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模板6篇

  時光在流逝,從不停歇,我們又將迎來新的教學工作,該好好計劃一下接下來的教學工作了!為了讓您不再有寫不出教學計劃的苦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一生物教學計劃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 篇1

  生物科學實驗是以認識生命運動的本質和規律為目標的實踐。在每一個實驗的過程中,從實驗意念的產生到實驗的設計,從實驗結果的分析到實驗報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維活動,每一步都是思維的結果。所以,生物科學實驗有利於把學生帶入發現問題的情境,使學生在分析實驗問題之中和在解決實驗問題中鍛鍊思維能力。現將本學期的生物實驗教學工作制定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透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及小組的協作精神。讓學生透過現象觀察事物的本質,從而認識和揭示自然科學規律,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追求真理的意識,切實讓素質教育落實到實處。

  二、教學要求

  1.演示實驗必須按課標要求開足,教師在課堂上用演示的方法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實驗。透過觀察實驗現象,使學生能夠獲得感性的認識和驗證,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若有條件可改成分組實驗,增強學生的切身體驗。

  2.學生分組實驗,也要按課程標準的要求把學生實驗全部開齊。對於學生實驗,若能當堂看清實驗結果的須在實驗室裡教師指導下進行,教師監督學生對每個實驗達到操作規範、熟練的程度;培養他們濃厚的生物學興趣和語言表達能力。

  3.在開放實驗室方面,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查詢與教學內容相關並且學生感興趣的實驗內容,提前列出實驗配檔共學生們參考和選擇。每次開放實驗室之前精心準備實驗材料、並且對實驗進行預做,使教學能夠得心應手。透過開放實驗室活動,讓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有所提高,並且激發學生生物學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實驗課的教學方法

  實驗課教學應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和裝置條件等因素,採取探究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多動腦、多思考,鍛鍊自己能找到一些新方法、新步驟;在講授理論知識時,最好讓學生透過實驗的方法去歸納出這些知識,這樣做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思路與方法;加強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遷移,有利於充分發揮其科學思維和想象力。

  四、實驗教學的準備工作

  五、將德育工作滲透於教學中

  1、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明確相互協助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團結合作的精神。

  2.要教育學生遵守實驗規則,愛護財務,節約用水、電、藥品,從而養成勤儉節約的美德。

  3.要求學生嚴格認真的按照實驗要求來操作,細心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嚴謹的科學態度。

  4.培養學生井然有序的工作習慣。實驗結束後,把儀器放回原處,整理好實驗臺,填寫好實驗記錄。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 篇2

  新的學期已經來臨,為了保證新學期的工作正常和順利進行,制定新學期的教學計劃如下:

  一、教學內容

  本學期要完成七年級上冊的全部內容。包括:

  第一單元:認識生物(奇妙的宣告現象、嚴整的生命結構、生物的生活環境)

  第二單元: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生物圈中的動物、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生物的分類)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初一1、2、3、4四個班的生物學教學任務。初一的孩子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弱,加之生物學又是一門新的課程,因此,教學中注意想辦法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對學生嚴格要求,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三、教學理念

  1、立足生物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思維方法,突出“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

  2、著眼於學生未來發展,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突出創新能力培養。

  3、強調科學性與人文性有機統一,客觀講述生物技術對人類生活、生產和社會可能產生的正負兩方面影響。

  4、注重理論聯絡實際,從生活實際引入科學,再回到現實生活,始終滲透STS精神。

  5、落實《綱要》提出的具體課改目標,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促進每一名學生的發展。

  6、遵循教育規律,注重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7、發揮學科優勢,以科學的生理知識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

  四、教學工作策略措施

  1、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認真研究教材和新課程的相關知識,將新課程理念融會於日常教學活動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使同學們能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中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和鍛鍊自己。

  2、研究每個知識點,根據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層次,嚴格控制深度和廣度,掌握每個重點和難點,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速度和能力。

  3、加強備課的環節和內容設計,既要啟發和引導學生對知識實現自主學習,體現學生學習的自覺主動性,又要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師生互動的教學新境界。

  4、積極參加學校和各級組織的學習進修機會,從各個方面充實自己,使自己的知識水平在已有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同時也可以增長見識,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能夠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學水平能有較大的進步,對學生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影響。

  5、積極向其他優秀教師請教,既包括知識方面也包含教學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們的先進的教學經驗,並加以最佳化利用從本質上提高教學水平,使教學成績有較大的提高。

  6、充分利用我校現有的實驗和現代化教學儀器和教學設施,使同學們體會到科學的不斷髮展給我們帶來的便利,促進他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資訊和毅力。

  7、彙總所學知識,使知識系統化、全面化和規範化,對學生進行理論聯絡實際的教育,進行生物與生活相關知識的聯絡練習,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五、教學進度:略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根的功能和形態特點以及根系的型別。

  2、知道根系在土壤中的分佈特點。

  能力目標

  通過了解根的組成,培養學生對植物結構的觀察能力和分辨能力。

  情感目標

  透過學習“根系在土壤中的分佈”,使學生建立起植物體與環境條件相適應的觀點。

  教材分析

  1、根的組成和根系的概念及根系的種類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因為:

  (1)根的形態主要由根的組成決定。只有分清根的組成,才能理解根系分類的標準,才能更好地瞭解根系的特點。

  (2)根系的概念作為教學重點,原因有二。其一:根系是指,一棵植物生有的所有根的總和。它包括植物地下部分的所有根,也包括地上部分的根,如氣生根、不定根等。其二:根系在土壤中分佈應該是很廣泛的,所佔的體積應超過地上部分的體積(實際往往受地下環境的影響,而沒有達到應有的體積),至少應該是相同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出根系的支援和吸收的作用。

  (3)根系的種類也是本節教學的重點,是因為:根系的種類可做為植物分類的一個依據,瞭解這一依據,對認清植物的屬性是有幫助的。

  2、鬚根系與不定根的關係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因為:從以往的教學經驗看,學生往往容易把鬚根系誤說成"鬚根",或認為鬚根系主要是由"鬚根"組成的。所以,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注意說明:主要由莖基部節上產生大量不定根組成的根系叫鬚根系。也可比喻為:鬚根系中的根彼此間幾乎沒有粗細之分(與直根系相比),外觀似鬍鬚,故稱之為鬚根系。強調:植物的根主要有三類,即主根(由胚根發育而成的根)、側根(長在主根上的根)、不定根(長在莖、葉上的根),沒有"鬚根"。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根的組成;根系的概念及種類

  難點:鬚根系與不定根的關係

  手段: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分析

  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知識相對來講都比較抽象,所以可以透過不同根的實物,讓學生直觀的學習根的組成和根系的特性,分析根的生長特性,並利用探究實驗的設計,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複習提問:種子萌發時,哪部分最先發育出來?

  2、組織學生回答。

  3、組織學生分析根的功能。

  4、總結,引入新的課題。

  根有固定植物於土中,並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作用。無論什麼形態的根,它們的作用基本相同。根為什麼能吸收水和無機鹽?根的結構是怎樣的?要想弄清這些問題,就要先了解根的形態。

  二、講授新課:

  (一)根的形態:

  1、組織學生觀察課前準備好的根的實物樣本,讓學生認識主根、側根和不定根的特徵。

  2、利用實物投影出示菜豆、小麥的根,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二類幼苗的根在形態上有什麼不同?

  (2)二類幼苗的根主要是由什麼種類的根組成的?

  3、總結:

  (1)主根是由胚根生長髮育而成的根;側根是在主根生長到一定長度時,在主根上生出的許多的分枝根;在莖、葉、老根或胚軸上生出的根為不定根。

  (2)直根系:主根與側根有明顯的區別。

  鬚根系:主要是由不定根組成。

  (3)一般雙子葉植物的根系都是直根系,單子葉植物的根系為鬚根系。可作為鑑別不同型別植物的依據之一。

  (二)根系在土壤中的分佈:

  1、實物投影出示完整的根系實物,引導學生觀察根系有向地生長的特性--向地性。根系地下分佈的深度甚至可以超過地上主莖的高度。

  2、提出問題:根系的這種特性與什麼因素有關?

  3、組織學生分析原因並設計有關探究根的生長與水的關係的實驗。

  4、講解:

  根除了具有向地性,還有向水性和向肥性。這樣有利於根廣泛的吸收營養物質。如果土壤中的水分、肥料不均勻,就會引起根系生長不均勻。所以在灌溉和施肥時,不僅要使水分和肥料在土壤中分佈均勻,而且一次灌溉要澆透、施肥要深層,這樣有利於根系的生長。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 篇4

  一、教材分析:

  1、本期教學內容包括:《探索生物的奧秘》、《生物體的結構》、《形形色色的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生活》四部份,一學期上完,總計約45課時〔含單元檢測及評講〕。

  2、各部份的安排:①《探索生物的奧秘》著重解決兩個問題:一、為什麼要學習生物科學?二、怎樣學習生物科學?〔2課時〕②《生物體的結構》主要介紹生物體是由細胞構成的,以及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5課時〕③《形形色色的植物》主要介紹植物的主要類群。〔10課時〕④《被子植物的生活》主要介紹種子、根、莖、葉、花、果實等器官各有什麼用處,並引導學生開展13個實驗〔包括5個探究性實驗各3個實踐活動〕。〔20課時〕

  二、學生情況:

  由於是平行班,學生入學成績參差不齊,懸殊較大。學生來自於各鄉中心校以及各村小,小學自然課開設情況差異大,學生對於自然科學知識的瞭解程度和掌握程度也存在較大的差異。

  三、本期教學的主要任務:

  ⑴ 完成有關新課的教學任務。

  講授序言、生物體的結構、形形色色的植物、被子植物的生活。

  ⑵ 培養學生能力。

  透過平時授課引導學生學習觀察法、調查法和實驗法等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實驗和實踐活動,進一步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培養其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⑶ 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

  使各類學生成績都能提高,對學有餘力的學生除按課本要求外,還要在知識的深度、廣度以及能力培養上有進一步的要求,以適應參加生物競賽的需要。

  四、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⑴ 加強課堂上學生的活動。

  創造時機、創造條件促使學生多動腦,積極思維,訓練其靈活多變的能力,提高綜合應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⑵ 加強生物實驗。

  讓學生學會一些生物儀器的使用、使學生能透過實驗驗證一些科學結論以提高其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⑶ 對學有餘力的學生,適當結合一些科普讀物、競賽試題,給他們拓寬、拓深知識面。

  ⑷ 培養全體學生會閱讀、能正確理解一些現象、一些知識。

  ⑸ 要求其作業規範化,不抄作業,培養多動腦的習慣。

  ⑹ 培養其誠信的品德,做到無人監考也秩序井然。結合例項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操和勇於探索、勇於奉獻的精神。

  五、教學進度表。

  課 題授課時數課 題授課時數

  序 言

  〔探索生物的奧秘〕2單元檢測2

  第一部分

  〔生物體的結構〕6第三部分

  〔被子植物的生活〕1~3章14

  單元檢測2

  單元檢測24~6章10

  單元檢測2

  第二部分

  〔形形色色的植物〕7期末複習15

  計劃人:

  年 月 日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 篇5

  一、指導思想

  以安圖縣教育局20xx年教育工作重點為指導,結合學校工作計劃和教學工作計劃,繼續深入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堅持面向全體,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方針;堅持為每一個學生的生存就業和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思想。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為重點,積極營造良好的教學與學習氛圍,全面貫徹新課改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透過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夠對今後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夠擁有較高的應試能力,考出好的成績。

  二、教材和學生情況分析

  教材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及特點,構建突出人與生物圈的知識體系,設計了許多系列化、多樣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協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刪除了部分死記硬背的內容,以靈活應用的知識點為主。在時代性,增加與科技社會相結合的知識,注重反映生物科學的新進展,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學生剛步入初中,面對繁多複雜的'學科,在學習方法和應對上不免有些不適應,甚至出現不知所措的情況。所以,要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習方法

  三、教學的措施和方法

  1、透過上學期期末統考的成績分析以後,爭取及格率要達到90%,優秀率要達到50%。這學期應該注重班級學生成績的平衡發展,特別關注生物學困生的學習發展。對生物學困生,要真正瞭解他們對生物學習的態度,分析學習不好的原因,個別找來談心,上課隨時關注他們的反應,看他們是否參與到學習中,是否對生物有興趣,鼓勵他們多回答問題,對於他們的變化做好記錄。課外走進他們的生活,帶領他們去了解一些實際性的生物問題,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精心設計導語;運用生動的語言;加強情感教育;精心誘導、強化教學。

  3、繼續深入學習有關的教育理論和轉變教育觀念,在繼承傳統教育優勢的基礎上力爭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所創新和提高。

  4、繼續探究符合新課標的課堂教學模式,並注意及時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和模式。爭取呈現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習和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技術並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提高課時效率和教學質量。積極參加校本教研,上好課,設計好教案,寫好教學反思。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採用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達成課程目標。

  5、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例如,提供相關的圖文資訊資料、資料;或呈現生物標本、模型、生活環境;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或從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切入等等。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並提高其質量,引導學生分工合作,樂於交流。鼓勵學生學會觀察、思考、提問,並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性方案的設計和實施。重視探究性報告的撰寫和交流。培養學生透過文字描述、數字表格、示意圖、曲線圖等方式完成報告,並組織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四、教學要求

  1、重點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

  2、在教學中要注意繼續落實《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努力提高學生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學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應有利於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3、教學中要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有所發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科學探究活動。

  4、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特別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培養。要注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透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力爭創造條件儘可能多開教材中提出的調查、技能訓練、練習、探究和資料分析活動。

  5、教學中要注意合理選擇和組合好直觀教具與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

  6、組織好生物課外興趣小組活動,能夠對有特殊興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 篇6

  知識目標

  1、瞭解的概念和用莖繁殖的主要方法;

  2、瞭解嫁接的意義;

  3、瞭解組織培養的意義、原理和在實踐上的應用。

  能力目標

  透過植物操作的實習培養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我國組織培養技術所取得的成果及其應用例項,增強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並繼續樹立生物科學的價值觀。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嫁接的概念、方法和意義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

  從莖繁殖的種類看:嫁接是其中的一種方式。但是,和其它兩種比較(壓條、扦插)操作起來較複雜,技術性相對較強。

  從嫁接的意義上看:嫁接又是果樹栽培上一種廣泛運用的方法。它能使一些透過種子繁殖不能保持親本的優良品質的植物,利用嫁接而保持下去。還可以透過嫁接提高植物的抗寒力、抗旱力和抗病蟲害的能力,此外透過嫁接還可以改善果實的品質。所以說:嫁接的技術在農村是有用武之地的。

  2、組織培養的概念、原理和意義也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從概念上講,組織培養指的是:在人工配製的營養物上(培養基)、在無菌的條件下,離體培養植物的器官、組織、細胞或原生質體,並使其生長、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術。這種技術雖然早在20世紀初就開始研究,但真正成熟和大規模發展及利用還是近幾十年的事。它是植物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也是植物生物技術的組成部分。

  從原理上講:組織培養是利用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在離體情況下,培養植物體上的一個體細胞使其生長髮育成為一株完整的植物體。

  從意義上講:組織培養可以廣泛的應用在:植物學基礎理論研究、植物快速繁殖、植物品種改良和細胞大量培養上。

  3、理解“細胞的全能性”和準備的教具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學生一般認為:植物的根、莖、葉等器官都是由種子發育而來的。而植物體上的一個細胞在特定的環境中也能培養出一株植物體,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起來有困難。所以,教師要設法使學生能夠明白:植物體上的任何一個細胞都含有全部的遺傳資訊。在離體培養下,這些資訊可以表達出來,從而使植物細胞產生完整的植株。

  教法建議

  本節課的重點,不是要求學生學會的具體技術,而是把與以前學過的基礎知識聯絡起來。例如,扦插時為什麼要選擇健壯的枝條?這可以聯絡有機物的貯藏。

  關於扦插的直觀教具,可以提前剪取健壯的月季、天竺葵等的枝條,將枝條的下部浸在清水裡,在溫暖向陽的條件下,不久就在枝條下部長出不定根,上課時可以展示長有不定根的枝條。

  關於嫁接的直觀教具,可以提前對紅梅、碧桃、菊花等進行嫁接,上課時展示嫁接成活的植物體。

  為了讓學生初步掌握的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本章還安排了一節實習。為了便於上好實習課,也可以指導學生用番茄、菊花以及仙人掌科的植物等進行操作練習。

  關於組織培養,最好在課前收集一些圖片資料,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組織培養具有多項用途,千萬不能讓學生得出片面的結論,以為組織培養只是一項用來進行的先進技術。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嫁接的概念、方式和意義;組織培養的概念、原理和在生產實踐上的意義。

  難點:透過演示實物或直觀教具,讓學生增加對和組織培養的感性認識。

  手段:教師講解與學生觀察相結合。

  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內容對於學生來講比較陌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錄像介紹讓學生對本節內容進行了解,重點要求學生掌握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匯入:

  提出問題:“透過前面幾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瞭解到綠色開花植物是靠種子來繁殖的。那麼,你能舉出不靠種子繁殖的例子嗎?”

  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回答問題。

  引入新課題:植物體依靠營養器官(根、莖、葉)進行的繁殖,稱為。

  二、講授新課:

  (一)用莖繁殖:

  播放錄影:介紹扦插、嫁接、壓條的具體操作方法。

  組織學生觀看錄影。

  講解三種的特點。

  提出問題:你認為這種的方式具有哪些特點?

  組織學生討論。

  總結:用可以保持植物體的優良特性,加速繁殖的速度。

  (二)植物的組織培養:

  講解:

  近幾年的研究發現: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即:任何一個植物細胞內都含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遺傳資訊。在離體培養下,這些遺傳資訊可以表達出來,從而使植物細胞(或組織)產生出完整的植株。

  播放錄影:介紹組織培養的過程。

  講解:>組織培養是指:在人工培養基上,離體培養植物的器官、組織、細胞和原生質體,並使其生長、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術。

  提問:你認為組織培養的技術,可以幫助人們解決哪些問題?

  組織學生討論、發言。

  講解:

  1、利用組織培養,快速、大量地生產有經濟價值試管苗,移入苗圃栽培,供應市場需要。

  2、利用組織培養進行工廠化育苗。

  3、大量生產無毒苗,改善苗木的質量,提高經濟產量。

  板書設計:

  第四節

  一、用莖繁殖:

  1、扦插

  2、嫁接

  3、壓條

  二、植物的組織培養:

  原理: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探究活動

  植物部分器官的生根

  用一花盆裝入潮溼的沙子,並放在陰涼處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另外要保持沙子的溼潤,你可以在沙子中栽上下面的任何一種植株:

  (1)各種球莖;

  (2)切一段秋海棠或天竺葵埋於沙中;

  (3)切下一塊甘蔗莖埋於沙中;

  (4)一段竹子,把節埋在沙裡;

  (5)胡蘿蔔、小蘿蔔和甜菜每樣都要帶些根;

  (6)一個洋蔥頭;

  (7)一段鳶尾屬植物的莖;

  (8)含有芽眼的土豆塊;

  (9)一根柳枝等。

  觀察根的生長情況。

【初一生物教學計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