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電影>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

  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讓我是回味無窮 ,整部電影看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貧窮、落後,教育更落後,第二就是山區也有人才,短短的一個賽跑,講述了山溝裡有多少有用的人才。第三,執著,為了一句承諾十三歲的魏敏芝為了一句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隻身來到城裡尋找輟學的張慧科,受盡了艱辛。

  我是含著眼淚把這部電影看完的,在這樣的窮山溝裡,貧窮和落後制約著人們的生活,沒錢讀書,沒錢看病,貧窮使很多小學生很早的輟學,同時,貧窮、交通不便使很多的老師不願意到這裡教學;當張慧科被找回來時,孩子們看著好心人捐來的粉筆,是多麼的驚喜,多麼的興奮,魏敏芝老師讓孩子們一個人在黑板上寫一個字,我看到了這群孩子有著多麼強烈的求知慾和對美好事物追求的興趣;可是,因為貧窮,他們沒有好老師,更沒有教學資源;更可怕的是因為沒錢而可能隨時輟學。

  在這樣的窮山溝裡,有多少祖國的花朵,他們都是祖國未來的人才,而因為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消失在蒙芽之中,電影用兩個簡單的段落來描述這個場景,一是挑選體育尖子,二是魏敏芝不讓那個學生去城裡讀書而追車,表現了山裡的體育人才。表現的越簡單越讓人深思,是有極個別的學生被送到好地方去讀書了,可是更多的學生呢,還得留在這個窮山溝繼續接受教育,所以辦好窮山溝裡的教育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啊。

  山裡的孩子有著不怕苦,不怕累而執著的精神,張慧科輟學去城裡打工了,魏敏芝去城裡尋找他回來,三天三夜,想盡了各種辦法,寫廣告 ,找電視臺臺長上廣播,其中的點點滴滴都是那麼的艱辛,魏敏芝老師執著感動了廣播員,感動了路旁的行人,更感動了電視臺臺長,從而找回了張慧科,更感動了所有的觀看電影的人;我們這群可愛的山裡的孩子們,他們也是祖國的花朵,也是祖國的未來,我突然感覺身上的擔子好重, 我一定要不怕苦,不怕累,挑起這山區教育的重擔,不辜負社會賦予我的這份使命,改變山區教育要從我做起。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2

  《一個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師與學生張慧科之間矛盾的發生、發展、結局,幾乎是影片的全部內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隨著這一矛盾的'變化逐步表現出來了。

  作為一個老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為一個人卻有著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為一名合

  格的教師 ,反之,則是符合邏輯的。 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這對於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難道不是更具指導意義嗎?對於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對事業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恆的人來講,不是極具規勸意義嗎?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個人,一個也不能少”的語言和實際行動很好地體現了主人公堅強不屈的性格。因為把生命能量發揮到極致去實現自己的信念的精神總是讓人佩服且感動的,試想在現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文明的急劇膨脹反到成為了許多精神空虛者最美麗的藉口。他們以此為由遊戲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爛,卻有著動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來,吃喝嫖賭樣樣會,不枉人間走一回。看看,多麼瀟灑,多麼豁達,在揮霍浪費上面心比金堅、勢不回頭、大義凜然得讓人心碎,比革命時期為人類共同理想奮鬥而被捕就義前的烈士們還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會享受不會創造的頭腦總是讓人感覺十分悲哀的,而把個人利益凌駕於一切利益之上者,當屬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400字。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臺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臺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眾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準了理當如此。只是那麼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於這一點我覺得只有一個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為之震,久難忘懷。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3

  記得曾看過張藝謀導演的一部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在電影中,高老師囑咐代課教師魏敏芝說:“教育對每一個孩子都十分重要,要想辦法讓來上課的孩子一個都不能少。”可在那個經濟落後的地方,還是有的孩子因家境困難,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年僅13歲的魏老師恪守著自己的承諾,想方設法終於讓所有的孩子一個也沒有少……看完了電影,我雖為魏老師的敬業精神所感動,但也有些不以為然,當人們還在受著衣食住行的困擾之中,是否接受教育並不是最重要的。

  後來,在課本上學習了“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其善也”。才真正領悟到教育的含義。感受到教育是一種力量,更是改變人的命運和開啟未來大門的鑰匙。在接受教育中,讓人們獲得知識,增長能力。否則就如同無人過問的植物,難以適應發展變化的社會。教育對一個國家也同樣到關重要,沒有了教育,科技就不能發展,經濟就不能繁榮,社會也無法進步。雖然,現在我們國家的教育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而且就我們國家自身來說,教育的發展也相當不平衡,經濟落後的地區,很多孩子都無緣於學校,無緣於教育。“一個也不能少”這個責任是多麼的重大,任務是多麼的艱鉅啊!

  為此,我們這些生活在幸福家庭的孩子們都應該珍惜自己的學習機會,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學習,自覺接受教育,長大後真正為國家、為社會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讓我們在教育中感受幸福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未來。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4

  一天,我在電視上觀看了《一個也不能少》的影片。雖然影片沒有歐美大片那樣惹人看,但它卻有另一種強大的力量震撼著觀眾--那就是責任的分量。

  片中主人公--鄉村民辦小學教師魏敏芝到水泉小學代課,學校裡只有28名學生,她的責任就是在她代課期間保證28名學生都能上學。在她任教過程中,有兩名學生由於家庭困難上不起學而退學到城裡打工。魏老師憑著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竭力找回退學的兩名學生。經歷了千辛萬苦:徒步走到城裡,四處尋找,張貼尋人啟事未有結果後,終於在電視臺的幫助下找到失學的學生,並由此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我想,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在鼓舞著她。記的影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高老師在去省城辦事老師正是牢記這一囑託,激發了內心的責任感,才使以後一系列的“壯舉”成為現實。前留下了這樣一席話:“這裡的28名學生是全村的希望,在我回來前,一個也不能少!”魏老師正是牢記這一囑託,激發了內心的責任感,才使以後一系列的“壯舉”成為現實。

  影片放完了,而我依然沉浸在那一幕幕感人淚下的情節裡。我為一名年齡幾乎和我大小的女代課老師為了找回輟學學生歷經千辛萬苦的強烈責任心所感動;為60多歲的老教師為了貧困山區小學兢兢業業教學數十載的敬業精神作感動;為28名貧窮山區小學生在四面漏風的艱苦學習條件下依然刻苦學習的精神所感動;為幫助代課老師回找輟學孩子的社會眾多好心人所感動。回想我們生活學習在舒適的環境中,有茅老師等這樣一批耐心負責的好老師教我們,可我們卻不能充分珍惜這良好的學習機會時,我的視線已被淚水模糊 ……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5

  星期日,爸爸給我看了一部特別感人的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一個都不能少》,其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那位僅僅只有13歲的魏老師。

  在一個貧窮的山區,有一位高老師因家裡有事需要請26天假期,在這段時間裡的,他把自己的教學任務託付給一位年齡只有13歲的小姑娘魏敏之,讓她來教這些學生。電影裡關於魏老師對學生們的關懷數不勝數,非常感人,比如:有一位叫張衛科的學生,因為家裡貧困,心裡想著到城裡去打工賺錢,在沒有經過老師同意的情況下,就私自離開村莊到城裡去,當魏老師得知訊息後,心裡萬分焦急,她最後決定自己借錢到城裡去尋找張衛科。到了陌生的城市,她呆呆地站在街道上,無助地看著繁華的街道,賓士的車輛,擁擠的人群,她也不知道如何去尋找張衛科,她絞盡腦汁地想了許多辦法,可仍無濟於事,最後在好心人的指點下,透過電視臺終於找到失蹤的張衛科同學。

  看了這部電影,我內心很震撼,魏老師只有13歲,她的年齡比我還要小,她不但承擔起一個老師的責任,還能做到了一個優秀老師所做的許多感人事蹟。我想對魏老師說:“雖然您是一個代課老師,但您是一個很負責的優秀教師,學生少了一個,本來您並沒有義務一定要去尋找,您可以不管他的,可您並沒有這麼做,而是自己借錢,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地想盡一切辦法把他給找回來了,這份愛心和勇氣很值得我學習,如果是我,我不一定做得到,我也許沒有這份勇氣,因為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裡,我會感到恐懼,寸步難行,不要說去找人了,平時我連自己也照顧不好,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作為13歲的女孩來說,我想您也一樣會有平常女孩子們通常的缺點,但您就是憑藉著灼熱的愛心,堅定的信念和勇氣,克服了這些困難,取得勝利。

  透過這部電影,我內心感觸很大,我也默默地下定決心,我要向魏老師學習,學習她那份強烈的愛心,那份堅定的信念,那份神聖的責任感,不斷鍛鍊自己,增強信心,讓自己茁壯成長。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