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電影>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通用23篇)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通用23篇),歡迎大家分享。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 篇1

  這部電影放在電腦裡已經很久了,一直沒有看,光看題目覺得會是一部講父愛母愛的電影,而這種電影多少讓人有些不太敢看,怕自己會觸動到一些。

  今天算是把它看完了,顯然我是低估老謀子了,很出乎意料,同樣令人感動,更令人深思。沒有想到會是一個愛情故事,裡面的故事也許並不能算是特別出彩,但總是牽動著你的心,感情這東西是最沒法去述說的,當然也不太好表現,太曲折動人的故事顯得有些假,太過於平淡的又讓人覺得無趣,要把握這個度絕非易事,而這部電影做到了。現實中的愛情沒有像瓊瑤小說裡的悽豔纏綿,更多的是一些柴米油鹽,但正是一些細小的東西才折射出情感的力量與美好。

  平凡中的不平凡,在追求情感和經營情感的道路上,我們需要彼此的慰藉,需要從點滴做起。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 篇2

  這是一部開始讓人無奈中間讓人難受結局讓人徹悟的劇。

  那兩段婚姻是那個年代造就的,卻也是個人的選擇。

  一個有文化的父親和一個出身農村的母親,這樣一種結合,一開始就是錯誤的,可是累了大半輩子才明白原來一切都是痴念。

  陳志的淡雅註定他只會守著原則生活。從他當知青遇到張翠花開始到結婚前,他一直有機會去挽回未來,可是他不敢,害怕。他隱忍著生活,面對喜歡的人卻在那次的結婚後望而卻步了。如果說他答應訂婚時並沒想過會遇到葉秀蘿,可是去報到那天卻遇到了,一個充滿活力的青年遇到一個像從畫中走出來的人,他是欣喜的,在母親電話通知回家前他忘記了一個只是未婚妻的女人在家等著他,當愛情來臨時候他什麼都忘了,卻在面對選擇時候沒有了勇氣,只是無奈接受……

  在婚姻剛開始時候,新鮮感還在,看到他也在努力。可是兩個人的差距卻越來越大,或許不應該是差距,而且境界,心靈的境界不一樣。陳志有他的夢想,喜歡天文,喜歡看星星,想當個老師;張翠花也有她的夢想,喜歡陳志,喜歡為他做一切事,想當個好妻子;兩個人的夢想一個是精神層次一個是現實階段,生活點滴已經讓倆人越走越遠。

  整個局到離婚宴我才流下了眼淚,可是沒想到結局是這樣的,陳志說我怎麼覺得自己突然愛上你了呢,主線還是走了,有著不捨,卻再也沒有無奈了。也許就應該這樣吧,人到黃昏,愛不愛的,已成侈奢。只要有一個人能陪著自己走到生命終點,有他就安心,這就是晚年最好的結局。

  所以年輕時候,請勇敢地去愛,不要害怕,哪怕會遍體鱗傷也不要緊。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 篇3

  電影有一股濃烈的鄉土氣息,母親那種執著的感情令人感動,害的我掉了不少眼淚,她的等待和追求都是那麼地給人深刻印象,加上美妙地背景音樂,成了一部優美的愛情故事。

  很多上一代的人都覺得這部電影感人,我雖然沒有經過那一代的生活,但我依舊也被深深地感動了。

  廣闊天空,冰天雪地,一個穿紅衣服地女孩屹立在雪中,一動不動地看著遠方,等待著遠方自己心愛的人歸來......

  愛情!不論多麼艱苦的歲月,只要有愛情在支撐自己,只要有希望在前面,人們就能堅強地屹立不倒,就能捱過最黑暗的日子。已經有了愛了,還要求別的什麼更高的呢?

  這些堅強的人啊!黑暗的年代對於他們來說是不存在的,他們勇氣使得他們堅強地活下來。而現在,同樣處在黑暗年代的我們,不是也應該擁有這份勇氣,走出黑暗,走向光明嗎?我們年輕時候見證了黑暗的歷史,我們至死都不會忘記,那些劊子手能活多久呢?活得再長也不會比我們這一代活的時間長吧,他們的種種罪行,總有一天會得到歷史的清算和審判,迎接他們的,將是末日的斷頭臺。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 篇4

  當前,央視一檔”我的父親母親“節目打動了不少人!之所以打動人是因為它觸及到了不少家庭承受的現實壓力和心底最柔弱處。

  隨著中國快速向老年社會進展,老年人的養老成為一個極大的社會問題。而在老年人發病率中佔有很大比率的老年痴呆症又突顯出它在老年人養老問題中的特殊性和不可忽視性。失憶失能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失去基本辨別能力,其生存的尊嚴、質量和生命的安全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和挑戰,正困擾著越來越多的家庭。特別是當我們這一代人進入老年後,家庭結構轉入以”2——4——8“為主的模式,很難想象,那時的兒女怎樣來應付?我們這些父母又將是怎樣一番處境?不認識親人,不知道回家的路,不能和人正常交談,蓬頭垢面四處流浪,然後在骯髒一隅的一領破草蓆上毫無尊嚴地死去……有時想來,我不禁心頭直顫。

  也許有人說,只要攢夠了錢,可以請人服侍,也可以進高檔養老院,但生存的尊嚴與金錢無關!那麼我們只有在寄希望於社會能儘快找到應對方法(包括醫學發達到能攻克此病難題)的同時,能清醒理性地對待我們的父母輩,為這類患病的老人盡我們希望自己的兒女將來對我們應盡的義務。我想,這恐怕是央視這檔節目的初衷。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 篇5

  “有人說沒有見過一輩子不吵架的夫妻。我見過,父親母親,一輩子沒有吵架。”

  當初衝著那“史上最純淨的愛情”而看《山楂樹之戀》,只是,電影還沒結束,就已感到深深的失望。不免覺得,這故事怕是辜負了“史上最純淨的愛情”這一高價。“每個男人都想娶靜秋,每個女人都想嫁老三”,這評價,讓人感到太過、太虛偽。靜秋與老三的相處,其實沒那麼純淨,影片摻雜了太多現代因素。倒不如《我的父親母親》來得純淨、自然、真實。

  似乎張特別喜歡用第三人者來敘述一個故事,中間還原故事本身。影片採用倒敘方法,開頭就是:父親世了。並且採用兩個時態——過時態和現在時態。一般情況下,電影中的過或回憶部分是採用黑白顏色來描繪,這樣比較有歲月流逝的痕跡,而訴說現在用彩色。然而,這部影片當中卻一改常態,用現在部分用黑白色調,過描述父親母親的過則用彩色。導演似乎要透過色彩向觀眾表達些什麼。

  父親與母親的故事,其實用的色彩不多。而金黃色則是出現最多,也是最讓人難忘的鏡頭。第一個鏡頭金黃色灑落在一群牛羊身上,採用逆光的拍攝手法,將觀眾帶入父親母親相見、相識、相愛的那個淳樸年代。而印象最深刻的是母親為了能夠多看父親一眼,在一片金黃色秋葉林中奔跑的鏡頭,萬葉叢中一點紅,還有金黃色陽光打在母親身上,讓人倍感溫馨暖和。還有那白雪皚皚、寒風刺骨之中,母親孤單等待父親歸來的身影,人物與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無需言語,那一份真摯的愛情溢於言表。而這天地之間的白色,也象徵著父親母親之間純潔的淡淡的感情。

  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張沒有賦予其太多的言語,多是在靜靜的畫面中,將人物的情感滲透到行動之中。父親初到村裡時,母親的墊腳張望時,眼神的好奇與崇拜;父親到母親家吃飯時,母親立於門前那燦然一笑,不是百媚生,卻是傾城色,直笑到人心坎裡;為了看到父親,母親每天在山坡上的翹首以待,那憨厚的笨拙的躲藏。一顰一笑,一羞一澀,欲躲還露,無不彰顯了懷春少女的青澀與淳樸。

  兩人甚至沒有牽手,沒有約會,沒有表白,沒有做過一切情侶該做的事,然而卻能夠在靜默中讓人感受到那內心的萌動。影片把主要鏡頭放在母親的身上,整個故事,不外乎是母親的追隨和等待換來了父親的關注和回應。不難看出,這部電影也表達了一種女性剛柔相濟之美。可以柔情似水,也可以堅似金剛。那種為愛情而勇敢追愛的勇氣,與那份純真質樸相融合的性格,不免使人感動。

  有人說,這部片子中,張藝謀選錯了“物件”。器用新人章子怡飾演的招娣完全是一副城市女孩的樣子,片中最多的鏡頭都是她的微笑和奔跑。張藝謀說過,《我的父親母親》是他第一次用詩意、浪漫、抒情和單純表現一個時代中的愛情故事。章子怡在影片中的傻氣與單純就是一個鄉村女孩氣質,鄉村女孩不一定都是“土裡土氣”的村姑。張應該是想要透過章子怡的氣質來美化、詩化影片所要表達的甜美、質樸愛情。

  影片中現在與過形成的反差,有些地方不免讓人感到疑惑。現在的黑白畫面裡,母親說話的口音夾雜著方言口音,而在回放年輕時候的母親時用的卻是標準的普通話;老的母親與年輕的母親氣質上相差太遠,相信張鏡頭中的母親應該是一個淳樸到底的人,而影片中的兩人卻沒法讓人感覺是同一個人。即使容顏不再,那一份發自內心的氣質卻是無法消散的吧!如果要說選錯人,那就該是老的母親。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 篇6

  《我的父親母親》是張藝謀的電影中令人看得最舒服的一部。因為它沒有像《菊豆》一樣大玩殘忍的男女權力鬥爭,也沒有像《大紅燈籠高高掛》一樣的具體化政治諷喻。沒有發聾震耳的控訴,換來的是簡單直接的愛情故事,也難怪令一眾看慣張藝謀電影的觀眾會有另一番感受。

  但是想深一層,除了故事比較小品外,此片的風格和張藝謀以往的電影是如出一徹的。女主角是全片的重心是張藝謀電影的特色,像《菊豆》、《秋菊打官司》等,女主角都是十分剛強和富侵略性的型別。此片章子怡的角色雖然沒有侵略性,但是仍然是十分剛強和主導型的人物。她和男主角的愛情很大程度上是由她作主動,一切都是她自己爭取回來。故事背景為三四十年代,鄉間風氣應該還很保守,她敢愛敢恨的性格不是和《菊豆》鞏俐霸氣十足的婦人或《秋菊打官司》中剛強不屈的秋菊一模一樣嗎?張藝謀全力刻劃的是章子怡的角色,對於父親一角,觀眾實在所知不多,就是講他被打成右派一段也沒有交待,可見他電影的重點仍然是女角。

  以往多見張藝謀的政治諷喻戲,想不到他寫小品愛情也有一手。猶其在刻劃章子怡對於男主角的感情最令人印像深刻。他把章子怡一舉手一投足都拍得自然流暢,處處充滿初戀味道,比起港產片所謂的愛情描寫,實在高出不少。當然,章子怡一鳴驚人的演出也是令人對角色信服的原因之一,這也不能不佩服張藝謀的獨具慧眼。

  此片的攝影十分優美。張藝謀出身攝影,對於場景及鏡頭運用一向了得,今次亦不例外,田間鄉野拍得悠閒舒服,令人有心曠神怡之感。現代背景採黑白拍攝、過去則用彩色,也是不俗安排。個人認為是導演想表達「過去」的愛情生活才是令章子怡的母親角色添上色彩的美麗人生。現在父親過世後,母親的生活發生鉅變,原本充滿色彩的生活漸漸褪色,所以變成黑白。

  好導演加上好演員再配合優秀的攝影,劇情平淡但是處理十分認真,令人看得舒服。此片可以說是近年十分值得一看的佳作。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 篇7

  1999年,張藝謀拍攝了那部幫他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拿回最佳影片銀熊獎的《我的父親母親》,十多年後,又一部同名電視劇在北京衛視播出,雖然電影和電視劇的時代背景相差了20年(電影為上世紀50年代,電視劇為上世紀70年代),但兩部作品敘事口吻相似,男女主角性格定位相似,核心故事講得都是鄉村姑娘對城市文明的嚮往,以及愛情在矇昧主義下所散發的本質氣息。

  在第一集的故事裡,《我的父親母親》就急匆匆地塑造了“母親”張翠花的形象,她在鄉村小道上攔住了下鄉知青陳志,心直口快地問“我喜歡你,你喜歡我不?咱倆好吧……”,用現在的眼光看,這樣的姑娘也太生猛了些,在提完問題後,緊接著送上了強吻以及定情信物鞋墊,三分鐘不用完成了她的愛情攻勢,陳志像那個時代的一些老實青年一樣,就這樣被“愛情”打動了心思。

  不得不說,開始幾集的劇情進展的有些快,在沒有任何篇幅描述張翠花與陳志的愛情生活的時候,陳志受張翠花的父親即村支書的鼓勵,去大學裡“致青春”了,隨即出現的文藝女青年葉秀蘿牽動了他的關注,於是,校園裡純真懵懂浪漫的愛情,遭遇到了鄉村單純勇敢樸素的愛情……這類電視劇的結果是可以預知的,肯定是鄉村愛情走到了最後,那麼,作為電視劇,狠勁地在劇情裡表現城市愛情的細膩唯美生動,對觀眾來說是一種折磨麼?

  兩種愛情方式的同步進行,不可能不給觀眾帶來揪心的衝突,一方面,觀眾期望看到痴心和孝心俱佳的張翠花能與陳志白髮相守,另一方面,不可否認陳志與葉秀蘿的愛情更接近於現代愛情價值觀……編劇把選擇權交給了觀眾,這是個燙手山芋,它裹挾著千百年來中國人形成的婚戀觀念,包括:結髮夫妻不可棄,攜子之手與子偕老,才子佳人門當戶對,愛情是不能勉強的……當這些觀念一股腦湧上來的時候,真的無法簡單地評判這部劇裡孰對孰錯,只能感嘆在時代與命運的手掌下,渺小的人只能身不由己地隨波逐流。

  張翠花愛上陳志,嚴格地說更多地是愛上他“看書的樣子都好看”,愛上他來自城裡、有文化,陳志身上的一切,對這個姑娘而言,都是一種光芒,在各種愛情催化劑的發酵下,姑娘暈了,她無法把愛寄託在離她而去上大學的陳志身上,就把愛轉移到了他的父母身上。而在陳志眼裡,漂亮好看的葉秀蘿,父親曾是副省長的葉秀蘿,身上何曾又不是帶著光芒呢?真正的愛情,是在光芒散去之後,仍能保持初心,《我的父親母親》描述的就是這種初心,陳志對張翠花的愛,帶有感恩、責任,這是中國男人身上卸不下來的兩座大山,讓男人沉重,也讓男人踏實,在情感抉擇出現時,許多男人擺脫不了傳統與慣性栓系在他們身上的重量。

  在評價張藝謀版《我的父親母親》時,有人形容是“女性執著的勝利”,而讓這些影視作品中的女性顯得特別執著的原因,無非是愛情的矇昧主義在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這種原始的、本真的、純樸的感情中,包括著可以擊穿身份界別的仰慕,而仰慕是男女之情最為恆定的`一種,它通常比浪漫之情更禁得起時間考驗。不知道年輕觀眾喜不喜歡看現在的這部電視劇,父親母親的愛情在子女那裡一向是神秘的、令人難解的,但他們的故事裡,肯定有著年輕人所無法理解的成分,那是一種深沉的、無法去用什麼標尺來衡量的東西。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 篇8

  《我的父親母親》代表著就是愛情、家庭、責任,為我們如今浮躁社會所逐漸失去與淡忘的。當這些似乎已離我們遠去,影片卻喚醒了我們心底最真的神經,所以,感動是很多看完這部影片之後表達的最多字眼。

  這部電影採用了倒敘回憶的手法,一開始便由教可一輩子的書的父親病逝陰鬱了氛圍,村幹部與兒子真實生活化的交談更增加了電影的可看性,剛失去父親的兒子得按捺住心中那種隱忍的痛撐起生活的場面,母親獨自一人守候在學校門口蕭瑟孤單的身影,使我壓在心中的感動終於迸發。

  母親堅持要把父親抬回來並不是迷信,當兒子翻箱倒櫃的把那架很老的織布機抬出來,在母親固執地連夜織布的聲音裡,拉開了對往事的回憶。

  愛情應該是什麼樣的?總有這樣那樣的人和故事把愛情闡述的更為複雜。

  但是鄉村裡美麗姑娘對書生的一見鍾情與嚮往,顯得簡單卻更動人心魄。它賦予了那種早已遠離我們的靦腆,心動,和驚鴻一瞥。沒有太多的憂慮和思考,沒有太多的掙扎和矛盾。就那樣簡單地愛上了,卻是源與心中強烈的嚮往和熱愛。對生活的熱愛,對生活中情感的執著。

  真正的愛情是什麼樣的,在那樣貧瘠的土地上,人們還是如此地熱愛著生活,擁有著如此熾熱的情感,也許在我們的生活中情感並不曾流失,只是人們思考的太多反而事物了對真正美好的事物的欣賞能力。

  農村裡的愛情缺乏城裡人那樣複雜的思考和掂量,卻打動了你我的心,就是因為它那種原始的純粹。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 篇9

  看了《我的父親母親》,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母親對父親的那份執著永遠讓人感動。也許在那個年代,父親是非常優秀的了。是在母親這個沒有文化的女孩心目中叫她特羨慕、特崇拜的一個人。母親是那樣的執著,給父親送飯,等父親,為父親做了她能做到的一切。母親對父親的愛,感動了父親,感動了全村的父老鄉親。

  影片色調的運用非常成功和突出,值得我們學習。我不太會運用這些,以後要嘗試運用色調來渲染環境和烘托氣氛,刻畫主人公的心理。還有影片的構圖非常流暢,焦點的把握非常精準,而且形式多樣,靈活多變,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尤其是淡入淡出的運用簡直出神入化,各種景別交替出現,畫面很好地配合了配樂,抒發了應有的感情。

  從表演角度看,章子怡的表演給其他女演員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影片表現男女主角之間的愛情采用了等待、悲喜交替的變化等場景來刻畫。而非簡單的花前月下所能比的,更加富有內涵和意味。這一點是非常值得學習和研究的地方。畫面語言的充分應用,大量地捨去了口頭語言的敘述,讓觀眾自己去體會去品味去琢磨,給了觀眾充分的思考空間。尤其欣賞父親下午到她家吃餃子見面時的那一場景。女主角豐富的表情,變換非常快的表情刻畫,演得好極了。

  還想多看幾遍。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 篇10

  最近看了陳小藝老師主演的《我的父親母親》,看了之後,感觸很多。

  陳小藝老師把鄉村婦女張翠花的角色演得淋漓盡致,她對陳志的愛很深,對陳志的家也付出了很多,在陳志母親的堅持下,陳志和翠花走進了婚姻的殿堂。但是在上學期間,陳志卻愛上了有文化,有修養的葉秀蘿,隨著劇情的發展,看到了翠花作為農村婦女和一般人的處事思維方式,陳志作為國家幹部很守法,但是翠花一家人並不理解他,陳志的很多做法(從翠花的大哥入獄到翠花侄子的工作安排)都逃不過作村支部書記的翠花父親。陳志對秀蘿的愛很深,可以說是藍顏與紅顏知己的關係,在翠花母親的干預下最終導致陳志的離家出走,翠花也最終明白了她與陳志之間的差距與隔閡,劇情以翠花與唐,陳志與葉的結合為結局,都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我覺得較好的幾個角色:翠花,陳志,翠花父親,陳志母親,把現實生活演得很到位。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 篇11

  不記得這是第幾次看這部片子了,在我看來,這是張導拍的最美最好的一部片子,那畫面,那音樂同電影要表達的主題相得益彰,幾次讓我落淚。

  片中的母親是一位執著美麗而又有主見的女人,在那樣的年代能夠自由地去愛一個人,那真的需要非常大的勇氣跟毅力。特別是當“母親”穿著紅色的棉襖站在門口等先生的那個畫面,美的像一副水彩畫。還有“母親”為了能夠看上父親一眼在秋天的小樹林裡奔跑的鏡頭,漂亮的像一副油畫。

  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在娓娓動聽的音樂裡慢慢鋪開,電影採用倒敘的手法來展開劇情,開始是黑白的畫面,到回憶的時候就成了彩色的了。那時候的章子怡清純的如同一朵待開的水仙,兩條黑黑的辮子搭在粉色的棉襖上,那種農村少女走路的憨態被她演繹的活靈活現。其中給老師送水餃的那段演的到位極了。

  看完了片子,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因為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了我的父親母親。

  電影裡的情景同現實中的沒多大差別,我的外公也走的很早!我的父親母親也是自由戀愛,我非常佩服爸媽的勇氣,爸年輕的時候帥的不行,我媽也是村裡的非常能幹的女人,記得有年夏天,河裡發了大水,媽在河岸的那邊,爸在河岸的這邊,老爸不顧洶湧的河水泅了過去,就這樣,我媽就同老爸結婚了......

  現在雖然他們會偶爾鬥上幾句嘴,但每次都會在十幾分鍾後言歸於好,兩個人頭髮慢慢地白了,但幸福的感覺從未被遺忘過。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 篇12

  很多情感,都是因為時空發生了碰撞而產生,於是產生各種矛盾、糾葛,我覺得叫“糾葛”可能更準確一些,因為這個詞更中立。

  睹物,則憶往昔,而且,憶的時候必定是觸控到了一些東西才得以憶得酣暢。

  我們有時是旁觀者,在聽別人的故事,若是聽得入戲,則可以看得到故事,甚至摸得到故事,這當然是最好的狀態。這取決於很多因素。比如講故事的人和你的關係,講故事的人的講的水平,你聽時的心情,你自己的經歷,自己類比、感受的程度,等等。

  就像我現在碼下這些文字,如果單單隻給自己看,純粹只是個表達而已。”表達“這個東西,和人吃飯排便沒啥大的性質差異,我表達了,是因為我想表達。但如果這些文字順帶要給別人看的話,那麼我就成了一種講故事的人。我如果要讓別人看懂我在說什麼,甚至僅僅是大致看懂我在說什麼然後他們自行根據自己的經歷和感受進行腦補,那麼,我就得考慮上面說的”我和聽者的關係“、”我的講故事的水平“等等。當然,我現在選擇前者,給自己看。

  回到之前說的人和故事。

  人有快樂悲傷,我當然希望快樂在人的生命旅程中佔大部分,甚至幾乎都是快樂,而悲傷幾乎佔零。於是,我考慮到用理性的力量。這種力量的實現,可以透過邏輯分析,透過天文學的學習,透過讀有佛經性質的文字(比如《紅樓夢》,哦抱歉,我不能直接說讀佛經,因為不好讀,我自己都沒認真讀過佛經,不知道讀佛經後的效果),透過和值得分擔悲傷的人分擔悲傷以加快悲傷的消失,等等。

  如果不是習慣性地練習剋制,人會不自覺地產生懷舊之類的感覺。作為理性人,你即使確實很理性,但卻不能直截了當地消滅懷舊這種感覺,尤其是當別人在某種情境而你恰好不在的時候,其實也就是人家”入戲“你沒”入戲“的時候。因為,有意或無意地,你把懷舊的負面放大了。而事實是,懷舊既然能不自覺產生,一定有其道理上的邏輯鏈條,其中一個重要的鏈條便是一個字——美!是的,你可以用一大串文字來正確地闡述正確的道理,我也完全認同這種道理。只是,我的意思是,能不能先”入戲“,我們在一個時空談論這個話題,這樣,才更完整些。

  人的肉體隨著時空在變化著的,人與人之間肉體的差別同樣如此。既然這樣,意識這個東西,也是隨時空變化著的,更不論說人與人之間意識的差別了。所以,回到我一開始說的因為時空不同發生的碰撞。如果意識不在一個時空裡,如何完成道理和美的傳達呢?道理是理性,美是感性,暫且這麼分類,那麼是不是,我們的第一步,應該是先做一些努力保持在同一時空呢?

  這些完了之後,然後,我們再來講故事吧。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 篇13

  看著眼中國婚戀觀念的轉變,年代劇依然魅力不減。從包辦婚姻到自由戀愛再到離婚風潮崛起以及小三概念的泛濫成災,中國人眼裡的婚戀不是知音體能夠詮釋清楚,一批批年代電視劇讓觀眾瞭解到中國式的婚戀,離不開家庭,離不開社會的變革。愛情是浪漫的主題,而婚姻卻是現實的圍城。

  最近上映的《我的父親母親》以主人公兒子口述的方式講述了一對共患難的夫婦是如何經營愛情與婚姻,如何在歷經世事的變遷終於放手“面子”婚姻,讓各自尋回適合自己的愛情和婚姻。其實捆綁式的婚姻在七八十年代可謂成千上萬,真正自由戀愛組成家庭的可以說非常之少,先結婚後戀愛並不是構築幸福的理由,因為有些人是無法到達彼此的內心世界。婚姻也是時代的產物,是利益關係的聯姻,是一種成全別人的犧牲,但這樣的愛情一點也不幸福。

  故事以淳樸的敘事風格再現了年代的婚姻悲喜劇,陳志和張翠花,馬慶升和葉秀蘿,這兩對婚姻的不幸,和那樣的時代脫不了干係,為了生活人們不得不學會放棄和隱忍。生活不是一盤棋,沒有更多自己命運的掌控權。故事聚焦這樣的兩對婚姻,真正的意義應該是告訴我們,捆綁的婚姻沒有幸福,嫁接的愛情並不會白頭偕老。張翠花用自己的熱情和無限的折騰換回了自省,愛一個人死心塌地,但這個人其實並不愛你,所以她最終選擇了一個愛自己的人唐志良,也可說她最終找到了讓自己滿意的伴侶。當婚姻摻雜太多目的,這樣的婚姻不是生活,而只能是交易。同樣葉秀蘿也沒得選擇,為了生活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和馬慶升的結合其實就是一種錯誤,無非這種錯誤一直在尋找一個無果的答案。現實的陰差陽錯,將純美的愛情扼殺在搖籃裡。張翠花的放手成就了陳志和葉秀蘿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夢想,同時她也是拯救了自我,也只有唐志良讓他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幸福的女人。

  該劇其實也是一場婚姻的保衛戰,張翠花一家對陳志的好,讓陳志無法獨立自己的婚戀觀,只有容忍和遷就,或者是更多的回報,才感覺到自己的價值。而馬慶升也是和張翠花具有一樣的秉性,就是透過自己全身心的付出去綁架一場沒有感情的婚姻,張翠花的動機更多是一種盲目的愛和付出,而馬慶升的付出更多是一種投機,當然他們的結果都不幸福,因為他們的婚戀觀有誤,其實在那樣的時代,又有多少愛情是自由的。該劇同時還植入了一個“小三”角色,其實像陳志對愛情忠貞對家庭負責任,而馬慶升卻是自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己的雙手埋葬自己的婚姻,所以他認為自己的付出必須有所回報,當回報無望時,他只有將感情寄託在“小三”小田那兒,可小三的慾望並不是那麼簡單。慾海沉浮,婚姻的本質變得多元而複雜。

  從《中國式離婚》到《金婚》再到《娘要嫁人》和現在的《我的父親母親》,年代劇曾經吸引大批的觀眾,根深蒂固的中國,不幸的婚姻很多,幸福的婚姻很少。而《我的父親母親》聚焦的城鄉愛情婚姻的觀念,固然不是諸如現代版的《婚姻保衛戰》之嶄新矛盾,它儼然就是一本活的婚姻教科書,珍惜美好的愛情,播種幸福的婚姻,不能因為更多客觀的條件而將婚姻作為一種交易或是賭注。真正的幸福快樂,就是和對的人一起慢慢變老,沒有過多的渴求,沒有更多的奢望,這似乎是理想的婚戀觀念,但植根現實卻又那麼不堪一擊。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 篇14

  廣闊天空,冰天雪地,一個穿紅衣服地女孩屹立在雪中,一動不動地看著遠方,等待著遠方自己心愛的人歸來...這就是愛情。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圍繞著一位鄉村男教師,和一個可愛美麗的鄉村姑娘的愛情,演繹了一個人們熱愛文化,崇尚知識的動人故事。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在一段娓娓動聽的音樂中慢慢鋪開,本片以倒敘的手法,以“我”講述母親的愛情故事。母親乳名招娣,年輕時是遠近聞名的美人,不僅心靈手巧,而且勇敢地成為十里八鄉第一個自由戀愛的女孩。她暗戀上生子的父親,一個淳樸幽默的青年教師,她以自家的青花大碗為記號,給心上人花樣翻新地送最好吃的“派飯”;她通宵達旦織出最豔的“房梁紅”裝點他的教室;為了聽到教室裡的琅琅書聲,她不惜繞遠路去擔水;為了引起他的注意,她每天在送學生的路邊等著他,終於,招娣的美麗和誠摯打動了青年駱老師的心,他們很浪漫又很傳統地相愛了。一隻塑膠紅髮卡就是他給她的愛情信物,然而,就在心靈剛剛撞擊的那一刻,悲劇降臨了:駱老師莫名其妙被打成右派,招娣特意為他做的晚飯蒸餃子沒吃上,就被帶走了。她瘋了一般,懷揣蒸餃沿路追趕,人摔倒了,蒸餃爛了,青花碗也碎了??

  技藝精湛的鋦碗匠鋦好了青花碗,卻彌合不了姑娘破碎的心靈,招娣決心拖著病弱的身體去縣城尋找心上人,瞎媽媽的淚水阻止不了招娣的決心。她蹣跚上路了,卻昏死半途,被村裡人接回。這個時候,得知情況的駱老師偷偷逃回村裡來看望她,卻在天黑前又被人帶走。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得以團聚的日子又推遲了好幾年。後來他們終於相聚,此後他再也沒有離開她一步,兩個人相守四十年,相濡以沫,心心相印。而女主角一眼在人堆裡看到了他,是這樣的喜歡,做最好的食物給他吃,總是在想他。在冰天雪地裡等他,在荒山野嶺裡追逐他,在地老天荒裡陪伴他。一直到最後,直到他死去,愛他的心也從未停止過。這樣的愛情,也許在淹沒的年代發生過,也許會一直的存留在我們的理想裡。

  電影的情節其實非常簡單,沒有大場面,沒有豪華陣容,沒有鉅額投資,如果試圖在此看到什麼豐富的現代生活氣氛,體會激烈的感官刺激,那麼都會失望。影片只是在寫一個真正的“父親”與“母親”之間的純真愛情故事。它打動人的也只是那種絲毫不攙雜任何功利色彩、那種義無反顧、那種真正的死去活來的狂熱的愛,這種愛也許有些盲目,但是發自真心,全情投入,令人震憾。唯其令人無法理解,人們懷疑它的真實性,唯其沒有任何塵世的要求與條件,我們稱其為浪漫,唯其可以不顧一切,足以讓一切卑鄙與齷齪汗顏,自責,退卻,讓所有柔弱的心靈震顫,感動。我分明感到了許多美好的靈魂在那時刻開始飛翔,開始昇華。

  這部電影反映的是中國式愛情,含蓄到無法言語,堅韌到百折不撓。沒有卿卿我我,暖昧悱惻的糾結。一眼在人堆中愛上的男人,是那樣的真正的喜歡,一喜歡就是一輩子,而且愛情綿遠流長。演繹了在今天年代裡,很難得到的美好的愛情,不管現在的愛情多麼不穩定,受到諸多的誘惑,但人間追求真愛一刻也沒有停止,雖然世俗的,物質的,金錢的因素的主宰,誰不羨慕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堅貞的愛情。

  這部電影一如既往,獲得了柏林電影大獎,故事情節和結構平淡,沒有環環相扣起伏跌宕和波瀾起伏的動人心魄,但它卻能牽動人心,影片把每一個細節關注到極致,從而使影片故事情顯得單純,而藝術性和人性得到深刻的反襯,電影的主題很鮮明,靠的就是質樸和感人。在我心裡不能不說,這是一部質樸感人的電影,也不能不說是一部感人的愛情。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 篇15

  張藝謀1999年上映的《我的父親母親》講述的是一個簡單而又能夠讓人崔然落淚的故事,講述了一對青澀男女的愛情故事,一份堅守的愛情。導演用倒敘的方式,以兩人兒子——生子,這一獨特視角向我們展開了那份純淨的愛情。以一條崎嶇的山路為引索追溯到那個久遠的年代,導演以平緩自然的手法將那段溫情的故事向我們娓娓道來。

  整個電影中畫面用的回憶是彩色的,而現實是黑白的這樣一反常態的色彩安配,黑白的現實開場,父親去世,兒子歸來,母親卻固執的要用人力將丈夫從那條山路抬回來,為下文埋下了伏筆,回憶為彩色,現實為黑白,鮮明的對比是母親的心境。她的堅持讓兒子想起父親母親的往事。然後由兒子的講述開始了回憶,進入了正式的故事,落後的山區來了位教書先生,招娣兒是山區裡最漂亮的姑娘,兩人一見鍾情,因招娣兒的執著而開始延續了這份感情。

  故事的情節並不複雜,整個故事都在相對安靜而又平和中進行,沒有歇斯底里,沒有過於激烈的衝突,悠揚的音樂,淳樸的感情,真個畫面看起來很唯美,北方的四季不斷的輪迴而那不斷變化的色彩與女主角的心情不斷的交織,簡單幹淨的情節和同樣簡單幹淨的畫面,配上柔美悠揚的音樂女主角為了製造邂逅,那種不斷的等待,每一個細節,每一份心思都顯現的真實存在,細膩的描繪,其中女主角為了尋找男主角送的髮卡,在十幾裡的山路上不斷的行走,還有在給男主角做東西吃的時候顯示的那般細緻和充滿感情,甚至在說話時的那份羞澀和曖昧不清都靜靜的讓人們為之動容。每個細節都說不上多麼的有意義,但都飽含純粹的美好。這種與我們身處現代充斥著種種利益複雜的感情讓人充滿深思回味。

  整個片子的很大部分都集中在由章子怡飾演的女主角上,透過的是那些不斷積累的細緻行為,通過了女性的視角來闡述這段深刻的愛的感覺,來表達出那種頑強甚至倔強的愛,在如畫的秋季色彩,還有那條望不到盡頭的山路,給予女主角各種特寫笑靨如花,那揚起的嘴角,紅紅的臉頰,清澈的眼眸,紅色棉襖還有扎著的麻花辮,為了傾慕的人做的種種在不在理智中又合乎情理的事情。穿上新棉襖去看他;為了能聽見他教書的聲音每天在村裡的前井打水;用漂亮的青花瓷碗裝好吃的擺在第一個位置上;刻意的在他會經過的路上等他;看到他走向井邊趕緊把已經打上來的水倒回去;劈柴燒水認真的為他做一頓派飯;試圖一遍遍的追上那輛遠去的車,只為了讓他吃上自己包的蘑菇餡餃子;記著他臘八回來固執的站在村口的路邊等他,直到全身凍僵。

  整個電影的畫面是相當值得談的,回憶的彩色現實的黑白,在配上那音樂,最後的在白雪中的行走人群抬棺材的接力,浩蕩的黑色人流行走在皚皚白雪中的場景擁有一種難以言說的肅穆,還有背景的訴說,那些以前父親的學生不遠千里來抬棺材,黑白的色彩,把白雪覆蓋的畫面顯的更加樸素,猶如般無盡的留白,讓人深思。

  對於愛情,我們或許忘了其原始的狀態,張藝謀的這部《我的父親母親》的樸實,貧困的山村,舊舊的校舍,還有那些純正自然的風景,而簡單的故事就猶如一片秋季自然凋謝的落葉,沒有花兒的那般鮮豔,但是有過色彩。沒有山盟海誓,有的只是那讀書聲。讓我們現代人更多的思考了,那份純粹而又難道的愛需要我們的堅守。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 篇16

  電影主要濃墨重彩地敘述了主人公父親母親年輕時的一段歲月。

  主人公父親去世,他回到家鄉。本來是很自然的事情,把父親從縣城醫院接回來安葬,然而村長很為難,主人公母親堅定地要求村長派人去縣城把父親抬回來,但村裡年輕人都出去了。主人公怎麼勸也不行,母親還要親手用織布機織一塊擋棺布,織布機都壞了,主人公說自己去鎮上買一塊吧,母親怎麼也不同意,主人公只好找村裡老師傅把織布機修好,母親連夜織了一塊布,寧靜的夜晚響著織布機哭噎的聲音。

  母親是很固執,但固執得讓人肅然起敬。

  那年,母親十八歲,三河屯村來了縣城裡的一位老師,即主人公的父親,二十歲,可能是一見鍾情,母親的心再也不平靜了。母親為父親所在工地送上最好吃的飯,並在遠遠看著,希望父親能吃上自己親手用心做的飯。母親有意去父親送路遠學生回家的路上,期待能與父親”偶然“相遇。母親捨棄離家近的前井而去後井打水,只為經過父親所在的學校聽聽他上課的聲音。母親會為了丟失的父親送的髮卡連續幾天起早貪黑去村中的路上尋找。母親會在大雪天站在冰冷的空氣中等待著縣城的父親回來。母親會因為縣城的父親沒有按時回來獨自走向通往縣城的路並昏倒在途中。

  那條路承載了母親最珍貴的歲月,她要把父親抬回來,讓父親記住回家的路。

  村中蓋新房子都要栓一塊紅布在房樑上,這件事由村中最漂亮的姑娘做,落到了母親的頭上,因為是父親的教室拴布,母親織得又細又密,布里包含著純潔的少女之愛。父親後來告訴母親,每當看到教室樑上的紅布,心中有說不出的溫暖。父親去世了,母親堅持要在那破舊的織布機上織一塊擋棺布。

  這塊布是母親對父親最後的心意,父親冰涼的身體上覆蓋著熾熱的溫暖。

  父親與母親相遇是在冬天,寒冷的冬天,然而那個冬天,父親與母親的心是滾燙的。他們的愛情轟動了整個村子,在那個自由戀愛還很新鮮的歲月,父親與母親的愛情為小小的三河屯村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

  在這個愛情氾濫的年代,我深刻地感受到那段歲月愛情驚人的力量。父親和母親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墜入愛河的父親母親因為上面定了父親犯了”右傾“錯誤不得不分開。因為愛情,四年後父親再次回到朝思暮想的三河屯村;因為愛情,父親捨棄縣城,堅定地在講臺上站了四十多年;因為愛情,母親在教室外聽了四十年父親上課的聲音。時代依舊在變,而愛情具有恆定的力量。

  一個時代因為愛情而生動,一個人因為愛情而美麗,愛情具有穿越時空的力量。

  我彷彿看到:一個老人,在一個安閒的午後,坐在家門口,沐浴在陽光之中,看著廚房不停忙亂的老伴,回憶起那個時代他們的愛情,青春而羞澀,質樸而純潔,那是一段生動的歲月。老人忽然感到,眼前的老伴是如此的美麗,容光煥發,宛如十七八歲的少女。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 篇17

  現在人們喜歡看韓國影視劇,似乎韓劇中有我們已經丟失又由衷期望的東西,韓劇中的確有好多溫情、煽情、親情的典範,象《外婆的家》、《假如愛有天意》、《遠路》等,它們張示的優美的畫面、溫馨的音樂、動人的感情,讓人沉醉其間。但中國大陸也不乏有如此的精品,象張藝謀的《我的父親母親》就是一個典範。

  影片透過一個回鄉兒子的口敘述了黃土地的小山村裡一對戀人四十年的深厚感情故事,當時父親是下鄉支教的城裡人,來到村上簡陋的土房子裡教當地的小孩子讀書,他一來就喜歡上了這份工作。母親對父親一見鍾情,一有機會就做好吃的東西給父親吃,喜歡聽父親教孩子識字的唸書聲,常常會一個人跑到父親講課時站立的地方暗暗地思念父親的音容笑貌。懷春的少女是動人的,母親穿著大紅的棉襖在父親教學回家的路上靜靜地守候,少女的心思是含蓄羞婉的,母親只是遠遠地目不轉睛地望著父親。母親做了好吃的放在長凳上,希望父親能拿到那隻大青碗(她特意把碗放在頭一個),後來看見父親要走,急忙把剛做好的餃子裹在懷裡追出去,結果半路上跌了一交把碗給摔破了,還把父親送她的紅色髮夾弄丟了,一下急哭了,後來髮夾找到了,碗也鋦好了(真的有這樣的手藝,絕了),這碗和髮夾無疑是他們愛情的信物,母親丟了後的懊惱愁容和找回後的喜悅笑容都表現得自然到位。父親剛到村子的時候,母親給他細心地織了一張”紅“,掛在他教室的橫樑上;父親去世的時候,母親拿出來放了許多年的織布機連夜趕了一張布,是蓋在父親遺體上的(當然是白色的)。父親一輩子清苦,為學校嘔心瀝血盡責盡職,他是為新校樓的籌款工作而倒在雪地中的,但他一生有一個深愛他的女人時刻關懷著他,也應該知足了。深沉的愛,使得平凡變得偉大,中國農村有許多象母親那樣勤勞能幹堅強忠貞的女性,她們毫無奢榮取寵之心,只是守著心愛的男人默默地付出,她們的愛情樸實而深沉,值得尊敬。

  這部影片無處不在流露著溫情、親情,但絲毫沒有煽情的一面,因為這樣的環境這樣的人們這樣的生活能造就這樣有深度的真情,就象雪地裡的梅花一樣,清新灑脫,同時觸動了觀眾大腦和淚腺的閥門,讓觀眾在淚流滿面的時候也感受到了陣陣梅花香過般的薰陶。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 篇18

  好長時間不被一部電影作品所感動過,當這種情緒襲來真是讓人難以承受又難以割捨,溼潤了雙眼 抽泣難止…

  我必須非常喜歡張藝謀的《我的父親母親》,那唯美的意境感動我每一處的細胞。喜歡他們之間簡單的愛,喜歡純樸的鄉情,喜歡憂傷的景色…

  相信看完這樣一部電影的人,不會激動的簇擁在一起述說著尤似好萊塢般的火爆場面,他們應該是會對朋友、親人說聲“對不起,我要一個人靜靜,慢慢舒緩顫抖的心臟,震撼的感受。”

  《我的父親母親》再次讓我難眠…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 篇19

  愛情,是種奇妙的東西。它可以像太陽一樣的熱烈,也可以像月亮一樣的寧靜。無論擁有哪種愛情,只要是能細水長流,我想就是幸運的吧!

  都說愛情最美好的是曖昧的時候。那是一種霧裡看花的朦朧美!那時候情犢初開,會因為愛情紅了臉!那時候沒有太多奢望,只要遠遠看著對方就會心滿意足!那時候明知彼此心中都只有對方,卻還是小心翼翼的保護著當前的關係!這或許就是那種像月亮似的愛情吧!前不久看過一部電影《我的父親母親》。這裡面則把這種月亮似的愛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我的母親在看到父親的第一眼就愛上了他,她清楚的知道這輩子就是父親的人。父親剛開始並沒有注意到母親,而母親為了父親,每天用同一個碗裝不一樣的好吃的東西去送飯,只為父親能吃上一口她親手做的飯;為了父親她還不惜繞遠路去挑水,只為能經過學校聽聽父親的教書聲;更是為了多看父親一眼,一直在父親送學生回家的路上遠遠觀望著父親。而父親是明白母親的,自己心裡也是愛母親的,所以教室裡的紅布他一直沒捨得換,只因為那是母親親手織的......

  故事的情節很平凡,但卻能感受到主人公深深的愛戀。在我看來,母親的形象是有沈從文筆下的翠翠的影子的,她們都是單純的倔強的,對待愛情都是痴情的,始終如一的,她們是遠離城市喧囂的,有著一種鄉下人的純樸氣質的,那是一種難得的品質!但在看這部電影時,我是急於早點戳穿那層窗戶紙的,或許這是因為受現代快生活的影響,心中總是不免容易急躁,所以不喜歡那種欲言又止的感覺,也或許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們現在是很難再遇到這樣的愛情了。但是也正因為這樣,電影中的愛情才更能讓人嚮往,勾起人們對純樸的真情的懷念!這或許也正是這部電影重要的現代意義吧!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再熱烈的愛情到最後都會變得平凡,生活本就是在平凡的過日子。我想能和相愛的人廝守一生便是愛情最美好的結局吧!記得影片中有句話是說:自從父親再次回來後,他就一刻也沒有離開過母親!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也是最能詮釋愛情的一句話!

  而每一段愛情都有主人公的專屬記憶,也都有終結的時候,但那不是愛情的終結,而僅僅是生命的終結。母親在遇上父親後是幸福的,讓她傷心的時候不過是父親第一次被帶回城,沒能如期而至;還有一個就是父親去世......在那條通往縣城的路上,有母親的守望與期盼,也有母親去尋找父親的腳印。為了找父親,母親差點死在那條路上,但為了母親,父親也偷偷從這條路跑回來看母親。這條路見證了母親和父親的相識,相戀,相思!所以這條唯一通往縣城的路是母親和父親的獨家記憶。在父親死後,母親不顧所有人的反對,堅持要抬父親回來,為的只是和父親再走一遍那條路......這不是母親太過固執,而恰恰正是母親對愛情的堅守。正如翠翠在爺爺死後,她就一直堅守著爺爺的職業,並願意一直等待著儺送歸來一樣!哪怕那可能會成為永遠沒有結果的等待!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父親離開了,但他永遠不會從母親心中消失。影片是以一種倒敘的方式來呈現的,在看完父母親的愛情史以後,是難免會感嘆時光的無情而暗自唏噓的。人生不過幾十年,有些人錯過了就是一輩子的遺憾了。看完這部影片,我心中最大的希冀便是母親和父親能早點認識,早點在一起,能多在一起幾年就好了!但細細一想,美妙的愛情有時也會因為時光的短暫而更讓人難忘。

  我們不能像祝英臺和梁山伯一樣在死後還能幻化成蝶,雙宿雙棲!我們有的只有一輩子的時間去珍惜身邊人,那麼就更不該辜負這段感情。無論社會環境多麼喧囂繁雜,也該為愛情留一方淨土!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 篇20

  張藝謀的電影越來越返璞歸真。從華麗繁瑣的舞臺道具和色彩氣氛的渲染,發展到無任何矯飾的實物拍攝,這種變化是讓人喜歡的。它讓我看到一部清澈質樸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

  這部作品一如既往,獲得柏林電影節的大獎。故事情節和結構簡單平淡,沒有環環相扣的跌宕起伏和波瀾迭起的動人心魄。從某種意義上看,它的內容僅是一張單薄的皺紙。但是因為紙張的柔軟和純白,筆觸在上面的塗抹就顯得自由和豔麗。

  音樂。畫面。人物。導演對影片每一個細節的關注都達到了極至。從而使影片的故事性顯得單純,而藝術性和人性卻得到了反襯。電影的主題音樂有很大的超越。作曲三寶用了一種熟悉的樂器。我不能確定是長笛或中國的笛子,但隱隱感覺希望它是風笛。胸口好像是被溫暖的潮水撲打了一下,嘩的一聲。那樣的沉靜。

  那是母親第一次看到父親。高大英俊的城裡來的男人,出現在偏僻的山村。他穿著藍布中山裝,頭髮理得很短,口袋裡插著鋼筆,笑容乾淨。這個男人是知識和愛情的象徵,一下子就戳入母親的靈魂。在電影裡,音樂無處不在。它們是清澈溫暖的水滴,滲透在每一個靈魂騷動和沉靜的時候裡。

  一個貧瘠而淳樸的年代。但是愛情在,對知識的嚮往在,人性的堅忍和溫暖在。

  章子怡的美麗讓人目眩。一種真正的因為年輕才有的氣息。好像一隻蘋果,因為甘甜的果肉和汁液,而從嫣紅的表皮裡發散出甜蜜。有著不忍面對腐爛的恐懼。

  18歲的章子怡在寬銀幕的近鏡頭裡,無憂無慮地袒露出沒有任何化妝的臉。透明般的肌膚在陽光下像平滑的絲緞。漆黑的眼睛明亮溼潤。玫瑰般的嘴唇。甚至包括臉上俏皮的雀斑。那些人老心不老,幾近中年,卻奮不顧身地在銀幕上扮演青春少女的女人,不知道會如何感想。章子怡是值得自傲的。因為擁有青春。以此她能夠不需要任何脂粉,一張素面就笑對數百萬觀眾。

  在平原的草地上,她撒開雙腿,像一隻小鹿一樣嬌憨跳躍地奔跑。這樣的姿勢應該是經過設計的。但是是這樣的讓人驚豔。那是40年前的女孩,40年前在山村的純淨空氣和寬闊平原里長大的女孩,才有的奔跑。

  總覺得在張的審美觀裡,對女性的美有一種固執的標準。不管是鞏俐還是章子怡,她們總是有漆黑濃密的長髮,潔白的牙齒,明亮的眼睛和燦爛的笑容。在電影裡,她們是野性和桀驁的,在沉默寡言中有驢子般的倔強脾氣。對人對事,有一種形式莽撞的忠誠,看起來很盲目,卻又目的明確。因為確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也許,張表現的一直是他自己。他是個自戀的男人,像所有的藝術家,把自己的個性和理想,賦予自己所創造的作品。張挑選的每一個女演員,都是他的作品。她們是沒有個性的,只對映一個男人固執而陰鬱的理想。張對她們的塑造,霸道而不容妥協。他喜歡把她們放在封閉的環境裡,讓她們遭遇一些需要極力抗拒或者追尋的事情。

  在潛意識裡,我覺得張是個孤獨的人,他希望與世隔絕,只保留自己真正向往的精神和希望。

  他惟一涉足城市題材的電影並不出色,那僅僅是他想做的一次嘗試,不能反映他的精神和思維方式,所以女主角瞿穎在裡面毫無特色,只是一個漂亮花瓶。而在那些他為之而沉溺的影片裡,他電影裡的女性變成了他自己,她們是惟一的主角,男性角色可以模糊或者隱去。而女性的形象就像火焰一樣,明亮豔麗,燒灼著整部電影的靈魂。

  張挑選到的地點好像一個世外桃源。明亮的陽光照射在綠色的山谷和樹林上,照射在草叢和平原上。一條迂迴的泥土路。封閉的農村是張的情結。他賦予它貧窮以外的意義。好像是一個夢想起源的地方。而這次,他給了這片寂靜的土地,一個關於愛情的理想。

  《我的父親母親》,反映了一種中國式樣的愛情。含蓄到無法言語,堅忍到百折不撓。一眼在人堆裡看到的男人,是這樣的喜歡他,做最好的食物想給他吃,總是想看到他。在冰天雪地裡等待他,在荒山野林裡追逐他,在地老天荒中陪伴他。

  這樣的愛情,也許曾經在一個湮沒的年代裡發生過。

  也許還會一直存留在我們的理想裡。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 篇21

  連著幾天,終於看完了這部劇,38集連續劇《我的父親母親(我的父親母親的婚姻)》,這是一部很樸實的愛情故事,一部很令人感動的愛情故事。習慣性的,寫點東西,趁著總有一些想法縈繞在心,記錄下這詞句。

  故事講述了知識分子陳志與農村姑娘張翠花兩個家庭背景、成長經歷、生活志趣完全不一樣的人陰差陽錯地走在了一起。30年間,二人在柴米油鹽中摸爬滾打,在兒子的勸說下,最終坦然面對感情,選擇了和平分手。陳志那份淡定的隱忍,特定歷史年代的無奈,如春風細雨,無聲無息,浸潤、積澱,展現了“鳥兒飛過 風唱歌”的浪漫情懷。

  劇情不多寫了,辛柏青版的陳志,溫文爾雅,低調做人,對於翠花的無理取鬧,總是隱忍著,有修養,有時明明是翠花的不對,他總是說“是我的錯”。陳志的所作所為,讓人覺得太窩囊了,不過這樣的男人挺難得,也太壓抑了。所以我支援他們分手。電視劇的高明之處,在於這個分手不是陳志提出來的,而是翠花提出來的;這表示翠花的覺醒和文明程度的增長,是她的進步。

  電視劇的結尾部分,在兒女的說服下,翠花主動提出離婚,她找到了自己愛的人,可以一塊兒做買賣的人,她跟陳志說,咱們得為自己活著。此時的翠花已經不是陳志的累贅了,她不靠陳志養活,她自己開飯店當老闆了,有尊嚴了,可以開始新的生活了。她還感謝陳志讓她知道人怎麼活著,囑咐陳志也去找自己愛的人去。翠花還提出,咱們不是因為恨離的婚,而是因為愛離的婚,咱們要大操大辦,舉辦儀式,宣告婚姻的結束。因此他們請來了至愛親朋,公開宣佈將帶著記憶留戀,告別過去,尋找新的幸福。

  陳志和翠花,一直在為自己的家庭努力,他們之間也有值得留戀的好日子;因為特殊年代特殊的結合,他們之間有許多不和諧,終於解脫了,好事!他們兩人都是好人,好人一生平安,祝福他們未來各自的日子都幸福!

  這部電視劇告訴我們,愛情不是靠感恩或一廂情願,而是要靠二人心心相通,靠感情聯絡,沒有共同的語言很難走到一起,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也說不到一塊。最重要的是夫妻二人要互相信任,彼此互相坦誠,互相留有自己的空間,多給對方一些自由,朋友往來,多一些理解,而不是猜疑。心中狹小,就光想著怨恨,最終會分道揚鑣的。

  我覺得,電視劇的這種結尾,能把編導的思想最終展現給觀眾--透過離婚讓幾對人重組家庭--所有人內心隱藏的夢想及無奈,讓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樣大膽與超時代的構想,也可能是如此優秀的劇目不能進入央視首播的主要原因。我喜歡這樣的進步!喜歡這樣的結尾,讓我們懂得,人應該有尊嚴、有愛的活著……

  影視作品、音樂作品之所以能讓我們感動,是因為在作品中,我們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無論什麼時候都要記得,相信愛情……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 篇22

  現在最喜歡在做家務比如燒飯,疊衣服的時候看電視劇,這樣可以減少做家事的枯燥和無聊。這個時候看的電視劇不能太嚴肅,也不能太複雜,否則活也幹不好,電視劇也看不明白。只有一些婆婆媽媽的電視劇,熱熱鬧鬧的,清晰明白的慢慢就看完啦。

  最近看的入迷的電視劇就是《我的父親母親的婚姻》,共有38集。一集一集的看下來,慢慢地被帶進去,被其中人物的命運所牽動。一個知青,為了上大學,和村支書的不識字的女兒結婚了,而且下決心將自己的命運和這個姑娘的命運聯絡在一起。但是愛情卻在自己上大學的時候悄悄的來臨,對方也是一個對愛執著卻富有道義的姑娘,再加上岳父村支書和母親大人的督促,浪漫的愛情沒有結果,而和善良,勇敢,潑辣的深愛著知青的這場婚姻維持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但是道義是一回事,愛情卻有另外的邏輯,大家在道義中生活,在愛情面前掙扎,拒絕,就這樣度過了大半輩子。終於忍不住分居了,但兩個人卻還有著深深的依戀。故事的結局是兩個人最終在兒女的幫助下分開了,各自找到了自己的真愛。其實生活中這樣的結局少之又少,大部分人湊合著過完了一生,另外,如果真還有機會找回所謂的真愛,那個人是否還會在原地等你?再說,你告別的這段感情就一定值得拋棄嗎?當然選擇和誰生活在一起已經越來越有了個人的自由度。

  父親母親婚姻的結合是文革的產物,文革結束後,好多這樣的婚姻就解體了,所以有了很多的“孽債”。像劇中主人公這樣的解體,相對來說比較人性化,但個人又忍受了更多的寂寞和孤獨。

  觀劇最大的感受是,人的一生有太多的無奈,但也有自己的選擇和堅持,有些東西比如,良心,責任,道義,正直,誠實,愛心等等會幫你渡過很多的險灘,減少人生的損失,最終獲得較為合理的成功。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 篇23

  電視劇《我的父親母親》雖然是一部以愛情和親情為題材的影視作品,但從主人公的經歷來看,我讀到的不只是這些,更觸動我的是一個青年怎樣去面對自己的人生和前途,在現實和理想之間如何做出最恰當的選擇。

  劇中令我感動和思考的有這樣兩處,首先作為知青的陳志在是否和農村姑娘張翠花結婚時就面臨了人生當中一項艱難的抉擇,特別是在上大學時遇到了另外一個心儀的女孩後,但面對翠花熾熱的感情和照顧病重父親的那份恩情,他猶豫不定,痛苦不堪。最後還是母親的一句話提醒了他:在這個世界上愛情是很重要的,但比愛情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良心。在這樣的善意勸說下,年輕的知識分子陳志選擇了和農村姑娘翠花結婚,並一直踐諾著對翠花不離不棄的誓言。

  也許有人可能會說在婚姻自由還沒有真正完全進入人們意識的時候,這樣的婚姻也是沒有什麼不能理解的,但是,在那樣的年代知青跟農村姑娘結婚,返城後拋妻棄子的也是大有人在的,所以不能用人們對婚姻自由的理解程度來解釋知識青年對農村姑娘不離不棄的原因,而更多的應該是從感情是可以培養的,維繫這種感情的更多的是一個人的良心和責任心這方面來加以理解,正如陳母所說"愛情是很重要的,但比愛情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良心"。而陳志恰是憑著一個人的良心和知識分子的良知來維持和經營著這樣一份開始不是很盡如人意的婚姻。

  《我的父親母親》另外一處的情節更是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主人公的做法也許能為我和大多數年輕人現在所面臨的困惑找到一個正確的解法。陳志大學畢業後毅然選擇回農村中學教書,他喜歡清靜,而且平時可以寫寫作,這是他的理想,但作為第一個回到農村的大學生,公社書記堅決不同意他的選擇,一定要他在公社中當幹部,走仕途。迫於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他最後不得不選擇在公社中當一個小小的辦事員,雖然偶爾也會寫點小文章,但更多的是把手頭的工作做好,就這麼踏踏實實地幹,由於做事認真負責,工作能力突出,一直被領導看好,級級攀升,即使是這樣他依然覺得他的理想是當老師和寫作。

  人生不是你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而是你不想做什麼卻依然要做什麼,就像劇中翠花勸說陳志的一樣:人不能只為自己而活著。在我們這個年代可選擇的東西就更多了,包括職業,現在很多年輕人在工作一段時間後發現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大多數都會選擇跳槽,很少有人會堅守下來,踏踏實實地幹下去,然後慢慢去培養自己的興趣,慢慢去發現工作的樂趣。或許不應該強求大家都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但至少在你還沒有發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之前,能靜下心來把自己手頭上的工作做好,也算是對自己和交給自己工作的人負責。人在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也許不是對工作是否感興趣,而是對工作是否負責任。

  作為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傳達給人們的往往都是一些積極向上的內容,《我的父親母親》劇中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但對於現階段我所能深深理解和思考的主要也就這些。雖然所處的年代不一樣,我們現在這個年代更崇尚自由和個性,但我們依然在承受著來自自然、人類社會乃至自身的種種束縛,我們不得不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做出艱難的選擇,我們需要有為理想獻身的精神,但我們更需要有承認現實的殘酷而堅強活下去的勇氣。在不忘理想的情況下,踏踏實實做好手頭的一切事,就像主人公陳志說的那樣:心懷夢想,現實地活著。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