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觀後感> 《生門》觀後感

《生門》觀後感

《生門》觀後感(精選21篇)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門》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門》觀後感 篇1

  10月24日,紀錄片《生門》在北京舉行了看片及映後研討會,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張衛、趙軍等專家到場。諸多業內人士都對這部講述生育問題的影片紛紛表達了高度讚揚,認為該片在當今商業片潮流中獨樹一幟,是能夠“讓以後的人知道這個時代人民面臨的痛苦”的影片。據悉,該片已經定檔12月,擠進了賀歲檔。

  《生門》由陳為軍執導,耗時365天雙機位跟蹤拍攝,從40個家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中選取了4個作為代表。雖然這是一部紀錄片,不過故事性較強,主要講述了這4位遭遇極端情況的產婦及其家人在醫院生產過程中經歷的種種考驗。所謂極端情況,就是生活中不算常見的病例,比如“中央型前置胎盤”的孕婦,還患有糖尿病,而且懷了雙胞胎,隨時都會大出血,需要5萬元的手術費,但孕婦並沒有醫保、只有5千塊錢,諸多問題接踵而來。此外,還有患有妊娠高血壓、孕齡28周孩子卻沒有胎動的孕婦,以及手術中血崩需切除子宮的孕婦等等,在手術室裡的真實情節看得人觸目驚心。

  然而,這並不是一部展現普通醫療過程的影片,手術只是個引子。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表示,開篇的那場手術帶來的震撼難以比喻,“把人的生死表現得淋漓盡致,後面才開始展現經濟、社會、倫理等方面的問題。”而這些後面的問題,都是直指人心的,不少專家都表示,這部影片含義頗深,能夠引人深思。

  《生門》觀後感 篇2

  為了拍攝《生門》,陳為軍和團隊花了三年半的時間,跟拍了大量的素材,最後擷取了片中四位媽媽的故事。談及這一過程,陳為軍分享說,拍攝紀錄片,因為要探入別人的隱私,更需要平等的交流。

  既然有一個長期的相處過程,拍攝者會不會模糊自己的立場?對此,陳為軍強調,紀錄片不像劇情片,劇情片有一個目標,劇情也是一個尋找謎題的過程,而紀錄片不是,它沒有一個明確的指向。他認為紀錄片要做的不是解答疑問,也不是表明立場,而是帶著觀眾去體驗。至於片中看似偶然的“神來之筆”,陳為軍說,那不是刻意新增的,而恰恰是真實的魅力。如果說有目標的話,陳為軍說,他希望更多的觀眾能夠看到這部電影,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有了觀眾的解讀,這才能成為一個作品,否則它只能是一段影片。

  不過,有觀眾看完後,表示,生小孩太痛苦了,決定以後不讓女朋友生小孩了。另一位女觀眾則起身再三激動表示,應該讓家暴者多看看這部電影。導演回應說,女人太不容易。他說,這個世界上,男人可以是壞人,但女人永遠都是好人,如果女人也壞,那這個世界就沒有底線了。

  《生門》觀後感 篇3

  四個人物、四個角色。四種不同的講述,誰在說謊?真相到底是什麼?

  強盜看上了武士的女人,佔有了女人,殺死了武士。兇手捉住了,女人找到了,目擊者出現了,甚至武士的靈魂也回來哭訴了。然而,四個人四種敘述,相互矛盾。如何得到真相?

  從每個人的需求去分析,從每個人最大的利益去判斷。結果出來了。強盜的謊言是要表明自己的勇敢,抹去了自己苦苦哀求女人並不惜不做強盜,開店養女人的要求,抹掉對他蔑視的部分,滿足自己強盜的顏面。女人抹掉了對自己無聊的生活和喜歡熱情男人的部分,偽裝成自己對失貞的懺悔,隱瞞至兇狠的一面。武士撒謊自己是自殺,隱掉了被女人譏諷軟弱和自私不願意為女人去報仇的部分。砍材人隱去了自己偷走帶寶石匕首部分。

  是人性的自私和貪婪,每個人都隱掉了對自己不利的部分,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講述,違背事實。

  但人性也有反省和悔悟。是砍材人的悔悟給了和尚的信心,讓自己和和尚完成了人性的救贖。棄惡從善,開始了新的人生。

  《生門》觀後感 篇4

  《生門》的導演陳為軍曾憑藉紀錄片《好死不如賴活著》、《請為我投票》獲得多項國際大獎,他的最新作品《生門》則是聚焦於每一個家庭都會面臨的生育問題。《生門》製作團隊歷時三年,跟蹤拍攝了多個家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最終取材四個具有代表性的家庭完成電影。

  昨晚(12日),北京的“先看片後買票”點映活動在藍色港灣傳奇時代影城舉行,觀眾手持“先觀影后買票”的特製電影票入場觀影。在觀影后的採訪中,不少觀眾表示自己看哭了。“很多人並不懂母親都走過‘鬼門關’,這個片子應該多推廣,會震撼每一個人”;“看完電影特別想念媽媽,也對醫患關係有了更深的理解”。影片放映結束後,在場觀眾紛紛透過掃描特製電影票上的二維碼買下影票,表示對《生門》的認可。片方表示,“先看片後買票”的方式是一次實驗,讓觀眾先觀影,付費以自願為原則,覺得影片好可以付費,如果不滿意也可不付錢。此次“先觀影后買票”活動是由院線“三劍客”高軍、吳鶴滬及趙軍聯合發起的,他們在12月6日曾發出一封“為中國電影找《生門》”的倡議博文,呼籲更多的觀眾到影院體驗一場《生門》。

  事實上,這樣的實驗也是無奈之舉,紀錄片在中國的院線電影中一直處於嚴重缺席的狀態。今年,《我們誕生在中國》取得6600萬票房,重新整理了中國電影紀錄片票房紀錄,然而這樣的例子屈指可數。《生門》的上映日期更是和《長城》、《羅曼蒂克消亡史》這樣的大片撞檔,排片情況可想而知。

  《生門》觀後感 篇5

  在這之前,我也曾略讀過一些芥川龍之介的書,孫老師也給我們講過一些他的書,其中,就包括他的這部《羅生門》。在孫老師的課上,也讓我們討論過這部小說,當時也是略略談了一些。記得很清楚,當時我也談到了人性的問題,但被老師扼殺了,他說範圍太廣,太大,再詳細一點。也是,人性這個問題,歷來多少騷人墨客都談論過,結果也是不了了之,沒有談出來個所以然來。想想也是,文人墨客都沒有談論出來的問題,有豈是汝等小輩所談的。

  今天看了這部電影之後,張老師也讓我們寫影評,雖然影片和小說稍微有點不同,但基本意思還是差不多的。我就在人性以利己主義為中心略談一下這個問題吧,希望大家能夠涼解!

  在當今社會主義下,雖然不完全是物慾橫流的,但利己主義則是遍地開花,到處都可以找到它生長的土壤。影片《羅生門》中的人物,無論是柴夫,獵人,武士,婦人,和尚......其中的三人在描述一起兇殺案的時候都在說慌,而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影片中似乎給我們呈現的都是比較自私自利的人,讓我們感到人性的醜惡,墮落的一面。但到最後作者給我們描述了一個避雨人的舉動,他說了一句話:“我家中已經有五個孩子了,再多這一個也不多。”則給我們帶來了一絲希望,還有善良的人存在,還有拯救這個渾濁世界的人存在。

  也許,這正是芥川龍之介的用意所在。雖然,利己主義的人是有的,但那畢竟是少數的,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

  《生門》觀後感 篇6

  《生門》,片如其名,聚焦產房裡的生死和溫情。這是一部謳歌母愛的紀錄片,但其中又包含了很多對於社會、人性的觀察。在這樣一個狹窄的空間,母親和孩子、病人和醫生、醫生和家屬、病人和家屬,電影好似一面鏡子,映照的是整個世界。其中有一幕,剖腹生產的女兒掙扎在生死線上,因為疼痛雙手扭曲變形,一旁的父親上前幫女兒的手捋直,將額頭貼在女兒的額頭上,對著女兒不住的默唸,“有爸爸在。有爸爸在。”簡單,真實,透著暖,也透著光。這是《生門》最雋永之處,也是導演口中“真實的力量”。

  談及拍攝紀錄片的初衷,陳為軍說,現實的故事能讓每一個編劇汗顏,他認為,只要把鏡頭對準生活,拍出來的就沒有年齡段的限制,適合所有人。因為太真實,有男觀眾起身表示,要感謝媽媽的生育之恩,但以後決定不讓女朋友生孩子。

  《生門》觀後感 篇7

  12月8日,紀實電影《生門》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觀影暨主創見面會,該片導演陳為軍和製片人戴年文、剪輯師蕭汝冠、《生門》主題曲演唱者金志文、片尾曲演唱者侃侃等主創悉數到場,和傳媒大學的莘莘學子進行了深入交流。

  雖然時值寒冬,但中國傳媒大學可容納1500人的報告廳裡座無虛席,現場的觀影氣氛真誠而熾烈。而影片所蘊含的充滿張力的情感衝突與碰撞,新生命誕生的真實畫面以及背後的家庭倫理、社會道德和人文關懷等內容,也使到場師生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觀影結束後現場響起悠揚的音樂,侃侃帶來的一曲《時光回》讓還沉浸在影片中傳媒千人報告廳再次陷入沉默,“多希望時光回、回到童年……”正如歌中所唱,每一個為人子女者對面對“生”的那最初的疼痛,內心都是久久被震撼和不能平靜的。

  《生門》由著名導演陳為軍執導,它聚焦四位產婦及其家庭的故事,直麵人類“誕生”問題並將其以最直觀的鏡頭語言呈現在大熒幕上。其中有著生與死的掙扎、舍與得的糾結、老與少的碰撞,而這一切都隨著一個新生命即將誕生而展開。《生門》除了展現了高危生產救治過程之外,更將其背後的社會、文化等複雜問題進行了直觀呈現,無論是母親奮不顧身的大愛,還是親朋萬眾一心的愛心接力、醫護群體的真情與奉獻,都在全力為新生命開啟一扇“生門”。

  手裡只有5000塊錢,卻需要5萬塊錢拯救一大兩小三條生命的丈夫;已被當地優生科判定發育遲緩,卻在醫生的堅持下頑強尋覓著生之道路的胎兒;心臟兩次停跳,全身換血4次,難以實現在死神面前艱難轉身的孕婦……這些精彩的劇情深深地吸引了中國傳媒大學的師生們,他們在觀影時精神高度集中,不僅沒有人中途離場,更是全情投入到劇情中去。不時有觀眾因主人公的選擇發出低聲嘆息,有的女生甚至全程低聲抽噎。而當劇情偶有轉折時,不少觀眾依然溼潤著眼眶也會發出輕輕的笑聲。觀影結束後,導演陳為軍等主創走到臺前與大學生們進行交流。不少學生對於劇情抒發了自己的感想,大家普遍反映,影片的震撼不僅僅是畫面中的真實記錄,更是在與“生”相關的一些系列問題,讓每一個為人子女者感知到“生”的偉大。相信會這部影片會改變很多人的想法,特別是對“母親”一詞有了重新認知!

  《生門》的導演陳為軍,從1994年開始從事紀錄片創作,他的作品,如《好死不如賴活著》、《請為我投票》等曾多次獲得國際大獎。陳為軍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導演,他在兩年多時間中取得了四十位孕婦和她們家人的授權,進行了跟蹤拍攝,最終選取了四個產婦故事,並將之搬上銀幕。關於影片的創作,為什麼選擇紀實的拍攝方式,陳為軍表示“一切真實中的人、事都是秒殺藝術在創作的,紀實類影片不等於沉悶的代名詞,一個故事就應該讓買菜的、大學教授、白人、黑人都能看的懂,我的影片風格就是這樣——有笑也有淚。” 現場一位醫生也情緒頗為激動的對陳導及其團隊表示了由衷的感謝,她表示“影片不僅讓他作為醫生感觸頗深,同時作為患者她也覺得感同身受,非常感謝陳導將這些拍成影片”。影片主題曲演唱者、著名音樂人金志文則表示“今天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其實參與歌曲創作的過程中有很多疑問,但在觀影過後都迎刃而解了。我的妻子也到了現場,她從頭哭到尾,因為我陪她經歷過生育的整個過程,觀看影片對我們的巨大震撼,真的只有經歷過才能感受。“

  影片的製片人戴年文則從影片的命名出發為傳媒師生解讀道“《生門》這個詞來自道德經,萬事萬物的規律其實都如同孕婦孕育生命一樣,需要愛來哺育,我們希在這個名字中融入溫度和感情,讓大眾理解和感受萬事萬物與生相通的點。“同時,他向觀眾提問“觀影后有多少人想給母親打個電話呢?”千人廳內幾乎每個人都舉起了手,現場一位學生也真的撥通了母親的電話,一句“媽媽,我愛你”雖然簡單卻是最真實且真摯的語言。

  此外,在視覺和心靈雙重震撼中,現場在主持人的帶領下還掀起了微博話題互動,不少師生透過微博發表看法,有人說“在這部電影裡我看到了淚點也看到了笑點,唯獨沒有看到槽點。”有人則身體力行表示“看完就打電話給老媽說了電影的故事,第一次問了自己出生時候的事情。”導演、嘉賓和觀眾關於“生”的多角度討論也讓觀影會的氣氛達到高潮。

  《生門》已定檔12月16日,將與《長城》、《羅曼蒂克消亡史》等商業大片同期上映。作為一部中小成本影片,《生門》既沒有明星、也沒有特效,有的是對於一個生命從哪裡來和怎樣來的全情關注,是攝製組700多天的多機位跟蹤拍攝,是導演陳為軍及背後的出品方——北京中視文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全力付出,是不畏萬難對“生”的意義執著追求的探索精神!正是這種對“生”的執著成就了影片。

  這種執著也打動了很多業內人士,近日,有“中國電影發行三劍客”之稱的高軍、吳鶴滬、趙軍就主動發聲,為該片保駕護航。他們發表了名為“聰明絕頂三劍客”為中國電影找《生門》的文章,倡議藉助中國院線做一次實驗,實行全國百場放映,讓觀眾先觀影再付費的測試,如果觀眾不滿意可以不付錢。“三劍客”坦言:“我們曾經見證,中國院線有著全力支援優秀國產電影的光輝傳統,有過給予優秀國產電影支援的成功案例,更有成功支援優秀國產電影的資源與實力。”而眾多電影人的合力,也將為優秀國產電影的未來照亮“生門”。

  據悉,《生門》將於12月16日登陸全國大銀幕,在這個冬天用“疼痛”與“溫情”與您共訴生命讚歌,正如影片開場引用的泰戈爾詩句:“上蒼給了我們生命,我們用奉獻去擁抱她”。

  《生門》觀後感 篇8

  《生門》讓我們見證了母親的偉大,也見證了醫生護士的責任心和努力。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應該是平等的,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請把生育權交還給產婦自己,不要用封建思想來束縛,更不要因為缺錢而抹殺。

  這是一部值得所有人觀看的紀錄片。生為人母,要遭受世界上最大的痛苦。鬼門關前走一遭,還要忍受世俗的偏見,和資源匱乏所帶來的恐懼。

  身與心俱病,容將力共衰

  “身與心俱病,容將力共衰”。當影片中一個個即將分娩的母親展露出驕傲又緊張的笑容時,我腦子裡馬上跳出白居易的這兩句詩。此時的她們不是披著婚紗的公主,往日在乎身材和妝容的她們此時正躺在醫院產床上,等待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這一刻的完成,足以改變一個女人的一生。

  她們的身體已經苦苦支撐到了極限,凌亂的頭髮,越來越密集的宮縮時間,都在催促著她們走向人生的另一個開始,接受自己新的身份。母親。

  世俗的荒誕與醜陋

  《生門》中所聚焦的幾個家庭,無一例外的寄希望於產婦生子。不論父親,母親,還是產婦的家屬,對男孩的渴望都幾乎達到一個病態的痴迷。生個兒子,不僅是產婦的光榮,更是這個家庭的光榮。

  自從父系社會開始,生男孩就彷彿成為我們這個民族共同的願望。女人出嫁後,所有的價值和意義都是伺候公婆,相夫教子。如果沒有為夫家生下一個兒子,自己就好像對不起夫家一樣。《生門》中生二胎,甚至三胎的產婦,都把再次生產的危險拋之腦後,全家人喜氣洋洋就為接納新成員的降生。當然,這個新成員最好是兒子。

  可能只有母親才能體會那種心情,所以主任醫師告訴明確告訴對方生育風險之後,對方還是義無反顧的準備好迎接新生命。生為女人,卻如此在乎能否生下一個男人。這種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觀念,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可怕的多。

  生門,母親的鬼門關

  本片叫《生門》,可在影片中我們能感受到的更多還是鬼門。產婦二胎分娩突然大出血,止血紗布就那麼一捆一捆消耗著。本院可用血量不足,緊急抽調其他園區血源供應。產後連續兩次心臟停跳,新生嬰兒的喜訊與產婦的病危通知書相隔不久就送到家屬手中。

  這時候,產婦的丈夫還在外地做生意,家屬和親戚只能表示說一些安慰的話。只有產婦的親爹才會表現出為人父母應有的焦急和不安。因為這個剛剛生下二胎的產婦,是自己的孩子。不論她是幾個孩子的母親,可在自己眼中,她仍是一個孩子。

  在這名產婦連續打出血,焦急萬分的時候,其他的產婦也各有各的狀況。身體狀況不佳,生產期間費用湊不齊;優育排查情況不好,一名產婦的丈夫及其家人反覆強調打算引產這個孩子。相比之下,我實在想不出,躺在產床上流血的產婦幸運,還是沒到生產時候的產婦幸運。

  生而為人,對不起了

  據說導演本來採訪物件多達80多組,可最後經過篩選和剪輯,最終呈現在大銀幕上的,不過4組。原本生孩子這個相對具象的人生經歷,由於財富的多寡,社會觀念的陳舊,醫療資源的匱乏等情況,變得越發不可捉摸。

  影片中來自大別山的夫婦二人,是最讓人看了心痛的。妻子身體不好,生產之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準備。當然,對這個孕婦家屬來說最大的問題在於錢。徹頭徹尾的農民,妻子沒有收入,突然面對5萬元左右的款項瞬間被擊潰了。

  自己沒錢,兄弟回到村裡挨家挨戶,幾十塊幾百塊的借錢,甚至不惜借高利貸以幫助弟弟和弟媳渡過難關。

  感慨之餘留給我們的更多是悲慟。醫療保障的不及時,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到位,貧富差距的懸殊,雖說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解決的問題,但看著這爺們若干次哭紅眼的樣子,我真的很懷疑我們的醫療衛生保障建設是不是太慢了。

  這位產婦幾乎從始至終都沒說幾句話。孱弱的身體,讓她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大得多。她與這個男人的結合本就是貧賤生活中難得的幸運,能夠懷上自己的寶寶更是作為女人最大的喜悅。

  可家境的貧瘠讓她和丈夫無力支撐這5萬元的手術費用,她所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漫長的等待。丈夫抹乾淚水,繼續陪著她,多一句安慰的話都說不出口,因為就他的家庭情況來說,吹得天花亂墜也是無濟於事,只能等待哥哥討錢來的好訊息。

  為籌集醫藥費用,丈夫的哥哥向所有人低聲下氣借款,甚至不惜借高利貸。只為最後孩子的降臨。

  產前出血,身體狀況不佳,萬幸有了一對雙胞胎女兒。當丈夫和兄長得知是女兒的訊息後,並沒有露出絲毫笑容,而是更加愁眉不展。借來的5萬元,還不算高利貸的費用,換來的是一對女兒,不是兒子。作為局外人的我們,只能給予一句可有可無的祝福。畢竟她孩子平安了。

  比他們一家更令人扼腕的,是另一組家庭。優育篩查顯示孩子可能存在身體上的問題,所以丈夫及其家人堅持要把孩子引產。

  醫生護士苦口婆心勸解,才保住了孩子沒被過早引產。可孩子父親連一萬元保證金都不願意掏的決絕,就像刀子一樣一次次扎中觀眾的心。這不是劇情,沒有彩排和重來,這是一條命。大夫都看不下去了。

  早產的孩子最後還是走了,帶著巨大的遺憾離開了這個對他並不友好的世界。我在想,如果孩子家人都堅持,或許孩子還有救。如果孩子的父母都愛著孩子,不捨得孩子受一點點罪,或許這孩子還有活下去的動力。或許,一切都是或許。

  我們創造著世界經濟的奇蹟,見證者中國夢的崛起,卻每每在醫療、養老、住房、教育等問題上栽跟頭。影片中本該驕傲的父母,卻在世俗、經濟壓力,醫療資源分配等老生常談的問題上苦苦掙扎,甚至喪失尊嚴,這才是讓我們痛心疾首的地方。

  影片《生門》讓我們見證了母親的偉大,也見證了武漢中南醫院醫生護士的責任心和努力。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應該是平等的,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請把生育權交還給產婦自己,不要用封建思想來束縛,更不要因為缺錢而抹殺。

  最後再說一句,有錢真好,有的罪不必受,有的苦不必吃。

  《生門》觀後感 篇9

  生門,也是鬼門。

  每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都是母親和醫生在鋼絲上的起舞,成,則皆大歡喜,敗,則是一生的傷痛。我們都期望是一個大團圓的美好結局,滿足我們所有看客的期望,然而在醫療技術已經如此發達的今天,不可控因素依然很多。生門這部紀錄片想要傳達的意義就如同裡面所說的,我們或許不知道自己所歸何處,應向何方,但是我們應該瞭解自己從何而來。

  母親,都說是這天底下最偉大的人,我們向來不吝惜言語去讚美和謳歌,而在我看來每一個女子都是因為自己的孩子才蛻變成的母親的模樣,堅韌且有力量。不論是生產時無法想象的疼痛和兇險,還是懷孕時長達十個月的疲憊和難堪,對於女子而言都是莫大的辛苦,這些沒人可以替代。女子弱不弱我不敢斷言,但是為母者必定剛強,雖“身與心俱病,容將力共衰”但仍無怨無悔,百折不撓。

  醫生,李家福主任帶領他的團隊用他們精湛的醫術鋪平了生門前的坦途。婦產科的醫生太清楚了,無論是沒有母親的孩子,還是沒有孩子的母親都不再是完整的了。他們所求的就是讓每一個母親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機會。給一個女子養育自己孩子的機會,給孩子一個來人間走一遭的機會,為此他們鞠躬盡瘁,百折不回。

  人性,醫院是一個最能反映人性的地方,這裡有最深的愛也有最涼薄的情。我始終無法理解李雙雙的丈夫面對自己可能發育不良的孩子的遲疑,也痛心於這個孩子僅僅存活了如此短的時間。我從李雙雙丈夫的舉止和談吐上推斷可能是一個商人,所以才能如此清晰的分析利弊,或許背後有更深層次的故事我還未了解,但是我覺得這個男人並沒有做好父親的準備,只是倉促了事,不在意結果,也不想承擔責任。李雙雙作為母親,表現得太過於弱勢,一個不被父母所確定的孩子,只能讓人更加痛心。我也始終無法釋懷李雙雙丈夫的冷漠,無法理解一個男人在自己的孩子生死攸關時刻卻在糾結救或是不救,還站在道德高地上說別人不理解自己。反觀陳小鳳的家庭儘管一貧如洗,夫婦二人在影片中都表現地沉默寡言但是他們都沒有放棄對自己孩子的期望,這是為人母為人父應有的擔當。

  在影片中又讓人隱隱窺見了世俗,一定要有男孩的想法還是深深紮根於絕大部分農村地區,我看到有的母親已經有了幾個女兒卻仍然執著於再要一個男孩。這是世俗強加於女子身上的枷鎖,彷彿只有擁有兒子的母親才是光榮的。已經到了這個時代,我們仍舊只把家庭當做繁衍後代的居所,仍舊把男子作為社會的絕對領導者,這是我們的悲哀,那些陳舊的習性和偏見仍舊沒有從我們的骨子裡剔除。生育,應該是女性的權利,而非是義務,女性有選擇的權利而非必須因此才能彰顯自己存在的意義。這些只能寄希望于越來越多人的覺醒,然而更重要的是女性應知道對於自己權利的訴求,而非被迫承受。在這個社會中,作為一個普通人,至少給予女性基本的尊重和輕鬆的氛圍,孕育生命是一個莊重且榮耀的過程,希望每個人都能理解女性,敬畏母親。

  最後我想說的是醫療資源的不均衡和高額的醫藥負擔,我們的醫療資源還是高度集中在一二線城市而三線城市和偏遠地區醫療資源遠遠達不到社會的需求。同時“不敢生病”也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無奈,影片中看到的不只是陳小鳳這樣極端的例子,絕大多數的普通人也在為高額的醫療費而焦頭爛額。我們實行醫療制度的改革試圖來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可是因病返貧的事件屢見不鮮,制度的改革不知何時才能徹底解決這些問題。

  生而為人,諸多不易。希望每一個生命都能平安地來人世間報道,答一句“我在”。孕育和養育我們的母親是天下最偉大的英雄,值得最美的讚歌,用生命傳遞生命,而護衛生途的醫生是最忠實的使徒,用生命護衛生命。所以啊,敬畏生命,讓人間值得。

  《生門》觀後感 篇10

  《生門》我是在考前複習的這一週裡斷斷續續看完的,可能是我年紀還比較小,還沒有走到考慮下一代的節點,所以我想的是我媽媽生我的時候。

  可能是受以前的教育影響,我媽媽好像從來沒和我說過生我時的情況,我小時候問媽媽,說,“媽媽,我是從哪裡生出來的?”我媽媽還騙我是從胳肢窩出來的。

  看完《生門》更能深刻理解妊娠、分娩的辛苦,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是經過千難萬險,才來到這個世界上,成長為人。

  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人是母親,為我們承受痛苦的人也是母親,為我們承受壓力、撫養我們的是一個家庭。

  晚上剛看完的時候,我就和室友說,“我決定,從20歲開始,為父母存一筆醫療預備金。”

  雖然說我現在沒有分毫收入,是個全靠父母養的小米蟲,但這不妨礙什麼,我錢少就少存一點,錢多就多存一點。

  真的真的,我在看到病人和家屬因為經濟原因,在危險的病情前掙扎和痛苦時,我很難受,在看到醫生明明可以救,但是不能治,我很悲哀。

  《生門》觀後感 篇11

  看完了紀錄片《生門》,我是一邊流著眼淚一邊看完的,跟著片中人物的故事,一起開心,焦急,悲傷,無奈,感動……

  生門,也是生死之門,每個人都要過的一道門,壯烈也悲涼。

  對片中的張穎一家,估計觀眾感觸最多。我感覺他們的故事有點像國外的一部電影《叫我第一名》,挺激勵人心,而且是現實版的。張穎她們家給人感覺家庭氛圍很好,特別溫暖,一家人樂觀堅強努力的擁抱生活。說實在的我挺羨慕張穎,有這麼好的父母,讓她時刻沐浴在家庭的溫暖中。也挺敬佩張穎的父母,給了孩子最好的愛,總誇孩子給孩子自信,時時引導孩子怎麼面對生活,把一個腦癱的女兒陪養的還能這麼優秀,這需要多麼偉大和智慧的愛啊!相比很多健康的孩子卻被父母養成判逆,不孝,不懂感恩,不懂愛的孩子,更顯得張穎的優秀和父母的偉大。張穎雖然腦癱,但自信,樂觀,幽默,堅強,反應快,並考電大,開淘寶,做微商,最閃光的地方是她懂得愛與被愛,懂得怎麼去愛自己的父母,老公,孩子,親朋,也知道怎麼去得到被愛,相比很多不懂得愛的正常人,張穎的腦子倒是更正常。這是因為她沐浴在父母的愛中成長,也懂得了愛與被愛。我想,愛才是這世上最大的力量,愛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愛才是一個人最好的養料。

  相比,有很多父母因為些孩子出生有點小問題,或者孩子有些不聽話,就輕易放棄孩子的人生和未來,那麼,請看看張穎和她的父母。我相信,你會對你的孩子更有信心,你會反思是孩子不夠好還是自己不夠好?

  至於張穎的老公洋洋,引起很多人爭議。我想如果他幸福,無所謂世俗的眼,那麼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一定特別強大;如果他心理承受能力不強而只是有所企圖,那他的人生一定非常痛苦。有句歌詞唱得好:“生活就得前思後想,想好了你再做,生活就像爬大山,生活就像趟大河,……”看了《生門》的第十三集,張穎生了兩個女兒,兩個孩子都健康聰明可愛,祝願她們一家幸福安康!

  《生門》這部紀錄片,成年男女都應該看看,畢竟這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看後你肯定會有很多感想且受益匪淺。例如:生孩子是生命的延續,還是生命的替換?片中28床有一個媽媽生完孩子就大出血死了。男人給女人的是愛還是傷害?三十三歲的夏錦菊生第二胎時,生完孩子大出血,心臟停止兩次,輸入了一萬四千亳升血,割掉子宮,搶救了三小時五十分鐘,才活過來。生的孩子是未來的希望,還是負擔?瘦弱的陳鳳儀生了早產兒雙胞胎,因交不起醫藥費差點把孩子送人。生的孩子是開心果還是痛苦的開始?李雙雙的老公擔心生下的孩子不健康,剖腹產後最終放棄了孩子,還有很多母親因為自己有病,懷的孩子只能終止妊娠,結果人財兩空。還有很多故事,都是現實社會中的問題,都值得思考。

  其實,生孩子,那不是一時的快感,請一定要理智對待。別把一時的糊塗變成了一生的痛苦和悲劇,別把自私當愛情,別把愚昧當成偉大!

  《生門》觀後感 篇12

  榆次孕婦因忍受不了產程中的劇痛跳樓自殺的事件,成了這些天最熱的熱搜。除了入口網站、高點選率的自媒體外,朋友圈刷屏不斷,就連微信群,說著其他話題時不知不覺就討論起產婦跳樓事件,“我姐姐生孩子的時候,我媽媽讓剖腹產,說堅決不能讓女兒疼痛”,這樣的發言出現在我好幾個微信群裡,讀過幾遍後不禁想,如果去年12月公映的紀錄片《生門》此刻重上院線,不知道會怎樣?

  《生門》是紀錄片導演陳為軍的又一部作品。這部忠實記錄中南醫院婦產科4位產婦生孩子過程的電影,於去年12月靜悄悄上映後,並未引起很大的關注。可凡是碰巧走進電影院看過這部電影的影迷們,無不為瀰漫在影片裡的那不適從而愈加傷感的情緒所纏繞,念念不忘。

  一、夏錦菊保衛子宮不是為了“完整女人

  4位產婦中,夏錦菊最好看話也最多,她為了保住子宮就算在手術檯上心跳驟停2次也不輕言放棄。畫面上從夏錦菊身體裡流出來的血彷彿要將我們淹沒,幸運的是,這個溫和的女人最後生下了一對雙胞胎,還如願保住了子宮。

  有人評論夏錦菊的選擇,說她保住子宮是為了做“完整的女人”,於是妄下斷言說持有這種“愚蠢”想法的人,都是子宮至上主義者,並以安吉麗娜為降低乳腺癌風險割去乳腺一事加以反諷。

  我一看這樣的評論,幾乎能斷定,評論者一定是在生活中沒有見識過失去子宮的女性生活的痛苦。

  我的一個朋友,40歲時因為多發性巧克力囊腫,在醫生的強烈建議下切除了子宮。人人都以為完成了生育功能以後,子宮、卵巢就成了女人身體的附件,殊不知,這個所謂的附件一旦被切除,女人的身體就會發生重大變化,簡言之,就是更年期提早到了,莫名燥熱、莫名大汗淋淋、莫名心悸、易感流行病等等原本50歲女人才會出現的更年期症狀,就會在40歲女人身上一一出現。假如,她能夠坦然接受以40歲的年齡進入到50歲的身體狀態,倒也相安無事,無非就是兵來將擋的事情嘛。可誰又能保證自己能那麼淡定呢?所以,夏錦菊式的選擇,只要經過醫生認可,她的堅持就有道理,與“完整的女人”無關,只與她想完美地享受人生關係密切。

  二、 陳小鳳臥床保胎的擔憂與生育無關

  為了肚子裡的第三胎,陳小鳳在床了躺了幾個月,怕會大出血,儘量不側身。這個在電影裡對著攝影機沒有表情,只會機械地用嗯、啊回答醫生問候的女人,於是被一些觀眾誤讀成淪為了生育機器。

  為了想生一個孩子寧願躺在床上數月保胎,就是生育機器了?我一個同學,是她媽媽42歲時生的。她媽媽為什麼成為高齡產婦?因為習慣性流產。為了生育我的同學,她媽媽聽從醫生的建議,幾乎躺在床上度過了妊娠期,所以,臥床保胎,不能與生育機器之間畫等號,只要孕婦身體允許,只要醫生給出的建議是臥床保胎,陳小鳳們的選擇就無可非議。陳小鳳的擔憂,與生育無關只與孩子出生以後怎麼養育有關。也就是說,電影《生門》讓陳小鳳出境,是在用貌似旁觀的方式告訴社會,當陳小鳳這樣的生育困難戶,在保胎過程中已經傾囊而出後,我們應該給予他們什麼樣的保障。

  三、曾憲春的三胎只與觀念有關

  這是一例剖腹產。

  當影片關注到曾憲春的時候,我們已經看過三四個嬰兒渾身血汙地從媽媽的肚子裡抱出或產道里娩出,再看到曾憲春被推進產房上了產床,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一句話:可悲的生育機器。當避孕藥還沒有發明出來時,人類又沒有找到有效的避孕措施,女人一度是像生育機器一樣。今天,避孕已不是問題,《生門》在曾憲初出場前先給我們看幾幅嬰兒離開母體時剎那的兇殘畫面,是不那麼善良地運用了蒙太奇,容易讓人否定女人生育這一天然功能,繼而不能理解曾憲春第三次上產床的選擇。

  事實上,曾憲春生孩子這件事沒有錯,錯的是她的家庭在已經有了兩個可愛的女兒後何以非要生個兒子?電影希望透過曾憲春抹眼淚的鏡頭,警醒沒有兒子不罷休的觀念,絕不是為了否定女人生孩子這件事。

  四、李雙雙的為難是意外造成的

  因為肚子裡的嬰兒發育遲緩,孕婦李雙雙變成了沉默的人,於是,有評論刻薄地將其說成是沉默的子宮。那是不能體會一個滿懷希望等待新生命到來的母親乍一聽到這一訊息後悲傷欲絕的心情。

  我的一個同事,二胎政策放開後果斷懷孕,6個月後孩子被診斷為染色體有問題。3天裡,我們眼睜睜地看著她一天天委頓下去,6個月,它已經不是精子和卵子了,它已經是一個每天都用蠕動與媽媽互動的小生命,現在因為健康問題不得不跟它說再見,此刻的媽媽,怎麼可能像身邊人那樣冷靜地跟醫生商量醫療方案?更不能因此判斷,生育是對女人的戕害。李雙雙的為難,是意外,是小機率事件,不是生育本身的錯。

  那些因為《生門》而否定電影在片尾花絮裡那些母親們感慨,亦即對新生命的禮讚,是不對的,就像因為榆次產婦墜亡事件而去否定順產這件事一樣。

  五、敵人不是順產而是我們的心魔

  產婦的陣痛到底有多疼?每個人的感受不同。醫學上有一個專業名詞,叫痛閾值,說的就是每個人對疼痛的敏感程度不一樣,所以,說產婦連那一點痛都不能忍難道疼痛比死亡更難受的說法,是無知。

  我自己對疼痛就不敏感,生孩子的時候,因為感受宮縮能力弱,後來只好藉助產鉗生育,算是半順產吧,但是,卻體驗到了順產的優點,就是身體機能恢復得非常快,回到病房2個小時後就可以自如行動。況且,嬰兒的腦袋經過產道擠壓後至少他的平衡功能會好於剖腹產孩子,至於其他,我非專業人士不敢置喙。

  只是,為了免受醫生判斷下來完全可以容忍的疼痛,非要選擇剖腹產,是對女性自帶功能的蔑視,也是對胎兒的不尊重。如果我們不問青紅皂白地因著榆次產婦墜樓事件而聲討順產,這些年來有關部門大力倡導產婦順產的努力,又要折損不少。

  致使榆次產婦墜樓的,絕不是順產,而是一些人在自己心魔左右下做出了有問題的選擇。這讓我想起了一件往事。

  那時,醫院嚴格控制剖腹產的比例,黃小紅這個高齡產婦被要求先自己努力。可憐她在產房裡陣痛了三天三夜也無法娩出兒子,只好再行剖腹產,此時已經無法上麻藥,黃小紅是忍著劇痛接受了剖宮術,兒子抱出來的時候,小腦袋已經被產道夾出了個小瘤。這是真事,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黃小紅就在我身邊。我問她怎麼看榆次產婦墜樓事件,她回憶起了30多年前的分娩之痛,皺著眉告訴我:那不是順產的錯,而是做選擇的人沒有尊重醫學。

  《生門》觀後感 篇13

  可能是年紀略微上來了,開始喜歡看紀錄片。一開始是美食紀錄片,後來看到《生門》,這個紀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婦產科的紀錄片,覺得尤其熟悉。

  為什麼?

  第一,熟悉鄉音,自己就是長江邊上的長大的孩子。武漢人易燥易怒,小時候陪爸爸去武漢看病,夏日奔波在火爐城市的奔波勞累的場景至今歷歷在目,普通百姓進城看病如何艱辛不易。一邊渴求好的醫療條件,一邊資源太少,供不應求。當時在同濟醫院,除了排隊等候的患者,滿地隨處坐著疲累不堪的看病者。毫不誇張,醫生一票難求。

  第二,對產科醫生熟悉,媽媽在鎮醫院婦產科工作,以前在鄉下時,晚間經常由爸爸陪同出夜診,負責偏遠村莊的接生任務。

  這個世界上,有人歡迎新生命的到來,那麼事情就喜慶,就簡單。但還有人沒做好迎接新生命的準備,那麼這個孩子就會被剝奪活下去的權利。

  所以媽媽的工作除了接生之外,她還引產。

  順產的情況是頭先出來,醫生把孩子頭一拉,就順利生產。難產的話就各有各的難,有的是屁股先出來,所以在肚子裡胎位大概是橫向,比如我,所以很難出生,我媽說痛得差點要命,就必須把下面的通道剪開,孩子出來後又縫好,其間操作不好肯定還會大出血。出生不易,辛苦媽媽。

  現在大部分的胎位不正,都會選擇剖婦產。剖的話,原理就簡單得多,等於醫生做個外科手術,把肚皮橫著切一口,把孩子拔出來後再把刀口縫好。接著是剪臍帶,出生後就不需要母親的羊水提供營養。然後是清洗工作。

  剛出生的小孩基本都像個小老頭,皺巴巴的,灰濛濛的,眼睛也睜不全。營養條件好的孩子胎髮也會長得又黑又亮。

  小時候不懂事,看著新生兒覺得特別奇怪,看他眼睛睜不開,我問我媽他眼睛瞎了嗎?我媽惡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我到現在不敢忘。

  孩子辦滿月酒的時候,村裡人會請我媽媽去喝酒幫孩子洗澡,也可以說是中國孩子的洗禮吧。

  洗澡也有很多講究。水要泡艾葉,給孩子洗澡的時候,洗不同身體部位都要講吉祥話。客人們會吃長壽麵,豬肉麵條,因為豬油多所以特別香。我就很愛吃滿月酒的麵條。

  但是,也有不走尋常路的。

  記憶裡有個黑色塑膠袋,那個袋子就是裝引產的死嬰的。

  引產一般分人流和藥流。我相信,哪種婦女都不好受。有的婦女家境情況不好,媽媽會幫著在家操作。那時候房門關閉,在床上鋪好幾層的紙。後來的事情就只知道媽媽從後窗扔出去了一個黑色塑膠袋,有時候媽媽會讓她們自己扔到廁所裡去。

  引產的莫過於幾種情況,孩子不被父親承認撫養,或者檢查出來是女嬰,父母想捨棄。當時二胎並未開放,慘死多少無辜的女嬰!

  還有一種孕媽,她隻身從外地來到媽媽所在的小鄉鎮衛生所。肚子已經很大,住了也快大半個月,最後產下孩子,卻並不想要。聽說是個女兒,村裡兒子多的婦人,剛好想要收養了下來。

  生門,媽媽的肚子就是生門。

  母親孕育生命,感恩母親遭受生門之苦。

  《生門》觀後感 篇14

  看的紀錄片實在不算多,對於拍攝手法和影像技術之類的也不甚瞭解,所以這裡也只能談些觀片感受了。元旦那天和學護理的朋友一起去看的,本來還想會不會觀影人數連10都超不過,結果人比想象的要多。只不過,男生寥寥無幾,自己是其中一個。

  說實話,看到孩子出生的畫面並沒有什麼所謂新生帶來的感動,反倒覺得還帶著血水和粘液、蜷縮著的肉身有些可怕…畢竟自己不是父母,無法體會那種耗費時間精力金錢,越過許多不可知風險後,終於獲得和相愛的人的結晶時那種複雜的情感。不過,第一次清楚地看到臍帶長什麼樣,第一次知道剛生下的寶寶若是沒出聲要朝ta的屁屁打幾下(還挺重的)來刺激其發聲,看著看著覺得生而為人真是奇妙啊。

  有時候,不只是因為世間險惡,孕育→出生→成長→死去這一過程自身就有無數的風險伴隨著我們。如今在中國的老人間有這樣一句話耳熟能詳:活到八十歲以後就是賺的了。而我卻越來越覺得每多活一天就是在賺的。有時候走在馬路上就會想旁邊的這個車會不會突然失控撞到自己身上,還有霧霾天隔著公交車窗看到外面鋪天蓋地的灰色,縱使自己戴著口罩,也擋不住高汙染指數對心情對未來的侵襲。每每這時便越發理解“世事無常”這一詞的包容永珍。更別說生孩子的風險,病痛的折磨,金錢的煩惱,情感的糾葛了,這些都會在每個人的人生舞臺上交替上演,讓人應接不暇,甚至手忙腳亂,天翻地覆。

  而這裡面,沒錢是絕大多數人都面臨著的一大難題。想起了片中那位雲南農村出身,因為怕早產大出血在病床上待產很多天的雙胞胎孕婦,可以說她是許多農村婦女的真實寫照:沒有文化,不善言語,膽小聽話,唯夫是從…當醫生問道要母親還是要孩子,她丈夫回答說兩個都要,擺明經濟條件後必須二選一時丈夫便說不出話來,開始抹眼淚。此處固然心疼,但現實就是這麼殘酷,錢不是萬能的,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朋友在一旁嘆氣說為什麼會這麼窮呢?我聽了鼻子更酸了,是啊,為什麼會這麼窮呢。一句無力又悲愴的詰問,不知道該對誰發出,自己在那時卻看到了千千萬農村貧苦人民絕望無助的眼睛。

  還有一些情節,難免讓自己有些生氣。比如那位二胎孕婦明知有生命危險卻還執意保留子宮,不知死活地對醫生說“我再努力一下”;那位小姑子在電梯裡哭訴著自己一家為要一個男孩兒吃了多少苦,最後還放下一句“不計代價”;那位幾乎一直在嚼口香糖的青年準爸爸一家被計生站洗腦,全程用成本和機率來考慮是否要妻子腹中胎兒…然而生氣之餘,又忽然覺得自己毫無立場來進行道德評判。因為自己從未經歷過以上的一切,我無法明確子宮對一個女人意味著什麼,也無法體會在農村養一堆女娃兒而無一兒子來自周遭的孤立,更無法斷言自己在面臨類似的風險決策時會作何想法。只是社會在進步,觀念也需要更新,試想僅性別歧視狀況得到改善,婦產科裡就可以少好多出悲劇了吧。

  最後說一個淚點吧,出現在影片的最後:雲南產婦出院的那天,鄰床的老奶奶特地又來了(她的孫媳婦?已經順利生產出院),摩挲著薄薄的一個紅包遞給了雲南產婦,說了大意是這樣的一段話:鄰床這麼久是緣分吶,這裡面的錢很少,對你們來說我知道是無濟於事,但這就只是我的一點兒心意。看到這裡,自己的眼淚悄悄地就流了出來。記得之前鏡頭轉到他們兩家共用的病房裡,講述雲南產婦一家困難處境之餘,提到鄰床生完孩子準備出院,最後還給了這位老奶奶的臉部幾秒特寫,那時從老奶奶的神情中流露出一種悲憫,我猜她的家人大概都沒有注意到。不敢去妄自揣測老奶奶具體是出於怎樣的心理去表心意,不過影片裡的這一處呼應已經將我深深打動。即使艱難的生活裡,也還是有這般真誠的善良,還有前面醫生設身處地為病患著想壓縮費用,兄弟有難哥哥奔走四方低頭借錢…希望這些閃爍著人性光輝的真善美,能時常給予我們一些感動與信心去繼續努力地活下去。

  今天又看了看這部片子的海報,上面寫著一句話:我們可能不知道怎麼離開,但應該知道從何而來。

  是啊,原來單是生命的開始就已如此不容易。而生活呢,我想就是在生與生之間跨過一道又一道的“鬼門關”吧。

  “THIS IS LIFE”,這就是生活。

  感謝母親,生命萬歲。

  《生門》觀後感 篇15

  幾乎是懷著隨時可以嚎啕大哭的情緒看完了《生門》,可能很少有人意識到,即使科技都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了,生孩子仍然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生門》的一切從四個難產故事開始講起。

  第二個故事的女主角夏錦菊,因為胚胎長在了第一次剖腹產縫合的疤痕上,最終造成手術期間出血17000毫升相當於全身的血換了四次,中途有兩度停止呼吸。

  這個故事中有個細節,在夏女士術前檢查時醫生說孕6產2,也就是說在這次生育之前,曾經打過4次胎,而醫生在檢查時也一再強調,他的子宮璧已經非常的薄,想來應該是反覆刮宮的結果。

  這也就是說無論胚胎長在子宮的哪裡,都有可能難產大出血,最終為了挽救夏女士的生命,醫生迫不得己切掉了子宮。雖然夏女士在手術清醒時一再強調自己只有32歲,子宮對自己非常的有用,但子宮的大出血差點讓她丟掉了性命。

  第三個故事的女主角,是和夏錦菊一樣的症狀,胚胎長在疤痕上,因此在就診過程中遭到許多醫院的拒絕。經過長達24個小時的轉院,最終只有片中拍攝的中南醫院肯接收。

  片中產婦的小姑子在電梯裡一邊哭一邊說,錢不是問題一定要全力救治,為了生這個男孩我們全家努力了很久。而產婦在接受採訪時也一再強調,因為自己生了兩個女孩,而被村裡的人瞧不起,所以這個男孩對自己很重要。

  女主角的丈夫面對著鏡頭哽咽著說,早知道生這個孩子這麼危險,就不應該讓她生。在手術前的例行檢查時,醫生報到“孕5產3”,也就是說這位女士為了要這個男孩也曾墮胎兩次。

  最後一位故事主角李雙雙,出場的時候因為妊高症和子癇要求引產,儘管婦科醫生一再強調過了30周沒有重大的畸形是不允許墮胎的。但李女士的丈夫一再重複“優生科的大夫說孩子不能要”,雖然醫生拿出大排畸的檢查單來說明孩子很有可能十分健康,但李女士的全家人依舊錶示不想要這個孩子。

  看到這裡的時候,非常想衝進螢幕裡給那個眼鏡男一巴掌,頭胎妊高症、子癇,第二胎也是有很大機率發病的。當大S的婆婆張蘭在微博裡曬孫子的生殖器時,汪小菲連發兩條微博說,大S為了生這個兒子鬼門關裡走兩遭,恩,大S也是子癇。

  前段時間上了熱搜榜的“北醫三院醫鬧”事件,女主角第一次因為妊高症、子癇產下來一個女嬰最終夭折,本來那位女士的身體已經非常不適合再生孩子了,但她還是再次懷孕了。最終的結果是因為在住院臨產過程中,主動脈夾層破裂不治身亡,家屬大鬧醫院。明明身體不適合受孕還要拼死生孩子,這根本不是什麼母愛偉大,這是在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第四個故事的最終結果,李雙雙的孩子剖腹早產生出來後,孩子的父親想立刻放棄,經過醫生再三的勸說,才勉強答應先花1萬塊救治試試。救治的`幾天裡,孩子的父親不斷的打電話表達對孩子大腦發育的擔憂,故事最後以一行“孩子不幸夭折”的字幕倉促終結。

  孩子的父親擔心人財兩空是有道理的,擔心孩子以後會腦癱會變傻也能理解,可是看到李雙雙躺在床上流淚的時候,我忽然想上去問她是否知道再次懷孕生產依舊有可能還要承擔風險,萬一她二胎比現在的症狀還嚴重她會不後悔,畢竟她還那麼年輕。

  與第四個故事相對應的是陳小鳳女士的故事。陳女士從雲南遠嫁至大別山山區,還未辦理新農合就發現懷孕,雙胞胎且妊娠糖尿病。當醫生一遍遍的問丈夫是保大人還是保小孩的時候,陳女士的丈夫一遍遍的堅定的說兩個都要,於是缺錢成為這個故事最大主題。

  從村裡借的五千塊錢對於救治肯定是杯水車薪,這個老實的漢子數次一臉愁容的蹲在地上,這種無奈也一次次讓人動容。他對妻子的細心照顧,也讓人感受到他內心的細膩,只是妊娠糖尿病很可能會在數年之後轉變為慢性糖尿病,這個原本就貧困的家庭如何還能承擔得起養育孩子和妻子漫長治療費用。

  最終整個記錄片的結尾是一對女雙胞胎並排躺在病房裡的鏡頭。陳小鳳的大伯子挨家挨戶借錢、挪用朋友兒子結婚錢、借高利貸,用盡所有方法湊齊了幾萬塊的治療費用。醫護人員也用盡一切辦法幫患者省錢,最終母女平安。影片結束後有觀眾問導演有沒有幫拍攝者湊錢,導演回答從來沒有,因為不想人為干涉故事的走向。

  紀錄片結束後有問卷調查觀看本片的感受,有一個選項是“感受到母愛的偉大”,說實話我沒有。我知道我的這些話在知乎上可能會被稱為何不食肉糜,但如果打算為自己的生育負責,至少需要在備孕或者懷孕時做好相應的知識儲備和產檢,如果連這些都做不到,可以去當地計生部門領免費的安全套,至少可以讓自己不那麼倉促懷孕和頻繁流產。

  而要想讓中國女性獲得更安全的生育方式,恐怕只有提高中國女性的地位。只有這樣夏錦菊這樣的普通人女性才不會頻繁墮胎只為生一個兒子;而大S這樣的女明星也不會因為生男孩兩次下病危通知書;“千億媳婦”徐子淇也不會8年連剖4胎只為多生兒子在豪門有地位。

  只有越來越多的人給女性更多的尊重,女性才能真正掌控生育權。而悲觀如我的人,看到單身男性可以隨時冷凍精子,單身女性冷凍卵子違法;單身女性生育孩子要交社會撫養費;已婚未育未生二胎婦女不利於求職這些事上。

  我悲觀的覺得女性在生育上所要承受的母職懲罰和不必要的身體、精神上的傷害,還要很久才能改變。並不是婦科專業人士,有錯誤的地方歡迎指正,以上所有內容詮釋來自協和婦產科醫生張羽《只有醫生知道!》如有理解錯誤或者常識性錯誤,以最科學的那個為準。

  《生門》觀後感 篇16

  期待了很久終於看了,看的很心寒。

  李雙雙丈夫不想救孩子坐在樓梯口嚼口香糖,醫生好說歹說可他就是不願意拿一萬塊出來多等幾天,他試都不想試,只是坐在那裡不說話嚼口香糖,像個鬧脾氣的孩子。他父親說“不想人財兩空”,口氣好像在和醫生做生意似的,一定要醫生“給個準話”。

  他們怕孩子畸形,怕以後“有問題”,所以不想冒險,希望做引產,用醫生的話說就是“把孩子打死在肚子裡”。

  醫生過來查房說“所有人都對孩子抱有不歡迎的態度是不對的”當媽的不吭聲,當爹的也只是看著窗外。最後孩子夭折倆人往外走的背影在我看來很是“灑脫”。孩子如果沒夭折,長大之後會怎麼想呢?

  這種人配不配有孩子道德高尚不高尚輪不到我來評判,我只是看到這有點無語。

  夏錦菊不要命也要保子宮,大出血還在要求醫生們“再努力一下”。後來她說“怎麼都沒想到會發生在我身上,以為都是別人怎麼都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原來這麼危險”。她重複了兩次沒想到,那種“後怕”和“幸好”的表情。她自己都沒了解到風險是什麼,之前聽醫生說情況也只是笑笑,丈夫也遠在廣州做生意。

  這種人對自己負不負責對孩子負不負責也輪不到我來評判,就是不知道說什麼。

  陳小鳳丈夫一直在強調大人孩子都要保,醫生說需要錢的時候他哭了。一個大男人他真的拿不出錢真的發愁,可是不知道為什麼他的淚水並沒有觸動我。醫生建議他轉院他不願意,錢又拿不出。哥哥到處去借錢,拆東牆補西牆。醫生問他說生孩子都花這麼多那養孩子怎麼辦?他說“還能怎麼辦,我父母那時候日子更苦,四個孩子不也都過來了,到時候再說吧”。醫院裡每天住院,藥,輸血都是錢。以後呢,養不要錢嗎?只能“到時候再說”。對,先生了再說。

  產後丈夫也只是說了句“沒錢,農村人哪裡有錢”,然後用那種眼神望向鏡頭。那種,給我的感覺像是理所當然,更像是“都這樣說了還不幫幫我嗎”。可能我內心陰暗吧,再次流出的淚水在我看來更像是鏡頭前的逢場作戲。

  窮人有沒有資格生孩子自然輪不到我說三道四,只是無言以對。

  曾憲春之前已經有兩個女兒了,第三胎終於是個兒子。她說農村就是有這個習俗,一定要有個兒子,不然人家罵你。所以她拼了命也要生個兒子。

  這是不是重男輕女呢,我算老幾憑什麼說人家,只能閉嘴。

  片尾在我看來很是“突兀”,這突如其來的“歌頌母愛”讓我覺得很是莫名其妙。母愛偉大嗎,答案肯定是毋庸置疑的。陳小鳳從頭到尾都不怎麼說話,只是在聽到孩子平安出生的時候笑了。片尾每個女人都說著類似的話“只要孩子好就好”。

  所以這部片子只是為了歌頌母愛嗎?只是為表明女人生孩子有多不容易嗎?

  生孩子,這件事根本是為了什麼呢?

  這些人真的有資格生孩子嗎?是真的想要孩子嗎?真的是因為愛這個孩子才想生的嗎?還是單純的因為,是時候了,該生一個了,或者自己想要個兒子就生了呢?我是真的沒資格評判他人。

  “愛的結晶”這個詞在這裡就是個屁吧,真的什麼也不是。雖有點崇洋媚外的意思,可是西方那種“孩子是我想生就生” “生是因為我想要,不管別人怎麼說”。養也是獨立的個體養大,家庭成員之間那種“我是愛你的,你是自由的”那種觀念,國內真的少,大部分人真的很難做到。

  有人說制度落後,說不管怎樣應該先救人,說政策矛盾可是我也沒辦法,說沒錢可是我就是要住在這裡 不轉院。最後李主任說要是有一天國家看病生孩子都不要錢就好了。這樣真的就好了,嗎?會不會出現更大的問題,會不會有“反正不要錢你給老子治”或者更壞的情況發生?我想象不到。能一味地的怪制度嗎?制度下面人與人生活之間的影響導致的整個社會現象呢?人的想法呢,觀念呢,信念呢,那些所謂的“習俗”呢?我不知道。

  深吸一口氣,最後,沒有最後了。

  《生門》觀後感 篇17

  2016年很快就人過去了,這一年裡看了很多電影,起碼有三百多部吧,每天看一部電影是起碼的堅持,而在這麼多電影裡,比較喜歡的並不多,前幾天有朋友問你的華語年度五佳有哪些,我毫不猶豫的說出了四個,都是大家都知道的高分電影,第五個在幾部差不多的電影裡斟酌再三,才報了出來:《生門》。

  這並不是一部大家都知道的電影,紀錄片本身娛樂性不強,也沒什麼大場面和畫面效果,所以排片少,票房也低,很多觀眾都會忽略它,認為看不看無所謂。但其實,這不僅是年度最佳的華語紀錄片,甚至也是年度最好的華語片之一。

  影片講述的故事每天都在現實中發生,看上去有點血,有點汙,有點驚險,講的是婦產科的故事,鏡頭沒有任何遮掩的對著產床上等待分娩後手術的孕婦,以及床邊的丈夫、父親,情節是的生兒育女的過程,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事,給下一代推開生命的大門。

  生育是幸福的,可又未必全是幸福的,《生門》通過幾組家庭不一樣的生育過程,展現了生門前後不一樣的人生百態,這裡,有欣喜和期盼,有焦急與失落,忐忑,擔心,焦急和抉擇,苦痛,怯懦,自私和無奈,還有平凡,卑微或偉大。

  幾乎涵蓋了老百姓生孩子的每一種狀況,夏錦菊,已經預料到難產的狀況,隨時都可能血崩,在切除子宮和保住生育權的生死關門,她對醫生說,你再給我試一下,我要子宮。還有李雙雙孕齡28周,優生科表示嬰兒可能是不健全的,而產科的醫生一遍一遍告訴她和她的丈夫,把寶寶想成不健全是不對的,你要尊重這個生命。

  還有陳小鳳,比身體不好還懷了雙胞胎更糟的是家境不好,丈夫借不到五萬塊手術費,大伯哥在老家奔走,幾十幾百的借,與時間競賽,就是要保住大人和孩子,而最終生下來的孩子只能放在隔離室裡,每個孩子十幾萬的醫療費,當爸的看似狠心,說誰能出錢保住小孩子,就把小孩子領走,以後再無關聯,但轉眼間就奔淚了。

  或許並不是每一個生命的到來,帶給人間的都是歡樂、溫暖和幸福,還有很多很多,貧困、偏見、壓力,像繩子一樣束縛著他們,驅趕著他在人生的路上,必須在很簡單的人生路口上面臨生離死別,而我們卻經常的忽略真實的故事,卻去看那些庸俗無聊的把假大空包裝成得有思想的戰爭片或者型別片,或許,我們的人生也正在面臨一道人性的生門,過得去,我們還是文明的,善良的,過不去,我們的文明就會倒退。

  從這,又要說起一個老話題,電影應該像《羅曼蒂克肖亡史》那樣有追求,背對觀眾托起藝術,還是像《長城》那樣唯利是圖,以堆徹話題與卡司為能事,觀眾更需要一碗有營養的雞湯,還是一桶甜膩的爆米花,或者是兩者都需要呢。

  公和婆都有道理,有人會說,爆米花隨便吃吃無所謂,但是我想說,架不住聚沙成塔,滴水穿石,好的電影可以流傳,壞的電影卻是會氾濫的,當我們不珍惜手中的電影票,每次都投給那些無聊的商業片,那麼這些文化垃圾就會被縱容,兇猛的繁殖,現在是每年幾百部爛片,十年後可能就是每年幾千部爛片,就像饕餮一樣吞食文明,讓我們的孩子都生活在垃圾場裡,所以,為了給下一點少留一點垃圾,請珍重手中的電影票。

  想想人類的發展速度或許是太快了,遠遠超出了主的想象,短短几百十萬年不到,從掌握了火種的野人,飛躍著跳過了石器和青銅時代,並在蒸汽時代利用核動力瘋狂加速,在最近一百年裡做出了飛出太陽系的飛行器,曾經像神話一樣的AI遍佈家家戶戶,我們現在什麼都不缺,但有些不好的東西是時候清理一下了。

  說回《生門》,趁著電影還有一點點排片,強行安利一下。沒有什麼值得讚揚的技術,也不是特別的題材和故事,無非是一群普通婦女生孩子的故事,但是在觀看的時候,你會覺得有意義,會五味雜陳,會百感交集,就好像看到了自己初生時的蠢蠢欲動,也彷彿聽見了那一聲既陌生又熟悉的啼哭。

  《生門》觀後感 篇18

  昨天在講堂看了陳導的《生門》的超前點映,看完之後感慨頗多,一時湧在胸口理不清頭緒。影片就像導演所說的,沒有固定的要告訴觀眾的某個意思,只是用給觀眾呈現出來,希望觀眾去發掘去探索,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今天早上被“羅一笑父親的羅生門”給刷了屏,現在就從紀錄片《生門》和“羅一笑父親”這兩個方面來發表下感慨。

  首先還是從影片說起吧,由於影片中包含的內容很多,現在先從影片的名字說起吧。“生門”這兩個中國普通的漢字組合在一起卻顯得異常的孤僻。在乍一看到片面的時候,我以為是一部不知道怎麼樣才能矯情到死的高大上的文藝片,看了簡介之後才知道是紀錄片。現場主創和專家也對名字做了解釋和讚賞,專家說這個名字很有哲學味道,而且英文名“this is life”取的很貼切。也學這個玄而又玄的名字正符合了陳導讓觀眾去挖掘的意圖。我覺得去掉這些大高手的東西,如果單從內容上來說可以稱為《貧困家庭的不幸以及他們的早產兒》。

  影片的攝影很生猛,開頭就是產房生孩子的撕心裂肺,但是導演並不想先用著猛烈的鏡頭吸引眼球,因為這生命的鏡頭只是表象,生孩子背後生活的現實卻更加的生猛。“菊小姐”在產房兩次停止了心跳,“雙小姐”的老公因為孩子發育不全要判孩子死刑,“鳳小姐”家人為了孩子和她跑偏了全村幾十戶人家終於籌到了五萬塊錢,還有一位小姐忘記了名字,是因為受不了農村的閒言碎語定要生一個兒子。影片選區的四個故事都是早產兒,情況都比較特殊,如果單從英文名字來看,這個影片名取得不恰當。但是影片中有太多的平窮與富貴、醫生與患者、非要生個孩子和不想要這個孩子等等的對比。所以影片要表達什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影片的敘述手法是我們文學中慣用的敘事手法“欲揚先抑”。影片開頭的患者家屬像個“無奈”,醫生也冷血到極點,隨著敘述的展開,這些“無奈”和“冷血”都進行了很好的解釋。作為一個農村出生沒有知識的高齡爸爸,即想保護妻子,又想保護孩子,還沒有錢,那真得是沒有辦法;作為整天接觸生死的醫生,對付欠費不交的病人,生死關頭猶豫不決的家屬,那真是得理智再理智。

  看完影片之後覺得,沒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千萬不要做手術室的醫生,還沒有把病人救活就已經把自己折磨死了。這個世界沒有錢真的不行!

  再結合今天“羅一笑父親的羅生門”事件,更加的覺得,在這個社會上沒有知識真是太可怕。認知水平和思維方式直接導致了你的生活。影片中“鳳小姐”的家裡是農村的,為了湊集五萬塊手術費哥哥跑了幾十戶人家,一點一點的接過皺巴巴的零錢,為了生命低聲下氣的去乞求。再看看今天的“羅炒作”事件。真是有的人勤勤懇懇地活著,但活著那麼的艱難,有的人輕輕鬆鬆欺騙大眾,昧著良心騙取錢財。人生就是這麼諷刺。

  希望我們的社會變得越來越好,就像影片中的醫生主任說的:如果有一天看病都不要錢了,那就好了!

  《生門》觀後感 篇19

  作為一部將鏡頭聚焦產婦的紀錄片,《生門》用4個不同家庭背景的產婦故事,為人所見的並非僅只是母愛的偉大,而是在新生命誕生這個本該充滿喜悅的生之門面前,中國現實社會的殘酷與普世價值的愚昧下人性的私慾,真實的力度使電影猶如一面鏡子,審視著我們的生活。

  就電影來說,《生門》可謂比很多劇情片都要來的更為有張力,4個不同產婦故事的交織,有人命懸一線,有人捉襟見肘,有人取捨兩難,有人執於生男,這部記錄片雖然也對母愛有著動人的記錄,但愛讓人不經感概早已不再是這部電影的主旨,它更深層次讓人洞察的是不同背景不同層次在這個本該寫滿愛的新生中人性的私慾,如若不是在危急時刻執於保留子宮,那麼夏錦菊不會命懸一線,如若能正確客觀面對生活的境況,而不是在極端貧窮下還要執於生孩子,又怎麼會有這樣陳小鳳這樣悲慘的境遇,如若不是因那非要男孩不可的重壓,亦不會有曾憲春的賭命懷胎,而李雙雙的故事則更是顯而易見的將金錢與生命,至於了人性私慾的拷問之下。

  就觀感來說,這是一部讓人看後心態尤為複雜的作品,它既有著生命的動容,但也有著如鯁在喉的深痛,其實每個人誰又敢說自己沒有著已自我為核心的私慾?只是這個聚焦於醫院產房的這四段故事把這種私慾最大程度的呈現了出來,其所寫照的是處於時代變革下,傳統的生之慾與現代理性文明間激烈的對撞,而在一個尚無法實現免費醫保,甚還不能將生命高於一切的口號在醫院變為有法可依的中國現實制度中,這種對撞亦形成了電影深刻的內在縱深。

  可惜於也正是這種深刻的內在其實反成為了這部作品個人認為最大的敗筆,這在於結局處那尤為明顯的將電影止步於刻意拔高的母愛,而並沒有用更為出色的角度,賦予這部意蘊深遠的電影能與之內在想媲的收尾,而當我們能拋開那個刻意去著點的價值觀,《生門》真正的價值在於我們如何去面對個人的私慾,如何不讓這種悲劇的覆轍在自己和自己所愛之人的身上重演。

  個人的力量或許無法改變這個社會的問題,一部電影至少在中國也不可能去改變何般制度的缺陷,但至少我們能以愛之名,真正的去珍視生命的誕生,去珍惜我們的所愛之人,而不是將生命淪為自我的私慾之門。

  《生門》觀後感 篇20

  我的語言組織可能並不是很流暢,可能東一句西一句。但是希望看過的人能夠覺得獲得了一點資訊,讓你覺得想去看這個片子,讓你想去好好疼愛自己的家人。

  我覺得應該多拍一些這種有意義的紀錄片,鼓勵電視臺和各種網站多推廣一些這種有意義的東西。他會讓年輕人更懂得尊重自己的生命,疼愛自己的妻子和家人。這個社會不欠任何人的,雖然生而就註定有很多的不平等,但是這就是社會。希望所有的寶寶都能健康平安。

  我們是否改改變我們對醫護人員的態度?是否該對他們多一些尊重和諒解?

  看紀錄片裡很多罵醫生和護士態度不好,抱怨牢騷的,其實大家是不是應該對他們多一些體諒?!畢竟她們也是人,他們也和我們一樣有來自家庭的壓力,上級的壓力,他們更需要慎重的還有醫療事故,而他們所面對的最大的壓力是來自不間斷的患者和患者家屬,形形色色的人太多了,早就把她們的耐心和熱情磨沒了,但是他們至少還依然負責任的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即使態度不好又怎樣?相信醫生和護士不管是什麼樣的態度,他們都希望患者健康出院,早日康復。

  很抱歉我詞窮了。因為這個片子帶給我的更多的是正能量和感動。但是我的語言太匱乏了。

  《生門》觀後感 篇21

  先看了《生門》的電影,後又看了記錄片,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李主任要放第一個來談,我也好喜歡這位大叔:善良、真誠、專業好、幽默、善於表達。

  有些患者家屬帶有很重的敵對情緒,跟醫護人家吵起來;但李主任一溝通,家長馬上冷靜下來。因為李主任來了就瞭解病人情況,家人想法,後續處理;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沒有帶情緒,很開放、平靜的在處理。這裡插一句,所有的生物都善於防禦,對方一有情緒,很敏銳的可以感覺到並且自己也馬上進入防禦狀態。所以很難再溝通,省下的基本都是透過雙方激動的吵架來宣洩情緒。李主任很通透,而且不論對方怎樣,在溝通的時候他的平靜和淡定也能被對方無意識的感覺到,雙方進入溝通的狀態,太厲害了!人格強大伴隨的人品就更厲害了,他很直接的表達現狀:病人狀況和需要籌錢。但因為他真誠、善良和為病人考慮,所以他的話家屬是接受和服氣的,家屬也比較配合他。幽默是人格強大到一定程度後出現的,對比另一個人的表現應該是“抱怨”。別人說李主任還不休息啊,他說“我32號休息”,哈哈,此處同樣是表達自己,可愛之處馬上就出來了,請自行腦補並感受抱怨的說法。

  我感覺善於表達,是開放和真誠後的附產品。他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直接說了,很有力量,對方也能感受到這樣真誠;顯得善於表達了。

  二、從吸毒媽媽看到教育子女的重要性

  現在人一家基本一個或兩個孩子,如果孩子教育不好,長大後不自立,家長到老也不得安寧。那個公公沒有注意兒子的教育,忙於工作,媽媽也沒有管,結果兒子長大遊手好閒、惹事生非而且還吸毒。

  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艱難,現實的或者是心理層面的。孩子從小沒有一個正常的認知,和一些行為管教,他就會不知道怎樣是對自己好的,考慮以後自己的規劃發展,就變成了混日子、捱日子。家長的責任包括養和育,其實老一輩人基本不太會教育子女,他們以為孩子會自然長好。但是沒有教育孩子是不是能長好,充滿了偶然和未知。家長還是要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給孩子一個邊界,讓孩子生長的不恐慌和有方向。有了前面的基礎,孩子長大後才能自我教育;不然真是積習難改。

  三、從彈幕看到眾口難調

  呂女士(化名)的公公已經在四處籌錢了,一些彈幕還在說“公公只會嘴上說”,連抽菸都會說“沒錢還抽菸”,就好像一個人這時候就必須活得像條狗,有點尊嚴都被有些人指指點點,我感覺到了這些人的惡。好像人家必須符合他們的想象去表現才可以,才能讓他們滿意,不然就在彈幕上將自己的惡包裝一下秀出來。我覺得老人活得這個年齡是看開了,真是榮辱不驚了,而且比較樂觀的面對,我是很佩服的。人家老人家悟到了,而且表達出來了,也這是面對生活壓力的一種方法;就被人說只說會。想著怎麼出院也被人說想逃跑,說為什麼不賣房子;如果賣房子簡直是自殺式自救。呵呵,所以引用萬老師一句話“你不可能讓全部人喜歡你,也不可能讓一個人永遠喜歡你”,做自己就好了,千萬不能活在別人的嘴上。

  四、人生百態

  芸芸人生,活得都不易。不管這個人怎樣,醫生和家人都在全力救治,一個人對於家庭來說是很重要的,醫院也比較人道主義。無論你有錢沒錢,醫生都在努力救治,這是我很感動的地方。我們健康的人確實更應該珍惜生命,活得灑脫一些,讓生命閃亮。

【《生門》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