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無人生還》讀後感

《無人生還》讀後感

《無人生還》讀後感(通用5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無人生還》讀後感(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無人生還》讀後感1

  前天剛讀完《無人生還》,繼《東方快車謀殺案》後看過的又一本阿加莎的偵探小說,譯者夏陽,翻譯得很不錯,流暢自如,能享受到閱讀的快感,比起那些翻譯名著的學究派譯者來說,實在好太多,所以閱讀的速度還比較快。

  想不到佈置這場天衣無縫的謀殺案居然是那個法官,他實際上是裝死,裝死,這一點很關鍵,不然後面那些詭異的事也得不到解釋,阿加莎實際上一直在書中營造一種氣氛,她對讀者的心裡感受和節奏把握地很到位,讓讀者很容易陷入她營造的氛圍之中,島上每個人竟然能按照法官,或者說作者精心佈置的局按童謠順序死去,有點難以接受,因為任何一點插曲就能打亂這場佈局,除非法官真能預知未來,但有一點很肯定,這十個人真正死於各人的良心,所以才會輕易落入法官佈置的圈套中。

  法官實際上把殺人當成了藝術,這更讓我覺得恐怖,這十個人確實是逃過了灰色地帶的法律,但是法官也無權利把自己當做上帝一樣對其他人做出判決,我仍然覺得生命比任何一切都重要,為了這場精心佈置的殺人遊戲,把人的生命玩弄於股掌,心理變態的高智商人喜歡做這種事,所以我覺得佈置這場死亡遊戲的法官是可怕的,更何況法官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這麼多人陪死估計也算是臨死前的最後一場狂歡,我不知道這能否稱人性中自私的一面,法官自私的一面。

  而且我們應該尊重人性幽微和僥倖的一面,十個人雖然僥倖逃脫法律制裁,但是他們其實也一直在接受著良心上的煎熬,這其實比死更難受,我不知道死亡對他們會不會是一場解脫,雖然這種死去的方式從心理上來講在我覺得太過殘忍,原諒我對這十個人所懷抱的同情心。

  當然,法官的心理學用的很巧妙,利用各種佈置給人以暗示,特別是女教師海藻那段,以及十個小泥人一個接一個變少的那段,我似乎也體會到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會被騙入傳銷,人的確是很容易被控制的,這在我之前看了一些那多的懸疑小說中就有發現,感覺心理學是一門很值得探討也很可怕的課程,但是最後一頁有個地方沒看懂,法官自己給自己開槍,又說檢查不出他的具體死亡時間,這是為什麼呢。

  世界上存在這樣把生命當做遊戲的人,實在可怕,但似乎好多美國一些電影就喜歡弄這種,頂著一個堂而皇之的偉大目的,把一群人放在一個迷宮或者一個荒島做一個生存test之類的,像網路遊戲一樣,接受各種任務和挑戰,怪物,細菌什麼的,一路不斷有人死去,最後活著的人才能逃離,佈置這一切的人是非常不人道的,人的生命不該是一種手段,而且,人性經不起考驗和測試,所以,當十個人一個接一個地死去時,相互猜疑是人性正常的反應。

  當然,法官能部好這個精美的局,獲取醫生的信任首先是前提,醫生也是一個很主要的人物,他竟然就那麼信任法官,把法官裝死,看來他們在某個時刻已經達成一致認為其中有個人是兇手,然後按照法官的指示讓兇手原形畢露。

  回頭來看,法官確實是最值得懷疑,因為在他假死之前,他一直在有意無意主導和控制著所有人的一切,其他人的行動想法都是受他指示和掌控,如此才能按照他的劇本走。

  《無人生還》讀後感2

  這應該是我看的第一部偵探推理小說,在閱讀的世界裡,我一直認為自己是感性派,不願意看一些邏輯性和理論性較強的燒腦讀物,這本書一直被束之高閣,偶然心血來潮才拿在手上翻了翻。

  比較有趣的是開篇的一首古老童謠《十個小士兵》,童謠唱的是十個小士兵如何接連死去:

  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

  九個小士兵,秉燭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個只剩八;

  八個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連不離去,八個只剩七;

  七個小士兵,舉斧砍柴火,失手砍掉頭,七個只剩六;

  六個小士兵,捅了馬蜂窩,蜂來無處躲,六個只剩五;

  五個小士兵,同去做律師,皇庭判了死,五個只剩四;

  四個小士兵,結伴去海邊,青魚吞下腹,四個只剩三;

  三個小士兵,動物園裡耍,狗熊一巴掌,三個只剩倆;

  兩個小士兵,日頭下面棲,毒日把命奪,兩個只剩一;

  一個小士兵,落單孤零零,懸樑了此生,一個也不剩。

  其實看到這裡大致已經能知道文中可能有十個主角並且結局都會死去,接著是一封封邀請信把主角們接連請上場,說實話看到這裡我還是對這部小說很無感的,直到第一個小高潮——馬斯頓的突然死亡,讓我抱著這本書一直到夜深閱畢,情節張弛有度,扣人心絃,停不下來,只想快點知道誰是兇手。

  可怕的是:一切都在兇手掌握之中,每個人都相互猜忌卻又不得不勞抱成團,每個被懷疑為兇手的人只能以死亡來證明自己。

  那個老小姐,布倫特,看似桀驁不馴,憤世嫉俗,實則是對自己內心恐懼的掩飾,因為自己的無情與武斷,女傭自戕而死;麥克阿瑟將軍,嫉妒的火焰“燒死”了自己的部下,這筆賬,總會讓錚錚鐵漢不堪一擊;沉著冷靜的維拉,又何嘗不時時刻刻回憶起淹死西里爾的不是海水,而是自己;服務周到、老實盡責的羅傑斯夫婦,誰會想到為了一筆財產也曾親手弒殺信任自己的女主人;經驗豐富、專業老練的阿姆斯特朗醫生,也曾因一時酗酒而葬送了一個女孩年輕的生命。

  每個人都有不願提及的過往,每個人都有想要毀滅的曾經,曾犯下的罪孽與過錯,無論怎樣滄海桑田,終逃不過正義的判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天道好輪迴,欠下的,總得還清,甚至拿命相抵。

  布洛爾是倒數第三個死亡的,其實當布洛爾死亡之後,隆巴德和維拉應該已經能夠想到島上要麼有第十一個人,要麼前面有人假死,我認為當隆巴德對維拉說“你聽我說”的時候已經想到了,但是處於半瘋狀態的維拉沒有想到這些,她開槍打死了隆巴德,崩潰的神經也把維拉自己送上了絕路(之前維拉房間頂部出現的黑鉤,也暗示了維拉將是最後一個上吊死亡的小士兵)。

  如果沒有文末的漂流信,我想這應該是一樁沒有答案的千古謎案,真正的兇手是瓦格雷夫法官,假死的瓦格雷夫,實現了自己“捍衛正義,死也要死的震撼”的心願。

  其實我對整部小說有兩個疑問,第一,既然瓦格雷夫是策劃一切的兇手,那麼文初的瓦格雷夫的邀請信那麼像一回事,是否顯得過於刻意?就為了掩飾他的兇手身份?回頭讀第二遍時看到瓦格雷夫的邀請信就有點搞笑了。第二,瓦格雷夫假死的時候說是在額頭抹了一小塊泥巴偽造槍擊頭部,可是泥巴和血跡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吧!當時島上的人再沒有常識應該也能發現,除非他們都已經處於神經崩潰邊緣了。

  《無人生還》讀後感3

  在下若有志於一件事物,必依下法而行。

  首先,大略入門之後,儘量保持該領域的知識空白,以自家的頭腦空想,應該是如此這般,一五一十;而後親身實踐,積累經驗;到一段落時,進入研究段,以取樣方式調查。取樣一般有三:看起始,看最終,看巔峰。若再有興趣,再從中抽取幾個有代表性的過程樣點,略窺其變化走勢而已。

  吾對偵探小說如此——愛倫·坡看過,原創看過,克里斯蒂看過,夠了,旁的不看了;而對“暴風雪山莊”,亦如此。《無人生還》作為此類代表——若說此類不該稱“暴風雪”而應稱“孤島”,純屬咬文嚼字——寫得如此早,寫得如此好,自然不可不知。

  在大致領略“暴風雪”的風姿之後,在下便私自定下作此種文章的“一”、“二”、“三”、“四”,這裡便不細說了。一直以來,對“暴風雪”的某些痼疾頗有微詞,怨念甚深,原以為是後來人不爭氣,狗尾續貂、畫虎類犬,如今見得這般早期這般經典,那一樁樁一件件,竟也不能免俗,不禁修正觀點:這等模式,怕是胎裡帶病、先天不足。而這論斷,或與譯者有關。在下所讀貴州版,過程中毫無流暢平和之美感,只覺前言不搭後語,許多理應餘音繞樑處卻嫌生硬,一般敘述時反因多義英文單詞的誤解而冒充了線索,個別段落甚至有讀沒有懂。這等異常現象之解釋,我在克里斯蒂腦子進水、在下理解力大幅倒退和翻譯者自己抽筋之間,選擇了第三個——其文辭之粗劣,真好似使用了網路翻譯軟體後直接排版的效果。

  不過話說回來,也確有一些精髓之處,早期靈光一閃,亟待發展,後世卻缺乏承襲,丟了西瓜撿了芝麻。之於“暴風雪山莊”,《無人生還》是立,是順,是特例;而後人所寫,是破,是逆,是常例。其間必有變化,某些方面難以兼顧,也屬必然。但變化本身,大多弊大於利,越發難以在飄和穩之間取一個平衡;而少數利大於弊者,利處偏偏不加彰顯,弊處卻也不知修飾,反而畫蛇添足,新不如故。

  在下乃是勞心之人。每每針對一些人事物作些思索,總有一些感觸、一些慨嘆、一些追思、一些承當。此次亦不例外。所謂——重整河山待後生。我欲乘風。

  《無人生還》讀後感4

  在推理小說的世界裡,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無人生還》,是我們所不應忽略的作品。這本書無論是作者本人,還是廣大讀者,都公認是作者一生中最偉大的作品。就小說本身而言,其中首創的封閉山莊童謠殺人的殺人模式,以及《無人生還》問世後,後世的許許多多的作家寫的向《無人生還》的致敬或挑戰之作,又或是戲謔之作,都無不從某種角度上證明了《無人生還》一作在推理文學史上所佔有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地位。筆者有幸得空連原作在內,閱讀了這一系列的6部作品,又早聞由阿加莎克里斯蒂所寫的同名劇本《無人生還》即將首次在滬上演,現在記下讀書心得,算是在公演前對作品進行一番溫習,也算是向諸位推薦一下這個作品吧。

  一、《無人生還》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犯罪小說作家,而阿加莎-克里斯蒂則是統轄他們的女王”。

  ——貴州版《無人生還》封底語

  《無人生還》講述的是一件離奇的案件:十個身份不同的人,因為收到署名信件而一起來到了黑人島上的別墅。在封閉的小島上,謀殺伴隨著流傳於黑人島上的童謠發生了。十個人陸續按照童謠中所描寫的那樣,以不同的方式走向了生命的盡頭。沒有外人,一切都合乎邏輯,那麼真兇究竟是誰?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平心而論,這的確是一部偉大的推理傑作。第一次讀這樣型別的作品,帶給你的是震撼和不可思議。誕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這部作品,一方面保持了阿婆所特有的女性細膩的筆法,另一方面,不得不讓人驚歎她卓越的構思佈局能力。閱讀這樣的小說,面對這樣的殺人動機,我們能體會到阿婆所認同價值觀,但更重要的是享受其中本格推理所帶來的妙味。

  一口氣通讀完這個作品,我心中惟有讚歎不絕,如果說要我其中挑出稍許不滿的地方的話,我想如果阿婆的另一個作品——《帷幕》能和《無人生還》結合的話,讓波洛成為黑人島的主人,主宰這整個殺人事件,或許更佳。因為,我想不出,一個以塑造大偵探波洛而聞名於世,有著世界偵探小說女王之稱的作家,卻以這樣的一部沒有偵探出現的作品,成為其一生的最高傑作,這是一種榮幸,又或是其他呢。但是,時至今日,我們無法否認的是,《無人生還》已經超過了其本身的文字所能代表的意義,成為了阿加莎-克里斯蒂,乃至推理小說的.代名詞。

  二、《雙曲線殺人》

  “本書是西村京太郎大展才華的登峰造極之作,是他的作品中評價最高的一部”。

  ——林白版《殺人雙曲線》封底語

  我記得有這麼一句話:第一個讚揚花美的人是天才,第二個讚揚花美的人是庸才,第三個讚揚花美的人是蠢才。或許這句話適用於大多數的場合,但是在推理世界裡是行不通的。正如我前文所說,自從《無人生還》誕生以後,後世出現了許許多多的仿作。一些推理小說大師透過和《無人生還》中所運用的相類似的模式(童謠殺人或封閉山莊的殺人模式),來向阿婆的這個作品發起了挑戰。在這些仿作之中,出現了不少構思巧妙,甚至比阿婆更甚一籌的作品。西村京太郎的《殺人雙曲線》就是其中之一。

  讀推理小說,作為讀者,欣賞作者的文筆是次要的,主要的則是跟隨著作者的文字和小說中的故事情節,和故事中的偵探或刑警進行一番智力競賽,看誰先發現真相。也因此,一般的推理小說家是不會在小說開頭公佈出他所描寫的兇犯所使用的詭計的。但《殺人雙曲線》卻是一個例外。

  小說的開頭,作者西村京太郎就告訴了我們他在這個作品中所運用的是雙胞胎詭計。故事以孿生兄弟搶劫商店為開端,伴隨著在日本東北部的封閉雪山旅館連續殺人案件,而逐漸走向高潮。兩個看似不相關聯的刑事案件,猶如平面幾何中的雙曲線沒有交點,在閱讀的很大一段時間內讓我摸不著頭腦。直到小說的高潮部分,真相逐漸被揭開,我才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原本以為是兩個毫無關係的事件,卻因為雙胞胎的關係,在某一點上達到了交匯。發生在封閉雪山旅館的案件雖然沒有童謠殺人,但是以保齡球瓶的消失來代替死者的個數,從一些細節的描寫不難發現,作者所仿照的是《無人生還》的模式。雖然是模仿,卻因為雙胞胎詭計的運用,而使這部作品在詭計運用方面較之《無人生還》,可謂青出於藍。另外,值得一說的是,在《殺人雙曲線》中,和《無人生還》不同的是,封閉環境下的連續殺人事件,兇手所採取的不被懷疑的方法又是一種獨特模式,看完全書,不得不讓人欽佩作者的構思巧妙。

  總之,在向《無人生還》的挑戰之作中,我首推這部作品。如果說讀這本書有什麼遺憾的話,那就是我在讀完後發現,很大程度上,當年李幼斌、於小慧主演的國產刑偵劇《情有千千劫》,在主要的情節構思方面,有抄襲《殺人雙曲線》的嫌疑,當然核心的雙胞胎詭計除外。所幸的是,這更顯示出《殺人雙曲線》在向《無人生還》挑戰作品中,佔有令人矚目的地位。

  三、《童謠的死亡預言》

  “不愧是行人最高傑作,詭計、氣氛、文字水準均在館系列之上,不過建議還是先讀館系列,不然會有`黃山歸來不看嶽′的感覺”

  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雪,使得劇團一群人迷失了方向,誤打誤撞地來到了帶有夢幻色彩的霧越邸別墅。在這幢神秘的別墅中,一群人發現了許多和自己名字巧合的事物,而伴隨著北原白秋的童謠《雨》的節奏,童謠殺人在這幢封閉的暴風雪別墅中發生了。

  打算有意閱讀綾辻行人的《童謠的死亡預言》,完全是幾位網友推薦的結果。由於小說開篇及中段的連續殺人事件發生,參照的是《無人生還》中封閉環境下的童謠殺人模式,也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用著《無人生還》的模式去推斷著小說的結局。但當我看到小說結尾,我只有訝然。和《無人生還》以及《殺人雙曲線》相比,這部作品的詭計設計又是別具一格。看著被賦予偵探使命的劇團負責人槍中秋清在《從網中逃逸》一章中,向眾人逐一說明所謂的四起連續殺人事件真相以及兇手在封閉環境下逃避嫌疑的方法時,我只有驚歎。而當最後真相的完全揭露,我只有訝然。讀完這部小說,無論是兇犯的作案的動機還是小說情節設定,它讓我顛覆了我之前所認為的固有的《無人生還》的模式。我甚至一度認為在《童謠的死亡預言》問世之後,運用在封閉環境下的殺人模式作為推理小說中的情節構思已經達到了極限,後世或許已經很難有人超過此作。雖然我很期待這樣的作品出現。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這部小說的一些細節方面,諸如日本人所特有的審美觀、有關日本文學史的介紹,都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興致盎然。尤其我覺得小說的收尾,模仿的是《桃花源記》結尾的模式,更讓我稱道。主人公“我”在事件發生過後的某一天,重新按照當年的路徑,打算再次尋找當年的霧越邸別墅時,沒有結果,失落的心情,更增添了霧越邸別墅的神秘色彩,同時也反映了當年發生在霧越邸別墅的一連串的殺人事件的神秘性,聯想到事件中合乎邏輯,一切人為的罪行以及那脫離現實的神秘力量時隱時現,更讓人覺得一切是不可思議。以致讓我在讀完此作後難以忘懷。

  四、《雪地殺機》

  “我覺得,這部作品雖然兇手的詭計並不多麼高明,但是作者的巧妙安排和意外結局還是讓這部作品成為獨特的向《無人生還》致敬的作品之一。

  個人覺得,東野圭吾是個很少讓我失望的作家。

  又是《無人生還》的模式,又是封閉環境下的連續殺人。同樣類似的情節,出現在了東野圭吾的筆下。對於這位作家,正如我上次寫《惡意》時所給的讚語,和他生活在一個時代,能夠讀到他的作品,我很幸運。也因此,我是滿懷期待讀這位作家的這部作品的。

  7位透過試鏡成功的演員,因為收到邀請函而聚集在了四季山莊內,便開始了為期四天的排練工作。由於排練的是個推理劇,劇情要求是在封閉的山莊內發生連續殺人。於是四季山莊便臨時被假想成為了一個封閉空間。謀殺按照著劇情漸漸發生,但出人意料的是,伴隨著扮演死者的演員逐一失蹤,所有的倖存者開始疑惑了,這真的是一出推理劇,而不是真正的殺人事件麼?

  不可否認的是,東野圭吾的確是個寫實風格的作家。像《無人生還》這樣的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在他的構思下,賦予了新的意義,至少它有了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可能。

  7位演員逐一失蹤,倖存者想報警卻又怕失去參演資格的矛盾心理,透過東野圭吾的文字而展現地淋漓盡致。東野圭吾在小說中所設定的三重構造,結局的意外性,讓我值得細細回味。如此的結尾賦予了《無人生還》的一種全新可能,一切是充滿著脈脈溫情。當然就整篇作品來說,至少和此前讀過的東野圭吾的《嫌疑犯X的獻身》以及《惡意》相比,個人稍顯失望。不過此作畢竟誕生於《嫌疑犯X的獻身》和《惡意》之前,也就不多苛求了。在向《無人生還》致敬的作品中,算是上乘之作了。

  五、《名偵探的守則》之《要殺趁現在》、《最後的選擇》篇“我個人實在是不太能明白,身為現代的作家,究竟是為了什麼,還要去寫活像金田一耕助那種帶著復古風的推理小說?”。

  ——東野圭吾

  寫到這裡,我們不妨回過頭來看看阿婆在《無人生還》中所使用的詭計。不難發現,是運用了封閉環境下的連續殺人和童謠殺人兩個詭計。但是兩個詭計並不是處於並列地位,童謠殺人詭計為輔,其核心詭計是封閉環境下的連續殺人,如此,我們在提到無人生還模式的小說,更多的,是指其運用的詭計和《無人生還》中的核心詭計類似。如果說之前我所列舉的幾個作品是向《無人生還》的致敬之作的話,那麼接下來我提到的作品就帶有戲謔的成分了。

  擺在我面前的東野圭吾的《名偵探的守則》是一部以名偵探天下一大五郎為主角,大河原番三警部為配角的系列短篇推理小說集,天下一大五郎所面對的12件兇殺案,其中所使用的詭計,是我們廣大讀者在本格推理中所常見的。諸如密室殺人、無頭屍體等等。東野圭吾用誇張、戲謔的筆法將推理世界的秘密,這些詭計的真相展現在我們面前。其中《要殺趁現在》、《最後的選擇》篇則是針對《無人生還》中所運用的兩個詭計而寫的。讀這樣的兩篇作品,我始終是帶著一種愉悅的心情。《要殺趁現在》中,東野圭吾將阿婆的黑人島童謠複製成鵝媽媽搖籃曲,用他所理解的童謠殺人內涵去構思故事情節。《最後的選擇》中,天下一大五郎收到一個叫做西野刑吾(個人懷疑作者對這個人物的寥寥數語的描寫實際上是對作者自我的評價及期望)的人的邀請函,和其他9位型別不一的名偵探們聚首在孤島之上,一起起的殺人事件隨之發生。讀著這樣的文字,我有著似曾相識的感覺,時而甚至是會心一笑。東野圭吾假託故事中主人公,讓其時不時地脫離故事情節,給出自己對於該型別詭計故事的評價則反映了作者本人對本格推理發展至今,自己的一些看法。這些觀點,一方面是對本格推理詭計的總結,另一方面作者帶有諷刺的文風的筆調下,展露的是對時下推理小說的不滿以及對未來發展的期待。

  如果說讀《無人生還》等我之前所提到的四部作品,猶如是在品嚐一道無人生還模式的大餐的話,那麼再讀《名偵探的守則》中的這兩篇作品,則猶如是在正餐之後品嚐一道精緻的點心。如此作為閱讀無人生還系列作品的收尾,我想是再好不過了。

  尾聲

  寫完了,第一次寫那麼長的系列讀後感,寫完的感覺就是輕鬆。回顧我所記下的6部作品,我以為能夠讀過它們,我始終是幸運的。起初寫這些讀後感的時候,我對無人生還模式的定義是模糊的,但伴隨著讀後感寫作的深入以及廣大友人的探討,讓我對這樣的模式有了更多的認識。當然在寫的過程中,我依然有著些許的遺憾。首先,我列舉的幾部向《無人生還》,雖是名作,有些甚至是公認的推理大師們的最高傑作,但由於於個人能力所及,基本都是日系的,有一定片面性。其次,由於這些書的中譯本大多尚未在大陸出現或說已經難覓,使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了些許不便。慶幸的是,印象中除《童謠的死亡預言》外,其他都有電子版本,或許這能雖滿足囊內羞澀,仍渴望一讀這些作品的讀者之期盼。再次,正如我之前所提及的那樣,在推理小說中,有不少是向《無人生還》挑戰、致敬的作品,其他的一些評價甚高的佳作,如綾辻行人的《殺人十角館》等,限於個人看過的推理小說有限以及個人選擇收藏推理小說的型別癖好,就不在這裡繼續寫下讀後感吧。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自行選擇閱讀。

  最後我想說的是,期待《無人生還》11月的在滬上演,畢竟阿婆自己創作的劇本和原著在結局方面有不同之處。也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這樣一部在推理文學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

  《無人生還》讀後感5

  “凡事得往好的想,我就知道有個話劇特別適合悠悠演,可以演主角”。

  “什麼戲”?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無人生還》”。

  刷一發我對愛情公寓的執念。

  當然也是這段話讓我去查找了一下這本書,看了看故事梗概,瞬間就吊起了我的胃口。雖然推理小說一般都不會再翻第二遍了,但我還是買了下來。

  故事的大概就是:八個素不相識的人受邀來到海島黑人島上。

  他們抵達後,接待他們的卻只是管家特夫婦倆。用晚餐的時候,餐廳裡的留聲機忽然響起,指控他們賓客以及管家夫婦這十人都曾犯有謀殺罪。每個人的房間裡都貼有一首相同的兒歌,兒歌講的是十個小士兵相繼死去的故事。餐桌上還有十個小瓷像。從第一天晚上開始的幾天時間裡,每天都有人按著兒歌裡述說的方式死去,每死一個人,餐桌上的瓷瓶就會少掉一個。人人都想保護自己,可是海上起了大風浪,不可能尋得救援或者逃出生天。唯一的求生辦法就是找出兇手。

  荒島已經被他們搜尋數遍,不可能有容身之處,所以兇手必然在他們中間。倖存著的人們彼此懷疑,彼此試探,可是一切的警戒一切的提防還是沒有能阻止那最後一刻的到來。風浪停息了,島上的明爭暗鬥也停息了,只留下了十具屍體……無人生還。

  這本書看的特別快。我儘量在推理,而且還是比較接近的,到了最後三個人的時候發現都不是,感到很奇怪。但是我這人就是拐不過來彎啊,只能硬讓自己繼續思考剩下的三個人,萬萬沒想到結局會來這麼一出。

  某些地方還是覺得很奇怪,但畢竟這是小說還是不要較真了,描寫很細膩尤其是心理和環境。我是大白天看的沒覺得什麼,但豆瓣上很多人都說千萬不要在晚上或者沒人的時候看,會覺得越來越瘮得慌。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相信人性本惡的,我也是。我在看前面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自動腦補只剩下幾個人的時候,人人瘋狂,彼此不信任互相拔刀相向的樣子。但是總體來說作者的文筆比較平淡,絲毫不誇張,但是很多地方能從細節揭露出人性陰暗的一面。

  小說裡的天氣幾乎都是狂風暴雨,使我聯想到了高一上期語文課本里的那篇澳門從英國收回的文章。最後的獨白看完了之後有一種很安靜的震撼感,小島上的人也死了,警察也沒能把兇手找出來,這些人背後的故事也被永遠地埋葬了起來,可能連作者心中的悲哀也不會被發現。

【《無人生還》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