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國小語文課後反思

國小語文課後反思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1

  一、織好課堂紀律,是上好低年級課的關鍵。

  雖然也有過兩年的低年級教學經驗,組織課堂紀律一直是我頭疼的事。班級人數多,顧得了前面,顧不了後面,抓了第一組,落了第五組。也許平時偏心慈手軟了點,也許虎頭蛇尾,上課時廝聲力竭,最後草草了事。學生如何舉手,回答問題是否站直,聲音宏亮,聽的學生是否認真等,應多訓練,一定要養成習慣。

  二、初讀課文時,一定要做到讀通,讀順。

  學生良好的語感,就是在平時的朗讀中培養出來的。每一篇課文的初讀,應從正音、不讀破句、不讀錯入手,寧可多花點時間,也要落實到位。

  三、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以兩則謎語匯入,學生興味很濃。透過貼圖,將夏天螞蟻勞動、蟈蟈休息,冬天得到各不相同的結局的畫面,配合課文出示,激發學生進一步比較觀察。我在指導學生理解螞蟻是怎樣搬糧食時,首先請學生自讀課文,說說小螞蟻怎樣搬糧食?再出示句子他們有的背,有的拉,個個滿頭大汗。然後師生一起當螞蟻搬糧食進一步體會“背、拉、扛、推、”等動詞,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學習的興致很高。

  四、探求拓展學習方法,培養創新思維。

  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方面,擔負著重要的角色。課程標準總目標之一就是: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創造性想象對於小學生具有一定的優勢,他們思維的具體性、形象性,具備了良好的基礎,而語文教材的情境更識於學生髮展想象。

  《螞蟻和蟈蟈》一課中幾隻蟈蟈看到了,都笑螞蟻是傻瓜。蟈蟈會怎樣嘲笑螞蟻?這裡提供了豐富的創造性想象的餘地。我抓住契機,出示畫面,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觀察蟈蟈的表情、動作,啟發想象。有的說:蟈蟈會邊打哈欠邊對螞蟻說:你們,大熱天還搬糧食,不知道休息,真是傻瓜 。有的說:蟈蟈會指著螞蟻笑:真是一群傻瓜,搬糧食多累,瞧,我們在大樹下乘涼、唱歌,多快樂啊!這個故事的結局:冬天到了,蟈蟈又冷又餓,再也神氣不起來了。也給學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我也出示了畫面,請學生觀察蟈蟈此時的表情和動作,稍加提示:這時,蟈蟈又會做什麼?說什麼呢?學生便會對結局再創想象。學生的想象既有蟈蟈的直接感受,又有蟈蟈的內在心理。兩次想象對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題,使學生明白只有辛勤勞動,才能創造幸福生活,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五、在閱讀過程中教會學生評價。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學會評價,既培養了學生傾聽的習慣,又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六、識字教學要紮實,培養學生識字能力。

  1、識字目標要明確,每個生字的音、形、義要重點突出,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能看似簡單而簡要教學。

  2、運用多種形式和豐富的激勵語言,讓學生多讀,讀準字音,多觀察,記住字形,多聯絡上下文,看圖想象,理解字義,從而培養識字能力。

  3、指導書寫時,先書空,觀察每一筆一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描紅。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2

  “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探索至今,我們取得的些許成果,但是透過聽課,我覺得暴露的問題也是很多。比如,原來的教學方式與“先學後教”模式的整合問題就很突出。一節課下來,能體現出“先學”與“後教”,但效果卻並不理想。有把“先學後教”模式強拉進傳統模式之嫌。我覺得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努力:

  首先,對學生進行先期培訓,在平時的課堂上,學生小組合作“先學”的過程中,老師要手把手的教會學生“先學”的流程以及方法,當成一種程式讓學生深刻地印在腦海。不光如此,我們還應該培訓小組長,讓他們熟悉小組合作學習的流程以及自學檢查的方法與技巧,還有就是熟記組長職責。

  其次,認真研究傳統教學模式與“先學後教”模式的異同點。爭取是融合,而不是強拉硬拽。例如,兩者都有創設情境匯入,也有彙報交流的環節。關鍵部分就是學生的“先學”。我們都應該清楚的是“先學後教”並不僅僅意味著有出示自學目標、學生組內“先學”的環節就是真正的“先學後教”,應該多想想:學生“先學”的深入嗎?學生都有所收穫嗎?學生體會到“先學”的樂趣了嗎?

  最後,還應該注意怎樣去評價一節“先學後教”的課,我覺得應該以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態與學習成果為主。評價老師的教學過程為輔。既然學生是主體,就應該以主體為主。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3

  本課利用低年級兒童愛遊戲的心理,巧妙地利用臨摹的借鑑功能,在“看著畫”中保留“想著畫”的一些特徵,進行非複製性臨摹,為學生開拓一個創造的境地.上課之初,我以《天國的神鳥》這個故事匯入,並配樂曲《百鳥朝鳳》,設定情景,讓同學們感知神鳥的美麗.大家聽得津津有味,好像都投入到故事情境中去了,《神鳥變樹》教學反思。藉此機會利用多媒體出示《神鳥》這幅壁毯畫,讓同學們欣賞感受它的造型,它的色彩,它的構圖,進一步感知天國的神鳥。

  神鳥如何變樹是本課的趣味中心,我利用多媒體給大家變了一個小小的魔術,大家興趣盎然,教學反思《《神鳥變樹》教學反思》。同時讓大家講出自己的想法,互相啟發。有的同學說想畫一棵聖誕樹,有的想畫一棵美麗的蝴蝶樹,有的想畫心中的房子樹,大家七嘴八舌紛紛舉手發言,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接著我帶領同學們一塊欣賞一些優秀的學生作業,強調畫面的大膽創新,以及黑色背景的襯托等等。畫一棵心中的神數是本課的重點,同學們紛紛拿起畫筆彰顯自己的才能。

  不足之處就是留給學生自我介紹作品的時間把握不好,自己急於求成一股腦全說了。

  本課利用低年級兒童愛遊戲的心理,巧妙地利用臨摹的借鑑功能,在“看著畫”中保留“想著畫”的一些特徵,進行非複製性臨摹,為學生開拓一個創造的境地.上課之初,我以《天國的神鳥》這個故事匯入,並配樂曲《百鳥朝鳳》,設定情景,讓同學們感知神鳥的美麗.大家聽得津津有味,好像都投入到故事情境中去了。藉此機會利用多媒體出示《神鳥》這幅壁毯畫,讓同學們欣賞感受它的造型,它的色彩,它的構圖,進一步感知天國的神鳥。

  神鳥如何變樹是本課的趣味中心,我利用多媒體給大家變了一個小小的魔術,大家興趣盎然。同時讓大家講出自己的想法,互相啟發。有的同學說想畫一棵聖誕樹,有的想畫一棵美麗的蝴蝶樹,有的想畫心中的房子樹,大家七嘴八舌紛紛舉手發言,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接著我帶領同學們一塊欣賞一些優秀的學生作業,強調畫面的大膽創新,以及黑色背景的襯托等等。畫一棵心中的神數是本課的重點,同學們紛紛拿起畫筆彰顯自己的才能。

  不足之處就是留給學生自我介紹作品的時間把握不好,自己急於求成一股腦全說了。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4

  在《兩隻小獅子》這一課的教學中,看著學生童趣盎燃的表演,聽著學生朗朗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髮自內心的快樂。在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童話”般的情境,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激發想象、釋放才智的平臺,充分發揮自主式、參與式的教學優勢,把課堂還給學生,使每個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滿意之處有以下兩點: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深掘教材,敢於創新,為學生創造了思維、想象、表達的寬鬆環境。如讓學生思考:看到懶獅子這樣,你想對它說些什麼?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教師予以點撥、誘導,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發揮想象。

  在教學活動中,我創設情境以夥伴的身份來到學生中間活動、表演,完全捨棄了“師道尊嚴”。課堂上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了師生間平等對話。

  上完這節“童話課”,我深切地領悟到,要使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必須從學生這一主體出發,在課堂上為他們栽下一棵枝繁葉茂的梧桐樹,為他們創設一個揮灑自我的樂園,從而實現“我喜歡學”。

  同時,也讓我感到情境教學,對於低年級學生猶如“靈秀之泉”,滋潤著他們的心田,對培養情感、啟迪思維、發揮學生主體,培養學生的參與性、自主性、創造性,審美情趣,提高綜合素質都有積極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資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能動性,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5

  教學本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多種教學手段等帶領學生愉快地進入情境,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一 滿意之處:

  1 注重講讀訓練,達到從感悟到積累

  本節課的設計緊扣新課程的觀念,我注重創設寬鬆和諧的自主學習氛圍,在教學中,我予以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和空間,採用錄音讀、師範讀、自由讀、同桌對背,小組背、男女生對背、集體背誦等多種形式,還透過富有激勵性的評價語言,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水到渠成,熟讀成誦,達到對語言的感知,感悟和積累。

  2 創設情境,培養說話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了從生活現象入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進行教學,不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資源,在課堂上營造了濃厚的生活氛圍,而且把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相聯絡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髮揮想象的空間,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孩子們說一說,議一議:為什麼要給春天畫個彩色的太陽?

  二 不滿意的

  1、由於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在拓展練習這一環節時課堂紀律較亂,誤了一些時間,以後要在組織教學工作要努力。

  2、教學時對過程的評價太少,特別是小組的合作學習,而且評價的方式也太單一,如果在學生談議的時候適當地增加一些學生的互評,小組之間的互評的話,效果會更好,我想這樣不僅評價方式多樣化,而且促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6

  一篇課文的容量畢竟是有限的,光憑課堂上的時間、教材上的內容是無法滿足我們對知識的渴求的。在課前我就佈置學生去閱讀課外書中對火星的介紹,在學習完這篇課文之後,我就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自己對火星的認識。學生們準備得還是比較充分的,有的介紹了火星上的山脈——比珠穆朗瑪峰高三倍的奧林匹斯山脈,有的介紹了火星上的氣溫——和“火星”這個名字給人的感覺正好相反,火星上的溫度極低,最低達到零下123攝氏度……

  透過相互交流介紹,我讓學生明白,經過課外閱讀能夠了解到好多平時不知道的知識,如果只看語文書,而不看課外書,那我們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閱讀課外書,同樣是學習語文,就如我們語文書開頭的“習慣篇”中所講的那樣——多種渠道學語文。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衡量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是否科學,是否合理的標準:

  1、是否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有沒有反思過去的文章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在教學中是否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五年級數學教學隨筆(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

  3、是否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即正確處理基礎性與創造性的關係;

  5、是否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即要遵循發展性原理,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學漢語拼音、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我認為閱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並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因此我覺得現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注意語文教學反思以下幾點:

  閱讀課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閱讀課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接受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可以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透過反覆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說形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

  閱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這一課時,嘗試採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十個小組,每個小組四個成員組成: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兩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桌椅也跟著進行調整。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四個問題:(1、“野”在中指什麼意思?2、是從幾方面來寫這種“野”的?3、是怎樣寫出這種“野”的?4、把你覺得寫得好的內容多讀一讀,並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踴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積極地進行討論,各抒已見,合作解決問題。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並適當的點拔,引導他們所討論的問題。當學生討論結束後,我讓各小組派代表來向老師彙報自學的情況,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已的意見和看法。並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適時進行指點、幫助。在討論彙報中,有的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有的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學會團體協作的能力。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沉悶,被動的了。而樂於去學,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來達到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語文論文庫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裡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謎》這一課時,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裝置,組織學生上網去查閱有關天文知識,讓學生透過上網瞭解自己感興趣內容,和解決課文中的疑惑。再讓學生在班上把上網後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彙報,各小組互相交流討論。學生不但掌握了課文的內容,同時也大大激發對天文知識的濃厚興趣,課外我還讓學生組織一個天文興趣小組,利用課餘時間,透過再上網或到圖書室借閱課外書及觀測天體,進一步讓學生去認識、探索宇宙的奧秘。

  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薰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後,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說說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後,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內涵,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學法指導

  1、互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組織互動學習的方式,改變過去班級授課中“傳遞——接小學一年級教學反思受”式的師生單向交流的局面,我建立了以學習小組為主要形式的教學組織形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個性。

  2、交還自主權,提供學生創新的時空

  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習為本,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3、轉換角色,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質

  (1)轉換師生之間的角色

  這種方法往往是教師創設某種疑問,讓學生幫助解決的方法。這樣做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生在“幫助”老師弄清疑問的過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慾望和信心。

  (2)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角色轉換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某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好,教師就可以讓他當小老師去教其他的同學學習;如果誰的課文朗讀得好,就可以請他範讀;如果誰理解得深刻,就請他來表演。這樣在學習中角色不斷地轉換,能夠喚起學生積極上進的心理,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因,不斷探索知識,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挖掘創新的潛質。

  (3)學生與學習內容中的角色轉換

  語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著作家的靈感、激情和思想,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為學生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教學中可以分角色朗讀、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讓他們與這些角色同喜同悲,這樣,學生內在的情感與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鳴,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學生的再創造中得到延伸,學生學習語文的時空得到了拓展,學生創新的潛質也可以發揮了。

  我覺得語文閱讀教學除了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養。才能真正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7

  我們一(3)班的學生表現能力強、朗讀很有特色,因此在一年級家長開放活動中,我挑選了這篇有趣的童話故事《小壁虎借尾巴》。

  課文透過小壁虎向小魚、黃牛、燕子借尾巴的經過,講了小壁虎的尾巴斷了可以再生的特點和小魚、黃牛、燕子尾巴的用處。課文較為簡單、易懂,在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透過小組合作學習等,使學生在較輕鬆的課堂氣氛中理解了課文內容。

  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我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機會,採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文、小組讀文、朗讀、齊讀等,不求形式統一,只求學生真正投入,讓他們瞭解文章的內容,知道魚、牛、燕子尾巴的功能。學生透過充分地、饒有興趣地讀文,理解了課文,培養了語感。

  另外識字教學也是本堂課的特色。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已經具備了自學生字的能力。課堂中,他們一個個登臺亮相,做小老師,聲音響亮,語句連貫,滿是自信,家長們紛紛向孩子翹起了大拇指。

  課堂的不足:由於識字教學用時過多,導致後面的內容明顯縮水,沒有時間進行寫字指導,看來如何提高新教材的課堂效率,還得繼續研究。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8

  透過一堂課的教學,我完成了預定教學目標,學生在課堂中讀詩、背詩積極性非常高,效果良好。

  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有兩點做得尤為好:1、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加強朗讀訓練。由於詩歌語言簡潔且凝練,反覆朗讀可能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加上學生年齡較小,愛玩好動。我在朗讀訓練中,多次採用音樂、錄音、錄影等多種輔助手段,刺激學生感官,激發他們興趣。運用畫面,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意境;運用媒體,展現萬里長城和大運河的壯麗景象、雄偉氣勢,幫助學生讀出語氣;運用音樂,烘托、渲染氣氛,使學生的配樂朗讀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好地表達詩意。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輕鬆,孩子們讀詩熱情高漲。2、在重視朗讀訓練的同時,我也十分注重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詩歌教學難度大,常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雖說透過反覆讀,能使學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詩歌抽象表達的特點會給學生留下無限想象的空間。因此,我在指導朗讀過程中,多次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將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內容轉化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學生的腦海裡留下了雄偉的萬里長城和壯觀的京杭大運河。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進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所以,學完了課文,學生就完全能做到帶著自豪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了。

  透過教學,我感到這堂課既有收穫,也有不足。在重視詩歌朗讀的同時,對字詞教學有些忽視,尤其是關鍵詞語的理解不夠重視。詩歌中字詞深奧,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又不能採用以詞解詞這種簡單的方法。因此,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如何將深奧的詞語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讓教學更完美。這是我想在以後的詩歌教學重點研究的問題。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9

  一 歌曲引入,瞭解人物,創設情境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讓學生說說歌曲中的老人是誰,讓學生了解多少就說多少。

  2、讓學生讀著課文,清晰地感覺用行動實踐著他說的話,你看,81歲高齡的他“額頭已經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選了一棵茁壯的柏樹苗,小心地移入樹坑,又揮鍬填了幾鍬土”那份認真,那份執著,讓人感到不僅僅是在栽樹,而是在播下一個心願,在精心地描繪美好的未來。

  二 讓學生抓關鍵詞句進行品讀

  1、我們一起來讀“只見他手握鐵鍬,興致勃勃地挖著樹坑,額頭上已經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讓學生抓住“興致勃勃”“ 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進行理解和體會,讓學生說說從這些詞中體會到了什麼。

  2、“他站在幾步之外仔細看看,覺得不很直,連聲說:“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樹苗扶正。”讓學生抓住“仔細”“ 連聲”等詞進行品讀,這樣學生不但瞭解文中的內容,還走進了永珍更新的春天。

  三 不足之處

  這篇課文難度較大,再加上自己的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探索不夠深入,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不夠透徹,我將它做為一個新的起點,不斷改進,更上一層樓。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10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的事。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的記敘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寫晏子智鬥楚王,最後寫楚王只好認輸。

  在教學這節課之後,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由於本篇課文故事性強,讀來使人很受感染,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

  為了使本節課發揮最大效益,課前我鼓勵學生練習排課本劇,把枯燥的說教與乏味的朗讀轉化為生活場景,這樣我想更易於被學生所理解、所接納。加之表演又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為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設計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動作。在今天的課堂上,我選取有利時機鼓勵學生展示自己,同學們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合作過程中,同學們能開動腦筋,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這是我始料未及的。當時我真感覺自己是課堂上最幸福的人,同時我又有一個念頭從腦海中閃過:讓課本劇成為了語文教學的延伸。

  同時,課本劇的展示,會很自然地幫助學生接受課文中所蘊含的教育意義。從而達到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目的。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再者,這對於表演的學生來說,既是對文字深度理解和接受的過程,又是他們思維發展、交際能力提升的過程,更是他們感受語言魅力的過程。而對於觀看的學生來說,他們雖然不敢直接參與表演,但在觀看時他們肯定也會受到感染,產生一些新的思考:“這個環節如果讓我來演,我會……”而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一個讓文字意蘊躍進的過程。以上這些,在本節課中我和學生一起成長,做到了,所以我很欣慰!

  二、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學生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著不少的不足:

  第一、引導學生讀書不夠,沒有透過讀書,感受晏子的智慧。只有當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才能真正感受晏子語言的妙處。

  第二、在同學們表演課本劇的過程當中,對學生的點評不夠。

  第三、由於時間緊,學生們小組活動的時間太少,沒有讓學生們放開手腳,如果讓每個學生先在小組內展示一下,再評選出優秀向全班展示彙報,這樣會更體現出教學中的民主,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注意這點。

  第四,由於課堂時控觀念不強(這是自己以往教學中的“老病”),因而對於課文中的一些寫作方法,如首尾呼應,晏子語言的嚴密推理等;寫作順序,如事情發展的順序寫指導不夠,這是最遺憾的地方。

  總之,反思這節課,今後我應該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1、不斷學習,積累、總結經驗,讓自己的課堂更豐滿;

  2、最佳化教學目標,將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力求做到:讓學生一課一得;

  3、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形成語感,積累語言,並將積累的語言運用到習作中。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11

  教材分析

  《我喜歡》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文章語句優美,每一段開頭都用“我喜歡”三個字領起下文,使12個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散文句式工整、語言精美,情感貫通全文,給人以結構美;散文語言優美動聽,讀起來琅琅上口,抑揚頓挫,給人音樂的美感。使人很容易進入語境中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心情感。本篇文章的作者以獨特的視角,詩一般清新的語言,向我們敞開心扉,描述了自己喜歡的景物與事物,並說明喜歡的理由,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美好生活的豁達、獨特、樂觀的人生態度。

  學生狀況分析

  本年級學生是第一批使用北師大版教材的學生,思維活躍,勇於展現自我,具有很強的自主識字和閱讀能力,並能夠發揚互相合作的精神。尤其在詩歌朗誦方面具有很強的表現慾望。學習本文,應抓住學生這一能力,採取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讀,從而體味本篇散文語言的細膩與精美。

  教學目標

  1.獨立識、寫字8個,讀準字音,記熟字形,在語境中理解詞義。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獨特情感。

  3.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對自然、對事物、對生活獨特的感受與理解,培養審美與欣賞能力,並仿寫課文。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獨特感受。

  2.仿寫課文,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相信在你們多彩的童年裡一定有許多喜歡的事物吧!說一說你都喜歡什麼呢?

  二、逐層讀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文,讀通讀順課文。

  2.快速讀文,思考:從文章整體結構上能發現什麼?

  3.彙報。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抒情的線索是什麼?每個自然段有什麼共同點?

  (2)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抒寫自己喜歡的情懷的?(先寫喜歡四季的不同景物,再寫喜歡自然景物,最後寫對社會生活的喜愛

  三、再讀文章,體味情感

  1.帶著自己的發現默讀課文,並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標出,作批註。

  2.彙報交流。師相機作指導,並指導感情讀,體會作者所喜歡的事物、景物以及喜歡他們的獨特情感。

  (1)學生彙報1—4段:

  引導學生談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與感受。

  師:四季就像四位天使,每年都會如約而至,來到人間與我們相會,她們給我們帶來了生機與希望,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遐想。我們的作者在感受著四季的同時,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表達得那麼獨特,讓人越讀越愛讀……

  指名讀文,評價。

  師作進一步引導:聽著大家詩一般的朗讀,我彷彿乘著理想的航船行駛在四季的原野上,心情那麼舒暢,感覺那麼優美。

  生閉眼,師配樂讀這一部分,將作者所要表達的獨特感受內化到學生心裡。

  生配樂讀。

  師小結:作者筆下的四季是多麼美妙的自然景觀,課文還有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氣息,讀一讀。

  (2)學生彙報第8自然段:

  “我喜歡的另一種花”是指什麼?為什麼?

  “我喜歡讀信”的原因是什麼?從“淚光”二字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師:一聲問候、一個笑臉就能使寒冷的早晨變得溫暖,看來,我生活的這個社會多麼需要人與人之間彼此的理解與關愛。

  生感情讀第8自然段。

  師:除了這裡能表達作者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之外,文章還有些段落讚美了人與人之間的友情、真情、親情。

  感情自由練讀。

  (3)重點體會第10自然段:

  出示此段,生讀。

  師:從這段話中能體會出什麼?聯絡自己的閱讀體會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小組交流。

  師:字裡行間都透射著作者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帶著你現在的感受再讀此段。

  讀完生質疑:省略號?

  (4)師:省略號一般都在一句話後出現,省略相關內容,但這篇文章中的省略號卻另起一段,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這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小組交流、彙報。

  師小結並做進一步引導:對,省略號省去了很多社會與人生美好的事物、景物,在作者眼裡,我們的社會處處都洋溢著和諧與美麗,作者把自己對我們這個社會的獨特情感深切地體現在了“我喜歡”中,並且是深深的喜歡。

  讀好最後一段話,體會“深深、喜歡”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配樂讀文,昇華情感

  1.自由練習讀文。

  2.學生配樂展示朗讀自己最想讀的部分。

  3.師配樂讀其中一部分,激發更多學生配樂朗讀課文的慾望。

  4.鼓勵學生加動作讀文,抒發情感。

  五、仿寫延伸,激發寫作興趣

  師:同學們,作者彷彿是在用一支支彩色的畫筆,為我們描繪著一幅幅畫面。而這些畫面組合在一起,又像在我們面前展開了一卷色彩絢麗、生動形象的人生畫卷,構成了畫面美。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相信有很多的“我喜歡”也已經深深地印在了你的心裡,請大家發揮自己獨特的想象,仿寫課文,用語言文字來抒發你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12

  《一面》是一篇閱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上課之前我認真讀了教師用書。教師用書中這樣幫我們解讀課文“課文對魯迅的外貌描寫,由遠及近,從粗到細,由整體到區域性,緊緊扣住一個字──“瘦”。全文共六次寫“瘦”:一次整體寫,兩次寫手,三次寫臉。從情節發展上,每到一個轉折處,便出現一次對魯迅先生“瘦”的描寫。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啟用想象,感悟魯迅置健康於不顧,把整個生命獻給革命事業的崇高品質和頑強意志。”

  上課前,我讓孩子們討論:這篇課文學些什麼?孩子們認為課文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學習課文的重點。教學中,我決定尊重孩子們。就從這兩個方面去展開教學,並不從外貌描寫的句子去展開教學。

  魯迅先生是個什麼樣的人是課文的教學重點,孩子們交流的時候並不踴躍,我想主要原因是孩子們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瞭解得太少,對魯迅先生也瞭解得太少。雖然在前兩課學習了相關的內容,但是並沒有對孩子們產生深遠的影響和深刻的認識。學習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學生實在是無法領悟文字裡所蘊涵的那種凝重的感情。

  因為是閱讀課文,我在教學中也沒有過多的追究孩子們,也沒有給他們提出更多的要求,更沒有把教師用書上的內容灌輸給孩子們。文字的理解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能領悟的東西,不能強求孩子們也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理解的。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13

  《小海馬》一課教學設計的第三個版塊中,要求學生根據句式“在爸爸的口袋裡,小海馬夢見了 。”展開想象,進行說話練習。此說話練習的要求是圍繞“美麗的夢”想象小海馬會夢到些什麼。說話練習的目的之一,擴充套件學生的思維,鍛鍊學生完整、清楚地表達的能力;之二,透過想象說話,體驗小海馬的幸福生活,架起溝通課文情感的橋樑。但是在實際的課堂反饋中,若干個學生的回答,遠遠偏離了“美麗的夢”這個要求。如“在爸爸的口袋裡,小海馬夢見了一條大鯊魚要吃它。”“在爸爸的口袋裡,小海馬夢見了自己被漁夫捉住了。” ┅┅

  這些“反面”答案在課堂中出現,引起我的不安,我點評道:“這是美麗的夢嗎?爸爸的口袋像搖籃,那麼舒服的環境中,小海馬會做惡夢嗎?”兩句反問句把學生問倒了,他們自知回答得不得體,但一雙眼睛卻直愣愣地看著我!

  課後,我怎麼也沒法忘記這個學生當時的眼神,是委屈,還是氣憤?我不得而知,但是我感到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我的兩句反問句打發了,是啊,學生的學習熱情是要保護的!誠然,他的回答與我的要求之間發生了偏差,但是他的句子說得很完整,意思表達也很清楚,為何我不能肯定他,在適當引導他呢?

  經過思索,我覺得今後在開展想象說話訓練時,要注意:

  1 在想象說話訓練之前,要求要明確。由於一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容易走神或者聽話抓不住要領,因此教師在提要求時語句要精煉,重點的詞要多強調。同時也可以把要求中的重點詞放在說話訓練的引語中。如本課可以把想象說話中的要求“美麗的夢”放到引入語中,改“在爸爸的口袋裡,小海馬夢見了 。”為“在爸爸的口袋裡,小海馬做了很多美麗的夢。他夢到了 。”使學生在說話訓練時獲得一個明確的暗示。

  2 交流評價時,要保持鎮靜。學生在反饋交流成果時,教師要從語言通順、清楚、想象豐富等多方面去考察學生的表現,要多表揚與肯定,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樹立敢於表達的自信。當然,學生回答的偏差,要給與評價、指正。但評價、指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一起參與,既培養學生邊聽邊思考的習慣,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14

  今天,上的是《半截蠟燭》第二課時。

  我感覺,今天學生的狀態不佳。他們有很多人,一開始就做小動作,心神不定,一直沒有集中注意力,不知在想些什麼。而且表現出對課堂的淡漠、不開心、沒有興趣。

  我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原因。想想有這麼多原因:一、星期一學生的注意力容易渙散、集中不起來。休息了兩天,可能有些不適應。

  二、今天晨會課的時候,我的言語較嚴厲,而且批評了幾個不遵守紀律的學生。規定了幾條教為嚴厲的班規。可能學生覺得老師的態度不和藹可親,難以接受。但想想這一點,應該不會造成以上的現象。

  三、今天的語文課上老師一開始就板著臉,沒有和他們進行情感的溝通,所以學生一時難以適應。沒有給予他們所需求的,因而自然產生失望的情緒。

  想想可能幾方面的原因都有點吧。本來休息了兩天,又要投入艱苦的學習,難免產生失落的情緒。再加上老師又那麼嚴厲,不可親,當然沒勁了!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15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裡,“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峰這樣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結合本單元訓練重點: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環境。

  一、創設情景,激趣匯入

  天都峰位於我國安徽省黃山風景區內,是最為雄偉壯麗的一座山峰,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讓學生對天都峰有直觀的印象、真實的感受就是我首要解決的問題。針對課文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良好的匯入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求知慾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利用課文插圖,讓欣賞這裡的景色奇秀,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從感官上取得第一印象,激發起極大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語言文字學習做好鋪墊。

  激趣匯入之後,應該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從總體上作以把握。初讀課文是必不可少的。讀後讓學生自己交流初讀情況,說說課文寫了些什麼,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之後,老師梳理這些問題,確定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即讀懂爸爸最後說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整體感知,導讀體會

  在這一部分教學裡,以讀為主,以讀代講。老師講得再好,沒有學生全身心投入去邊體會邊讀好。以多種形式讀,個人讀、小組讀、小夥伴合作讀、齊讀等。先讀感受黃山的雄偉,天都峰的險峻。透過讀書,學生就能夠體會到:擺在小作者面前的難題就是他即將要爬的天都峰原來是這麼的高,這麼陡,這是需要一定的勇氣和資訊才能爬上去的。

  所以說,語文課就是學習閱讀、享受閱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良好的語感。

  三、合作交流,突破重(難)點

  語文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學應該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也是我們語文課應該擔負的責任。因此,就需要動手操作,去查詢資料,去和小夥伴探討一番。我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小組長應該發揮作用,總結、歸納大家的觀點、意見,指派有誰來發言。這個時候,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作為老師,我只是提供了這麼一個機會,打開了一扇窗戶。

【國小語文課後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