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藝術> 談奇石收藏藝術技巧

談奇石收藏藝術技巧

談奇石收藏藝術技巧

  “我收藏石頭不限石種,也沒有什麼具體標準,只要感覺好就行。”王萍正是因為具有包容性的心態,加之女性特有的審美視角,在她的“小石齋”中,筆者見到了各式各樣的美石。

  “小石齋”中的石頭形體一般較小,這或許與女性細緻的審美有關,小中見大。王萍在介紹石頭時,流露出對雲南水石的偏愛。

  王萍來自雲南,雲南擁有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等水系,孕育了豐富的水石資源。王萍每年都要回到家鄉揀石頭,她說:“揀石頭是一個發現美的艱辛過程。”

  王萍說,揀石頭的時機很重要。秋冬時南方進入枯水期,江河水位下降,部分河床裸露,淹沒於水中的石頭外露,然而這時卻不宜揀石頭。因為石頭上覆蓋著厚泥,只有在清明前後才能揀到好石頭。三四月間天氣轉暖,江風較弱,又多雨水,石面上難以清理的河泥會在風雨的作用下被清除。三江流域多砂岩而少質地上佳的矽質岩,想要找到顏色、畫面俱佳的矽質岩,在小雨剛過的時候進山最好,經雨水潤澤的石頭顏色分明,這時發現好石頭的機率會更高。

  地點的選擇同樣重要,三江地區多森林、峽谷而少人煙,那些人們能夠進入的河灘,並不全是理想的揀石地點。什麼樣的河灘有好石頭呢?彎子大的,落水深的,王萍如此作答。水流拐彎角度大,石頭容易被水流衝到淺水處,水位一降石頭就暴露了。落水深的地方,石頭不易被水流帶走,好石頭容易在此停留。此外,江中小島也是理想地點,這裡水急沙多,河泥不易在石面覆蓋。

  “重要的還是要有一雙能夠發現美的慧眼。”在河灘上匆匆審視石頭的形、質、色、紋、韻,馬上決定帶走還是留下,這的確需要平時的經驗積累。

  “石不能言最可人”,人石相通的靈犀不易獲得。王萍深切地感受了迴歸山林之妙。一塊揀自金沙江的《農夫》意義非凡,這是王萍初次進山時的收穫。當時同行者將它顛來倒去,有說黑石上的白紋像英文字母,有說像少數民族文字。王萍仔細觀察後驚喜地發現,這是一個戴草帽靜坐的農夫。有了《農夫》之後,王萍順著思路,萌發了“漁樵耕讀”的收藏主題。這之後,她又組成“三江少女”奇石系列。揀石頭雖然辛苦,但王萍樂在其中。她深知奇石的來之不易,對每一枚奇石都格外疼愛。

  奇石藏成“滿漢全席”

  “來,看看我的‘葡萄’!”一見到記者,孫宗生就把他的寶貝,一顆非常完好的葡萄造型的觀賞石拿到了記者的面前。

  孫宗生現在擔任著山東省觀賞石協會副會長、山東省收藏家協會奇石部部長。走進他家中,記者就彷彿進入了一個奇異 的奇石博物館。形狀各異、色彩繽紛的奇石擺滿了整個牆壁。

  他拿出來讓記者看的這顆“葡萄”,果肉部分成淺紫色,晶瑩剔透、似水欲滴,更為珍貴的是“葡萄”上的“葉子”成 暗綠色,惟妙惟肖,透出絲絲清涼之意。

  葡萄石只是孫宗生收藏經歷中的一個意外收穫。1992年初,在千佛山廟會上,孫宗生偶然發現了一塊觀賞石,奇特的造型和絢麗的色彩令孫宗生愛不釋手,從此與石頭結緣。經過20多年的時間,孫宗生收藏了1500多塊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石 頭。家中的牆壁安裝上了裝飾架,改造了陽臺,家中的儲藏室,也被石頭裝滿。

  “看看這桌滿漢全席,主菜、小吃、葷菜、麵食,應有盡有。”在孫宗生的家中,滿滿的一桌“奇石宴”令人驚歎。日 常餐桌上能夠吃到的東西,都能在這裡找到。

  “天天與石相伴,與石相融,令人心曠神怡。”孫宗生說,收藏觀賞石的經歷讓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昇華。“石頭是 無言的詩,帶給人們無限美好的精神享受。”

  賞其形亦追其意

  “在古代,許多士大夫和文人雅士愛石成癖,四處蒐羅奇峰異石,領略自然之趣。觀賞石中的造型石,以婀娜多姿、千奇百怪的外形為特色,講求與某個形象的形似。江蘇太湖石、桂林鐘乳石、內蒙 古和新疆的風凌石是造型石的代表。”孫宗生說,欣賞造型石要觀賞它的外貌。透過想像,讓石頭與某個形象或者某種意境 聯絡在一起,使得石頭能夠“動”起來。

  與造型石不同,紋理石以清晰、美麗的紋理或者層理、裂紋、平面圖案為特點。孫宗生說,這部分石頭外形比較單一, 但是石頭的條紋或者裂痕卻能讓人聯想到很多有詩意的場景。“欣賞條紋石,要賞其意。”孫宗生說,當藏友為石頭上的圖 案賦予了一定的故事,設定了場景,石頭便具有了生命力。

  “欣賞石頭的過程就是和大自然對話交流的過程。石頭具有唯一性,每塊石頭的形、色、紋都不相同,因此,欣賞石頭 ,要從每個石頭的特點出發,為每塊石頭賦予一個故事。”從“孔子教學石”、“李白醉酒石”到“劉海戲金蟾”、“八仙 過海石”,孫宗生在石頭中找到了現實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結合點,提升了觀賞石的文化價值。

  判斷價值看整體

  “觀賞石的價值大小,主要取決於它整體佈局能否給人們帶來美麗脫俗的感受。美是觀賞石的靈魂。”孫宗生說,觀賞 石表現的美極為複雜,色彩、形態和自然神韻是欣賞奇石的三大要點。

  “對於一塊觀賞石,它的色彩給人們造成視覺上的衝擊最大。水晶石的紫色、孔雀石的綠色、火山岩的紅色,都令人心 曠神怡,可謂一石在握,四壁生輝。”孫宗生說,一塊具有收藏價值的觀賞石,首先是色彩鮮明、完整,讓人眼前一亮。

  “觀賞石的造型之美在於自然。一塊石頭的精美程度往往令能工巧匠都自愧不如。”孫宗生說,觀賞石形態主要取決於 其形成時的自然狀態。“但是有些石頭,太像某些造型了。這些石頭往往是人們加工仿製的,就失去了自然韻味,價值大大 折損。”

  “在收藏觀賞石的過程中要牢記,‘忌貪求精、忌雜求淨、忌急求穩’”。遇到好的觀賞石,千萬莫失良機,否則後悔 晚矣。雖然鼓勵人們“該出手時就出手”,孫宗生也告誡藏友,“在收藏中要量力而行,不要因為收藏觀賞石而影響家庭。 ”孫宗生建議,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藏友可以走“以石養石”之路,讓自己的觀賞石精品不斷增加。

  收藏貴在有平常心 郭慶祥談收藏之道

  要讓收藏變得快樂起來

  郭慶祥說,我覺得,不管收藏什麼,要投入感情。但是有一句話說,你投入的感情越多,最後失望或者是傷心就越多。往往失望的時候是跟金錢掛鉤的,也就是說,你沒有實現透過收藏實現發財的願望。那麼,如果你把這一點去掉,以一顆平常心純粹將收藏看作是一種感情的寄託,而不僅僅是投機行為,那麼,你的收藏就會變得快樂起來。

  當然,這是收藏的一個比較高的境界。一般說來,現在許多人搞收藏還是有著投資的目的的,這也無可厚非。當然,最好是收藏和投資都結合起來,收藏了一個喜歡的藏品,同時它又不斷的在升值。但往往是結合不到一起的。因此,大家收藏的時候,不能把財富的這個希望值放得太大。

  成功的收藏基於紮實的研究

  欣賞藏品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情,但是,真正要在收藏方面獲得成功,卻必須下苦功夫,有紮實的學術研究做支撐。對於我們要收藏的畫家,我們總是經過多方面的論證,總是先研究,再買進,而不是先買進,後研究。不要把我們對中國繪畫藝術的研究說成是包裝。我們的收藏家也都是有責任感的,我們的責任是挖掘我們中國最好的藝術家,不能把我們的責任感說成是包裝。

  收藏要注重研究已是老生常談,但今天必須重提,反覆提,因為這是收藏真正能夠獲得成功的前提。可在現實生活中,卻總有一些人把研究拒之門外。我身邊就有一些人是這樣。每次與他們交談,除了告訴我最近又花錢收了幾幅作品外,至於買來後怎麼處置這些“寶貝”們就渾然不知了。據我觀察,他們這些“寶貝”要不就束之高閣,要不就迅速易手。在這些人看來,花錢收藏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而案頭工作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幹好任何事都需要有個瞭解、學習、研究的過程,何況沒有更多定則的書畫收藏。所以每看到一些連齊白石、張大千等大師基本情況都不太瞭解、卻號稱專收大師作品的所謂的收藏家,只能為那些寄存這些人家中的書畫作品感到擔憂,希望這些作品能早些“逃脫”這種窘境。

  前些日子,一個有三五年玩書畫歷史的北方藏家,居然花了數十萬元買了一張很不開門的齊白石《花卉》,明眼人一看就知有問題。熟識他的人既為他惋惜,也很直白地說這是早晚的事。原來這位藏家一向買畫都靠專家來掌眼,至於作品好壞連最基本的判斷都沒有。問他為什麼搞收藏?他的回答也很直截了當:家裡收些書畫那才顯得文化品位高。他還帶有幾分不滿地說,這次都是那專家鬧的,下次會另請高明。

  乍一聽你會幫他罵那位專家不地道,可細細想來,這樣的人能稱為收藏者嗎?明擺著這不是在收藏書畫而是在賭。據說,這位收藏者這些年買畫前很少自己親眼看一看,只要專家說好,他就會斥資買。說他是在並不為過。與賭場不同的是,他把賭注全放在那位專家身上,自己一點辨別能力都沒有。這樣把寶壓在別人身上,買到假畫也是在所難免的了。像這樣喜好冒險的收藏者在現實生活中還真不少。

  收藏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著名畫家也是一位十分高明的收藏家的黃胄,在《炎黃藝術館藏品集》序言中講過他收藏前人字畫的緣起、過程,和他對收藏文物字畫的基本看法:“我是學畫的人,酷愛古代繪畫。由於經常透過觀摩古代繪畫精品來攝取寶貴的營養,因而也養成了收藏,鑑賞古代文物的愛好。我感到逛書店、舊貨攤,收藏文物字畫,對認識、研究古代書畫藝術有極大的幫助。對於傳統藝術從無知到有知,從收藏到研究,就是一個不斷加深瞭解古代文物與古代文化豐富內涵的過程。”

  從收藏到研究,借鑑前人的藝術,是黃胄收藏的初衷,也是他始終不渝的收藏目標和原則。作為中國近現代書畫大師的黃胄尚且如此,我們作為後輩的收藏者更要不斷學習,深入研究,最終能從一個收藏門外漢逐步變成略知一二者,隨之又能精通一些專項收藏。這個過程儘管漫長、枯燥、但其中的樂趣也是旁人無法體會到的。

  我們收藏的應該是具有獨特創意的藝術品而不是那些形同複製品的“藝術商品”

  郭慶祥認為,真正值得收藏的,應該是那些具有獨特創意、貫注畫家真情實感的藝術品,而不要只看畫家的名氣,收藏那些形同複製品的“藝術商品”。他說,在這方面,我們也是有些經驗教訓的。上個世紀90年代,榮寶齋給我們介紹了一位大名如雷貫耳的畫家。我們去的時候,也感覺到這個畫家名氣很大,很有影響力,有一點小崇拜。認為就憑著這個名,他的作品也許好賣。當時我們定購了100張。結果還不到一個月,就說可以提貨了。我說怎麼畫得這麼快啊,他說真的畫完了。那我們就到北京來了,一看100張畫完了,榮寶齋也給裱好了。隨後榮寶齋的老先生跟我說,這位畫家現在比較困難,能不能再買100張,我說也行吧,再買100張。又過了一個月,我們就到他的畫室去,結果一看,100張宣紙掛在牆上,他先一張張頭畫過去,再一張張身體畫過去,然後再畫什麼,還有他的學生專門負責給他蓋印,就像車間裡的流水線。這時候給我一種“挺可怕”的感覺。藝術品本來是很神聖的,怎麼現在形同“複製品”?我認為,這位畫家的這些大同小異、毫無藝術個性的“藝術商品”最多隻值數百元,但事實上現在卻動輒幾十萬元、上百萬元一幅。這既有辱藝術,也是對收藏家的不公平,傷了收藏家的心。

  還有的畫家幾十年來不斷重複自己,我認為他這就是在印刷自己的作品。現在不少收藏家已經成熟了,對畫家的認識更清楚了。比如:千篇一律的畫家,畫照片的畫家,價格就上不去。有的畫家自己在家定畫的價格,不顧市場實際亂漲價。今年3萬一平尺,明年5萬一平尺,後年就會升到8萬一平尺。這樣的畫家不是在研究藝術,而是花很大的精力來運作市場,這樣的畫家的作品根本不值得收藏。收藏繪畫作品應按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來決定價格的高低。因此,我們選擇收藏的畫家,是那些真正具有獨特創意、貫注自己真情實感的藝術家。一名優秀的藝術家不單是有天分的藝術家,更是勤奮的藝術家。如果一位藝術家本身有天分加上後天的努力,並且在創作過程中用自己的真情進行表現,那麼此番過程中誕生的藝術作品必定是我所認為的優秀作品。凡是藝術作品都會傳達作者的真情,透過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對其融入的感情來展現它的美,這就是閉門造車的工匠們很難創作出優秀作品的癥結所在。收藏家不應收藏千篇一律的作品,不去珍藏工藝品,更不會關注匠人(手工藝加工者)製作的“產品”。

  不要相信那些只會紙上談兵的“鑑定家”

  說到藝術品鑑定問題,我又要多說幾句。在收藏領域裡,如果你搞不清楚這件藝術品的來路,不買就是贏。因為收藏是自己的收藏,誰的錢都來之不易。鑑定藝術品的真偽,一定要吸取前人的經驗,不應該相信那些只會紙上談兵的“鑑定家”。這些“鑑定家”利用自己頭頂上的光環給我們造成了一個個誤區,他們要麼本身根本就沒有什麼鑑定水平。鑑定就要有結果,否則就只能是研究。沒有科學依據就胡亂題跋,編故事,坑害藏家。要麼就是本身有一定的鑑定水平,但卻不講真話,為了謀取個人利益,說了很多假話、不負責任的話,失去了鑑定家基本的道德水準。現在很多情況下,鑑定家的造詣往往沒有造假者深厚。鑑定家鑑定一幅作品可能得到幾千元鑑定費,而造假者想要得到的卻是幾十萬、幾百萬甚至是上千萬的回報。所以,許多造假者的研究比鑑定家更到位,他們專門來研究對付“鑑定家”的鑑定水平。因此,對於藏家,一定要清醒,不懂的時候要多學習,自己多研究,不要盲目聽從一些不負責任的論斷,某些“鑑定家”本身就在造假,誰又來鑑定“鑑定家”的真偽?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去注意,去深思……不斷在網上、報紙、電視等媒體上所反映出來的慘痛的收藏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證。

  對藝術品存有爭議的事時有發生。幾年前最轟動書畫界的當數張大千《仿石溪山水圖》。當時南方鑑定大家謝稚柳推崇此作品乃大千的精品之作,而以徐邦達為首的十幾位北方鑑定專家卻認為並不是大千所為。儘管此爭議經過法院的裁決認定畫作的確是贗品,但很多學者至今對此結論還不能認同。看來,專家們的眼力也是千差萬別的,即便面對近現代書畫作品專家也會存在分歧,就更不用說古代書畫作品了。乾脆,我們就不收藏張大千了。

  古書畫收藏當心印刷品 牟建平有話要說

  高模擬書畫技術本身,最早本來是為了方便書畫愛好者的學習、臨摹和研究而發展起來的產物。民國時期,大量的模擬書畫多使用石版印刷和珂羅版印刷技術,那時的精美印刷品現今我們還能在近年的“古籍”拍賣專場中不時見到。榮寶齋根據我國古老鵰版印刷的技術發明了“木版水印”,透過勾描、刻版、印刷三個步驟,運用水墨滲透原理顯示筆觸墨韻,憑藉簡單的工藝和複雜的操作技巧,對各類書畫精品進行高模擬的還原複製。由於所用紙絹、墨、色等原料及裝裱與原作相同,因而木版水印的成品具有酷似原作的效果,幾可亂真。

  在上世紀70年代,臺北故宮曾委託日本“二玄社”獨家模擬複製其所藏代表性的宋元以來古代書畫鉅作,日本專家歷20年之功,專門研製了超大型攝影機,進行同比例攝影製版和多色印刷技術,並使用特殊的紙和絹,從筆觸、墨色、古舊感都逼真還原了原作的面貌,製作之精微,藝術價值之高,都是歷史上任何一種書畫模擬技術所無法比擬的,稱其“下真跡一等”絕不過分。

  在日本二玄社之後,在國內進行書畫高模擬印刷技術研製開發的主要先後有雅昌文化公司和聖彩虹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兩家。雅昌採用的是獨有的立體掃描技術,記錄畫作的`三維資料,其畫素最高可達到3.8億,在技術上更勝一籌,根據尺寸大小、製作難度,價格在幾百萬元到上萬元不等。2008年,雅昌曾推出5個高模擬書畫藝術展。就在今年某拍賣公司春拍期間,雅昌還特闢一個展區向外界展示了其先進的古書畫高模擬技術,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有明代畫家沈周的《雞》,模擬效果可稱惟妙惟肖。2009年,聖彩虹也曾與天津博物館聯合推出了《“丹青重寶——首屆博物館藏中國古代書畫珍品模擬藝術展》。就目前國內所達到的工藝製作水平來看,如果不宣告是印刷品的話,已完全具備在拍賣場迷惑買家的水準,這一點毫不誇張。

  目前,市場中的高模擬書畫印刷品從工藝上來看,大部分是使用高畫素噴墨印刷工藝,木版水印的數量已經很少,只是在前幾年拍賣場上曾出現過木版水印類的假畫。因為從掃描精度、製作逼真、成本時效上,前者都具有很大優勢。畢竟木版水印還要在梨木上刻版,在75%的溼度環境中進行人工水印,這些人工的操作與現代高科技模擬相比都明顯落伍了。

  眼下市場中常見的書畫造假主要有三種:其一,造假者根據大師和名家的畫集出版物進行人工手繪克隆或拼湊,這種手法由於造假者不具備大師和名家深厚的繪畫功力,每每筆墨和神韻與原作相距較大,一般來說真偽比較容易識別。其二,完全依照出版物採取現代高科技印刷的手法,以求得同大師真跡的“分毫不差”,來達到迷惑買家出售贗品的目的。這種手法由於採用了先進的高科技印刷工藝,往往在色彩、神韻上與原作非常相似,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對印刷技術不瞭解的買家極易上當受騙。第三,運用“混搭”手法,一半印刷,一半僱人手工繪製,既具有彩色噴墨印刷的精緻,又不失人工描畫的筆觸,不仔細觀察的話,甚至連行家裡手也難免上當。

  根據筆者多年的市場觀察,現今國內拍賣市場中古代書畫真跡的比例不超過十分之一。為了滿足近年大量進場的新興市場投資客追逐書畫升值的需求,拍賣公司只能用大量的贗品來充數。在贗品不足的情況下,於是一些人巧動腦筋,乾脆不惜拿印刷品以假充真,最終導致當下眾多的印刷品在拍場中屢見不絕。有時一場拍賣會,1000多件書畫中,印刷品數量竟多達上百幅!如此多的印刷品,對買家形成了很大的殺傷力,許多對印刷品瞭解不多、一知半解的買家成為犧牲品,整個書畫市場的聲譽也深受其害。

  面對印刷品在當今市場中招搖過市屢屢得逞的現狀,買家該如何應對和規避收藏風險?資深收藏家牟建平認為,首先應對市場中混雜印刷品的現狀有充分的認識,保持高度的心理警惕;同時可多觀摩類似雅昌的高模擬書畫展,仔細研究比對印刷品與真跡的細微差別,為辨別印刷品打好技術支撐;此外,對“半畫半印”混搭的贗品更不要麻痺,這類加工後的印刷品須多加小心防範。一些販假者為了讓買家看不清晰,會故意選擇將模擬印刷品放在鏡框中,這時只有高倍的放大鏡和專業手電筒才能識破其伎倆。

  藏家眼中值得收藏投資的的七大類藏品

  一、名人字畫,尤其是品相好、傳世量小的精品字畫

  收藏理由:中國書畫與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欣賞習慣及學術修養有密切聯絡,是廣大民眾最為喜愛的藝術門類。因此,書畫一直是文物拍賣市場上最主要的門類。而書畫作品的價格價值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表現在奇貨可居、永不過時。書畫作品的交易又更多是在拍賣場上,容易獲得一個相對公平的價格。其投資效益往往比別的專案更顯著,增值幅度也更大。

  二、和田白玉、翡翠精品、大顆珍珠

  收藏理由:自古品質優良的和田玉都被王公貴族所專享,成為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但真正上好的和田白玉越來越少。一直以來,收藏界的導向是:越少的東西越值錢,收藏越有價值,因物以稀為貴。因此,和田玉的收藏在歷代都為收藏家們所重視。翡翠是在清中期以後才開始在中國廣泛使用的一種來自緬甸的硬玉,但在玉器收藏界中呈現出一股後來者居上的勁頭,價格扶搖直上,越來越受到收藏者的關注。在近年來的藝術收藏品中,色豔質美的收藏級翡翠異軍突起,價格迅速上漲,翡翠收藏者數量也日益增多,但也同樣面臨著高檔原材料開採接近枯竭的狀況。玉石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它的價格價值和收藏地位,所以說,它也是投資與收藏的首選門類。

  三、與歷代皇家貴族有關的藝術品

  收藏理由:源出皇室貴族名門的藝術品,由於系皇族所用,是皇權的象徵,更是藝術品中的精品。在古代中國,皇家專設宮廷造辦處,集國內能工巧匠於一營,所出作品代表了當時國內的最高工藝水平。再加上選材的精良及皇族使用的經歷,尤為珍貴。其藝術觀賞性和歷史價值深受藏家重視與青睞。近年來,皇家御用物品專場已成為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的亮點,屢屢創下同類藝術品拍賣的最高價紀錄。

  四、歷代文人、名人使用過的文房四寶及書房內的陳設器

  收藏理由:古人有“筆硯精良,人生一樂”之說。精美的文房用具,在古代文人眼中,不僅是實用的工具,更是精神上的良伴。文房用具除筆、墨、紙、硯這四寶之外,明清時期我國還大量發展了一些文房所需輔助之物,如筆筒、筆架、筆洗等,這些文房用具凝聚了中國古代工藝的精髓,更融入了大量人文精神,具有極高的賞玩、研究和收藏價值。由於文房用具是古代文人書齋裡的器物,如果它的主人是名人的話,不僅流傳有序,更能彰顯收藏者的文化涵養和審美情趣,自然也為藝術品本身增添不菲的價值。

  五、資源性的藝術品:犀角、象牙、田黃、雞血石、黃花梨、沉香木、紫檀

  收藏理由:這些藝術品由於材質的特殊性,屬於最珍貴的稀缺資源。如犀角的主要成分為碳酸,埋於土中極易腐爛,基本沒有出土器物,傳世的也極少。如果品相好、材質優良再加雕工精美,將極具投資潛力。如佳士得2010年春拍中,30件犀角拍品成交率100%,17件高出最高估價4倍以上,6件高出最高估價8倍以上。一個清康熙犀角萊菔尊以3499.7萬元創造了犀角雕藝術品新的世界紀錄。

  六、高古(夏、商、周、春秋戰國、漢)青銅器

  收藏理由:高古青銅器主要是指上古三代文化中的精品,是這一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古玩藏品。青銅器以其雄渾的造型、華麗的紋飾、精美的鑄造及高深的創意,在中國乃至世界青銅史上獨具特色。青銅器作為國之重寶,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收藏價值極高。但由於國內的青銅器尚未開放交易,很多人並未意識到青銅器的收藏價值,目前青銅器在市場上的交易價格整體偏低,這也為這一門類藏品的升值提供了較大的空間,相信未來會有更多藏家關注這一收藏領域。

  七、歷代官窯瓷器

  收藏理由:海外的收藏機構和藏家一直對中國瓷器情有獨鍾,位列第一的當推各個朝代的官窯瓷器件,其中又以御窯和名品價格為高,因而也極具投資、收藏價值。根據多年來的市場交易表現表明,明朝各代瓷器件和“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器件,最受市場追捧。其目前價格與10年前相比,提高了10倍甚至上百倍。其中如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康熙豇豆釉彩器、雍正琺琅蓮子碗等,如今的市場價已達數十至數百萬元之巨。

  蔡康永談藝術收藏中折射的關係

  名畫背後的人脈存摺

  有一位臺灣買家,三年前一出手就花了七百萬買了一張畫,這樣的大手筆,立刻驚動了拍賣公司,讓他瞬間被列為重要客戶,成為所有拍賣公司鎖定的物件。

  當佳士得拍賣在香港舉行晚宴的時候,他也會受邀。佳士得的大股東皮諾(FrancoisPinot)也是PPR(巴黎春天百貨)與Gucci(精品集團)的大股東,會親自出席這樣的餐宴,親自接待貴客,這是大藝術家跟大老闆、大收藏家互相

  認識的頂級場合。

  從此這位藏家就常被邀請去巴黎享受最好的紅酒,享受最高檔的飯店,跟歐洲社交圈的皇族、名人、企業家、時尚人士結交為朋友。他去參觀世界級大藝術家的工作室、出席私人派對只邀貴賓的開幕……他的社交圈人脈完全被打通到另一個境界,從頭到尾就只是因為他買了那張七百虧美元的畫。他心理得到很大的滿足,覺得他買這張畫真的是買對了。花一樣的價錢,如果只是在臺北市場買一個兩百坪、每坪一百萬臺幣的豪宅,社交的層次就依然停留在臺灣的富豪圈,不可能因而就認識了歐洲的皇室、西方的大亨,等等。

  以前收藏水墨畫的人,買賣政府高官的國畫老師的畫,或在官員升遷之時,送上一幅馬又畫猴的“馬上封侯”圖,其實也都是為了社交功能。我父親就買過很多水墨畫,他買畫主要是為了人際關係。同一桌打麻將的另外三個人都買了,或是其中一個麻將家就是畫家本人,讓他不得不買。我們家掛的其中一幅水墨畫,還是宋美齡的老師畫的畫,客人來訪時,一定會說:“哎呀!你有蔣夫人的老師畫的畫。”這就是買畫的功能吧!

  一件藝術品等於一張會員證

  西方還有一種賞畫派對,有一幅新畫到了,他們會鄭重其事地用布把畫蓋住,當晚大家還是一樣喝酒聊天,當要把這塊布掀起來的時候,就宣佈:“畢加索的畫到了,請大家來一同欣賞。”無非就是製造一個大家歡聚的場合。就像小孩滿月慶生,主要還是大人在聚會喝酒。臺灣收藏家最有名的幾個聯誼社團,往往全是上市公司老闆,你認為他們見面的時候都在聊宋朝的瓷器嗎?他們應該也會聊一下生意的。

  不過,收藏藝術的社交功能也可能帶來負面評價。如果你品位很差,地位當然會降低的。聽說某個西方的專家,曾被聘到香港去看一位有錢人的瓷器收藏,可是他入眼看到的都是假貨,又不好意思講,因為替這個有錢人買瓷器的所謂顧問也在場。這個西方專家看了一整晚的假瓷器,還要不斷找出各種稱讚的話,閃爍其詞,只求脫身。當然那位專家回去後會告訴別人,香港有個毫無見識的凱子,買了這麼多假東西,這個有錢人的社交地位當然會降低,淪為笑柄。我們只能祝賀他永遠不知真相,自己高興就好。

  高門檻,就是一種樂趣

  對於上流社會來說,買藝術品的高門檻,就是樂趣的來源之一。為什麼他們會願意繳會費去參加某些俱樂部?因為俱樂部規定只有會員可以進來,這個門檻使他們不必跟其他人擠在同一家餐廳吃飯、同一個球場打高爾夫球。

  我做專訪節目《真情指數》的時候,有次請我的好朋友、常玉畫作的權威專家衣淑凡來談常玉的一生,因為連常玉的後代都沒有她那麼熟悉常玉。訪談當中,我問衣淑凡:“你覺得買藝術,是不是主要是有錢人的活動?”衣淑凡是一個非常直爽的人,順口回答:“對啊!”我們自己覺得完全沒有爭議。沒想到節目播出後,我遇到一個臺灣的拍賣公司老闆,她跟我說:“你那一集播出之後,我認識的不少收藏家很生氣。抱怨你們怎麼可以在節目上講說,買藝術是有錢人的活動?”我說:“要不然呢?難道是沒錢人的活動嗎?”她說:“那你們也不能直接這樣講啊!”我完全不解這些人的抱怨,我不知道這些收藏家,是不是覺得這樣說誣衊了他們對藝術的愛,可是反正如果我再跟衣淑凡做一次訪問,我們的對答還是一模一樣。連本來屬於全體市民的Banksy的街頭塗鴉,都已經被一牆一牆地挖下來送去賣了,我們實在無法假裝買藝術和金錢沒有關係。

  其實我認為提到錢,絕不會因此就抹殺了購買藝術者對美的品位和熱情。這些是可以同時存在而不悖的。何況不少收藏家都蓋了私人美術館,供不買藝術的人也能無負擔地欣賞藝術。這也是以金錢加上對藝術的愛,回饋大眾的一種方法啊。

  很多上市公司的老闆,他們買一隻基金,可能只花幾分鐘,就決定投入三百萬美金,但是他買一張三千美金的畫,卻會興致勃勃地坐在畫廊裡面跟主人聊一個下午:“這藝術家有沒有前途啊?他明年後年作什麼展覽啊?美國有沒有人代理?他一年畫幾張畫?”好像比投資基金還慎重。我發現,這些有閒錢的人,不是把買藝術只當做投資,買藝術可以讓他們覺得與眾不同,這是收藏過程裡面他們很享受的部分。

  藝術主題旅行的樂趣

  平常印象中的畫廊,常常流露出距離感,這對一般人來講也是一個門檻。畫廊常常不是透明到讓人一眼看透裡面掛了些什麼東西。進去也沒有餐廳那種熱切的招呼,裡面常常空空的,藝術品也沒有說明。這一切都不像去逛百貨公司,好像一切遊戲規則都隱藏在後面,但其實,有些藝術交易的場合,完全沒有那麼拒人於千里之外。

  拍賣會場?你隨時可以走進去;看藝術博覽會?只要買票就可以進去;一般畫廊開幕酒會,你走進去參觀,沒有人會攔你,而且很歡迎。

  大部分買家都不是藝術圈的人,做紡織的、做電子的、醫生、律師,平常互不相識,但在一個畫廊開幕酒會里面,他們有機會結交成朋友。另外像國際上幾個重要的artfair(藝術博覽會),白天有展覽,晚上是一個又一個派對,你可以去認識人、交朋友,談藝術創作、談藝界八卦、談藝術的生意,或是談其他的生意。

  臺灣也開始有專門的旅行團,會帶大家一起去看展覽、看古董、看藝術。像是美學專家蔣勳先生就帶過專門看盧浮宮的藝術旅行團,這也是一種因為愛藝術而形成的社交功能。同團的人可能是貴婦,也可能是不買藝術品的人,但卻都是藝術愛好者。

  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家,會把送畫當做一種社交手法。張大千為了要建立他的社交網路,就會很周到地送。他很體貼,假設你的夫人生肖屬猴,每年生日他都會畫一隻猴子送你。我們說有一路的水墨畫是“應酬畫”,永遠畫一棵松樹、仙鶴,祝人家松柏常青、松鶴延年。藝術家本來就會把送自己的藝術作品,作為強化人際關係與社會地位的方式。

  當代藝術的經紀人,其實也用這招,只是方式不同。當經紀人要為代理的藝術家進行市場或學術上的運作時,經紀人會跟藝術家溝通,把作品送給包括策展人、美術館館長、藝術雜誌或是媒體等重要人物。但是當然,這絕對不是鐵律,很多藝術經紀人不用這種手法,更多館長、策展人、記者、藝評家等等,是不收這樣的饋贈的。他們依據的都是專業的判斷。

【談奇石收藏藝術技巧】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