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總結範文> 期末總結作文

期末總結作文

【精華】期末總結作文4篇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加以總結和概括的書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鍛鍊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為此我們要做好回顧,寫好總結。那麼總結應該包括什麼內容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期末總結作文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期末總結作文 篇1

  本次語文考試的作文題目是“那一刻,我們 ”。這是教研員 武老師經過認真揣摩09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趨勢後精心選擇安排的一個作文題目。眾所周知,09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要加強對學生審題能力的考查,而武老師選擇安排的“那一刻,我們 ”這個作文題也恰恰突出了對學生審題能力的考查。

  由“我”到“我們”只是多了一個字,看似變化不大,實則難度陡然增加,尤其是因為這是第一次寫這樣的題目(以前多少年來我們主要寫的是“我”)。學生寫作的難度增大了,教師閱卷的難度也增大了。我們都知道,只有教師對作文題目的把握和學生對作文題目的把握水平相當,甚至超越學生,教師才有可能相對輕鬆自如,坦然公正地對學生的作文做出評判。但是就這樣一個題目,如果第一次呈現給我們教師,教師如果不好好備備課,恐怕也難以全面、準確、深刻地給進行學生講解和指導。但是我們所有的老師和學生一樣在考試之前都不知道作文題目,這就出現了一個挑戰,十幾位老師的智慧能不能覆蓋、超越全區兩千八百多名初三學生的思維。在一天半的閱卷過程中我們認真聆聽武老師的指導意見,反覆研討對作文的把握尺度和評分標準,不斷交流各種新出現的問題,本著“既要愛惜人才,又要為學生前途著想”的原則,艱難地完成了這一工作。不盡人意的地方也許是有的,實際上歷次作文考試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一直在想辦法解決它,今後還應繼續想辦法把它解決地更好。因為這一問題關係到教師作文教學和學生作文寫作的動力和導向。

  考試雖然結束,但教學仍在繼續。“那一刻,我們 ”這個作文,我們絕對有必要重新指導學生認真審題,修改完善。所以,下面我先講講如何理解、把握這個作文題,這也是全體作文閱卷老師經過思考、交流、討論達成的共識。

  “我們”是題目中的第一關鍵詞。這個代詞,要求文章表現包括“我”在內的一個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組成的群體的生活感受,文章須採取第一人稱的寫法。群體中所包括的這個“我”嚴格來說就應該是作者自己,就本次考試來說作文中所包括的這個“我”給人的感覺應該是與考生現在的身份(天津市紅橋區某中學距離20xx年中考還有不到六個月時間的一名初三學生)能理解得通,否則就會給人胡編亂造的感覺。像有的學生在作文中寫到初三生活,說“課間我們走出教室跑到山上,到操場玩……”。閱卷老師就給寫了批語“操場設在山上嗎?”這是空間理解不通;像有的學生寫“那一刻,我們畢業了”,回顧初中畢業時的情景,一看就是死搬別人的東西,時間理解不通。這裡有三點補充:一、雖說強調作文中包括的這個“我”要與考生現在的身份理解得通,但是要是在中考中也沒必要讓人把“紅橋區”這一身份因素讓人理解出來;二、“理解得通”不是說作文中包括的那個“我”一定要完全和現在的自己一樣,因為還有“那一刻”這個限定語,既然是“那一刻”,作文中包括的這個“我”可以還沒上初中,也可以不在天津市紅橋區(要求或倡導初中生寫真人真事,但我們都知道,沒有哪個老師在閱卷中給派出所打電話查問過有無其人其事,只要符合邏輯規律、人之常情,事之常理,看上去是真的就可以);三、有的作文中包括的這個“我”不是自己也沒有絕對地算不扣題,像有的學生把“我”假象成“沙塵暴”這個群體中的一員,有的學生把“我”寫成是“一片樹葉”,有的學生把“我”寫成是“一滴海水”從文學的角度理解還是可以的,扣不扣題主要是看寫的是“我們”還是“我”。當然有的老師會認為作文中包括的這個“我”如果不是自己就有點擦邊,所以個別學生喜歡這樣寫,也能寫好,不必反對,但不宜在班內提倡。

  下面說說如何理解把握“我們”。我們可以是特指,也可以是泛指。所謂特指就是“我們”等於“我”加“你”或“我”加“他”或“我”加“你”再加“他”,即作文中不僅要記敘描寫“我”的言行表現,還要記敘描寫別人的言行表現。幾個人的言行表現要麼形成一種互動,要麼具有共同的特徵。

  先說幾個人的言行表現怎麼形成一種互動。像有的學生寫“那一刻,我們手牽手”,在最後寫到,“我走過去,拉住他的手說:‘我們永遠都是最好的朋友’”這樣就沒有表現出互動,因而“我們”也沒得到落實。如果寫成“我走過去,拉住他的手說:‘我們永遠都是最好的朋友。’他抬起頭用閃著淚花的眼眸看了看我,緊緊地握住了我的手……”這樣就好一些了。還有像“那一刻,我們緊緊擁抱”“那一刻,我們彼此理解了”……這樣的作文,因為“我們”只包括兩個人,所以都格外強調互動。互動的前提一般是在同一時空下才可以進行,但是不完全具備這個條件有時也可以。如,透過打電話,發簡訊,網路聊天等手段也能實現不在同一空間下的互動。互動強調的是一種“我有來言,你有去語”“我投之以桃,你報之以李”。即便連這個條件也不具備,依然能寫,因為互動除了可以理解為言語、行為上的呼應,還可以理解為心靈和思想的融合、情感體驗的分享。像有的學生寫“那一刻,我們在一起”,寫的是自己和汶川地震中被困在廢墟中的一個女孩。他沒寫好,因為他既沒寫出言語、行為上的呼應,也沒寫好心靈思想的融合、情感體驗的分享。但是如果他能借助電視直播這個“我”“你”聯絡點用鏡頭對照的方式一面描述“你”被困在廢墟中的情景,一面描述“我”看到每一情景時的對應反應,再加以想象也能給人互動的感覺。如“你在痛苦地呻吟,我在緊張地喘息;斷落的水泥板壓斷了你的腿,卻分明從我的心中流出血;你急切地想求得生存,我焦急地想著怎麼才能救你;救援隊員到來了,你的臉上綻出了笑容,我的心情也隨之平靜下來……”最後再能從“你的遭遇就是我的遭遇,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你的希望就是我的希望,我們的心在那一刻緊連在一起,我們永遠在一起”來總結一下,也能成為一篇不錯的作文。也有寫好的例子,像我們印的例文“那一刻,我們溝通於墨香之中”就是藉助歷史書或文學作品,實現了和不在同一時空下的幾位古人的互動,這種互動就是典型的心靈思想的融合、情感體驗的分享。所以,無論如何,要寫好我們,“我”和別人之間一定要有個聯絡點。

  再說幾個人的言行表現怎麼具有共同的特徵。這樣寫相對要好操作一些,一般來說可以採用“‘我’怎樣,a怎樣,b怎樣,c怎樣”的形式,或者,“有的怎樣,有的怎樣”這樣的表達思路。看似“我們”的言行各不一樣,但卻具有共同的特徵。這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題目後面補充的內容,或者能被題目後邊補充的內容統攝起來。比較典型的,像我們在閱卷中讀到的一篇《那一刻,我們沸騰了》。

  剛才說的是從特指的角度如何理解、把握“我們”,下面說說如何從泛指的角度如何理解、把握“我們”。所謂泛指,就是說“我們”中除了“我”身份特徵明確,其他人都不太明確,也不在行文中交代,只是用“我們”來表述,但是讀者能知道這個“我們”說的是“中國人”或者“同齡人”,或者“同班學生”等等。從泛指的角度寫“我們”,選材上強調選擇眾所周知,人人都有感觸的事例、情節。如“抗震救災”“北京奧運”“社會普遍現象”“同齡人都有的遭遇”,“同班人都經歷的事情”等等。從泛指的角度寫“我們” 相對來說好套用原來寫“我”的一些素材。但是要善於變化。比如原來寫過的'片段是某一群體共有的經歷感受,現在把文中的“我”變成“我們”就可以了,如原來是“每天早上,媽媽都會來喊我起床……”,可以變為“每天早上,我們的媽媽都會來喊我們起床……”;如果原來寫過的片段是針對我個人的,要改變表述句式、內容,使其能反映某一群體共有的經歷感受,如“失落時一句關心的話語,得意時一句善意的提醒,運動會上一條擰乾的毛巾,考試場上一塊小小的橡皮,甚至有時,只是彼此一抹心有靈犀的眼神……”這樣的句式和內容用來寫我們就比較妥當。

  “那一刻”是題目中的第二個關鍵詞。限定了時間和情境,但可以寫多個那一刻,所以“三個片段”“若干個排比鏡頭”這些方式依然可用。可以以小見大、小題大作,如以“我們”關注四川地震災區為內容——“那一刻,我們在一起”“那一刻,我們手牽手”;如以“我們”用實際行動關注北京奧運會為內容——“那一刻,我們在歡呼”“那一刻,我們哭了”。這樣,寫作內容具有時代感,大氣不俗。但這兩個素材都有點“過時”了,可以引導學生看看《時事政治》,新近有什麼發生的事可寫。此外,還可寫凡人小事,如“我們”共同面對困難、承擔任務,“我們”共同探索、分享成功。或者讓學生想想有沒有一篇課文或文章、一節班會課、一次老師的教誨、一首歌、一幅圖片、一個情景……讓“我們”產生過表現不同而實質共同的東西?——“那一刻,我們低下了頭” “那一刻,我們笑了” “那一刻,我們沉默了” “那一刻,我們長大了” 。

  當然不把“那一刻”理解為一個限定語也可以,像在我們閱卷中遇到一位學生寫的就是“那一刻,我們永遠銘記”,賓語前置,倒過來就是“我們永遠銘記那一刻”,想一想也是可以的。

  理解把握住了“那一刻”,再說說如何將題目補充好。強調兩點:一要簡明,二要便於操作。這也是我們指導學生寫任何半命題作文時應注意的問題。“簡”就是說,補充的內容不宜太長,“明”就是說要讓人透過題目基本清楚你所要表達的東西或所要表達的方向。“題好一半文”如果說一篇作文是由“題目”、“開頭”、“主體”、“結尾”這幾塊材料構成的話,題目不簡明就等於首先浪費了一塊材料,這樣這個作品就失去了一次“優秀”的機會。“便於操作”是說補充的內容要保證自己能寫出來,能寫好,追求新穎是第二位的,再說新穎不新穎不只是看題目。本來就是“二鍋頭”,你給它起個名字叫“瓊漿玉液”也還是“二鍋頭”。普通的題目只要構思巧妙一樣可以寫得新穎。像有的學生擬定的題目是“那一刻,我們長大了”,題目很普通,但是他採用對照的寫法“以前總是媽媽幫我們洗衣服,當媽媽因為工作繁忙忘記給我們洗衣服時,我們想到了自己也應該學學洗衣服。當我們把自己的髒衣服放進洗衣機或

期末總結作文 篇2

  緊張的期末考試終於結束,本次考試語文82,數學93,英語88,總分259分。

  我認為這次考試和以前考試相比,有小的進步(總分)由251到了259。

  語文:是我最差的學科,儘管考試前在家長的幫助下我用複習本聽寫了所有錯過的詞,按照老師要求把古文、古詩默寫了幾遍,看了以前的一些卷子。但不可否認我在閱讀和作文上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有時我抓不準中心、分錯層。這次考試,基礎大部分都對,失分主要是在課外閱讀和作文;其中作文扣了7分,所以以後還要多讀一些課外書;另外一個不足就是審題不清,為此扣了6分,加上6分可能就到90了;所以以後考試要仔細做題,認真檢查,看題時也不能只讀一半。

  數學:考前我把所有卷子上、本上和書上的錯題和必背的概念看了一遍,但這次還錯了兩道不難的題,而且是我會做的,所以白白丟了5分,不過有道題——求陰影面積的那道題,屬於方法的問題。還有列方程組解應用題,屬於粗心的問題,以後要仔仔細細地審題。

  英語,每次都差一點。這次英語我不太滿意,扣了12分,考前把書後字詞表默寫的很熟了,3A也沒問題,但考試中一向“引以為榮”的聽力和選擇、閱讀,這次竟然扣了8分聽力扣分的原因是我坐在後排聽不清錄音,作文扣了4分,因為作文的三單,錯的十分不應該,所以英語還需多努力和仔細地檢查。

  目前在學習上,我認為我的基礎好,所以我要快馬加鞭。但是目前課外書還是讀少了,所以今後還要多讀、多背、多練。

  今後我的目標就是按照我上面所寫的去做,爭取下一次考入班級前十名;其次就是在年級的排名還要再努力,取得更好的名次。

期末總結作文 篇3

  一學期的學習結束了,這一學期裡,我努力了,所以期末考試的成績還算可以。現在來彙報一下我的情況:

  從小學到初中,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變化,在小學裡,我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孩子,同學們也都天真無邪、單純,我也什麼都不懂。現在呢?長大了,知道要自覺寫作業了,玩的時間少了,但我還是一個不明辨是非的孩子,有些事做得不對,也可能說錯話,但我是會改正過來的,做個好孩子。

  這學期的期末考試還可以,語文78分,數學91分,英語90分。語文主要在閱讀、作文上丟分了,一共扣了16分;數學主要在最後兩道大題丟了分,一共扣了6分;英語就沒準了,這兒扣點那兒扣點扣沒了。一般上課我能做到課前預習,課上聽講,課後複習。預習就是提前看老師明天要講的;複習就是回憶老師當天所講的。考試時要先易後難,先做有把握的題,保證不丟分,再做難題,那樣做得又快又棒,所以我數學還可以,英語也還行。

  在家裡,媽媽對我很嚴厲,以前我老和媽媽吵嘴,惹媽媽生氣,有時我不對,媽媽也會說我,我也不服氣,覺得媽媽太嘮叨了。現在,我雖然還會煩媽媽,但是我和媽媽基本不吵嘴了,我爭取做個好孩子。

  再過兩個月我就要上初二了,這個暑假我準備練練自己的弱項,比如說語文的閱讀;數學多做題;英語老師留了一本閱讀練習冊,我最喜歡做閱讀,因為很簡單而且都是些幽默小短文,還可以練作文。聽說初二的知識很難,有的學生就受不了了,但是我想只要認真聽講、做題,就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吧!初二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加油!

  現在苦以後輕鬆,現在輕鬆以後苦,我肯定會選第一個。

期末總結作文 篇4

  轉眼間,一個學期就要結束了。我馬上就要上四年級啦。大家來看一看我的收穫吧。

  語文:語文我學到了360個生字,其中有360個我都會寫,課文背誦和12月背誦我都完成的很好,日記本我都寫了兩個半的作文啦。我寫的作文水平一般般,不過經常被老師點明說作文寫的好經過老師詳細介紹,我認識到了美麗的南沙群島變幻無常的廬山雲霧……。透過生動描寫,我真的很想看也去看一看廬山的雲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真面目。

  數學:這學期我學到了分數。分數是由分子分母和分數線組成的,我們也學習到了兩位數乘兩位數。我相信四年級一定會學習到三位數乘兩位數。透過安老師的詳細介紹,讓我們知道了很多知識。 這一些當中安老師最詳細介紹的就是整理資料。找你資料可以用x來表示,也可以用正字來表示。不過小朋友你一定要記住哦一個正字代表的是五個物體,或者是五個人。

  英語:英語單詞我會聽,默,讀,背。老師讓我們寫的,背的,讀的……我都會按要求來做。課文背誦背的也很流利,聽寫,這一次我最終我得了一百分高興死我啦!考試,這一次三年級通考,英語英語由於我太馬虎所以我考啦但八十五分。

  英語和體育:英語我們學會吹龍的傳人,放牛山歌,草原圓舞曲,牧童謠。唱歌我們也學了不少呢!體育我們學到了打乒乓球,打籃球,足球操……。

  這一個學期我的語文,數學,英語,音樂,體育我都學到了不少知識呢!

【期末總結作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