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1

  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我從不知所云到有所瞭解,從初步嘗試到學習研究,這其中有著許多的感想,許多的收穫,也有許多的困惑。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一堂好的生物課究竟是什麼樣子?學生喜愛的生物課究竟是什麼樣子?我認為,應該是摒棄了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課,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

  在只接受了理論學習而沒有實踐經驗的情況下,我開始了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去嘗試指導課堂實踐的活動。雖然我也竭力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卻還是陷在傳統的“打乒乓”式的教學模式中,圍繞課本的主要內容我不斷地打(提)出問題給學生,學生又不停地打回來(回答)。當時我感覺課堂氣氛很活躍,看起來也是採用了啟發式,學生圍繞著我設計的若干問題基本上都回答出了我預想的答案。但上完課後,我不禁感到疑惑,這樣是否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的教學是否是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呢?

  隨著新的課改理論的不斷學習和深入,我的思想和觀念也隨之在發生著翻天覆地地變化。備課的過程中,我改變了以往那種對教學重、難點的每個環節加以細緻、具體安排的作法,沒有事先設計好師生對話、設計好學生應怎樣答,而是放手給學生,在尊重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對教材進行了處理。我沒有用細節設計來實現教學目標,而是圍繞教學目標理清了思路框架。可以說,我是帶著和學生同樣的興奮和期待走進課堂。

  在課堂中,學生始終處於學習興趣所激發的學習熱情之中,或探究、或討論、或展示,全新的學習方式營造了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置身其中,看不到失敗者,看不到被遺棄的角落,幾乎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地發展,學生實質上是在與老師合作創造並發展著課程,從而賦予了課程全新的含義。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2

  反思一:有的知識並不是學生學不會,是教師從前沒能放手讓學生自己學。

  反思二:有些知識學生個體學習可能是無效的,但形成群學的氛圍後,學生的思維可能很容易被啟用,從而產生思想的碰撞,知識就是在這種反覆的碰撞中融會貫通的。

  反思三:不要害怕出現錯誤,真理就是伴隨著謬誤而生的,學生的學習就是建立條件反射的過程,必須不斷地嘗試錯誤,在嘗試錯誤中自覺地建構知識。

  反思四:教師的職責是“教學”,而不是教“教材”,在對重點難點知識的處理方面,切不可只侷限於教材的文字,重要知識絕對有必要拓展延伸,不要以為這樣浪費了課堂時間,其實有效的拓展會是你以後教學最高效的捷徑,所以教師切不可“照本宣科”,學生的能力,學生的知識貯備都是在這種積累中逐步形成的。

  存在的不足及改進措施:

  1、學情分析不到位,“備學生”這一環節準備不足,缺乏換位思考,想當然認為學生應該掌握一些知識,但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才發現學生知識的匱乏,在補充知識的過程中耽誤了一些時間。

  2、沒能根據時代發展去考慮問題,如學生缺乏感性認識,無法突破這一知識點。今後教學時,應充分結合實際去思考問題,多挖掘教材上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的知識點,利於學以致用。

  3、適度拓展。本節課教材將以往的許多知識點都刪掉了,力求降低難度,但授課時考慮學生理解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我又將刪掉的內容進行了補充和拓展,有些影響時間。今後拓展知識時要充分考慮教學時間的需要,做到既拓展知識,又最佳化教學時間。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3

  學生已經透過性健康課,對人類的生殖有一定的瞭解,但是學生的瞭解僅限於對生理過程的認知。在這樣的情況下,引導學生將認識進行提高和昇華,將生理課擴充為感悟生命的誕生,落腳點置於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是本節課一個突出的亮點。教師的有效引導,使得學生能夠以正確的態度來討論和麵對生殖過程中的種種問題,課堂氣氛活躍,討論充分,思維活動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生殖過程本身的順序,就是上課的思路,脈絡清晰,知識落實到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達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比較好地運用了資料資料,給學生較強的衝擊,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思考和討論。

  引發教師深入思考的幾個問題

  1、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積極倡導的。教師在本節課中對此做了一些努力,但是當學生提出問題的同時,教師問:“為什麼你想知道這個問題?你這個問題是怎麼想出來的?你怎麼想出這個問題的?”等,學生不一定要說清楚這些,但是這樣可以引發學生對生活中的現象作深入思考,真正做到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2、新課程倡導探究。探究的方式和手段是多種多樣的,也不是每節課都是完整的探究活動,可以在每節課上進行其中的某些環節的訓練。本節課中的探究活動,不但是新發現和再發現的過程,也是再創造的過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紙上隨時記下自己的假設,或者對要探究問題的理解,看完錄影或資料後,再解決問題。

  3、教師要適時對學生所做的解答進行一定的梳理和歸類,如母親在孕期所承擔的壓力可以有來自心理上的、身體上的等等,生活習慣的影響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過類,這樣能帶給學生一個比較清晰的印象。

  4、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之一。如為什麼要珍惜生命?為什麼要愛戴父母?這是學生一生中要不斷思索的問題,教師要能夠培養學生將這樣的思維活動變成一種習慣。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4

  乘著教研周之風,我與其他兩位老師就《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一課時的內容進行了同課異構的教學,課後幾位專家對我們如何更好的上好這堂課提出許多中肯的建議,這不但讓我發現了自身的閃光點,也找到了許多不足之處,明確了今後努力的方向。我想,透過這樣一個平臺,可以更好地提升我的專業素養,有利於我的專業成長,在此感謝學校給我這麼好的一個鍛鍊機會。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選自華師大版八年級上第七章第一節,這節課內容主要讓學生認識人體消化系統的結構和初步的功能,因此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教學中可以結合自身展開教學,教學中儘量應體現通俗易懂。在課前,我對教材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正確認識本節內容的知識、地位及其作用。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地整合教材,然後對一些活動進行設計,本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運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這一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認識的衝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使學生不僅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不斷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從而使本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活動中,我能夠運用建構主義理論和“主體―主導”理論來指導教學。當學生參與活動時,教師多看,多聽,多感受,在學生討論、觀察後,及時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對消化系統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的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充分發揮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幫助者的作用。

  但是,上完這堂課後,我也發現了本堂課的許多不足之處,對於本節課活動的組織還欠到位,雖然進行活動的同學在積極參與,但是坐在下面的部分學生在看熱鬧,沒有起到面向全體學生的作用;在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可以再細緻到位一點,不要像蜻蜓點水般,否則會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設計思考題時,應留給學生充分的餘地思考,而不是急於提醒和引導。

  可能在教學中,我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但是我認為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位儘快發現,然後儘快得以改正,從而在教學上得到不斷的提升。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5

  課前反思:列舉植物的無性生殖;嘗試植物的扦插或嫁接;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是生物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課標進一步倡導有條件的話可以開展組織培養活動。

  課中反思之一:採用會意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被子的植物“雙受精”、鳥類的“雙重呼吸”,學生很容易掌握.

  課中反思之二:學生認為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關鍵區別是"是否有生殖細胞的參與",認識非常準確。重點內容。

  課中反思之三:在講到生物的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哪個更有利生物種族的延續時,不少學生說無性生殖繁殖週期短,能節約資源,又能保持生物的性狀,應該是無性生殖。有學生在我的啟發下認為有性生殖結合了父母雙方的缺點和優點,提供了產生集雙方優勢於一體的新個體的可能性,為生物的進化準備了物質基礎,因而有性生殖更有利生物種族的延續。學生們在爭論中達成共識,有性生殖是一種更優越的生殖方式。

  課後反思:本節課我將植物無性生殖的應用引導到扦插、嫁接、壓條和植物的組織培養上,將動物的無性生殖的應用重點放在克隆技術上,這樣的編排有利理清教學思路。但是我們學校條件達不到,沒有進行實踐。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6

  “人的生殖”一直以來都是生物教學中教授較為困難的一節,對學生來說,好奇心強,課堂氛圍難以把握;對教師來說,許多教師對該部分的內容覺得羞於啟齒,常選擇讓學生自學的方式進行。學生的學習效果參差不齊,而且往往使得學生只瞭解生理知識,而在性道德、情感以及生殖保健等方面的教育相對來說非常缺乏。在這樣的情況下,本節課的教學中首先把目標定位兩條主線,將生理課擴充為感悟生命的誕生,將落腳點置於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在人類生殖的每個環節,都要不斷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產生的不易,父母為孕育生命所做出的奉獻和犧牲,要學生在知道人類生殖相關基礎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感悟要珍惜生命,體會要感恩父母,培養成正確的人生態度。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7

  本節主要學習細胞透過分裂產生新細胞,描述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並說出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的結果;說出細胞分裂與生物生長的關係;關注細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價值。

  其中說出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的結果和描述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是本節的重難點。

  本節學習觀察葉片的結構,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生物教學要注重學生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結合本節課的教學。

  根據教情和學情,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本節課透過用顯微鏡觀察菠菜葉的橫切面裝片,蠶豆下表皮裝片及CAI課件的使用,使得教學直觀形象、生動有趣。

  2、引導發現法: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子啟發誘導的教學思想,是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精華,也是現代課堂教學原則之一。引導發現法就是教師用已知的內容,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去發現未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課堂互動教學法:透過教師與學生交流,學生與學生交流,營造平等交流和互相學習的氣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本週學習練習使用顯微鏡其重點主要是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其中規範使用顯微鏡,並觀察到物象(要求學生用左眼注視目鏡內影象的同時,右眼睜開)為學習的難點。所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本節的重點。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8

  生態系統是初中生物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而且和我們的生活實際是聯絡比較緊密的。如說今年年初的南方雪災,還有五月十二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以及生態農業的建設都不同程度的對生態系統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也影響到了我們現實的生活。所以說關於生態系統的概念理解以及學習對於學生了解現實有很大的幫助,那麼我們在教學中就應該發揮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透過現實的例子去掌握新知識。

  一、什麼是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透過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在這裡要讓學生真正明白生態系統的含義,知道它既包括特定區域內的生物,還有這些生物所生活的無機環境。我們可以把學生領到學校的小池塘,在池塘邊讓學生透過觀察來總結什麼是生態系統,當然老師要有相應的總結,從而使學生真正瞭解生態系統的概念。

  二、生態系統的結構

  關於生態系統的結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關係。

  1、組成成分

  生態系統有四個主要的組成成分。即非生物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我們可以在池塘邊讓學生去發現哪些因素屬於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那些屬於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透過學生的尋找,最後老師總結,像水、空氣、溫度、溼度,包括池塘裡的泥沙、石頭、無機鹽等等都是屬於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這一範疇的;像綠色植物、浮游藻類等呢我進行光合作用的都是在生態系統中起主導作用的生產者;而水塘中的小魚小蝦等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各種動物,包括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和寄生動物都是消費者;當然其中還有像細菌真菌這樣的生物都是分解者,還包括蚯蚓、禿鷹等腐食性的動物也是分解者。這樣的話既可以讓學生聯絡到現實生活,又讓他們學到了知識。

  還有在這裡要重點向學生講解生態系統這四種成分之間的關係,包括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的關係。

  2、營養關係

  所謂營養關係實際上就是指食物鏈和食物網。可以讓學生自己在池塘裡自己找出食物鏈,畫出食物網。在這個內容重要重點讓學生探究的是什麼是食物鏈,食物鏈中第幾營養級和幾級消費者的關係,知道是哪一級的消費者就知道是第幾個營養級。還有就是在食物網中人一種生物的消失對其他生物的影響,是增加還是減少。當從不同的路線分析出現不同的結果時,應當遵循一個重要的原則--就近原則。這些都可以讓學生透過觀察,找出答案,最後老師總結。

  二、生態系統的功能

  生態系統的功能主要兩個方面:能量流動、物質迴圈。

  1、能量流動

  讓學生思考“沒有人像池塘中投過食物,為什麼魚兒還是能夠快樂的活著?”這樣學生們就會主動的找出能量的來源,老師可以主動引領他們去尋找能量流動的過程,總結能量流動的特點。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基礎,一切生命都存在著能量的流動和轉化。沒有能量的流動,就沒有生命和生態系統。流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之一,能量的流動和轉化是服從於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因為熱力學就是研究能量傳遞規律和能量形式轉換規律的科學。

  2、物質迴圈

  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又稱為生物地球化學迴圈,是指地球上各種化學元素,從周圍的環境到生物體,再從生物體回到周圍環境的週期性迴圈。這一概念最好讓學生自己去尋找,透過提問“為什麼這麼多年來這個池塘中的物質沒有消耗盡?”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最好老師要強調地球上物質迴圈的過程(碳迴圈和氮迴圈)。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9

  本節的教學從學生身邊的事物開始,如向學生提問:教室裡有哪些生物?那些非生物?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學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清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在於是否具有生命。但同學們會把一些動畫片上出現的卡通動物做當作生物,此時我就告訴同學們卡通動物是電腦作品而不是真實存在的,從而,幫助學生走出誤區。

  至於什麼是生命,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徵,我在課上讓學生觀察了我課前準備的一些植物和動物的圖片,並且讓學生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回答生物的共同特徵,學生的回答不夠全面和確切,但我仍給予了及時的鼓勵,目的是鼓勵學生敢說,在觀察之後我讓學生討論生物的基本特徵,然後我與學生一起對照課本上的描述比較學生歸納的特徵,並引導學生認真、細緻的觀察,在與學生一起討論時,我還讓學生據了很多生活中的例項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本節課以討論為主,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氣氛熱烈,同學們對知識的學習也非常成功。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10

  本課是對第二大單元生物體的結構總結性概括,從知識點和難度上有一定困難。所以應該利用難點啟發思維,在學生積極思維的同時,能力得到了鍛鍊。主要表現在三方面:1。本課始終一環扣一環地貫穿著知識的因果關係,運用邏輯思維抓住了學生的思路,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如無機物、有機物概念的給出,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以及細胞生活需要能量等。2。本課運用了形象的比喻、舉例和談話的方式進行教學,使物質、能量這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並與生活聯絡起來,縮短了抽象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啟發學生自己舉例,鍛鍊和培養了學生形象思維、發散思維的能力。3。本課還透過看圖、閱讀、討論、答題等活動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處理資訊的能力和表達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同時滲透了情感態度和價值的培養。同時本課透過微觀知識的教學和一些隱藏的懸念,如: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細胞膜如何控制物質的進出等,培養了學生探索生命奧秘的興趣。

  本課的抽象知識都是從事實中得來的,如細胞有物質的進出和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都是透過宏觀的生命現象推匯出的,又如細胞中確實有葉綠體、線粒體這樣轉換能量的結構等事實都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不足之處是學生活動方式不十分豐富,若有一些動手的活動,效果會更好一些,但這節課動手活動的設計有一定難度,望同行共同商榷。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11

  核心提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在科學學習活動中主要起引導作用,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探究,這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句話。我們都知道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卻常常沒。。。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在科學學習活動中主要起引導作用,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探究,這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句話。我們都知道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卻常常沒有意識到,有時我們的行為實際上是限制了學生。同樣是上這節課,探究實驗的每一個步驟,我們經常是直接告訴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來探究,在探究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在積極動手、動腦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體驗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留給他們的課後探究問題也再一次激起學生繼續探究的熱情。透過這次教學,我深有體會,在備課過程中,只有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出符合學生年齡思維特點和便於操作的教學方法、實驗方法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

  每次上課,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這堂課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課前我意識到一節課時間不夠用,卻沒有相應的安排調課換成二節連堂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選擇並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由於本課是本書安排的第一個探究活動,安排學生課堂上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有利於學生鞏固對探究的一般過程的理解,同時,這也是課堂反饋的一個極好形式。利用學生捕捉鼠婦的體驗,從生活經驗出發,加強了實踐經驗與書本知識的聯絡,變“書中學”為“做中學”,拓寬了通往生活的路徑,搭建了經驗共享的平臺,在步步探究中展現了獲得結論的過程。在教師相應的引領下,學生們經歷了發現與探究、批判與質疑、合作與交流、結論與提升的過程,因而他們始終都處在情感共鳴、意見交換、思想碰撞、經驗共享的狀態中,實現了學生是知識的構建者和“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願望,在積極參與中獲得生動活潑的主動發展。

  這節課讓學生多舉生活中常見的例項,能很好的理解生物對環境的影響。並抓住機會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12

  以往的生物教學主要讓學生背誦課本知識,因此學生只是機械性地死記課本內容,一碰到理論聯絡實際地問題就無從下手。為此我們應從傳統的教學方法、觀念中解脫出來,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大膽創新,勇於探索,注重運用多種方法和形式,強化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以下是我個人對教學的幾點反思:

  一、在教學中融入一點生活味,把“死知識”變為“興趣生活”。

  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透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也說過:“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或用眼睛看科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好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既有經驗及社會實踐為基礎展開,創設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做”和“動腦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動中體驗、感悟,乃至發現和解決問題。例如,在講到“光對鼠婦的影響”時,學生提出疑問,為什麼平常在有陽光或是大白天時見不到鼠婦?由此提出問題:光對鼠婦有影響。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自己動手抓鼠婦,設計對照實驗: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經過反覆實驗,查閱資料,驗證了鼠婦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溼的環境中。這樣的教學既抓到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綴入一點文學味,讓“課本劇”化為“教育詩”優秀的文學作品無不閃耀著作者的思想和人格的光輝,而且蘊涵一定的科學道理。如在講到“動物的發育”時可引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若根據所學的生物知識,可將其改為“春蠶化蛹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此外還可引用成語、諺語來說明生物學道理。同時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生潛在的情感,調動學生探求知識的心理需求,能使他們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識。

  二、教學中“教師為輔,學生為主”的自主式學習。

  要使學生掌握生物學習基本功,並在學習中不斷地實踐和應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必須改變傳統教學的重教不重學、重記不重做等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方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應做到洋思中學的“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會的不教,學生教學生”。洋思中學一直認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而且制定了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短短的八個字,卻體現了該校的教學理念。為此我們學校也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了自己的教學方法“六步教學法”,而且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滲透素質教育。

  首先轉變教育觀念,同等對待每一個學生,新課程、新教材強調面向全體學生,而不僅僅是少數尖子生。這就意味著教師應同等對待每一個學生,關注個體差異,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創造能引導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他們透過學習,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獲得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應從教案的設計到課堂教學的實施,都力求滿足每一個學生,承認他們理解能力以及最終發展程度上的差別,在討論中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從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去看待學生,用賞識教育的觀點評價學生,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使每個學生都充滿學好生物課程的信心。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地備學生,而且要從學生地實際出發,區別對待,分層備課,精簡講授時間,為學生創造更多地自學、觀察、操作、思考、表達、交流、表現地機會。在作業的設計上,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依照不同學生的需求,儘量留一些發散和開放性的題目,為不同的學生留有餘地,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這樣可以給教師創造性地教和學生創造性學留有充分的空間。

  總之,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及探究性很強的學科,應充分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這樣學生不僅主動地獲取了知識,領悟了科學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13

  1、設計多個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透過實驗,讓學生感受到實驗在生物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在學生的思考與交流的過程中初步體驗三種血管的結構,讓學生體會實驗的直觀性,並滲透對應思想教育。從學生平時的生活匯入,不僅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感受到了血管對人體的重要,同時以巧妙地提問自然地引入到知識學習中;透過自主探究時,活躍學習氣氛,使學生順利瞭解了人體的三種血管;透過課件,由抽象的情境到形象,由淺入深,利於學生接受。

  2.用層層遞進的教學方法解決本課的重難點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透過師生提問,自主探索,分組討論交流等多種學習形式,有序、漸進地組織教學。從談話交流到啟發思考,從自主探究到鞏固拓展,從生活中的例項匯入(讓學生討論人在受創傷時的出學情況),透過鞏固練習,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應用中提高。教學的重、難點在層層遞進的教學過程中得以分解,學生學習到的知識也一點點積累起來。

  3.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思想。在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讓學生掌

  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更關注的是學生的發展。本節設計,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教師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如何進行有效的學習,使學生能夠自然的接受新知識,培養他們良好的思考、探究、概括的習慣,為學生今後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14

  教後記昨天我們初一生物組開展了“同課異構”公開課活動,我上的是最後一堂課。對我而言,我上的這堂課極失敗。失敗原因在哪?我做了深刻反思。

  一、安排的教學內容過多。

  這節課包含了四個知識點,即“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人工輔助傳粉”。按照課改要求上課,我平時是分兩個課時完成。我思慮再三,最終還是很不靈活的處理,老老實實將這節課用一個課時完成。結果沒有將課堂交給學生,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知識展示等環節沒有組織好,為了完成任務,我老在"趕”,我講得多,有關知識也沒時間去拓展。

  二、沒有讓學生動手進行實驗,用圖片資料、模型來代替學生親自動手觀察花的有關結構,這是這堂課的又一敗筆。

  我本來是準備讓學生動手進行實驗的,也到縣城各個花店找了找各種各樣的花,還到山上採集了一些野菊花,最後,因各種各樣的原因還是放棄了。

  三、沒有組織好學生的合作探究。

  合作學習能力薄弱,這是我學生現階段的狀態,平時表現也差。這與我平時不注重培養與訓練有關。

  四、心裡素質差。

  我教了19年的書,僅添了歲月,心理素質依然差。不論是哪位老師在我的課堂上,都會造成壓力,會緊張,上課思維會亂。我是一個不會表現自己的人。去年錦屏中學來訪時,我上了一堂公開課,那段時期也是幾天幾夜失眠,告訴自己沒必要緊張,課還沒上,心裡卻老打鼓,最後憑著不要給三中丟臉的堅定信念,出現了奇蹟,上課時心裡很平靜,發揮正常。我也以為自己的心理素質得以提高。結果昨天依舊。上課前,聽了兩位老師的課,覺得講的內容太多,大部分都是教師講,學生聽,這些我也會犯。另外,聽了羅海東老師的課,覺得自己生物知識不全面。這些使我覺得我的課沒準備好,讓我喪失上課激情。上課時手忙腳亂,我不知道自己講了些什麼話,思維混亂。一堂課下來,只感覺到對自己學生很內疚。沒辦法,我就是這樣一個人,這麼大年紀的人還如此不沉著、冷靜,這點讓我對自己很不滿意。

  本節課沒有注重對學生進行觀察能力,合作能力的訓練,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部分學生都不能與同伴合作探究、暢所欲言,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技能,培養其愛護花、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這是一堂很失敗的課。

  經常聽學生們(包括現在我們學校的高中學生)說:“老師讓我們自主學習,覺得方法好,但老師講得少了,好多知識不懂。”我想,在積極推進課改時,我們如何才能做到既把課堂交給學生,提高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又能讓學生牢牢掌握知識,是我們每位教師應該探索的問題吧。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15

  在上生態系統這節課時,在課堂上引入了幾個與知識有關的資料,結果學生的興趣大增,是我深深感到,好的資料能更好的引導學生的學習。這幾個資料是:資料一、在草原的一個大牧場上,牧民放養著很多馬、牛、羊等家畜,這裡還生活著鷹、狼、兔、蛇、鼠、食蟲鳥、食草昆蟲等動物。這一片草長得非常好,可美中不足的是狼常常危害牧民的家畜。牧民們齊心協力,大量獵殺狼群。狼少了,家畜也不再丟失了,可牧民們很快發現了另一個問題:草地被嚴重破壞了,牧場上不能放養這麼多家畜了。同樣的在草原的一個到牧場上,本來青草茵茵,蟲飛鳥鳴,牛羊成群,一片生機昂然,由於連續的乾旱天氣,大片草原變成了乾地,牧場上也不能放養這麼多家畜了。

  資料一

  1.在某一地區,由於雨量充沛,氣候適宜,草木繁茂,使得兔的數量劇增。如果兔的數量無限增加下去,必然會將草吃光,將樹皮啃掉,生態系統就有崩潰的危險。但是,兔的數量增多,能夠捕食兔的狐、鷹等動物就有了足夠的食物,數量也增多了,結果兔被大量捕食,數量也就減少下去,整個生態系統仍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2.在本世紀30年代,美國由於大規模開墾西部草原,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地面失去保護,終於導致一場“黑風暴”事件,颳走了3億多噸土壤,全國冬小麥一年減產50多億公斤。

  資料二

  1.印度北部山區由於森林資源全部被砍光,引起1978年的特大洪水,結果20xx多人淹死,4萬頭牲畜被沖走。

  2.在某地區由於有人大肆捕捉青蛙,用來餵食肉雞,使得該地區的青蛙幾乎瀕於滅絕,結果黏蟲失去了青蛙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來,造成農作物嚴重減產。

  3.1953年,日本的水俁市出現了病因不明的“狂貓症”和人的“水俁病”,成群的家貓狂奔亂跳,集體跳入水中,病人感到全身骨痛難忍。直到1965年查明,此病是由該市60km以外的一家公司排出的含汞廢水進入水體引起的。汞在水體中沿著食物逐級富集,水體→矽藻浮游植物→食矽藻的水生昆蟲及其幼蟲→石斑魚→肉食性鱘魚和鯰魚→人或貓。鯰魚體內含汞量達到10-20mg/kg,最高大50-60mg/kg,比原來含汞廢水中的汞濃度高1萬-10萬倍。

  資料三

  1.我國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桑基魚塘“,使桑、蠶、魚的生產相互促進。

  2.“北大荒”之稱由來已久。清代一位著名詩人曾賦詩描繪“北大荒”情景:“百里無人斷午煙,荒原一望杳無邊。”1947年解放軍第一支墾荒部隊開進北大荒腹地,創立了第一個“公營農場”,50年代中期王*將軍率十萬轉業官兵進軍北大荒,60年代七十餘萬支邊青年、知識青年投身墾荒事業,90年代十數萬省內外農民揮汗黑土地,歷經半個多世紀艱苦奮鬥、開發建設,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已是良田無際、稻麥飄香、城鎮相望的北大倉。1998年,墾田產量86.85億公斤,佔全省糧食總產的28.86%,糧食商品率達84%。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