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精選20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2、條理清楚地複述故事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3、激勵學生樹立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能條理清楚地複述故事。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課前準備】

  學生:

  1、自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瞭解課文大意。

  2、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

  3、預習課後練習二,準備與同學交流。

  教師:

  1、備課時,把課後練習融於教學的過程中。

  2、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或藉助幻燈片、小卡片等輔助工具。

  【設計思路】

  課文敘事性較強,足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領會作者寫作意圖時,可以從事與理的角度入手,要求學生複述故事情節,說說從中悟出的生活哲理。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

  這篇課文,內容上很有咀嚼的餘地,特別是著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這一句,喻意更值得體味。教學時應致力於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課文,從而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參考導語設計:

  1、故事匯入: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次實驗:

  (大螢幕顯示實驗內容,老師講述)

  一隻飢餓的鱷魚和一些小魚放在水簇箱的兩端,中間用透明的玻璃隔開。剛開始鱷魚毫不猶豫地向小魚發動進攻,它失敗了,但毫不氣餒;接著它又向小魚發動了第二次更猛的進攻,它又失敗了,並且受了重傷;它還要進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擊無望後,它不再攻擊。這個時候,心理學家將擋板拿開,鱷魚仍然一動不動,它只是無望地看著那些小魚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閒地游來游去,放棄了繼續的努力,最終活活餓死。

  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同學們有什麼感慨?能簡要談談嗎?

  (學生各抒己見)

  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讀一讀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也許你能從中有更多人生的啟示。

  2、溫故匯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詩歌《在山的那邊》,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佈滿了艱難險阻。其實,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處處都會有坎坷。那麼,面對困難,我們該怎麼辦,是放棄,還是迎上去呢?今天,我們來學習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難的,並希望同學們在學完這篇文章後,能夠從中受到一些有關人生方面的啟迪。

  3、談話式匯入:

  談談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並說說為什麼印象最深刻?

  老師講述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先講述後總結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幻燈顯示多一份經歷,多一份明智。生暢談看法。師明確在生活中要善於感悟,善於總結經驗。

  二、過渡

  我們的經歷畢竟有限,還可透過聽別人的故事,使自己更明智。板書課題、作者。

  三、整體感知,把握內容

  1、自由朗讀課文,解決生字生詞:

  要求:看清讀準、邊讀邊思、圈點勾畫、記住內容。注音:訓誡(jiè)陡峭(qiào)嶙峋(línxún)聳立(sǒng)啜泣(chuò)著眼(zhuó)頭暈目眩(xuàn)迂迴(yū)納罕(nàhǎn)小心翼翼(yì)解釋:訓誡嶙峋納罕小心翼翼啜泣

  2、複述課文內容:

  大螢幕投影複述要求:

  A、抓住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

  B、突出重點,尤其是脫險部分。

  C、口齒清楚,態度大方,條理清晰,能正確表達感情。

  參考答案

  身體瘦弱、膽小怯弱的我,在父親的幫助下終於戰勝困難,擺脫困境的經歷和收穫。

  3、課堂交流:

  組織學生說說讀了這篇課文後的感想。

  四、研讀與賞析

  1、有感情地朗讀16~23節。

  投影出示朗讀方法:

  A、讀音準確,語速適中,停頓合理,語調抑揚。

  B、把握好人物的心態和情態,語氣恰當,感情真摯。

  2、大螢幕出示問題組:

  1)找出我爬下懸崖的具體動作以及刻畫我的心理活動的語句,揣摩我的心理變化。

  2)作者把爬下懸崖的過程描寫得如此細緻生動,有什麼目的?

  3)父親對我的指點,哪一處讓你感觸最深?對你有什麼啟示?

  4)結合文章最後一段,說說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學生朗讀課文後,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教師點撥。學生在體會動作、心理描寫時,教師用表格的形式加以總結。

  附投影片:

  爬下懸崖動作心理哭信心全無伸、探、踩有了信心又照著做信心大增移動、爬下、啜泣

  巨大的成就感

  3、讀最後一段,體會文章的主旨。

  五、體驗與反思(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1、質疑交流:

  教師鼓勵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和個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問題,師生間可互相質疑,討論交流。

  大螢幕展示思考題:

  (1)父親為什麼不把我抱下懸崖,而是讓我自己下來?

  (2)如何評價傑利及其他四個孩子?

  2、拓展延伸:

  ⑴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怎麼辦?

  ⑵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⑶讀了這篇文章,請你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如何戰勝生活中的困難實現理想?

  六、拓展練習

  多角度閱讀《信念的力量》:

  魯西南深處有一個小村子叫姜村,這個小村子因為這些年幾乎每一年都要有幾個人考上大學、碩士甚至博士而聞名遐邇。方圓幾十裡以內的人們沒有不知道姜村了,大學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

  姜村只有一所小學校,每一個年級一個班。以前的時候,一個班只有十幾個孩子。現在不同了,方圓十幾個村,只要與村裡有親戚的,都千方百計把孩子送到這裡來,人們說,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於把孩子送進大學了。

  在驚歎姜村奇蹟的同時,人們也都在問,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呀?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秘訣嗎?還是別的什麼?

  假如你去問姜村的人,他們不會告訴你什麼,因為他們對於秘密似乎也一無所知。

  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學調來了一個五十多歲的老教師,聽人說這個教師是一位大學教授,不知什麼原因被貶到了這個偏遠的小村子。這個老師教了不長時間以後,就有一個傳說在村裡流傳。這個老師能掐會算,他能預測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說,老師說了,我將來能成數學家;有的孩子說,老師說我將來能成作家;有的孩子說,老師說我將來能成音樂家;有的說,老師說我將來能成錢學森那樣的人,等等。

  不久,家長們又發現,他們的孩子與以前不大一樣了,他們變得懂事而好學,好像他們真的是數學家、作家、音樂家的材料了。老師說會成為數學家的孩子,對數學的學習更加刻苦,老師說會成為作家的孩子,語文成績更加出類拔萃。孩子們不再貪玩,不用像以前那樣嚴加管教,孩子也都變得十分自覺。因為他們都被灌輸了這樣的信念:他們將來都是傑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惡習的孩子都是成不了傑出人才的。

  家長們都納悶,也將信將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師道破了天機?

  就這樣過去了幾年,奇蹟發生了。這些孩子到了參加高考的時候,大部分都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

  這個老師在姜村人的眼裡變得神乎其神,他們讓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測自己的命運。可是這個老師卻說,他只會給學生預測,不會其他的。

  這個教師年齡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預測的方法教給了接任的老師,接任的老師還在給一級一級的孩子預測著,而且,他們堅守著老教師的囑託:不把這個秘密告訴給村裡的人們。

  我的幾個好朋友就是從姜村走出來的,他們說,他們從考上大學的那一刻起,對於這個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們這些人又都自覺地堅守起了這個秘密。

  聽說完這個故事,我一直在被這位可敬的老師感動著。人世間還有什麼力量能超過信念的力量呢?他透過中國最傳統的方式,在這些幼小孩子的心靈裡栽種了信念啊!

  七、閱讀指導

  1、從老教授的角度看:昭示了一種成功的教育理念。

  2、從姜村村民的角度看:提示了適宜的教子方略。

  3、從姜村孩子的角度看:倡導樹立堅定的人生信念。

  八、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7~22段,背誦最後一段。

  2、美詞妙語積累。

  3、練筆:請把你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困難的經驗教訓用100~300字寫下來。

  【教學反思】

  有一些學生不能理解有些書面用語的含義,如納罕、訓誡等,我透過讓他們聯絡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等方法才解決了這個問題。我明白了對於初一的學生來說,字詞教學仍然是一個重點。

  本節課中,我初步感受到了合作、交流的好處。而且本課設計的多角度閱讀。學生的潛力很大,真正感受到了教學相長。在多角度閱讀中,學生創見性地從母親的角度來談自己的看法,在備課中我就忽視了,藉機順勢讓學生想象如果是母親來救我,那會是如何的情形?學生結合母親的教育方式繪聲繪色的談了母親的歇斯底里的表現,並預測到母親的這種教育會讓我一輩子沒出息。繼而與父親的教育方式作比,體驗到嚴厲的父愛背後深深的期盼和深沉的明智。甚至有些學生結合自己家的教育來談。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教學環節預料不到,但在課堂上掀起了小高潮。我深刻感受到,新教材的課堂不再一成不變,僵死固定,而是靈動多變,較難把握。老師只有精心全方位備課尤其是備學生的可能,才能遊刃有餘。

  設計課後小練筆的目的是誘發學生的寫作慾望,聯絡自己的生活經歷,表達切身的感受,讓學生明白語文和生活緊密聯絡、口語表達與寫作思維緊密聯絡,自覺地在頭腦中樹立大語文的概念。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熟悉全文故事線索,能條理清楚地複述課文。

  (2)理解作者從“脫險”經歷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2、過程與方法

  (1)學習多角度探究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培養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2)鑑賞課文中由事推理的感悟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聯絡生活實際,感悟生活哲理。

  (2)樹立理想,培養為理想而奮鬥的精神。

  (3)在閱讀中感悟和思考生活哲理,激勵起戰勝艱難險阻的決心。

  【重點難點】

  重點:整體感知課文,研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及生活哲理。

  難點:多角度、有創意地研究課文內容,獲得教益。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批註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每個人生活在世界上,都會遇到許多困難。在困難面前,有些人灰心喪氣、束手無策,終與成功無緣。而有些人則毫不畏懼、知難而上,最終到達了勝利的彼岸。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寫的是一個身體瘦弱、膽小怯弱的孩子,在父親的幫助下終於戰勝困難的故事。相信這個故事一定會對同學們有所啟迪。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它吧。

  二、默讀課文

  默讀要注意速度,要從每分鐘300字提高到每分鐘500字,本文大約1800字,要求5分半鐘看完。到時老師要說“時間到”。

  三、複述故事情節

  1、複述前的準備,搶答:

  (1)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

  提示:費城。

  (2)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提示:一個酷熱的七月天。

  (3)爬懸崖的一共有幾個孩子?

  提示:和“我”一起的五個男孩子。

  (4)那座懸崖有多高?

  提示:只有60英尺左右。

  2、把故事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可謂“冒險”,後一部分可謂“脫險”,請一個同學複述“冒險”,一個同學複述“脫險”。

  3、根據複述的情況,想一想自己的默讀應該怎樣改進,把經驗記下來。

  四、字詞教學

  看課本列出的詞語,看註釋、查詞典,讀一讀,講一講。

  五、朗讀訓練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

  六、研討主旨

  1、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

  2、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不要想有多遠,有多困難,你需要想的是邁一小步”是什麼意思?

  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再大的困難也可以闖過去。

  3、一個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是什麼意思?

  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一步一步戰勝了小困難,最後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還在於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4、為什麼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

  距離遠會讓人產生畏難的心理,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給人以戰勝艱難險阻的信心。

  七、佈置作業

  1、朗讀課文,體會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

  2、蒐集一些對待困難的名言警句和同學們交流。

  教學過程設計: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批註

  一、確定角度,創意閱讀

  學生先說,教師啟發、整理。

  (1)父親怎樣教孩子脫險?

  鼓勵、指導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

  (2)評價傑裡。

  (3)評價其他四個孩子的行為。

  二、合作討論,探究問題

  1、哪些地方寫到傑裡?請一一加以評論。

  在“我”爬上懸崖,陷入困難時,“‘全看你自己了。’傑裡看起來很擔心,但最後還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而後是傑裡去把父親找來的,說明他還是富於友情的。

  2、評論其他四個孩子的行為。

  文中其他四個孩子,在“我”陷入困境時把“我”丟在那兒不管,還無情地嘲笑“我”,這樣對待一起玩的夥伴有些惡劣,沒有患難與共的愛心。

  3、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我首先安慰作者,然後再叫大人來救作者。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如果我是作者,我首先保持冷靜,用樂觀的態度面對,最後一步一步地爬下去。

  三、拓展延伸

  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麼困難?是怎樣克服的?有什麼經驗教訓?請你寫一個片段或一篇短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3

  學情分析

  學生剛開始初中學習,無論是學習內容還是方法都將有較大的變化。為使新生儘快適應語文學習,教師應著力開創良好的學習情境,引導和組織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條清楚地複述課文。

  2、領悟本文蘊含的生活哲理。

  3、激勵戰勝艱難險阻的勇敢精神

  教學重、難點

  領悟本文蘊含的生活哲理。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板題、示標。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投影顯示);

  1、能用自己的話條理清楚地複述課文;

  2、領悟本文蘊含的生活哲理。

  相信同學們只要肯自學,會自學,一定能順利達標。

  二、第一次“先學後教”:比正確朗讀課文

  師:首先請幾們同學輪流朗讀課文,比一比誰的聲音最響亮,吐字最清楚。其餘同學仔細聽,發現有讀錯的地方請及時舉手幫助糾正。

  1、指名學生輪流朗讀,有錯即停,師板書生讀錯的字於黑板左側並及時表揚聲音響亮,吐字最清楚的同學。

  2、可能讀錯的有:

  訓誡(jiè)聳立(sǒng)迂迴(yū)凝視(níng)啜泣(chuò)

  納罕(hǎn)瘦骨嶙(líng)峋(xún)頭暈目眩(xuàn)小心翼翼(yì)

  3、生齊讀兩遍黑板上的字。

  三、第二次“先學後教”:比正確複述課文

  請同學們默讀全文,依據記敘文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用自己的話條理清楚地複述課文並能說出本文蘊含的生活哲理。6後比誰回答得最好。

  1、學生自學思考,師巡視。

  2、時間到後,交流明確。

  (1)時間:七月裡一個悶熱的下午。

  地點:一座懸崖上

  人物:我,小夥伴,父親

  起因:玩彈子游戲玩厭了,想找些新的花樣來玩

  經過:冒險,遇險

  結果:脫險並悟出人生哲理

  過渡語:同學們透過自學,已經基本瞭解了故事情節,那麼這篇課文蘊含著什麼樣的生活哲理呢?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啟示呢?獨立思考2分鐘後請同學們回答。

  (2)若同學回答“面對困難時,應該勇敢,不應該膽小計畏懼”則說,回答的很好。

  明確答案: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麼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為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地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四、當堂訓練

  1、口頭作業:討論交流“研討與練習一”(先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

  2、書面作業:掌握課後“讀一讀,寫一寫”字詞。(先自己練習讀、寫,再老師提寫)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有感情朗讀全文,理解“我”的脫險經歷帶來的啟示。(重點)

  2、品讀文章細緻的心理描寫和環境描寫,體會它們的作用。(難點)

  3、把握本文的思想內涵,增強正視困難積極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導學】

  1、知識儲備:瞭解作者:莫頓·亨特,美國當代作家。他早年曾加入美國空軍,做過空軍飛行員。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戰鬥,曾經駕駛飛機深入德國完成極其危險的偵察任務。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國作家莫頓享特65歲那年寫的回憶8歲時爬懸崖的一次經歷。

  2、初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1)給加點字注音

  訓誡(jiè)聳立(sǒng)迂迴(yū)嶙峋(lín)(xún)

  凝視(níng)啜泣(chuò)頭暈目眩(xuàn)高不可攀(pān)

  (2)按照意思寫出詞語

  ①訓誡:告誡、教導。

  ②嶙峋:形容人瘦削。

  ③納罕:驚奇、詫異。

  ④炫目:使眼睛昏花。

  ⑤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⑥高不可攀:高得手也攀不到。形容難以達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難接近。

  ⑦灰心喪氣:形容因失敗或不順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3、整體感知

  (1)讀一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後用自己的話把故事複述出來。

  (2)想一想:

  ①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分別是什麼?

  7月費城一個悶熱的傍晚

  “我”、小夥伴、父親

  ②文中為什麼要寫天氣的悶熱和懸崖的高度?

  鋪墊(寫天氣悶熱,就寫出了孩子們爬懸崖的動因,他們是想爬到懸崖上去涼爽涼爽。寫懸崖的高度是為後文“我”下不來做鋪墊)

  【預習檢測】

  1、小組檢測:“預習導學”

  2、小組評分

  【課堂探究】

  1、在文中畫出描寫“我”的動作語言和心理感受的詞句,體會“我”的情感變化過程。

  2、父親是怎麼引導我的?你如何評價這位父親?

  父親的手電光照著我,安慰我,教我把左腳踏到石架下面那塊岩石上,把右腳移到右邊稍低一點的地方。我每次只移動一小步,慢慢爬下懸崖,投入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

  這是一位真正愛自己孩子的父親,他不像別的父親,爬岩石架把兒子抱下來,而是讓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這是為鍛鍊孩子的勇氣和毅力。如果他對孩子百依百順,那只是讓他更加嬌氣,一生一世都軟弱無能。有句話說:“打是親,罵是愛”,只有在磨練下才能成好鋼,沒有磨練的只是土塊、鏽鐵。所以這位父親是對孩子負責的真正愛孩子的父親。

  3、傑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嗎?他為什麼拋下我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當時的心理嗎?

  如果我是傑利,我會感到左右為難,一邊是最要好的朋友,一邊是更多的朋友。四個孩子一定不會讓傑利幫“我”,而傑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這幾個玩耍的朋友。所以傑利雖然“看來好像有點不放心”,但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這也說明傑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為這麼點懸崖,“我”總會下來的。再說,他一時也幫不了“我”。天越來越黑了,見“我”沒回來,傑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訴了“我”父親,尋求大人幫助,把“我”從危險的邊緣救了回來。傑利雖然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4、說說你從文中悟出了什麼生活哲理。

  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為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隨堂檢測】

  完成課後練習二,將答案寫在課本上。

  【拓展延伸】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困難。你面對困難時是怎樣處理的?把你印象深刻的一次經歷寫出來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吧。

  【佈置作業】

  完成校本作業。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藉助於工具書掌握相關的字詞。

  2、有感情的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準確複述課文內容。

  3、理解“我”的脫險經歷帶來的人生啟示,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重點難點:

  整體感知課文,學習課文的細節和心理描寫,掌握詳略得當的寫作技巧。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論理,使學生感受到正確對待困難,在面對困難時要有不餒不躁,沉著應付的信心和決心。

  知識連結:

  一、走近作者

  莫頓·亨特,美國當代作家(1927~1983),是一位擅長寫勵志類文章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專業的心理學家。他的代表作有《痛擊》《心理學的故事》《宇宙間》等,是文化界聲望極高的專業作家。莫頓?亨特早年曾在空軍服役,做過空軍飛行員。在二戰時期,他曾駕機執行過對德國的偵察任務。

  二、瞭解背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莫頓?享特65歲那年寫的回憶8歲時爬懸崖的一次經歷。小時候跟別的孩子不一樣,他體弱多病,和五個小男孩一起爬懸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處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兩難境地。後來照父親說的,一小步,一小步下來,終於脫險了。作者把這一經驗推而廣之,成為人生的富貴財富,成為戰勝一切艱難的法寶。

  學法指導:

  1、標註文章段落序號,掃清文字障礙,有感情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勾畫富有哲理性的語句,並在書本上做好批註。

  2、完成練練測測題目:1、2、3題書面完成,4題只需自查記憶。

  3、將不能解決的問題標識出來,並填寫到後面“我的疑問”處。

  預習設計:自主學習

  指導:用普通話朗讀課文二、三遍,要求讀音正確、流利。圈出課文中一些表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發展﹑結果的關鍵詞句。理清文章脈絡,複述故事情節,說說你從中悟出了什麼生活哲理。

  (1)記敘的六要素。

  時間:七月的一天

  地點:空地邊的懸崖上

  人物:我,小夥伴們

  起因:玩其它遊戲玩厭了,很久沒爬懸崖了

  經過:我爬上後不敢下來,經父親的啟發,終於戰勝困難。

  結果:順利爬下懸崖。

  文章脈絡:

  (一)、起因(1――3)遊戲玩厭,去爬懸崖

  (二)、經過(4——15)中途被棄,進退兩難

  (三)、結果(16——22)父親指點,擺脫困境

  (四)、啟示(23)走一步,再走一步

  (2)複述要求(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

  費城七月裡一個悶熱的日子,“我”和五個小朋友因為玩彈子游戲玩厭了,就想去爬懸崖。當“我”爬到懸崖的石架上時,由於害怕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小朋友們卻棄我而去。最後在父親的指點下,“我”擺脫困境,爬下懸崖。這次冒險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

  (3)悟出的生活哲理:本文蘊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為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教學過程:

  一、合作探究

  1、我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著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

  2、我曾屢次發現,每當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只要記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我便能應付一切。

  3、(1)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暮色開始四合。

  (2)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懸崖下面的大地越來越暗。

  提示:這兩句話是什麼描寫?請簡要分析起其作用。

  二、展示交流

  1、我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著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

  提示:如何理解“要著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的含義?

  點撥: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而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一步一步戰勝了小困難,最後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還在於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2、我曾屢次發現,每當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只要記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我便能應付一切。

  提示:“我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是指什麼經驗?

  是指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和克服困難的經驗,使作者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能對付一切。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天大的困難也可以闖過來。

  3、(1)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暮色開始四合。

  (2)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懸崖下面的大地越來越暗。

  提示:這兩句話是什麼描寫?請簡要分析起其作用。

  解析指導:本題意在引導同學們認識環境描寫的作用,並學會鑑賞分析。

  這是典型的環境描寫,很好地烘托了“我”的恐懼心理。

  三、精講點評

  探究點一:文字理解

  1、文章開頭為什麼突出“悶熱”?

  點撥:開頭一段主要寫孩子們為什麼想到去爬懸崖。寫天氣的悶熱,就寫出了孩子們想去爬懸崖的原因,即想爬到懸崖上去涼爽涼爽。

  2、當“我”被棄於懸崖時,“我”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的?請從文中找出描寫作者處於險境中的心理狀態的詞句。

  點撥:“我”的心理狀態是顫抖、恐懼

  詞語:心驚肉跳,頭暈目眩。

  句子:我的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裡咚咚直跳。

  恐懼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嚇得幾乎要暈倒。軟弱地哀求。

  3、請同學們分角色朗讀“我”爬下懸崖這一部分內容,並概括出“我”爬下懸崖的心理變化過程。請注意示範內容,按照這樣的格式概括。

  最初

  毫無信心(我不下去!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

  繼而

  毫無信心(我不下去!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

  隨後

  信心萌發(這似乎能辦得到。)

  最後

  信心大增(我頓時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

  最後:巨大的成就感(爬下懸崖。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

  探究點二:綜合探究

  1、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何深刻含義?

  點撥:走完一步,再走一步,而且要認真地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一個小困難克服之後再克服另一個小困難,最終克服大困難。

  2、談談你對文中父親這一形象的理解和認識。

  點撥:父親是一個善於引導、懂得教育、幫助孩子成長的好父親。父親懂得怎樣訓練孩子,自己只給以指導、鼓勵,這樣可以使一個孱弱的孩子獲得信心,變得勇敢。父親要讓孩子認識到,路要自己走,不能總是讓大人抱著走,在自己走的過程中,要從大人那裡接受經驗。課文中的父親看到孩子在懸崖石架上下不來,明知一不小心就會摔死,可他並沒有跑上去救孩子。因為這位父親深知,如果自己救孩子,孩子的能力就毫無長進。父親讓孩子自己下來,經受一次歷練,增長勇氣和經驗。事實證明,作者確實獲得了永生難忘的經驗。

  3、你如何看待傑利的行為?

  點撥:從整個故事來看,傑利是一個真誠、善良、懂事的好孩子。因為當暮色蒼茫“我”一個人孤零零地留在石架上時,是傑利不放心“我”,把父親叫來幫我脫險。傑利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嘲笑“我,而是幫助“我”,這說明傑利是一個好孩子。但是傑利看到“我”害怕的樣子,雖然有點不放心,但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沒有安慰和幫助“我”,這是傑利做得不好的地方。

  4、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解析指導:本題目的設計意圖是要培養同學們患難與共的愛心,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

  點撥:作為同學和朋友,不會置自己的朋友于危難之中不給予幫助,會和朋友一起面對困難、克服困難。

  5、本文作者莫頓·亨特從一件往事中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成為一筆精神財富。這種以小見大、由事推理的寫法值得我們好好學習,請結合本文具體分析。

  解析指導:在生活中要善於發現、感悟,從普通而平凡的故事中悟到生活哲理,你就會收穫一筆筆精神財富。

  點撥:小懸崖:不著眼岩石,不想著距離有多遠——走完一小步再走一步——巨大的成就感。

  大人生:不要害怕困難——一個個小困難克服——取得成功。

  從這篇課文中,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這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的哲理。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在生活中要善於感悟,善於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

  板書設計: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頓享特

  人生經驗

  回憶往事——爬崖遇險——父助脫險——感悟哲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在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對生活的意義。

  2、條理清楚地複述故事情節;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3、樹立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激勵勇敢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能條理清楚地複述故事情節。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教學準備]

  學生:

  1、課前自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瞭解課文大意。

  2、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

  3、預習課後練習二,準備與同學交流。

  教師:

  1、備課時,把課後練習融於教學的過程中。

  2、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或藉助小黑板,小卡片等輔助工具。

  [設計思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65歲那年寫的,它回憶了8歲時一次爬懸崖的經歷。這篇文章,富有教益,從中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小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不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成一個個小困難,就不難克服。

  課文敘事性較強,足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領會寫作意圖時,可以從事與理的角度入手,要求學生“複述故事情節,說說從中悟出的生活哲理”。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

  這篇課文,內容上很有咀嚼的餘地,特別是“著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這一句,喻意更值得體味。教學時應致力於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課文,從而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至於朗讀教學,應跟課文教學的整個過程結合起來,教師可以挑“爬下懸崖”這一重要片斷進行教讀,以加深體會和領悟。

  [教學過程]

  一、精心匯入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次實驗(大螢幕顯示實驗內容,老師有表情地講述):

  一隻飢餓的鱷魚和一些小魚放在水簇箱的兩端,中間用透明的玻璃隔開。剛開始鱷魚毫不猶豫地向小魚發動進攻,它失敗了,但毫不氣餒;接著它又向小魚發動了第二次更猛的進攻,它又失敗了,並且受了重傷;它還要進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擊無望後,它不再攻擊。這個時候,心理學家將擋板拿開,鱷魚仍然一動不動,它只是無望地看著那些小魚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閒地游來游去,放棄了繼續的努力,最終活活餓死。

  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同學們有什麼感慨?能簡要談談嗎?

  (學生各抒己見)

  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讀一讀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戰勝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安排聽取小故事作為匯入的內容,是為學生設定良好的學習情境,打破思維混沌的狀態;“匯入性說話”又訓練了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初入課堂就能立刻進入參與思維和參與訓練的積極狀態。)

  二、整體感知

  1、 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看清讀準、邊讀邊思、圈點勾畫、記住內容。

  (培養學生口誦心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 複述課文內容。

  大螢幕投影複述要求:

  A、抓住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

  B、突出重點,尤其是脫險部分。

  C、口齒清楚,態度大方,條理清晰,能正確表達感情。

  (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滿足學生自求得知的心理,勾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回憶、聯想,幫助學生掌握記敘要素,理清故事情節。)

  3、課堂交流。

  組織學生說說讀了這篇課文後的感想。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發表意見的能力。)

  三、研讀與賞析

  (對一篇文章,除了整體把握外,更重要的是對一些重要情節進行研讀。這樣,對文章所表達的深刻內涵就會有更好地領會,從而更貼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地朗讀(16)—(23)節。

  投影出示朗讀方法:

  A、讀音準確,語速適中,停頓合理,語調抑揚。

  B、把握好人物的心態和情態,語氣恰當,感情真摯。

  (促發學生激情,加深體驗和領悟。)

  2、合作探究。

  大螢幕出示問題組:

  (1)找出“我”爬下懸崖的具體動作以及刻畫“我”的心理活動的語句,揣摩“我”的心理變化。

  (2)作者把爬下懸崖的過程描寫得如此細緻生動,有什麼目的?

  (3)父親對“我”的指點,哪一處你感觸最深?對你有什麼啟示?

  (4)結合文章最後一段,說說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學生朗讀課文後,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教師點撥。學生在體會動作、心理描寫時教師用表格的形式加以總結。

  附投影片:

  爬下懸崖

  動作

  心理

  哭

  信心全無

  伸、探、踩

  有了信心

  又照著做

  信心大增

  移動、爬下、啜泣

  巨大的成就感

  (讓學生獨立觀察、發現和表述,使他們主動介入審美的全過程,感知美,體味美。)

  3、 朗讀最後一段。

  (充分發揮文章的感染作用。)

  四、體驗與反思

  1、質疑交流。

  教師鼓勵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和個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師生間可互相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

  大螢幕展示思考質疑題:

  (1)父親為什麼不把“我”抱下懸崖,而是讓“我”自己下來?

  (2) 如何評價傑利及其他四個孩子?

  (以上二題有助於學生多角度加深理解課文,培養思維的多向性。)

  2、拓展延伸。

  (1) 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怎麼辦?

  (2)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讓學生走進課文,既受到情感的薰陶,又訓練了口語交際。)

  3、經驗反饋。

  大螢幕投影問題:

  讀了這篇文章,請你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如何戰勝生活中的困難,實現理想?

  (充分發揮語文教材“情”與“美”的特點,著力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從而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五、視野拓展

  課外閱讀艾爾瑪·邦貝克(美)的《父親的愛》,比較與課文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這一環的核心是閱讀的實踐,即引導學生運用從閱讀實踐中求索到的知識、思考問題的方法,再去閱讀新的文章,實現知能的轉化。)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條理清楚地複述課文。

  (3)熟悉全文故事線索,體會文中作者描寫爬懸崖中的心理狀態。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培養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的能力。

  (2)正確把握課題含義,理解文中蘊含的生活哲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勇於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複述故事,體會“我”從懸崖上爬下來這個過程心理變化的。

  教學難點:

  正確把握課題含義,理解文中蘊含的生活哲理,使學生感受到正確對待困難。

  教學方法:

  情境法、朗讀法、研討法、歸納法。

  教學準備:

  學生:查詢資料,瞭解作者及故事寫作背景,預習課文,熟讀課文。

  教師:PPT 、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教師:同學們,你們在生活或學習中遇到過困難嗎?(學生作答)今天老師有一個小影片想與大家一起分享(多媒體播放影片)。同學們看完了這個影片,你有什麼想法嗎?(學生作答)是的,影片中的男子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的人生所要面對的困難是我們無法想象和完成的,但是就是一樣一位身殘志堅的英雄,他做到了,解決了他人生中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困難,可是他是怎樣完成所有的困難的呢?他說他是在從一個故事中得到啟示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又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啟示呢?(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題,教師板書課題《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自由朗讀課文

  教師:請同學們快速的朗讀課文,做到眼到、手道、心到。要求:用筆在書上圈畫出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二)組織學生就故事情節要素進行搶答。

  教師: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搶答問題,回答對一題獎勵一1分,最後分數最多組贏得比賽獎勵。

  1、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裡?學生:七月裡一個悶熱的天。

  2、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哪裡?學生:美國的費城。

  3、事件是什麼?學生:爬懸崖

  4、爬懸崖的一共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哪兩個?

  學生:和我一起的五個小男孩,共六個人;內德、傑利。

  5、為什麼要爬懸崖?經過是什麼?事情的結果怎樣?

  學生:

  起因:天氣悶熱,玩彈子游戲玩厭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樣來玩,就去爬懸崖。(別出花樣,去爬懸崖)

  經過:中途遇險,進退兩難

  結果:父親指導,成功脫險

  教師及時對小組搶答做出評價。

  (三)歸納複述,瞭解課文意圖

  教師:現在我們根據這些故事情節,請小組派代表複述一下這個故事,要求:不要照搬課文,要用自己的語言來複述。複述完整獎勵2分。

  學生:在費城七月裡一個悶熱的天,我和五個小男孩一起去爬懸崖。其他孩子勇敢地爬上去後從崖頂繞道回家了,而我還在懸崖上,非常害怕。夜幕開始降臨,我伏在岩石上一動不動。懸崖下面的地面開始變得模糊時,傑利和我父親來了,父親鼓勵我一步一步地走。我照著做,慢慢爬下懸崖。經過這一次脫險後,我再遇到困難時總是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遙遠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對輕鬆、容易的第一小步,邁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這樣體會每一步帶來的成就感,直到達成了自己的目標。(板書:故事:遇險——脫險)

  三、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分組討論以下問題後作答(1小點1分):

  1、在爬懸崖遇險過程中的心理變化

  教師:分組朗讀課文6—17自然段,把自己當作文中的“我”,劃出表現我心理狀態的語句,圈出重點詞,想一想,讀一讀,去體驗“我”陷入險境時的心情。小組同學可以相互交流,談談你的體會。

  學生:

  第一階段:(心理狀態):“猶豫不決”“滿頭大汗”“渾身發抖”;

  (心情):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樣勇敢和活潑;

  第二階段:(心理狀態):“陣陣暈眩”“天旋地轉”“哭泣”“呻吟”;

  (心情):爬上懸崖後的膽怯、害怕;

  第三階段:(心理狀態):“神情恍惚”“害怕”“疲勞”“麻木”。

  (心情):其他孩子離開後的委屈、孤立無援、強烈的恐懼感。

  小組作答,教師評價。

  2、脫險過程中的心裡變化

  教師:“我”從懸崖脫險的過程,這其實也是“我”心理成長的過程。現在,請三位同學分角色朗讀18—28自然段,大家思考後可以小組討論:

  “我”從懸崖上爬下來這個過程,“我”的心理是怎樣變化的?

  學生:

  第一階段:“我不行!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毫無信心

  第二階段:“這看起來我能做到。”信心萌發

  第三階段:“我照做了。再一次,我做到了。”信心大增

  第四階段:“我有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和類似驕傲的感覺。”有了成就感

  四、閱讀對比,強化訓練

  從後排坐起

  我工作的學校在郊區,位置有些偏僻,通往城裡的公交車不多,人總是很多。

  有一次我和一名學生進城,上車的時候,車上的人很少,學生卻一定要拉我到最後一排去坐,我很詫異,問她:“前面有位置,為什麼我們要坐最後呢?”

  她俏皮地眨著眼睛,悄悄地對我說:“這趟車人特多,我敢保證,我們坐在前排的話,遲早要站起來給老弱病殘孕讓座的。坐後排,就萬事無憂了。”

  看著這個誠實的孩子,我很吃驚,沒想到坐公交車居然有這樣的講究。

  後來,我和一位叫漢克的英國留學生去辦事,也坐公交車。我上車後準備坐前排,但漢克拉著我就坐到後排去了。我想起那位女學生,很悲哀地想:漢克該不會這麼快就“入鄉隨俗”了吧!

  我提醒他:“我們只坐3站就到了,為什麼不坐前排呢?”

  漢克很吃驚地看著我說:“難道我們先上公交車的人不應該先坐後排嗎?”

  輪到我疑惑了,我問:“為什麼先上來的就要坐後排呢?”

  漢克說:“在我們英國,先上車的人都是從後排坐起,因為這樣方便後面的人上車啊!”我頓時無語,心潮翻湧。

  回去之後,我找了一個在倫敦生活過的教授一問,教授笑著告訴我:“沒錯,是這樣的,這是他們恪守的規矩,這樣可以讓車廂整潔而不至於擁擠,更重要的是,讓後上車的人能在短時間就順利坐好。另外,他們的公交車上從不設定老弱病殘孕專座,因為人們已經習慣把公交車的前兩排留給這些人。”

  末了,教授笑著問我:“這下你知道為什麼當時北京奧運會閉幕式上倫敦人開著巴士來了吧?”

  我恍然大悟,很肯定地回答:“一定是因為巴士裡藏著他們國家美好友愛和諧的文化。”我不禁想,世間最精深最美好的文化在哪裡?也許就藏在這一個座位的選擇裡。

  小組討論問題(1小點1分):

  1、選文中,“我”的心理經歷了哪些變化?其作用是什麼?

  2、品味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語。

  看著這個誠實的孩子,我很吃驚,沒想到坐公交車居然有這樣的講究。

  我不禁想,世間最精深最美好的文化在哪裡?也許就藏在這一個座位的選擇裡。

  3、文章的標題有何作用。

  參考答案:

  1、詫異、悲哀、疑惑、心潮翻滾、恍然大悟

  2、 “誠實”二字突出學生在老師面前毫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想法,可見她對座位的選擇方式已經內化為一種習慣,與下文的那個英國留學生形成鮮明的反差。(2分)“藏”字表明最精深最美好的文化往往透過小事透過細節折射出來,如果我們不認真觀察、不細細思量就會忽略掉。

  3、作為行文的線索貫穿全文,使文章更緊湊;設定懸念,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突出了文章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

  五、品味人生,感悟哲理

  全班齊讀最後一段,體會作者的感悟。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作者在懸崖上學到的經驗是什麼呢?

  學生:“不要看下面遙遠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對輕鬆、容易的第一小步,邁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這樣體會每一步帶來的成就感,直到達成了自己的目標。”(板書:哲理:困難分解)

  2、這次脫險的經歷對作者以後的人生道路有著怎樣的影響?請在文中找到答案。學生:“此後,我的生命中有很多時刻,面對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或者一個令人畏懼的情境,當我感到驚慌失措時,我都能夠輕鬆應對。”

  3、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膽怯而畏縮不前,就像文中的“我”那樣,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是怎樣克服的呢?文中爸爸幫“我”脫險的做法對你又有什麼啟發呢?

  學生: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個認真地解決小困難,堅持不懈地走下去,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六、課堂總結

  同學們都說得很好,一個人在旅途中,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的,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有多遠,有多困難,你只需要想的是邁一小步,這個你能做到”,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

  七、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

  遇險——脫險

  ↓

  哲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8

  【教學內容】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材分析】

  本課由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寫作而成,講述的是“我”童年時遭遇了一次“遇險”的經歷,透過“我”父親的指引,最終“脫險”,其中蘊含著生活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常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而“我”的脫險經歷正是給予了一個方向,傳達出了人生哲學。

  【學情分析及設計】

  本課授予物件為初一學生,他們從小學升入中學,這一階段正好是他們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度,學生文字注意力也在逐漸增強與集中,但其朗讀能力相對較弱,對文字的思想感情的感知力逐漸趨於完善,因而應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幫助他們透過文字領悟生活哲理。並在本單元的前言中指出應當培養學生的朗讀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且能讀出語氣。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本性較為好動,在表演方面有一定的彰顯能力,所以希望透過情境法來幫助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目標】

  1、透過情境朗讀及聽錄音,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且能讀出語氣。

  2、透過整體感知課文,可以較完整地複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晰,詳略得當。

  3、透過情境法和人物分析且聯絡生活實際,做到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表達的生活哲理。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透過情境法,實現角色轉換,深入理解故事的主旨思想。

  2、能正確熟練地複述故事。

  教學難點:多角度理解故事中的生活及人生哲理。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並掌握字詞,朗讀課文並能複述課文,整體感知文章並大致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準備】

  幻燈片

  【教學設計】

  1、匯入新課

  在學習本課之前,將為學生播放一個flash動畫影片《腳印》,該動畫講述的是一對父子在沙灘上行走,沙灘上卻只出現一行的腳印,寓意是在兒子碰到困難,父親揹著他去解決。觀看完這個動畫之後,學生各抒己見,分享他們的體會。然後提出“在你的生活之路上,你都遇到了什麼令你深刻的困難,現在解決了嗎?如若解決了,那時是怎麼解決的?”這個問題將讓學生默想10秒鐘,接著引出今天所要學習的課文。

  2、學習字詞

  ①指導學生快速閱讀,劃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

  ②PPT出示練習

  a、給加點字注音

  b、按拼音填空

  c、結合語境解釋詞義並填空

  3、整體感知課文,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①先播放錄音:請學生們邊聽讀邊思考,在書上標記。

  a、這件事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b、“我”為什麼“一時拿不定主意”?後來又為什麼跟著夥伴們去爬山了呢?

  c、“我”在爬山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難?當時“我”是怎麼想的?

  d、後來“我”又是怎樣脫險的?脫險以後“我”有什麼感覺?

  ②a問題由學生齊聲回答,bcd問題請學生自主舉手回答。老師並將學生的回答總結寫於黑板上。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看書,不要脫離課本,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句。

  4、朗讀課文

  ①先請男女學生分別齊聲朗讀第1—6段與第7—13段,幫助學生梳理清晰這部分的人物語言,並校正學生的朗讀錯誤,如讀音、停頓、語氣等。

  ②請事先已經準備好的四人一小組中選擇三組學生進行課文第14—2段的情境演繹,分配好角色:父親、“我”、旁白,要求加以自我的理解進行語言演繹,並請其他學生對這三組的學生進行點評,要求從人物語言的語氣處理、旁白的斷句安排等三方面進行點評。最後由教師做總結,帶領學生進行朗讀。

  ③通篇進行朗讀。

  5、複述課文

  ①在理清課文內容與瞭解句子語言魅力的基礎上覆述課文。

  教師對學生提出要求:

  a、重點細節,尤其是脫險部分,儘量能用文章原句。

  b、口齒清楚,能正確表達感情。

  ②給予學生5分鐘的自由複述時間,然後請兩位學生進行復述,其他同學聽後對其評析複述情節。

  6、大致理解課文主旨

  ①討論:讀了這樣一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想?

  (學生自由發揮,只要能扣住課文說出自己的真實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②齊讀最後一段。

  7、佈置作業

  ①寫生字

  ②朗讀課文並複述

  ③背誦最後一段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情境感受,人物分析,且聯絡生活實際做到探究性、多角度理解課文所要表達的生活哲理。

  【教學準備】

  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教師:上節課我們透過朗讀課文,複述課文,已經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記敘的事件,而且也悟出了這篇文章的主旨思想,就是透過“我”的脫險經歷告訴大家不要害怕困難,不要被困難嚇倒,不管困難多麼嚇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透過研讀重點情節進一步領會課文,多角度理解課文中所蘊含的生活哲理。下面我們一起來讀課文的第14—22段,記住在朗讀時應注意些什麼,用上上節課我們所學到的知識。

  學生:齊聲朗讀課文第14—22段。

  情境感受,人物分析

  教師:好,同學們,現在老師請你們閉上自己的眼睛,聽著老師的聲音,讓自己融入老師所說的情節中,去感受那時的你所發生的一切。

  (學生閉上眼睛,播放符合情境的純音樂)

  教師:現在的你被小夥伴們勸說上了懸崖,但是因為你的身子比較弱,經常生病,且又很是害怕自己處於高處,不敢再向上爬了,結果被困在了懸崖的石架上。這時,媽媽的聲音出現在了你的耳邊,帶著責備與關切的言語“不要做冒險活動,不要和小夥伴去危險的地方,不是和你說了嗎?”這時,“我從石架向下望,感到頭暈目眩;我絕對沒法爬下去,我會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頂的路更難爬,因為它更陡,更險。我聽見有人啜泣,正納罕那是誰,結果發現原來是我自己。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暮色開始四合。在一片寂靜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懼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動彈。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懸崖下面的大地越來越暗。這時,樹林裡有一道手電光照來照去。我聽到了傑利和我父親的聲音!父親的手電光照著我。‘下來吧,孩子,’他帶著安慰的口氣說,‘晚飯做好了。’”這時,你抽泣著“我下不去!”哭著說,“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

  (音樂停止)

  好,現請同學們睜開你的眼睛,來說說看,剛才你的心情是怎麼樣的,在還沒有等到傑利和父親來時。

  學生1:(很害怕,很孤單……)

  學生2:(恐懼,疲乏了……)

  教師:好的,大家的真實感受的確表述的很是貼切,那麼,現在我們從文中來找找看,哪些句子流露出了“我”的恐懼,哪些句子流露出了“我”的疲乏無力呢?

  學生:(“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暮色開始四合。在一片寂靜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懼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動彈。”“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懸崖下面的大地越來越暗。”)

  教師:同學們找的非常到位,主人公的心情被表現的突出的正是這些寫景的語句,那麼你們知道這些寫景句子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學生:烘托作用,渲染那種氛圍,表現出主人公的心情。

  教師:好極了,那現在我們知道傑利和父親都趕到了,聽到父親說“下來吧”,你那時又是什麼心情呢?你會怎麼想呢,當你在石架上時?

  學生:(很想下來,但是下不來,沒有信心……)

  教師:回答的很棒,沒錯,那時的你聽到父親的話,是心裡有溫暖又興奮,但是卻因為害怕不敢輕易下來,沒有自信。好,那現在我們再一次閉上眼睛……(播放音樂)

  這時,父親面對你帶著哭腔的回答“聽我說吧,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眼睛看著我電筒的光照著的地方,你能看見石架下面那塊岩石嗎?”你慢慢地把身體移過去。“看見了。”你說。“好,”他對我說,“現在你把左腳踏到那塊岩石上。不要擔心下一步。聽我的話。”這似乎能辦得到。你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腳去探那塊岩石,而且踩到了它。你頓時有了信心。“很好,”父親叫道,“現在移動右腳,把它移到右邊稍低一點的地方,那裡有另外一個落腳點。”你又照著做了。你每次只移動一小步,慢慢爬下懸崖。最後,你一腳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

  (音樂停止)

  好,現在同們請張開眼睛吧,現在的你們已經脫險了,能告訴我,你們的心情怎麼樣?

  學生:(激動,開心…)

  教師:那麼,你們的心情有沒有在這次的脫險過程中,發生一些變化呢?

  學生:(先是不自信,後來有了信心,最後是信心大增。)

  教師:那麼這一次的脫險應該是得益於誰呢?

  學生:父親

  教師:沒錯,父親在“我的”脫險經歷中起到了很大的幫助,“我”的原先不自信,到最後投入父親的懷抱,全是因為父親在旁的鼓勵與指點。來和我們分享下吧!

  學生1:

  學生2:

  學生3:

  教師:的確,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總存在於這樣的一位或多位的牽引者,或是你的爸爸,你的媽媽,或是其他人,他們在我們無助煩惱的時候,給我們指點照亮腳下的路,給我們不斷地鼓勵與安慰。那麼,我們應該對他們懷有什麼心呢?

  學生:(感恩的心……)

  教師:好的,現我們來看看,文中的父親是怎麼牽引“我”克服困難的呢?

  學生:父親讓我只想著,我是在走一小步,走好每一小步,“我”便爬下了懸崖。

  教師:沒錯,父親教我的法寶,便是不要想太遠的距離,走好眼下的一小步。那麼,現在我們一起來找找“一小步”這三個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出現在哪裡,把它們讀出來,好嗎?

  學生:三次,在第18段、22段、23段……

  教師:那麼,這三處出現的帶有“一小步”三個字的句子讓你收穫到了什麼呢?請同學來談談你的收穫。

  學生1:(我們做任何事,克服困難時,應著眼於眼前的一小步,不要想太過於後面未知的事。)

  學生2:(從一小步開始,做好每一個一小步,就可以收穫成功。)

  學生3:(在人生路上,不管面對什麼樣的艱難險阻,要慌得把大困難分解為小困難,一個個認真地解決小困難,積累於眾多的一小步,終會戰勝巨大的困難,獲得勝利。)

  教師:同學們說得不錯,“我”之所以脫險,全在於從“一小步”開始,然後積累於眾多的一小步,透過將那段路程分解為眾多的一小步,來解決最終爬下了石架。

  但是呢,老師這裡有個小疑問,“我”在父親的指導下僅僅是爬下了幾米高的石架,為什麼還說“我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你們能幫我解答下嗎?

  學生:(因為那時“我”才八歲,幾米高的石架對於“我”來說,是個巨大的障礙,戰勝了它便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教師:你的理由是因為那時“我”很幼小,對嗎?那其他同學怎麼理解嗎?

  學生:(我認為是“我”突破了心理障礙,心理上的害怕,所以是巨大的成就……)

  教師:是啊,你認為是突破了自我的侷限,戰勝了脆弱的自我,那麼大家認為誰的解釋更貼合作者的意見呢?沒錯,正是因為突破了自我的侷限,戰勝了膽小怯懦的“我”,所以心中滿是成就感。當作者爬下石架投入父親的懷抱啊,先是啜泣了一會兒,這也說明“我”的激動與後怕的心情的,還有委屈的心情,畢竟那時的“我”才八歲,所以XX同學的回答也不無道理。(指學生1)

  教師:好,現在,我們來梳理下文章中的人物,文中出現的人物都有哪些?

  學生:“我”、父親、傑利、嘲笑“我”的人……

  教師:老師給你們一點時間,四人一小組來討論下,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說出你的原因。過後,我們一起來交流彼此的看法。

  (學生四人一小組討論中)

  (針對學生的回答,老師做出回應,在面對“傑利”人物,教師應引導學生雙方面看待,指出傑利做得好的地方與做得不好的地方,並以此來思考交友與做他人朋友的方面應如何處理?)

  教師:大家討論很激烈,對於文中的人物形象上,老師再次做下補充,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石架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的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種?為什麼?同學們將這樣一個問題帶入討論,說說你自己的看法。

  (討論結束)

  學生1:

  學生2:

  學生3:

  (教師對於同學的回答以及結合文中的人物主要特點做一個簡單的總結。)

  教師小結

  一個人走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相信自己,多給自己鼓勵,同時還要多多感恩你身邊幫助你的人或是在你身邊安慰你鼓勵你的那位牽引者。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9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尋味的美文,講的是作者小時侯在小懸崖上的一次遇險經歷,從這次經歷中,作者悟出了一個道理,這道理成了他以後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

  文中"我"的心理描寫極為傳神,是學習的重點之一。文中作者悟出的道理對學生的成長同樣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因此這也是教學本文時需要重點揣摩的。

  【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已具備初步閱讀記敘文的能力,對於文章內容的把握應該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加之本文主題也較為淺顯,學生掌握文章主題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因此本文的學習,在引導學生繼續鞏固記敘文閱讀能力的基礎上,提出更高的要求,進一步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為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默讀方法的培養是重點,因此本文有意識地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

  【學習目標】

  1、賞析關鍵性語句,剖析人物心理;

  2、聯絡生活實際,啟迪人生智慧。

  【學習重難點】

  賞析關鍵性語句,剖析人物心理

  【設計理念】

  新課標提出"欣賞文學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閱讀文章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根據這一教學建議,設計本課時,以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語言為突破口,運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循序漸進地設定了三個教學環節,旨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品讀鑑賞能力,在此基礎上獲得人生的啟示,懂得如何積極克服困難,使自己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創意說明】

  三環節:複述故事——剖析心理——啟迪智慧

  三切入點: 以賞析關鍵性語句為切入點,品讀人物心理;

  以賞讀標點符號為切入點,感悟人物成長過程。

  以品析關鍵詞語為切入點,收穫人物成功經驗。

  【探究過程】

  一、匯入新課

  (此環節設定意圖:介紹作者事蹟,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二、瞭解故事

  請結合記敘文六要素,複述故事

  (此環節設定意圖: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圈點批註法默讀文章,勾畫出記敘文六要素,並提示學生運用六要素組合法複述故事,旨在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剖析心理

  (一)以旁觀者的眼光看,依靠"我"的能力,"我" 能否脫險?說說你的理由。

  (此環節設定意圖:旨在引導學生抓住關鍵性語句,在交流中,探討"我"被困懸崖的根本原因是"恐懼",培養學生提取關鍵資訊的能力)

  (二)跳讀課文,找出表現"我"恐懼心理的句子。

  (此環節設定意圖:透過品析關鍵詞句,探究"我"的恐懼心理,培養學生提取關鍵資訊的能力)

  (三)猜讀課文,藉助句子補充爸爸心理描寫四、啟迪智慧

  (四)跳朗讀課文,找出文中爸爸助"我"脫險的方法。

  (此環節設定意圖:藉助抓關鍵性語句,提高學生關鍵資訊捕捉能力,培養感知能力。)

  (五)賞析標點符號,感悟人物成長經歷

  1、請找出脫險部分表示"我"心理活動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

  2、 有感情朗讀脫險階段表示"我"心理活動的句子。

  3、 為什麼"我"一步步地走下了懸崖,文中標點符號卻用句號?

  此環節設定意圖:

  1、分析句號的作用,感知在爸爸的引導下 "我"變得越來越自信、淡定、從容,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重視標點符號的正確巧妙運用。

  2、透過變句賞析,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賞析能力。

  3、老師透過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關鍵性語句,培養和提高學生藉助重音和語速朗讀課文的能力

  (六)品析關鍵性詞語,收穫人生成功經驗。

  1、為什麼文中說"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懸崖上的那一課"而不說"那一刻"或"那次經歷"?

  (此環節設定意圖:透過品析關鍵性詞語,明白是爸爸教給"我"的不僅僅是爬下懸崖的方法,更是在教給"我"人生路上克服困難、走向成功的經驗,從而讓學生儲備成長路上克服困難經驗)

  2、 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像文中的"我"一樣因膽怯而畏縮不前的情形,你是怎麼處理的?

  (此環節設定意圖:聯絡學生實際,分享成功經驗)

  3、你又從"這一課"學到了哪些經驗,如果你準備摘錄文中的一句話作為成長路上的座右銘,你會選哪一句,試著背一背。

  (此環節設定意圖:學以致用,用摘錄和背誦的方法,既積累了名言警句又把所學化為了己用)

  五、課堂寄語

  這堂課,在與莫頓·亨特的心靈對話中,我們結交了這位智者,擷取了許多智慧。讓我們走一步,再走一步,克服一個個小困難,實現一個個小目標,進而實現我們的遠大理想吧!

  (此環節設定意圖:用簡短有力的話語使學生形成深刻有效的記憶,感召學生運用本節課所獲人生經驗,走好每一小步,完成人生目標)

  附:板書設計

  成功

  再走一步

  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的】

  1、瞭解本文的結構特點。

  2、培養學生複述課文的能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正視困難並積極地克服困難。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複述課文的能力。

  2、引導學生正視困難並積極地克服困難。

  【教學難點】

  1、瞭解本文的結構特點。

  2、引導學生正視困難並積極地克服困難。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型】

  綜合新授課。

  【教學方法】

  講讀──討論。

  【教具】

  寫好名言的小黑板。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積累,開拓視野

  教師出示名言,學生齊讀背誦:

  1、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2、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二、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上節課我們學了詩歌《在山的那邊》,我們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佈滿了艱難險阻,其實,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上,人生處處都會有坎坷。那麼,面對困難,我們該怎麼辦,是放棄呢亦或是迎上去?今天,我們來學習美國作家莫頓·享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難的,並希望同學們在學完這篇文章後,能夠從中受到一些有關人生方面的啟迪。

  三、檢測字詞、掃通障礙

  1、找一名學生讀“讀一讀 寫一寫”中的字詞;學生領讀,老師糾正:

  訓誡(xùn jiè) 聳立(sǒng lì) 迂迴(yū huí)

  啜泣(chuò qì) 納罕(nà hǎn) 凝視(níng shì)

  瘦骨嶙峋(lín xún) 小心翼翼(yì yì)

  頭暈目眩(tóu yūn mù xuàn) 心驚肉跳(xīn jīng ròu tiào)

  2、老師點出一些詞語,讓學生掌握詞義並造句:

  例:心驚肉跳、啜泣、頭暈目眩

  四、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然後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1、本文主要講述了作者一次怎樣的人生經歷?作者又是用哪句話來結束這一人生經歷的講述的?試從文中找出。

  2、從這一經歷中,作者領悟到了一些生活哲理,它集中體現在哪個段落上?

  3、“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刻含義是什麼?(提升一步)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4、多角度解讀:也可以悟出課文另一主題──家長應該怎樣教育孩子。

  以上這些問題是從整體感考慮的,還可以生髮出一些小問題。

  老師點撥:這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65歲那年寫的回憶8歲時一次爬懸崖的經歷。作者把這一經驗推而廣之,成為人生的寶貴財富,成為戰勝一切艱難的法寶。作者用“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這句話結束這一人生經歷的講述的,作者所領悟到的生活哲理集中體現在最後一段上。這篇課文,內容上很有咀嚼的餘地,特別是“著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這一句,喻意值得咀嚼。說的是困難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個大困難分解成一個個小困難,就不難克服了。

  這篇課文,足以啟發學生在生活中要善於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個什麼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就成為一筆精神財富。

  善於感悟,寫作文,也有東西可寫,在不起眼的題材上也能寫出好文章。

  五、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一、二。

  2、識記積累課下注釋及“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做到“四會”,即“會讀,會寫,會解釋,會造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中以小見大,以實寓虛、由事推理的記敘方法。

  2、初步學會分析記敘文章中的情事論理及其詳略安排,注意學習和運用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

  3、與《在山的那邊》進行比較閱讀。

  4、聯絡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

  1、掌握心理描寫與動作描寫的特點及作用。

  2、文章以小見大、以實寓虛、由事推理的寫法。

  教學目標

  多角度閱讀,多方面探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和生活哲理。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透過朗讀、複述把握課文情節,設疑探討文章主旨。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上課前先給大家講個小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象著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

  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作到。

  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根本不須想更多的事。而且,還有後方的無線電支援。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候一段經歷的啟示。

  同學們,你們想知道這個人是誰,他是怎樣克服自己的困難的嗎?

  他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這篇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頓·亨特(板書題目、作者)。剛才這個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選入教材時做了刪節。作者講自己之所以能夠戰勝困難,是由於小時候的一段經歷留下的啟示。那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到底作者小時候發生過一件什麼事,可以使他在長大之後,勇於面對困難和解決問題。

  二、檢查預習

  1、集體朗讀課文,給段落標上記號,並把文章分成起因、經過、結果、啟示四個部分。

  2、就故事情節要素組織學生搶答,以鞏固識記:

  ⑴ 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

  提示:費城。

  ⑵ 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提示:七月裡一個悶熱的日子。

  ⑶ 爬懸崖的一共有幾個孩子?

  提示:5個。

  ⑷ 有名字的是哪兩個?

  提示:內德、傑利。

  ⑸ 那座懸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提示:約20米;約7米。

  3、複述(簡潔地複述課文的主要情節,也就是作者在童年的這一段經歷)。

  4、記敘順序:順敘、倒敘還是插敘?

  提示:順敘。

  5、文章結構(提問)。

  板書:

  起因──別出花樣,去爬懸崖(1~6段)

  經過──中途被棄,進退兩難(7~15段)

  結果──父親指點,擺脫困境(16~22段)

  啟示──走一步,再走一步(23段)

  6、字詞學習:

  ⑴ 給加粗的字注音:

  聳立 啜泣 納罕 頭暈目眩

  垂直 崩土 蓬亂 狹小 胸腔

  ⑵ 按拼音填空:

  xuán yá jiè qiào bì guàn

  ( ) 訓( ) ( ) ( )木

  lín xún lǚ

  瘦骨( ) ( )次

  ⑶ 多音字注音:

  悶熱( ) 動彈( ) 顫動( ) 日暈( )

  煩悶( ) 彈子游戲( ) 顫抖( ) 暈倒( )

  折斷( )

  折本( )

  折跟頭( )

  ⑷ 結合語境解釋詞義:

  聳立:高起,直立。

  迂迴:曲折、繞遠。

  凝視:聚精會神地看。

  嶙峋:形容人瘦削。

  三、主旨研討

  1、從課文內容看,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提示:聯絡結尾的議論來理解: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

  2、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麼意思?

  提示:“你只要是想著你在走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難也是可以闖過來的。

  3、一個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是什麼意思?

  提示:關鍵是化整為零。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一步步戰勝了小論南,最後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還在於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4、為什麼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

  提示: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種人生經驗,給人以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理解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

  2、學習文章心理狀態描寫的方法。

  3、聯絡自身生活體驗,感悟生活哲理。

  教學過程

  一、作品與作者簡介

  選自《心理學與成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xx年版)。原題為《懸崖上的一課》,選入課本時改為現在的題目,並做了刪改。

  二、初讀課文

  (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要讀出聲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

  (二)學習生字和新詞,這些詞要讀音和書寫都正確,並掌握詞的`意思。同學朗讀課文的時候,請一個學生板書生字和新詞。朗讀結束,請6名學生朗讀生字和新詞,並解釋詞的意思。

  灼 扒 趴 酷熱 厭倦 附和 突兀 怦怦 嘲笑 暈眩 哭泣 呻吟 恍惚 暮色 安慰 凌亂 驚訝 畏懼 參差不齊 鬨堂大笑 驚慌失措

  (三)朗讀課文。舉行朗讀比賽,一個學生讀,其他同學找他讀的錯誤之處,並說明原因,然後這個同學繼續往下讀,看誰能一讀到底,沒有錯誤之處,能正確地朗讀到底的同學是冠軍,老師發給獎品。

  (四)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按時間順序寫的。

  三、精讀課文

  (一)請同學們想一想,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先自己思考,再請兩名同學在全班交流。

  明確:文章講述了自己從冒險、遇險,再到脫險的全過程。這個過程,其實也是“我”從膽怯、恐懼到克服心理障礙,收穫自信,甚至有了一種成就感的心路歷程。

  (二)如何理解課文中“這是嚴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明確:懸崖60英尺,太高了。作者的身體很弱,不像其他孩子那樣強壯,而且不能冒險。

  (三)文中“我猶豫不決,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這才開始滿頭大汗、渾身發抖地往上爬。”寫的是外在行為表現,實際在寫什麼?

  實際在寫心理狀態。

  (四)“我往下看,感到一陣陣暈眩;一股無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緊貼在一塊岩石上,感覺天旋地轉。我想掉頭回去,但知道我絕對加不去了。這太遠,也太危險了;在懸崖的中途,我會逐漸感到虛弱、無力,然後鬆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頂部的路看起來更糟--更高,更陡,更變化莫測,我肯定上不去。我聽見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誰,最後才意識到那是我。”這段話主要描寫什麼?

  進退兩難,孤立無援,心理描寫細膩、真實。

  (五)爸爸為什麼讓我先“邁一小步?”

  因為懸崖很陡,很險,小步子能安全、穩當地邁出,這樣能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信心。邁出一小步後,再邁一小步,一步一步地往下走。

  (六)為什麼爸爸不讓我有機會停下來思考“下面的路還很長”?

  想著成功,增加自信,就增加解決問題的希望。如果總是想著“下面的路還很長”,就會覺得離脫險還很遠,擔心自己不能克服困難,不能順利地脫險,有可能喪失信心,被困難嚇倒。

  四、拓展

  (一)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膽怯而畏縮不前,就像文中的“我”那樣。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是怎樣克服的?先請同學自己思考,然後請3名學生全班交流。

  有一次,數學作業比較難,很長時間都沒有做出來,我很著急,怎麼辦呢?花了很大的精力還是想不出辦法,就是做不出來。我的同學看在眼裡,勸我說:“不要著急,慢慢想辦法,總有辦法的。你把昨天和今天學的公式再複習一遍,把書上的例題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能不能對你有所幫助?”我就按他說的做了,把昨天學習的公式自己推導一遍,又把今天課上的例題自己做一遍,得到了啟發,終於把數學作業題做出來了。最後我想,遇到困難的事情不能退縮,要想辦法,看看自己能做什麼,一點點地去做,最終能解決問題。

  (二)文中爸爸幫“我”脫險的做法對你有什麼啟發?

  今後,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不要退縮,不要被困難嚇倒,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根據具體情況,看能做什麼,一步一步去做,要有耐心,能持之以恆地去做,不要想著一步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五、作業

  複述這個故事。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將及時刪去。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學會速讀,把握記述文六要素,訓練學生準確地複述課文的能力。

  2、學習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的方法。

  3、聯絡生活實際,聯絡自身生活體驗,感悟生活哲理。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瞭解記敘文的六要素,複述課文。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難免會碰到許多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剛,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為挺努力,卻發現自己和別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別人搞好關係,人家卻不理你等等,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在困難面前,有些人灰心喪氣,束手無策終與成功無緣;有的人則毫不畏懼知難而上,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老子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莊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今天我們就學習這樣一篇文章,告訴我們如何去做。

  二、檢查預習

  字音悶熱(mēn)玩彈子游戲(dàn)不能動彈(tán)全身顫抖(chàn) 著眼(zhuó)

  卜卜亂跳(bobo)連攀帶扒(bā) 啜泣(chuò)瘦骨嶙峋(línxún)

  常用詞語訓誡迂迴凝視啜泣嶙峋心驚肉跳頭暈目眩小心翼翼

  三、記敘文的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四、默讀課文,複述大意

  1、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閱讀方法――默讀。默讀就是要求帶著一定目的,不出聲、非常快速地閱讀。它是我們今後學習中用到的主要讀書方法。

  要求:用眼睛看書,不能用手指文章,也不能中嘴裡小聲叨唸;因為“出聲”就影響閱讀速度,“手指”同樣影響眼睛的掃視速度。

  回憶故事要點:

  (1)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誰?其他的還有哪些人?有名字的有哪兩個?

  (2) 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3) 故事發生在什麼地點?

  (4) 故事發生的起因是什麼?

  (5) 故事發生的過程是怎樣的?

  (6) 故事的結果又是怎樣的?

  2、我們現在根據歸納的要點: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複述這個故事,注意複述時在事情的經過部分要詳細一些。

  五、整體感知

  1、用一句話概述課文所寫的內容。

  明確:本文記敘“我”懸崖脫險一事,說明當我們面臨困難和挫折時,要勇於面對困難和挫折,最終是會戰勝困難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玩遊戲玩厭了,想玩點新花樣。

  3、“我”與其他四個孩子的性格差異是什麼?

  明確:“我’膽子小內向,其他四個活潑、勇敢。

  4、父親為什麼不背“我”下來,而是鼓勵“我”向前走?

  明確:因為“我”從小比較膽小,父親為了鍛鍊“我”的膽量,教育“我”如何面對困難、戰勝困難。

  5、課文中的兩個“啜泣”有什麼不同?

  明確:前者是恐懼和傷心,後者有複雜情感,有歷險的餘悸,有脫險的欣喜,有對父親的感激,更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六、拓展延伸:

  前面提到的兩個“啜泣”與奧運會劉翔、王義夫等運動員獲得冠軍後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實現知識轉化、延伸。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瞭解課文中以小見大,以實寓虛的記敘方法。掌握灌、峭、嘲、納、翼、遙、攀等7個字。

  能力訓練:初步學會分析記敘文章中的情事論理及其詳略安排,注意學習和運用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

  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終於正確對待困難,在困難面前不餒不躁,一步一腳印來沉著應付的心理。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分析論理及其詳略安排。

  教學難點:記敘文中如何以實寓虛,即文章如何借事論理,使學生感受到“我”正確對待困難,在困難面前不餒不躁,沉著應付的堅毅精神。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堂積累,開拓視野

  師出示名言,生齊讀: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二、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詩歌《在山的那邊》,讓我們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佈滿了艱難險阻,其實,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處處都會有坎坷。那麼,面對困難,我們該怎麼辦,是放棄呢還是迎上去呢?今天,我們來學習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難的,並希望同學們在學完這篇文章後,能夠從中受到一些有關人生方面的啟迪。

  三、檢測字詞,掃通障礙

  1、找一位學生讀“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生領讀;師糾正。

  2、教師點出一些詞語,由學生造句:心驚肉跳、啜泣、頭暈目眩。

  四、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先大聲朗讀課文,然後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1、本文主要講述了作者一次怎樣的人生經歷?作者又是用哪句話來結束這一人生經歷的講述的?試從文中找出。

  2、從這一經歷中,作者領悟到了一些生活哲理,它集中體現在哪個段落上?

  五、研讀課文,培養能力

  1、生默讀講述“脫險”經歷這一部分,準備複述。

  2、師引導學生如何複述故事性文章;師出示複述要求:

  A、交待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

  B、把握文章的故事情節;

  C、儘量用自己的話。

  3、複述課文,師生點評。

  4、師找出一些語句:“嗨,慢著”“我沒法──”“再見!”“如果你想待在那裡,就待著好了。”“不用客氣。”“我下不去!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看見了。”然後指導學生如何朗讀,出示朗讀要求:

  A、用普通話,做到字正腔圓;

  B、明曉詞語和片語,做到停頓恰當;

  C、揣摩人物內心,把握人物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讀。

  5、生朗讀;師點評。

  六、延伸拓展,開發思維

  1、師提問: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件事雖已過去了,但作者卻從中領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試用文中的話表明這一哲理。

  2、怎樣理解這一哲理?

  師點撥,啟發學生聯想:以爬山為例,將爬上山頂的大目標化為爬山途中一個個小目標;以學習為例,樹立短期目標,進而連綴成為長遠目標……

  3、在現實生活中,你遇到過什麼困難?你是如何克服的?從中受到了怎樣的啟發?

  生分組討論2、3問。

  七、課後小結,提出希望

  師送學生一首詩《一步》:一步走不完長征路/長征卻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頂/一步卻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請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後提出希望。

  【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

  故事:遇險──脫險

  哲理:把困難分解再去克服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文意,把握記敘文的六要素,學習圍繞中心組織材料。

  2、在閱讀中有所發現,對疑難問題展開自主探究,激發學習興趣,獲取對問題的基本認識。

  3、理解文題,學習戰勝困難的方法。

  教學重點:

  把握記敘文的六要素,學習圍繞中心組織材料。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主題,領會“走一步,再走一步”深刻含義。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用具:

  多媒體

  創意說明:

  疑為學之始,這就要我們透過閱讀文字,體會文章敘述的事情,理解塑造的人物,體驗反映的主題,因此,本設計以“感悟寫了什麼”,“理解是怎樣寫的”,“探究是為什麼要這樣寫”作為設計思路,引導學生疑以治學,學以致用。

  教學過程

  一、設疑匯入揭示目標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莫頓、亨特所寫的一篇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出示課題),看到這個題目,大家來猜一猜。文章寫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

  (生):(自由答)

  (師):你們是否猜正確了呢?就讓我們開啟課本,到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請大家按照下列“學習目標”進行探究(出示學習目標)

  二、閱讀課文概述情節

  1、快速閱讀課文,找出記敘文的六要素。

  時間:七月的一個悶熱日子。

  地點:費城

  人物:我和幾個小夥伴,父親

  起因、經過、結果:爬懸崖,不敢下來,在父親的指導下,走下懸崖。

  2、你能根據記敘文的六要素,複述故事的情節嗎?

  (學生複述)

  三、深入品讀走近人物

  1、課文中的幾個人物,你最喜歡哪個?說說你的看法。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明確、總結:

  傑利:他是一個善良細心的男孩。

  父親:他是一個善於從心理上幫助孩子成長的父親。

  四、質疑探究把握主題

  1、文題“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怎樣認識這一標題的含義?

  (學生自由討論)教師點撥、歸納: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困難,只要把大困難分解為小的困難,一個一個的認真解決,終會取得成功。

  2、想一想,如果本文的結局是以“我”被父親抱下來,這樣對文題會有什麼影響?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如果是這樣的話,就不能更好表現父親的形象,而“我”也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體驗。

  五、歸納總結拓展遷移

  1、歸納總結:

  (1)、中心歸納:本文透過敘述自己爬懸崖的一次經歷,得出了一個啟示。

  (2)、寫法小結:以小見大。

  2、拓展遷移

  在我們的生活中,你是否也有過和文中“我”相似的經歷?請選擇其中一段,用動情的文字展現出來,相信一定很精彩。

  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

  堅持不懈

  爬懸崖——啟示成功

  分解困難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16

  【教學目的】

  1、能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品味重點詞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理解作者從“脫險”經歷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教學重點】

  1、複述故事情節,整體感知文意。

  2、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體味人生哲理,聯絡實際,加深認識。

  【教學難點】

  1、領悟作品的思想感情以及“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哲理。

  2、學習多角度探究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培養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設計及過程】

  第一課時

  一、播放歌曲《愛拼才會贏》匯入。

  同學們,正如歌曲所啟示我們的,人生的路途總是從坎坎坷坷中走過來的,“試一試就能行,拼一拼就會贏”是應對一切艱難險阻的積極有為的心態。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從自己童年時一次“脫險”的人生體驗中,獲得了一生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一同走進他講述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中,去獲取豐富的教益。

  二、作者簡介(參看註解)

  三、朗讀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初步感知故事情節。要求:在閱讀過程中,既要特別留意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數字等重要資訊,又要把握閱讀速度,大致在5分鐘內完成。

  就故事情節要素組織學生搶答,以鞏固識記。

  (1)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

  (2)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3)爬懸崖的一共有幾個孩子?提到名字的是哪兩個?

  (4)那座懸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5)事情的結果怎樣?“我”怎樣脫險的?

  2、課文“導語”中說“寫的是‘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故事情節分作“冒險”和“脫險”兩部分,指名學生分別敘述兩部分的內容。

  複述提示:要抓住記敘的六要素來複述,即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複述要求:不能照著課文讀,要用自己的話來說,儘量做到尊重原文,繪聲繪色。

  3、學生輕聲朗讀課文,勾畫出文中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語,藉助工具書和註解解決。

  ◎學法指導:

  ○1要養成讀書勤動筆的習慣。

  ○2讀書方法:圈、點、勾、畫、評、注

  4、教師範讀課文片斷。

  5、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

  6、作者在這次“脫險”中得到了什麼感悟?請在文中劃出來。(此即為全文的主旨句)

  四、討論交流:讀完後,你有什麼感想?

  五、齊讀課文最後一段,背誦。

  六、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進一步預習“脫險”部分,思考:○1我的信心是怎樣變化的?○2你同意文中父親的做法嗎?為什麼?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上節課我們透過朗讀課文,複述故事,已經大致熟悉了所記敘的事件,初步領悟了的主旨,但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研讀最精彩的部分,再進一步領會主旨。

  二、重點研讀“脫險”部分。

  1、集體有感情地朗讀。

  2、思考、討論、交流下列問題:

  ○1找出這部分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的語句,想想這些描寫有什麼作用。

  (提示:第16自然段“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懸崖下面的大地越來越暗”。烘托我恐懼的心理,為下文寫“脫險”作鋪墊。)

  ○2父親為什麼指揮“我”先邁出左腳的一小步?這對你有什麼啟發?

  (提示:不要小看這“一小步”,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父親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我從嘗試中獲得成功,獲得信心,變得勇敢起來。我們在困難面前要敢於挑戰,敢於嘗試,才能克服困難。)

  ○3“我”心理是怎樣變化的?劃出有關語句。

  (提示:“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的”“我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害怕)(有了信心)(信心大增)(成功後的喜悅)

  ○4文章分析到這裡,誰能說說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提示: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一小步一小步地解決,困難就不大了。)

  三、拓展探究。

  1、你同意文中的父親的做法嗎?為什麼?

  (學生答同意或不同意均可,關鍵在於言之有理,一般傾向於同意父親的做法。爬上石架的“我”,上不去,下不來,陷入絕望、恐懼,父親並沒有用梯子上去救護,而是鼓勵、指導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使一個孱弱的孩子獲得信心,變得勇敢。讓孩子自己下來,經受一次歷練,增長勇氣和經驗。事實上,“我”確實從中得到了難忘的經驗。這個父親是很懂得怎樣訓練孩子的,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無長進。富有教益的方法使孩子獲取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2、如果當時來的不是父親,而是母親,試想像一下,她會怎樣做?為什麼?

  3、文中哪個地方可以看出傑利值得“我”稱之為“最要好的朋友”?

  4、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樣對待的?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

  四、課堂小結:

  “我”從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獲得一生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由此可見,生活中要善於感悟,要善於從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義的,善於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做人也好,學習也罷,如果像作者那樣,不斷思考,因事推理,你的思想將會閃現理性美的光芒,你也將擁有一個高質量的人生。

  五、佈置作業:在心理描寫上值得我們借鑑的,尤其是“脫險”部分,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結合在一起,把作者的心理變化刻畫得非常精彩,請同學們寫一段心理描寫的話,例如發試卷前的心理,來學校報到前的心理等,寫在隨筆本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1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反覆閱讀,理解關鍵語句的意義。

  2、能力目標: 複述故事情節。

  3、情感目標: 深刻領會課文內容,從中悟出人生哲理。

  【教學設想】

  1、重點: 反覆閱讀從中獲得啟迪和薰陶。

  2、難點: 深刻理解篇末所說的經驗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課前準備】

  1、佈置預習任務。

  2、收集有關克服人生困難的名言警句。

  3、收集自己日常生活中克服困難的事例和親身感受。

  4、教學設施:錄音機、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學生)交流收集如何克服困難的名言警句。

  (教師)再我們成長的道路上,有許多影響深遠的事情,這些事情能使我們獲得做人道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小時侯的遭遇及他的感受,希望大家從中有所收穫。

  二、整體感悟

  1、聽錄音朗讀、解決課文生字讀音。

  2、學生自由朗讀,教師指導朗讀技巧(聲調、語速)。

  3、挑選自己所喜歡的部分朗讀。

  4、理清課文結構及記敘的要素:

  小結:第一部分(1~13段):遭遇險情。

  第二部分(13~22段):脫離險情。

  第三部分(23段):生髮感悟。

  三、合作、探索(教師投影問題組)

  1、“我”遭遇到了什麼困難?這些困難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2、“我”是怎樣解決困難的?解決困難的關鍵是什麼?

  3、最後一段“走一步,再走一步”怎樣理解?這次經歷,給我們什麼啟示?

  (抓住本文的主題思想)

  ⑴ 學習小組交流討論。

  ⑵ 學習代表發言。

  ⑶ 教師小結。

  四、體驗、反思

  (小組合作學習、互相進行評價)

  1、假如你是亨特,孤身一人在懸崖上,會怎麼辦?

  2、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應該怎麼辦?

  教師小結:當遇到困難時,首先要冷靜。要分析所處的位置一些切實學習的辦法解決,並且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要樹立信心,鼓勵自己,取得勝利。作為父母,應教給孩子解決困難中戰勝自我,樹立信心勇敢的走向“下一步”。

  五、拓展、延伸

  你有沒有和文中的我類似的經歷?那你是則樣解決?請講給同學們聽。

  1、學生課堂開展交流。

  2、課後整理相關資料,寫成一篇文章。

  六、總結

  作者透過我童年時的一次爬山遇險、脫險的經歷,感悟到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只要把他們分解開來,一步一步戰勝,最後就能戰勝最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在於走好每一步,要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板書】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

  遭遇險情──脫離險情──生髮感悟

  主題:樹立信心,戰勝困難。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18

  【課型】

  閱讀課。

  【教具】

  投影儀、錄音機。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熟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掌握文中生字生詞。

  ⑵ 學習多角度思考課文。

  2、能力目標:

  ⑴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的語言美。

  ⑵ 理解、體會課文揭示的人生哲理。

  3、情感目標: 引領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培養學生戰勝困難的鬥志和勇氣。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2、難點: 確立角度進行閱讀。

  【採取措施】

  反覆朗讀,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設計恰當的問題引領學生思考,並討論分析解決。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同學們,在生活中,當你遇到困難時,你是怎麼做的?(同學暢談,老師一一給以評價)。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講的是一個小男孩曾經遇到了一個對於他來說是天大的困難,在他看來他是無論如何也克服不了這個困難的,可是,結果怎麼樣呢?他不但克服了困難,而且從中獲得了一筆終身受益的精神財富。這個故事就是我們要學的第一課:《走一步,再走一步》(板書課題)。這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65歲時寫的一篇文章。請同學們讀一下課文前的提示語。(學生讀,教師趁勢引導)“提示語”中說“寫的是‘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既然是“脫險”,那麼是什麼險呢?怎麼陷入險境的?又是怎麼脫險的呢?時隔五十多年,65歲的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次經歷呢?“其中蘊含著生活的哲理”是什麼哲理呢?讓我們一起從課文中尋找答案吧。

  二、整體感知課文

  1、請同學們聽錄音,要求:

  ⑴ 注意停頓、語速。

  ⑵ 在文中標示出生疏的字、詞。

  2、利用工具書解決生字、詞。教師著重檢查如下內容:

  板書:

  lín xún xuàn chuò

  生字:嶙 峋 眩目 啜泣

  生詞:訓誡 聳立 迂迴 凝視 啜泣 納罕

  瘦骨嶙峋 心驚肉跳 頭暈目眩 小心翼翼

  3、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準備複述文章中的故事情節。默讀時請同學們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投影顯示:

  1、故事發生在美國的哪個城市?

  2、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3、爬懸崖的一共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哪兩個?

  4、那座懸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5、請兩名同學複述課文,要求其餘同學仔細聽,記錄複述的優劣,準備進行評價。

  複述完畢,請同學進行評價交流,引導複述的同學根據複述的得失,想一想今後的默讀應該怎樣改進,總結一下經驗。

  6、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發音、停頓、語調、語速。

  7、現在請同學們思考回答我們讀課文之前的一系列疑問。

  摘要板書:

  課文寫的是‘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既然是“脫險”,那麼是什麼險呢?怎麼陷入險境的?又是怎麼脫險的呢?時隔五十多年,65歲的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次經歷呢?“其中蘊含著生活的哲理”是什麼哲理呢?

  學生很容易回答出前四個問題,最後一問學生很難回答出,教師就勢引領學生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三、深入研讀課文

  1、課文主旨探究:

  請同學們思考下列問題:

  ⑴ 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⑵ 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麼意思?

  ⑶ 一個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是什麼意思?

  ⑷ 為什麼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

  小組討論分析,小組代表在班上交流,老師因勢利導給以明示。

  本文蘊含的哲理是: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一個的認真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2、多角度閱讀。

  ⑴ 學習方法指導: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還可以多角度的閱讀,這樣讀就不至於老是往一個方面去想,能讀得有創意,能提高閱讀質量。多角度閱讀,首先要確立角度。怎樣確立角度呢?可以著眼於某一人物,也可以著眼於某一情節,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舉個例子說,評論傑克什麼地方做得對,什麼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個角度,這樣的角度課文中很多。

  ⑵ 請同學們小組討論確立角度,提出問題。

  教師巡迴瞭解情況,並適時啟發:著眼於人可確立哪些角度?著眼於情節可確立哪些角度?確立了某一角度,能提出什麼樣的問題?提出的問題給你帶來了什麼收穫?

  ⑶ 小組代表交流,教師根據交流情況進行矯正補充,特別注意強調著眼於父親這一人物進行閱讀,我們可以獲益很大。

  父親眼看孩子在懸崖石架上下不來,明知一不小心就會摔死,可是他並不上去救護孩子。看來,這位父親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無長進。他讓孩子自己下來,經受一次歷練,增長勇氣和經驗。事實上,“我”確實從中得到了難忘的經驗。這個父親是很懂得怎樣訓練孩子的,自己只給以指導、鼓勵,這樣可以使一個孱弱的孩子獲得信心,變得勇敢。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難面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麼困難?是怎樣處理的?有什麼經驗教訓?請寫一個片段。

  寫完以後,指名班上交流,師生共同評價。

  五、小結本節內容,佈置作業

  請同學總結一下,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學生回答,師給以評價並總結。

  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生詞,完成課後練習二。目的是鞏固本課基礎知識。

  2、抄寫文章中自己喜歡的語段,並進行評析。目的在於擴大積累,培養學生感悟語言的能力。

  【板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

  lín xún xuàn chuò

  嶙 峋 眩目 啜泣

  脫險經歷:冒險 → 脫險

  ↓

  蘊含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一個的認真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多角度閱讀:人物 故事情節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19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較完整地複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祥略合適。

  3、結合語境理解重點詞、句的深刻含義。

  4、聯絡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難點】 複述故事情節。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

  3、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教學媒體】 錄音帶;幻燈片投影字詞、討論問題。

  【教學設想】

  閱讀本文,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這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經驗。學習本文,要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透過多角度閱讀、討論探究使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審美情趣。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匯入語:

  在生活中我們常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剛,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為挺努力,卻發現自己和別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別人搞好關係,人家卻不理你……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今天,我們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從課文中這個孩子的經歷中尋求啟示吧。

  2、運用第10頁中詞語寫一段關於自己戰勝困難的文章。

  二、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默讀課文,並複述故事情節。(時、地、人、事。)

  2、給學生8分鐘時間速讀課文,然後變換角度複述故事。要求:儘量運用文中形象生動的語言;隨著敘述人的變換,敘述的內容要重新整合,有所創造。

  ⑴ 從內德的角度(以內德為第一人稱)來敘述事情的起因(1~6)

  ⑵ 從傑利的角度(以傑利為第一人稱)來敘述莫頓爬懸崖陷入困境的經過(7~15)

  ⑶ 從父親的角度(以父親為第一人稱)來敘述莫頓爬下懸崖,擺脫困境的經過(16~22)

  三、研讀分析

  1、給課文重新擬題,並說明理由。(小組討論,推薦最好的發言。)

  2、討論:為何作者要擬這個題?同學們好還是作者好?

  3、文中的“我”遇到了什麼困難?這些困難是困難嗎?說明理由

  4、對他來說是極大的困難,那麼他是怎麼克服的?

  四、體驗反思

  1、你學了這篇課後,有什麼收穫?

  2、你生活中也有克服困難的經歷,你當時是怎麼戰勝的?(用一句話概括)

  3、四人一組討論:

  ⑴ 為什麼他父親不上去把他抱下來,而是讓他自已一步一步走下來?現在我們假設一下:假設你是那個父親,你將怎麼辦?

  ⑵ 假如你是傑利,將怎麼辦?

  五、拓展延伸

  1、閱讀同題詩歌:《走一步,再走一步》,並體會其所蘊含的哲理。

  2、閱讀課後紅習中汪國真的詩,思考:告訴我們怎樣克服困難?

  六、作業佈置

  1、蒐集並摘錄三至五條對待困難的名言佳句,在班級交流。

  2、進入情境,想像作文:假設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個小夥伴,以《當同伴陷入困境後》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3、抄寫生字詞。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篇20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我爬山、下山的心理變化歷程。

  2、培養學生“換位”的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樹立學生面隊困難的勇氣,學會對待困難,化整為零,著眼於目前的困難,踏踏實實的生活。

  教學重點:

  整體、準確地把握我爬山、下山的心理變化歷程。

  教學難點:

  樹立學生勇於挑戰困難,腳踏實地的學習和生活。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解決文章的生字的讀音、解釋。

  教學方法:

  朗讀法、合作與探究法、質疑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學習過程設計:

  學習環節教學設計意圖和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註

  一:故事匯入

  二:整體感知課文、學習課文。

  三:課文的深化、遷移、擴充。

  四;說說

  五:作業

  講解大象等高大動物一生都只能站著,他們生病的時候是靠別的大象夾住的。

  還靠自己的忍耐和鬥志。

  1、糾正讀音。

  2、這篇文章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歸納:記敘文的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師生共同完成)

  57年前,費城的一個七月,因為天氣悶熱,玩膩了,我與夥伴爬懸崖,我被困在懸崖中,最後在父親的指引下,順利走下懸崖的故事。

  3、問題:我遇到了什麼困難?在我是一種困難,在別人的眼裡是不是困難?為什麼?

  老師幫助挖掘深層次的心理原因:

  憂鬱、恐懼、恐慌、絕望

  板書:(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原因造就)

  板書:

  走一步:信心頓增

  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走下懸崖:產生巨大的成就感。

  4、作者克服困難的秘訣是什麼?

  5、再理解課文的標題。

  化整為零的方法,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一步一步戰勝了小困難,最後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

  6、運用第10頁的詞語,寫一則自己遇到困難的故事。思考:大象戰勝這一身體侷限除了靠集體,還靠什麼?

  1、朗讀課文

  2、回答或描述,可以用書上的原話進行描述。

  學生根據記敘文的六要素概括文意。

  3、朗讀課文導語部分。

  4、讀課文的1—7段。

  回答:不是困難,因為我身體有病,不敢冒險。

  5、請找出描寫我的心情的句子。

  憂鬱、心驚肉跳、哀求、哭泣、我會掉下去的,我會死的。

  6、我是怎樣克服這個困難的?讀18—22段

  7、討論:克服困難的秘訣。

  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8、你從這文中學到了什麼?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