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書筆記>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通用1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那麼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讀書筆記(通用1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1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馬爾克斯的一部小說,他以魔幻現實主義的筆法寫出了加勒比海沿岸小城馬貢百年的歷史我定位它是繼《創世紀》之後,首部值得讀的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當然了,這部鉅著也被後人譽為“魔幻小說界璀璨的明珠”。

  首先,這部作品的題目首先給讀者以深遠的思索,其次,它還體現了哥倫比亞人民的現實而又充滿創新的生活。

  馬爾克斯曾言:“活著為了講述生活,生活並非一個人的經歷,而是他的記憶。”《百年孤獨》裡描述的那樣一個幾乎神話般的世界,那裡有馬爾克斯童年眼中拉美國家真實歷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會百年變遷的縮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識,同時也融入了人類百年生存的鬥爭歷史和凝聚的經驗和精神,同時還提出了對現代人和社會命運發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討。所有這一切的內涵意義使《百年孤獨》成為一部具有史詩意義的作品。

  小說情節曲折起伏,稍稍令人迷惘。小說主人公佈恩迪亞上校出生於小城馬貢裡的一個貴族家庭。這個家族先後由衰轉盛,由盛轉衰的百年興衰史,一百年的時光輪轉,又回到了從前。故事情節曲徑通幽,引人入勝。給人以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思索。這部作品還這本書以很大篇幅地把 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

  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不過對我而言,單從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覺來說,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與以往容易入書入戲的我不同,百年孤獨裡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牆。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因為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為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一部家族的興衰歷史,可能不只是反應區區一個家族,還可能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乃至於整個人類社會。作者以小見大,對人類的發展和前途的擔憂和希望在筆尖如同潛龍游走一般隱藏在間行間。固然,是需要讀者用心去讀才能領悟和發現的。細細地品讀,你會發現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無限的智慧結晶。

  讀完《百年孤獨》,我感慨萬千,可能並不能全部用文展現出來,所以,希望大家和我,用心去交流和溝通。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2

  這個暑假我反覆讀了一本書——《百年孤獨》。讀第一遍的時候,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無數的倒敘、插敘給弄暈了,根本不解其義;讀第二遍的時候,我把七代人進行了排列,終於使書中的人物對號入座;讀第三遍的時候,我連同《百年孤獨》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進行了瞭解,於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為作者,為書本,為拉丁美洲。20年來,我在孤獨中體會其中的孤獨,並飽受折磨。為了排遣孤獨,我不斷地向我的朋友推薦《百年孤獨》,分享孤獨,理解孤獨。

  孤獨是可怕的。

  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政客們的虛偽,統領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歷程不斷重複著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專訪時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

  作者著書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眾要團結起來,走向文明,走向開放,走向繁榮。

  孤獨是自閉的。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

  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線起來。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死了,連同馬貢多的文明。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

  於是,書中結尾是: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群螞蟻吃掉。

  孤獨是需要反省的。

  讀完書本,掩卷深思。《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著書的涵義無疑是深遠的:他是要透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擺弄的正確途徑。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無論是文章架構,還是內容選擇;無論是敘述方式;還是表現手法;無論是典故引用,還是故事編排,無不採用其極,令人匪夷所思。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可謂是眼花繚亂。

  作者的匠心獨運,文章的跌蕩起伏,儼然是對讀者最大挑釁。在不可思議的奇蹟中,在現實交錯的生活中,在血淋淋的現實中,在荒誕不經的傳說中,使讀者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進而理解孤獨的本義,理解《百年孤獨》的奇特。

  孤獨是需要摒棄的。

  “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是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對照《百年孤獨》的現實與背景,我們不難發現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由此,我們想起了晚清政府閉關鎖國以至慘遭蹂躪的結局和新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而重新崛起的歷程。

  《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完成鉅著後曾有一個夙願:希望一百年孤獨的歷史永遠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但願,作者的苦心和夙願夢想成真。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3

  讀完,心裡留下點點的回味:一片土地—馬孔多、一個家族—七代人的掙扎輪迴、錯綜的性、情關係和因此衍生的家族;最難記得的是不同的音譯人名和同一名字下不同的人……

  對拉美史沒有什麼概念,也不知深層代表著什麼,所以也沒有讀出拉美的味道。故事本身沒有太吸引人的地方,反倒是讀完後對人物關係的理順越品越有味道,家族和馬孔多生、住、壞、滅越品越有味道。

  烏爾蘇拉,家族“生”“住”的締造者,開創者,除了給下一代以生命外最偉大的任務便是創造了家族物質基礎與精神傳統,但對不能把握的事也顯出了家族衛道者的無力,最諷刺的是再烏爾蘇拉人生的最後卻被後代們塗鴉式的玩弄了兩年。她盡責的愛著每個子孫,創造了家族的小生意,蓋起了家族的大房子,佈置了房子的一切,全力維繫著家庭的血脈;在不損壞家族榮譽的情況下給他們最大的自由空間,堅持著生活習慣,就在阿爾卡蒂奧自由派獨裁當道時也堅持彌撒等;她致死保護著陌生人的金幣堅持著信譽。

  生命將近時,她隨盲,卻仍努力的去為子孫犧牲奉獻著,在被後代塗鴉的玩弄了兩年後,生命在迴光返照似的再次努力後結束,並致死保護著家族的榮譽—沒有因困窘說出金幣的下落,最後以回到嬰兒大小的死亡方式死亡,也值得人深思的。她的兩個兒子:一個周遊世界,卻帶回了放蕩與混亂;一個想奪取自由,卻得到延綿的戰火與無盡的迷失。

  庇拉爾·特爾內拉這個為家族誕生了第三代子嗣的女人,卻是家族“壞”的開始,她不羈的笑聲、理不清的性關係、身上煙味、紙牌算命……都是被烏蘇拉爾拒之門外的原因,但她卻孕育了家族的第三代的生命,卻也見證了第三代的橫死。她的第一個兒子—不知身世的兒子阿爾卡蒂奧—險些釀成母子不倫,此外,阿爾卡蒂奧還是一個在自由派下徹底的殘忍獨裁的人,後死於保守派下;第二個兒子,知其為母的兒子奧蕾莉亞諾·何塞又一次出現了姑侄不倫的苗頭,橫死於亂軍中;好在兩次不倫都被拒絕,不然家族的滅亡會來的更早些。

  桑塔索菲亞·德拉·彼達—阿爾卡蒂奧之妻,這個為50比索而奉獻自己的女人孕育了第四代,延續著家族的“壞”。她的兩個兒子,在名字與第二代互換的情況下集成了第二代兩個祖先的事業,奧蕾莉亞諾繼承了不勞而獲與無盡的享樂;阿爾卡蒂奧,則繼承了對自由的追求與迷失。

  真正的“滅”始於費爾南達,這個生活在父母給予的`世界的女人,在掌控了家族的生活後,便將家族拖入了無盡的深淵。相對於烏爾蘇拉,她沒有給子女任何自由,她設計並安排著子女的一切,卻收穫了最惡毒的結果。而,佩特拉·科特斯—奧雷里亞諾第二之情婦這個烏爾蘇拉式的人物,卻被命運拒於家族之外,以“令人不解”的方式供養這家族,但也沒有組織家族的幻滅。

  費爾南達的子女沒有任何自己的追求,知識她幻滅家族中的工具,梅梅的兒子與烏爾蘇拉·阿瑪蘭妲(這個名字基本代表了這個人的命運,返回馬孔多的開始,她便如烏爾蘇拉似的要重振家族與馬孔多,但接下來便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阿瑪蘭妲,完成了對愛情的追求,只不過致死,她也不知道那是“不倫”的愛情)最終在不倫之愛中結束了家族……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4

  一本著名的書直到最近才決定出版。我看了一半,但我發現人們的名字有點混亂。趕緊在網上搜索,發現不僅是少數幾個人把別人的名字搞混了,還有已經存在了一百年的孤獨家族的家譜。閱讀家譜是一個好方法。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它不像外面的世界那麼好看,那麼有意義。靜下心來想一想,卻有一種滋味湧上心頭。

  就像書名一樣,作者講述了一個有著百年曆史的家庭,一個孤獨的人物的生與死。這個家族的祖先定居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在這個寧靜的世界裡過著平靜而嚮往的生活。當更多的人或物從外面來到這個小世界,它開始靜靜地進化。就像人類進化一樣,它也需要發展。它開始有戰爭,工廠,甚至彩票。當我讀彩票的時候,我突然明白了彩票的由來,欽佩人類的智慧,當然還有作者的淵博知識。這顯然是一部人類發展史。

  由於外界的不斷湧入,馬孔多村逐漸受到其變化的影響。首先,外部資訊推動了小村莊的發展,然後走向衰落。像我們自己一樣,我們必須而且很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影響。我們應該接受好的和壞的。幸運的是,我們可以選擇接受哪些,拒絕哪些。

  人生在世,無論是富貴榮華,還是不幸不幸,人總是要從生到死的,這是規律;一個村莊的發展也會從一無所有走向一無所有,從一開始的建設,發展到整個人類的衰落,當然也不會脫離自然規律。佛說人生苦短,不必擔心不愉快的事情。理論上,每個人都知道,但在現實生活中,恐怕很難有人做到這一點。就像在學校學習一樣,你一讀懂一本書,但是當你參加考試時,你就會變得愚蠢。只有透過親身體驗,我們才能喚起自己對生活更深層次的思考。不管有多少理論,它們都只是理論。最多也就是加快和深化我們的反思。人的感情。他們生來就是要體驗各種生活,品嚐各種生活。幸福生活不僅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理想。然而,我擔心只有那些經歷過各種味道的人才會知道自己更喜歡哪種味道,並珍惜它。

  孤獨,在我看來,是超越自己底線的內心的平靜。在一個複雜的城市裡,往往渴望內心的平靜,最渴望有一段安靜的時光,翻一翻書,哪怕什麼都看不懂。而和平足矣,卻又嚮往迴歸複雜的世界。太奇怪了。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5

  《百年孤獨》這部作品具有濃厚的拉丁美洲色彩,不僅有殖民者帶來的西方科學文明的現代化生活,而且同時還存在大量宗教迷信的封建式的,甚至是原始部落圖騰崇拜式的生活模式,這些跨度極大,差異迥然的生活形態又非常和諧地混合成一體,透過布恩迪亞家族的百年家族史,反應了拉丁美洲的“神奇”現實。

  這種“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是用“魔幻”的手法著重表現現實,反應當時的社會現狀與遭遇,一個家族的姓名的“輪迴”,一個家族命運百年前就被預見,最後如海市蜃樓般消失,好像一個經營許久,又龐大的家族,說不見就不見,可是這也是當時那個民族人民的虛無縹緲的心理吧,什麼東西都是不可抓住的,財富,地位,命運,一切……

  裡面還寫到了“失眠病”“健忘症”,這個情節的象徵寓意是耐人尋味的,它在告誡拉丁美洲人民,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正在被人遺忘,是非常危險的,這個經歷了許多滄桑變化的馬孔多小鎮正是一百多年來孤獨而又多災多難的拉丁美洲大陸的象徵。

  中國傳統中寫一片彷彿與世隔絕的土地大概都是一片淨土,遠離是非的“桃花源境”,可是這裡給我的彷彿與世隔絕的土地確實一個虛幻恍惚,倫理混亂,聲色酒肉的地方,赤裸裸地將人的各種“欲”展現其外,這或許就是民族文化與民族背景的不同吧。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6

  《百年孤獨》就是一部布迪亞家族的衰落史,裡面的人物關係錯綜複雜,各種混亂,到後面直接都記不得誰是第幾代了,只知道是誰誰誰的孩子,能記得的就是下面的這些人物關係了。

  庇拉爾·特爾內拉與奧雷里亞諾兩兄弟都發生了關係,還給奧雷里亞諾哥哥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生了一個兒子阿爾卡蒂奧。麗貝卡和阿瑪蘭妲同時愛上了來組裝自動鋼琴的皮埃特羅·克雷斯皮,而奧雷里亞諾愛上了一個年僅九歲,論年齡足可當他的女兒蕾梅黛絲。麗貝卡和皮埃特羅·克雷斯皮折騰了許久仍沒走進婚姻的殿堂,兜兜轉轉何塞·阿爾卡蒂奧歸來和麗貝卡3天內就結了婚。

  當初說非蕾梅黛絲不可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與十七個女人生下十七個兒子,卻在一夜之間都被逐個除掉。阿瑪蘭妲為拆散麗貝卡和皮埃特羅·克雷斯皮陰差陽錯害死蕾梅黛絲,後來卻拒絕了皮埃特羅·克雷斯皮的求婚導致他自殺,阿爾卡蒂奧任意妄為後被槍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在慄樹下昏沉度日。阿瑪蘭妲將庇拉爾·特爾內拉與奧雷里亞諾的兒子奧雷里亞諾·何塞的撫養成人,他出走後懷著秘密的目的回來,一心要和姑姑阿瑪蘭妲結婚。

  整個家族除了烏爾蘇拉算壽終正寢,其他所有人都不能算是正常的生長死亡吧!

  布迪亞家族的衰落史:家族的第一個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奧雷里亞諾和阿瑪蘭妲·烏爾蘇拉生出的孩子有條豬尾巴)被螞蟻吃掉。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7

  如果一生只看一本書,一定是《百年孤獨》;如果書架上只放一本書,一定是《百年孤獨》;一千年後還可能流傳的“老故事”,一定是《百年孤獨》。

  因為這段簡介,我毫不猶豫的買下了它,未拆封,有層薄膜包裹著,好奇著寫的啥,居然有這麼高的評價,弟生日那天,才撕開再首頁寫了祝福語送給了弟,過了很久很久,再次見到這本書時,發現我寫的生日快樂那一頁被撕了,問及弟,弟說他們班上同學搶著看,可裡面的內容太少兒不宜了吧。滿臉疑問號的我初次開書頁,發現原來讓弟害羞了,也讓他同學誤會了吧。(決定下次送書一定送我看過的,內容過關再說[再見])那年弟18歲,

  其中內容描述實為生動形象,第一遍不好意思看,略看完,第二遍,想了解其中百年孤獨為何?還是未果;第三遍,最近感覺孤獨,想知道百年孤獨是怎樣的,欲求解,一口氣看完,有點點體會理解,但還是一頭霧水,人物關係上,和一好友說起是,他給了我答案,孤獨是來自愛。

  一字甚妙,原來因愛而孤獨,是這樣嗎?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8

  終於在各種晦澀難懂和初感興趣以及不斷強迫自己的過程中讀完了。巨大的孤獨感和沉重感,六代人重複孤獨與衰敗,給人一種無力掙脫的宿命感,所有人在孤獨的宿命中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掙扎,老何塞的探索求知,上校的反抗鬥爭,何塞阿爾卡蒂奧的潛心專研,奧雷里亞諾第二的放縱濫情,貝麗卡情愛孤獨,貝麗卡的自相矛盾,烏拉蘇爾的熱情堅守,最終都走向一樣的結局,孤獨。所有的掙扎都沒有意義,都是週而復始的從有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抗爭孤獨,到自閉,到被人遺忘,再到走向死亡。這種無法掙脫的宿命感才讓人真正感到結局的悲涼。

  感嘆於作者的諸多文學才華:

  一個是在對細節的把控上,比如橙色圓盤代表死亡的預兆,藍色的牆壁,藍色的選票以及藍色的信封所代表的新事物對小鎮的吞噬,上校心中那個父親帶他看冰的下午,何塞阿爾卡蒂奧腦海裡被看到槍殺刑行的場景,不斷重複的三千人死亡,貫穿全文的羊皮卷,烏拉蘇爾口中的豬尾巴孩子等等作者有意刻畫的細節,都讓人在這漫長的百年事件中找到了連線點,前後的對比與銜接實在是讓人驚歎不已。

  二是作者的想象力,隱隱約約終於好想知道一點兒魔幻現實主義的含義了,基於現實,用豐富的想象力為讀者營造了一個巨大的百年孤獨,對蟲子,螞蟻的諸多細節刻畫,對不同的人的孤獨的想象力,對每個人死亡的不同形式,讓人覺得似曾相識又不千篇一律,引人無盡的思考。

  三是作者對於孤獨的刻畫。不曾感到突兀和雷同,對於神態描寫和語言描寫著墨不多,看似冷靜周到的第三者敘述反而增加了悲涼的色彩,給讀者更深刻的反思,無論是誇張的環境描寫還是細節刻畫都恰到好處,世上再也不會出現第二個百年孤獨了。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9

  《百年孤獨》,這是一本壓在我床頭許久的書。這本書沒有太大跌宕起伏的情節,故事的發展令人意想不到,但卻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及對孤獨百年的思考。小說對每個人物的刻畫都非常的鮮明,但卻又那麼的空洞,展現出了孤獨。小說透過作者那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寫出了最真實的社會,整個小鎮就是社會的縮影。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說:“這裡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程序都停滯不前。閱讀此書,對我有很大的觸動:有了孤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守著孤獨不肯放手,一直孤獨也就真的成了百年孤獨。坦然的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一切總會過去,相信自己,陽光總在風雨後!

  這是孤獨,也是對生命的大徹大悟。如果我們沒有達到這樣的孤獨,或許是我們還年輕,沒有見識到生活最本真的面目。人生而孤獨,又試圖把孤獨變成獨處,期待在獨處中獲得自我圓滿。而孤獨是無法百分之百地轉化為圓滿的獨處的,在選擇享受獨處的同時,也增加了孤獨的相處。是逃避,是和解,還是機械地重複,這是由心情與境遇決定的。我們無需自憐自苦地感慨孤獨,至少我們比這個註定孤獨百年的家族幸福得多。總有一個時刻一樣東西能觸動心靈的弦,生未百年,死不孤獨。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10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苦苦地在世上掙扎。前日聽聞作者馬爾克斯與世長辭,情不自禁地拿起他的《百年孤獨》重溫一次。我沒有能力去評價作者與他的《百年孤獨》,只是認為書是一面照映內心的鏡子,閱讀書籍彷彿就是看到了自己。“孤獨”是一種愛的無能、是團結的對立面。

  這本書記載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與小鎮馬孔多百年的坎坷歷程。孤獨的宿命圍繞著這樣一個家族,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預示著他們相同的命運。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每個人的精神歷程都是一個圓。他們從小就孤獨、冷漠,這似乎是這個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點,誠如小說中寫道:“布恩迪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著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的沮喪。他們又以不同的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

  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一種神秘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最終回到起點,逃不出去的怪圈,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哀。孤獨的百年,孤獨的馬孔多人們渴望真情,但是怕孤獨的恐懼又無時不刻的侵襲人們,讓人倉皇不安,讓人為了逃避恐懼而相互之間越來越疏遠,作者把“孤獨”——這個無法擺脫的厄運,書寫的如此沉重、細密。

  馬爾克斯說“孤獨是一種愛的無能”。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對於“愛”缺乏能力,這是他們家族天性,他洞悉一切的眼神充滿著冷漠,然而這並不代表著他不渴望愛,只是他天性的冰冷,所以在摸到冰,他說“它在發燒!”——冰的冷在面對人性的冷時也成了溫熱。上校或許就是人性複雜多面中冰冷的一面,內心中總存在著難以觸及的部分,雖然渴望著有人能知道這一部分,和自己共同承擔這份未知,然而別人卻乏於理解,結果我們總會在某些時刻感覺與世界的格格不入,總是會把最真實的自我封鎖起來,所以上校把自己關起來製作小金魚,每次做了25條後又全部熔掉重做,週而復始看似無意義又瘋狂地迴圈。然而這就是“愛無能”,我們不願去溝通,愛就會成為可望而不可即的。

  阿瑪蘭妲的一生就是對愛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生。她一次次拒絕了自己所愛的鋼琴師,這種面對愛時的恐懼、惶惑,不正是我們在恐懼那些未知的將來時所表現出的焦灼麼,當別人要走進自己的世界的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在恐懼什麼,躲避什麼,然而又武斷地拒絕著。最終鋼琴師絕望地自殺,當我們回絕了愛的時候,所得到的只有悲劇、懊悔的沒有結果的等待。

  馬爾克斯還把孤獨這樣定義“孤獨是團結的對立面”。這個家族乃至馬孔多是孤獨的,因為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都是遊離的,每個人鎖在自己的空間裡。這個家族就像一個四分五裂的巨輪在滾動,每一個試圖聚攏家族的人都在徒勞裡被消磨,進入了另一種孤獨。烏爾蘇拉殫心竭力地維持著布恩迪亞家族,然而她就像在黑色的壁壘裡吶喊,聲音被困住,只有她聽得到來回傳蕩的迴音。

  桑塔索菲亞忍辱負重默默為家族操勞,但最終所有人像忽略空氣一樣感受不到她的存在。每個人都希望解開別人的孤獨,卻不知自己正處在另一種更悲壯的孤獨之中,然而正是這種交流被阻斷的孤獨成為這個家族衰亡的原因,這種孤獨把這個巨輪推動著,不斷地磨損著它,最終在孤獨裡消亡。這個家族的背後站著的是整個拉美大陸,也許直到近代以前,這千百年來美洲的孤立所形成的孤獨的性格是這片土地在中世紀以後蒙受劍與火災難的原因。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11

  “若干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加西亞·馬爾克斯在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百年孤獨》的開篇這樣寫道。布恩地亞上校的記憶猶如一滴墨水墜落在宣紙上,無法停止地渲染開來。

  恰如《百年孤獨》這個題目給人的感覺一樣,開篇這段話,馬爾克斯將時間和空間拉長延展,給讀者以脫離現實時間的魔幻般的感受。

  9年馬爾克斯開始創作《百年孤獨》,97年月29日小說發表。982年諾被爾文學獎授予馬爾克斯。馬爾克斯曾言:“活著為了講述生活,生活並非一個人的經歷,而是他的記憶。”《百年孤獨》裡描述的那樣一個幾乎神話般的世界,那裡有馬爾克斯童年眼中拉美國家真實歷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會百年變遷的縮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識,同時也融入了人類百年生存的鬥爭歷史和凝聚的經驗和精神,同時還提出了對現代人和社會命運發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討。所有這一切的內涵意義使《百年孤獨》成為一部具有史詩意義的作品。

  小說的情節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上演著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霍·阿·布恩地亞與表妹烏蘇拉近-親結婚,阿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與霍·阿·布恩地亞同房。布恩地亞於鄰居發生口角的時候,布恩地亞因為鄰居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攪得布恩地亞一家日夜不寧,布恩地亞家族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起初布恩地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著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地亞氏的命運急轉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著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女嬰,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自己。這個無疑充滿了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的女嬰,被螞蟻咬爛以後拖入了蟻穴。隨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作為實主義文學的代表,《百年孤獨》以複雜的背景和離奇的情節鶴立於拉美文學史之林,作品充滿了理想的光輝。遙遠的馬貢多小鎮上發生著離奇的事情:奧雷良諾領導了32次起義結果都失敗;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在晚年不斷地織裹屍布;奧雷良諾第二則是不斷地修理門窗;俏姑娘雷梅苔絲每天要洗好幾次澡;小鎮馬貢多一場驟然而至的雨持續下了四年十一個月又兩天,此後十年,馬貢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亞家族的人對美爾加德斯的磁鐵痴迷不已並且反覆上當;第七代奧雷良諾是一個出生就有尾巴女嬰,卻被螞蟻咬爛後拖進蟻穴;隨後一場颶風吹走了馬貢多小鎮,吹走了一切,比那場持續四年十一個月有兩天的暴雨帶走的更多……讀起來總是給人很虛幻很縹緲如此不真切的感覺。馬貢多百年的變遷和布恩地亞家族的興衰榮辱,是整個拉美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子。布恩地亞家族由於內戰和外敵,原本安定的生活轉瞬消失,家族命運急轉直下。與此相對應,在拉丁美洲,內戰連連,又有歐美殖民者的入侵。同時,家族的愚昧也拉美自身落後的寫照:家族成員的亂-倫與拉美文明程度的低下是相通的。面對落後和愚昧,布恩地亞家族不是追求變革,而只是面對過去,等待著“豬尾巴”的重現。這樣不思進取,最終只能導致馬貢多的落後,布恩地亞家族的衰敗,最後不可避免的被一陣颶風吹光。同樣,似乎也在暗示著拉美人民如果不思變革,最後只能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小說的結局布恩地亞家族連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道:“就在奧雷良諾·布恩地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後瞬間,馬貢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作者對於落後和愚昧的態度是徹底否定的,於是安排了一場颶風隊舊事物來了一次徹底的清理。“百年孤獨”,既是說拉美落後的時間之長,又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態:對進步和先進的漫長等待。百年孤獨,百年的等待。至於這以後,落後和貧窮還會不會出現,沒有明確答案,但是馬爾克斯的願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對夢想與光榮的嚮往,對獨立與自由的憧憬,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現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於形式的虛幻,找到了最終完美無缺的結合點。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12

  我常常自矜自己喜歡讀書,愛好書籍,卻又常常在讀書時極為偏好,興起試讀名著,卻又為那其中的晦澀難懂而撤退。事實上,於我而言,《百年孤獨》正是如此。

  讀過一遍,心頭複雜感情簡直無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這寫的到底是什麼東西?什麼奧雷里亞諾,烏爾蘇拉,阿爾卡蒂奧,本就對各種又長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遠之的我,更是讀起來費力的將人物與身份對上。最要命的是,父親跟兒子常常會起同樣的名字,讓我毫無頭緒,一遍讀下來,腦子裡好像有漿糊,真是一點感想也沒有了。

  不客氣的說,我實在是想著自己還有閱讀筆記,才硬著頭皮讀了第二遍。這一遍,我依舊不懂,卻感受到了內心有了什麼,咕嘟咕嘟的冒著泡泡。

  它看起來那樣荒誕,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著。

  讀書之前老師介紹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正是由此影響。此時我也是切身的體會了。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線起來。可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他的拉丁語,在家人心中只是瘋言亂語,幾十年後他才在那棵樹上死去。

  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

  就像奧雷里亞諾,不斷的戰爭,他甚至已經忘記了當初的目的,而是在殺戮,血腥中度過。他的結局停留在小金魚中。

  孤獨是感受,孤獨又無法感受。

  當奧雷良諾參透了墨爾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奧秘,一陣颶風將馬貢多抹去,從世人的記憶中根除,“因為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書中如是說。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13

  “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

  這是《百年孤獨》中將近末尾時的一句話,它前後呼應地總結了一個家族在百年之中的開始和結尾。讀過這本書的人無一不驚歎於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才華與想象。是啊,在歷史的河流中,有多少家族就像小說中的布恩迪亞家族一樣消失了,我們無法統計得知。但我們總會想,也許有一天我們自己的家族其實也會在歷史中消失的無影無蹤。想到這裡,我們才會理解作者的苦口婆心。我們在這世界上走一遭,其實能為世界和未來的人類東西並沒有多少。相反,如果我們肆意揮霍地球的資源反而會斷送整個人類的未來,毀滅整個人類的家園。然而,物慾,就像毒癮一樣,正在使地球顫抖,使人類一步步走向黑暗的深淵。

  言歸正傳,文中的主角們在生活中總是不由自主的對某些事物上癮,或者說形成習慣。奧雷連諾上校年輕的時候愛上了發動戰爭,但他發動戰爭並不是為了建立理想中的政府,而只是單單為了自豪感,榮譽感。在他晚年的時候,他又重新做起了青少年時期愛做的金魚,他做好幾條金魚後又將它們融化掉,這些情節,與其說是在消磨時光,不如說他對重複這些事情的過程上了癮,就像吸毒一樣。上校在戰爭中生了17個兒子,之後17個兒子又在動亂中被打死。上校的母親烏蘇娜活了一百多歲,但她的一生似乎只是在不停的做家務。而上校的父親的後代的名字裡幾乎都包涵奧雷連諾或阿卡迪奧。上校的妹妹阿瑪蘭塔性格怪癖,他的兄弟阿卡迪奧喜歡收集財富。但是,在時光的洪流中,上校的戰爭消失了,阿卡迪奧的財富消失了,阿瑪拉塔的怪癖消失了。一切使我們上癮的東西都會消失,甚至,我們認為不可戰勝的時光,其實也不存在。

  文中,吉卜賽人梅爾加德斯與普魯登希傲·阿吉廖二的亡魂和巫婆皮拉·苔列娜(上校與兄弟阿卡迪奧共同的情婦)的存在,讓我對魔幻現實主義興趣盎然。鬼魂,也會變老嗎?靈魂真的可以遨遊世界嗎?人真的可以預言未來嗎?小說的結尾是第五代人和第六代人的結合,呼應了第一代人布恩迪亞家族近親結婚的情節。從而使讀者產生一種誤會—-時間在沿著一個圓周流淌。

  讀完整篇小說,我在想,時光也上了某種癮吧?歷史之中,有多少事情是相似的啊。嫌貧愛富,恃強凌弱,雞飛狗跳,一地雞毛,花開花謝,生死存亡······等等等等。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14

  孤獨是什麼滋味?

  是不放糖的咖啡?

  是兩指間的煙火?

  是抽空了的軀幹?

  當你讀了《百年孤獨》後,或許會別有滋味在心頭。

  孤獨是一種執念。身處衚衕,幻覺中的目標就在衚衕深處,無法自拔。書中的代表人物是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孔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線起來。他帶一幫人披荊斬棘幹了兩個多星期,卻以失敗告終。後來他又沉迷於鍊金術,整天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裡。由於他的精神世界與馬孔多狹隘、落後、保守的現實格格不入,他陷入孤獨之中不能自拔,以至於精神失常,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

  孤獨是一種重複。同樣是為了某種虛幻的目標,又或是漫無目的,不斷地重複昨天的故事。就如書中的奧雷里亞諾上校,他發動了三十二次武裝起義,三十二次都遭到了失敗;跟十六個女人生了十七個兒子,這些兒子在一個晚上接二連三被殺死了;他自己遭到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二次埋伏和一次槍決,但都倖免於難;最終回到了起點:不斷反覆熔鑄小金魚。

  孤獨是一種麻醉。就如庇拉爾·特爾內拉,她透過與不同男人糾纏來麻醉自己。

  烏爾蘇拉是該書的一絲亮色。她沒有什麼文化,也沒有什麼深刻的思想,但是卻有著質樸的本色,無論什麼境遇。她一直活到自己的第六代出生,並且在暮年完全變瞎之後仍掩飾這一點,繼續自己的操勞和回憶。當烏爾蘇拉終於死去,力量的天平失衡了,她的子孫也在不久的將來灰飛煙滅了。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15

  《百年孤獨》是我高中時讀過的一本很好的書,它主要講的是,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

  讀完之後我對生命有了一個更加理性的認識,其實每個人都是孤獨地出生,在這世間恍惚幾十年並不漫長的日子轉眼就遠去了,然後再孤獨地死去。

  生命註定是個悲劇,因為我們從沒有融入世界,世界永遠是身外之物。如果有幸,能在茫茫人海尋得一個身體與靈魂都與自己萬分契合的人,與之存在一種可以稱之為愛情的聯絡,然後一起承受生命中不可逃離不可消除的深沉的宿命的孤獨。可是這般的幸運艱深難得。有的已失去了愛的能力,有的愛的深沉卻無處安放,有的死在這愛裡……在所有的愛裡,孤獨有增無減。

  生命只是一場幻夢。讀到最後,萬物歸一,才明白鏡子之城的意義。書中家族中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儘管不可避免地與他人打交道,但自己的個性太過鮮明,有人帶著恨過一生,有人帶著遺憾過一生。其實沒有任何一個人的一生是完美的。好好活著,人也就一輩子。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