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守望教育》讀書筆記

《守望教育》讀書筆記

《守望教育》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守望教育》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守望教育》讀書筆記1

  哲人康德曾說過這樣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持續地對它們反覆思考,它們就總是以時時翻新、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僅將“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與“頭上的星空”亦即無限的宇宙相提並論,甚至認為道德法則要高於自然法則。那麼,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著的。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透過閱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閱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正如劉教授所說的:“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敘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溫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控、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守望教育》讀書筆記2

  讓我們在心繫教育生活的同時,多一點平凡和樸實,多一點清醒和自覺,讓教育生活成為師生心靈自由徜徉、共同依戀之鄉。

  ——題記

  開啟首頁通讀作者的前言,令我心血澎湃。他的精闢話語不僅讓我勾起從教生涯的點點滴滴,還從心底感慨作者的敬業、執著和大局觀,感受到了他深厚的人文關懷和自我認知、使命感。“每個教師都應是教育的守望者。守望理想、守望耕耘、守望成長、守望收穫;守望著一張張小臉表情的變化,守望著一次次意外驚喜的突現,守望著一個個孩子成功的笑臉。守望教育,也守望著自己的精神家園。”這段話出自滕州墨子中學校長滿建宇的一段話,從質樸的言語中可以看出他對本職的深刻理解,對自身價值的不斷追求,對當下教育事業的不斷反思和總結。

  滿建宇校長一心經營著一所有兩千多師生的初級中學,繁雜的學校管理之餘,他帶著對教育的虔誠之心將自己的教學理念、教育感悟、管理方略凝聚到這本教育專著——《守望教育》之中。儘管時間倉促、繁事多,然我還是拋開了一切瑣碎雜念,在沉靜中默默地讀啊讀。空曠的空間中躍然現出一位立體多維的教育工作者,一位盡職盡責的任課教師,一位充滿管理智慧的校長,一位言傳身教的家長。

  《守望教育》是一本隨筆集,全書共分六輯,融入了180餘篇滿校長的教育管理心得,從一篇篇充滿著真摯情感的文章中,我們不難看出他愛教育,關注社會與時代的進步。在書中,我看到了一個用心做教育的好老師,看到了一個充滿人文情懷的好校長。從他一次次對學生的循循善誘中,從他匆匆忙碌的身影裡,我知道了什麼是敬業,我讀懂了什麼是教育。

  這本書中不止一篇文章向我們展現了滿校長的教育理想和對教育的執著。“讓孩子們在教育中有幸福的感悟,快樂的體驗,自我展示的慾望,成功的享受。讓孩子的理想在學校生活中學會學習,透過學習,產生創造的火花,透過學習,學會尊重,學會關心,透過學習,讓孩子體驗到成長的愉悅,這是學校教育最為重要的職能。”這句話指明瞭學生終生教育的真諦。素質教育應該為孩子幸福生活打下基礎,在孩子的成長中為他們營造一個寬鬆而富有活力的環境,應該讓每一個孩子抬起頭走路,挺起胸做人,這才是我們所需要的教育。

  說實在的,教育實際上是一項育人的事業,作為教育工作者最起碼的是要充滿愛心。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愛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它總是在創造奇蹟,創造新的人。”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一個個扣動心絃的真實故事向我們展示了愛與教育的關係,並在《用心做教育》一文中作了這樣的總結:“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唯有愛才能喚起學生的愛,用愛構築起來的教育才是真實的教育,沒有愛便沒有了教育。”熱愛一個學生就等於塑造了一個學生,而厭棄一個學生無異於毀壞了一個學生。在教育工作中,我們總要天天面對各式各樣的學生,當中不妨有好學生,也有一些讓人痛恨的學生,埋怨學生的“恨鐵不成鋼”,埋怨家長的不聞不問。所以有的教師總會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兩種不同的學生,從而造成差生更差。所以我們必須意識到:其實哪一個學生不渴望得到老師的愛呢?尤其是那些家庭特殊的學生,缺失了愛,更容易造成性格的偏頗。所以說要做好學生工作,就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教師只有把滿腔的摯愛傾注給學生,透過愛表達對學生的尊重、信任和希望,才能開啟學生稚嫩的心扉。

  教師的生活枯燥又清貧,這是每個教師的心聲,因此很多教師由於不甘心這份清貧而中途退出了這個舞臺。說白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正像每個人有不同的愛好一樣,能持之以恆堅守在在教育這條戰線的教師,說明他對教育事業情有獨鍾。實際上教育是一方淨土,教育事業是寧靜的,其效果是隱性的,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擁有一顆平常心,多一份堅持,潛心於其中靜待花開。作者在最後寫道:“教育即生活”,細細想來,的確是如此。所謂的平常心正不是如此嗎?只要我們滿足於現在的生活,不好高騖遠,正確對待自己的工作,不隨波逐流,在喧囂的世界中獨守一份心靈的寧靜,正確對待生活得失,得之坦然,失之泰然。用平常之心守望教育,多一份堅持,就多一份希望;多一份堅持,就多一種機遇,多一份堅持,就多成就一個孩子。

  對於教師來說,每天面對的物件就是學生,主陣地就是課堂。滿建宇作為擁有兩千多師生的一校之長,學校的管理工作已經是極其繁雜了,每天有應接不暇的檢查、參觀、培訓、會議等事務,但這並不耽誤他走上講臺,站在教學的第一線親自主講一門校本課程;並不耽誤他去課堂上聽課,並與各科教師一同參與學科研討;並不耽誤他走進餐廳和學生們交流,傾聽孩子的心聲;並不耽誤他走進宿舍幫孩子們扯扯滑落的被子;並不耽誤他親自閱讀每一封學生來信,用心回覆每一個孩子的問題;並不耽誤他無數個夜晚坐在電腦前,審視一天的所作為……從這些鏡頭可以看出,滿校長不但是一位有擔當的領導,也是一位稱職的教師,更是一位慈父,因此,學校因他而光大。這正是我所感慨之處。教育是一片廣闊的天地,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詮釋的。反思我從教20多年的點點滴滴,何嘗不是如此呢?只因為我一直在守望,守望教育這片芳草地,守望教育這份寧靜的心田,站在教育的田野上努力地播種、耕耘,因此有了很多的收穫,收穫了教育界領導的肯定與稱讚,從而多次評為各項先進;收穫了學生的尊重和愛戴,從而博得了學生無數次地看望;收穫了家長放心,從而總聽到他們千方百計把子女交給我……總之,因我一直堅持著守望,從而成就了我的教育人生。如滿校長希望的那樣:“讓我們的教育成為最亮麗的風景線,讓我們的教育成為國家和社會發展的不竭的動力源泉。”

  《守望教育》沒有多麼高深的教育理論,卻是每句話包含著作者對於教育的眷眷深情,這是來至教育實踐的真情實感,是教育思想與智慧的凝結。目前新課程改革一輪接一輪地進行著,教育理念不斷地推陳出新,而我們教育工作者守望的是那永遠不變的三尺講臺,是一撥又一撥渴望求知的學生。面對經濟日益發展的當今社會,我們需要的是堅持與執著——執著於自己的教育理想。我想,解放人的思想,提高人的認知水平,提升人的思想境界,用平常心守望這片教育的淨土,從而衝破物質與精神的束縛,這應當是教育恆久的真理吧!

《守望教育》讀書筆記3

  看了劉先生寫的深有感觸。這本書劉先生為教育改革所寫的一本隨筆,記載著他對於教育和教育改革。

  他提出,我們不能簡單地設定"什麼是教育"、"教育該如何行動"、"教育非如此不可"的標準答案和機械化的行動模式,而是把對教育生活提問的權利交還給實踐者,讓每個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斷地去追問:究竟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好教育?正是在對現成教育實踐的不斷質疑、追問過程中,催生一線教育人的教育實踐智慧,改善、提升每個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質量。教育需要理論與時間相結合,而且應是在承認整體現實格局合理性的前提下展開的具體的、區域性的研究,理論研究是進一步貫徹顯示行動格局的合理性,而不是單純為了論證現實合理性而存在的工具。的確是的,沒有理論的支援,實踐會走很多彎路,所以,我們要研究理論;但是,單純為了研究理論而研究,肯定不能跟現實很好地結合,甚至是背道而馳,所以,我們研究理論應該是以檢驗現實格局的合理性而存在的。

  書中還提到,近年來,社會越來越關心教育了,但是從很多方面我們接收到的資訊都是以批判為主的,把教育的問題都歸結於教師,甚至傳言"一流的學生,二流的教師"。教育,其實是跟我們每個人相關的整個社會的事,應該是整個社會"關心並團結協作"的事,而不是出了問題就是老師或者學生個體的事情。比如應試教育,是我們所痛心疾首的,早早的就在宣傳應試教育應該被素質教育取代,並且早早地就開展了素質教育,可是,一旦接觸到實際的學校,應試教育的陰影還是揮之不去。因為我們一方面雖然反對應試教育,但當我們自己的孩子面臨升學考驗的時候,我們又成了應試教育服服帖貼的"忠誠守護者"。教育,始終是和教師,特別是一線教師息息相關的,因此,教育改革的最終出路還是要落實到每一個一線教師的身上。國外的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一次成功的課改,都需要大多數教師的積極參與和支援。教師的創造性的發揮,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水平是直接關係到我們教育質量的高低的。

  一所優質的現代學校,應該是以極力學校人的創造性生活的基本保證,現代學校制度的核心就是師生創造性的教育生活,是學校人優質的學校生活。教師的學習既可以是個體的、自發的,同時也是集體的、有組織的、系統的學習。怎樣把學校建設成多層次、多途徑、多形式的網狀學習型組織,就成了當前我們現代學校建設的重要尺度。在課改中,一線教師如果只是作為被動接受者存在,用強制統一的要求來代替教師個體的參與理解和實踐的話,那麼,想要獲得教師的深入理解和支援是很困難的。所以,面對課改,我們應該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時間與空間,上下交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熱情與理智相結合,批判與反思相併舉,穩步推進相關體制與制度的改進。

  我常想,究竟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什麼?或者說,我們究竟怎樣才能達到教育改革所期望的目的?我心以為然的目的至少應該包含這麼一條,那就是,把教育的主動權越來越多地交還給教育的實踐者本身,真正讓他們成為教育生活的切實主體,充分地激發、解放每個教育實踐者的教育潛能、創造性和教育的實踐智慧。

  康德曾說過這樣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持續地對它們反覆思考,它們就總是以時時翻新、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認為道德法要高於自然法則。那麼,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全書共分五輯,第五輯是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著的。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透過閱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閱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正如劉先生所說的:“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敘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

  讓我們以一顆平凡、摯愛、理性的心靈來守望教育——我們心中的教育。

《守望教育》讀書筆記4

  為了利用暑假充電提高,享受讀書的快樂,我把劉鐵芳教授所著《守望教育》認真讀完了,暗自為自己讀到這樣一本好書感到慶幸,劉教授有著不平凡的境遇,幹著不平凡的事業。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決於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也說明了教師這個職業是需要愛心的職業,沒有愛心的人是做不了好教師的.。

  劉教授在《守望教育》這本書中用教育隨筆的形式傳播著自己的教育理想與信念。他從生活中從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發,洋洋灑灑,別開生面的微言大義展現在我們眼前,比如,他對教師生命權的注重,對孩童世界的尋找……他用一種低調的言說姿態,從個人的切身經歷或感受入手,他始終都是以一種局內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說物件之外,“隔岸觀火”的姿態來面對複雜的教育世界,面對我們的教育賴以生長的社會,把“自己也燒在這裡面”,真情實感油然而出。

  與一般的高校教育學者相比,劉教授更加關注中小學教育,熟悉中小學教育,對中小學教育有著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

  印象最深的是書中講到轉化後進生的問題,劉教授所說的教師做差生的轉化工作如同醫生診病一樣,醫生只有在治療疑難雜症中才能提高醫療水平,教師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這一認識應該說也是非常獨特、耐人尋味、給人啟示的。雖說在教學中教師對後進生的確也很關心,但能夠像劉鐵芳老師對待差生那樣,說實話,大部分教師做不到。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和信心,無論朝著哪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他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作者在文章中還提到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他強調知識和故事是教育中兩個並行的要素,一個讓我們獲得對世界與自我的認識,另一個則憑藉真實可感的世界來撫慰我們的生命。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著。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感情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代代兒童透過閱讀童話故事完成自己的精神成長,因此,我們應鼓勵學生讀一些著名的兒童作品,聽一些兒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願我們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夠正確引導學生閱讀,留給學生閱讀時間和空間,讀他們自己的故事,讀一些美德故事。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階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作為教師,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不僅有利於我們教師的成長,而且有利於我們書香校園的建設。讓我們以一顆平凡、摯愛、理性的心靈來守望教育,守望我們心中的教育夢想吧。

《守望教育》讀書筆記5

  利用寒假時間把劉鐵芳教授所著《守望教育》認真閱讀完了,我為在這喧囂的社會,還有一批像劉教授這樣沉靜思索的人感到高興,同時也為自己讀到這樣一本好書感到慶幸,我知道我們都是平凡的人,但劉教授有著不平凡的境遇,幹著不平凡的事業。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決於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也確實說明了教師這個職業是需要愛心的職業,沒有愛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師的。

  劉教授所說的教師做差生的轉化工作如同醫生診病一樣,醫生只有在治療疑難雜症中才能提高醫療水平,教師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這一認識應該說也是非常獨特、耐人尋味、給人啟示的。雖說在教學中我們對後進生的確也很關心,但能夠像劉鐵芳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對待一個學生,說實話,我做不到。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和信心,無論朝著哪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他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一路閱讀,我反覆問自己:我也會像劉老師那樣耐心細緻地對待差生,找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我做不到,我會傷心,會憤恨,會絕望,會理直氣壯地把萬同清除出我的心靈之外,而自己則沒有半點良心上的不安,因為我會覺得他可能是個不可教育的學生,會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來勸自己,更會覺得自己已經盡力,而教育不是萬能的……

  是啊,師愛是陽光雨露,學生是花朵幼苗。對學生的愛既要像陽光一樣普照大地,對學生一視同仁,又要對一些缺少愛的同學有所傾斜。李老師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群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的愛就一個字,說說容易,做做難。

《守望教育》讀書筆記6

  《守望教育》是一本關於教育理想的著作。在書中,劉鐵芳教授把對教育生活提問的權利交還於實踐者,讓每個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斷地去追問:究竟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好的教育?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是劉教授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惑。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了劉教授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有人說當今的孩子非常幸福,不管是生活條件還是教育條件,都遠遠超過過去!想要什麼就能有什麼!真的是這樣的嗎?不禁要打個大大的問號。不能全否定,但至少有一點,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這樣的說法都是以自己的角度來說的,而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讓教育充滿愛和樂趣,讓孩子成為孩子”這是《守望教育》給我的最大觸動!印象頗深的一句是“沒有故事的生活是寂寞的,沒有故事的童年是暗淡的”,讓我思考最深的一個問題便是“對於孩子什麼最重要?”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著的,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鼓勵學生讀一些著名的兒童作品,聽一些兒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對於學生的道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書中還提到,近年來,社會越來越關心教育了,但是從很多方面我們接收到的資訊都是以批判為主的,把教育的問題都歸結於教師。教育,其實是跟我們每個人相關的整個社會的事,應該是整個社會“關心並團結協作”的事,而不是出了問題就是老師或者學生個體的事情。我們一方面反對應試教育,但當我們自己的孩子面臨升學考驗的時候,我們又成了應試教育服服帖帖的“忠誠守護者”。教育,始終是和每一個老師息息相關的。

  目前新課程改革一輪接一輪地進行著,教育理念不斷地推陳出新,而我們教育工作者守望的是那永遠不變的三尺講臺,是一撥又一撥充滿求知渴望的學生。面對紛繁的世界,我們需要的是執著——執著於自己的教育理想。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控、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和快樂,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成長。

《守望教育》讀書筆記7

  閱讀,是一種與書中人物心靈對話的過程,多讀書,可以充實我們的心靈。捧起劉鐵芳《守望教育》這本書,心中不由得湧起一種恍然的感動,在一個現在喧囂的時代裡,還有人以一份難得的執著守望著心中的教育理想。

  《守望教育》的第一個特點,是其字裡行間洋溢著溫暖的“人間情懷”。作者十分推重北大教授陳平原在其《學者的人間情懷》中倡導的學術作風:“應該提倡這麼一種觀念:允許並尊重那些鑽研象牙塔的純粹書生的選擇,在從事學術研究的同時,保持一種人間情懷。”在作者看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者,在搞好專業研究的同時,必須關注社會現實,具有文化批判意識,用自己的良知和道德“表態”。於是,作者將自己深邃的目光、純淨的心靈,交付於眾說紛紜的教育。他願意以自己的良知和赤誠,去“言說”他的所見所聞所思,關愛他生於斯長於斯的世界。這樣的“人間情懷”,既使作者一往情深地為教育吶喊、揮汗、流淚並幸福,也使讀者對《守望教育》心嚮往之。

  作者以冷靜客觀的態度,對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強調“技術主義”和“權威主義”、並以此作為讓學生“聽話”的秘訣的做法提出異議,認為這樣的教育指導思想違背教育為了“人的發展”的宗旨,不利於學生個性的、活潑的成長。這充分體現作者爭鳴的勇氣、學術的個性和見解的獨立。

  《守望教育》的第二個特點,是其內容的豐富性和見解的獨到性。劉鐵芳先生懷著對教育的滿腔深情,把敏銳的目光投向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教育學日益成為顯學,教育問題逐步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之時,他始終堅持著個人獨到的問題關注,關注當代教育被遮蔽的人文情懷,比如兒童教育、鄉村教育、道德教育、教師成長和人文幽思社會弱勢群體,比如遠離故事的教育等。林林總總的教育學話語,往往研究者自身被排除在話語之外,話語中間看不出研究內容與個人的實際性關涉。社會底層出身的劉鐵芳教授習慣於一種低調的言說姿態,總是從個人的切身經歷或感受入手,他始終都是以一種局內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說物件之外,“隔岸觀火”——的姿態來面對複雜的教育世界,面對我們的教育賴以生長的社會,把“自己也燒在這裡面”,真情實感油然而出。

《守望教育》讀書筆記8

  《守望教育》是一本抒發教育理想的真情之作,字裡行間處處洋溢著一個“愛教育者”的真摯情懷。書中說“正是憑著我們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渴望和對人的完善的關照,我們才會對現實的教育、現實中的人的命運心懷依戀,對紛繁複雜的教育現象保持一顆平常之心,對細微的教育事件持一種深切的人文幽思,對我們的點滴思考堅持一種溫暖的人間情懷,同時也對現實中的各種教育問題給以理性的批判與必要的反思,”作者對教育熱情、思考深深地打動了我。

  劉教授在《守望教育》這本書中用教育隨筆的形式傳播著自己的教育理想與信念。他從生活中從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發,洋洋灑灑,別開生面的微言大義展現在我們眼前。比如,他對對教師生命權的注重,對孩童世界的尋找……他用一種低調的言說姿態,從個人的切身經歷或感受入手,他始終都是以一種局內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說物件之外,“隔岸觀火”——的姿態來面對複雜的教育世界,面對我們的教育賴以生長的社會,把“自己也燒在這裡面”,真情實感油然而出。

  劉鐵芳的《守望教育》一書,還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闡述了我們今天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如何讓每個教育者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斷地追問,在不斷質疑、追問的過程中,催生教育實踐智慧,改善、提升每個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質量。

  在《研究性教學:一種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一文中,劉教授指出:好的教學實際上只是為了把學生引入“問題”之中,引入他們屬己的“問題意識”之中,並且不斷擴充套件他們的問題意識。這樣,好的教學就不再是以其過程中的知識、技能的授——受作為教學的終極目標,好的教學不再是一次性地解決問題,而只是透過暫時的解決問題來激勵、煥發學生更多的問題,煥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讓他們自覺地走上自己的問題思想之路。這也讓我們對於現階段正在研究的“問題意識”的課題有了更深更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更好的處理教與學的關係。畢竟“教”是為了“不教”,我們的研究性教學也並不是為了把每個人都培養成學術研究的專家,而意在讓每個學生都能自我“想問題”,能獨立思考、判斷、評價、選擇、創造,視野開闊,並最終落實到對社會、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價值與意義的關注之中。

  作為一個普通的一線教師,我想守望教育首先是守望課堂。因為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還課堂以心靈的溫度,還課堂以思想的靈動,還課堂以生命的活力。精心設計問題,指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解決問題是我們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因此也是我們今後課堂教學研究的主要方向。堅守課堂,就是堅守教育之魂就是讓教育擁有生命活力。

《守望教育》讀書筆記9

  隨著社會發展,教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得到關注,關於教育的問題層出不窮,關於教育的爭論也是眾說紛紜。捧讀劉鐵芳教授《守望教育》,讓我們能在泥沙俱下的現實中保留一份清醒,也讓我們在一個喧囂的時代裡堅持一份難得的執著守望教育理想,心中不由得湧起一種久違的感動。

  在這裡,有一種安靜的狀態。劉鐵芳,從貧困的鄉村走出,在泥土築起來的小學就讀,師範三年畢業後到鄉村教書,幾年後進入大學,攻讀教育學碩士、哲學博士,現為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他的人生經歷跟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學習成為他的人生常態。在《守望教育》一書他說道:“我所夢想的境界就是能在四壁書櫥之中做一個純粹一些的問學之人,與此同時,又能時刻把心靈的觸角伸向人間社會的冷暖,不忘記自己作為普通個體的良知與社會一員的責任。”這樣的狀態能夠讓他保持一份清醒和安靜,能夠在泥沙俱下的時代保持一份獨立的思考。縱觀我們的教育現狀,應試教育的痕跡依然濃重,依然打著素質教育的旗幟開設補習班、興趣班,依然以愛的名義綁架著學生的快樂和童真,我們的教育不少還滿足於灌輸,滿足於齊步走。在浮躁的社會里,教育需要一種安靜的狀態,在安靜中深刻反思,生成思想,這樣才不會盲從,不會搖擺。“雖然我並不知道路途的終點將在何方,但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我都將執著地前行。”

  在這裡,有一種真摯的情感。現在,許多理論層出不窮,許多人口頭掛著時髦用語,各種場合滔滔不絕,總認為自己掌握了教育的規律。於是,教育領域也有了“造星運動”,有了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熱鬧,也逃脫不了各領風騷三五年的尷尬。名校所謂的辦學模式和名師教案成為模仿和學習的重點,不少老師就此成了流水線上的“熟練工”,執行著各種規則、程式,而自我的思想卻在教育世界中缺席。也許我們仔細品味一下劉鐵芳教授這段話:“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論、方案、謀略說得天花亂墜者,皆不可信;凡動輒稱“學習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動輒宣稱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奧義說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發展說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在這裡,有一種詩意的情懷。在作者的筆下,教育不是枯燥的,教育理論不是灰色的,而是充滿了生機,沸騰著生活的氣息,洋溢著詩意的情懷。在《行走在理想與現實的邊緣》一輯的篇前語中,作者寫道:“且讓我們一道在樹下坐一會兒,讓我們共同享受此刻的寧靜與自由,傾聽心靈深處細微的震顫。讓我們心繫教育生活的同時,多一點平凡和樸實,多一點清醒和自覺,讓教育生活成為師生心靈自由徜徉、共同依戀之鄉。”教育是富有詩意和理想的事業,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有一種教育情懷,有一種“烏托邦”情結。教育事業之所以富有詩意,就在於它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個靈魂推動另一個靈魂”的過程,是“一個生命點燃另一個生命”的過程。也許,這種“好教育”永遠不可能實現,但只要我們相信它們‘在’,我們就能一直走在路上,就有抵達的可能。

  守望教育,僅僅是大學教授的事情嗎?不是,教育跟我們息息相關,跟我們的民族復興休慼與共。只要我們願意接近教育,對教育心生敬畏並滿懷詩意,我們都可以,而且應該做一個守望者——用自己的眼睛、頭腦去關注教育,去反思和審視日常教育生活,去批判不合理的教育現實,比如: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什麼是好的教育?我們究竟為什麼教?正如劉教授所說的,“讓我們在心繫教育生活的同時,多一點平凡和樸實,多一點清醒和自覺,讓教育生活成為師生心靈自由徜徉、共同依戀之鄉。”

  教育是創新之基,人才之要,和諧之源。教育的率先基本現代化,是全市基本現代化的前提。我們深感自豪的是,我市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市”戰略,高度重視並優先發展教育,全力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舉措,形成了辦學條件明顯改善、素質教育強力推進、教育惠民加快提速、品牌效應日益彰顯的良好發展態勢;我們也堅信,雖然個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但教育的發展與進步需要的正是眾多的細小的努力,只要我們堅守理想,守望教育,一定會把真正的教育引向充實、和諧與高貴。

《守望教育》讀書筆記10

  教師成長的問題不僅是一個教師教育教學技術不斷嫻熟的過程,也不僅是把教育教學技術逐漸變成了教育教學藝術的過程,這其中更主要地包含著的內容,或者說教師的成長的關鍵,乃在於個體教育意識的全面覺醒,即個體是否開始擁有了自己獨到的對於教育教學實踐的理解與覺悟,並把這種覺悟滲透在自己新的教育教學實踐之中,從而使得個體的教育教學實踐的思想資源逐漸擺脫外在的常規或者權威性認識,而轉向個體自身,來自個體對教育的真實悟知。

  一般說來,教師的成長會經歷這樣幾個過程:適應或者說順應常規——對常規性教育行為的抗爭與個人教育意識覺醒的萌芽——教育藝術的成熟與個人教育意識的覺醒——個人教育意識的不斷完善與個體教育實踐中的自覺創造。教師的成長一方面需要不斷地吸收外來的教育知識、教育思想資源,不斷觸動自己對教育實踐的思考;另一方面又需要教師對自我教育生活不斷反思,把自身的教育經驗作為文字來解讀,真正把自我納入對個體教育生涯的覺知之中,從中獲得教師自主意識的提升。教師正是在對自身教育實踐不斷適應——超越之間,透過外來思想資源與個體內在教育經驗、教育知識的不斷碰撞,獲得個體教育意識的生長生成。

  個體教育意識的覺醒並不是個體教育行為模式中的簡單創新,並不是簡單地跳出常規,跳出他人,自產門戶,獨立特行,它更多地涉及到教師對其職業生涯所面臨的最基本問題的自我解答:究竟什麼是教育?什麼是教學?什麼是好的教育?什麼是好的教學?個人教育教學實踐的意義究竟在哪裡?個人究竟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姿態參入教育教學實踐之中才使得個體的教育教學實踐更有意義?以教育為業的個體人生怎麼才能更有意義?個體教育意識的覺醒,從其實質而言,就是個體對自我教育生涯的反省和覺悟。

  教師教育意識的全面覺醒,首先意味著教師對教師職業的整體參悟,即對教師職業活動的意義與價值的自我理解與獨到發現,並儘可能地在自我與外在社會要求的協調中來完善自己的職業行為和職業生活。更深層面的教育意識的覺醒,還包括對個體教育人生的領悟與覺知,即把教育生活與個體人生內在地結合,把個體在教育實踐中的探求、創造、悟知轉化成教師個體職業人生之意義與價值的發現。換言之,教師的成長,不僅是教師作為職業人的成熟和發展,同時也是作為人的成熟與發展,是作為教師存在的個體人生的不斷髮展與完善。教師個體不斷將外來知識融入個體內在教育意識之中,轉化為個體對自我教育世界的發現與覺知,這種覺知擴充套件到其整個教育人生的價值與意義的思考與覺悟,從而促進教師個體教育人生的整體覺知。

  教師的成長與教育意識的覺醒並非一而就,特別是在一種開放的社會與開放的教育中。個體教育意識的不斷覺知,意味著個體對日常教育生活的不斷超越與提升,以及對自我既有教育知識不斷超越與提升。一個相對成熟的教師要超越自我經驗、超越個體日常教育生活習慣,乃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個體教育意識覺醒的更高層次,乃是個體能把自我教育意識提升到民族、時代、社會、歷史發展的高度,自覺地把自我教育意識納入人類教育發展的歷程之中,不斷領悟時代教育的真諦,經由個體的本真性的教育理解、探悟,達到對歷史發展中社會整體教育意識之本真性的理解與接近,從而把個人教育意識的覺醒上升到歷史與人類的教育理想探尋的高度。說到底,個體教育意識並不是一個純個體性的問題,個體教育意識的覺醒與群體、社會整體教育意識的覺醒密切關聯,從而把個人自身的教育努力自覺地納入現代教育自身發展的內在脈絡之中。

  在此意義上,“活到老,學到老”,就不僅僅是一種謙辭,而是當代教師成長和教師教育意識發展的需要。

《守望教育》讀書筆記11

  《守望教育》是一本關於教育理想的著作。在書中,劉鐵芳教授把對教育生活提問的權利交還於實踐者,讓每個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斷地去追問:究竟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好的教育?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是劉教授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惑。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了劉教授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與一般的高校教育學者相比,劉教授更加關注中小學教育,熟悉中小學教育,對中小學教育有著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

  《守望教育》共有六輯,本書充分展現了在當今一個喧囂的時代裡,還有人以一份難得的執著守望著心中的教育理想。書中這樣寫道:“我們今天的世界確實需要雷厲風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氣風發的行動開拓者,他們站在時代的潮頭,引領著現實教育的走向。但這個世界同樣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們把目光停駐在喧囂的背後,尋思現實和歷史中那被熱鬧、浮華所遮蔽、遺忘的問題之域,在無言中追索他們心中的樸素和靜謐的思想之路。他們可能常常被名之為實際的脫離者,時代的落伍者,但他們依然在寂寞中執著地思索。”我非常欣賞這一段話。是的,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不是教學改革的先鋒者和勇士,但是並不代表我不銳意進取,我堅持每節課都做教學反思,不斷反思自己我班級教育管理,儘量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做得讓學校放心、讓家長放心、讓學生滿意。

  印象最深的是書中講到轉化後進生的問題,劉教授所說的教師做差生的轉化工作如同醫生診病一樣,醫生只有在治療疑難雜症中才能提高醫療水平,教師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這一認識應該說也是非常獨特、耐人尋味、給人啟示的。雖說在教學中教師對後進生的確也很關心,但能夠像劉鐵芳老師對待差生那樣,說實話,大部分教師做不到。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和信心,無論朝著哪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他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階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作為教師,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不僅有利於我們教師的成長,而且有利於我們書香校園的建設。讓我們以一顆平凡、摯愛、理性的心靈來守望教育,守望我們心中的教育夢想吧。

【《守望教育》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