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教育感悟隨筆

教育感悟隨筆

教育感悟隨筆

  教師們進行教育方面的感悟隨筆記錄,有利於促進教師教學模式的改進。下面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教育感悟隨筆,歡迎大家瀏覽。

  教育感悟隨筆【1】

  人的一生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所學的知識也受時代的侷限,學生們要在未來有所作為,要在未來跟上時代,就必須要不斷地學習,終身學習,更新知識結構,去吸收新東西。可見,學習方法比知識更為重要,教給學生方法才是教學的根本。因此現代教師的主角應由知識的佔有者轉化為知識的組織者,由知識的傳遞者轉化為學習的促進者,超越課堂的藩籬,將現代教學過程演化為“培養學習者”的過程,實現由“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的根本轉變。用紮實多樣的訓練,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潛力,使學生獲得必須的終身學習的本領。而學生靈活運用傳授的方法又還需要一個循序漸進、反覆訓練的過程,為此,我針對不同的知識版塊,採取了不同的訓練方法,

  一、預習是學好語文關鍵的第一步

  預習是求知過程的一個良好的開端,是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和潛力,對一個新的認識物件預先進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動求知過程。應對一篇新鮮生疏的課文,產生一種求知的願望,在這種內動力的趨動下,主動地去研讀課文。

  預習只需粗略的閱讀,瞭解知識的梗概,以做到心中有數地去聽講,或者說帶著問題去聽講。在課堂中,教師對新知識的傳授,是在學生準備程度和此刻知識水平的基礎上進行的。問題的思考也是有較嚴格的時間限制,在這種狀況下,理解者若對新的認識物件心中沒數,往往就會緊張地“奔命”於老師設計的思維軌道中。這樣一種心理不但影響對新知識的理解和理解,而且更不易用心思維,求疑思疑,觸類旁通。這樣,就一步不備,處處被動。久而久之,就會對學習語文失去興趣,甚至產生畏懼心理,嚴重影響成績的提高和潛力的培養。

  二、預習的方法

  1、閱讀法。閱讀是預習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應把書本上有關資料從頭到尾,仔細閱讀一遍,容易理解的能夠“走馬觀花”。對於陌生的新知識,決不能僅看一遍,而要多看幾遍,反覆研讀,可在重點和難點部位做記號,以引起自己足夠的注意。

  2、聯想法。聯想是預習不可缺少的貫穿於全過程的重要方式。由於語文知識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絡。因此,在預習時總會引起一些聯想。聯想的過程,實際也是將知識融匯貫通、初步掌握的過程。有了聯想,就能使自己的想象力得以發展。想象力是人的潛力之一,對學好語文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正如列寧所說:“想象是極其可貴的品質。”

  3、設問法。從某種角度講,能對某物提出問題,說明對該事物是瞭解的,同樣,若對預習的資料能提出幾個為什麼,則說明預習是成功的,不怕不會學,就怕沒問題。在預習時,除了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外,還應逐步鍛鍊自己變換思維的角度,要一題多問,故設難關,以求甚解的自學潛力。可見預習時應個性避免的是那種表面無所不知,其實一無所知,頭腦中一片混沌。勤于思考,多多設問,無疑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

  4、整理法。整理是預習全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透過預習,對新知識的掌握會做到心中有數,對已學會的知識自己會感到喜愛。

  三、預習的步驟

  1、總覽單元。現行中學語文課本都是以單元做為基本單位的,同一單元的幾篇課文除各具有特色外,尚有其共同的知識和規律。因此,對整個單元瀏覽一遍,預先構成一個知識系統,明確單元要點,高屋建瓴,可少走彎路,便於比較和總結。

  2、分析題目。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觀察”美景的“視窗”,充分利用這個視窗,也就佔據了“攻擊”課文的有利地勢。有的題目啟人深思,

  3、熟悉作者。作者的生活經歷、文化素養和思想觀念往往影響他作品的風格。

  4、瞭解背景。文章都是為時而作,有針對而寫,有感而發的。對背景的瞭解有利於把握文章的寫作目的和中心資料,課文中選入的偉大作家魯迅的文章,有些資料與背景有直接的聯絡。

  5、思考練習。對課後的思考和練習,若能事先思考,就會做到心中有數,在老師講授時,就會找到這些問題的思考角度或^解答。這樣既提高了作業的質量,同時又節省了時間。

  預習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它對培養我們勤于思考的習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潛力及語文成績有很大的幫忙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針對學生基礎差的特點,從基礎入手到提高潛力直至學以致用,,使學生在不同資料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生獲得了一些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潛力。

  教育感悟隨筆【2】

  常聽老師們說:當老師真累,當一位優秀的老師更累。回首這十幾年的教師工作,的確感到當一名小學教師的辛苦,這其中有苦也有甜,沒什麼經驗可談,或許這只是自己對教師實踐工作的幾點感悟,和大家交流一下:

  感悟一:把讚美還給學生。

  教師的讚美是陽光、空氣和水,是學生成長不可缺少的養料;教師的讚美詩一座橋,能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之河;教師的讚美是一種無形的催化劑,能增強學生的自尊、自信、自強;教師的讚美也是實現以人為本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的讚美越多,學生就越顯得活潑可愛,學習的勁頭就越足。作為教師都有這樣一種感覺,各班總有幾個學生既不勤奮上進,又不惹事生非,對班級一切活動既不反對抗議,又不踴躍參加;雖然學業平平,卻不名落孫山。一般情況下,既得不到老師的表揚,也得不到老師的批評,是一些容易被老師忽視遺忘的學生。因此,不管是學習過程中,還是學生的生活中,都應該注重以人為本,面向全體,細心觀察,捕捉他們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及時把讚美送給每一學生,使之發揚光大。使每個學生都感到“我能行,我會成功。”實踐使我懂得,教師一句激勵的話語,一個讚美的眼神,一個鼓勵的手勢......往往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教師對學生小小的成功,點滴的優點給予讚美,可以強化其獲得成功的情緒體驗,滿足其成就感,進而激發學習動力,培養自信心,促進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有助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營造一個非法向上的班集體氛圍。請多給學生一點讚美吧,因為她明天的成功就蘊藏在你的讚美之中。

  感悟二:搭起師生心靈交流的彩虹橋——寫好操行評語。

  操行評語不僅僅是評價學生,也是一面鏡子,無聲地折射出對教師的評價,反映了教師的學識素養,一則好的操行評語,是一份營養豐富的精神食糧,讓學生受益終身。我把寫評語當做與學生心靈交流的一座彩虹橋,,透過充滿情感、極富個性的語言和學生進行交流,真誠讚揚他們的進步和優點,委婉的提示存在的不足,告知努力的方向。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多內心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學生操行評語,不僅成為我與學生進行心靈交流的彩虹橋,也讓我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也教育了自己。

  感悟三:用愛心為後進生撐起一片天空。

  我們常把孩子比作初升的太陽,那麼後進生就是遲升的朝陽,比起其他學生他們更需要老師的耐心、細心的呵護、理解與尊重、循循善誘......“要小心的像對待一度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這句話或許有些誇張了點,卻實實在在的告訴我們對待後進生不可疏忽大意,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教育好這些後進生,使他們和其他學生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展現自己獨特的風采。那麼該怎麼教育後進生呢?我個人認為:對於後進生,要想讓他們有所提高,老師一定要抓住他們的弱點,從各個方面去關心他們,去愛護他們,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給予他們的溫暖,給予他們的信心,給予他們的關懷,這樣讓學生從內心發現自己的錯誤所在,找到提高的辦法,從而努力學習,這樣的辦法的確是很好的,我想這些寶貴的經驗都會為我以後的教師工作起到良好的作用!

  感悟四:請耐心等待一會,花兒就要開了——教師要學會傾聽。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藝術的基礎在於教師能夠在多種程度上理解和感覺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傾吐不失為一種最好的方法,我們教師應該積極去聽,與學生交談,從中瞭解學生的某些動向,可不少教師總認為學生是小孩子,不樂於傾聽他們的談話,特別是學生犯錯誤時,更是不給他們說話的機會,任憑自己對學生大加訓斥,這樣很不利於教育好學生,我自己也有這樣的缺陷。反思一下:作為教師,有事憑自己的主觀判斷去對待學生實在不應該,工作再忙,也要給學生說話的機會,也要尊重他們的人格,認真傾聽他們的說話。古人云:人之相交,貴在交心。所以,教師要放下架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機會聽聽學生們的心聲,聽聽他們的想法,注意他們的情感變化,讓學生充分顯示自己的內心世界,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教師的關愛。

  教育感悟隨筆【3】

  經常在文章中看到“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淡薄名利,樂教奉獻”、“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等類似的話來形容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每當此時,一種自豪感頓然而生,同時也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

  “責任到底是什麼呢?責任是一個成熟的人對自己的內心和環境完全承當的能力和行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責任無處不在,如果沒有責任意識,就不會明白自己的職守,不會明確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也就幹不好教育,完成不了自己的職責。因此,在從事教育工作幾年來,透過備好每一篇課文,堅守好每一節課堂,教育好每一個孩子來詮釋著這份屬於自身的責任,如此平凡的堅守,我想靠的就是我們內心那份永不放棄的責任信念。因此,近階段的責任主題教育活動,讓我對自己本職工作多年來的堅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簡單的“責任”二字有了更高的參悟。我時刻以責任這兩個字來衡量自己做的每一件事,努力做一名富有責任心的教師,以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對待自己選擇的教師之路!我在每天所做的極其平凡的工作之中,忠實的履行著自己神聖職責,做到敬業、勤業、精業。我時刻提醒自己對工作負責,就是在對自己負責,唯如此才有可能成為一名新時期合格的人民教師,一名受學生愛戴、受家長歡迎、受領導肯定的教師。

  透過近階段的責任主題教育活動,我結合自身工作實際,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牢固樹立了“責任比能力更重要、敬業比水平更重要”的工作信念。責任是我們完成好每一件工作的前提,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來督促自己提高思想認識,強化崗位意識,明確教書育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把對“責任”的落實融入的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認真完成教育教學及本部門的工作任務。

  在今後工作中我仍將不斷努力,秉承“責任比能力更重要,敬業比水平更重要”的工作信念,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崗位意識,讓“責任”成為日常的生活態度和工作習慣,不斷創造新的輝煌,踐行好自己這份平凡而又神聖的職責。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學工作,就會給學生創造幸福的學習生活,享受到教育人生的樂趣。

  教育感悟隨筆【4】

  因為家庭,生活經驗和環境的各不相同,我們中班的每一個寶寶都是一顆獨一無二的“閃光石”。他們雖有著共同的天性但卻有著不同的個性,天真稚氣的臉上向我們傳遞著不同的內心世界。

  晨晨,是我們班的新生。剛開始入園時,別的孩子都玩得興高采烈,只有她總是靜靜地在一邊,低著頭不願與他人有視線的接觸。當老師試著與她交談時,她會緊張地把頭埋得更低,雙手使勁抓著衣角,一副不知所措的樣子。

  透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晨晨確實比較內向。我決定先幫助她產生積極的心理因素,讓其邁出融入社會的第一步。孩子入園、離園,是與幼兒以禮相待、相互打招呼的良好時機。我抓住這個環節,有意識地引導她和老師打招呼,和小朋友們打招呼。幾次以後,她就能自然地回應了,“老師好”、“老師再見”雖然聲音很輕,但這微小的變化增強了我繼續實施教育的信心。

  在美術活動中,小朋友們畫出了許多漂亮的風箏。走到晨晨的身邊,卻只是一張白紙。“晨晨,你怎麼不畫呀?”聽到我的催促,晨晨握著筆的手竟然抖了起來。看得出來她很緊張,也很不自信。我握著她的手,安撫她的情緒:“沒關係的,晨晨,你慢慢畫!想一想,你想畫什麼風箏?”“小兔子”晨晨回答說。“好的,那你就試著畫一畫吧!你一定行的。”我繼續鼓勵道。我故意走到旁邊,不看她畫畫,讓她可以更自在一些。過了一會兒,我看她的畫紙上多了兩隻兔子,一隻頭朝下在天上飛,一隻在草地上,旁邊還有一根歪歪扭扭的線。“哇!你畫的兔子風箏可真好看,老師都沒有你的想象力豐富哦!”晨晨聽到我的表揚,羞澀地笑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我欣喜地看到晨晨的進步。在遊戲中的參與度也在逐漸增加,同時還能與同伴適當地交流。我們都看到了晨晨的進步與成長。

  其實,孩子膽小退縮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而在改變時也不能急於求成。教師如果過分地關注孩子的害羞和膽怯的個性,不斷地去糾正她的行為,只會增加其心理負擔,有可能會適得其反。孩子的身心正處在成長的過程中,只有以春風化雨露的愛心慢慢栽培,以潤物細無聲的耐心漸漸播種,才會達到“夜雨瞞人去潤花”的教育效果。

  教育感悟隨筆【5】

  讓孩子當小老師,其實是一件既搞笑又有用的事情。這件事難在一個度,和孩子之間要把握好度,不要讓你孩子之間沒有了距離,他就會就此放縱自己。更重要的是老師要放下架子,要把自己當成是他的朋友,甚至把自己當作小孩子。對於成熟的我們,經歷了那麼多的人世滄桑,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一種生活模式的老師來說。把自己當小孩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甚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那是很幼稚的事情。所以,讓小孩當老師最難的就是教師的心態。

  這天下午活動課,練習鼓號隊開始了。我覺得不能像往常一樣做局外人了,因為我不會,所以要學習。這時,我沒有找同事教我,而是讓我們班的小君教我。她是老隊員了,學習得很紮實了,從她的演奏和眼神中能夠看出那份難得的自信。小君教我的時候十分的認真細緻,也很有耐心。但是,我的心卻一向遊離在千里之外。練了一次又一次,她從不放下,用心以及耐心彷彿看到了在講臺上的我,是我不得不認真學習了。

  開始的時候,我還是沒有把自己當成小孩,一個學習者。沒有轉換主角使我很難學會。最後,我做到了。同時,我也領悟到了讓孩子當老師有以下幾個好處:

  一、能夠讓孩子們真正體會到老師教育的辛苦,當學生不用心學時,老師要花費很多力氣。貴在用心。所以,他們就能學會珍惜課堂,珍惜學習的機會。

  二、老師放下姿態和學生相處沒有什麼不能夠的,相反還能夠增加師生之情。讓老師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學生,解答他們心中的疑惑。

  三、讓學生當小老師,能更有效的鍛鍊學習的主動性,用心性。同時,加深知識點的印象,讓他更有信心的去了解更深層的資料。

  從這以後我會經常給他們鍛鍊的機會,甚至連課外閱讀也讓那些做得滿分或者是接近滿分額同學來講解。發現他們講解十分清晰、到位,只是語速快了一些。在下面傾聽的同學也異常認真起來了,補充質疑也增加了很多。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關注那些學習不用心的人。很多時候,我只需補充一下他們講解不清楚的地方,也給我的工作帶來了很多便利,一堂課下來很簡單,一天下來精神滿滿。

  教育感悟隨筆【6】

  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學習有認知性學習向體驗性學習轉變。體驗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引導學生對社會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體驗和感悟,從而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到底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我認為主要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就應讓學生覺得自己的情感最豐富。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情感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透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或直觀演示、或猜謎語、或進行質疑……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用心教學氣氛。“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用心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師生的寬鬆、愉悅的學習氛圍也就是師生間的和諧。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字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情感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我在教學“請、清、情、晴”這組形近字時,這一向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我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學生說:“太陽出來天就晴,應在青的左邊放日,地上灑水就清潔是清,心裡有事老想著是情”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就應是超多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潛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登罐雀樓》後,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村居》、《望廬山瀑布》、《春曉》等多首古詩,使學生們瞭解到了更多的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透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讓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向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裡……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裡有資源,心裡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秋天的圖畫》描述的是碩果累累的是秋天,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透過圖片、錄影資料展示美麗的秋天,而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讚美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絡自己,感悟自己,感悟教學。

  教育感悟隨筆【7】

  近日拜讀了彭興順老師的專著《教育就是喚醒》,如獲至寶,感慨良多。書中講到:教育的功能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喚醒人們心靈中最美好的東西,是人性發出燦爛的光輝;喚醒人們的自主意識和創新精神,使蘊藏在人腦中的巨大潛能得以開發;喚醒人們對生命的深切感悟,使人們在創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是的,教育應當是幸福的,就是要讓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共同成長,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新教育的四大改變:一是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二是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三是改變學校的發展模式,四是改變教育的科研正規化。即使我們透過不懈努力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可我們堅信:我們所做的事情,也許暫時看不到效果,可是隻要不灰心,就會不斷走向成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正是印證了泰戈爾說的:"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喚醒孩子,就是要喚醒孩子的責任與良知,使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喚醒孩子追逐人生夢想,成就自己美麗人生。正如文化是體現為一個人如何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深沉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品味、道德、智慧是文化積累的總和,而這一切正是我們的追求。

  新教育在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確定“每月一事”,從微笑開始學會交往、從吃飯開始學會節儉、從演說開始學會表達、從走路開始學會規則、從種棵樹開始學會公益、從寫日記開始學會自省。讓孩子在主題活動中學會交往、懂得節儉、守規則……這正是孩子們成長的需要。

  新教育十大主題活動每一項都主張讓孩子參與和體驗,這正是秉承了對生命的尊重。締造完美教室是讓每個生命創造奇蹟、魅力社團課程是讓孩子的生命自由生長。原來,參與過、體驗過才會留下痕跡,豐富的課程和生活,才能豐富孩子們的世界,點亮孩子們的笑臉。

  寧靜才能致遠,平心才能靜氣,靜氣才能幹事,幹事才能成事。讓我們一起為了幸福的教育而努力,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教育感悟隨筆】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