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我就是數學的讀後感

我就是數學的讀後感

我就是數學的讀後感(通用6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就是數學的讀後感(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就是數學的讀後感1

  《我就是數學》全書共有六個部分,分別是“課前慎思”、“課中求索”、“課後反思”、“聽課隨想”、“評課心語”和“生活感悟”,這裡麵包括了華老師的教以及他對別人執教的課的評價。

  既有他對自己教學實踐的反思,也有他對孩子那深深的愛以及對人生的感悟。引用華老師的話:我們老師要盡力使自己具備“兒童心靈”,用“兒童的大腦”去思考,用“兒童的眼光”去看待,用“兒童的情感”去體驗,用“兒童的興趣”去愛好……是的,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華老師說過我們要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不怪孩子為什麼上課不專心?作業為何總是出錯?我們應該反問我們自己為什麼我們的課學生會出現這種情況。是的,要當一流劍客,就必須永遠留隻眼睛注視自己,不斷反省自己。

  華老師在書中也講到:一個教師不讀自己專業以外的書,是不會把這個學科教得很好的;但是,如果他不經常閱讀自己專業的書,那麼更是教不好這個學科的。看到這段話,我不由心虛。為何我們總是抱怨自己沒時間讀書,把時間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學上。卻不知,我們沒有理論作指導,得出的教學東西也必然是膚淺的。想給學生半桶水,老師不再是一桶水,而是要有源源不斷的流水。所以我們要不時的飽讀詩書來充實自己的大腦。

  我就是數學的讀後感2

  《我就是數學》這本書,早在20xx年都買了,斷斷續續的看,不成系統,也大致有了瞭解,這個不尋常的假期裡又重新翻起這本書,認真研讀,不僅是為了讀這本書,更是深入地瞭解這本書作者華應龍老師。這本書出版時,華老師是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副校長,主管數學教學和教育科研,全國著名數學特級教師,“首都基礎教育名家”,獲得的榮譽稱號眾多,這本書是華老師多年來利用在學校上班前、下班後、外出講學旅途的飛機上、火車裡的零碎時間彙集而成的。

  《我就是數學》這本書,字裡行間流露出他對教育的思考,深深地感染著我。這本書是碎片化的思考,經過華老師地整理,跟著他的思路,我走進了華老師的“課前慎思”、“課中求索”、“課後反思”、“聽課隨想”、“評課心語”和“生活感悟”。感動我的,最是華老師的閱讀涉獵知識面之廣,對待教育的愛與思考。當今社會,人們工作負荷大,節奏匆忙,最匱乏定身閱讀。而華老師真正是坐擁書城,手不釋卷的酷愛讀書。讀書成了他的習慣,他惜時如金,博覽群書。他經常性地筆耕不輟,實在不是有意為之,而是讀書後在工作、生活中的盡興而已。讀書造就了他善於思考的品質,這種思考在生活中甚至表現為一種執拗,這些從他的“課前慎思”中就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經常廢寢忘食的他,有時甚至忘了去上廁所,每次都是跑步去,有一次,同樣跑步如廁,卻重重地與清潔工的拖把碰了一下,去醫院縫了六針,頭上戴著紗布、頭罩,卻要在兩天後上一節觀摩課,於是他跑遍全城,買了一頂適宜的帽子,頭破的兩天裡,他一直在思考,怎麼能夠讓自己有個體面的交代?終於,“腦袋上加個帽子和算式中加個括號是一樣的,都是因為有著某種需要,帽子和括號都有著特別的功能!”磕破腦袋是無意的;但把磕破的腦袋給用起來確實是有心的,磕破的腦袋和一頂帽子合成了一件難得的“教具”,把尷尬的事件變成了有趣的資源。華老師不僅用心,更突顯了他的睿智!唯有多讀書才能有如此高超的“計謀”!

  最佩服華老師不僅教數學,還在數學中讓學生體味人性的美好。他在教學“乘法估算”一課,經過大量的檢索資料,找到了他想要的情境,卻在書寫教案時,心裡一驚:“攤主多要了錢?”這不是在貶損攤主嗎?他想到了人要互相尊重,攤主的不易,於是他把情境改了“攤主少收了錢”,而媽媽會怎麼做呢?這又是一種可以折射出媽媽心地的善良、品德的誠實?華老師把數字一改,情境如下“媽媽在農貿市場買了每千克8元3角的芒果4千克、攤主向她要了31元2角錢。”由“多要了錢”改為“少要了錢”,避免了一次無意間的人格傷害,一樣可以培育學生估算的意識。學生在開放的思維空間裡對話互動,喚醒了生活的積澱,體味到人性的美好。

  華老師對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很強,這種能力源於他“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思想的實踐,留給學生的空間大,則生成多,生成多,則彰顯教師的教學功力。華老師對學生生成問題處理的機智,怎一個“妙”、“絕”字了得!

  華老師的個人魅力還在於他的“課後反思”,對我們來說,華老師的課已經上的爐火純青,精緻至極,但他卻不甘於現狀,富有創新精神,秉持“以學論教”的理念,求新求異,挑戰完美,絕不重複。

  認真研讀了這本書,深入研究了華應龍老師,讓我震驚,從他的隨筆中,我品出了一個詞:精緻。其實只要用心,每一個熱愛教育工作者都可以成為像華老師這樣的人,多讀書,多思考,腹有詩書氣自華,讓自己日益完美,這樣,我們不僅能獲得事業的快樂,更能使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整個人生散發出獨特的光芒!

  我就是數學的讀後感3

  暑期捧讀了華老師的《我就是數學》,如同自己就坐在華老師的課堂裡,聽他上著與眾不同的數學課。這本書主要撰寫了許多篇華老師的教育隨筆,每篇教育故事中,華老師都在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還引用了許多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這與華老師慎思、“懶讀”脫不了關係。

  開書第一篇是《腦殼磕破後的笑聲》,不得不說華老師就是華老師,他竟然能將磕破的腦殼和一頂帽子合成一件難得的教具,由帽子各種各樣的功能過渡到中括號的功能上,與教學內容銜接的天衣無縫。我想,華老師磕破腦殼是無心的,但是他能把自己的`這種尷尬巧妙地利用起來,能把突發的、不期而遇、不利的事件,轉化為難得的、恰到好處的、有用的教學資源,確實難得的,這也正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所苦苦追尋的。

  為何華老師的數學課,有獨特的色彩和光亮,有豐富而深層的內涵?透過對本書的閱讀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以下兩點,第一,華老師是真正的熱愛閱讀,並且樂享其中。即使工作再忙他也會讀書,閱讀已經成為他的一種生活習慣。他讀來了技巧、讀來了觀點、讀來了方法讀來了思想,更讀來了自己的進步。第二,華老師在教學中不斷反思課堂,一遍又一遍問自己,這樣處理是不是會更恰當些?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華老師對於一盤沒下完的棋,一位女生的一句話都會讓他思考良久。更是在“有獎摸球”一課中,就因為學生的一聲“坑人”,讓華老師作了三次的反思和再實踐。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實踐、反思、學習應當是不斷迴圈的,只有在這樣的迴圈往復中,我們的專業素養才可以不斷的提升。

  如果說,華老師精彩的課堂讓你流連,溫暖的故事讓你讚歎,真實的感悟讓你共鳴……或許,只是因為——他為數學而來!他就是數學!

  我就是數學的讀後感4

  “我就是數學”,這句話很有分量,寫這樣的書名需要一定的底氣。我欣賞作者,工作26年來,一直在教學第一線,學習、研究、總結、提升,用數學的眼睛來關注生活,用先進的思想觀照課堂,用智慧的實踐演繹精彩的人生。

  捧讀《我就是數學》,我彷彿再一次坐在華老師的課堂裡,聽他娓娓道來:

  “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這是作者的真切感悟。農民種的莊稼長得不好,從來不責怪莊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適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時,有沒有及時澆水和除蟲。因為他知道莊稼始終是無辜的。我們應像農民那樣,經常追問自己:學生上課為什麼不專心,作業為何總是出錯……多麼樸實而又感人的心聲!

  是的,華老師一直用農民種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積極的偷懶敞亮教學生活。他讓我們在熟悉的課堂裡看到了另類的風景。

  讓我們一起聽聽:

  “腦袋磕破後的笑聲”,一個數學老師遇到腦袋磕破後,如何化尷尬的事件為有趣的教學資源。而“思維決定視野”一文,作者向我們詮釋了《角的度量》新課匯入的來龍去脈,為了尋找一個合適的教學情境,作者竟幾次三番修改,冥思苦想求證,不凡的經歷,讓我們瞭解到一個特級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孜孜以求,這正印證了愛因斯坦的那句話:“你能不能觀察到眼前的現象,不僅僅取決於你的肉眼,還要取決於你用什麼樣的思維,思維決定你到底能觀察到什麼。”

  還有,作者在執教《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時,學生會發出“華老師,你誤導”的課堂感言,如果沒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學生怎敢如此“放肆”?……透過這些課例,不難發現,好課就是一道芬芳、幽遠的茶。每一節成功的數學課,作者花費了多少精力,浸潤了多少心血!

  讓我們一起看看:

  課堂上,面對學生回答提問、習題演算、解決問題的出錯,很多教師總是責問學生,甚至批評學生,作者卻說要“善待差錯”“感謝差錯”。他告訴我們不能忽視學生出現的問題,課堂就是學生出錯的地方,要冷靜地分析、恰當地評價、靈活地糾正。華老師對於差錯資源的有效利用,不僅保護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還把“陽光心態”傳染給了我們,相信“課堂因融錯而精彩!”會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認同。

  即便“擦黑板”這樣的小事,作者也有另類的解讀——可以幫助教師快速“溫課”,顯示了對學生的尊重,同時顯現出教師的一種精神,一種氣勢,它理應成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可惜,很多教師平時沒有修煉這樣的人生課。課堂上僅僅傳授了知識,忽視了教學生如何做人……學習這些案例,我感覺也在自行修煉。

  讓我們一起想想:

  “人皆可以為堯舜嗎?”為什麼作者會對曾經執教《圓的認識》時,一位女孩的聲音“您這不是打擊我們成績好的人嗎?”記憶猶新?是什麼力量使作者在一年以後與小女孩取得聯絡,重新思考教育為何,教育何為?作者為何感動於那個聲音,感謝那個質疑?

  《我就是數學》全書共分六部分:即“課前慎思”、“課中求索”、“課後反思”、“聽課隨想”、“評課心語”和“生活感悟”。其中,既有華老師的教,也有他對別人執教的課的評價,既有日常教學實踐的反思,也有一些為師的感悟。讀完全書,我感覺彷彿每個章節的背後都蘊藏了無窮的玄妙,讓人懷著更為真切的敬畏之心,希望走近作者、走進課堂。我以為他的成功不僅源於他對數學的一種執著的堅守,更來自他對課堂的一種悉心的守望——他的“不拋棄、不放棄,要揚棄”的精神!即便上了多次的教學內容,再次執教時,華老師仍會提出“從來如此,便對嗎?”“究竟怎麼讀分數?”等一些問題。華老師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使人驚醒:人師,教育人的追求!好課,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懷!

  他,“為數學而來”。

  他是一位“學者”。

  他喜歡靜心讀書,喜歡數學,喜歡研究數學,“養心莫若寡慾,至樂無如讀書”“教是因為需要教”“教育要給孩子留下什麼?”“有容乃大”“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只是因為腹有詩書氣自華!他早把閱讀看作一種高貴至美的人生境界。

  他又是一位“行者”。

  他喜歡走進課堂,《蹲下來和孩子對話》,告訴孩子《人皆可以為堯舜》,他時刻提醒我們《教學,從擦黑板開始》,不妨《聽聽自己的課如何》,他說《現在的課堂會飛》,應該《像蘇格拉底那樣“退”或者“進”》,《好課,要捨得“浪費時間》……每次的公開課經歷,都是一次精神的成長,是一種高峰體驗。只是因為他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躬行實踐。精彩是實力的自然表達!

  他更是一位“智者”。

  《一樹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他讓我們頓悟:“道,非常道,明,非常明!”同樣的《那一聲“謝謝”裡》,他總能分辨得出,是否是《學生投師所好》!當《遭遇“節外生枝”》時,作者的從容和淡定,練達和智慧,並非是一朝一夕所形成。《教學有路曲為徑》,原來《老師們都沒有注意到》,《一節課·一碗米》,《籃球,我的導師》,又讓我們感受一種人生的況味,真是定能生慧。他的智慧來自理論的引領,書本的啟迪,實踐的歷練,寫作的頓悟,反思的昇華。

  如果說,華老師精彩的課堂讓你流連,溫暖的故事讓你讚歎,真實的感悟讓你共鳴……或許,只是因為——

  他為數學而來!

  我就是數學的讀後感5

  教育像農業那樣需要信任、寬容、耐心、期待和守望。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更不是商業。出身農民家庭的華應龍教授對農民有著天然的情節,正是這種情節使得他的教學思考別具一格,他說,能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真好!本著這樣的教育理念,華老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在學習、思考的碰撞中把自己的課堂不斷帶入新的境界。他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好玩、數學的有趣,他說,我就是數學。他把數學教學真正融入到了自己的骨子裡。利用這個暑期,我有幸閱讀了華老師的《我就是數學》這本書,閱讀伊始,是這獨特霸氣的書名吸引到了我,而後一個個有趣又讓人深思的教學片段讓我深深感到了這是一本有溫度的書,字裡行間中讀到了華老師的博學多才、樂學善思、風趣幽默,讓我體味到數學教學也可以是有溫度的!

  書中的教育教學思想深刻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人性至上的教學理念。成長永不停歇,成長的美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充沛,但成長路上有時也會遇到問題,出現差錯,而面對這些阻礙該如何對待處理,值得深思。

  數學教學中,出現差錯在所難免,面對錯誤,“善待差錯,感謝差錯。”這是本書所要傳達的態度。我們常見的誤區是遇到課堂中出現的錯誤就著急上火,急於糾正表面的“錯誤”。而忽略問題的本身,沒有做進一步的深層思考,缺乏關注學生出現這種錯誤的深層原因,缺乏“剝洋蔥”的精神,沒有給予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去了解錯誤出現的根本原因,這樣的結果有時只會解決表面問題,當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時還是可能出錯。錯誤的背後或許隱藏著通往尋求正確的啟發之路,或者成為引發正確結論的“基石”。教師對待學生差錯的態度決定著學生面對錯誤面對人生的態度。

  恩格斯說:“要明確地懂得理論,最好的道理就是從本身的錯誤當中,從親身經歷的痛苦經驗中去學習。”學生是尚不成熟的成長個體,教師應積極正面的看待學生的學習差錯,從科學的角度理解分析學生的各種差錯,用發展的眼光理解這些差錯的價值,冷靜深層的分析恰恰是幫助我們深究問題背後所隱藏的根本原因。難能可貴的是學會善待並欣賞在數學課堂中出現的錯誤,捨得花時間花精力去研究這些錯誤,將錯誤看作機遇,看作挑戰,允許、認同、接納和改造學習差錯。恰當的評價,進而靈活的糾正。對待數學學習中的錯誤,個人體會可從下面兩個方面解決問題:

  首先,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出現的錯誤屬於哪種型別?是對新知識的不理解?還是對原有知識的漏洞?是純知識類的問題或是行為習慣引起的甚至可能是受家庭環境影響,不良的親子關係影響到學習效果……分析原因,有針對性的逐一突破。關心孩子,堅信每個孩子都願意學好數學,啟發學生自己在錯誤中總結提升,改進提高。

  其次,教師可以適當找找內因,思考一下自己講課中是否講得清晰,是否有問題,是否指導到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不迴避、不遮掩,變學習錯誤為促進學生髮展的資源。

  當然,剝“錯誤“這顆洋蔥的過程可能會費時費力,會枯燥,會更辛苦,但當困惑、迷茫、問題、難點逐一破解之時,我們便會“感謝差錯”!

  我就是數學的讀後感6

  《我就是數學》讀書體會林海燕今年開學初,我購買了華應龍老師的《我是數學》這本書,這是他的教育隨筆總彙,記錄了他平時教學生涯中的點點滴滴。他出生於農民家庭,因此對農民有一種天然的情結,他把教師對學生,對於教育事業的熱愛之情等同於農民對莊稼和農田的熱情,那是一種出於生命本能的一種熱愛。他愛學生,像農民精心選種那樣鑽研文字,選擇教學內容;像農民翻耕農田那樣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像農民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呵護每一株莊稼那樣,尊重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全面、和諧、可持續地發展。莊稼長不好,農民會反思自己的播種施肥環節哪裡出了問題,及時改正,補救;教學中也是樣,每節課後都要進行反思,二次備課,三次備課,用最適宜的方法傳授知識。葉聖陶說過,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

  細細品味這句話,是不是也是表達出了上面所講的意思呢?在書中我也瞭解到華老師十分注重課中的求索,即便“擦黑板”這樣的小事,他也能從中受益,他的這一舉動,既顯示了對學生的尊重,又對學生起到了“潤物無聲”的教育;既顯示了教師的一種精神,也顯示了教師的一種氣勢。所以,年輕的我更應該學習這種無聲的教育為自己修煉一堂人生之課,這樣才能更好的傳授給學生知識,才能更好的教學生如何做人。後來又讀到“蹲下來與孩子對話”時,我真的是感受頗多,對於學生而言,老師們總是那麼高高在上,總是那麼有威嚴感,所以他們不容易與老師親近,那我們的老師又該如何呢?

  我們真的是要蹲下來與他們對話才行,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同等的位置與他們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交流情感,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才會越來越近,我們的教學也會一躍而進的。

【我就是數學的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