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能源技術> 節約能源教學設計

節約能源教學設計

節約能源教學設計範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節約能源教學設計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節約能源教學設計1

  一、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九冊第63頁。

  二、 教學目標:

  1、透過調查,瞭解家庭用水用電的情況。查詢相關資料,並進行資料的分析和對比,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2、初步滲透統計思想和方法,讓學生體驗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3、透過對生活實際的分析,認識到節能的重要性,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攜手共創美好家園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三、 教學重點:透過活動學會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的意識。

  四、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理論能力及體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全過程。

  五、 教學設想:

  新課程改革要求義務教育數學學習的目標之一就是:"使學生透過學習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並把理論與綜合運用作為四個學習領域之一。所以在本課各個教學的各個環節的設計都是圍繞生活實際展開的,讓學生把學習的小數的知識運用到身邊的實際生活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透過水費發票單認識並學會算水電費,無論是問題的引入、範例的選擇還是練習的設計,都儘量使學生深切的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拉近生活與數學學習的距離。在教學中聯絡節約用電、用水的知識和環境保護的知識,更近一步的貼近了我們的生活,並用一首優美的樂曲結束全課,激勵學生的情感態度,喚起全民的節能意識和建立美好家園的使命和責任感,又使教學從單一的學科教學走向多學科、多功能的綜合。

  本課教學的`又一個重點是讓學生在學習、活動、計算的同時提高收集、分析、比較大小、處理資訊能力,滲透統計思想,進一步利用小數知識。

  六、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二)聯絡實際,體驗數學。

  (三)彙總資料,分析比較。

  1、匯入。

  2、小組合作填寫彙總表,統計整理資料。

  3、反饋。

  (四)計算分析,感受水浪費的巨大。

  1、由學校的水電費匯入。

  2、水龍頭滴水計算。

  3、學生彙報。

  4、對比資訊。

  5、小結。

  (五)交流節約用水、用電的方法。

  1、小組交流。

  2、彙報。

  3、師小結。

  (六)設計口號,宣傳環保。

  節約能源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瞭解家庭用水和用電的情況,學會節約能源的方法,節約能源。

  2、透過課外瞭解和課堂教學,滲透節約能源的思想,認識節約水能源和電能源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地球儀、用電調查表,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1、師:小朋友們,在茫茫的宇宙中,有一顆美麗的藍色星球,她孕育了萬物,養育了全部的生命,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播放圖片),你們看這是什麼星球?

  幼兒回答:“地球。”

  教師:地球上藍色的部分代表的什麼呢?

  幼兒回答:“海洋”

  教師:“對,是海洋,是水。水和電都是我們生活必不可少的,我們把它們稱之為能源。”

  (二)互動探究

  1、瞭解資源重要性

  師:但是地球上可以利用的水資源越來越少了,電又面臨著危機!如果我們沒有了水和電的話會怎麼樣呢?

  A:出示課件:晚上,峰峰在家裡看電視,爸爸在書房工作,媽媽在廚房做飯,突然沒電了。

  a:請幼兒想想你這個時候會怎樣?

  b:再以四人為小組討論,你會怎麼做?

  B:再放課件看情景,家裡只能點蠟燭,媽媽想再做飯可又沒水了。這下子怎麼辦呢?

  讓幼兒再討論,如果你遇到這種沒有水沒有電的情況,你會怎麼樣了?

  2、如果我們不想過沒有水沒有電的日子,你會怎麼做?

  A:引導幼兒節約能源,離開時記得把電源關上,還有用完水請把水龍頭關緊等。

  3、那麼我們每個家庭用水用電的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呢?回憶平時在家有沒有做到節約能源?

  4、師:老師很想知道,哪個小組用水量最少,用電量最少?(全體幼兒分四組,分別在四個箱裡找出節約能源的圖片。)

  (三)每組幼兒介紹節約用水、用電的方法。

  (四) 看圖片,師生交流感想

  1、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浪費水能源和電能源的現象。(觀看VCD)

  2、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從什麼地方做起?(節約能源,從一點一滴做起,從我做起,從小做起,從平時生活做起。)

  活動延伸:能源面臨著嚴重的危機,節約能源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話題,下面請幼兒為節能能源宣傳作一幅畫,表達節約能源的重要性!

【節約能源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