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歷史說課稿

歷史說課稿

關於歷史說課稿模板(精選13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歷史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說課稿 篇1

  夏商西周的興亡

  夏的都城在陽城,統治中心地區,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

  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國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紂紂

  西周周厲王周幽王

  西周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內容是什麼?起了什麼作用(見《課課練》126頁)

  商朝曾幾次遷都,直到商王盤庚遷都到殷,統治才穩定下來。後來又稱商朝為殷朝。

  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以上對夏商西周的興亡歷史知識點的總結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知識講解能很好的幫助同學們的學習,同學們努力學習哦。

  華夏之祖

  炎黃部落聯盟—→華夏族—→漢族——→中華民族

  黃帝——→人文初祖

  1、我國原始社會結束在禹時期

  2、我國奴隸社會開始於公元前21世紀

  3、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叫“禪讓”制。首先實施該制度的是堯推選舜為繼承人,結束該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標誌著奴隸制度開始了。

  以上對華夏之祖知識點的內容總結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在考試中取得很好的成績,加油吧。

  歷史說課稿 篇2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工業革命的興起》,共分為六個部分: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設計感悟。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中的第一目。教材以英國紡織業出現的一系列重要發明引入,主要講述工業革命的程序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這也是學習本單元的關鍵內容之一。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教物件是八年級的學生,他們具備一定的認知和理解能力,但對於“工業革命”這個歷史事件卻瞭解較少;此外,因教材內容比較簡略,需要透過設計各種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比較直接和感性的認識。

  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擬定如下:

  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過程,瞭解工業革命期間的重要科技成果及其對人類的影響,認識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及人類不斷創新的精神。

  為達成教學目標、落實本課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採用情景教學、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形式,具體設計如下:

  教學過程

  由新課匯入、初步感知、深入領悟、學以致用四個環節組成。

  在新課匯入環節,透過播放一段各種列車賓士的影片,引起學生的興趣,並提出疑問:你知道火車是怎麼來的嗎?追根溯源,引入工業革命的主題。

  用學生比較熟悉和有親切感的素材開始講授,容易吸引其注意力,引起對本課知識的興趣,也有助於拉近他們同工業革命的心理距離。

  為幫助學生儘快進入工業革命的歷史情境,我在“初步感知”這一環節首先讓學生觀看一段由圖片和配音組成的自制影片,找出工業革命前後人們生產方式的變化,從而引出工業革命的概念,即生產方式由手工勞動向機器生產轉變;然後讓學生根據設定的問題自主學習,初步掌握工業革命的相關要點,學生完成自主學習後,再透過提問的方式檢測自學效果。之所以這樣處理,是因為工業革命的相關要點是本課教學重點之一,用提綱式的問題將要素提取出來是一種便捷而高效的做法。同時,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預習,有的放矢,有助於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此基礎上進入環節三——深入領悟

  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透過尋找歷史事件間的因果聯絡,探究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原因。

  先將全班分為四大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每組討論一個歷史事件。例如,第1小組探究資產階級革命為工業革命的興起提供的條件,第2小組探究新航路的開闢與工業革命的關係。每組由組長組織,一名記錄員記錄組員的發言情況,最後由一名發言人展示本組的探究結果。教師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應給予及時指導,對於學生不太熟悉的知識,如圈地運動,則需提供一些補充性資料以幫助學生理解。最後,教師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歸納,進而突破難點。本探究側重引導學生尋找歷史事件間的因果關係,可培養學生的知識整合及牽引能力;同時,小組探究的形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工業革命在具備了發生的條件後,首先在英國進行。那麼,在此過程中究竟出現了哪些重要的發明創造呢?透過問題承轉,進入下一環節。

  由四位學生分別代表傳統手工紡車、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和蒸汽機帶動的紡紗機,描述自己的優點,指出前者的不足,最後由全班同學歸納總結。如由蒸汽機帶動的紡紗機指出,水力紡紗機需要靠天吃飯,而自己則完全跳出地理位置的侷限等。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

  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呈現工業革命期間在紡織業方面出現的重要發明。該活動在加深學生的印象、落實重點的同時,也可讓學生感受到人類不斷追求進步、不斷創新的精神。

  蒸汽機作為一種嶄新的動力機器在其他領域也發揮了巨大的威力,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讓我們去工業革命成果展覽館看一看。

  將教材中的文字內容用圖片加以展示,在展示的同時配以簡單的文字說明。透過圖片,向學生直觀地呈現工業革命時期取得的重要成果。這樣做,可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更讓他們感受到“蒸汽時代”的來臨,在各個領域都打上了“蒸汽時代”的烙印。

  那麼,在這個嶄新的時代裡,人們的生產生活又發生著怎樣的變化呢?請欣賞情景漫畫——“瞧這兩代人!”

  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理性、邏輯思維尚不夠強,漫畫這種形式直觀、生動、形象,能勾起學生興趣。

  1.第一幅漫畫:手工VS機器。透過對比分析,學生自然得出結論:生產方式發生由手工生產向機器生產轉變,提高了生產效率。

  2.第二幅漫畫:馬車VS火車。學生從直觀的漫畫中不難發現,人們的交通出行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出行速度提高,交通也越來越便捷。

  3.第三和第四幅漫畫則從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人們的觀念和文明程度變化的角度加以展示。

  透過以上漫畫的分析,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在認真觀察、思考後,在老師引導下進行認真分析,能夠很好地理解本課內容。

  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分析圖表和文字史料,培養學生閱讀圖表和史料分析的能力。透過從材料中獲取有效資訊,得出結論,最終落實重點,突破難點。

  工業革命使人類文明的程序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直至今日,我們仍享受著工業革命帶來的速度與效率。我國鐵路經過六次大面積提速後進入鐵路高速時代。武廣鐵路客運專線的開工,更是我國鐵路交通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採用最先進的技術,建成後從武漢到廣州乘火車僅需不到5小時的時間,比原來縮短了一半以上。怎一“快”字了得!

  從歷史迴歸現實,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生活,學以致用。探究生活中還有哪些方面有工業革命的影子,將課堂延伸至課後!

  設計感悟

  本課較多采用圖文資料,能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也能培養學生閱讀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時透過開展各種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歷史說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方面:

  瞭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張。探討孔子在中國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培養學生透過 現象即具體的措施看本質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方面:

  (1)結合多媒體中示意的地圖、圖片,複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張。

  (2)模擬演說,依據課本和補充的歷史資料,認識孔子與同時代的其他諸子主張的異同。

  (3)鼓勵學生多渠道查閱、蒐集資料,以撰寫小論文、發言提綱等形式,對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展開研究性學習。

  (4)教師應注重啟發式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並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的評價。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1)透過對孔子生平活動的體察,培養學生對事業的堅定信念和對人生目標執著追求的精神。

  (2)透過學習與討論,既要看到孔子思想與活動的偉大貢獻,如以禮、仁治國的進步的人文主義思想觀念,興辦私學、有教無類的先進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誘、學思相長的先進的教育方法,整理典籍、儲存文化的執著追求,也要看到其思想主張的時代特性及其歷史侷限性。

  (3)全面認識孔子對我國和世界文化深刻而廣泛的歷史影響,激發學生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感。

  【教學重點】

  孔子的思想核心:禮與仁。

  【教學難點】

  1、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國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

  2、孔子提出“禮”、“正名”、“仁”的原因、含義和作用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投影:孔子的故鄉

  曲阜是春秋時期魯國的都城,是我國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故鄉。

  三孔——孔廟、孔府、孔林。

  孔子的人格和他工作的成績,值得受到中國以及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

  ——一位美國學者

  為什麼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會受到如此高的評價?讓我們一起走近孔子。

  一、孔子其人(板書)

  (提出問題)

  1.孔子一生可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如何概括?

  (學生活動)

  ①自學禮樂:15歲時立志學習禮樂,後成為儒士,苦研《詩》《書》《禮》《樂》,在禮崩樂壞的情況下,以傳承禮樂文化為已任。

  ②從政失敗:50歲時第一次獲得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官至司寇,試圖實現報復。後因和魯國執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③周遊列國:55歲時,孔子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沒被採納。

  ④獻身文教:68歲時回到重國,整理編訂《六經》,專門從事教育。

  (提出問題)

  2.孔子生活在一個怎樣的時代?這樣的時代對其思想產生了什麼影響?

  (學生活動)

  (1)時代:春秋社會大變革時代。經濟上井田制崩潰;政治上週王室衰微、諸侯士大夫崛起;階級關係上出現新的變化,傳統禮法秩序受到衝擊,“禮崩樂壞”。

  (2)影響:

  ①提出“克己復禮”,維護舊的禮樂制度。

  ②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對暴政。

  ③提出中庸思想,主張將各種思想、原則加以調和,使之互相補充,互相限制。

  ④提出有教無類思想,開創私人辦學的先河。

  二、基本思想觀點和政治主張:

  (提出問題)

  3.孔子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如何評價?

  (學生活動)

  A.思想:

  (1)“仁者愛人”:核心:仁。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最高準則。“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是孔子給“仁”下的兩個最重要的定義。主張以愛人之心和諧社會人際關係。

  評價: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有進步性;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

  (2)“克已復禮”:即周禮,要求人們能夠以禮來規範自己的行為,把禮作為立國立身的基礎。主張“克已復禮”,匡正社會秩序。

  評價:孔子推崇周禮,恢復周禮,實質是維護搖搖欲墜的奴隸社會規範制度。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違背歷史潮流,體現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統一安定、和諧有序的社會局面,使人們生活安定,有積極意義。

  (3)“中庸之道”:把倫理範疇的“仁”和政治範疇的“禮”結合在一起,主張處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將各種思想、原則加以調和,使之互相補充,互相限制。

  B.教育:“有教無類”

  (1)教育物件:“有教無類”,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

  (2)教育目標:不僅把學生培養“成人”,而且要培養成“君子”。

  (3)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傳身教。

  (4)教學內容:孔子晚年整理編撰出“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是我國第一套完整的教科書,五經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一直是官學和私學的最基本教材。

  三、“萬世師表”——孔子在中國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提出問題)

  4、孔子在中國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學生活動)

  A.對中國:

  ①大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學說成為幾千年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思想,影響深遠。

  ②大教育家:改變了以往貴族壟斷文化的局面,為教育的推廣創造了條件。私學的形式也保證了中國文化免受朝代變遷的影響,連續不斷的發展下來。

  ③“六經”是留給中國最寶貴的遺產,其中五經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傳統政治的理論基礎,成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B.對亞洲:儒家思想成為亞洲許多國家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c.對歐洲:歐洲啟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啟發。

  (提出問題)

  5.今天儒家思想過時了嗎?還有必要提倡它嗎?為什麼?

  (學生活動)

  1.儒家強調“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的教育教學思想,對我國當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有積極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義“、”誠信“等道德倫理觀有助於構建和諧人際關係,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3.儒家強調”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強道德修養,有助於約束和規範市場經濟主體的交易活動和行為,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正常、有序的進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維護了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的發展。

  5.儒家主張的”大一統“思想有利於鞏固中華民族的統一,在今天更是有著現實意義。

  (總結歸納)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理論,並在教育實踐中提出了啟發式教學等原則。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開創了私人辦學的先河。在思想文化方面,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提出了“仁”和“禮”的學說,主張“仁者愛人”和“克已復禮”。孔子認為要實現“仁”和“禮”就必須遵循中庸之道。在政治方面,孔子周遊列國,兜售“仁”“禮”學說。但孔子的思想代表了當時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主張挽救奴隸制,緩和階級矛盾,他的思想在當時並未受到太多重視,孔子晚年退修詩書。孔子思想經過後來歷代學者的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響。

  歷史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破解生命起源之謎》是人教版高二歷史(必修3)第七單元〈〈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歷程〉〉第二課的內容,在進化論提出前,關於生命起源問題上主要有“神創造世界說”和“上帝創造世界說”兩種不同的觀點。達爾文的進化論的提出,則打破了傳統的封建神學世觀,揭示了生命起源之謎,推動了近代世界科學的程序,在生物學、社會學、思想界、宗教界等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本課教材無論在本章還是整個世界近現代史乃至今天,都有著重大的深遠的歷史地位和歷史意義。

  (二)、教材重點、難點:

  重點:達爾文進化論產生的歷史條件及進化論思想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中外對比聯絡加以突破)

  難點: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內容。(透過史實結合進行突破)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神創說、上帝創世說;細胞和細胞學說,早期生物進化思想;1859年達爾文發表的《物種起源》,1871年發表《人類的起源》及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

  2、理解18世紀下半期到19世紀,生物學領域發生重大轉折、取得革命性進展的原因;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對思想界、科學界、宗教界和社會革命和社會進步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能力目標:1、結合當時情況分析神創說和上帝創世說出現的原因及其產生的影響;

  2、透過理解進化論的影響,探究科學在社會進步中的巨大作用,明確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的重要意義

  德育目標:1、使學生明白迷信、愚昧阻礙社會進步,社會落後滋生愚昧、迷信,進而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並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2、透過進化論的創立,使學生認識到正是因為有科學家的頑強探索和不懈努力才贏得了科學的進步,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吃苦精神和毅力品質的目的。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採用啟發式教學。)

  1、有關達爾文進化論的知識,學生並不生疏,因此要注重教學上的情景設定和參與性:採用“學生閱讀—教師設問—討論回答—思考補充—教師總結”的教學模式

  2、針對學生對達爾文進化論產生的背景和意義的內容不易綜合,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運用淺化機制和問題——發現教學法原理,採取“提出問題——閱讀課本及材料——分析理解——得出結論”的方法。由淺入深突破重難點。引導學生藉助史料,“論從史出”,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資訊,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讓學生一步一步進入其歷史活動的最佳狀態。

  學法:

  高二學生已具備相當水平的文科知識和自學能力,對達爾文進化論的內容在生物學中已有所學習,感性認識較強,但發散思維、知識連貫性、學科遷移能力不夠。

  在學法上加強指導:學生先帶問題預習,老師指導,學生掌握;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三、說教學程式

  1、用問題引入新課:地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目前已發現的生物中有100多萬種動物,30多萬種植物,10多萬種微生物,那麼這些生物的來源是什麼呢?然後由學生討論並闡述一些觀點。接著再由教師進行總結:人類社會一直在探討生命的起源,關於生命的起源的觀點很多,主要有“神創造世界說”和“上帝創造世界說”和進化說。

  2、再用問題引入第一部分內容:為什麼會有“神創造世界說”和“上帝創造世界說”?這些說法科學嗎?它們對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讓學生結合當時情況分析神創說和上帝創造世界說長期盛行的原因並結合教材和對神創說作出評價。

  (原因: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認識世界能力受很大限制,於是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象徵手法敘述人類的起源;影響:阻礙了生物學的發展,)

  3、神創說並不能解釋生命的起源,關於生命的起源在今天人們更多支援的是進化說。由此引出第二部分的內容“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1)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達爾文的進化論的基礎,達爾文為什麼能創立進化論?由此引出達爾文的進話論產生的背景,引導學生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理論基礎和達爾文個人因素五個方面結合教材、閱讀材料並聯系當時特定的社會情況去分析、概括。(其中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引導學生結合所學過的歷史知識進行概括;理論基礎反面結合課文和學過的生物學知識進行概括;達爾文個人因素方面結合歷史材料和自己的瞭解進行概括)

  經濟基礎: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到迅速發展;

  政治基礎:歐洲大陸透過不同方式建立代議制度,打擊了封建勢力和教會的力量

  思想文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的洗禮,面向現實世界、崇尚禮性的追求蔚然成風

  理論基礎:細胞和細胞學說的創立、早期生物進化思想的形成

  達爾文個人因素:對生物學有濃厚的興趣,注重實地考察,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恆的精神。

  (2)達爾文的進化論誕生的標誌是什麼?主要觀點又是什麼?(培養閱讀和概括能力)

  標誌——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一書的出版

  觀點——一切生物都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由低階到高階的發展過程;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

  (3)達爾文的進化論產生了什麼歷史影響?引導學生從它對歐洲思想界、歐洲科學界和宗教界、中國思想界產生的影響去分析。

  對歐洲思想界——衝擊了封建神學的創世說;把發展變化的思想引生命界

  對歐洲科學界和宗教界——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和激烈爭論,成為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對中國思想界——宣傳進化論,促進維新變法思想的產生

  四、說板書設計和作業練習:

  板書設計

  一、誰是萬物的創造者:

  1、世界神創說(原因: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認識世界能力受很大限制,於是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象徵手法敘述人類的起源;內容:信仰至高無上的創世神,認為世間萬物包括人類都是神創造的)

  2、上帝創世說(原因:同上。內容: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創造的,上帝用泥土按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影響:阻礙了生物學的發展。)

  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1、進化論誕生的條件和原因:經濟基礎: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到迅速發展;

  政治基礎:歐洲大陸透過不同方式建立代議制度,打擊了封建勢力和教會的力量

  思想文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的洗禮,面向現實世界、崇尚禮性的追求蔚然成風

  理論基礎:細胞和細胞學說的創立、早期生物進化思想的形成

  達爾文個人因素:對生物學有濃厚的興趣,注重實地考察,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恆的精神。

  2、進化論誕生的標誌和內容:

  標誌——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一書的出版

  內容——一切生物都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由低階到高階的發展過程;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

  3、進化論產生的歷史影響:對歐洲思想界——衝擊了封建神學的創世說;把發展變化的思想引生命界

  對歐洲科學界和宗教界——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對中國思想界——宣傳進化論,促進維新變法思想的產生

  歷史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商鞅變法》是高二歷史選修1第二單元的內容,主要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改革,重點是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變革,歷史的一大進步,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為日後秦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體現了知識的延續性,起著承上啟下的歷史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理解商鞅變法的必然性和積極意義,知道商鞅變法的措施。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歷史想像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學會全面思考問題,培養和提高分析能力,學習分析事物因果關係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學習體會商鞅變法的過程和意義,對學生進行從小立志、追求理想、勇於改革、進取創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同時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認識歷史人物和歷史問題的能力。

  (2)認識改革對歷史的推動作用,正確對待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的改革。從商鞅為改革而死的人生經歷,感悟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4、過程與方法:透過課前準備,培養學生查閱資料、收集資訊的能力。通

  過情景再現和史料分析,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

  5、重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兵強。

  6、難點:商鞅變法特點;一分為二地看待商鞅變法的得失

  三、說學生

  本課教學物件是高二年級選修歷史的學生,經過高一一年的學習,已經掌握了較系統的歷史知識,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有一定的分析綜合概括能力,因此在選修課的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四、說教法

  針對本課的特點,依據“啟發式”教學法,對學生進行導學,並採取講授,討論,學生課堂表演等教學方法,充分運用教材插圖以及多媒體設計課件,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五、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2分鐘)

  播放《走進新時代》這首歌。同時課件上顯示這首歌的部分歌詞,“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高舉旗幟開創未來……”(目的是營造課堂氣氛,以便成功匯入“改革”的教學內容)

  (二)講授新課(35分鐘)

  一、商鞅其人(生平簡介)(5分鐘)

  1、展示“商鞅像”。請學生結合教材P22的內容及收集的相關資料介紹商鞅的生平,教師作適當的補充。

  2、引導學生閱讀P23【學思之窗】的內容,談談秦孝公為什麼對帝王之道不感興趣,反而對稱霸之道感興趣?讓學生結合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最後教師歸納總結。

  3、補充商鞅徙木立信,取信於民的歷史小故事(提倡誠信的重要)

  二、商鞅變法的內容(15分鐘)

  1、引導學生閱讀P23—24教材內容,尋找落實知識點

  2、老師逐一講解;

  (1)關於“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利用多媒體展示相關史料,結合教材,設定問題:為什麼說“為田開阡陌封疆”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係?“重農抑商“的思想在當時有什麼積極意義?結合現實,談談你對這一思想的認識,讓學生討論,教師適當啟發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最後利用教材插圖《獎勵耕織》《商鞅銅方升》加深對商鞅變法相關歷史的理解和認識。

  (2)關於“獎勵軍功、加強集權”,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及收集的資料,組織學生分成奴隸主貴族守舊派和新興地主階級改革派,展開宮廷辯論,加深對變法內容和評價的認識。

  3、學生髮言商鞅變法中哪一條最重要,為什麼(這是見仁見智,沒標準答案的,目的是啟發學生進行發散思維並且能加深學生對變法內容的印象)(2分鐘)

  三、對商鞅變法的評價(10分鐘)

  1、商鞅變法的作用

  引導學生結合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從政治、經濟、軍事幾方面討論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最後請學生閱讀教材P27【資料回放】、插圖和P28歷史縱橫概括總結商鞅變法對秦國乃至中國歷史發展程序的影響。

  2、變法的歷史侷限

  引導學生閱讀P28教材內容和【學思之窗】,思考:商鞅變法有何歷史侷限性?怎樣看待這些歷史侷限性?這些歷史侷限性與改革的指導思想(法家思想)有什麼關係,與階級屬性有沒有關聯,從而對商鞅變法形成完整的、科學的認識。

  3、商鞅變法的特點

  引導學生結合商鞅變法的內容、作用分析商鞅變法的特點。

  四、商鞅之死(對改革的感悟)(5分鐘)

  1、教師設計讓學生分組討論問題:守舊勢力為什麼強烈抵制和抗拒商鞅變法?他們是如何抵制和破壞變法的?導致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什麼?為什麼說“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

  2、組織學生討論商鞅之死是否意味著變法的失敗(一場變法的成功與失敗的標準,不在於實施變法人的生與死,而在於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4分鐘)

  3、啟發學生,我們應當學習商鞅的什麼精神?培養學生勇於變革、與時俱進的意識、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課堂小結(5分鐘)

  展示自制表格引導學生完成,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認識

  領域措施作用侷限

  經濟

  政治

  軍事

  思想文化

  社會習俗

  教師講解說明:商鞅變法是一次較為徹底的地主階級的改革運動,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習俗等領域進行了全面改革,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富國強兵和後來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但也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侷限性。我們應一分為二地來評價商鞅變法。同時商鞅變法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只有不斷的變革,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從商鞅身上,我們看到了改革家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大無畏的獻身精神。任何一場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所以同學們應該好好學習,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

  (四)鞏固練習(3分鐘)

  針對學生的實際和教材的特點,設計一套練習題,利用多媒體展示完成。

  (五)佈置作業

  完成教材的本課測評題

  六、說板書設計

  將本課要點設計成知識框架,直觀明瞭。

  歷史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基本思路

  A、教師用幻燈和投影展示畫面,透過提示畫面細節和提出問題來引導學生對藝術作品產生興趣並主動進行思考,使單純的學習和欣賞帶有研究性質。學生在看畫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多種奇異有趣的設想,這正是他們運用不同方式和多向思維進行觀察的結果,老師對於這些奇思妙想應持鼓勵的態度。對於畫面所表現的歷史故事的介紹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應該是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B、教學材料分析

  教材內容分三個層面:

  1、展示以歷史故事為題材的繪畫作品;

  2、指出畫面內容及形式特點;

  3、不同歷史題材畫作所隱含的歷史文化特點。

  教材所選用的歷史繪畫有中國漢代畫像石、唐宋明清的卷軸畫、現代油畫(並附有照片作為比較),西方中世紀時期的掛毯和19世紀的法國繪畫,作品均以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中心。過去的歷史事件已經消逝不見,而繪畫及其他歷史遺物卻成為展現往昔時代的最好視覺影象,這些影象有助於我們以一種更為生動直觀的方式去了解、掌握歷史。

  在成為歷史證據的同時,繪畫不是直接照搬歷史事件,而是以藝術的方式對歷史進行再現。材料的不同、風格的差異,都會對歷史的再現造成影響。透過不同時期、不同材質的藝術作品的比較,可以使學生更準確地把握其中的差別。

  可以針對作品內容提問,引導學生對作品產生興趣。如閻立本《步輦圖》,可以問這樣一些問題:為什麼只有一個人坐著而其他人都站著呢?為什麼是女人來抬步輦?為什麼坐著的人比其他人都畫得大一些呢?透過這些問題來引導學生欣賞繪畫,並注意到畫面背後的歷史。教師在對畫面內容進行講解時,除畫面本身的故事情節和形式手法之外,還可以從政治、文化、性別等多種角度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在面對有限的視覺資訊時,能儘可能開闊地擴充套件自己的想像,並獲得更多的知識。

  2、教學目標

  透過對美術作品所描繪的歷史事件的解讀,獲得更多美的體驗;能夠從作品細節中推斷其所再現的歷史故事與典故,瞭解美術再現歷史的方式和特點;進一步思考藝術家如何表現歷史,從而達到對藝術品更深入的理解。

  3、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引導學生從歷史知識和藝術兩個角度分析、理解作品。

  4、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知識與技能:學生要在學習中瞭解分析類似的美術現象的方法,學會舉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術欣賞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術基本素養。

  過程與方法:學生能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欣賞討論,豐富視覺審美經驗,發展美術鑑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能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激發創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5、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有機整合

  分析《開國大典。在社會學鑑賞方面,有條件的話教師可以到網際網路上找來艾中信的一篇回憶文章。比較式鑑賞側重於畫面上的內容,可以引導學生仔細辨認畫面上的人物。

  關於故宮的資料,可以參考教材上的說明或查詢相關資料來完成。比較幾件以大衛為題材的雕塑教師也可以找來《聖經·撒母耳記上》中大衛擊敗歌利亞的故事,加深學生對各種藝術處理的理解。

  以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為表現物件的藝術作品,其中又以繪畫居多。提高學生從不同時代、不同材質的藝術作品中提取歷史資訊的能力

  二、學法指導

  1、學情分析:高中生對藝術品接觸較少,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也相對薄弱,對於文字和繪畫中的歷史之間的聯絡和區別所知不多,教師在參照歷史故事講解畫面內容之時要引導學生注意二者之間的複雜關係。

  2、調節的方法指導:欣賞歷史性繪畫對於歷史背景和故事情節有更高的要求,要培養學生探索畫面內容的好奇心。

  3、知識建構的方法指導:讓學生自己去研究並得出結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儘量圍繞本課的主題來講述,而不要把時間都花費在對某一個著名作品的講述中。因為圍繞這一主題便於教師就一些作品產生的背景與作品形式之間的聯絡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從而讓學生理解本課教學的主要思路。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對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種更深的體會。

  注意提問和引導學生作答。可適當佈置作業,要求他們找出課本之外的歷史繪畫,指出畫面內容,並對錶現方式做出分析。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教學方法的選擇及依據:從較為明顯和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淺入深,藉助畫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導學

  生了解用視覺形象來隱晦地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後用類似的思路來理解其他作品。主要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思考能力。教師把需要講解的內容適當安排在討論過程中。

  理論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藉助多媒體課件、圖片等資料進行教學。

  四、教學程式

  創設問題情景匯入、激發興趣誘發探究

  A、匯入

  閱讀教材第69頁,完成“思考與交流”。(不必太深入,關鍵是引導學生認識美術作品與歷史的關係。)

  B、作品欣賞與示範講解

  1、透過幻燈或投影儀展示作品,引導學生欣賞閻立本的《步輦圖》。

  針對畫面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討論畫面內容以及作品中出現的有趣現象,在不揭示正確答案的情況下要求學生做出猜測或回答。

  講述《步輦圖》歷史故事及其發生的歷史背景。簡要講述閻立本的生平與藝術特長,唐太宗向閻立本提出的繪畫任務,以及魏晉以來人物畫的發展。適當放映初唐章懷太子墓中的人物畫影象,與閻立本畫作進行比較,以加深學生對閻立本所在的初唐人物畫的瞭解。也可以放映中國古代歷代帝王出行的畫作影象,看不同時代帝王乘坐的交通工具。

  2、欣賞《文姬歸漢圖》。

  畫面表現的是什麼故事?同樣是和親題材,它跟《步輦圖》表現的角度有什麼不同?

  3、欣賞《荊軻刺秦王》。

  要求學生仔細辨認畫面上的人物和道具,以及構圖上的特點,並且思考:為什麼能夠產生一種緊張的氣氛?

  4、欣賞《開國大典》。

  對比美術作品和歷史照片,完成“活動建議一”。

  5、欣賞《瑞鶴圖》。

  以講授為主,教師可以對該圖所表現的意圖和歷史事件做簡要的介紹。

  C、分組討論

  1、分組:

  第一組:《拿破崙加冕》;

  第二組:《加萊義民》;

  第三組:《美杜薩之筏》(“思考與交流”);

  第四組:《大衛》(“活動建議二”)。

  2、討論內容:

  作品表現的是什麼歷史事件?選取的是什麼樣的特定場景?突出了哪些細節?為什麼要這樣處理?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觀點或立場?

  3、小組形成意見,然後向全班發表,共同參與討論。必要時教師補充一些背景知識,加深學生的理解。

  D、課堂總結

  對藝術中的歷史與歷史中的藝術加以小結。教師鼓勵學生在交流中提出問題,並大膽對問題做出假設性回答。要求學生在平時留意以歷史為表現物件的藝術品,自己提問並尋找答案。適當佈置作業,要求學生在下節課口頭回答自己的發現。

  歷史說課稿 篇7

  一、開啟文字——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人教版部編七年級歷史下冊第21課《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本科要學習的主要內容包括《紅樓夢》、崑曲與京劇藝術。兩個字目呈並列關係,集中反映了清朝前期文化的繁榮。

  二、貼近生活—說學情

  再來看我們七年級的學生,學生的情況是隻從語文課堂中知道《紅樓夢》的作者和其中的幾個事件,並未完整的詳讀《紅樓夢》,對於該書的思想藝術特色和思想高度完全體會不到;另外,對於崑曲和京劇的來源與發展,學生更是一片茫然,我們希望透過影片的觀看,能吸引學生,讓他們與文學、戲曲進行親密接觸,去體會文學藝術表現形式多樣,感受市民文化的繁榮。針對課文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本課的教學目標確立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理解我國古典小說《紅樓夢》的主要內容及

  思想藝術特色,知道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秀的長篇小說,還在世界文學

  也佔有重要的地位。知道清朝時期戲曲藝術的繁榮,最有影響的昆

  曲由盛轉衰、京劇的形成與發展。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從思想主題和藝術表現手法兩個方面

  鑑賞文藝作品的方法,培養學生鑑賞文藝作品的素質,激發學生閱讀文學

  名著原作的慾望,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說教學重難點:

  透過情景再現和微課觀看,提高鑑賞文藝作品的素養,培養審美情趣,激起學生對文學藝術的熱愛。

  三、結合課標—說教法

  教法與學法是一節課能否成功的關鍵,新課改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我們採用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課上讓學生透過微課自主學習,實現課堂上的小翻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透過觀看影片、遷移拓展來完成學習目標。

  四、走進課堂—說設計

  (一)【乘趣味先導之舟】

  教師在上課前播放影片“朗讀者”,引領學生欣賞董卿朗讀《紅樓夢》片斷,讓學生感受《紅樓夢》的文學魅力。從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開起學習之旅。

  (二)【達學而不厭彼岸】出示學習目標,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三)【導自我學習之路】老師引領學生看導學案中的任務單,帶著任務去自學。【揚自主學習的風帆】開啟學生的自學旅程,透過認真觀看“微課”學生能夠完成自學任務,產生疑問,老師把教材知識解讀成圖文並茂的影片,調動學生的感官,刺激學生挑錯求真的慾望,更認真的自學。

  (四)【點燃學生參與的火種】透過各類藝術形式的影片展現進行測試,一方面拓展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提高學生鑑賞文藝作品的素養,激起學生對文學藝術的熱愛。

  (五)【讓異議煥發光彩】是希望學生能夠提出可以適度探究的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加深對本節課知識的印象。

  (六)【我們一起寫板書】老師出示本課的知識綱要,讓學生編寫板書,使學生學會歸納總結知識線索,有利於以後的學習。

  最後,運用常規的“當堂訓練”來檢測學習效果,效果怎麼樣呢?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

  歷史說課稿 篇8

  各位尊敬的評委,親愛的同行,您是否已經久違了初中時代?今天,讓我邀請您一同走進妙趣橫生的初中歷史課堂。大家好!我是安徽省蕪湖市安徽師範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的趙姍姍,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11課《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我將從理念、教材教法、學情、流程和反思五個方面為您展示這一課。

  一、轉變理念

  歷史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卻不是暮氣沉沉的。墨守成規的傳統教學漸行漸遠,全新的教學理念因對學生個體需求的尊重而誕生,創設生機勃勃的課堂成為每位教師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力避“教”和“學”的簡單相加,努力追求師生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教學新格局,嘗試構建平等、民主、寬鬆、和諧的師生關係,實踐引導者、促進者與欣賞者的角色。

  二、解讀教材

  實現了教學理念的轉變,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會隨之改變。我認為,《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已經將教材的定位從單純的知識傳承載體轉變為有效學習的輔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須透過教師的設計與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方能體現。

  從地位與作用看:本課居於第二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的第三課,既對兩宋社會風貌進行了總體描述,又從中體現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題。

  從內容與目標看:(知識與能力:)學生在學習本課的過程中,將瞭解宋代社會生活的大概風貌,包括當時流行的服飾、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築的樣式、交通工具、文化娛樂活動以及節慶風俗等,並透過辨別宋代社會衣食住行各方面變化,嘗試從圖片、詩詞等資料中捕捉有效資訊,領略宋代的社會風貌,從而使自己的識圖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的能力的到鍛鍊,並且運用聯絡和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的發展,認識到文化是特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理解宋代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對宋代社會風貌呈現出萬千氣象的原因的討論中,學生將在教師引導下發現豐富多彩的宋代社會生活,是宋代高度發達的社會經濟的體現,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結果,同時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傳承性,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強。(過程與方法:)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我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多直觀感性的材料,儘可能拉近歷史與他們的距離;創設情境、讓全班同學帶領卡通人物“遊覽”東京,體驗宋代的社會生活,力爭將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融入愉快的學習。在此過程中,我和學生都將有目的、有計劃的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在每個關鍵環節留下自主學習的痕跡,為課後小結做準備。

  從側重點看:宋朝的服飾變化與瓦子的出現可能是學生學習過程中較難理解的內容,我將之視為本課的重點與難點,為解決這兩個環節的教學任務,我設計一方面:為學生提供適量課外材料,為他們透過觀察、比對,主動歸納宋朝服飾的時代特點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研讀課文、緊扣課本,嘗試從中為瓦子的種種特徵找出依據,幫助學生及時、科學地使用教材這一學習工具。

  三、分析學情

  課程改革的衝擊下,歷史課堂已經不能封閉自為。我的教學物件是初一學生,他們天真活潑,好動、好奇、好問,早已經透過網際網路、圖書館、影視作品、報刊雜誌等各種渠道接觸歷史,他們更喜歡直觀有趣的歷史資料,並且樂於參與教學,善於想象。進行本課教學時,他們學習過了宋朝時期各民族政權並立及民族間交往的相關知識,瞭解本課的歷史背景;還初步具備了閱讀、分析、比較史料的學科能力,為參加本課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做好了準備。由此,我得出結論:學生學習本課的知識、能力與心理準備已經充分。

  四、展示流程

  停留於設計層面的教學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實踐教學設計的過程令我興奮,也令我成長。接下來,我將逐步展示我的教學流程。

  第一步:知識鋪墊

  為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會風貌的歷史背景,我和學生一同簡單的回顧過往所學的知識,包括兩宋時期漢族及少數民族政權的更迭、民族間交往等,其間,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暫時遮擋課題,以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識回顧更高效。

  第二步:輕鬆匯入

  展示本課主題之後,我為學生播放新近上映的動畫片《麥兜響噹噹》的片段,主要內容是基於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3D動畫,初步展現宋代市井生活的畫卷,課堂氣氛立刻輕鬆、愉快起來,學生興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選擇

  看完短片,我向學生請教卡通人物“麥兜”與短片中的主角“麥子”是什麼關係,並詢問:同學們是否願意帶著麥兜一同見識其祖先生活的真實世界,得到肯定的答覆後,顯示今天的學習遊歷任務:宋代的“衣”、“食”、“住”、“行”、“娛”,為學生創設情境並提問大家想最先了解兩宋時社會生活的哪一方面。我會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感受“我的課堂我做主”。

  民以食為天,在實際的教學中,絕大多數學生和我都首選瞭解兩宋的飲食文化,隨後我們將進入對宋代飲食的學習。這個自主選擇環節的設定消除了學生與我的距離感,他們發覺:在生活上師生是完全平等的,這將為後面的教學活動營造更加民主的氛圍,鼓勵孩子們大膽的參與教學活動。

  第四步:互動學習

  由此開始,學生進入了本節課學習的主體部分,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將分版塊,透過各種預設的活動、使用電子白板,逐步完成對兩宋社會風貌的認識與總結。我的教學預設是隨機的,下面我依據實際教學中學生的選擇順序逐步講述這節課的教學流程。

  1.兩宋的“食”:

  【教師使用白板資料庫】

  將事先準備好的食物圖片和名稱拖放到螢幕為學生活動做準備。

  【學生活動1:】

  遊戲“猜猜猜!”——請學生使用電子白板將圖片拖拽至相應的名稱。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標是透過一人上臺操作,全班學生共同出謀劃策,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其大膽嘗試、積極交流。

  【學生活動2:】

  說說飲食——自主歸納兩宋飲食特點

  完成前一個活動後,我引導學生迴歸課本,結合課文內容與我提供的課外素材,結合政權更迭、社會性質等知識討論、歸納宋代的飲食特點,得出隨著政權南遷,主要的食材發生了變化、華麗美味的食物僅屬於統治階層等結論。

  【學生使用白板】

  填寫板書——學生依據剛才討論所得,在白板上將飲食的特點填寫完整。

  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將使用電子白板把自己的學習所得與我預設的板書相結合,同時,學生板書的頁面將留存在電子白板的資料庫中,成為最後我回顧本節課學習的重要素材。

  2.兩宋的“衣”

  服飾是一個時代主流思想和審美情趣的體現,兩宋服飾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與難點所在,在這個版塊裡,學生將透過三個活動發現宋代服飾深受經濟發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響。

  【學生活動1:】

  以“衣”取人——依據服飾為圖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學生們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規的表達,引起學生的好奇,並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相關知識,仔細觀察圖片,大膽猜測圖中人物的身份貴*。學生們充分發揮想象力,不僅運用了本課所述的有關宋代服飾的知識,還運用了封建社會不同階層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識。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還會進而得出剝削階級被消滅後,服飾也不再體現著階級的差異。

  【學生活動2:】

  各抒己見——評價纏足、說說你最欣賞的美

  纏足陋習的真實圖片和大文豪蘇軾對小腳之美的詠歎之間形成的強烈對比是最能激起學生討論的素材,在活動中,學生不僅能明確的判斷纏足是否美,還能將初中政治課中關於培養正確審美觀的內容與歷史學習相滲透。

  【學生活動3:】

  看圖識變——觀察圖片,發覺宋代服飾的變化特點

  觀察圖片、獲取資訊是歷史學科能力的一部分,學生在對比和交流中發現宋代服飾的動態發展及主要特徵。

  【學生使用白板】

  填寫板書——學生依據剛才討論所得的結論在白板上將宋代服飾的變化及特點填寫完整。

  3.宋代的“娛”

  日常的娛樂與節慶活動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它既屬於統治階層又屬於廣大市民與農民,它基於宋代物質文明水平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傳統文化。該板塊我組織了以下活動:

  【學生活動1:】

  我說《元日》——播放節日圖片及《元日》詩文,請學生自己上臺為同學們解讀詩中展示宋朝節日風俗的詞句

  在這一活動中,學生不僅主動學習,還將自己的探究成果與大家分享,當了一回小老師,學習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識自然得以增強;講述過程中,學生還結合自己的發言使用電子白板的繪畫功能標明要點,動手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均得到了綜合訓練;講述完畢,我給予學生即時的、熱情的讚揚,激勵大家更積極地投入後面的活動。

  【學生活動2:】

  認識“瓦子”——迴歸課本,探究瓦子的秘密

  認識“瓦子”、理解“瓦子”娛樂兼營商業的特性又是一個難點,教材上精煉、明確的表達為學生學好這一環節提供了支援。

  【學生使用白板】

  填寫板書——學生依據閱讀與分析所得的結論在白板上將宋代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填寫完整。

  4.宋代的“住”與“行”

  住房的變遷,出行方式的增加充分反映了兩宋物質文明的進步,

  【學生活動:】

  圖說“住”與“行”——學生使用白板的繪圖功能將兩宋不同種類的交通工具、房屋在《清明上河圖》的區域性圖上標出,並使用截圖的功能將之分類排列。

  第五步:溫故知新

  1.溫故

  學習歷史知識的途徑很多,《清明上河圖》便是一幅形象的宋代風俗畫卷,我設計的圖說“住”與“行”活動,把課堂教學這個舞臺再度還給學生,讓他們再度體會到積極參與教學的樂趣與成就感。此外,我還使用聚光燈和放大鏡功能根據學生的自由發言,協助臺上學生辨別和尋找,真正做到師生共同探究,並從一個欣賞者的角度來評價大家的學習成果。

  【學生使用白板】

  填寫板書——學生依據自己的發現與歸納將“住”與“行”的主要內容填寫完整。

  第五步:溫故知新

  1.溫故

  【教師使用白板目錄】

  ——使用白板目錄回顧本課所學

  傳統教學中對全課的回顧多為教師講述,在這課中,我藉助白板自動生成的頁面,把學習活動成果——由學生自主完成的板書一幕幕呈現,此舉令學生很是興奮,在此過程中既鞏固了知識,又感受到了收穫的樂趣,進而為以後的歷史學習培養興趣。

  【學生活動:】

  大家來找茬——運用所學知識共同完成為短文改錯的任務

  改錯是近年來在各地中考中普遍出現的一種新題型,我設計了為某位同學的短文改錯的活動,仍然由學生操作白板的繪圖功能自主完成,使之嘗試運用新知,感受自己知識的增長和能力的提升。

  2.知新

  【學生活動:】

  趣味探究——問題1:探討為什麼纏足陋習被人們摒棄而傳統節日風俗卻流傳至今?問題2:動畫片中麥子在宋代使用信用卡、開超市都失敗了,你從中得到哪些啟示?

  為了使本課的學習得到有效的延伸,我預備了兩個課後探究問題讓學生選擇探討,意在引導學生感悟出人類進步過程中歷史背景對社會生活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至此,課堂教學活動全部結束。

  五、反思教學

  完成了本課的教學後,我對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實踐進行了及時的總結和反思。

  從教學設計的實施看:我預設的各版塊活動多次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展示自己的平臺,同時配合和電子白板手寫文字、彩色繪圖、資源相簿、白板目錄、放大鏡及截圖、遮屏、聚光燈等各種功能,有效的調動了學生投入教學活動,引導他們步步構建知識,一定程度體現了學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基本實現了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從學生活動的情況看:學生參與意識強烈,對於教學中的遊戲、討論表現得十分積極,此外,他們對使用白板組織教學倍感新鮮與興奮,並樂於嘗試使用白板和展示自己的操作過程,使學習更加積極主動、輕鬆愉快。尤其在本課回顧的過程中,白板生成的目錄成為讓學生最有成就感的教學資源,令他們學習歷史的信心和興趣倍增。

  從裝置使用的角度看:我在教學設計中所用的只是其功能的一部分,我認為只要以把握教學新理念為前提,經過潛心研究和精心設計,應該可以使電子白板更好地為教學服務,例如:互動功能可以即時檢驗學生的學習狀況,資源庫可以成為教材的有力補充,生成性資源可以長久保留以記錄學生的學習歷程,從而為全面評價學生提供依據等。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會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力爭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更廣闊的活動空間,更徹底的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

  歷史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第一單元第4課,它緊承上一課《盛唐氣象》,從對外文化交流方面介紹唐朝繁榮的盛況,體現了知識的延續性,因此它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透過對本課的學習,對唐朝對外文化交流活躍的原因進行深入的理解,有助於幫助學生理解今天的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政策。

  二、學情分析

  首先,從認知能力上分析,初一學生已初步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但他們認識問題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對事物的深入理解與分析。因此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便是我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培養的方向。

  其次,從心理特點上分析,中學生對歷史課感興趣,愛聽歷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師應發揮這些有利因素,引導學生認識到歷史課是科學,學好歷史有利於其他學科的學習。

  最後,從生理特點上分析,青少年活潑好動,注意力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運用生動直觀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精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見解,勇於質疑,讓學生熱愛課堂。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對外文化交流情況。

  2.記住與交流中作出突出貢獻的人物,如:阿倍仲麻呂、鑑真等。

  3.理解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發展活躍的原因。

  (二)能力目標:

  1.透過識記《唐朝主要交通路線圖》、《唐招提寺》、《鑑真坐像》等圖片,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同時建立歷史學習的空間感和方位感。

  2.透過對對日本遣唐使來華的自主歸納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3.透過將鑑真東渡與玄奘西行的對比學習,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透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在唐朝時中日、中印的良好關係,同時透過對中國先進文化對後衛國家的影響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透過對鑑真、玄奘的優秀品質學習,培養學生為目標而艱苦奮鬥、堅持不懈的優良品質。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確定這節課的重點是鑑真東渡和玄奘西行。由於初一學生的認知能力普遍不強,認識事物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質。因而對唐朝對外文化交流活躍的原因的理解自然而然就成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五、教法、學法

  初一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但缺乏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同時他們愛聽歷史故事,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心。根據這些特點,這節課我主要採取的教法有情景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和問題探究法等,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他們知識不如讓他們學會學習。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節課我主要採用的學法有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對比分析法等學法,透過靈活運用這些學法,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匯入新課

  透過學生耳熟能詳的《西遊記》入手,提問《西遊記》與現實的歷史是否一致匯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設疑導思、講授新課

  1.遣唐使來華

  提問“什麼是遣唐使?他們為什麼會來到中國”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隨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尋找落實知識點(遣唐使來華目的、次數、人數、代表人物)。最後,引導學生分析日本遣唐使來華的原因及作用,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

  2.鑑真東渡

  首先,教師講述鑑真生平,引導學生看書找出相應的知識點,並進行歸納總結。接著讓學生觀察《鑑真塑像圖》和《唐招提寺圖》,增強教材的直觀性,激發學生興趣。最後讓學生分組討論“為什麼鑑真受到中日兩國人民的尊敬?他的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3.唐與新羅的關係(設問學生邊閱讀邊做答)

  4.玄奘西行

  首先,讓學生講述他們所知道的《西遊記》,以此來調動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然後向學生講述真實的玄奘西行的故事,並讓他們將文藝作品與真實的歷史進行比較,找出二者的異同點,讓學生意識到文藝作品與真實的歷史是有區別的,以此來培養學生辨別歷史的能力。最後,讓學生畫一幅玄奘西行圖,以此來教會學生將地理知識與歷史學習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地圖的能力。

  (三)歸納總結、全面提高

  首先,老師根據板書設計進行課堂小結,接著讓學生分組討論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活躍的原因。之後請學生髮言,然後老師點評。最後由老師進行總結。

  (四)作業佈置、深化理解

  思維拓展:唐朝對外發展活躍,促進了唐朝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擴大了唐朝的影響,這對我們今天的經濟建設有什麼樣的啟示?對理解今天改革開放政策有什麼樣的現實意義?

  七、板書設計

  本節課採用圖示式板書,以增強直觀性,便於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的內在關係與整體結構有較為直觀的感受,同時便於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總之,為了學生的發展,我將不斷地更新我的教育理念,不斷創新,不斷努力!

  歷史說課稿 篇10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一、說教材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歷史必修1的第2課。秦朝開創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對此後我國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一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是如何形成的,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秦朝的統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秦鞏固統一的`措施等知識點。

  2)理解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的概念,皇權至上的特點。

  3)運用比較法分析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利與弊。

  4)評價秦朝中央集權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在師生問題探究過程中,學習從史料中獲取有效資訊的方法,學習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問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秦朝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兩千多年來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在當時是進步的,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認識秦朝統一的重大作用,自覺維護祖國統一。

  4. 針對明確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1)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及特點;2)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利與弊。

  本課的教學難點:正確評價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三、說學情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透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對秦始皇及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瞭解,已經有了初步的歷史認識和歷史評價能力。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增強,但是在辯證地歷史地分析問題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四、說教學方法

  本單元的重點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本課的重點難點就要圍繞中央集權制度來設定,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理性思考。評價秦始皇和秦朝鞏固統一措施在初中已經作為重點內容學習、所以本課不在列為重難點,避免與初中的知識點重複,提高學習效率。

  1.問題探究互動教學,透過設定探究性題目,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而實現教法與學法的統一,教服務於學,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2.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有關史料圖片呈現給學生。

  “教是為了不教”。新《課程標準》倡導我們: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因此我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閱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

  五、說教學過程

  我打算用一個課時來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現在就對這一課進行說課

  1、新課匯入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為激發學生的興趣,先給同學們講述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根據故事和自己瞭解的史實,請同學們回答以下幾個問題:(1)燕太子丹為什麼要荊軻去刺殺秦王嬴政;(2)刺殺失敗後秦王嬴政什麼時候滅了燕國,什麼時候統一天下?

  總結學生的回答,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問題探究討論:

  目的:透過設定探究性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實現師生、生生合作,互動探究,踐行“教的過程就是學的過程”的新課程理念。發揮教師的引導和激發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探究(一):什麼是中央集權制度?秦朝中央集權制度有何特點?(突破重點1)

  中央集權制度,要聯絡韓非子的中央集權理論,實現知識的前後貫通;對於這一概念,只要學生能看到中央集權是與地方分權相對立這一點,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從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三個方面考慮它們之間的關係,避免與環節二簡單重複。

  探究(二):秦朝為什麼要實行郡縣制度?(突破重點2)

  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大臣對實行分封和郡縣討論文字(文字詳見課本第17頁),引導學生從這段史實中獲取有效資訊,概括王綰,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觀點,比較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異同和利弊,認識秦朝實行郡縣制度是歷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權制度下,郡縣只能服從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據的因素,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具有進步意義。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對中國社會發展有何影響?(突破難點)

  透過學生討論,結合教材認識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在當時和對後世是具有進步意義以及消極影響。

  (1)對秦朝當時:正由於有一個統一集中的中央政權,秦王朝才能積極開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於我國多民族國家統一發展;正是有一個強有力中央政府,才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才開驛道、修靈渠,從而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進步。

  (2)對後世: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確立,建立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為以後歷代所沿用,並不斷完善與發展。對我國此後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消極影響:正是由於秦始皇專權,進行殘酷的統治,激化了階級矛盾,統一的秦帝國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為歷代的重要的史鑑之一。

  (3)引導學生將其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不僅要考慮其進步意義,還要考慮其消極影響,不僅看到對當時的影響,還要看到對後世的影響,從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

  (4)問題延伸

  討論:學習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之後,分析其演變的趨勢是什麼,反映了什麼樣的特點? 目的:學生互相討論,然後回答老師提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課堂小結

  秦朝以後,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鬥爭在歷史上不斷上演,專制的皇權也越來越強化,到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發展到頂峰,並且也越來越成為中國歷史發展進步的障礙。在今後的學習中,同學們會有更加深刻地認識。

  課堂小節不僅僅要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能前後引申,讓學生對中央集權制度的發

  展歷史有一個大致的輪廓,為今後的學習埋下伏筆。

  4.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選擇題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簡答題:

  (一)說出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對秦朝和後世的影響?

  (二)用稿紙寫下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問題?

  本環節設定突出對本節課主題的測評,測評(三)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自我測評,所提出的問題課下或下節課有針對性地解決。

  5.佈置作業

  課下小論文撰寫:

  以史為鑑是中國傳統,依靠強大的力量建立起來的秦帝國短短十一年曆二世而亡,成為後世重要的史鑑之一:唐朝柳宗元認為: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守宰(宰:縣令)??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之徒,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論》)

  結合課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說法?請說說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環節要讓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用的資訊,根據所學,歸納整理思路,訓練書面表達能力,能說出自己的觀點,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題目屬於課後“思考與探究”欄目問題,考慮到課上時間緊無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課下完成。要求學生當天完成收齊,並檢查評分,選出優秀小論文下節課課堂表揚,做到有佈置有檢查,避免放任自流。

  歷史說課稿 篇11

  1.教材地位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新課程《歷史》必修Ⅰ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課,介紹了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一條主線: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

  兩對矛盾:中央與地方、君權與相權

  三個內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選官用官制度的演變

  2.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 說明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

  3.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並掌握從漢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2)掌握從漢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尤其是相權的演變。

  3)瞭解從漢至元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即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舉制。

  4)透過引導學生了解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總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聯絡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理解歷史概念,並逐步總結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引導學生重檢視示、引文等材料,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也對中國社會發展進步形成了阻礙;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做出過自己的貢獻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難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

  歷史說課稿 篇12

  說教學

  (1)知識方面: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歷史背景;民族工業“短暫春天”的概況和特點;在民族工業發展過程中做出貢獻的實業家;無產階級的壯大。

  (2)能力方面:透過對民族資本主義短暫發展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原因和結果的能力及透過 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引導學生認識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的過程和各階段的特點,使學生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從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問題的能力;

  (3)態度、價值觀方面:透過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主義統治是近代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不改變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民族資本主義不可能得到充分發展。

  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歷史背景。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有極其深刻的原因。

  一、辛亥革命的推動,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一些封建障礙。

  二、“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

  三、群眾的反帝愛國鬥爭的推動。提倡國貨。這些是內因。

  四、歐洲列強忙於一戰,暫時放鬆了對的經濟侵略,這是主要原因。民族資本主義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中發展壯大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也是曇花一現。帝國主義的侵略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2)難點: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特徵。由於此部分知識比較分散,學生對這一特點理解一般只停留在表面化、較低層次上。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從近代社會的性質;國際形勢的變化;民族主義工業這一階段發展的概括等多角度、多層次、實事求是地分析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時期的特徵,並由此進一步加深對民族資產階級兩面性的理解,以及它對新時代到來所起到的作用和影響。

  說教法

  提問啟發,透過提問,能收到溫故知新的效果,從而引出本節所講內容。

  講解法,針對教材的重難點進行講述解釋,從而使問題化難為易,便於學生理解掌握。

  討論法、多媒體技術運用等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課堂教學民主,積極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與學的活動。

  說學法和學生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有所瞭解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初步發展的階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加深。為此,在課堂教學中引用材料、形勢示意圖、設計表格,幫助學生概括、歸納、比較知識點,培養學生分析原因與結果的能力以及透過 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說教學過程

  分匯入新課、講授新課、課堂小結、教學反饋、板書設計、佈置作業等六部分。

  說教學反饋及自我評價

  本課教學重難點集中,為鞏固教學成果,設計基礎訓練和能力提升的練習,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發散思維。

  說總體設計構想

  立足教材實際,綜合運用多媒體技術,既體現學科綜合思想,又滲透新課程意識,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與管理。

  歷史說課稿 篇13

  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節內容。《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統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的景象,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說,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再者,貞觀之治上承文景之治、開皇之治,下接開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學好本課,還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掌握封建社會盛世這個專題知識,為當今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借鑑。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能力:

  ①透過學習,瞭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②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透過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採用多媒體展示影檢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係。

  透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透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說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鑑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於初中學生,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說教法

  歷史知識的掌握離不開教師的教授,所以講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還要採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練習法等。

  說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慾強,思維活躍,所以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培養他們自主獲取資訊能力。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因為初一學生知識積累較少,還未形成正確史觀,所以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約3分鐘)採用故事引入法導課。選用"魏徵逝世後,他的家人託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徵未寫完的奏章" 的故事匯入。該故事緊扣本課內容,可以實現有效匯入,同時因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附故事:魏徵逝世後,他的家人託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徵未寫完的奏章。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壞事。人,有好人壞人,任用好人,則國家安泰,任用了壞人國家就要大亂;朝中大臣之間有愛有憎。往往對他愛的人,只看見長處,對他憎的人卻只能看見短處,這是不正確的。應當是:能看見所愛的人的短處,看到所憎人的長處。如果這樣,就能去掉真正的壞人,任用好人,天下就興旺了。"唐太宗看了這段話以後,非常感動,他對大臣們說:"今後,我難免會遇到這樣的事,你們把魏徵的語言寫在笏上,看到我有錯時,隨時給我提出來,幫助我改正。"

  然後透過設計過渡語:唐太宗為什麼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他統治的時候,唐朝是一種怎樣的局面呢?現在我們來學習本課內容。來匯入新課(出示課題)

  二、教學新課: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1、透過設計問題:

  ① 隋朝是怎樣滅亡的?

  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一目的內容,找出答案。讓學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教師板書概括)

  2、讓學生髮問,師解疑釋難。

  (二)、"貞觀之治"(重點)

  新課程倡導"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瞭解表現――探析成因"這樣的脈絡予以教學該目內容。

  先用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過程,前車之鑑,勵精圖治,成為一代明君,形成"貞觀之治"的局面。然後聯絡藉助教材第九頁第一段的內容,指導學生理解"貞觀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現。

  而在探析"貞觀之治"的原因時,我擬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共同合作,並在教師的引領下,概括出5點原因,並板書出來。此後,教師可以以史為鑑,聯絡時政(點到為止)繼這個環節結束後,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讓學生認識到治世局面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讓學生知道,這也是"貞觀之治"得以形成除開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完成了該目教學任務後,我選取《課課精練》(練習冊)和近些年的中考習題中的一些對應題目及時鞏固知識,提高效果。同時,也可藉助習題彌補完善本課教學,對題目的解答,關注層次教學,因材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回答,有意讓差生體驗成功,樹立信心。

  (三)、教學"女皇武則天"

  (1)放映《大明宮詞》有武則天登基場面的電視劇片段,讓學生知道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同時讓學生自由發言,說出自己印象中的武則天。教師加以點評,讓學生知道"儘管武則天是一個爭議很多,眾說紛紜的歷史人物。她專斷、剛烈、愛才、狠心、毒辣等,但她對歷史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武則天的政績主要有哪些?"由此要求學生讓閱讀教材後歸納,得出答案。而後教師進一步引用郭沫若對武則天評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這句話的意思是她為後來的開元盛世開闢了道路,弘揚了貞觀之治。她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女皇帝,女政治家。)來論證。

  (2)同步鞏固:當場完成《課課精練》中的適應題和摘錄的中考相關考題予以鞏固訓練

  (四)、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

  引用范文瀾先生的話"唐朝只有兩個半明君"讓學生思考:這兩個半明君是誰,並說出理由。這樣處理,既可以複習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正確認識,也為下課教學設定了懸念。

  三、全課總結 用歌謠進行總結:

  (一)

  唐太宗 李世民,隋亡教訓記在心, 輕徭簿賦重生產, 君臣廉潔又勤政,

  "房謀杜斷"重賢能,虛心納諫用魏徵,政治清明國強盛, "貞觀之治"真繁榮。

  (二)

  唐朝有個武則天, 後宮之中掌大權, 晚年稱帝國號周, 唯一女皇她為先,

  弘揚"貞觀"有政績, 引出"盛世"到開元。

  四、課外作業:

  設計一張表格,列出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佈置下一課的預習提綱。

  說板書設計:

  一、隋亡唐興

  1.隋煬帝的暴政 2.李淵建唐代隋(618年) 3.李世民登基(626年)

  二、"貞觀之治"

  (一)"貞觀之治"的局面形成

  (二)"貞觀之治"的原因:

  1.以隋為鑑,以民為本 2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3.勤於政事,善於納諫 4.精兵簡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舉

  三、女皇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歷史說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