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端午節> 端午節議論文

端午節議論文

端午節議論文6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一定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寫論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議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端午節議論文1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端午節,在這個古老的節日裡,人們包粽子、賽龍舟,處處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氣氛。

  在端午節的前夕,我們的母親河韓江上舉行了一場賽龍舟比賽。雖然那天天公不作美,下著濛濛細雨,但這絲毫不影響參賽隊員的發揮。在有節奏的鼓聲中,在響亮的吶喊聲中,一條條龍舟你追我趕,乘風破浪,向著終點不斷衝刺,場面十分激烈。

  觀眾臺上也是熱鬧非凡、人山人海,觀眾們熱情高漲,不停地為參賽隊員們吶喊助威,現場是一片歡樂的海洋。經過了幾個回合的比賽,冠軍終於產生了,但比賽的名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場比賽賽出了潮汕四市的友誼,也為節日增添了歡樂的色彩。

  端午節也是粽子飄香的節日。家家戶戶都要在端午節裡包粽子,這是一個傳統的習俗,我們家當然也不例外。端午節早上,奶奶把包粽子所需的箬葉和餡料準備好,便開始包粽子了。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塊,只見大人們拿起兩片箬葉,把餡料往上一放,接著三折兩疊,再拿起草條一綁,一個有稜有角的粽子便展現在我們面前。

  我們這群小孩看了讚歎不已,躍躍欲試,紛紛纏著大人們教我們包粽子。可我們包出的粽子不是露餡了就是太小了,簡直就是隻醜小鴨。不一會兒,我們包了幾十個粽子。奶奶把粽子拿到廚房去蒸,才一會兒工夫,粽子蒸好了,屋子裡瀰漫著粽子的香氣,真誘人呀!

  端午節,一個傳統古老的節日,一個喜氣洋洋的節日。多麼美好的端午節啊!

端午節議論文2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十分深厚,每一個節令都對應一個節日,在這諸多節日中,我最喜歡端午節。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一天早早的,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瀰漫著清新的粽葉香。這一天人們要吃粽子,所以不論是商家店鋪,還是尋常人家都早早泡好粽葉,備好黏米和餡料準備包粽子。這不,一大早粽子就似變魔術般被包好,煮熟了。這時心急的小孩子望著冒著熱氣的粽子會吵著要吃,而大人會耐心地哄道:“先等一會兒,用涼水拔一下再吃吧。”終於可以吃了,小孩子迫不及待地剝開粽葉,那好看的,黏黏的粽露了出來,咬一口真是香粽爽滑,三口兩口吃掉後,小孩子一般還要吃,誰讓它這樣香甜又可口呢!大人往往笑著說:“吃吧,吃吧,多吃幾個啊!”因為這一年裡只這一個端午,也只有這一天包出的粽子,吃到人們嘴裡,才會有不同於往日的味道。

  說到端午吃粽子,這裡還有一個小故事呢。我國古代有一位詩人叫屈原,他因為國家淪陷,而又不肯向敵人屈服,最後投江了。後人為了紀念他,選擇在這一天包粽子投進江裡。後來這一習俗廣為流傳,直到今天。

  端午的這天不只吃粽子,還有別的活動。南方的一些城市這天會舉行龍舟比賽。這一天大人,小孩兒紛紛湧向比賽的地方,這個比賽可是人們盼望已久的。而在我們這裡這一天不僅家家包粽子吃,還會買些艾葉放在家裡。更好趣的是街上會有賣小飾品的,這些飾品就是小孩子戴的香袋。小巧玲瓏的,袋子上還繡著精緻的五毒圖案,小孩子戴上可以保平安。這些小飾品都很可愛,惹得過往的人駐足觀看,非要買上一個才心滿意足離開。

  端午快臨近了,我深深地期盼著。那清甜的粽香,它在我的心中已深深地紮下了根,我熱切地盼望著它的到來。

端午節議論文3

  過了芒種,就是端午。

  天氣一天天熱起來,掐指算算,夏季已過了三分之一。雖然還不到最熱時候,然而南寧已暑熱難耐,尤其是白天強烈刺眼的陽光,讓人只想宅在家裡,不願出去。好在夏天總有節過。

  端午有幾點很像中秋,不是大節,但在漫長的一年中,倒是我們娛樂遊玩,放鬆心情不可或缺的驛站;都有特色食品,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兩個節都在收穫之後,端午前收麥子,中秋前則是收玉米、高粱等作物。中秋望月懷遠、閤家團圓的意味或許要深過端午,然而端午似乎有著更多的名目與講究,比如賽龍舟、掛艾草、喝雄黃酒、帶香包等等,都是中秋所沒有的。

  周作人在《兒童雜事詩·端午》其一中寫道:“端午須當吃五黃,枇杷石首得新嘗。黃瓜好配黃梅子,更有雄黃燒酒香。”點出端午要吃的五種食物來。其二曰:“蒲劍艾旗忙半日,分來香袋與香球。雄黃額上書王字,喜聽人稱老虎頭。”點出的節目就更多了,掛菖蒲艾草,配香袋香球,還有畫額,即是用雄黃在小孩的額頭上畫“王”字,據說可以驅避毒蟲。記得以前看過一幅民俗畫,一個虎頭虎腦的小男孩,手裡握著桃木大刀,腰裡掛著香袋,媽媽蹲在他面前,正在他額頭上寫“王”字。想來這個小男孩如果出去,應該有好多人用“虎頭虎腦”這個詞形容他吧?還記得小時候看過的一部電視連續劇《新白娘子傳奇》,白娘子就是因為在端午節喝了幾杯雄黃酒,現出原形,嚇死許仙,著實讓我唏噓了好久。這也是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北方人對南方人過端午節的最初認知。

  端午節起源於南方,在北方就沒有那麼多名目和講究了。那些時鮮果蔬和雄黃酒在北方自然是沒有的,就是賽龍舟也因北方夏季乾旱少雨,少有地方可賽。可是在我的記憶裡,端午是那樣的溫馨,讓人懷念。

  按照我們那兒的風俗,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大門兩旁都要插上艾草。這項工作自然由小孩們自告奮勇承擔。艾草並不難找,田野裡一片一片的,隨便折幾棵回家插上即可。只是這種草的味道留在手上很不好聞,然而這種氣味卻對驅蚊蟲很有效果。小孩在這一天手腕上還要系綵線。大人事先選五種顏色的綵線搓成一條,系成環狀,戴在小孩的手腕上,有的還加個小鈴鐺,一直要戴到節後下第一場雨,方可解下來扔在雨水裡。只是雨水並沒有那麼及時,節日已過,孩子們就把這條禁忌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我小時候聽大人講,綵線扔到雨水裡會變成蛇,心裡很害怕,可從來沒有見它變過。其實系綵線的風俗很早就有了,南朝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說:“以五彩絲係臂,名曰闢兵,令人不病瘟。”可見也是大有講究的'。

  我對端午節最深的記憶是吃雞蛋。那時候麥子已經割了,脫粒後在麥場裡曬著。早上起來,見桌上放著一籃熟雞蛋,老媽已經早起煮好了。這些蛋都是家裡養的雞下的,平時捨不得吃,攢起來,到端午便都煮了,一人吃上十來個,彷彿是要等著這一天來揮霍似的。記得我七八歲時,家裡養了三十多隻雞,老媽鹹雞蛋、淡雞蛋煮了兩個籮筐、上百個,連吃了幾天,吃傷了,一年多看到雞蛋就反胃。自家養的雞下蛋很小,白皮,味道清而香,嫩而滑,很好吃。若是用一種土語叫“天補棵” (學名不瞭解) 的草來煮,雞蛋皮發黃,吃起來便有一種淡淡的中草藥的香味,不僅改善了味道,還有一定的藥用。有時老媽會煮上幾個鴨蛋和鵝蛋,只是鵝蛋太大,味道木木的,並不比雞蛋好吃。吃過雞蛋,兜裡再揣上兩個,我便去麥場看麥子。麥場一片片的,家家都在曬麥子,聞著新鮮的麥秸的清香,吃著用“天補棵”煮過的雞蛋,構成了我童年最好的記憶。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一直以來都以為是為紀念愛國大詩人屈原。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投汨羅江而死。後人在五月五日這一天為紀念他,便划龍舟,並用五彩絲纏粽子投之江中,以防屈原被蛟龍所食。後來看到聞一多的《端午考》,才知道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民族的風俗,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至於拯救屈原的故事,最早的記載也只是見於六朝。聞一多先生的考證很有道理,儘管如此,經過千年演變,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意義早已覆蓋了它的本來意義。端午節來了,我們也慎終追遠,對傳統文化來一次認祖歸宗。畢竟節日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也是文化記憶。泱泱中華,有著幾千年的文明,過好傳統節日,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念及此, 翻出司馬遷所著《史記》,重溫《屈原賈生列傳》,既悲其所遇,也為屈原能遇到司馬遷這樣的知己而感欣慰。屈原“被髮行吟江畔”,其瘦長的身影,勾勒出一個真正的詩人站在人生邊上的決絕姿態,“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念著《楚辭·招魂》的末句“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去歸來兮哀江南”,心生敬慕,不覺默默為屈子燃上一炷心香。

端午節議論文4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很期待過端午節。誘人的粽子讓人垂涎三尺,長長的米粒煮得泛黃,裡面包了豆沙或棗子的陷。米有些透明,也露出些泛紅的顏色,四角倔強的翹著,可愛極了。包粽子的葉子上沾滿了水,也沁入一點米的香味。一口在粽子上咬下去,滿嘴便充滿了米香,再咬一口,便會看到暗紅色的餡兒。餡兒甜甜的,有了米,這種甜也不膩了;米中融入了棗或豆沙的香甜,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我常常是吃得滿嘴“小鬍子”,媽媽見了笑我是隻“大臉貓”。我卻不介意,嘿嘿一笑,用舌頭舔舔米粒,用手把嘴一抹就去找外婆了。

  外婆會笑著看著我,慢慢挪動步子於床前,從枕邊的針線筐中取出幾個香囊。那時外婆還只有我一個孫輩的孩子,分外疼惜,所以每年都會有五六個外婆做的香包。這些香包各式各樣,在我記憶中,似乎沒有重樣兒的。外婆那時手還很巧,會做很多種圖樣。有小鹿、老虎、蛇、壁虎的;也有太陽、月亮、星星的;還有些花花草草的和心型的。他無論做什麼,就像什麼,雖說沒達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但絕不比路邊買的那些差。

  雖然我並不怎麼喜歡香包的那種味道,但那無疑是我那時的飾品。猶如天花亂墜。小姨看著我,笑我臭美。我才不管她說什麼,依然“孤芳自賞”,跑去媽媽面前玩了。

  現在物是人非,我穿過了金色的童年,慢慢長大了,表弟已經七歲,外婆也去世很久了。我們家端午節的習俗只剩下了“吃粽子”。沒有外婆香包的保佑,我依然平安的成長著,一天又一天。但有時心裡卻十分空洞,越臨近端午,越是如此。

端午節議論文5

  端午節還沒到,街邊的攤位幾乎都被賣粽子的佔據了。粽子散發出陣陣的清香,沁入了人們的心脾,讓大家也熱火朝天地忙碌起來,被大家所感染,我們家也為迎接節日的到來做起了準備。

  媽媽起了個大早,我也早早被喧譁聲吵醒,爺爺去市場買包粽子所需的材料,有糯米、花生、臘肉等。爺爺一回來,大家便開始包起了粽子。我學著媽媽的樣子,把粽葉捲成筒,用各種材料填充,用多餘的粽葉封口,用紅線纏上,放入鍋中煮,不到三個小時,我們便吃上粽子了。

  大家開心地吃著粽子,在這樣歡樂的氣氛下,見多識廣的爺爺給我們講起了吃粽子的由來:屈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大臣,他主張聯齊抗秦,他的想法遭到了朝廷的反對,楚王就把他貶到現在的湖南。不久,秦王便率兵滅掉了楚國。聽到這個訊息,屈原萬分悲憤,誓與祖國共存亡,他抱著大石頭,投身汨羅江自盡了。

  當地老百姓十分感動,紛紛划著龍舟去救他,還向河中投食物,不讓魚蝦吃他。可幾天後,有人夢見屈原骨瘦如柴,十分疑惑,一名漁民說投入江中的食物被魚蝦所食。大家便用粽葉包起食物投入江中,讓魚蝦以為是龍角而不敢食。後來,逐漸演變成了端午吃粽子,紀念屈原。

  吃著香甜的粽子,聽著爺爺的講述,我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魅力,一個小粽子,竟讓我品味到了一個愛國詩人的偉大情懷。

端午節議論文6

  小時候,一到端午節,我就會讓奶奶做十幾個小粽子。可是,去年的端午節奶奶卻對我說:“你也不小了,該學會自己包小粽子了。”我高興地點了點頭,因為在我的眼裡,包粽子是件非常有趣的事。

  開始包粽子了,奶奶幫我準備好了粽子餡和粽葉,她就開始一步一步地教我包粽子。奶奶說:“包粽子首先要把粽葉捲成你想要的粽子的大小。”奶奶一邊說一邊給我做示範動作,“接著在卷好的粽葉裡放上糯米,還要把糯米壓緊,這樣包出的粽子才好吃,然後在中間放上一個小棗,最後把粽葉包起來用繩子紮好。”這樣,一個可愛的小粽子就包好了。

  我迫不及待地拿了粽葉,把粽葉先捲成了非常小的一個“窩”,然後就照著奶奶教我的步驟包起了粽子。可是在奶奶手裡聽話的粽葉,到了我這裡卻不聽使喚了,還沒等我拿繩子扎,餡就全散了,第二個,第三個……一連包了好幾個,都是如些,我有點洩氣了。原來粽子好吃,卻這麼難包呀!

  奶奶看出了我的變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做什麼事都會遇到困難,可不能在困難面前低頭。”聽了奶奶的話,我不好意思放棄,只好接著包。不知道是第幾個了,我包的第一個粽子終於“問世”了,它雖然沒有奶奶包的好看,但我還是很高興,我總算學會了包粽子。

  一個下午過去了,我包了好多小粽子,後來包的比前面包的就好看多了,奶奶看了,一個勁地誇我心靈手巧。奶奶還把小粽子串在一起,據說這樣象徵著好運連連。

  我不僅學會了包粽子,而且還懂得了要不怕困難的道理。

【端午節議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