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學設計

生物教學設計彙編1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最佳化。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生物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物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

  2.生物分類原則、等級和基本單位

  3.練習編寫檢索表

  4.說明對生物統一命名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難點:

  1.生物分類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

  2.活動“嘗試對生物分類”

  3.活動“編制檢索表”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地球上約有35萬中植物和150多萬種動物,它們有的形態結構相似,有的彼此千差萬別,我們怎樣識別這些種類繁多的生物呢?當我們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購買東西,會很容易的找到我們所需要的,為什麼?——因為它們是按一定的規律分類排列的。認識生物也要採用類似商品分類的方法,根據生物的某些特徵將它們分門別類,這就是生物分類。 《二》活動“嘗試對生物分類”

  【活動過程】:展示圖片

  觀察圖片上這些你們所熟悉的各種生物,各小組討論分析,嘗試將它們分成不同的生物類群。

  檢查結果

  問:你們組是根據什麼將這些生物分類的? (性狀差異和親緣關係)

  【匯出】:根據這個原則,生物學家將地球上現存的生物依次分為7個等級: 界、門、綱、目、科、屬、種

  (其中基本單位是——種,即為最小的單位;最大的單位是界。);把各個分類等級按其高低和從屬關係順序排列起來,就構成生物分類的階層系統。如教材31頁—32頁在分類階層系統中,我們都可以在不同的分類單位中找到各種生物的位置。

  剛才看了同學們的分類情況,各有不同,這樣是否有利於我們識別生物?如果各執一詞是不是就亂套了?那麼我們是否需要一個統一的標準呢?

  (需要)

  所以生物學家根據生物特徵的差異,編制出生物檢索表。

  講解編制方法

  活動“編寫檢索表”

  第2課時

  《一》複習舊課,引入新課

  【提問】:(1)生物學家們為了弄清各種生物之間的親緣關係是怎樣將生物進行分類的?

  (界、門、綱、目、科、屬、種)

  (2)為了便於人們按照統一的標準識別生物,生物學家們依據什麼編制了什麼

  來進行生物的分類?

  (生物特徵差異檢索表)

  【引入】:很好!我們要認識一件事物,首先要給它命名,認識生物也是如此,今天我

  們

  就來看看生物的命名。

  《二》生物的命名

  【師生活動】:在我們認識生物的過程中發現,由於不同的地區,同一種生物往往有多個名稱。

  請看圖,圖上的生物在我們這裡叫什麼名字呢?——(紅苕)

  這是我們平時喜歡吃的紅苕,但它有多個名字哦,在北京則稱之為白薯,到了湖南就變成了紅薯,江蘇又叫山芋,而山東和東北又稱之為地瓜。

  請再看看圖中的這兩株植物是什麼?——(土豆山藥)

  不同的兩種植物它們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山藥,像上面這樣兩中情況再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那麼這樣是否方便呢?(容易引起歧義)

  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亂,便於研究、交流和開發利用,瑞典科學家林奈於1753年創立了雙名法。

  【補充】:林奈的雙命名法至今仍被生物分類學家所使用。當然,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一些新的分類方法又逐漸被引入生物分類領域中,從而使生物分類方法更為科學合理、準確可靠,以便人們更好地研究各種生物。

  【小結】: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小資料,說明雙名法。

  五.課堂練習:

  思考與練習:小明在植物上找到8只“甲蟲”,為了便於辨識,請你依據“甲蟲”的足、觸角、背部形狀、色斑的不同,編制一個生物檢索表。

生物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描述生物圈的範圍;能舉例說出生物圈能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2.透過本節的教學,提高學生收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3.透過小組討論和研究活動,繼續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

  4.透過本節的教學,使學生建立起:保護生物圈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是本節教學的另一個重點,也是難點

  課前準備:①教師:地球儀②學生:收集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師:出示地球儀,在無數顆星球中,地球作為一顆”藍色水球“懸掛在浩瀚的宇宙中,孕育著無數的生命。下面就讓我們共同來欣賞這美麗的地球吧!

  生:觀看發言

  師: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生物)存在呢?

  生:(討論回答)

  師: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間是有一定的範圍的。現在,我們就給地球上生物能夠生存的這個範圍起個名字,你們認為應該起什麼名字好呢?引出課題--生物圈

  二、師生互動

  (一)生物圈的概念

  師引導閱讀課文,歸納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實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層,科學家把這一薄層叫做生物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並且相互間發生著複雜的關係。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足球大小,那麼,生物圈就比一張紙還要薄呢!同學們,剛才你們都觀看了美麗的地球風景,你們認為生物應該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呢?

  (二)生物圈的範圍

  A、生對照提綱閱讀課文理解:

  1.生物應該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

  2.生物圈的厚度?

  3.生物圈劃分為幾個圈層?

  4.各圈層生活哪些生物?這三個圈層中都有哪些生物生活呢?

  5、水圈的哪個部分的生物較多?

  6、生物圈中的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圈是截然分開的嗎?7、人類的“立足點”。

  B、全班分為三大組,每組代表一個生物圈層進行討論C、分角色扮演

  (三)、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師:我們都知道,現在地球的人口已經超過了60億,人口過多給地球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於是,科學家想了一個辦法:把地球上的人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大家覺得這種方法可行嗎?引入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條件。觀察書中的六幅圖片並討論以下幾個問題:1.向日葵生長需要什麼條件?長頸鹿生活需要什麼條件?

  學生:(觀察書中12頁)向日葵的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土壤和肥料;長頸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氣、陽光和溫度。

  師:現在,請充分發揮你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假如你是其他星球上的一棵草或一隻小白兔,你會有什麼樣的遭遇呢?

  生:(分組扮演角色)

  三、小結: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生物之間發生著複雜的關係。我們人類也是生物圈的成員之一,但是人類掌握著高度的科學技術,人類的活動可以到達生物圈的各個圈層,人類憑藉自己掌握的科學技術對各個圈層起到破壞作用。這已經引起了全人類的關注。生物圈是一個統一整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保護生物圈,人人有責。

  教學反思——巧用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

  生物教學中可多處運用角色扮演的教

  學方法。如在(七.上)《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節生物圈》教學中,可兩次應用角色扮演。一次是學生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扮演生物的居住環境:水圈、大氣圈和岩石圈;再次是讓學生扮演兩種生物:不幸落在金星上的含羞草和落在火星上的小白兔,以反證地球生物圈對生物生存的重要性。從環境和生物兩方面進行前後呼應,緊扣主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運用角色扮演進行教學有以下幾個優點:

  1.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

  2.適合學生的身心特點,他們喜歡模仿,願意表演,在集體中展露自己的才華。

  3.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有利於教師對學生認知過程的規律、認知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學生的個性特長的瞭解。

  4.由於現代科學教育,越來越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為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5.教育作為實現人的社會化過程,學生對社會或自然事物的扮演過程,有利於對社會、自然的關心,在扮演的過程中,既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還會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有極大的幫助。

  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巧用這種教學方法,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生物教學設計3

  1、教學目標

  透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學生自主學習、親自實踐,從而使書本知識遷移深化為一定的能力、素養,同時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情感價值觀。

  ①知識目標:正確說明顯微鏡的結構與功能

  ②能力目標:能獨立、規範地使用顯微鏡,能觀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認識、使用顯微鏡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

  ③情感目標:認同顯微鏡的規範操作方法,養成愛護顯微鏡的習慣,初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的分析:

  ①教學重點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②教學難點規範使用顯微鏡,並觀察到物象。

  2、教學策略

  作為本冊教材中第一個技能性的操作實驗,該課內容寓理論與實際於一體,是非常基礎和重要的一節內容。但由於顯微鏡較昂貴,學生之前又沒接觸過顯微鏡。過去教師在教學微鏡使用時總是把顯微鏡的結構、功能、使用方法、步驟、注意事項講的十分詳細,然後才讓學生動手,這樣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也不符合新課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結合本校學生生源較好和好奇心強的特點,我試著把本節課設計成自學+講授+探究課,給學生創設情境,將學生的親自動手操作為中心,整個學習過程以此為出發點,及時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因難在課堂中解決。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自學和部分探究,讓學生掌握顯微鏡的結構、功能及使用方法。學生透過手腦並用的探究與合作在教師引導下,獲得新知與能力的提高,同時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3、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顯微鏡,並逐個檢查(準備兩個不同倍數的目鏡);三種標本(寫有“上”字的玻片;寫有數字的透明紙;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擦鏡紙,紗布,顯微鏡的使用錄影帶或課件;課前每班培訓幾名學生,以便課上幫助教師輔導其他學生。

  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並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閱讀課後的顯微鏡發展史。

  4、教學程式

  (1)走進新單元指導學生閱讀二單元開語,觀察書上細胞彩圖,明確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奧妙,就必須要了解細胞。

  (2)匯入新課(展示圖片)讓學生了解細胞非常小(提示圖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狀各異。提問,引出觀察細胞的工具——顯微鏡。

  5、鞏固練習

  (1)寫有“上”字的玻片標本,視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字。

  (2)顯微鏡的'目鏡5×,物鏡10×,放大倍數是();目鏡10×,物鏡10×,放大倍數是();目鏡10×,物鏡40×,放大倍數是()。

  (3)如果物像偏左,你應將標本向()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課後反思

  上好本節課的關鍵是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和操作,教師最好課前培訓幾位學生作助手,這樣看似麻煩,實際在上課時解決了不少問題,以後的學習中還會用到顯微鏡,所以在開始就要強調規範操作,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生物教學設計4

  一、教材說明

  本課以學生玩蔥葉的典型生活經驗為切入點,透過做蔥葉模型,蒐集有關仿生學的資訊資料,使學生了解什麼是仿生,怎麼進行仿生 ,知道人們在生物的啟示下進行的發明創造。培養學生親近自然的情感和勇於創新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目標

  1、透過對本課的探究和學習,使學生認識什麼是仿生,瞭解人們在生物的啟示下進行的發明創造。

  2、瞭解仿生過程,嘗試仿生設計。

  3、培養學生親近自然,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的科學態度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在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保持強烈的探究慾望和積極嘗試和不斷反省的探究態度。

  2、在小組學習過程中,學會自我評價尊重他人的想法的相互合作的科學態度。

  3、透過對仿生學的認識,意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推動作用。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準備:

  1、課前佈置:你知道飛機和雷達是如何被髮明的嗎?讓學生進行課前調查和查閱資料為課堂探究做準備。

  2、讓每個同學準備10條新鮮蔥葉和部分已變得柔軟或枯黃的蔥葉,觀察一下新鮮蔥葉和已變得柔軟或枯黃的蔥葉有什麼不同。

  3、教師為每個實驗桌準備適量的木板、膠水、白紙(16開)2張、砝碼1盒等。

  教學過程:

  活動一、玩蔥葉、找發現。

  1、匯入課題:蔥是我們熟悉的一種植物,你知道蔥葉有什麼效能嗎?拿出你準備好的蔥葉,利用桌上給出的材料,參考課本插圖,玩一玩,看你有什麼發現。

  2、學生分組玩蔥葉,教師巡視指導,必要時可做一下點拔:我們試試一條蔥葉可承受多大的壓力?剪成條形再試試,看能承受多大壓力,看哪種情況承受壓力大。

  3、學生討論、交流玩中的發現。(學生的發現不一定相同,交流的內容也不一樣。)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研究結果認真分析、細緻比較。

  4、小結:筒形蔥葉比剪開的條形蔥葉承壓能力強。

  過渡:其它物體是不是也具有這種特性呢?

  活動二、我們來做蔥葉模型

  2 你打算用什麼材料做蔥葉模型?為什麼?教師也可以向學生推薦桌上預先準備的材料。

  3 學生動手製作蔥葉模型,教師巡視指導。

  提示:你做的模型具有蔥葉的特性嗎?比一比,看誰製作的最接近。

  7 檢測模型效能。讓學生參照課本上的兩幅圖分組檢測,看紙筒和紙片分別承受多大壓力。

  8 你的檢測結果是什麼呢?

  9 我們如果把蔥葉的這種效能應用到日常生產和生活當中,你打算設計件什麼產品來為人類服務?

  10 學生自由交流。

  教師引導總結:同學們進行兩項探究,實際上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板書)發現生物(蔥葉)效能->根據生物結構特點(蔥葉筒形)->建立生物模型(紙筒)->檢測模型是否也具有生物效能->研製開發新產品。

  教師明確:人們模仿生物的特性,研製產品,這就是仿生。(板書“仿生” )

  課外拓展:

  1、 你知道人們在生物的啟示下完成了哪些發明創造嗎?請你在課下做調檢視誰蒐集到的資料多?提示學生可參考課本上列舉的幾種仿生產品。瞭解他們是根據生物的那些特性研製的。

  2、 仔細觀察周圍的動植物,看你能否得到啟示,進行仿生設計。比一比,看哪些同學的發現多、設計的合理。下一節課我們在課堂上展示(可以把生物帶進課堂,但要注意保護生物)。

  第二課時

  教學準備:

  1、 學生準備好蒐集到的關於仿生知識的資料、資訊。

  3、 上節課拓展活動2的觀察記錄。

  教學過程:

  活動一:瞭解人們在生物的啟示下進行的發明創造,探索其中的奧秘。

  3 讓學生彙總資料,小組內討論交流,作好記錄。

  4 提問:在生物的啟示下,人們完成了哪些發明創造?你知道它是受哪種生物的啟示嗎?你有什麼感受?

  5 讓小組選代表彙報,教師可適時播放有關影片資料。談感受時要鼓勵學生大膽設想、勇於創新。

  6 對於“自我複製的機器人會不會失去控制?”這一學生極感興趣的問題,教師要告訴學生這是許多科學家都在研究的課題,沒有定論,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科學探究是永無止境的。

  活動二:觀察不同的樹葉,我們會得到哪些啟示?

  4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蒐集的樹葉,觀察他們的特點和效能並做好記錄,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猜想記錄下來。

  5 同學之間交流,這些形狀、大小各異的'樹葉有哪些共同點?(都有葉脈,大都是綠色的等)這些共性有哪些作用呢?(支撐、保護等)

  6 根據樹葉的這些效能 ,開動你的腦筋大膽設想,進行仿生設計。

  自由活動:

  一、說發現、談設想

  1、上節課老師讓同學們仔細觀察周圍的動植物,看你能否得到啟示,進行仿生設計。那就請你們談談各自的發現和設想吧。

  2、學生根據自己的發現,交流自己的設想。教師巡迴指導並加以評價。

  3、剛才大家談得都挺好,現在就請同學們大膽設想、製作,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小組合作,讓學生根據觀察所得和設計製作,填寫表格。

生物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①透過探究酸雨或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清楚地認識到環境汙染對生物能造成不良影響。

  ②設計並完成酸雨或廢電池對生物影響的探究實驗。

  ③發展學生收集資料,運用資料說明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

  ①透過本節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並使這種認識轉變成真正的行動。

  ②怎樣設計科學的探究方案。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ph試紙,配製ph為4的硫酸溶液,清水,燒杯,紗布,大培養皿,提醒學生在準備過程中應注意的安全事項。

  學生:準備食醋,當地的雨水,小麥的種子,查閱資料瞭解酸雨的成分,收集環境汙染對生物影響的例項,準備廢電池的浸出液,當地的土壤(非酸鹼性的),設計科學合理的酸雨或廢電池對生物影響的探究實驗方案。

  課時分配2課時

  --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複習探究的一般過程

  根據自己的設計和教師所舉的例證,分析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舉例指導並幫助學生歸納探究的一般過程。

  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

  ①配製雨水模擬液(正常雨水的ph約為5.6,酸雨的ph小於5.6)

  ②對比實驗

  ③收集資料

  ④分析資料,討論交流

  活動一:組間討論、交流,確定探究酸雨對生物影響的實驗方案。

  活動二:用食醋和清水分別配製ph為4的酸雨模擬液和ph為5.6的正常雨水模擬液。

  活動三:用硫酸溶液和清水配製ph為4的酸雨模擬液。

  方案一:分別用食醋酸雨模擬液和當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麥種子,測發芽率。(若當地雨水為酸雨,則可用ph為4的食醋液與自然酸雨做對比實驗)

  方案二:分別用硫酸酸雨模擬液和當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麥種子,測定發芽率。

  方案三:分別用食醋酸雨模擬液和硫酸酸雨模擬液浸泡小麥種子,測定發芽率。

  方案四:用清水浸泡小麥種子,測定發芽率,並與方案一和方案三做對比。

  一週內不斷觀察各方案中小麥種子的發芽狀況,最後列表收集各組資料。

  各小組分析資料,討論結論並驗證結論的準確性;全班交流收集到的例證;思索今後我們應該怎麼做?

  與學生共同探討怎樣配製酸雨及正常雨水的模擬液,尤其要告訴同學濃硫酸對皮膚有嚴重的損傷性。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要用硫酸配製酸雨模擬液?

  指導學生每一方案全班至少做10組實驗以減少偶然性;

  指導學生把各個培養皿貼上籤標號以免弄混;

  啟發學生分析每一方案中選擇對比液的科學依據。

  指導學生設計科學的表格,指導學生收集資料的方法。

  引導學生分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探究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

  ①準備實驗溶液

  活動一:組間討論、交流、確定廢電池對生物影響的探究實驗方案。

  活動二:破碎廢電池浸泡出的稀釋液。

  活動三:收集自然的雨水。

  幫助確定科學探究方案;向學生講解制備破碎廢電池稀釋液的注意事項。②對比實驗

  方案一:分別用破碎廢電池的浸出液和當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麥種子並測定發芽率。

  方案二:把小麥種子分別埋在用破碎廢電池浸出液和當地正常雨水浸泡的土壤裡並測定發芽率。(若當地雨水不正常,用ph為5.6的食醋雨水模擬液代替)

  指導學生做好對比實驗,處理好實驗後的廢棄物。③分析並整理、交流資料列表收集各組資料,然後各組間交流並談談實驗後的感想。指導學生設計科學的表格,收集資料並進行環保教育。

生物教學設計6

  在生物教育教學工作,必須做好教學反思,這樣才能有序的實現學習,實踐,獲得進步!課堂教學重在準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也就是在教學設計中,要有較強的預見性。比如:學生在學習新課和複習課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而且複習課的授課方式不同於新課的模式,在教學過程中的趣味性,學生好奇心,學習動力的調動方法也應作相對調整;考慮到這些問題的,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即時的找出解決的方法,這就要求有非常明確的教學計劃。理清思路,對症下藥,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針對學生的現有的學習情況,在知識點掌握方面,找出學生原本存在的不足;

  2.對考試大綱的準確把握,明確哪些是重點難點,特別是在高考當中常考的熱點;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了,哪些內容只要求做到熟悉這個知識點,而不用花過多精力,加深習題練習,這也是減輕學生學習壓力,明確目標的有途方法;

  3.在講複習課時,與新課在授課方式上的區別,如何組織複習課上的提問設計,組織形式,反饋資訊等;

  4.總體評價。這也是在反思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透過課後反思,能更清晰地明確,學生的不足與進步,而自己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哪有更行之有效的方法?總結經驗,提升教學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進步!針對以上問題,根據這一年來的工作經驗,總結如下:

  1.作為平行班的學生,在新課時,仍然存在較多知識點的遺漏,甚至沒能完全掌握。比如:減數分裂,孟德爾遺傳規律,種群相關知識的拓展。這是許多學生

  覺得頭痛的問題,無法對相關知識有一個清晰的理解,或者只會背一些條款,卻不知道靈活運用。這也是在第二點中要著重強調的。當然除了這些情況外,還有一部份學生是在學習過程中,掉以輕心,等到高三的時候,想重新拾起課本,加入最後的拼搏。這部分學生有著好學之心,但是知識差距較大。這部份人也是最讓老師頭痛的人,一方面,我個人奉行著?一個都不能少??有教無類?的原則,但是現實是這部分的學生玩心較重,三分鐘熱度,需要時時督促。而且舊知識遺漏較多,補起來相對更困難。但是,老師是不會拒絕任何一個有求學之心的人的,所以只能利用平時多關注,盡力幫他們補救。

  2.對於第二個問題,也是自己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具體如何解決,也只能說是在摸索中,有了一點小的見解:

  首先要通覽教材,鳥瞰全域性;其次,精讀教材,把握兩點(重點和難點);再次,泛讀教材,這個情況下,就只能靠自己做大量的題,多涉獵。增加參考書的數量,老師只有做的題目,對於最新的題型接觸遠遠多於學生的時候,才能遊刃有餘的解決複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樣也能對一些內容進行必要的刪減、調換和補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現的排列順序能否直接作為教學順序。在教學重、難點上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有否差異等。如在制定學期教學進度計劃時,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順序做適當的調整。

生物教學設計7

  一、版本:

  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1

  二、設計內容:

  第5章 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第1節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第1課時——酶的作用)

  三、設計理念

  在實施新課程中,需要構建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教學策略。根據新課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生物科學素養。使學生由以前的“學會”到“想學”再到“會學”,“引導──探究” 發現式教學法就是在這種理念下應運而生的,該教學法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本節課以“引導──探究”科學發現的過程來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為設計理念。符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該理念的運用有利於學生科學素養、協作精神的培養,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它不僅重視知識的獲取,而且更加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問題的推動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真正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第1課時——酶的作用,主要探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該內容以第4章第3節物質的跨膜運輸方式中的主動運輸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學“消化”為基礎。學習本節利於“細胞代謝的學習”,利於選修模組中有關酶的應用、微生物發酵、蛋白質提取和分離等知識的學習。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說明酶在代謝中的作用 (Ⅰ)。

  (2)技能目標: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索,按所設計的實驗方案和步驟,正確完成相關的實驗操作。學會控制自變數,觀察和檢測因變數的變化,以及設定對照組和重複實驗(Ⅱ)。

  (3)情感目標:①評價自己的實驗結果,②參與交流,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維護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見。

  3.過程與方法

  透過“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感悟酶作為催化劑特點,及控制變數的方法。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觀的圖解和文字說明,讓學生明確催化劑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4.確定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方法 教學重點:酶的作用。

  [解決方法]利用學生對無機催化劑的知識基礎切入,引入酶的學習。透過實驗、資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現象都與酶的活動有關,活細胞內全部的生物化學反應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人體內,大約每分鐘要發生幾百萬次的化學反應,這麼多的化學反應之所以能在常溫、常壓下進行,完全是因為酶的作用,酶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在化學反應中是怎樣起作用的?顯然應是本節課內容的重點。

  教學難點:①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②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

  [解決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觀的圖解和文字說明,讓學生明確催化劑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②透過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感悟酶作為催化劑特點,及控制變數的方法。活化能這個名詞在高中生物教材體系中是第一次出現,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對這個名詞都很陌生。化學反應之所以能進行,就是達到反應所需的活化能。在酶的作用下,原來不能進行反應的物質發生了反應,是增加了反應物的自由能,還是降低了反應所需的活化能?透過實驗和類比,必需要讓學生理解。

生物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

  第一單元 顯微鏡下的世界 1. 水滴裡的生物

  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本單元的起始課,從總體上對微生物進行概述。大體編寫結構是: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尋找水中的微生物——再借助顯微鏡觀察微生物——認識微生物、瞭解微生物的發展史和概貌。

  預期學習結果

  1、 能夠運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微生物,並做好觀察記錄。

  2、 知道微生物是個體微小、分佈極廣的生命體,絕大多數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

  3、 瞭解列文虎克世第一個發現微生物的人。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觀察、人事微生物。

  難點:

  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

  教時

  1 課時

  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放大鏡、顯微鏡、燒杯

  學生準備:抹布、水樣

  教 學 活 動 設 計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情況分析

  一、觀察水樣

  引導學生取出水樣,交流水樣的採集地點,肉眼觀察的發現和想進一步瞭解的知識。

  二、用顯微鏡觀察水樣

  帶領學生認識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方法,並嘗試用顯微鏡觀察水滴裡的生物。

  三、認識微生物,瞭解列文虎克

  交流用顯微鏡觀察水滴之後的發現,用語言文字或圖畫的方式記錄所觀察的現象。瞭解列文虎克的故事。

  四、拓展

  瞭解微生物的分佈情況。

  1、出示水樣,要求學生把採集的水樣由瓶子倒進燒杯,提醒保持桌面整潔。

  2、請學生觀察水樣。

  3、教師質疑學生髮現:水滴裡面除了一些肉眼可以看見的小顆粒外還有有其他的嗎?藉助什麼來觀察可能會有收穫?

  4、教師示範用法。強調輕拿輕放。

  5、教師強調:

  (1)反光鏡不能直接對著太陽,否則會傷害眼睛;

  (2)使用時要小心,鏡頭不要碰著玻片;

  (3)不能用手觸控目鏡和物鏡。

  6、教師小結:在一滴水中,生活著許許多多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大多是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它們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藉助顯微鏡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書:微生物)剛才我們看到的那些不動的微生物中,最常見的是水藻,有藍藻、團藻、金藻等。運動的微生物中有鐘形蟲、草履蟲等。此外,水中還有既不屬於動物也不屬於植物的微生物——細菌,細菌一般也是不動的,有球狀的、桿狀的、螺旋狀的。

  7、簡單介紹列文虎克的故事。

  8、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微生物?怎麼證明他們的存在?

  1、倒水

  2、學生有序觀察觀察,然後進行交流。

  顯微鏡:

  目鏡(對著眼睛)

  物鏡(對著標本)

  載物臺(放置標本)

  反光鏡(反射光線、

  照亮標本)

  調節螺旋(調節焦距、看清標本)

  鏡臂

  通光孔

  鏡座

  3、生按順序進行觀察,並做好記錄。

  4、小組彙報交流,選取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5、學生觀察投影中的的微生物,瞭解微生物的特點。

  6、學生讀列文虎克的故事。

  7、請學生小組為單位課後解決。

生物教學設計9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生物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的第一節《生物的特徵》。我想從以下幾個部分來進行我今天的說課,說教材、說教法、說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生物學,它是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所以把生物圈放在了第一單元,我們知道生物圈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組成的,而這個生機勃勃的生物圈主導者是:生物。把“認識生物”作為第一章是情理之中的事,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認識生物,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徵就顯得非常必要,所以“生物的特徵”便順理成章地成了初中生物學的第一單元

  第一章中的第一節,可見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初中生物學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因為只有瞭解了什麼是生物,並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徵,才能為以後生物學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本課教材內容的按排也獨具特色,首先,透過簡單明瞭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字逐一描述了生物的基本特點,符合初一新生的認識水平,達到了過目不忘的效果。其次,每一基本特徵都配有學生耳熟能詳的相關圖片,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了學生對生物各種基本特徵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教參分析,以及教材內容分析,學生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透過辯認具體事例,區別生物與非生物。

  (2)舉例說明生物的基本特徵。

  2、能力目標

  透過觀察、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同時提高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以及學生的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的各種基本特徵。

  2、教學難點

  作為生物之一植物的各種基本特徵的理解。

  二、說教法

  本節課所採用的教學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觀察法,同桌討論,小組合作交流等教學法。在這些教學法的引導下,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積極思考,暢所欲言,與同學一起共同理解了什麼是生物,也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徵。同時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也讓學生深刻地體驗到了自主獲取知識的成就感,學習熱情、學習積極性進一步被激發。

  三、說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匯入課題

  1.多媒體課件呈現《超震撼----毀滅世界的力量》由於人類對自然界的破壞,導致了自己生存家園的毀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2.多媒體課件呈現本校園景色,老師敘說,我們美麗的校園,是一個由生物和非生物組成的生態系統。那麼,我們怎樣來區分生物圈中生物與非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徵?這是我們今天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生物的特徵。

  設計意圖:對剛入學的初一新生來說,把自己校園當成情景引入課堂,使他們感到非常的親切,同時讓同學們感知到,生物學離我們們並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二)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學生同桌討論交流,我們校園裡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並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說一說自己判斷的理由。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事物說起,學生容易從腦海中提出生活經驗,經過討論得出校園的生物有:人、樹、鳥等,非生物有桌子、黑板、石塊等,並根據這些豐富的表像推導總結得出:像人、鳥、樹這樣有生命的物體就是生物。並且這些問題是在與同桌討論交流過程中,不知不覺中得到解決的,從而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結論:生物的概念:生物是有生命的物體。

  (三)生物特徵的學習

  1、創設情境,激起疑問

  透過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識學生同桌討論交流,我們校園、教室裡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並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說一說自己判斷的理由。(以教室裡的學生和課桌為例)

  設計意圖:學生和課桌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說是非常熟悉的,學生能很快的分辨出學生是生物,課桌是非生物。但是讓他們找出區別,學生的第一反應就是人會動而桌子不會動。為此我又列出一組圖片讓學生分析。所以此環節把學生帶入疑惑之中,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2、過渡語:你若要準確地判斷桌子是不是生物?還得進一步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徵。

  設計意圖:(透過簡單明瞭的過渡語,引導學生自然過渡到生物的基本特徵這知識點的學習。

  3、初步感知生物的基本特點

  學生根據老師以及學生自己課前準備的各種各樣生物實物、以及大螢幕展示的插圖,並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以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方法,初步探討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徵。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交流是學生最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它能為學生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與同學的思維發生碰撞,所以在此教學過程中生物能呼吸、生物能排出體內廢物、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生長、繁殖,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等基本特徵,不知不覺地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表像,獲取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從而為進一步深刻地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徵打下伏筆。

生物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區別處方藥和非處方藥

  2.概述安全用藥的常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小組討論、交流以及結合自身經驗,提高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透過小組活動,樹立團隊合作的意識。

  小編微信上曾經推送過一篇文章《生動理解教學三維目標》,如果不瞭解回覆【教學三維目標】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概述安全用藥的常識。

  2.理解處方藥和非處方藥。

  難點:

  理解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的分類。

  教學用具

  各種常用藥物說明書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運用談話的方式,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回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身體不適或諸如感冒、腹瀉之類的小病困擾時,通常都是怎樣處理的?引發學生熱烈的討論。隨後再次發問,詢問學生是透過什麼渠道獲得這些用藥常識以此來對症下藥的。我們在使用這些常用藥時應該注意一些什麼呢?以此透過這種方式,引出本節所學內容。

  (二)新課教學

  安全用藥

  (1)透過學生對自己常用藥的交流介紹,增加常用藥及安全用藥的使用常識

  承接匯入的談話內容,教師再次透過問題,引發學生回答。

  ①我們平常用過的藥有感冒藥、消炎藥,還有哪些呢?

  ②這些病一般都是哪類?治療什麼病的?(屬於治療傷風、感冒、咳嗽、頭痛、牙痛等。)

  ③這些藥有什麼共同特點?(主要用於治療或緩解消費者容易自我診斷、自我治療的常見輕微病。)

  ④這些藥物我們一般在哪可以購買到?(醫院、藥店、大超市)

  (2)非處方藥和處方藥

  教師利用學生的回答,引出非處方藥。(同學們提到的這些家庭中常見的藥物,都是不需要憑醫師處方即可購買,按所附說明服用的藥物,我們稱之為非處方藥。)隨後教師要求學生透過閱讀教材有關非處方藥的說明,共同討論、交流,談談對於非處方藥的瞭解。

  隨後教師再次引導學生回憶有關處方藥的用處所在。(一些老年病或頑疾,在家裡也放有一些常備藥,那麼這些藥與之前的非處方藥又有什麼不同呢?)教師提出問題之後,順勢引匯出處方藥的學習。(像同學們剛才提到的一些治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之類的藥物必須在醫院憑醫生的處方才能獲得,或憑處方由大的藥店購得,他們和我們剛剛學到的非處方藥不同,我們叫它“處方藥”)隨後要求學生找出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的不同與相同。

  (三)作業交流

  引導學生從網上或者其他途徑查詢有關安全用藥的資料,在下次上課時組織學生交流學習。並佈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日常生活中必須具備一些急救常識,你都會些什麼方法?請同學們提前學習一種或幾種急救方法。下節課我們一起進行交流學習。”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生物教學設計11

  第二節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教材分析: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屬教材新增內容,旨在透過調查,認識我們身邊的生物,進一步瞭解生物有別於非生物的共同特徵,在學習方法上,從宏觀到微觀,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程標準》倡導探究學習,而調查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透過對身邊生物的調查,力求使學生認識並掌握調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便於後續探究活動的進行。

  初一學生對生物的瞭解有一定基礎,但對生物種類的識別及科學調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經驗,本節內容也是對學生掌握科學的調查方法的一次指導和訓練。

  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並將你所知道的生物進行歸類。

  2.學生嘗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培養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學生透過學習能關注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增強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認識到保護環境要從保護我們身邊的生物開始。

  教學重點:

  1.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2.初步培養學生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學難點

  1.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存狀況,從而注意保護生物資源。

  課時準備:

  學生:確定調查路線,筆(有條件可帶放大鏡,照相機)

  1、知識方面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義。

  (2)嘗試綜合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3)說出保持好身體、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2、能力方面

  (1)透過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合作能力,聯絡生活解決問題的能力。(2)學會保持身體健康的基本方法

  (3)學會調控情緒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思想情感方面

  (1)關注健康問題。

  (2)培養關愛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認識到體育鍛煉、做好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維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會關係對增進健康的重要意義。

  重點難點

  重點:嘗試綜合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難點:學會調節情緒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準備合適的教學多媒體材料。

  (2)、準備學生活動的活動資料卡。

生物教學設計12

  教材分析

  本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第十冊教材中的第課,概括地講述了近代和現代仿生科技產品,在生物的啟示下,人類發明新技術新產品,使學生初步體會這些發明創造的原理和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目標

  知識:

  透過本課教學,使學生了解人們在生物啟示下,進行發明創造,並自己嘗試運用生物的某些特點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能力: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形成勇於創新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瞭解人們在生物啟示下進行的發明創造。

  教學難點:

  根據某種生物的特點,提出小發明的構思。

  教學流程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將本節課設計為以下四個環節: 故事匯入,闡述課題 對比觀察,啟迪智慧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奇思異想,交流彙報

  一. 故事匯入,闡述課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魯班發明鋸的故事麼?(出示影片)在這裡我用魯班發明鋸的故事引入,以此創設情景。目的是告訴學生大自然中形態萬千的生物是人類發明創造的啟示,從而激發學生去探究科學的慾望。 設計意圖:透過魯班發明鋸的故事,滲透了人類進行仿生髮明創造活動起源於實際需要,得啟示於生物特徵,服務於社會生活的基本規律。

  二.對比觀察,啟迪智慧 明確探究內容後,學生的思維被調動起來。在設計本環節時,首先出示圖片提出問題:人們在這些生物的什麼特點的啟示下發明創造出了什麼產品?學生思考討論後,教師給以引導提示。透過對比觀察進一步說明人們仿照植物的葉發明了鋸;仿造魚的外形造出了船;根據青蛙的遊動創造了蛙泳;根據老鷹的飛行造出了滑翔機。 設計意圖:透過對近代仿生科技產品的探討,使學生理解人類進行仿生髮明創造成功的關鍵在於對生物的構造和功能方面仔細觀察和認真研究。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達到會學。為了便於學生自主學習,將本環節分為兩個步驟:

  1、提出 問題,自主探究:這些科技產品有什麼優點用 處?分別在哪種生物的什麼特點的啟示下發明的?

  目的:是培養學生在網上搜集資料,用科學的方法自主探究。

  2、實驗操作,解決問題: A 雞蛋殼的啟示(實驗說明)。 B 筒形葉橋(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 目的: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自主探討,從而得出結論:蛋殼凸面朝上時,承受力較大;筒形葉橋不但漂亮而且堅固,省料。這個環節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探究、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四. 奇思異想,交流彙報 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無止境的,請把你的發明構想說出來吧!在此環節中,我倡導學生注意觀察身邊的生物特徵,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並從網上搜集資料。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學生就可以在討論區中暢所欲言,奇思異想了。 1、出示圖片,提出構想(壁虎與變色龍)

  2、網上查詢,交流彙報(提供相關網址) 設計思路:透過學生的奇思異想,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

生物教學設計13

  [教材分析]

  本節是初中《生物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觀察細胞、認識細胞的基本結構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的基礎;透過製作臨時裝片,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不僅可以鍛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思維。因此,本節課在本章乃至在整個初中生物教學中,都佔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本節教學內容較多,安排2課時。

  [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具備一定的顯微鏡使用基本技能,而且初步認識了科學探究的基本思想和一般過程,這為本節實驗教學的開展奠定了基礎。但由於七年級學生才步入初中,剛剛涉及探究和實驗,在實驗能力和創新思維等方面的訓練有限,因此,本節課如何在實現訓練學生的實驗規範和引導學生的創新思維二者之間達成統一,將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製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

  2、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製作的臨時裝片。

  3、認識並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4、初步學會繪製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能力目標

  1、透過練習製作臨時裝片並用顯微鏡進行觀察以提高觀察和實驗能力。

  2、學會畫細胞結構簡圖以提高動手能力。

  情感目標

  1、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鍛鍊創新思維,初步具有勇於質疑和嘗試改革的精神;

  3、體驗與人交流和合作學習帶來的樂趣

  [教學重點]

  1、製作臨時裝片,並利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

  2、歸納植物細胞的結構,並明確各部分的作用。

  [教學難點]

  成功地製作臨時裝片;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練習繪製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

  [設計思路]

  本節的實驗教學,採用探究性學習的模式,突顯實驗的“探究”功能,旨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自主探究式學習,變個人獨立學習為多方合作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學流程如下:

  複習鞏固顯微鏡的使用→創設情境引入實驗教學→自學瞭解常用的玻片標本種類→教師示範製作臨時裝片→學生動手練習製作臨時裝片→顯微投影展示→交流得失,體會總結制作技巧→評價→再製作→討論總結植物細胞的一般結構及功能→課堂總結→佈置作業→整理儀器

  第1課時:探究臨時裝片製作的基本方法,初步認識植物細胞。

  第2課時:觀察多種植物細胞,繪製細胞簡圖,探究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i、複習鞏固

  ii、教學引入

  iii、實驗教學

  1、介紹玻片標本

  2、實驗目的要求

  3、演示臨時裝片的製作方法

  4、製作臨時裝片標本

  5、實驗反饋,

  表達交流

  6、觀察植物細胞

  7、認識植物細胞的一般結構及功能

  iv、課堂總結

  vi、佈置作業

  vii、儀器整理

  引導學生動手

  創設情境: 樹葉,頭髮直接放到顯微鏡下,能看到細胞嗎?大家不妨試試。

  簡介:裝片、切片、塗片。

  說明本節實驗的目的和要求,鼓勵探究和合作。

  啟發學生觀察,要求學生思考每個步驟的作用,並用一個字加以歸納。

  老師巡視,引導、幫助,重點發現同學中的創新點,給予鼓勵,並提供指導性意見。

  同學們的臨時裝片;引導同學對實驗結果進行合理分析;並作辯證評價。

  啟發學生用一個字歸納臨時裝片的製作方法中的每個步驟。

  指導學生觀察並描述所觀察到的細胞;

  指導學生自學教材植物細胞的結構

  傾聽學生自我總結。

  佈置課後和下節課的課前任務。

  學生操作,複習

  得出結論:觀察的材料要薄而透明。要先製成玻片標本。

  自學、觀察瞭解不同玻片標本的差異。

  學生傾聽,明確實驗目的和要求。

  觀察思考臨時裝片的製作過程。針對老師演示展開討論,對各個步驟的作用及操作方法提出問題。

  小組合作進行製作臨時裝片標本

  表達交流實驗的結果,並分析其原因。

  用一個字歸納每一步驟:

  擦→滴→取→展→蓋→染→吸

  反饋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觀察結果,描述細胞形態;

  自學教材植物細胞的結構,對照所觀察的細胞進行結構辨認

  明確玻片標本製作的基本步驟。總結植物細胞的一般結構及功能。

  明確課後和下節課的課前任務。

  整理實驗儀器,組長檢查。

  複習鞏固顯微鏡的使用。

  激發學生探究慾望。

  培養自學能力

  培養觀察、能力。引導質疑。

  體驗探究過程。鼓勵創新思維。

  展示並達成正確認識。

  培養歸納能力

  培養觀察能力

  培養自學能力

  進一步鞏固知識。

  激發繼續探究的熱情,為後續教學做好鋪墊。

  板書設計:

  第二節 觀察植物細胞

  一、玻片標本

  切片、塗片、裝片

  二、實驗:觀察植物細胞

  製作臨時裝片,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

  步驟: 擦 滴 取 蓋 染 吸

  三、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細胞壁——保護和支援細胞;

  板書設計:

  第二節 觀察植物細胞

  一、玻片標本

  切片、塗片、裝片

  二、實驗:觀察植物細胞

  製作臨時裝片,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

  步驟: 擦 滴 取 蓋 染 吸

  三、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細胞壁——保護和支援細胞;

  細胞膜——保護並控制物質進出;

  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

  細胞質——緩緩流動,可以加速細胞內外的物質交換;

  液 泡——內含細胞液

  葉綠體——光合作用的場所

  教學反思:

  本節課較好地貫徹了新課程理念,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前培訓保證了各組成員能在小組內互幫互促,較好地完成實驗要求,透過合作小組的評價,有力地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合作小組的學習效率,部分學生顯微鏡的操作能力有待進一步的訓練、提高,多媒體的應用提高了教學的直觀性和教學效率。但是內容較多,有的同學對臨時裝片的製作還存在一些錯誤的做法,這些就要求我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要加以訓練。

生物教學設計14

  一、整體解讀

  試卷緊扣教材和考試說明,從考生熟悉的基礎知識入手,多角度、多層次地考查了學生的數學理性思維能力及對數學本質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礎,先易後難,難易適中,強調應用,不偏不怪,達到了“考基礎、考能力、考素質”的目標。試卷所涉及的知識內容都在考試大綱的範圍內,幾乎覆蓋了高中所學知識的全部重要內容,體現了“重點知識重點考查”的原則。

  1.迴歸教材,注重基礎

  試卷遵循了考查基礎知識為主體的原則,尤其是考試說明中的大部分知識點均有涉及,其中應用題與抗戰勝利70週年為背景,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試題當中,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育才價值,所有這些題目的設計都回歸教材和中學教學實際,操作性強。

  2.適當設定題目難度與區分度

  選擇題第12題和填空題第16題以及解答題的第21題,都是綜合性問題,難度較大,學生不僅要有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紮實深厚的數學基本功,而且還要掌握必須的數學思想與方法,否則在有限的時間內,很難完成。

  3.佈局合理,考查全面,著重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的考察

  在選擇題,填空題,解答題和三選一問題中,試卷均對高中數學中的重點內容進行了反覆考查。包括函式,三角函式,數列、立體幾何、機率統計、解析幾何、導數等幾大版塊問題。這些問題都是以知識為載體,立意於能力,讓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思維方式貫穿於整個試題的解答過程之中。

  生物的有性生殖篇三:第二節生物的有性生殖

  第五單元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

  第14章生物的生殖與發育

  第二節生物的有性生殖

  教學目標:

  1、知道被子植物開花、傳粉、受精等過程的基本情況,進一步瞭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

  2、透過直觀教學、動手實驗、探究、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3、透過植物生殖過程的學習,使學生理解植物與人類的關係,並從另一個方面中感悟到生命的可貴、生命的來之不易。

  重點難點:

  1、傳粉方式,

  2、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教學方法:結合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動手實驗,探究,小組合作、交流、討論教學過程:

  [匯入]:演示牽牛花,進一步熟悉花的基本結構,重點突出雌蕊和雄蕊的結構。

  [板書]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課件展示]

  被子植物開花的基本情況:花萼、花冠開啟,雄蕊伸長,花葯裂開,雌蕊也伸長,柱頭分泌黏液。

  [板書]一、傳粉

  傳粉:植物開花後,雄蕊中的花粉就會從花葯中散落出來,落到雌蕊的柱頭上。

  結合多媒體圖片棉花和豌豆花的傳粉方式並討論總結它們傳粉的不同點。豌豆花在沒有開放時,花粉已經傳到了雌蕊的柱頭上,是嚴格的自花傳粉;棉花是異花傳粉。

  [板書]傳

  粉分為自花傳粉、異花傳粉(普遍)

  [板書]異花傳粉的方式可分為昆蟲傳粉和靠風傳粉等。根據傳粉的不同途徑,把花分為風媒花與蟲媒花。

  [討論]:假如你是一隻小蜜蜂,你會去什麼樣的花上採蜜呢?(課件展示風媒花與蟲媒花的圖片)

  總結蟲媒花的特徵:花瓣鮮豔,花蜜香甜等;

  風媒花的特徵:花粉多而輕,柱頭分叉或成羽毛狀,並且伸出花瓣外面。(說明傳粉並不是很容易的,從而說明生命的可貴)

  [板書]二、受精

  [課件展示被子植物受精]

  請學生參照課本上圖片,自己先總結植物的受精過程,然後以鏈式模式圖的形式來邊講邊說,老師再補充歸納,具體詳見課件。

  傳粉以後,花粉受到柱頭分泌的黏液的刺激,就萌發形成花粉管,花粉管沿著花柱向子房生長,花粉管內有精子,花粉管到達子房,花粉管內的精子與子房內的胚珠中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

  [板書]三、果實、種子的形成

  [課件演示果實的形成]

  傳粉受精後,花的哪些部分會枯萎、凋謝呢?

  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的柱頭、花柱

  不斷髮育的是:子房、胚珠

  子房壁發育成果皮

  子房發育成果實

  珠皮發育成種皮

  胚珠發育成種子

  受精卵發育成胚

  [探究]

  它們是果實嗎?

  實驗器材:胡蘿蔔、青椒、花生、馬鈴薯、豆莢、刀片、解剖針

  實驗要求:1、判斷屬於果實的是:

  2、利用解剖刀等切開果實,進一步掌握果實的基本結構。

  問:果實是由()和()構成的,並結合實物找到這些結構。子房發育成果實,但也有些不是這樣的,如蘋果主要是由花托發育而成的,子房發育的只佔了一小部分。

  桃子我們食用的是哪個部分?(桃的結構:外果皮、中果皮、內果皮,種子)桃子裡有一個種子,而西瓜呢?

  一個子房中有多個胚珠,多個胚珠發育成多個種子。

  [課後調查]無籽番茄的形成過程。

  [討論]:

  如果在植物開花期出現天氣連續下雨、颳大風或無風等情況,對植物的繁殖會有什麼影響?說說你的理由。(學生討論回答)

  [討論]:

  如果植物傳不了粉,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呢?(傳粉不能完成,果實、種子不能形成)

  由上述可知,傳粉受精的重要性,但有些作物在開花後由於種種原因往往無法傳粉也就結不了果,這時人們常用人工授粉的方法,給作物傳粉,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見圖講述人工受粉的基本方法)

  [小結]:植物開花傳粉受精後,形成果實和種子完成了有性生殖。

  傳粉以後,花粉受到柱頭分泌的黏液的刺激,就萌發形成花粉管,花粉管沿著花柱向子房生長,花粉管內有精子,花粉管到達子房,花粉管內的精子與子房內的胚珠中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

  [課後探討]:

  植物作為自然界的重要成員之一遍佈全球,請結合我們的生活和生產實際談談植物的果實、花、種子的利用情況。

  作業:

  完成課本上的1、3兩題,。

生物教學設計15

  師:上課!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聲音洪亮,充滿激情)

  羅曼.羅蘭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學們,你發現生活中的美了嗎?

  [投影圖2-7] 同學們!圖片中孔雀的羽毛漂亮嗎?

  生:漂亮!

  師:在你發現美的同時,你有沒有想過孔雀的羽毛為什麼會如此漂亮?你發現其中蘊含的生物學知識了嗎?

  生活中不是缺少知識,而是缺少發現知識的眼睛。

  (展示課件)正如我們平時吃的食物(肉、蛋、奶)裡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一樣,頭髮的主要成分也是蛋白質。或許同學們會問,頭髮中的蛋白質與光滑柔亮的髮質之間有什麼關係?蛋白質起什麼重要作用呢?(設下懸念)

  師:下面我們就圍繞蛋白質展開討論,首先我們來一起探討蛋白質的結構是怎樣的?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種洗髮水的說明書。(展示課件)找出這種洗髮水中新增的物質是什麼?

  生:維他命、氨基酸等。

  師:說明書中提及了新增活性氨基酸能滲入頭髮內層,重組內部結構。氨基酸與頭髮的主要成分──蛋白質之間有什麼必然的聯絡嗎?我們應該怎樣描述?

  生:氨基酸能形成蛋白質。

  師:氨基酸是怎樣形成蛋白質的呢?

  讓我們先對氨基酸的結構有了具體的認識後,再去探討這一過程!

  請同學們觀察甘氨酸的結構簡式,(展示課件)甘氨酸由幾種原子組成?它們分別是什麼?

  生:由四種原子組成,它們分別是C、H、O、N。

  師:(表揚,進一步發問)這四種原子是如何連線在一起的?

  生:小的橫線

  師:(趁機進一步表述,使其更準確)這些小的橫線實際上是連線兩個原子的共價鍵。

  (發問)與碳原子相連的是哪些結構呢?

  生:-NH2,-COOH,-H (預測,只能說出各原子組合,而不能正確說出基團的名稱)

  師:(加以補充,同時展示課件標明名稱)

  氨基(-NH2),羧基(-COOH),氫基(-H) (展示丙氨酸結構簡式)

  誰來告訴我此結構式中哪個是氨基?那個是羧基?它與甘氨酸的不同之處在哪?

  生:(踴躍回答)C原子左邊的結構為氨基,右邊的結構為羧基,不同在於C原子下側連線的基團不同。

  師:(連續再出示纈氨酸、亮氨酸的結構式)

  根據對以上四種氨基酸的結構的觀察,你能用同一個結構簡式來表示出這四種氨基酸麼?

  請寫在練習本上。(學生書寫過程中,教師到講臺下巡視書寫內容,找出有代表性的寫法。如右圖。1分鐘後,拿學生寫的表示式用投影儀展示)

  這位同學寫的式子能表示這四種氨基酸嗎?

  生:可以。

  師:(展示天冬氨酸)能表示嗎?

  生:可以。

  師:(展示賴氨酸)能表示嗎?

  生:可以。

  師:我們把這個能表示所有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表示式稱為氨基酸分子的結構通式。

  (繼續講述)依據這位同學寫的結構通式與課本上的結構通式作對比,你能找出其中的不同之處嗎?

  (以小組為單位派一代表發言)

  生:①氨基、羧基寫法不同;②與碳原子相連的基團用A表示;③A與H原子位置互換。

  師:(進一步總結強調)(展示教材中的結構通式)

  同學們能否嘗試用語言準確描述氨基酸的結構有什麼特點?

  生:①與碳原子相連的有氨基和羧基,並有一個氫原子與其相連。

  師:(補充)R基上能否有-NH2、-COOH?如果有,應該如何描述?

  生: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個-NH2和一個-COOH(這個碳原子還連有一個氫原子和一個側鏈基團,這個側鏈基團用R表示)。

  師:(展示) 是否符合通式?有沒有同學對這一描述加以補充。

  生:(進一步總結)並且都有一個-NH2和一個-COOH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

  師:下面我們動一動手,利用手中的材料,做一個氨基酸結構通式模型,看哪個小組做的又快又好?(2分鐘)

  (介紹小球代表的原子,至於鐵棍、彈簧棍不必提)

  生:(舉手)最快一組

  師:(等待其他小組)。請最快小組派一個代表介紹最快的原因?

  為什麼用彈簧棍代表 —C=O 的兩個共價鍵?

  生: ①小組合作:1個做氨基、1個做羧基、一人做R基、一人做-H與第5個人的C相連。

  ②已介紹過 —C=O 的共價鍵與其他的共價鍵不同。

  師:評價學生 ①團隊合作精神(像F1賽車的服務隊);②聽課認真,能把握住問題的中心。

  我們進一步觀察:所有的原子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生:不是

  師:強調這一特點

  (二)師:我們已經講過氨基酸的R基不同決定了氨基酸種類的不同,生物體中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約有20種,但是由氨基酸構成的蛋白質卻多種多樣的,那麼,氨基酸如何形成多種多樣且分子量如此巨大的蛋白質呢?(啟發語氣)

  ,從生物圈到細胞 教學實錄

  生:蛋白質是由一個一個的氨基酸連線而成的。

  師:我們先來學習兩個氨基酸分子如何連線在一起的吧?出示課件,提醒學生仔細的觀察,同時引導學生思考。2分鐘後,任選8個小組中的2個代表到講臺前演示這一過程。

  生:(兩人演示)1號小組代表手持模型,折下羧基上的-OH,2號小組代表手持模型折下氨基上的一個H,將兩個模型連線在一起。

  師:(趁機提問)氨基酸分子相互結合的方式是怎樣的?

  生:(主動回答)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連線,同時脫去一分子H2O(同時兩小組代表演示出H2O分子的形成過程)

  師:(總結)氨基酸分子相互結合的方式我們稱之為脫水縮合(課件演示,讓兩代表回原位,老師將連線而成的模型拿在手中,舉高)。

  問:連線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建是什麼呢?(提示學生思考)。

  生:肽鍵

  師:在模型上找出它的位置,並寫在紙上。

  生:學生積極回答,並展示書寫內容( )

  師:(手持模型)由這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我們稱為什麼?

  生:二肽

  師:課件標出,展示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示意圖,第一步,趁機進一步表述。如果再讓5號小組的代表將其模型與我手中的二肽連線形成的化合物稱它什麼?

  生:三肽(展示第二步)

  師:以此類推,由許多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我們稱它為什麼?

  生:多肽(展示第三步)

  師:多肽通常呈這樣一條很長很長的鏈狀結構,我們稱它為什麼?

  生:肽鏈(課件標出)

  師:(手勢演示肽鏈的盤曲摺疊)肽鏈能盤曲摺疊,形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蛋白質(展示第四步)

  生:(加以認同)

  師:有些蛋白質是由一條肽鏈盤曲摺疊形成的,如肌紅蛋白(課件

  展示)。有些蛋白質是由兩條肽鏈盤曲摺疊形成的,如牛胰島素(課件展示)。有些蛋白質是由四條肽鏈盤曲摺疊形成的,如血紅蛋白(課件展示)。兩條或兩條以上肽鏈形成蛋白質時還需要一定的化學鍵互相連線。

  總結:氨基酸分子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歷盡千辛萬苦”形成了具有複雜空間結構的蛋白質的。

  學習了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也來合成一種蛋白質,合成什麼樣的蛋白質對人類更有用呢?(啟發語氣)

  早在20世紀初,人們就發現胰島素能治療糖尿病,但是胰島素在牛、羊等動物體內含量很少,很難透過提取來大量製備,因此,人們夢想著有一天能用人工方法來合成胰島素。可喜的是,1965年9月17日,我國的龔嶽亭、鄒承魯、紐經義等經過艱苦的工作,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為此還榮幸成為諾貝爾獎提名成果,遺憾的是因為提報的研究小組超過了3人而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同學們,我國在生命科學的若干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只要你們努力學習生物學知識,潛心研究蛋白質的奧秘,也許會成為中國諾貝爾獎第一人。

  下面我們也來了解一下有關結晶牛胰島素的知識。根據我們課前蒐集的有關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材料,請同學們討論交流後自由發言,談談你對牛胰島素及其合成過程瞭解的情況。

  師:展示課件討論內容:體驗科技之路。

  1.如果你是科研小組的成員之一,在承接這一科研專案之前你需要具備有關牛胰島素的那些知識?

  2.確定你的合成方案?

  3.合成之後,還需要做哪些工作?

  4.你從中得到哪些啟示?

  生:根據資料回答

  師:展示課件,分析實驗結果。

  做任何一項科研專案,成功之後要總結經驗,失敗之後我們也應該及時分析原因,吸取教訓,假設我們在合成兩條多肽鏈時,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課件展示)。

  ① 未嚴格按照組成牛胰島素的17種氨基酸合成。

  ② 未嚴格按照組成牛胰島素的51個氨基酸合成

  ③ 未嚴格正確的排列順序進行合成 。

  這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呢?

  生:不能合成牛胰島素。

  師:合成肽鏈之後如果沒有按照嚴格的連線方式﹑摺疊方式進行,同樣也不能合成牛胰島素。

  根據以上討論,請同學總結出決定蛋白質種類多樣性的原因有哪些?

  生:(舉手回答)

  師:好了,蛋白質的種類多種多樣,就為蛋白質執行多種多樣的功能奠定了基礎,蛋白質有哪些主要功能呢?請同學們交流後回答。

  生:回答(依據課本知識)

  師:(展示課件)總結出蛋白質的五大主要功能。除了這五大功能,蛋白質的功能還有許多許多,請同學們利用課後時間蒐集有關的資料。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羽毛、肌肉、頭髮、蛛絲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質,這些蛋白質是構成生物體結構的重要物質,這是生命活動的具體體現;細胞內的化學反應離不開酶的催化,這也是生命活動的具體體現;血紅蛋白具有運輸氧氣的功能,這還是生命活動的具體體現;胰島素起資訊傳遞作用,調節機體的生命活動,這又是生命活動的具體體現;抗體具有免疫功能,可以幫助人體抵禦抗原的侵害,這都是生命活動的具體體現。

  總之,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體現者。(結課)

【生物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