是非常難以辦到的,本片以孔子的晚年生活作為切入點,可以說是非常明智的,孔子不僅僅是思想家,更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他渴望將自己的思想、政治觀點,運用到實踐中去,可以說在五十歲之前,他的儒家主要學術觀點、理論都已經形成體系,就差實踐驗證了,在五十歲知天命的年齡,他終於等到了夢寐以求的機遇,仕官於魯後,孔子可以說是大刀闊斧地推新自己的政治主張,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實踐證明他的理論並不只是書本上的誇誇其談,也於是操之過急吧,最終在“墮三都”上,他功虧一簣,便帶領學生走上漫漫周遊列國之路,當然他也可以考慮妥協,繼續享受榮華寶貴,但這就不是被後人尊為聖人的孔子了,“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去”,理解了這句話的含意,就很容易明白他掛官而去的灑脫了。

  本片後半部分基本上全部是講述孔子及其弟子近十年周遊列國的故事,孔子和其弟子在這十年中可以說是歷盡千辛萬苦,尋找實現政治抱負的機會,但總是挫折大於機遇,這其中肯定有許多精彩的故事傳奇,但本片後半部分顯得非常沉悶、波瀾不驚,還有點讓人昏昏欲睡的感覺,總之和前半部分相比缺少激情,也許出於商業片的考慮,電影中濃墨重彩地演繹了孔子和衛夫人南子相見的戲,周迅飾演的衛夫人妖豔有餘,高貴不足,南子雖然是《論語》中唯一提到的女性,但在本片中的角色則純屬娛樂色彩了。很多人對胡玫不選內地演員,而選擇普通話都不太流暢的周潤發來飾演孔子,頗多微詞,但本片中拍的是老年孔子,周的年齡、閱歷與之非常相近,周的形象俊朗飄逸、有一種俠氣在身,具歷史記載孔子身材很高,而且父親是魯國有名的武士,其身上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浩然之氣”,所以說讓周來演孔子並沒有什麼不妥,至於說普通話,誰知道兩千多年前,孔子說的話發的是什麼音呢?

  近年來,國學熱開始盛起,許多人都開始研讀四書五經,中國人現在正重新審視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欄目推出于丹評《論語》後,引起巨大反響,特別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的融入孔子語錄、以及幫助世界各國開辦孔子學院,也進一步推動孔子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孔子及孔子的思想,已經成為中國和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電影也應該當仁不讓地承擔這種責任,只是胡玫的這部商業大片《孔子》有可能擔當不了,其娛樂性還是太濃了,政府或文化部門可以考慮拍攝一部大型的孔子人物傳記片,全方位地展示孔子思想的光輝閃耀點,我們可以將它的複製贈送給各國孔子學院,讓兩千年孔子在華夏大地上週遊列國的傳說,變成如今電影《孔子》周遊世界。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16

  週六下午同妻女一起去觀看了電影《孔子》,故事情節基本符合史實且連貫流暢,畫面富有美感,拖沓鏡頭和廢話頗少,無論從史學美學角度還是教育意義來說,都是一部上乘之作。我將點滴感想記述如下。

  之一,體會並非領悟之境界。當孔子主張隳三都失敗遭魯國君臣冷落而顛沛流離周遊列國時,我們可以體會到其與弟子們的艱難處境,但要領悟孔子渴望實現理想、傳授仁義道法之境界就難了。人與人之間難的就是領悟啊!

  之二,心正者必相正。每遇伸張正義、扶弱濟貧、維護國威乃至痛失弟子時,孔子的眼神必定是沉穩而睿智的,如果漂移而油滑,小人之相暴露無遺。無言相,而非像。

  之三,好色之徒絕非好德之人。當孔子受到衛國王后美色引誘時,可以看出其介於痛苦與逃避之間的表情,而且他預感到衛國將天下大亂。這是莫大的考驗。如今一些男人看到稍有姿色的女人就挪不動腳了,眼睛發綠,更有甚者動手動腳或口出穢言佔小便宜,卻滿嘴仁義道德而不臉紅,好色者怎會好德呢?實乃道貌岸然,惡俗之極。

  之四,真愛必自然流露而非造作或刻意在小處表白。當孔子被驅逐出魯國時,與相濡以沫的妻子及疼愛的子女離別時的內心掙扎,當他失去最鍾愛的弟子顏回時的痛苦憐惜,當他與相依為命的弟子們分享一碗羊肉湯時的愧疚……孔子的言語和表情都非常自然地流露,而非矯揉。

  之五,堅持為善者必識大體。孔子儘管遭誤解冷落而被迫周遊列國,歷經磨難,但最後魯國迎請他回國時,他還是非常樂意地帶弟子們回國傳授正道,僅提出不要以政擾他,他只想教書育人,做自己想做的事。這種識大體是由內而外散發的,是由他堅持為善的積澱造就的。現在有些人受點小委屈、吃點小苦就怨天尤人甚至惡言相向,更有“扔紗帽”的荒唐之舉。實乃狹隘。

  之六,樂觀可以戰勝暫時的困難。孔子奔波在春秋列國,生活堪為艱辛。特別是當他們到達陳蔡交界處時,已無丁點糧食,弟子飢餓難忍,孔子撫琴鼓氣,展現了一個樂觀堅毅的孔子,渴望用內心戰勝一切的孔子。

  唯一不足的是影片沒有一處交待孔子有什麼不足,此與今世塑造高大全典型的套路頗為相似。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17

  最近,我看了一部名叫《孔子》的傳記電影,這部電影講述了孔子極具傳奇色彩的一生,刻畫出了一個個生動精彩的人物形象,對我的觸動還是很大的。

  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的一生極為坎坷,曾風塵僕僕地奔走於衛、陳、曹、宋、鄭、蔡諸國之間,宣傳“仁”之思想,可亂世將孔子的時代改變了,沒有一個國家聽他的思想。十四年後回到魯國從事教育活動,七十三歲病逝。

  《孔子》電影中有一個片段我至今記憶猶新,陪葬的一個小男孩漆思公為了保住性命拼命地跑,遇到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路救下了漆思公,最後,在孔子的強力辯說下,漆思公重得自由,並拜孔子為師。這個事例說明了孔子宣傳“仁”道的重要性,在這個戰爭的世界,宣傳仁愛精神才能挽留住一些生命。

  孔子宣傳的不僅僅是“仁”,還有“義、禮、和”,這四點綜合在一起,就是治國之本。在孔子離家出去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時,也曾大力倡導過這四點,可結果是處處碰壁,孔子的理想也未能實現。

  導演胡玫最巧妙的一點在於她把南子這個妖嬈的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出來,更從側面烘托了孔子的思想道德之端正。面對南子,孔子沒有心動,而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迫使南子放棄了對他的誘惑。

  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對後人的影響力很大。我們也永遠記住了這位推廣“禮、義、仁、和”、心靜如水的先師——孔子。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18

  上星期三,我們看了一部弘揚愛國主義的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孔子》。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我國偉大的聖人,他在魯國時,因為反抗奴隸制度,救下了一名需要當陪葬的小奴,並引起了當時大司馬的強烈不滿。於是,大司馬為此耿耿於懷,想方設法地想將孔子趕出魯國。最終因為大司馬的陰謀,我們的聖人就這樣被趕出了自己的家鄉。看到這裡,我為孔子那悽慘的命運捏了一把汗。

  在周遊列國的途中,追隨孔聖人的人越來越多,孔聖人也在周遊的途中寫下了許多書,將它們傳授給了自己的弟子。孔子的這些著作宣揚了"仁義"的理念,得到了很多人的讚賞,因此聲名大振。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們要走過結冰的湖面,可是因為冰層碎裂,孔子的書全部陷入冰層。這時,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為了救老師的書,深入冰層,不幸凍亡。仁愛的孔子將他摟在懷裡,足足四個多時辰都沒有放手。看到這裡,我很感動,因為從這裡,我看到了孔子愛生如子的高尚的品德風尚。

  孔子這部電影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瞭解到了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思想和精神。孔夫子一生在書中度過,百讀不厭,他所教的學生桃李滿天下,他的品行是在中國古代史上絕無僅有的!也是中國古代史上不可或缺的人才!我們的老師也正像孔子一樣默默奉獻,將他們的畢生所學傳授給我們,讓我們學習新鮮的知識。孔子是一個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很多事蹟和理論至今都還在流傳,比如說"溫故而知新"、"言必信,行必果"這樣一些經典的儒家學說一直都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我們要感謝向孔子一樣的老師,我們要學習孔子的儒家經典。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19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讀起琅琅上口的《論語》,就讓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他。今天下午,學校組織我們在班上看了《孔子》這部電影,進一步加深了我對孔子他的瞭解,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心靈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滌。

  孔子他出身於魯國,是一個有愛心、有智慧的人,主張禮儀仁和。當時的社會極其混亂,孔子他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沒能實現他的政治抱負。隨後的十四年,孔子他率領眾弟子周遊列國,傳播其思想,並進行文獻整理工作,他的思想和學說為後世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他曾經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覺得這句話說的非常好。在當今社會,大家都愛面子,怕丟臉。因為愛“面子”,有的人在某些時候會變得不懂裝懂。我以前也有這個缺點,有時候老師上課講的題目,我似懂非懂,本想下課後去問老師或同學,可又怕他們說班幹部還不認真聽,所以,就一直把題目憋在心裡,而導致成績下降。後來,我發現這個缺點實在是太可怕了,它使我不會的題目越積越多,腦子裡一片糊塗,嚴重影響了我的學習。現在,我再也不會不懂裝懂了,上課認真聽,遇到難題先思考,實在想不出,就再去向老師和同學請教,把每一道題都想清想透,成績也在一點點的上去。

  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當學習孔子他對學問孜孜不倦的態度,對學習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以及剛正不阿的做人品格,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思想、品德高尚的博學之人。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20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朝聞道,夕死可矣”……電影《孔子》帶我們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恍惚中,我彷彿聽到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諄諄教導;聽到了顏回謙和恭敬的話語;聽到了子路勇敢果斷的聲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們奉為“至聖”,他如一顆絢麗的流星,在歷史漫長的黑夜中用短暫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給後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啟示……

  銘記戰爭的教訓。

  孔子助魯國抗齊時,幾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敵軍潑灑而去。霎時間,火光把天都映紅了,慘叫聲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燒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慟不已,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混亂年代,有什麼對錯可言?弱肉強食,或許是戰爭年代最殘酷的。

  保衛和平的年代。

  試看戰爭年間,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百姓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一場戰爭動輒就要死幾千人,甚至幾萬人;而和平年間呢?社會安定,百姓們豐衣足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兩者相比較,保衛和平,難道不應該嗎?

  珍愛寶貴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會,僅一個季平子死亡就要幾百人甚至幾千人陪葬,難道人命真的有貴賤之分嗎?不,只是因為封建社會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那時候的統治者視人命如野草般,動不動就草菅人命!孔子為了救一個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戰群儒”,以一己之力駁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這就是孔子“仁義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電影中,孔子曾與弟子失散,路人這樣描述他:“氣度像個大人物,卻是像喪家之犬般狼狽。”讓人有些心疼:一個聖人,怎會落魄至此?有幾人又能理解孔子?

  從血淋淋的歷史中,我們得到的啟示太多太多:銘記戰爭的教訓;保衛和平的年代;珍愛寶貴的生命。

【電影孔子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