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藝術> 紫砂壺藝術的認識

紫砂壺藝術的認識

關於紫砂壺藝術的認識

  紫砂壺的分類大概可以分為四大類:圓器、方器、筋紋器和花塑器,每一種型別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圓器與方器完美運用幾何形體,而花塑器則是將自然搬進了紫砂藝術,讓紫砂壺充滿生活氣息,同時感受到藝術的美感,需要提到的是筋紋器,其工藝難度不輸花塑器,其製作要求更高,關於筋紋器的一些藝術美感,紫砂之家的專家給你講解。

  陶瓷成型和裝飾中,筋紋效果的出現,可以追溯至唐代,甚至更遠。人們取法於梅、蓮、海棠、菱花、蔬果等自然物態和青銅、玉器的造型來仿製陶瓷器皿,這種源於自然的優美的“點、線結合”,“面體切割”在紫砂創始階段,就得到人們的青睞和讚賞。數百年來,對它的追求和推崇,引起了藝人和壺友間強烈的共鳴,製作者刻意求新,欣賞者推敲玩味,促進了筋紋效果與製作技巧的日臻完美。縱觀紫砂藝術的古秀新葩,筋紋效果確以那壁立千仞的整肅;行雲流水的從容;花枝搖 的和順;恰如其分的均等和吞吐自如的變化為紫砂藝術的發展和開拓起到了承上啟下,推波助瀾的作用。

  關於紫砂的筋紋效果,筆者把它的表現形式分為筋紋器和筋紋裝兩方面來認識。

  筋紋器

  所謂紫砂陶有得天獨厚之優,應是指其原料細膩,可塑性強,器皿表面無釉,胎骨裸露。這些都為造型時線面明暗、轉折、過渡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也為筋紋效果在砂器中得到充分發揮和運用的機會。於是,歷代人就順乎自然地利用這美妙的線條及和諧的切割手法把砂器整體的俯視面對稱、均勻地分成若干等分,做到造型紋理清晰流暢、口蓋準逢嚴密且四周“通轉”,這樣,使筋紋器一開始就以它那不同凡響的表現形式,獨立於紫砂藝海之中。從明代董翰的菱花式壺,時大彬制十八瓣瓜稜壺;清代陳鳴遠的南瓜壺,到近代王寅春的半菊壺、圓條壺、乃至當代藝人透過孜孜不倦的追求所創傷出來的一件件更豐富、更精美的筋紋器。無不體現出其藝術魅力。此外,由於紫砂筋紋器在處理線角和銳鈍時所產生出來的光影效果,以及強烈的韻律和節奏感,可使欣賞者在觸覺上得出一種有節有序、有緩有急的獨特手感,這種有利於健康的'生理上的舒適,必然導致欣賞者精神愉快,從而得到雖難言傳,實能意會的享受。

  筋紋裝飾

  如果說,筋紋器是紫砂藝術長河中的泓清泉,那麼,筋紋裝飾就是這一長河中隨處可現的漪漣。因為,筋紋裝飾這一藝術手法作為紫砂器造型中的細部處理,它廣泛地出現在壺盤、鼎……之中。就壺而言它也出現在圓器、方器、塑器之中。若裝飾圓、方器時筋紋的表現可以是變化萬端的幾何曲線,它的存在有利於幾何形態的有機結合,即方、圓、梯形、三角形的形體變換,過渡,切割和堆砌,避免僵化、呆板。如“聚泉”壺,從底部到口蓋部的寬窄過渡,處理得如此自然,毫無雕琢之感,其神工源於筋紋裝飾的合理應用。若與塑器結合,筋紋就表現為自由曲線,個性相對強烈。它伸曲起伏,抑揚婉轉,松馳急緩,富有韻律。它與自然界的許多生動事物結合,淋漓盡致地刻劃和表現行雲流水、風松雨竹、走獸飛禽,使它們物化為無聲的詩,無彩的畫。如清代邵大享的魚化龍壺、以及“雲龍壺”,“風捲葵壺”的委婉曲折,流暢自然;“菊蕊花蝶”的精緻刻劃,層次分明,無不體現筋紋裝飾的神韻所在。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筋紋技巧實際上是陶瓷形體設計中的凹、凸、軟、硬線角在紫砂藝術中的運用,而紫砂陶的特異功能為這些線用的超常發揮提供了場所。它被整體運用而成“器”;被區域性應用便成“飾”。

  為器者:整體設計要求線條寬窄得體,線面轉折明確,動態形象生動;製作時對“角”、“線”的處理要清晰,凹凸要相稱,才會起到一種實體與空間互補的作用。如作壺,則要求口蓋準縫,既嚴密又“通轉”。筋紋器的通轉是指按外型的等分,任意轉換方向都能合縫,且與整體協調。如圓條壺,壺的體、蓋、唇、口都是十八瓣,都要製成如一瓢般有節奏,有轉折,方顯工藝質量。為“飾”者則要求服從作品的主調,線角處理的明、暗、寬、窄、凹、凸、收、放、動、靜無不為襯托主題、表現主題服務。透過嚴謹合理的裝飾,使作品飽滿者顯得豐腴、挺拔中又露雄健,“光而不保”、“花而不俗”,使藝術的感染效果更為強烈。

  紫砂藝術從開始至今,數百年曆程是一部在製作技藝上不斷提高,造型藝術上逐漸完美的交響曲。正如數個音符透過微妙的不同排列,會產生無數美妙的樂章一樣,紫砂藝術也必然能在點、線、面、體等形態神奇的變化組合下,產生出更加美倫美奐的雅逸之品,以陶冶性靈、造福人類。而筋紋技巧也將在紫砂藝術的發展中同步精深。

  紫砂經典壺型——石瓢

  石瓢壺是紫砂傳統經典造型。溯源歷史,有相關資料和實物佐證,當在清代乾、嘉年間。歷代名家制作較多,但每人風格各異,其品種主要有高石瓢、矮石瓢、子冶石瓢,本人都曾製作過。並在此形上創作開片石瓢,均受人喜愛。但我認為還是以高石瓢為優。試以高石瓢為例談談其造型特點。

  高石瓢造型簡練,古樸大方,端莊穩重,剛中有勁,敦實調和。壺的體形是以兩條拋物線結合而成,一條是從口到底的轉角處,一條是底中心至底的轉角處。兩條拋物線略有不同,但要運用得當,結合得恰到好處,感覺剛中有柔,和順有勁。蓋雖是平蓋,但實質上中高周低,中間和邊沿有一毫米的差距;蓋板線厚薄正好,線要圓、潤,下邊要與口結合嚴密,上邊與蓋面的交接要和順而;又要突出蓋板線的圓整有勁。

  蓋上的橋樑的(鈕)是最關鍵之處,高矮跨度都要有符合比例的形,變化較大。要抓住每一個細部:橋中央是最狹處,慢慢向兩面延伸至蓋,特別是與蓋的結合處要形成橢圓形,但又不是整個的,而是個三分之二橢圓;橋與蓋的交接處要似明似暗,看得清但不明顯;其內孔與蓋的結合處緩轉勻稱,內孔也是三分之二個橢圓,與橋形成呼應;橋的兩側對稱,處理手法難度較大,需耐心才能達成。

  壺嘴稱為直筒暗嘴。首先注意長短、粗細的比例恰當,自然,不能相差絲毫。從嘴頭至壺身,逐漸加粗,就像是從壺體上生出來的感覺。至嘴端1釐米左右是直形,但看起來有些喇叭形,這是視力的錯覺。嘴的角度恰到好處,面要平整,內孔要圓,嘴內徑是出水口最小越往裡越大,這樣出水衝力有勁,不易涎水。

  壺把要與嘴對稱,把內外都是和順流利的三角形線條,把頭與壺體結合與嘴相同,自然流暢。(把手的橫斷面外圓內平似圓頭三角形)把握使用舒適。

  壺底部三足稱圍棋足,形如圍棋子。足與底面結合清晰利落,三足位置呈等邊三角形,要求勻稱不偏,使整體統一,顯示出一把壺的神韻齊全,風度大氣,實用大方。

  石瓢在我們行家來說是永遠跌不破的形(還有掇球、仿鼓、掇只等)。意思是說這些形很受行家喜歡,雖歷經幾百年還是推崇倍致,並可能一直延續下去。

  紫砂經典壺型——仿古

  仿古壺是紫砂壺眾多款式中一款經典壺型,此壺為前人制作,經過數百年後傳承到今天,此壺壺頸渾圓、敦實,與下壓的壺肩形成緩衝;壺體較大,位置矮、扁、沉。壺口沿寬大,子母線嚴絲合縫,密不透氣。壺蓋扁、滿,壺鈕扁圓。特別是仿古如意壺,壺身有種特殊的如意花紋,形成一種特殊的風格,倍受紫砂愛好者的青睞。

  紫砂經典壺型——井欄

  井欄是水井四壁用“井”字形木架從下而上壘成,用來保護井壁使其不塌陷,而凸出地表的則是井欄。紫砂工藝師按照井欄的輪廓製作成了井欄壺,井欄壺方中有圓其圓中有方,壺形簡約美觀,顯示流暢大氣,深受人們的喜愛。

  紫砂經典壺型——仿古如意

  此壺是一款經典壺型,壺把和壺嘴線形流暢,壺蓋有拱橋式襯托,特別是壺身有特別的如意花紋,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風格,此壺形成於明朝,流傳數百年,經典不朽,深受壺友喜愛!

  紫砂經典壺型——掇球

  掇球壺乃紫砂壺眾多款式中一常見經典壺型,掇球壺以大、中、小三個球體重疊而成,壺身為大球,壺蓋為中球,壺鈕為小球,似小球掇於大球上,故稱掇球壺,其按黃金分割比例巧妙佈局安排,三個圓球均衡、和諧、對比、勻正,利用點線面的巧妙組合,利用各種線形的有機結合,達到形體合理,構成後珠圓玉潤的完美性。掇球壺是紫砂壺中最受歡迎的款式之一。

【紫砂壺藝術的認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