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材> 國小數學教材《平移》評課稿

國小數學教材《平移》評課稿

小學數學教材《平移》評課稿

  教師在教研活動中開展課例研究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評課,評課怎樣評?如何評才能體現教師的學術性和專業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教材《平移》評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教材《平移》評課稿 篇1

  符老師執教的二年級數學下冊《平移》一課,我覺得這節課突出了重難點,我就來談談幾點感想。平移這一概念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講比較抽象、複雜。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把這些概念用文字概括告訴學生,可能相應的練習學生會掌握得很好,而到實際生活中如何化抽象的概念為通俗易懂的生活現象呢?課前符老師收集了一些學生身邊的生活情景圖(遊樂園的遊樂專案)如:遊覽車、摩天輪、風車等,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一、從動態的素材中抽象出數學概念。

  本節課符老師運用多媒體“動”的特性,衝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利用各種電教手段,使教學內容更豐富,更形象,更具趣味性,為學生合作探究、解決問題提供了更大的活動空間。如:在初步認識平移時,課件先整體呈現一組畫面,再逐一的放大,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表象認識。同時透過課件的演示,動態地呈現了平移的全過程,有助於學生對這個概念的理解與把握。又如:當學生對“平移”有了一定的認識後,又提供了許多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現象,讓學生觀察、判斷,加強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與把握。在操作驗證時,課件上的小房子可以隨機點身上的每一個點進行移動,解決了學生回答隨機性的困難,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二、在豐富的活動中理解數學概念。

  “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正如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所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絡,思維就得不到發展。”這節課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學生的能力在活動中得到了發展。

  平移的現象在生活中雖隨處可見,但平移的特點要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很難。於是,教師用動作的準確性(用手勢比劃、肢體演示)彌補語言表達的不足。在教學平移的現象時,教師讓學生用手勢比劃平移的運動方式;在教學物體往垂直方向平移時,我讓學生用身體演示電梯上下運動的方式。讓學生在比劃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轉的運動方式。

  三、重視培養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能正確判斷方格紙上圖形平移的方向和距離和在方格紙上畫出平移後的圖形是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符老師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機會,並讓學生想辦法驗證得到正確的結果,先讓每個學生透過數一數、移一移,明確移格的方法,再讓學生數一數,小組交流討論,得出確定圖形平移的距離以及確定的方法。學生透過自主探索和交流,不僅解決了問題,還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在這節課中,符老師從學生的知識基礎出發,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本課的知識點,有效地解決了難點環節,真是“潤物細無聲”。

  小學數學教材《平移》評課稿 篇2

  一、優點

  1. 教師注重細節教學,如:在板書課題時,對“移”的書寫加以指導。

  2. 整節課注重學生的體驗參與,讓學生臺上或臺下透過運動體驗加深對“平移”特徵的理解,放手讓學生充分形象地演示等。

  3. 教學、課件的製作精心,教師的板書設計重點難點較為突出。

  4. 教師的語言符合低年級孩子特點,有親和力。

  二、不足和建議

  1.板書的`設計,平移特徵的強調需加以改進:

  在發現總結“平移”的特徵時,教師只是讓學生根據演示所發現的特點將“上下運動、左右運動、直線”作以板書,並未告訴學生這就是其特徵,而且板書漏掉了一點——斜著運動這一特徵;又如:“平移”物體或圖形的什麼變了,什麼沒變,板書不夠清晰,語言不夠嚴謹。教師的板書——方向、大小、形狀不可以改變。

  2.教師的教學語言不夠嚴謹,如:在課的開始,學生透過情境圖找平移現象時,教師這樣總結表述“平移”現象——黑板推動的過程、窗戶推動的過程……是“平移”。又如:在課的結尾,判斷哪些現象是“平移”,教師這樣口述:因為它們不能透過平移現象重合,所以不屬於平移現象。

  針對以上問題,建議閆巖老師這樣改進教學:

  1.板書建議做如下調整:

  平移

  沿著直線:上下

  左右 運動 方向、大小、形狀不變

  斜著 位置改變

  結合這樣的板書,教師再加以特徵的強調,讓多個孩子說說其特徵,學生從而抓住特徵在練習判斷哪兩個物體能透過平移重合,可能就不需花費太多的時間。

  2.關於平移的舉例——“黑板的移動現象”、“窗戶、抽屜推拉的現象”……屬於“平移”現象。

【國小數學教材《平移》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