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幼兒園教育論文

幼兒園教育論文

幼兒園教育論文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教育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皮亞傑認為,遊戲是兒童的認識興趣與情感興趣之間的一個緩衝地區,意即,遊戲中既包含著兒童認知的需要,也包含著他們情感上的需要。《綱要》中這樣要求: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在生活、遊戲及各種有益的實踐活動中透過直接感知、行動和親身體驗獲得經驗的過程。違背幼兒學習特點和發展規律的超前教育和機械訓練不僅會剝奪幼兒童年的幸福,也不利於他們今後的學習和可持續性發展。透過這些科學理論指導,我堅信:幼兒園應以遊戲為基本活動。

  回顧當下,反思我們的教育實踐,我們做到了以遊戲為主要活動嗎?

  我們的教育觀念要改變,我們的教育方法要改變,我們的課程選擇要改變。帶著這樣的思考,我想從以下幾方面談談如何落實“幼兒園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的教育理念。

  一、教師的角色轉變

  1、一個教師要成為幼兒遊戲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就應該把自己變成孩子,從孩子的角度去想,有孩子的奇思妙想,有孩子玩的勁頭。

  雖然我們不可能成為孩子,但只要我們有一顆愛孩子的心,想讓孩子快樂就一定能做到。

  2、遊戲是孩子自發、自主、自由的活動,教師不要過多幹預,充當幼兒遊戲的合作者(平等參與幼兒遊戲,營造寬鬆和諧的人際環境和心理氛圍)、幼兒發展的評價者(觀察、理解和掌握幼兒的個體特點,因人施教)、幼兒經驗的擴充套件者(採用適當的方式方法豐富幼兒遊戲所需要的活動經驗)、幼兒需要的反應者(適時為他們搭建有效地支架,推動遊戲更好的發展)。

  以娃娃家遊戲為例。娃娃家裡,幼兒正興致勃勃地玩著。教師則在一旁觀察遊戲情況。當幼兒總是無所事事地抱著娃娃時,教師轉身一變,成為抱娃娃的鄰居媽媽:“你好!我是隔壁丁丁的媽媽,我帶寶寶來串門。歡迎嗎?”孩子們高興地表示歡迎。“丁丁媽媽”問:“你今天要給寶寶做什麼好吃的?”幼兒停頓了一下,不知道如何回答?“丁丁媽媽”接著說:“我新學了XX菜,我家丁丁可愛吃了,我可以教你做。”就這樣,兩個媽媽將寶寶“哄睡”後,開始忙著做好吃的。娃娃家裡頓時活躍起來,又一項有意義的活動生成了。在這個遊戲中,教師在幼兒出現遊戲問題時,以角色身份介入,遊戲的情境沒有被破壞,還調動了幼兒遊戲的積極性。從提出問題到增加遊戲情節,都是在同等角色關係中自然完成。遊戲支架有效而有趣,推動了此項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幼兒的遊戲經驗。

  二、遊戲與課程的相互交融。

  (一)、遊戲與課程相互轉化的科學模式。

  1、幼兒遊戲中自然生成課程(均權遊戲生成課程)。這樣的模式經歷了“幼兒自發遊戲→教師充實經驗→幼兒自主遊戲→教師充實經驗→幼兒自主遊戲→ 主題課程生成”的過程,它把“幼兒要學的”變成課程,透過幼兒自主遊戲,教師適時介入,幫助幼兒豐富經驗,支援遊戲更好開展。

  如娃娃家裡,“媽媽”抱著寶寶著急的對“爸爸”說:“寶寶發燒了,我們要帶他去醫院。”可是,班級裡沒有設定醫院,寶寶無法去看病,只能在家裡隨便地“吃藥”。教師發現了,便將此話題拋給了所有小朋友。最後,大家一致認為要“開”一個醫院。可是,醫院該怎樣建呢?孩子們充滿好奇地希望得到答案。於是,有關醫院的主題活動生成了。老師組織小朋友到社群醫院參觀,透過談話活動,瞭解了去醫院就醫的基本過程。在這些活動中,幼兒表現得積極主動。當孩子們對醫院有了初步認識後,班級醫院就在師生共同努力下順利“開張”了,此時的醫院只有一個就診室和一個藥房。在後續遊戲中,出現了一個又一個問題,為了解決問題,圍繞“醫院”主題又開展了很多相關學習活動,家長資源也被充分利用。班級醫院越來越完善,從簡單的“診所”變成了功能豐富的“醫院”。孩子們在這裡玩得不亦樂乎,相關經驗也潛移默化地獲得。

  2、老師預設課程,將“我要教的”滲透進遊戲中(均權課程萌生遊戲)。這種模式經歷了“老師設計課程與活動→孩子延伸並發展遊戲→老師充實遊戲與活動→孩子延伸並發展的遊戲→老師充實遊戲與活動→主題課程生成”的過程。幼兒在玩中逐步完成一些預設的內容,是主動的學習過程。

  如“紙的一家”主題活動,教師預設了五大領域的相關活動,並將活動的材料投放到各個區角中,幼兒根據需要和興趣,充分地遊戲和感知,各項預定目標都在遊戲中達成。

  (二)生活課程遊戲化

  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從孩子入園就開始了,我們更應該關注一日生活中學習,所以生活課程非常重要。在生活課程中不都是老師說寶寶做,更加需要遊戲化。

  如,餐前讓孩子們聞聞香味猜菜名,以此激起食慾,開展均衡營養的隨機教育。又如,透過毛毛蟲鑽山洞的遊戲練習冬天睡被筒,帶著遊戲情境,幼兒努力實踐,相關的生活自理能力獲得大大提高,教師的工作量也逐漸減輕,這是一個雙贏的活動。而在上下樓活動中,為了讓幼兒按照右行原則有序上下,在樓梯上貼上卡通腳印,不用老師過多提醒,幼兒就能夠開心地順著腳印上下。……

  只要教師有心,一個又一個小遊戲的開展,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解決生活活動的很多管理難題。

  (三)集體教學的遊戲化

  1、創設遊戲化的情境。利用遊戲化的情境能夠營造輕鬆自然的活動氛圍,使幼兒在不自覺中達到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的“滲透”與“融合”,使他們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之中。

  如大班科學活動《對號入座》,根據教學需要,教師將活動室佈置成電影院,讓幼兒有如置身影院中,學習過程就像是一次實踐活動,效果顯而易見。

  2、設計有趣的遊戲環節。遊戲環節的融入,既解決了寓教於樂的問題,又能讓孩子們透過遊戲體驗強化認識。

  如大班社會《等一等》,前面三個環節都是讓幼兒圍繞故事進行等待,以此培養“等待”的良好意志品質。為了體現動靜交替的學習原則,讓好動的孩子們獲得一些積極情緒體驗,教師巧妙地結合“等待時可以幹什麼”而引出“大家可以邊玩遊戲邊等待”,師幼在音樂聲中玩了一個熟悉的遊戲,活動氣氛進一步被調動,孩子們在玩中瞭解到“還可以這樣等待”。

  3、操作性活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最大限度地支援和滿足幼兒透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因此,我們的集體教學活動要多創設操作性活動,讓他們參與實踐,親身操作,主動獲取經驗,提高能力。

  三、區域遊戲最大限度滿足幼兒不同的遊戲需要。

  區域遊戲因內容多樣、自主選擇、材料豐富深受孩子們的喜歡,它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幼兒的不同遊戲需求,也為教師提供了觀察幼兒、因材施教的機會和途徑。幼兒園應該充分利用園所環境和資源,以“創設班級活動區”為首要任務,創設能夠激發幼兒探索興趣、想象和思考的遊戲環境。

  在組織與指導區域遊戲時,開始階段要體現幼兒自主選擇的理念;進行階段我們要充分觀察瞭解、提供適宜的指導和幫助,切不可過多幹預;結束階段就是收拾整理、分享交流經驗、總結和評價遊戲活動的過程,這一過程不能忽視,要體現師幼互動,讓幼兒從中獲得積極的遊戲經驗,為下一次遊戲做好準備。

  孩子的童年是唯一的,遊戲是他們最好的活動,讓我們用遊戲點亮他們的童年世界,那該是件多麼美好的事情!

【幼兒園教育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