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哲學> 《中國哲學簡史》讀後感

《中國哲學簡史》讀後感

《中國哲學簡史》讀後感3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哲學簡史》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哲學簡史》讀後感1

  先哲中很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人與世界的連線感,也就是宇宙心。小時候讀的時候不懂,現在慢慢有一點感悟,記錄下來。

  基因、文化本身的連線

  從基因角度,人對自己的同類同胞,更容易有一種一體感。所以我們看到“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直接就能把自己代入。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龍的傳人”這種富有中華神話色彩的詞語也能抓住人心。

  共情的激發

  自然界有很多景色,能激發出人類共通的情感。小時候學的古詩往往一下子就浮現出來……在水邊看月亮想到“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在一場聚會後會唏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在睹物思人時想到“亭中枇杷樹,今已亭亭如蓋矣”。在這些時候我們都和古人對話了。

  天地之間,這情非我獨有,有人陪我或者我陪著他感同身受。

  時間、空間的連線與想象

  這種感覺往往是看一些藝術作品帶來的感受。比如《無問東西》把幾個跨越時間的故事透過人的關係串聯起來,你是我的延續。《尋夢幻遊記》“死亡並不是終點,遺忘才是”。一些油畫或是小說,比如聖殤,活著,描繪戰爭,一眼讓人感受到了痛苦,於是更珍惜如今的和平。

《中國哲學簡史》讀後感2

  在朋友圈都在刷屏世界盃的時候,我看完了這本書,兩遍。

  作者馮友蘭先生出現在《無問西東》片尾的彩蛋裡,絕對的大師級人物,不僅是哲學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學家。1935年寫作完成兩卷本鉅著《中國哲學史》,1946—1947年馮先生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用英文講授中國哲學史,英文講稿由他的學生布德整理成書,就是這本《中國哲學簡史》,是中國哲學的入門經典。

  從先秦一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全景式展現了中國哲學的發展脈絡,主要的哲學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條理清晰,詳略得當,深入淺出,也只有大師做得到。本書一半的篇幅在講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那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燦爛的黃金時代。從漢代起主要是儒道,外來的佛教,禪宗的起源,以及儒道的復興,雖然名家迭出,卻遠沒有先秦時期那樣迷人。

  中國與西方的差異歸根到底是哲學上的差異,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不是宗教,而是倫理。根據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價值,體驗高於道德的價值。因此,中國哲學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發展內聖外王的品格,中國哲學討論的問題就是內聖外王之道。

  也許我們平日並不會思考哲學問題,但知曉了老祖宗們在思考什麼怎麼思考,就明白了我為什麼是我,我們的民族為什麼是這樣的民族,那都是因為中國哲學的基因已經深深的烙印在我們的血液裡,使我們帶著一脈相承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解釋這個世界,去尋找關於一切的答案。

《中國哲學簡史》讀後感3

  哲學這個詞看起來很深奧,但,在我再讀馮友蘭先生的這本《中國哲學簡史》後,逐漸領悟原本模糊的概念或觀點。哲學和思想是相關聯的,它們都與人類思維有關,相互衍生又相互豐富,但二者並不等同:

  1、哲學是一門思維的科學,屬於學術;而思想是人類腦海中的一種意識,屬於行為。所以,先有思想,再有哲學。

  2、它們涉及的範圍也不同。哲學家關心的是真理、邏輯等,而思想家關注社會、哲學、人倫、道德等各個方面。

  3、把思想相同的(至少相類似的)人聚集在一起,找到他們共同思想上的特點,繼而形成一門學術,如儒家、墨家等,就叫中國哲學。

  4、再通俗一點,哲學家一般是思想家,但思想家不一定是哲學家。

  哲學的本質和思想也有關聯。以書中的一句話為例“就我而言,哲學是對人生系統的反思”,這句話從某個角度而言意味著哲學是思想的思想。

  正是因為思想包含哲學,所以哲學家們能有不同表達自己思想特點的方法。這也是書中第一章第三點所講到的。有用比喻表述思想的,也有用格言表述思想的,還有用事例表述思想的。無論是明示還是暗示,各位哲學家們都是為了能用各自的方法說明道理,把思想傳播給後人,讓他們對此加以思考。

【《中國哲學簡史》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