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業規劃及測評> 職業規劃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職業規劃

【推薦】職業規劃職業規劃模板集錦八篇

  時光飛逝,伴隨著比較緊湊又略顯緊張的工作節奏,我們的工作又將告一段落了,成績已屬於過去,未來的工作還很艱鉅,讓我們做好職業規劃,在今後的工作中奮勇爭先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職業規劃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職業規劃職業規劃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職業規劃職業規劃 篇1

  你需要"充電計劃"嗎?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你是否已感到多年的經驗可能會因為新技術的革命的出現而在一夜之間變得一文不值?是否覺得自己在工作中的優勢已越來越弱,自身價值得到充分體現的可能也越來越小了?

  可能處在不同年齡段的人有著不同的感觸,也有著不同的想法,職業規劃之“充電計劃”。有些人突然間發現對自己的前途比較茫然,不知道將來要去幹什麼。有些人則想走出國門鍍鍍金,提高一下自身素質,為以後獲得晉升,得到高薪打個基礎。

  國內資深職業諮詢師白玲對此有自己的看法。她說其實每個人都應該好好考慮一下自己的“充電計劃”,給自己未來的職業道路做一個明確的規劃。

  經常聽到有人報怨沒時間看書學習,白玲覺得那是緊迫不緊迫的問題、是排序問題。如果有了清楚的職業規劃,肯定有清楚的充電計劃。如果總是報怨沒時間學習,很可能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沒有規劃,所以也沒有把充電規劃提到日程上。

  充電本身是職業整體發展的一部分,充電只是你實現目標過程中的路徑,在這過程中充電起的作用是推波助瀾。以前有人把充電作為“改道”的手段,充完電後,希望整個人生就變了,現在好像越來越難了。原來可能學個MBA,就真的改變了。現在不行,所以充電還是對自己的一個提高。據她多年的從業經驗,把25、26歲看作一個分水嶺。並且劃分了三個階段的人群:25-32歲,32-36歲,36-45歲。

  定大方向期

  在25、26歲時,基本上工作了兩三年,有基本的經驗和能力,到了定大方向,需要一個舞臺的時候。如果這時給他們一個舞臺去做事情,他們首先面臨一個選擇:這個舞臺要不要?需不需要重新選擇行業?如果這行業不適合我,這工作不適合我,這工作我幹厭倦了,是否在這時馬上換掉。所以也有三年之癢的說法。在實際工作中,一般企業用人時,會把25、26歲的人群看得比較重,會給他們事業上一個舞臺,提供一個發展的機會。25-32歲之間是不斷積累的階段。這段時間他們應該有業績,順利的話,他們應該是有權力,有回報(包括金錢回報)。

  基本定型期

  有了回報之後,就是要解決家庭問題,要成家,有些人還會試圖成為這個行業內的“專業人士”。所以白玲覺得30多歲時,對個人來講,事業上已經有基本型態了。有的人還要在這階段第二次創業。因為在前期的基礎上已經積累了資本和經驗。

  所以到36歲時,也有一個比較大的選擇:要不要創業。另外,這時大多數人已經是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上,他有個大的抉擇:要不要去做管理,要不要去做專家?這時已經基本定型了,如果說36歲再去換工作,確實有點……

  既然在事來上已經基本定型了,這群人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是否也很清晰?白玲認為,行業不同,相對狀態也不同。在一個穩定的、相對來講發展也比較規範的行業,大家可能在這個階段對於事業前途特別清晰。而比如網際網路行業,在這時候就是創業期,發展的路徑也不是特別清晰,他們在這行業折騰好長時間,可能也沒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時可能好多人就說猶豫:要不要創業,要不要換行業?

  追求穩定期

  在白玲看來,36歲事業基本定型後,在36-45歲間,大多數人只是求穩定,更多地是帶後來人。這時他會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組織的目標,包括和團隊的目標結合在一起,這也是他職業生命的延續。所以白玲覺得,這時他們是在企業裡承擔重大職責,或者是權威專家的角色,他們追求在這個崗位上穩穩當當地盡職盡責,就業參考《職業規劃之“充電計劃”》。很多在社會上很不錯的成功人物都是從這階段出來的。再往後,他可能還會伴隨企業的發展而發展自己,他也可能開闢一個領域,參加什麼行業協會,去搞一些公益事業等,這也是延長他的職業生命。

  在網際網路行業,雖然的些人很年輕就成名成家了,這有時會給人一個“誤區”。輿論導向上讓很多人覺得年青人也應該像那些IT精英們一樣。其實這條路也是有風險的,而且很難走。他們身上有常人沒有的東西,他們吃了多少苦只有他們自己知道。這是和那個行業有關的,但這不是常規。

  最需要充電的階段:25-32歲

  三個階段哪個階段最需要充電?白玲認為25、26-32歲這個階段是最需要的。

  白玲一直把人的核心競爭力分成四部分:知識、技能、經驗(眼光)、心理素質。大學階段培養的是知識,如果自身結合的好的話,可能會發展一些技能。這個階段充電對完成技能有幫助。25歲時,已經在社會上闖蕩了兩三年,面對企業給自己的舞臺,他們知道自己缺什麼,要什麼,所以迫切需要充電,根據需要來調整自己。這階段就像海綿一樣吸取東西。

  而30多歲時,已經在企業裡佔據非常高的位置,要去實現自己事業上的一堆想法,這時更多的是貢獻,而不是著急的去充電。也就是說他們的主業已不是學習,更重要的是做,後來越來越是這樣子。

  充電需要脫產嗎?

  白玲把充電的需求分為兩類:內功和外功。要想搞清楚自己是否需要脫產充電,首行要明白自己要練內功還是外功?

  如果你剛開始熟悉這行業,對這行業所有的事情還需要認識很多,這就是需要練外功。那樣的話,根本沒必要脫產充電。你可以邊學邊練,在實際應用中掌握技藝。像那種脫產的充電,一定是你過去積累已經到了一定階段,但你覺得你在意識上上不了一個臺階,或者說你身邊的“人場”沒有把你往上提升,那你就需要脫產。你需要一個安安靜靜思考琢磨的環境,這叫練內功。這樣可以脫離你的本職工作完成學習。但白玲覺得。現在很多人都需要練外功,眼前能看到的還沒學好?

  要不要充電?

  其實在不同階段的人群都會有種困惑:到底需要不需要充電呢?白玲碰到過很多這樣來諮詢的客戶。比如:我是不是出國拿一個文憑,我在國內要不要讀MBA,等等問題。白玲會根據個人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興趣愛好給出不同的建議,但宗旨都一樣:就是看學習本身對他個人來講意味著什麼,這種學習對他有沒有價值。

  有這樣一個女孩子,大專畢業,拿了七個證書,而且還報了一個廣告專業的本科班。在聽完白玲的講課後,她把那班給退了。白玲對她進行職業方向定位測評後,覺得她的特點和性情,價值取向等都不太適合做廣告。而且廣告界年齡偏小,她現在26歲了,學完兩年後再去廣告界,年齡偏大。最重的是這對她來講沒有意義,她的學習跟她的職業沒有一個交相呼應的關係,白玲建議她不要學。

  還有一位電視策劃人,目前33歲,已經做到很高階段了。當時他問白玲他去不去英國讀書。經過交談,他決定去英國讀書。白玲覺得去英國讀書所帶給他的東西在他目前的基礎之上,在這階段他不光需要的是技能,還需要一種眼光。而且更重要的是跨國際的眼光。對這個領域來講是一種高一層的、獨到的眼光。這時應該通過出國充電這樣的方法來完成。

職業規劃職業規劃 篇2

  一、個人基本情況分析

  自19**年師範畢業至今,工作十年,我一直是一個有著教育夢想的人——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能認真學習其他師之長處,隨著課改大潮的逐步深入,隨著新教育實驗的推進,我發現,我的課堂已經缺少了很多,我想,這需要我不斷地反思自己。在年青骨幹教師培訓班裡,我真正地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安於現狀沒有什麼進步的人,雖然我在工作中認認真真,盡心盡力地做好自己本職工作,可是由於自己的教科研能力不強,雖然也有幾篇論文在市縣論文評比中獲獎,但是自我感覺功底較淺,再則由於工作環境與生活環境等方面的原因,自己的惰性也就顯露得比較多,總是缺少各方面的營養,在這個人才濟濟的班級裡,我更是認識到自己教育理論、專業知識、基本功以及個人文素養的不足,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二、近期個人發展目標

  1、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不斷提升自己的師德修養,學習學校規定的語文知識,識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

  2、堅持每天讀書兩時,做到讀書有體會,上網有部落格,提高自己閱讀的能力。

  3、重視對有效課堂的研究、實踐,在探索、感悟、反思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學 型老師。

  4、利用現代化裝置,借鑑網路資源,加強對教材體系的梳理,多看名師課堂實錄,取他人之長,補已之短。

  三、未來三年發展規劃

  1、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並能有自己的閱讀心得或是教育隨筆、論文等在市或市級以上教育期刊發表。

  2、樹立了終生學習的觀念,在不斷的綜合學習中提升了自己的語文素養,成為了一個有內涵的教師。

  3、關注高效課堂的研究和實踐,並能成為有一定個性的縣內或市內知名教師,成為學生喜歡、家長放心領導省心的教師。

  4、鍛鍊好自己,讓自己的專業知識、基本功以及做人都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做一個真正的教育者。

  四、具體措施

  1、養成天天閱讀的好習慣。

  隨著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實驗不斷深入,我真正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我不僅要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朱永新的《新教育實驗之夢》、陶行知的《教育名篇》以及眾多教育名家的教育教學專著、專業報刊雜誌外,我還將閱讀巴金、冰心等國內名家的散文以及國外的名著,以在不斷地閱讀中提升自己的品味,讓自己成為一名有語文素養的教師。

  2、做一個勇於課堂實踐的老師。

  課堂是老師能力檢驗的一個大舞臺,認認真真地上好每一節課,不僅是學生的需要,也不教育發展的最終目標。發展教育就是要讓老師的發展帶動學生的發展。做一個科研型的教師,不斷地實踐、探索、總結自己的教育行為,必將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科研型的教師、學者型的教師。

  3、堅持寫“教育反思”。

  教學反思是“老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堅持反思可以總結實踐、昇華經驗,堅持每天寫教學反思、教育隨筆,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並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自己的研究課題,由此形成一整套的成果呈現形式。

  4、加強基本功訓練。

  “三字一話一畫”的老師基本功要不斷練習,讓自己成為學生心中的榜樣,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由於我的普通話水平不高,今後的學習中,我也將重點訓練這一條,以便更好的與學生進行交流。

  5、利用現代化輔助教學。

  由於一直處於農村小學,現代化配置不夠,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更是有待於提高,這方面的欠缺也是我今後重點要加強的。

  生動的課堂、全面的語文素養,都不是一日之功,我不敢奢望自己一下子成為特級教師,不敢奢望有自己的教育專著發表,但是“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我會一直朝著心中的夢想迎風起航,雖一路風風雨雨,但是我一定堅持不懈,盡心盡力。

職業規劃職業規劃 篇3

  學歷貶值時代已經來臨,是否有個人職業規劃將會直接影響自己的職業生涯,北京新精英生涯國際教育科技中心(簡稱新精英生涯)近期推出了免費的《新精英職業健康度測評》,針對職業中存在的問題予以具體分析,而這一職業測試是否能讓職業規劃更有針對性,我們對此進行了走訪。

  新精英生涯的免費職業測試,針對性能否過關?

  孫威海(化名)為某IT公司開發人員,在給自己做職業規劃前,面對繁忙緊張的工作以及巨大的壓力、7天24小時全天候待命使他倍感壓力。他對自己的情況很不滿意,準備跳槽,但是不知道應該怎麼選擇未來的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網上做了《新精英職業健康度測評》,他提到“做了這個測試我才發現我屬於目標不明型,現在的自己做著一份與自我能力完全不匹配的工作,所以才會倍感壓力,然後,透過測試的建議,我又用了一週的時間思考了一下自己的目標,又在新精英做了詳細的解讀諮詢,下定了跳槽的決定,現在新找的工作更適合自己,工作起來更輕鬆,上個月剛升職了,心情特別好”。

  另一位從測評中獲益的伍靜(化名)在接受我們的採訪中提到,“接近一年的時間,我都感覺疲倦、經常失眠、心情鬱悶,總結原因是來自職業的壓力,所以,做了職業測評,發現我職業的心態有問題,屬於‘位置不佳型’,對於工作總是提不起勁來,疲倦乏力、喪失激情、記憶力下降等狀況。瞭解到這一情況後,我根據《測評》的建議做了調整,現在,我的職業規劃比較明朗,積極性提高了,感覺找到剛工作那會的激情,還是挺滿意的,感覺做一個職業測試還是比較有用,對我們在做決策和分析的時候起到很大的輔助作用,反正是免費的,建議更多處在職業迷茫期的朋友們去試試”。

  新精英生涯解讀《新精英職業健康度測評》

  在職人員是否有自己的職業規劃,直接影響工作後1-5年的職位和薪金。而在所有的在職人員中,有自己職業規劃的人不到10%,而這批人往往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而那些沒有職業規劃的人大多庸庸碌碌,無所作為。因此,給自己做一個職業規劃非常有必要,新精英生涯近期推出了免費的《新精英職業健康度測評》,針對職業中存在的問題予以具體分析,讓職業規劃更有針對性。

  新精英生涯的諮詢顧問提到:“《新精英職業健康度測評》是新精英生涯根據中國在職人員的心態和環境做的評測問卷,完全免費,問題簡單實用,完全不同於職業規劃範文,為職場人量身打造,透過職業規劃測試讓職場人找出自己的職業問題所在。”

  新精英生涯的諮詢顧問還提到,“在職人員的職業問題主要有能力匱乏型、目標不明型、需求不明型、位置不佳型這四種問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期可能處於不同的型別。就我們後臺的資料顯示,有超過一半的屬於目標不明型,對於自己的目標不明確,而對於一些已經入職接近5年的,則以目標不明型、需求不明型、位置不佳型居多,而對於一些剛入職的人員來說,能力匱乏型和目標不明型比較居多,大家做職業規劃得根據自身的情況來具體制定。”

  職業壓力不可避免,職業規劃勢在必行

  資料顯示:白領階層、骨幹階層和精英階層中約有70%處於亞健康狀態。主要原因是他們職業壓力太大,而晉升通道不清晰,而一些職業測評其實可以幫助我們分析一些職業壓力的來源,以及應對方法。新精英生涯的諮詢顧問還指出,“能不能在將來事業上取得成功,核心原因不在於有沒有需求,而在於能不能認清自己、認清行業,做到個人與職業的良好匹配。而實現自我的準確定位,儘早科學的制定出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是邁向成功的關鍵第一步。”

  測評結果中,除了點出問題所在外,還有相關的建議,測試者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調整和對自己進行深度的職業規劃。

  你也可以測試一下自己在就職的過程中在哪方面存在問題,看看自己是能力匱乏型、目標不明型、需求不明型、位置不佳型這四種問題的哪種一種問題,可登陸新精英網站測試。

職業規劃職業規劃 篇4

  綜合上個星期做過的綜合測評和自己對自己目前的認知,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比較安靜,為人和善,做事認真負責,能注重細節,有耐心的人。如果認真投入到一件事情中,我會認真把它給做好,直到自己以及身邊的人滿意為止。

  在陌生環境中我不會感到不自在,卻不會主動和陌生人說話,然而有人和我說話我會熱情回應。我適應環境能力較強,這對以後工作地的取向是一個優勢,我不會對工作條件要求太苛刻。這一點也會使我很快融入到一個新集體中,然而前提條件是有人指引我,指引我熟悉陌生的環境,如果僅憑自己一人可能做不到。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健談的人,但我相信在團隊合作中我會是很有作用的一份子,所以一項工作如果是團隊性質的話,我會很好發揮自己的優勢,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平時自己也喜歡唱唱歌,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會安靜地畫一些畫,看一點文學作品,在藝術方面也算是有點擅長。

  縱使自己有一些優勢,然而我知道自己的好多缺點卻會壓著那些優勢,至於缺點,如我有時對自己的要求太低,放縱自己,剋制能力不是很強,有事注意力也不能集中,對一些事一些問題不敏感,以至於錯失很多機會。最大的不足還是在於不敢主動同陌生人講話,這是首先要克服的,以後走上社會,走進工作,人際關係也是很重要的一項,所以無論如何,自己必須不斷提醒自己要不分陌生和熟悉,鍛煉出一個強的交際能力。大一的時候曾做過一點兼職,積累了一點點經驗,然而遠遠還不夠,在畢業之前還要鍛鍊這一方面,為以後走上社會做好充足的準備。

職業規劃職業規劃 篇5

  “80後”女性已漸漸在職場裡站穩了腳跟,但在工作中難免還是會遇到諸如此類的問題,3條策略讓80後女性搏得上司的器重。

  這兩位年齡相仿的80後女生,外形和特質幾乎完全相反。池軼,以光頭示人,敢想敢做,個性張揚,外表堅強獨立,內心卻又敏感脆弱。朱毅,長相甜美,思維活躍,外柔內剛,極具個性要強。她們各具特色,但又分別具有80後女生的精明和睿智,穩重與活潑。她們能在名企立足並發展順利,無疑也都是職場中的佼佼者,對自己有著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節目中兩位經過一番角逐,最後現場表現機智有加的朱毅博得陳宏先生及腦庫的一致認可,成為與BOSS一起午餐的幸運大贏家。

  現今,“80後”女性已漸漸在職場裡站穩了腳跟,但在工作中難免還是會遇到諸如此類的問題:整天忙前忙後,可是卻沒人注意到你;自認為工作能力強,可總是得不到老闆賞識;相同背景入司,工作業績相近,偏偏是那個男同事“升”了。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些現象呢?身處於其中的80後女性要怎樣才能讓自己改變這種狀況,迅速突出重圍,順利搏得上司的器重?透過節目中兩位80後女性的典型代表――池軼和朱毅的整場表現,專家結合多年職業規劃諮詢實戰經驗提出如下三條策略:

  1、明確的職業定位

  80後女性想要搏得上司的器重,在職場中佔得一席之地,最根本的就是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只有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職業規劃,並且清楚自己的職業定位後,才能真正成為最受上司歡迎的人。可見,準確的職業生涯定位與角色定位,是職業女性走出職場困境,獲得歡迎受到器重的最關鍵一步。

  節目中的兩個主人公都充分展示了她們在準確的職業定位前提下,在職場中一步一步邁向目標的理想結果。池軼在IT行業三年中完成了從前期的諮詢顧問到現在採購顧問這個角色的轉型,即專業人才轉型為管理者,參加節目時,她到新職位才2個月,儘管已經在IT行業中積累了一定的從業經驗,但她的本次轉型表現出了她的專業能力與職位要求上的差距,不過勤能補拙的她還是清楚的知道自己想成為一名優秀採購顧問的目標,她敢做敢幹,不太在乎旁人甚至上司的看法,表現出了反叛與自我的特質,在以男性居多的IT行業中為自己打造出了一個外表強勢的女性職場形象,但對於處於職業探索期的她,CCDM職業規劃師建議她需加強專業知識的提升,否則職場形象也將被打折扣。

  而朱毅則不同。她在17歲時動用了家裡準備買房的錢選擇去英倫留學,學成後回國加入會計師事務所,從事著自己深感興趣且專業對口的財務審查工作,她個性鮮明、開朗、大方,樂於助人,深受同事和上司的歡迎。按照朱毅自己的話說:“我是屬於所有男人都喜歡的女孩,因為我那麼可愛”,在現場她時不時吐舌頭,偶爾扮個可愛的小鬼臉,還在現場給大家唱起了“一首簡單的歌”。很明顯,她的定位從始至終能夠結合自己的性格、能力、興趣傾向等因素,進行有計劃有目的地職業生涯規劃,她對職業目標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同時注重和加強了本專業更深次的知識度提升,也因此獲得了現場專家的高度認同。

  準確定位在職場中至關重要,只有在確定了自己發展目標的前提下選擇的職業才會有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具備專業水準的職業規劃諮詢機構還很少,許多人往往都處在一種定位不清,目標不明的生涯狀態,產生“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想從事什麼工作”等一系列問題和困惑,更無從得到上司的關注。進入職場,首先要對自我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做好明確的職業定位,你的理性、專業、認真的職場形象會給上司一個別樣的感受。

  2、強烈的責任感

  陳宏先生在節目之初說過,有事業心、有激情的員工是最容易搏得上司器重的。在公司,員工要有強烈的責任感,把公司的利益放在首位,盡心盡責地完成上司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只有員工擔負起責任來,把個人利益與公司的利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取得“雙贏”。所以,在職場中,用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來激發自己,擬定一個清晰的職業目標,成為前進的動力,從而發掘出潛能,付出努力,為之奮鬥是很一個重要的法寶。清晰的職業目標需要有強烈的工作責任心和使命感而作為支撐,只有鎖定目標,才能直奔捷徑,走向最終目標。

  外表清新的朱毅提到,自己時時都有緊迫感,覺得世界變化太快,很怕落於人後。面對勞動強度和壓力偏高的審計工作,四年來,她腳踏實地,且勤勉肯幹,樂於付出,每週工作60個小時,難能可貴的是她不像其他職場人士一樣,以抱怨來對待加班,而是注重加班背後為自己帶來的隱性收穫,她認為財務審計是最能學到知識的工作,因而她也特別珍惜這份職業。她用興趣來激勵自己保持對職業的熱情與激情,並從中享受到無窮的快樂。朱毅因為父親的一句“你出國的投資回報率是多少?”而在現場無語哽咽。她給自己定下的短期目標是,在最短的時間內,買套房子讓父母安享晚年。她把對家庭的責任感轉化為職場中強烈的使命感,從而驅使她以百倍的熱情投入到工作當中去,使自己在職場中做得更加完美,更加出色。對於這樣一種對工作充滿責任感的員工,上司怎麼會不器重呢?

  3、有效解決問題

  辦事效率高是每一個上司關注的一個職場要求。每個公司都希望員工在面對職場上的重重壓力和突發事件,可以用冷靜的思考方式去解決問題,更可能幫助上司減少工作量,想上司所想,急上司所急,為上司出謀劃策,做上司的好助手。一名優秀員工,應該是在工作中能夠化解那些問題深處的危機,能夠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創造出價值,他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他們知道企業需要什麼,他們會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拼搏去爭取。

  朱毅說起中學時代在建立文明班級時想到要父親幫她寫幾個字,當父親不支援的時候她沒有放棄,而是想辦法移動了家裡的擺設,迫使父親在一個只能寫字的環境下不得不幫她寫書法。透過這個故事分享朱毅學會了思考,那就是要想有效地解決問題,必須先了解自己能做什麼。明確了之後,馬上付諸行動,去推動、促成整個事件達到最終的預期效果,有效的解決好問題,這是職場中得到上司器重的一個關鍵因素。在職場中擁有團隊協作精神,融入團隊、增強協作,自動自發地工作,注重細節,明白工作中無小事,想著把工作做得更好,甚至做到最好,從不找藉口推卸責任,能夠貫徹執行上級交待的任務,工作上遇到困難會盡量自己想辦法去解決,沒有依賴思想,時刻不忘為企業提供好的建議,時刻維護著企業的形象,與企業共命運的人。這樣的人才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獲得更大的發展,最能搏得上司的器重。

職業規劃職業規劃 篇6

  職業生涯是一個人一生中所有與職業相聯絡的行為與活動,以及相關的態度、價值觀、願望等的連續性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一生中職業、職位的變遷及工作理想的實現過程。

  我們要想在未來職業生涯中獲得成功,首先應該確定一個切合實際的職業定位和職業目標,並且把目標進行分解,然後設計出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圖,並且付諸行動,經過不斷努力和調整,直到最後實現我們的職業發展目標,獲得人生的最大成功。

  成功是要付出代價的。大學生首先要認識到生涯規劃的重要意義,職業生涯活動將伴隨我們的大半生,擁有成功的職業生涯才能實現完美人生。因此,職業生涯規劃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職業規劃職業規劃 篇7

  職業規劃類課程在前些年一直是不溫不火的,但在近兩年卻忽然火爆了起來。這不,就在今年六月初,我應邀到蘇州去參加一場HRD學習論壇並擔任主講嘉賓。論壇主辦方的總經理晚上陪同吃飯時對我說,他們公司近兩年開辦的課程中,職業規劃類課程的佔比不斷提高,佔到了將近“半壁江山”。我們當時分析認為,這與大環境的變化有直接關係:這幾年製造業不景氣,蘇州的製造企業更是紛紛倒閉或轉產或限產,原先在企業中工作的人才們有了職業迷茫,面臨了新的職業抉擇問題,於是人才們便希望尋求職業規劃理論和方法的幫助。

  上述事例,只是近兩年來職業規劃類課程廣受市場歡迎的一個縮影。這毫無疑問與經濟不景氣導致人才們的想法和需求發生了變化有直接關係。但遺憾的是,火爆的職業規劃類課程市場,也催生出了一些怪現象:有許多過去不開辦職業生涯規劃類課程的培訓公司,也在開始大力推廣職業生涯規劃類課程了;一些過去不講職業生涯規劃類課程的培訓師,也開始宣稱自己是“職業生涯規劃專家”了。培訓公司和培訓師的宣傳行為,更進一步地促進了這類課程的“市場繁榮”。

  然而,我們的研究顯示:職業規劃對那些尚沒有在職場上建立起基本的職業競爭優勢的年輕人來說,其實際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弄不好還極有可能對自己的職業發展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職業規劃可能只對少數已經獲得了職業成功的人士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即在他們處於職業發展的“十字路口”時,需要審慎地做出選擇。

  職業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但是,有許許多多的年輕人,他們卻在選擇職業目標和路徑時,要麼“隨心所欲”、“聞風而動”,要麼因焦慮不安或急於求成而寄希望於職業規劃;實際上,人的職業命運有其內在運動規律,你只能遵循它,而不能忤逆它,無論是聽之任之,還是投機取巧,都不但不可能產生希望的結果,反而可能有害於自己的職業發展。

  所以,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職業規劃類課程的三個“市場”

  職業規劃類課程的“市場”大致由三個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市場”是企業。當一些企業解決不了其所面臨的日益複雜的員工管理問題時, HR或直線主管或高管們便試圖透過給員工們上一堂職業規劃類的課程來解決問題。於是,企業便以每天20000元左右的價格,禮請外部培訓師來企業給員工上課;也有的企業為了省錢,選派人員參加外部機構舉辦的職業規劃方面的公開課程(偷師),之後回到企業轉授/分享。

  第二部分“市場”是各類企業中相當數量的員工們。他們希望職業規劃之類的課程能夠解決自身面臨的某種現實的職業困惑或焦慮,或者能夠幫助他們快速和順利地實現某種程度的成功人生。為了達成此目的,他們會首先希望/要求企業為他們提供這類課程的培訓,當企業不願意滿足他們的要求時,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便自掏腰包參加外部“權威”機構舉辦的這類課程。

  第三部分“市場”是相當一批想成為“職業規劃師”的企業HR或直線管理者。他們在某些商業機構的遊說下:相信大多數員工在職業生涯管理方面需要有“導師”來指引;成為“職業規劃師”是一件既可以幫助別人、也能夠成就自我的事業;成為“職業規劃師”並不難,只要學習完相關課程,拿到一紙證書就是了。於是,他們要麼說服所在的組織掏錢派他們外出學習,要麼自費參加外部機構開辦的相關“認證”課程班。

  哪些人已做、在做或想做職業規劃?

  我們的調查和分析顯示,那些已經做過、正在做或想要做職業規劃的人,可以分為以下六種型別。

  初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

  這是職業規劃“市場”的主體人群。由於他們在學校裡就被老師們反覆灌輸了大量的“選擇大於努力”的道理,並且他們也基於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大量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事實與道理,使得他們從內心深處認同“選擇職業”對於自己是特別重要的。於是,順理成章,他們會基於自己的所學專業和興趣愛好,會基於老師教給他們選擇工作的知識,會基於現實中許多成功人士過往的奮鬥歷史,也會基於自己對現實和未來的種種判斷與想象,來規劃自己的職業目標和發展路徑。

  然而,對於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要規劃出“可行”的職業發展方案其實是很難的,因為他們尚沒有建立起基本的職業能力。沒有建立起基本的職業能力,又對職業前景充滿了想象和希冀,使得他們的職業規劃不但不具可行性,反而可能會有害於他們的職業發展。

  不願付出艱辛、卻又幻想職業成功的人

  大多數企業中,都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不喜歡做太辛苦、有挑戰和冒險性的工作;他們以家庭或個人為中心,認為工作不應對家庭和個人身心造成負擔;他們只願意做朝九晚五、每週有雙休的工作,拒絕出差、加班,希望隨時請假都能獲得批准……但是,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也會夢想取得職業成功,因為職業成功意味著有許多“好事”會隨之而來:收入更高、生活更體面、社會評價更佳、自我感覺更好。於是,當他們一知半解地瞭解了職業規劃方面的知識以後,便誤以為,做了職業規劃,就意味著找到了不用付出艱辛的努力、也能輕鬆地獲得職業成功的捷徑。

  然而,對於這部分人來說,不管他們對職業規劃寄予了多高的期望,最終他們一定會大失所望,因為職業規劃並不能解決他們面臨的“心理矛盾”和他們的心靈與現世的衝突。

  在現有的職業領域競爭失勢的人

  有些人由於“投錯了行”,或者在組織的安排下一直在做著自己並不擅長、也並不喜歡的工作,當他們在某一職業領域“混”了若干年也不能出人頭地,卻又不願意就此沉淪下去時,他們便會面臨三種選擇:一是,在現有的企業和職業領域繼續工作下去,但要找到突破的方法;二是,跳槽到一家新的企業工作,但要選擇適合於自己的企業;三是,放棄現在工作的職業領域,到一個新的職業領域尋求發展。這就意味著,他們在客觀上需要對自己的職業進行規劃。

  從理論上講,職業規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這類人認識自己,但如果他們不改變自己的某些能力缺陷,而僅僅指望透過較短的時間就能完成的職業規劃來改變自己的職業命運,那是極不實現的,甚至只是異想天開。

  想透過跳槽找到更好的工作的人

  透過跳槽獲得職業發展的機會或追求更大的職業機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職業行為。但是,跳槽會有兩種結果:一是,成功地到達理想的彼岸;二是,掉進“臭水溝”裡再也爬不起來。前者是機遇,後者是風險。但是,大多數當事人往往並不能有效地判斷跳槽是否明智,以及並不能有效地把握跳槽機會和規避跳槽風險。於是,一部分有了跳槽想法的人便會在外界的誘因下,產生了向職業規劃理論與方法尋求幫助的想法。

  然而,對於這部分人來說,職業規劃理論與方法類的課程對他們的作用很可能是有限的,因為許多鼓勵人們“做自己”的職業規劃理論與方法,是在鼓勵人們背叛自己正在服務的組織。如果他們不幸相信了這樣的理論,他們就將無法讓組織充分地信任他們;而當他們不被一個組織充分信任時,他們便不可能獲得職業成功。

  出現了階段性職業倦怠的人

  大多數人在一家企業或一個職業領域的同一崗位上工作久了以後,如果他們的環境太過一成不變或者太過動盪,他們會產生對工作的倦怠感或厭倦感(甚至於對職業的迷茫感,正如婚姻有“七年之癢”一說);有了這種倦怠感或厭倦感之後,人便很容易產生換一換工作或職業的衝動。但人是理性的,更換工作或職業,前路未必就是光明的,於是“怎麼辦”便會像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在心上。這時,處在這種狀態的一部分人就可能會想到,職業規劃的理論與方法或許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

  然而,階段性的職業倦怠感或厭倦感往往只是暫時的。如果處於這種狀態的人能夠咬緊牙關挺下去,或者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心態,或者尋求組織的幫助,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很可能會很快走出困境。如果這時去做職業規劃,很可能會讓職業規劃的理論和方法擾亂了自己的心智,甚至有可能讓某些“歪嘴和尚”把自己引入了歧途。

  職業發展碰到“天花板”的人

  現實中有許多職業經理人,他們過去的職業是比較成功的,比如做到了一個企業的總監及以上的管理崗位,或者做到了企業總工程師這樣的技術崗位。但是,由於年齡漸長(比如已經過了四十五歲),他們將面臨著一系列問題:眼看著公司不大可能在未來幾年會把更高階的職務給他們;公司裡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越來越能幹,他們已經與年輕人形成了競爭關係;到了這個年齡階段,他們想透過跳槽找到更理想的工作也是比較難的。這就是所謂的職業“天花板”。當然,職業“天花板”還包括一些外企的中方職業經理人所面臨的困境:他們的職務已經到達了公司所允許的極限——更高的職務通常都是由外方高管擔任。當一個人感覺到自己已經或行將碰到職業“天花板”時,他便一定會考慮“接下來怎麼辦”這樣的問題;有了這個問題,他便認為需要職業規劃理論與方法來幫助自己。

  然而,碰到了職業“天花板”的人是否有必要為自己做職業規劃,我是高度懷疑的.。因為在我看來,當他們的能力足夠強大,因而在客觀上還有“市場”時,他們做不做正式的職業規劃,都會有新的職業發展機會(比如,他們有能力自主創業或者具備被其他企業所心儀的獨特能力)。但是,如果他們的職業能力碰到了“天花板”,無法繼續適應變化,那怎麼規劃自己的未來職業都可能是無濟於事的;甚至,他們不規劃職業會活得還不錯,規劃了職業則反倒可能加速自己職業生命的“壽終正寢”。

  職業規劃理論與方法的兩個“死穴”

  一般的職業規劃理論與方法認為: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可以使人的職業發展更有目的性與計劃性,可以為追求全新的生活方式而確立努力方向,可以為實現自我價值提供更多的機會與可能。以下是各類職業規劃理論與方法的通用內容。

  一、知己。就是要了解自己。包括正確認識自己的外貌形象、興趣愛好、能力特長、個性特徵以及遺傳、家庭、學校、社會對自己的影響等等,即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會自我。

  二、知彼。就是在瞭解自己的基礎上了解外在環境。包括社會需要什麼職業、希望從事職業的特點、不同職業需要的能力、就業/創業的渠道、行業發展前景、相關職業有哪些機遇和威脅等等。

  三、抉擇。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對可能的方案進行權衡和比較,分析其中的優勢、劣勢、阻力和助力等等,進而選擇更有助於自身發展的方案。

  四、目標。制定職業規劃方案,需要有明確的大方向或大目標,並且需要將大目標分解為具體的可操作性小目標,再逐個實現小目標,不斷接近成功。

  五、行動。就是按照規劃方案採取積極行動。只有採取積極行動,職業規劃方案才有意義,也才可能成為指導自己職業成功的藍圖。

  六、評估與調整。就是當發現職業規劃方案在實踐過程中行不通或存在問題時,應及時予以調整。一種職業規劃方案是否可行,只有在行動中才能確認。因此,職業規劃方案需要不斷地實踐、評估與調整。

  上述職業規劃理論與方法看似“邏輯清晰”,因而顯得實踐性極強,但是這一表象背後則潛伏著兩個無法繞開的問題,我稱之為“職業規劃理論與方法的‘死穴’”。如果不能解決這兩個問題,職業規劃不但不會幫助人們獲得職業成功,反而可能會有害於人的職業發展。是否危言聳聽,請閱讀下文後再下結論——

  “死穴”之一:職業能力問題

  當我們把一個人在某一職業領域的工作能力由低到高分為五個等級時,你將看到:如果一個人的職業能力到4級以上時,他幾乎無需做職業規劃,因為他的職業能力在相當程度上“規定”了他的職業方向;甚至,他只能在現有的職業領域內做出選擇,因為他如果放棄現有的職業領域,而選擇到一個新的職業領域求得發展,除非他在那個新的職業領域已經具有相當的職業能力,否則他就必須花足夠的時間來重建他的職業能力;問題還在於,花了足夠的時間,未必就能建立起新的職業能力。其實,所有在特定的職業領域具有中等以上職業能力的人,無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那些職業能力真正高強的人是不做職業規劃的。

  僅就此點而言,職業規劃似乎只適合於那些職業能力不足的人。事實也的確如此:現實中,越是職業能力不足的人越是傾向於做職業規劃,這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什麼大學生或踏入職場時間不長的人或在職場競爭中失勢的人,是職業規劃的“重災區”。

  當我這樣說時,有讀者朋友可能會說:職業規劃正是用來指導職業能力不強的人建立職業能力的呀。沒錯,我是說從理論上講“沒錯”。然而,眾所周知,建立中等以上的職業能力需要花費至少八年以上的時間(請參見“10000小時定律”的概念。網上可搜到),一定會歷經千辛萬苦,而且花費了八年以上的時間,歷經了千辛萬苦也不一定能夠建立起中等以上的職業能力。這給那些相信職業規劃的人出了一道大難題:是否有足夠的耐心和意志、願意花八年以上的時間在一個職業領域逐步建立職業能力?我們看到的景象是,大多數人並沒有這個耐心和意志;他們在職業競爭的賽道上碰到困難、問題、阻力或處於落後狀態時,會重新設計他們的職業規劃方案,因為畢竟做職業規劃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比如一個月內,甚至於一個晚上或一念之間,而在一個職業領域建立起中等以上的職業能力卻需要八年以上的時間,還要歷經千辛萬苦。

  順便說一下,傳統的職業規劃理論通常會提醒那些想要做職業規劃的人:你們之所以職業不成功,是因為你此前的選擇錯誤。換言之,基於這樣的概念,如果一個人在一個職業領域繼續不成功,他便應該繼續做出“正確”的選擇。然而,這可是對職業能力建設不利的理論與建議啊!

  “死穴”之二:組織要求問題

  絕大多數人需要依附於特定的組織才能獲得職業發展:不僅需要組織向他們支付薪水,以便養活他們自己和家人,而且需要組織提供工作機會讓他們施展才華並提升他們的職業能力。

  那麼,問題來了:當一個組織並不“充分尊重”個人所做的職業規劃,而是要求做了職業規劃的員工們按照它的需要、想法和意志行事時,會出現會結果呢(毫無疑問,現實中的絕大多陣列織都是這樣做的,而且越是優秀的組織,越是對員工的職業發展真正有利的組織,在這方面越是強勢——要求員工滿足組織的要求,而不是讓組織來無原則地適應員工)?

  在極端的情況下,當這種矛盾出現以後會有兩種結果:一是,做了職業規劃的員工放棄自己的職業規劃方案,滿足組織的要求,這意味著職業規劃並不好使,進一步的結果是痛苦——因為有規劃卻不能實行;二是,做了職業規劃的員工拒絕組織的要求,堅持“做自己”,其結果是被組織所拒絕,其職業命運便是可想而知的。當然,還有一種理想的情況:組織在要求員工時,充分地考慮員工的職業規劃,或員工在做職業規劃時充分地考慮組織的要求。但請注意,這通常只是一種理想的情況。

  在上述極端情況(也是常見的矛盾)發生時,那些因為有了職業規劃而堅持要“做自己”的人,可以隨時選擇另謀高就,因為“世界那麼大,自有留爺處”。但是,現實中很少有哪家優秀的企業,會放棄既定的文化或管理原則,而遷就那些想法千奇百怪、且隨時會發生萬千變化的員工。通常,對於那些一味要求企業滿足自己的需要的員工,企業是不大可能信任他們的。一個嚴肅的問題因此而出現了:當一個人不被一家企業所信任時,他又如何能獲得理想的職業發展呢?

  上述職業規劃理論與方法的兩個“死穴”,正是導致那些懷抱職業夢想的人們,鄭重其事地做了職業規劃,卻並沒有獲得職業成功的核心原因。因而,我認為迄今為止的大多數職業規劃理論與方法,從根本上說只是在給人們以某種希望,卻並無多少真正能夠指導人們進行職業發展實踐的價值,甚至在相當程度上是在使人們誤入歧途。

  當然,職業規劃理論與方法也不是一無是處,它多少還是能夠刺激人們去思考相關問題的。比如,本文的觀點就是在這類理論與方法的刺激下產生的。

  發展職業的法則其實在這裡

  大概由於前述職業規劃“市場”需求旺盛,以及由於我們一直在倡導企業應該幫助員工正確地認知職業和加強職業能力建設,有很多人便誤以為我們公司的專家們也講授職業生涯規劃/管理類課程。於是,經常有培訓機構和企業向我們詢問是否提供這類課程的培訓服務。

  如果前來詢問者是第一次與我們聯絡,我們總是很乾脆地告訴他“不好意思,我們公司沒有您要的課程”;對於與我們有過合作的客戶或我們的“粉絲”,我們一般會反問他一個問題:“請您告訴我,您認識的或知道的成功人士中,有哪些人是因為他們做過職業規劃才獲得職業成功的?”。我們經常十分欣慰地聽到了這樣的回答:要麼,很乾脆地回答說“沒有”;要麼,沉默了一陣子後回答說“好像真的沒有耶”。

  是的,我們先不去考慮職業規劃理論與方法是不是真地有用,只需要來分析和判斷一個簡單的事實:現實中那些已經取得了被廣泛認可的職業成功的人們,他們是怎樣獲得職業成功的?

  我們經過長期和大量的觀察與分析後發現:無論是古今中外任何一位著名的成功人士,還是現實職場上任何一位並不著名的成功人士,他們之所以能夠獲得職業成功,在總體上講並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永遠專注於“當下”,在“當下”的組織中有良好的價值觀表現、崗位勝任能力表現和適應變化的能力表現。當他們在這三個方面有最佳的綜合表現時,他們便有了下一次機會——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平臺;之後,他們又在下一個“當下”繼續在這三個方面有出色的表現,於是又有了更大的機會——進入下一個職業發展平臺……如此不斷向前“走”,便有了職業上的成功。

  請注意,不僅是那些“與組織一同成長”的成功者是靠著這樣的規律或邏輯而取得成功的,而且那些透過跳槽而獲得職業成功的人,遵循的也是相似的規律或邏輯:由於他們在“當下”的組織內有良好的價值觀表現、崗位勝任能力表現和適應變化的能力表現,他們進而才能獲得下一個“東家”的信任;由於他們在第二個“東家”那裡有良好的價值觀表現、崗位勝任能力表現和適應變化的能力表現,他們才進而獲得第三個“東家”的信任和重用……

  基於以上認知,我們可以初步得出這樣三個結論:

  (一)只要一個人的價值觀表現、崗位勝任能力表現和適應變化的能力表現能夠滿足特定的組織需要,無論他做不做職業規劃,他都能獲得一定程度的職業成功;在這三個方面,滿足組織需要的程度越高,獲得職業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二)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的價值觀表現、崗位勝任能力表現和適應變化的能力表現不能完全滿足組織的要求,無論如何做職業規劃,都不足以保證他們獲得職業成功;他在此三個方面與組織的要求差距越大,獲得職業成功的可能性越小。

  (三)在這個意義上說,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去做職業規劃,但其職業規劃應該是圍繞如何提升其價值觀、崗位勝任能力和適應變化的能力這三點而展開了,也只有這樣其所做的職業規劃才會是有效用的。

職業規劃職業規劃 篇8

  從1978年到20xx年年底,出國留學人員總數超過81萬人,留學回國人員有近20萬人。20xx年度,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25116人,比20xx年度增長了24.6%,留學生年度歸國人數已連續兩年突破兩萬人。

  隨著留學歸國人員的日漸增多,海外留學歸來的“海歸”們在國內就業與創業市場還具有優勢嗎?人們該如何結合今天的出國選擇為日後的回國就業作好準備?日前,在北京電視臺等單位舉行的“歸國留學人員職業規劃發展”論壇上,十餘位留學歸來的創業者,暢談了他們的留學與創業感受。

  二度留學的啟示

  “要把出國和職業規劃結合在一起。”這是擁有兩度出國經歷的北京銳永天和商務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曾永對留學最大的感悟。

  第一次留學,她去的是美國。在北大時,她學的化學,出國留學,順理成章地讀了化學,但她並不喜歡這個專業。回國兩年,換了三個工作。第二次留學,她想有所突破:一是知識提升,二是與職業定位結合。面對悉尼大學法學院與工商管理MBA的兩份錄取通知,她選擇了MBA。

  回國後,她選擇了創業,開始了喜歡的獵頭職業生涯。如今,在接觸了很多的“海歸”之後,她發現在年輕的留學生中,那些優秀的人士,往往都是對自己的職業規劃很清楚,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他們在國外所學的和實踐的,都是為了給日後回國做一個鋪墊。

  同時,她也發現一些年輕的“海歸”在留學與擇業方面存在誤區。比如有人是學金融的,問他為什麼要學金融,他說是爸爸媽媽讓學的。在這種情況下,就是找到一份工作,他也許不會快樂。而且僱主會發現,這樣的人工作起來是很難有激情的。

  不要放過任何機會

  她對創業充滿激情,她希望不斷挑戰自己。在育才教育網CEO郗慧林看來,自己的創業得益於知識的積累,更得益於不放過任何機會。她認為,能出國留學的人都是很聰明的,具有學習的優勢,而要在回國之後能夠很好發展,關鍵在於抓住身邊的每一個機會。

  人們有一些與生俱來的聰慧,作為學習的佼佼者,如果你掌握了學習的樂趣和優勢,你就能早一點脫穎而出。在中國剛剛有私有經濟的時候,她就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她認為,如果你想創業,當你準備好時,你就要抓住機會,因為即使不成功你也可以重新再來。

  當她帶著第一桶金從美國回到香港時,很多人已開始從事網際網路方面的工作,她選擇了回國創辦網校。那時,大家都說辦網站是“燒錢”,但是在她創辦網校的第一年就開始賺錢了。她認為,在創業中,要獲取一流的資源,要能夠不斷地增加自己手上的籌碼,人生就是要抓住機會。

  創業與就業的抉擇

  20xx年回國成立網路公司,不到一年就因為不營利而不得不放棄。投入求職大軍,從創業到就業,北京經緯德誠廣告有限公司網路工程師宋立鵬的感悟是:把點和位放在適合自己的位置上,如果不適合去創業你就去找工作。

  20xx年他從北航畢業,20xx年年底留學歸國。回國以後,他有了創業的想法。籌措了幾十萬元資金,匆匆忙忙成立了自己的網路公司。當時,前一兩個月註冊了幾千人,而後面的發展非常不理想。這樣堅持了不到一年,他放棄了。

  分析失敗的原因,他認為首先是自己沒有工作經歷,但這並不是主要的問題,因為很多大學生在校時創業就非常成功,而自己沒有做好的重要一點,是對公司的全盤運作沒有切實可行的計劃,一時衝動憑感覺,沒有做好市場調研。

  總結經驗教訓,他心態平和再求職。他想先去別人的公司工作積累經驗,再找機會。他說,求職時你是留學生,人家可能會高看你一些,這一點不可否認。但在實際工作中,人家會更加看重你的能力,這時需要調整心態。

  他給留學生的建議是:回國擇業,如果你認為自己與國內的學生是在同等條件下競爭,你成功的機率會非常高,千萬不要好高騖遠,確定一些根本不能實現的目標。

【職業規劃職業規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