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音樂> 潑水歌大班音樂教案

潑水歌大班音樂教案

潑水歌大班音樂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潑水歌大班音樂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動目標:

  1.感受歌曲情緒,能以活潑有趣的歌聲和形象的動作分角色表演。

  2.能根據歌曲情節創編“高興”的動作。

  3.體驗和同伴交換角色進行遊戲的樂趣。

  4.喜歡欣賞兒歌,會大膽地朗誦。

  5.透過學唱歌曲,體驗歌曲的氛圍。

  活動準備:

  1.已學過歌曲《潑水歌》,能根據歌曲內容做“路過人”的動作

  2.根據歌曲情節每製作圖譜(反面用不同顏色區分)

  3.道具:小水桶、小椅子一張

  4.場地準備:一個大圓

  活動過程:

  1.根據圖譜複習歌曲《潑水歌》。

  2.分清角色,體驗分角色表演的樂趣。

  (1)分析歌曲的兩個角色:潑水的人和路過的人

  師:你們知道這首歌講的是幾個小朋友之間發生的事情,哪兩個小朋友呢?

  這首歌中哪幾句是這個潑水的小朋友唱的呢?

  除了這一句,這些都是誰唱的?(指圖譜)

  最後一部分“嚕啦啦”表示什麼意思?高興了大家就一起唱。(翻圖譜)

  (2)分角色表演

  a.分角色唱歌。教師做潑水的人,幼兒做路過的人。

  b.教師邊唱邊做“潑水人”的動作。

  c.兩位幼兒和教師一起表演。

  d.幼兒自願分角色面對面表演。

  e.交換角色表演。

  3.根據歌曲情節創編“高興”的動作,激發幼兒表演慾望。

  剛才我們唱“嚕啦啦”的時候用拍手錶示高興的動作。想一想,高興的時候還可以做哪些動作?

  幼兒創編並請個別幼兒到集體面前表演。(其他幼兒跟著學一學)

  4.音樂遊戲《潑水歌》。

  (1)介紹遊戲玩法

  一人站圓中間,以椅子為家門口,手拿紅桶扮演“潑水的人”,其他人圍成圓圈,扮演路過的人,根據歌詞做動作。

  (2)嘗試遊戲一遍。

  教師做“潑水的人”,幼兒做“路過的人”進行遊戲。

  (3)討論並採用“點兵點將”的方法,在第二句“嚕啦啦”時交換角色。

  (4)遊戲兩遍,教師適當提醒。

  (5)提高要求,繼續遊戲。

  引導幼兒唱“嚕啦啦”時,將拍手的動作改為自己創編的動作,其他幼兒向他學。

  5.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1.確定設計思路

  根據《潑水歌》的活潑歡快的特點,我們一開始把重點定位在表演和創編歌詞兩方面。但透過第一次試教活動,我們發現幼兒對原有歌曲太熟練了,而且對於角色表演的興趣不是那麼濃厚,整個活動氣氛顯得有點平淡無味。

  2.教材的分析和改編

  經過幾位教師的點撥和討論,我們重新對這首歌曲進行了透切的分析和理解。這是一首歡快的曲子,在活動中要時時體現這樣的特點。於是我們重新調整設計思路:將“對不起……”這部分和“嚕啦啦”互換順序,正好緊扣主題思想——文明,小朋友道歉後,互相原諒,大家都很開心,從而引入創編“嚕啦啦”高興的動作,進而走向活動的**部分——分角色遊戲。

  3.教學策略分析

  (1)藉助圖譜

  雖然美術與音樂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但是他們之間是一種同構關係。圖譜可以幫助幼兒減輕記憶歌詞的負擔,本次活動最主要的是以不同顏色幫助幼兒區分角色,增強幼兒對歌曲情緒的理解,更為下一環節的表演、遊戲起到輔助的作用。

  (2)重點難點前置

  把重點在創編“高興”的動作,並一起學習,既解決了遊戲中可能存在的困難,又使幼兒能反覆感受音樂旋律,為後面遊戲的挑戰部分作了很好的經驗鋪墊,促進了師幼互動、生生互動,提高了活動的成效性。

  難點在分角色表演,以自願嘗試——交換角色這兩種方式幫助幼兒鞏固各角色的動作、表情、演唱部分,教師給予動作和語言提示,幫助幼兒瞭解其動作的`含義。

  (3)層層累加,環環相扣

  在活動中,教學手段和策略緊緊圍繞目標進行,從討論角色分配——分角色演唱——分角色表演(自願選擇、交換角色)——創編動作——分角色遊戲——體驗創編的動作,讓幼兒既接受挑戰,又體驗樂趣。透過遊戲情境使幼兒的情緒逐漸達到**,體現層層遞進的教學策略。

  該活動讓我從孩子們爽朗的笑聲、積極的參與、豐富的表情,感受到集體智慧的無窮力量和教學設計的成功。

  而我作為一位組織者,還有好多方面需要學習和改進,比如:如何應對孩子的突發提問?怎樣有效評價孩子的回答?如何讓孩子更易吸收我傳授的知識和經驗。正如馮曉霞教授說的:“教師職業的內在魅力在於它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流、智慧的對話、生命的呼喚”。

【潑水歌大班音樂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