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春節> 春節名稱的由來

春節名稱的由來

有關春節名稱的由來

  春節名稱的由來

  1912年1月份,孫中山釋出《臨時大總統關於頒佈曆書令》,要求內務部編印新曆書,隨後又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不叫“元旦”。

  由此一來,在中國出現了兩種曆法體系:一種是官方推行的“陽曆”,作為公共行政、國際交往等的時間標準;一種是傳統社會沿用的“農曆”,服務於農時與日常生活。

  1914年1月,當時政府的內務部在給大總統的呈文中提出:“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後來只有“元旦為春節”被批准,所以傳統農曆新年易名為“春節”,傳統的“元旦”名稱被擱在了公曆的1月1日。

  不過,民俗專家蕭放說,儘管當時的政府一直在推行公曆,後來甚至還強令不準過舊曆年,嚴禁民間過春節貼春聯等民俗活動,但老百姓不買賬,日常生活還是按照舊的年曆來過。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成為人們歡度的節日,傳統年節也受到了應有的關注。

  春節和除夕的區別

  簡單來說廣義的春節包括過年和除夕;過年和大年三十還有除夕都是同一天,除夕特指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大年夜。而特定意義的春節是指大年初一,也就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

  從有關資料查詢,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

  由於春節與大年緊密連線在一起,再加上時代的需求,所以,慢慢地人們將這兩個傳統節日合二為一了。就時間來講,過年是一年的最後一天,也就是歲尾。而春節是一年的開始,大年初一又是農曆每年的春天第一天,所以叫春節,也就是告訴人們,從這一天開始,春天來到了,新的`一年開始了。

  在以前,人們在這個時間,都稱為過年,也就是“除夕”。由於公曆的引進,將正月初一的“元旦”移為公曆新年的代稱,再加上六十年代以後,提倡“破舊立新”、“破除迷信”等政治因素要求,漸漸地淡化了年的所在。在最近幾年,在部分檯曆、掛曆、日曆等分別印有除夕與春節的字樣。但是在公共媒體,以及宣傳等方面,都將年與春節混淆在一起了。真的不知道,相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節日“年”,是否讓“春節”代替,真的說不好。

  春節說話禮儀知識

  要點一:見人稱呼不可少

  一般來說,比較常見的親人,懂禮貌的寶寶們都會稱呼,如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等。但是,春節期間的客人比較多,這就要靠父母提前教導該怎樣稱呼就要見面的客人。由於一些稱呼孩子平常少用,叫的時候比較口生。如果你等與客人見面了才教孩子稱呼,孩子或許覺得彆扭不肯開口,若你在見客人之前和孩子“排練”著稱呼一下,孩子稱呼起來就很自然了。

  要點二:祝福話語要多說

  一歲左右的寶寶會說的話還不太多,爸爸媽媽們可以事先教會寶寶用手勢打招呼:抱拳作揖、看到親朋好友微笑打招呼。兩歲以上的寶寶就可以教他們說“恭喜發財”、“新年快樂”、“歲歲平安”之類的吉祥話和祝辭。有些寶寶的發音未必完全正確,或未必能完整地說出這四個字,這點爸爸媽媽還需多多體諒。

【春節名稱的由來】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