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阿房宮賦》讀後感

《阿房宮賦》讀後感

《阿房宮賦》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阿房宮賦》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阿房宮賦》讀後感1

  《阿房宮賦》的作者是有“小杜”稱號的杜牧,他是晚唐著名詩人。這首《阿房宮賦》是他的成名之作,撰寫時他才二十三、四歲。這本身讓人對他的文學才華讚歎不已。此篇在語言上駢散相行,韻律鮮明,詞彩瑰麗,是唐代詩人中的傑作。

  關於《阿房宮賦》的瞭解,我還是在唸大專的書中見到的,那時由於情況不同,覺得緊張多一些,此時學習的心情就輕鬆的多了。再加上黃部長的講解引人入勝,我們聽得更是津津有味。阿房宮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建造的,其宏偉瑰麗的程度可以說是歷代建築都不能企及的。但是被項羽一把火給燒了,有人說太可惜了,如果能儲存到今天,不是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嗎?其實,幾千年的風雲變換,即使不被項羽燒掉,也會被其他的人給毀掉。我們今天只能透過古人有關阿房宮的描寫來想象一下它了。

  傳說阿房宮佔地三百餘里,樓閣高聳遮天蔽日,五步一座高樓,十步一處殿閣。有長橋橫臥,有複道高架置身其間,方向都難以辨清了。裡面還聚集了很多從各國雲來的的美女,每天在那裡等待著君王的臨幸,有的等了三十六年,也不見君王的樣子。而宮中珍藏的寶貝更是成了“糞土”了。寶鼎當作破鍋,美玉賤如青石,金子像泥塊一樣,珍珠如沙礫一樣到處丟棄,可見其生活靡奢到了何種程度!

  雖然秦國很強大,但人民的口中不敢說心裡卻是恨之入骨的。所以才有了“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最後杜牧暢敘了暴取民財,終至滅亡的道理。“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人者秦也,非天下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滅族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回顧歷史長河,哪朝哪代的興衰不是應證了這個道理呀。

《阿房宮賦》讀後感2

  這篇文章的一開頭就很不平凡,請看:“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真是突兀有力,如泰山壓頂。讀了這四句,使人想起李白的《蜀道難》的開端。想一想,如果取消了這四個句子,直接以描繪開始,那不但使人覺得平板無力,對於這篇賦的意義也會有所損減。作者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費過何等的匠心,才錘鍊出這十二個字。

  這四句話,頭兩句寫出了秦帝國統一天下的氣概,接下的兩句寫的`是阿房宮的宏偉規模和建造它的辛苦,上下意義銜接,但兩句又各自獨立。氣魄多麼雄偉,意義多麼重大!時代的形勢,帝王的奢侈和野心,一齊躍然而出。這裡面隱含著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統治者的諷刺。

  這四句是帽子,扣得緊緊的,然而卷軸展開了宏偉壯麗的畫圖。規模這麼大的一座宮殿,怎樣去寫它,這確實是一個難題。如果只表面上用一些類似“宏偉”、“壯麗”、“巍峨”、“高聳”等等字眼去形容,就容易空洞,不能給人一個具體的印象。相反地,如果仔細描繪,又難免繁瑣,失之於羅列現象。《阿房宮賦》作者的藝術概括力就從這裡表現出來,他既不作自然主義的鋪陳,又不流於空疏,筆墨不多,卻把阿房宮的形象、規模、氣魄透過具體描寫表現了出來,給讀者一個鮮明突出的印象。請看他的描寫是如何的壯麗:“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這是概括全貌的寫法,讀者會從這六句中,想象到這座宮殿的高度和它幅員之廣大。先給人一個雄偉的感覺,然後作者就展開具體的描寫,參差錯落,用十個句子寫出了阿房宮裡樓閣之勝:“五步一樓……矗不知其幾千萬落。”接下去,作者憑他的如椽大筆,豐富的想象,優美的文字,極盡描繪之能事,用短小的四字句,兩句連線,一連寫了六句。……六句排列巧妙,比喻新穎,音調鏗鏘,就像流著的泉水一樣淙淙作響。在這裡,作者分別用兩句話狀寫一個景,而寫法又都是第一句寫實,但其中也有比喻,第二句就光用比喻來寫,以加強第一句的印象。最後兩句還以感嘆抒情的意味對前四句作了一個小結。再往下當我們讀到“歌臺暖響……而氣候不齊”這樣的一些句子的時候,詩情畫意,音樂之美,一齊湧來,令人心胸開闊,精神爽快,忍不住要為它拍手叫好。

【《阿房宮賦》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