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業規劃及測評> 人生職業規劃

人生職業規劃

有關人生職業規劃3篇

  時光飛逝,伴隨著比較緊湊又略顯緊張的工作節奏,我們的工作又將告一段落了,我們的工作又將在我們的努力下收穫新的成績,來為以後的職業發展做一份職業規劃吧。職業規劃的開頭要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生職業規劃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生職業規劃 篇1

  一、篤信“選擇大於努力”,註定做不好選擇

  諮詢者孫玲(化名)即將步入不惑之年,按照她的話來說,這些年來的困惑反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了。

  當我翻看她的職業經歷,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這位十五年前畢業的大學畢業生,道路卻越走越坎坷。

  十五年前,孫玲畢業於國內一所師範類院校的中文系,那個時候的就業壓力不像今天這般激烈,根據專業,孫玲很快找到了一所中學,在那裡做起了中學語文老師。

  不到五年的時間,孫玲漸漸開始厭倦了這份工作,她覺得每天面對一群乳臭未乾的孩子們,實在是看不到任何進步,眼看著身邊去企業打拼的同學們一個個混得風生水起,而自己只是一名微不足道的中學語文老師,內心總有一股說不出來的惆悵。

  “玲,想當年你在我們班裡怎麼也算是個學霸啊,你要是出來幹,我們這些人還不得喝西北風啊?”一次同學聚會上,大學室友阿芳說了這麼一句話,很多同學紛紛點頭附和,連連稱是。

  孫玲的內心再也按捺不住了,沒多久就向學校遞交了辭職報告。

  二、明明是好的選擇,為何依舊失敗?

  出了校門的孫玲暗暗發誓,這次一定要好好選擇,今後要讓這些同學對她刮目相看。

  聽說房地產行業很火,孫玲決定要去房地產行業大展拳腳。

  經過一番波折,正好有家剛成立不久的房地產企業正好缺人,願意給她一次機會。

  然而現實很快擊碎了孫玲當初的抱負。

  首先她看到資料就頭疼,而這份工作需要她每天閱讀大量的經濟、政策等方面的報道,特別是房地產行業資訊,需要對本地樓盤廣告等資訊進行蒐集,讓她倍感吃力;其次是撰寫專案宣傳資料,那股“濃濃的商業氣息”讓孫玲很不喜歡並且打心眼裡討厭;最後,這份工作還要她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在孫玲和他人發生過幾次衝突之後,她的境遇越來越尷尬了。

  不到一年的時間,孫玲就成功地被公司勸退了。

  幾經輾轉,孫玲找到了一家沒有名氣的私立學校,連起碼的社保等基礎保障都沒有,還動不動用各種考核標準剋扣老師工資,孫玲被耗的精疲力盡。

  後來的孫玲又嘗試過各種職業,但都是無疾而終。

  按照孫玲當年的觀點——“選擇比努力重要”,畢業十五年,換了好幾份工作,按理說應該小有成就才是,為何一無所成呢?

  秘訣就在於,沒有能力支撐的選擇不過是空中樓閣,禁不起現實的考量和評判。

  三、不是所有的選擇,都能稱之為“選擇”

  我們先來看一張選擇四象限圖。

  根據一份選擇的解決度和關鍵度進行區分,我們將選擇問題區分為四個維度。

  1、解決度高關鍵度低【不重要且很容易解決】,被稱為“小插曲”。

  這部分的選擇問題充其量只是小插曲,適合速戰速決。

  比如,關於早晨吃包子還是吃油條的問題,在你兜裡有錢的前提下,是很容易被解決的,同時,這個問題本身並不重要,所以,這類選擇不值得你花費精力和時間,完全可以憑心情隨便決定。

  2、解決度高關鍵程度高【很重要也能夠解決】,被稱為“高價值陷阱”。

  這部分的選擇都是你的能力能夠達成的,同時對你很重要,才值得花時間仔細進行思考的。

  比如,對一名學霸而言,TA在畢業時同時收到了好幾所名牌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至於選清華還是讀香港大學,這是TA需要花點時間仔細梳理的問題。

  3、解決度低關鍵度低【以你目前的能力無法解決且不重要】,被稱為“困難遊戲”。

  比如,對很多人而言,“後悔藥”這件事就屬於此類問題。

  就像前文的孫玲那樣,在諮詢過程中一再懊惱說“如果當時不從學校辭職就好了”,事實上,這件事情本身已經發生了,以她的能力根本無法改變過去,同時對於今天的.決策而言,這個問題其實沒那麼重要。

  有些人總是沉溺於過去無法自拔,就是陷入了“困難遊戲”而不自知,白白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4、解決度低關鍵度高【以你目前的能力無法解決但很重要】,被稱為“無底洞”。

  現實中,絕大多數人都會被這種選擇困擾,而事實上,你若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這種選擇壓根不存在。

  比如,一個剛上高中的孩子天天擔憂今後到底上清華還是上北大,就是屬於這種困擾。

  事實上,對這名剛上高中的孩子來說,最主要的任務是努力學習,等到有了一定的成績優勢之後,這類問題才變得有意義,否則就是“空想”。

  前文的孫玲第一步轉型的時候雖然選了熱門行業,但由於她的商業思維、溝通能力、資料分析能力等壓根沒有在前一份工作中得以鍛鍊和積累,就妄想透過轉行達到人生巔峰,不受挫才怪。

  想想看,你是不是也經常陷入這種“無底洞”呢?

  四、做出一份不後悔的選擇,到底有多難?

  斯坦福大學企管研究所創意與創新行銷課程教授、社會心理研究專家,被稱為“矽谷最有創意的人”和“現代選擇學之父”的邁克爾·雷在其暢銷書《成功是道選擇題》中明確寫道:

  “許多人獲得了財富、榮譽,但內心卻越來越痛苦,覺得生活缺乏意義,其根源就是最初的選擇出了問題。

  努力不達標時就用淺薄的腦子“深思熟慮”做出選擇,“一條路走到黑”才覺得自己錯了,太晚了。”

  邁克爾教授告訴讀者:做出正確的選擇需要步步為營,只有足夠的人生積累,才能選擇正確的道路。

  正如“選擇四象限圖”揭示的那樣,你只有在能力、眼界、學識等都達到一定的高度之後,問題的解決度自然會從低變高,那個時候你所走出的那一步,才叫做“選擇”。

  我們回到孫玲的案例中來。

  孫玲的錯誤,不在於一開始從學校逃離出來選擇了熱門的房地產行業,也不在於從房地產行業轉向私立學校,更不在於後面的幾次輾轉,關鍵問題在於,孫玲每做一份工作,都缺乏“事業心”,說白了,就是缺乏應有的職業態度和精神。

  比如,在孫玲的第一份中學語文老師的工作崗位上,如果孫玲能做到學校乃至整個地區的優秀老師甚至特級老師,情況可能會大不相同。

  想想看,如果五年後的孫玲已成為教壇上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在權威期刊上發表過很多專業文章,在學校內部負責過一些教研課題並取得了一些成果,我想孫玲的很多同學應該會紛紛對她表示敬慕之情,並且若干年後,他們會不遺餘力將自己的孩子送入孫玲的班級裡,到那個時候,她所獲得的成就感、社會地位及威望,一點也會不比企業裡的同學差。

  事實上,一個人從學校畢業只是代表TA結束了讀書的征程而踏上另一段征程,後面這段征程的名字叫“實幹”。

  五、直面現實,方能走出選擇的困境

  諮詢到最後的孫玲終於意識到,第一份工作其實自己並不討厭,如果當初自己真的能夠做到優秀教師的水平,那麼轉行房地產文案會比之前順利的多;即便這步不行,轉到私立學校,由於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拿得出手的成果,完全可以競聘到有名氣的私立學校任職,而不至於淪落到今天這般被動且無力的境地。

  沒錯,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之所以會在工作十年二十年出現巨大差異,是因為很多人都會不知不覺把命運交給一份未知的“選擇”:他們從來不去思考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到底做了多少事、又到底解決了哪些問題。

  太多的人做事缺乏耐心,恨不能找個工作從此高枕無憂、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攀登上人生巔峰——這樣的人,未來註定會遭受現實殘酷的洗禮。

  而恰恰就是在這樣的彷徨、選擇、困頓和徘徊中,他們錯過了學習的黃金時期、錯過了很多絕佳的機會,最終,由於沒有形成自己強大的核心能力,只好放任自己在重複性的事務型工作中,蹉跎了一生。

人生職業規劃 篇2

  規劃不僅是對近期工作的計劃安排更主要的是對自己職業發展的一種謀略,和大多數人一樣,以前我也不太明白給自己人生的發展定個3年、5年或10年計劃有什麼意義,社會變化快,資訊變化快,人的心情變化也快,人的成長閱歷思維方式都可能發生變化!3、5年後我該從事現在的職業還是轉行或者在目前的工作環境中究竟有多大發展都不得而知,那做這種長期的規劃真的有意嗎?

  據科學但不完全分析,20%的人在30歲以前能明確給自己定位並找好發展方向,而這20%的人又僅有20%能在任何環境中堅持發展自己;10%的人在35歲之前能明確給自己定位並找好發展方向,而這10%的人又僅有10%能在任何環境中堅持發展自己;5%的人在40歲之前能明確給自己定位並找好發展方向,而這5%的人又僅有 50% 能在任何環境中堅持發展自己;若40歲還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怎麼做?這種人基本上屬於隨遇而安,得過且過之人,--而這大部分人的確在他們的一生中都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在那裡,自己的天賦在哪裡,或者因為性格或環境原因根本不知道怎麼發揮自己的優勢。這不僅是個人的悲哀也是民族劣根性的悲哀。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各行各業競爭的激烈現實,人若在青年時期僅僅為了生存而盲目度日,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倍感生存的艱難,消極者更會怨天尤人、自我墮落甚至鋌而走險。因此,在經歷多種職業後回頭反思自己的人生,我也一聲嘆息--人為什麼總要在自己失敗後才知道經驗的可貴!而當現成的經驗擺在面前又偏偏無動於衷。莫非就象賈先生所言:人是永遠長不大的動物,當他真的長大了,一輩子也就完了。

  我做過教師、化妝品銷售、直銷員、企業管理。不管為別人做還是為自己做,別人都覺得我是一個不錯的合作者--有責任心、穩重、有創意、肯吃苦,一定會成功。而實際上我既然能從事這麼多行業就表明我是很失敗的,因為我沒有定位,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只是簡單的滿足著自己的生存基礎和所謂的存在價值而短期努力著,好象什麼都可以,實際上什麼都不可以;結果在一種毫無意義的滿足中浪費青春。這種狀況實際比表面看來毫無優勢的人的發展狀況可能更慘。因為這種人正是因為優勢的存在認為選擇的機會更大,而往往更容易錯失良機。

  而西遊記中表面最無庸的唐僧,按邏輯分析是絕對無法去西天取到真經的,但僅僅因為他的執著--對取真經這一目標的明確和堅持!才有了師徒四人的共同努力。其實,他這樣就是對他職業的一個長期規劃。所以我也明白,人的成功就是兩點:一是正確選定目標;二是堅持實現目標。換句話說就是,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並努力透過各種途徑投資自己,讓自己在實現目標中成長起來。

  我是在33歲開始對人生頓悟的,我痛恨自己年輕時的浪費,當很多朋友在比我艱難得多的情況下努力時,我還暗自慶幸;但當他們逐步獲得一些成就時,我才感到自己幼稚和荒唐。33歲,我是在一家企業做管理時才明白自己的真正優勢和天賦,現在還不晚,但我知道,我的職業規劃就等於我的人生規劃了,我要明確的告訴自己,明年的今天我將是什麼狀態;3年後的今天我又將如何。

  也奉勸那些想透過正道發展自己的人,今天就計劃吧,不管你現在是如何的窘迫和艱難,只要你明白自己的優勢,確定自己的發展目標,一切皆有可能。

人生職業規劃 篇3

  志當存高遠,人生規劃是否合理可行對於人生道路的選擇有很大影響甚至是決定的作用,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合理的職業規劃也會對能否做好這份職業有很大的影響,今天聽了教師職業對話中關於教師職業規劃對我的啟發很大,下面就是一些粗淺的看法:

  1、適應階段

  參加工作1年。這階段拜師學習,並逐漸認同教師的職業責任,實現由師範生向教師角色轉變。

  教師在此過程中,逐漸熟悉備課、上課、輔導、批改作業、考試測驗等教學常規性工作;透過課堂教學,不斷地把教學知識轉化為教學能力。

  一年的試用期結束後,學校認可了新教師的這些轉變,就錄用為正式教師。這個階段是教師生涯的第一站,可以說是在三尺講臺上“立住腳”。

  2、練就教學基本功階段

  到第3年左右,是練就教學基本功階段。

  主要是教師的“二字一話一機”(粉筆字、鋼筆字、普通話、計算機)等一般基本功;備課、上課、批改、輔導、測驗等常規基本功;處理重點、難點等課堂教學基本功;分析和了解學生、管理學生的基本能力。

  即在此過程中形成了過硬的基本功,具備了獨立的教育實踐能力,成為勝任學科教學的教師。在拜師形式上就算出師了,可以說是在三尺講臺上“站穩腳”。

  3.形成經驗和技能階段

  到了第5年左右,是形成經驗和技能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師開始認同教師的職業價值,逐步樹立現代教育觀念,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學設計、教法和學法指導等教學方式,從而構建了自身經驗體系。

  其中部分教學成果顯著的皎皎者被評上“教壇新秀”或“優質課”獲獎者,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經驗型或技能型教師。可以說在三尺講臺上“站好腳”。

  4、教師成長的“徘徊階段”。

  在第5至8年間,是教師成長的“徘徊階段”。這時教師在教學業績上提高不明顯,出現心理學上的“平臺狀態”或“高原現象”,許多教師滿足於自己的那點經驗和技能,也就此裹足不前。

  那些有遠大抱負的教師則“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頭扎入對教育理論的學習,不斷進行教學反思,蓄勢待發。可以說在三尺講臺上“上下求索”。

  5、教師“成名”階段

  第8至12年左右,是教師“成名”階段。少數越過“高原期”的教師,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並對學科教學有獨特見解,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和風格,成為學科教育專家。

  此階段的教師深諳學生學習的興奮點、分歧點何在?熟知如何啟用興奮點、順利透過分歧點,維護和推動學生的學習活動。

  這些教師因具有較強的教科研能力、學科指導能力,而業績突出,被評為省、市的學科帶頭人、特級教師,成為“名師”。可以說,在三尺講臺上“遊刃有餘”。

  6、教師“成家”階段

  第12年以後的一段時間,是教師“成家”階段。

  在成名教師當中,有些教師不滿足於在學科教學方面已有的建樹,始終“咬定青山不放鬆”,繼續走教科研之路,並把研究的觸角伸到教書育人的各個方面。

  在理論上,對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實踐上,在做好“經師”的同時,更注重做好“人師”,形成自成一體的教學流派。同時,在對教育有深厚的積澱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學研究和實踐上不斷創新,能高屋建領地審視教育教學問題,最終成為教育“名家”。可以說在三尺講臺上“大放異彩”。

【人生職業規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