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農/林/牧/漁> 《克林索爾的最後夏天》讀後感

《克林索爾的最後夏天》讀後感

《克林索爾的最後夏天》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克林索爾的最後夏天》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在休息日的最後一天的清晨,終於讀完了這本擱置已久的書,醒了後接著昨晚的記憶繼續閱讀,但是卻選擇在一切洗漱和早飯後的此時寫這篇讀後感,莫名心中有點小慶幸,這算不算作為普通人的我選擇的瘋狂與清醒呢?與藝術家同樣的執著麼?

  初初讀這本書,很多次都放棄,因為開篇簡直可以說極盡一個藝術家的癲狂!他夜夜不眠,看著院落中的樹啊,藤蔓啊,看著月亮啊,星空啊,他想著李白杜甫啊,想著吉娜浣衣女啊,他醉酒吟詩啊…“為何要有時間?為何總是愚蠢的按部就班,而非澎湃的同時進行?”簡直是一種極盡壓抑、清醒的瘋狂著,清醒的被迫生活著……他說,花園的幽靜聽來圓滿有生機,如一位熟睡女子的呼吸!可是,反射的是,他看起來生機滿滿卻毫無生氣的生活,每一日每一日的重複生活…讀來,實在與自身生活相差太遠,而且實在太過壓抑…但是,卻每每重新要求自己把書看完,畢竟他是黑塞的作品啊,是啊,因這盛名,我在堅持走近“克林索爾”…

  然後看到他給伊迪斯的信,他說“不幸我未能找到言語來表達思想,被表達的思想總是死的!”。看到他給路易的信,他說“這些日子我特別忙碌,都沒時間想什麼!”。看到他給杜甫寫的詩,他的自畫像…我知道,他終究一步步走向死亡,同時走向重生。當他見到山之女王,他立刻知道他要畫下她,不是畫下肉眼所見,而是畫下他所感知到的,她的內在光芒,這份詩意,這辛辣迷人的樂音。最後他終於給自己畫了一幅自畫像,瞭解他的人都知道那是他,不知道的人都當他畫的風景。這本身就十分悲哀了不是麼?這無關熟識與否,只是在這世間,我們究竟是如何存在?如行屍走肉?如抗爭機器?或是一邊妥協一邊抵抗?我想如今的繁盛時代能賦予我們物質生活的富足,那麼思想呢?我們是不是一直在接收且認同著已經死去的思想?缺乏自我思考與抗爭?甚至缺乏對世界清醒的認識,或者我們寧願稀裡糊塗在這世間沉淪?

  黑塞的一生,十分坎坷了,患過抑鬱,進過精神病院,自殺過,孩子去世過,3次婚姻,經歷過一戰二戰…很奇怪,最後卻挺到了85歲高齡,之所以用“挺”,並沒有任何不敬,我只是覺得他生活的如此辛苦,甚至是折磨,即使是足夠堅強選擇自然死亡的到來,可是那樣混亂的生活,尤其是精神的折磨,這實在太難以忍受,也實在不算長壽的生活狀態。可是他就是做到了。我想或許是他後來選擇了一種從心所欲的生活方式吧,他說他總是一會喜愛漫遊的遊牧生活,一會渴望安定,所以,他想漫遊便開始出發,他想安定便找一幢房子,他也常常為自己的“多情”而矛盾、苦惱,可是他沒有壓抑自己的“衝動”,他只是順從,雖然思考,卻不擰巴。

  讓我決定寫這篇讀後感,是因為最後讀的那些好好生活的他寫的`詩,每一首,或苦惱或悲泣或歡樂或平靜,卻都透著活力,是與自己和解後的生活的氣息,他說“也許我終會讓旅行與遠方屬於我的靈魂,在靈魂中保有它們的影像,而無須在現實中兌現。”“我還會走許多彎路,還會為許多“已實現”感到失望,但一切終將實現它們的意義。”曾經看到一句話,你的眼裡有什麼,就能在書中讀出什麼。我大概還是熱愛生活的吧,我想,黑塞一定也是熱愛生活的,他沒有對生活採取無所謂的態度,他從未放棄生存和生活。

  譯者致敬黑塞:你從戰爭的廢墟,回到生活的廢墟。

  嘲笑死亡又致敬死亡的黑塞啊,清醒的看著自己瘋狂的生活,瘋狂的看著自己清醒的看著瘋狂的生活。

  最後,以黑塞的詩送給大家,感受悲哀與活力並存的黑塞。

  摯愛與追求的,

  夢想與經歷的,

  你冷暖自知,

  是歡暢還是苦楚?

  是升G調或降A調,

  降E調或升D調——

  耳朵可能分辨?

【《克林索爾的最後夏天》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