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藝術> 各地民間藝術簡介

各地民間藝術簡介

各地民間藝術簡介

  潮陽民間剪紙藝術

  東晉“永嘉之亂”,大量中原人南遷。南遷潮汕的中原人將剪紙藝術帶入潮陽,並與潮陽的民俗文化相結合、發展。

  潮陽民間剪紙題材廣泛,有供品花與禮品花、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傳統戲曲人物等;內容多是“吉祥喜慶”、“福祿壽誕”、“五福呈祥”、“子嗣綿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主要用於時年八節、遊神賽會、元宵賽燈、中秋拜月、婚俗喜慶、祭祖拜神等活動,起到美化、裝飾和渲染氣氛的效果,同時具有教化禮義、宣揚美德、歌頌生活的作用。潮陽民間剪紙具有造型靈活、構圖對稱、飽滿而不雜亂;結構嚴謹,刀法精巧細膩,“陽剪”工整細緻,“陰剪”粗壯有力,有“花中套花”的佈局,疏密有致,玲瓏剔透等藝術特點。

  手繡麗江 魅力無窮

  納西族刺繡,被稱為承載民族文化記憶的“活化石”。這種挑繡而成的精美工藝品,利用棉線或絲線在棉布上按布料的編制紋路刺綴運針,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斑斕,在其中滲透著民族文化的樂觀精神,凝聚著人們的美好向往,在滿足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時,把物質的實用功能與精神需求緊密結合。

  麗江旅遊產品設計研究院總監楊麗芬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與納西族文化息息相關的刺繡技藝是納西族的“文化寶貝”,其貴在享有文化的原創性,民間習俗的依存性,手工技藝及其文化載體的獨特性、趣味性、實用性與觀賞性,以及手工技藝及產品的傳承性和民族性等獨特之處。

  納西文化的活態例證

  納西族刺繡歷史悠久,底蘊厚重。納西族刺繡技藝曾是納西族婦女必學的一門手藝,納西族刺繡也是納西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和裝飾品。納西族的刺繡有緞繡、布繡、麻繡、尼繡等,技法多樣,有平針、倒針、勾針、挑針、鎖針、長針等。線條有直線、曲線、水波紋等不拘一格,善於用變形誇張的造型,獨特的手法,繡制各種精美圖案。也有用寫實手法,自己設計畫稿,隨畫刺繡,表現出用色鮮明,樸實健美的民族風格。

  納西族婦女善繡,且有共同審美情趣,喜淡雅、古樸、厚重,不喜大紅大綠。色彩應用十分講究,鮮豔的綵線多配以黑底或白底,使色豔而不輕浮,黑而有光澤,加上金銀線和金銀片點綴,達到色彩絢麗、明朗而又柔和悅目的效果。納西族羊皮上的刺繡特別講究,青年女子求鮮豔,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求素雅。羊皮揹帶則一律要用手工織的白棉布,用黑線排列繡各種圖案,有花草、鳥獸、蟲魚、人形和蓮花、海螺、水波紋、蜜蜂、如意、望不斷、蝴蝶等圖案。羊皮揹帶最下方繡一隻變形的多翅大蝴蝶。各種圖案變形重疊,既複雜多變又結構嚴謹,條理清晰,整體色彩單純而不單調,看起來質樸瀟灑。

  楊麗芬介紹,納西族刺繡經歷了從單色到多色,圖案花紋從簡單到繁複的發展過程。除了原有自成體系的20多種花紋圖案之外,近年來又出現燈籠花、酥油燈、盆花、豌豆顆粒等多種富有民族風格的新圖案。過去,納西族刺繡常用來做衣領、羊皮揹帶、腰帶、繡花鞋、香包等,或者在結婚時派上用場。而今,納西族刺繡用於了大、小裝飾藝術畫、禮品、立體畫、服裝、小飾品、家紡類等旅遊紀念品。

  雲南特色民間工藝品熱銷國內市場

  透過充分挖掘本土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倡導扶持民族民間工藝品發展,我省特色旅遊商品開發形成了產業優勢明顯、行業人才聚集,門類紛繁、樣式眾多、經濟效益顯著的產業門類,在旅遊市場中備受青睞。目前,我省特色旅遊商品銷售額年均增長近15%,年產值超過百億元,已成為我省十大主導特色文化產業之一。西安旅遊商品街上,琳琅滿目的雲南特色民族工藝品熱銷。

  蒙古民族的民間刺繡

  在古代,蒙古族不論貴族婦女,還是貧苦的婦女,都學習掌握刺繡。蒙古族姑娘從小就學習刺繡,掌握家中各種針線活兒的技能,當然這種學習是沒有專門的學校和教師指導的,主要是從母親熟練的針線、刺繡中得到啟發和培養的。少女從十來歲就開始學習刺繡,開始時繡各種荷包、襪底,到十五六歲掌握了一定刺繡方法後就開始繡各種花鞋、馬海靴等,同時可以剪裁各種衣服,有些聰明能幹的姑娘不滿足於從母親那裡學到的刺繡技巧,就去求教於本村的一些巧繡能手,稱她們為姐姐,從她那裡耐心地學習各種高超的刺繡技巧,並縫製各種衣帽等,學習繡各種套袖、衣襟、耳套的製作方法,在各種不同的底布上刺繡各種花卉,鳥獸,以及各種自己所喜歡的圖案。有些姑娘因刺繡的優美而得到周圍人們的稱讚,同時引起其它姑娘們的羨慕。蒙古族自己所用的衣帽、花鞋、靴子、針扎、碗袋、枕套、鞍具、門簾等所有生活用品都是用自己的手精心地設計和刺繡出來的,所以蒙古族姑娘和婦女家庭刺繡和針線活兒的勞動量是十分繁重的。

  在古代的蒙古社會中是不出售各種衣帽等生活用品的,各種用品和刺繡品全部由每個家庭中的婦女來擔負,因為自己做的是根據使用物件和身體情況不同而製做的。家中女兒到十七八歲或二十歲,刺繡的`能力達到比較熟練的時候,在進一步學習刺繡的同時,還要進行家教,在出嫁前都要給婆家的每一個人做一雙“斯布登高吐拉”,這種“斯布登高吐拉”就是從孃家帶給婆家全家的見面禮,從一般家庭看也得做五十幾雙鞋和靴子,特別是給新郎做的靴子就要更加細心,其造型和圖案的花紋也十分講究,刺繡的技巧也十分精細,同時還要給新郎精心刺繡八個飄帶的煙荷包,這些都是在出嫁前趕製的。

  在圖案運用上也有各自的特點,每個民族往往因為自己的風俗習慣而予某種特定的花卉與紋樣以特殊的意義,並因此而產生特殊的情趣。蒙古族在繡花時常常選擇自己喜歡的犄紋,各種盤腸圖案,杏花、牡丹、江西蠟、荷花、桃花,魚、馬、鹿、蝴蝶和鳥類以及萬型圖案等等。有些比較講究的家庭還要繡帳幕,苫被單,有的地區姑娘出嫁時穿綠色的花鞋,以象徵草原的興旺。

  蒙古族民間刺繡常用以下幾種表現方法:

  (1)、誇張的方法:為了加強裝飾效果;常常用誇張的手法。如繡雙駝或牛羊往往抓住其主要特徵加以誇張,而對其四肢用省略的方法進行處理,採用卷草紋美化裝飾,對其主要部分和引起美感的主要方面進行誇張,使人看了駱駝和牛羊的形象更突出,不失其主要特徵,給人以更強的美感。

  (2)、對比的方法:在刺繡的過程中,還經常使用對比的手法,如大與小,多與少,方與圓,曲與直,疏與密,虛與實,粗與細等等,花與花對比突出其主花,葉與葉之間突出其主葉。蒙古族刺繡中很喜歡對比每的應用,紅花綠葉,採用退暈法的方法起到了減弱色相、純度的作用,形成逐漸過渡的效果,這樣處理顯得對比強烈而不刺激。

  (3)、概括的方法:在設計一件刺繡品時對大自然的各種花草、蝴蝶、鳥獸等都要進行詳細的觀察,然後用很簡練的手法畫出來,這就需要取捨概括,取捨概括不是把物象簡單化,而是在透徹地理解規律的基礎上,按著美的感受提煉昇華。使人看了不是象大自然花卉那樣繁雜,而把那些繁雜的花卉加以規整化,把美麗多姿的蝴蝶經常用交叉圖案或盤腸的變形圖案美化,取其外形,刺繡出十分美麗的蝴蝶。

  (4)、新增的方法:新增的方法就是在繡花中常用的花中套花,葉中套花的手法,常見到的許多鳥形和馬形荷包內又用各種花卉新增美化。

  “剪紙窩”裡剪紙樂

  位於豫西山區的陝縣南溝村,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民俗文化村——該村的民間傳統剪紙藝術已有250多年曆史,全村剪紙藝人達360多人。由於大家都是在居住的地坑院內或窯洞裡創作剪紙作品,故被當地農民形象地譽為“剪紙窩”。農閒時節,村裡的剪紙藝人們就會聚在一起,唱著自編的剪紙歌《十二月花》,紙隨剪動,剪落曲終,讓鄉鄰和遊客深切感受到這裡濃厚的民俗文化和藝術氛圍。目前,南溝村已成立全省第一個村級剪紙協會,會員超過200人,全村一年剪紙收入可達二、三百萬元。

  維吾爾民間印染

  維吾爾民間印染以它特有的裝飾趣味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受到人們的喜愛。儘管現代紡織印花工藝日益更新,給市場不斷增添款式新穎的機印花布,但維吾爾民間印染布仍然保持著異彩獨秀,不光少數民族喜愛,旅遊的國內外客人都喜歡買幾塊,作為絲綢之路旅遊紀念品。維吾爾民間印染工藝是用木刻印模把圖案直接壓印在染色布上,並採用傳統的植物質和礦物質染料,如槐籽、桑樹根、核桃皮、茜草等,因而特具一種稚拙、古樸的魅力。

【各地民間藝術簡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