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中華傳統服飾色彩文化

中華傳統服飾色彩文化

中華傳統服飾色彩文化

  古代中國視青、紅、黑、白、黃五色為正色,其他色調為間色,以別高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中華傳統服飾色彩文化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1、自然色彩

  自然色彩是中華傳統服飾色彩文化的最初形態。它以自然現象對遠古人民的

  直接反映與人們對它的直接感知為特徵,在我國至少延續了13000多年。斗轉星移,日月生輝,自然色彩給予古代先民靈感與啟示。從普照萬物的太陽到給予人類溫暖的火種,以及動物殷紅的血。紅色,對於原始人類不啻於溫暖、食物、安全、希望和生命,因此受到莫大的崇拜和敬仰,紅色自然就成為原始人類最關注的色彩。考古發現證明,紅色是中國人也是人類最早製造和使用的色彩,它得益於中國當時發達的石器製造技術,這種以赤鐵礦為原料,經研磨而成的顏料,是原始人類最熟悉和容易找到及製造的,當紅色一經被人類關注並掌握,就被用於原始生產和生活之中。從北京山頂洞人遺址的被染成紅色的礫石、獸牙、海貝等裝飾品,以及撒在山頂洞人的遺骨周圍的紅色粉末就可得到證明。原始人對其他色彩的感知和使用也同樣直接取於自然,除了直接取於其他顏色的礦石原料外,就是直接取於植物,如用植物不同顏色(黑、白、紅、綠、黃)的汁塗身、紋身或染服飾材料,以此來表示什麼。這種直接取於自然取於自然材料顏色的自然色彩是最初服飾色彩文化的最基本的特徵,從當代中國的許多少數民族的服飾色彩文化中都還可找到起雛形。

  2、封建色彩

  封建色彩是中華傳統服飾色彩文化的第二個形態。它是以等級標識為主要特徵,在我國延續了一千五百多年。當古代中國告別了愚昧與野蠻,進入了文明的階級社會之後,服飾色彩又成為奴隸及封建等級制度的重要標誌之一,被賦予了倫理的特定意義。如商代將取於自然的青(藍)、赤(紅)、黃、白、黑五種顏色當作尊貴的色彩,規定只有奴隸主貴族才能使用。《考工記》記述了當時的貴族服飾色彩是:“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黻,黑與青謂之黻,五彩備謂之繡”。此外,將五色還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方式相結合,與五行、五常與五神相對應,構成了所謂“五方正色”的圖式,並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終始說,如商以金德玉,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紅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每個朝代都以其中一種顏色作為代表性的色彩。到了以血緣為紐帶、按宗法族制保持嚴格等級制度的中國封建社會中,色彩作為政治倫理的外在形態,直接被用來別上下、明貴賤,成為統治階級權力等級差別的標誌與象徵。從西周開始直到明清,歷代制定的輿服制度,從皇帝到諸臣百官的服飾色彩及紋樣均有等差。封建社會中期以後,規定愈加明確詳細,如《宋·輿服志》關於文武百官服飾顏色的規定是:“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緋,五品淺緋”,而黃色和龍紋則成為皇帝的專用色和王權的象徵。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在封建等級制度的高壓和儒家禮教思想的雙重作用下,色彩的應用已脫離了自然的物質屬性及其色彩的本來意義,被賦予了皇權神授和社會地位等級差別的標誌與象徵等政治倫理的意義,對服飾色彩的使用方向與範圍有了特定的意義。

  3、近代色彩

  近代色彩是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第三個階段,它是以民族吉祥意象為特徵的

  “多彩”階段,這個階段雖然時間不長,經過了不到100年的時間,但它帶來的變化卻是“翻天覆地的”。中華民族經歷了數千年封建等級的壓抑之後,隨著近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市民階層的活躍,最終形成了以社會下層民眾審美意識及情感意念為主體的,整合了封建上層貴族意識,並滲透了道教、佛教以及近代資本主義思想的中華民族共同的吉祥意念,諸如福、祿、壽、喜等主題,及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吉祥圖案。與之相適應的服飾色彩文化也必然表現為吉祥喜慶,濃郁豔麗,趣味盎然,主題鮮明突出。“紅紅綠綠,大吉大利”。人們為了達到喜慶吉祥的視覺效果,色彩講究豔麗明快,追求火爆熱烈,成為中華民族近代服飾色彩文化的最鮮明特徵。比如當新春來臨之際,闔家團聚之時,鮮明的唐裝與紅紅綠紗的剪紙、對聯、福字、門神、年畫及爆竹相呼應,這種喜慶熱鬧的氛圍是近代中國服飾色彩文化最典型的寫照。

  拓展閱讀

  服飾色彩與膚色相配的藝術

  中國人的膚色是偏黃的,但同樣是黃種人,每個人的膚色卻有區別,有的白皙,有的黝黑,有的紅潤,有的黃褐。於是,同樣一種色彩並不一定適合所有膚色的人,有些色彩可以引起人們膚色發生神奇的變化,本來黃黑的皮膚會變得白皙。有些色彩可以使面色顯得發黑發青,以至於使人變得萎靡不振。故在選擇服飾色彩時,應首先考慮自己的膚色是否與之相適合。下面介紹幾種不同膚色的人選擇服飾色彩的方法:

  膚色白皙嫩者:膚色白皙的人,一般適合穿各種顏色的衣服。所謂“一白遮百醜” 。如選黑色服飾,可以顯得尤為楚楚動人、高雅神秘;選顏色濃烈的服飾,可以顯得健康活潑。但白皙膚色中也有區別:膚色白裡透紅的,應避免選純紅或純綠的服飾,因這種搭配比較俗氣;膚色蒼白沒有紅暈的,那麼應避免選擇純白純黑上衣,這有“雪上加霜”之感,若選擇粉紅、明黃等亮麗些的色彩將有助於加強氣色,平添神韻。

  膚色偏黃者:膚色較黃的人,應避免用明度高的藍色或紫色或黃色上裝,這易黃上加黃,缺乏生氣。相反,選一些粉色調的服飾,如粉白、粉紅等色彩,可能會中和黃色,使黃色皮膚變得白皙柔和些。對於膚色特別黃的人,忌穿大紅大綠,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一些中性色的服飾,比如奶白色、杏色、杏灰色等。這些顏色可以中和淡化黃色的皮膚,給人一種高雅不俗之感。

  膚色偏黑者:膚色較黑的人,不必感傷,尤其女性大可不必為黑色的膚色而失去信心,殊不知,膚色偏黑的人,適當選擇服飾打扮自己,同樣魅力無窮。只要不是病態的黝黑,同樣是一種無比健康的膚色。值得注意的就是,膚色較黑的人,儘量不要穿純黑或大紫大褐的上裝,因為顏色太深的上裝會導致五官模糊不清。相反,可以選一些比較明亮的顏色,如淺黃、魚肚白、粉白等,倒可以強化肌膚的健美感。漂白的上裝和褲裙不要隨便穿著,這樣與膚色反差太大,沒有美感。

  服飾的色彩搭配技巧

  一、同種色相配

  這是一種簡而易行的配色方法。即:把同一色相,明度接近的色彩搭配起來。如深紅與淺紅、深綠與淺綠、深灰與淺灰等。這樣搭配的上下衣,可以產生一種和諧、自然的色彩美。

  二、鄰近色相

  把色譜上相近的色彩搭配起來,易收到調和的效果。如紅與黃、橙與黃、藍與綠等色的配合。這樣搭配時,兩個顏色的明度與純度最好錯開。例如用深一點的藍和淺一點的綠相配或中橙和淡黃相配,都能顯出調和中的變化,起到一定的對比作用。

  三、主色調相配

  以一種主色調為基礎色,再配上一二種或幾種次要色,使整個服飾的色彩主次分明、相得益彰。這是常用的配色方法。採用這種配色方法需要注意:用色不要太繁雜、零亂,儘量少用、巧用。一般來說,男性服裝不易有過多的顏色變化,以不超過3種顏色為好。女子常用的各種花型面料,色彩也不要過於堆砌,色彩過多,顯得太浮豔、俗氣。

  四、不同色彩相配

  不同色彩相配,常採用對比手法。在不同色相中,紅與綠、黃與紫、藍與橙、白與黑都是對比色。對比的色彩,既有互相對抗的一面,又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在吸引人或刺激人的視覺感官的同時,產生出強烈的審美效果。因此,鮮豔的色彩對比,也能給人和諧的感覺。如紅色與綠色是強烈的對比色,配搭不當,就會顯得過於醒目、豔麗。若在紅與綠衣裙間適當添一點白色、黑色或含灰色的飾物,使對比逐漸過渡,就能取得協調。或者紅、綠雙方都加以白色,使之成為淺紅與淺綠,看起來就不那麼刺眼了。

  服飾的色彩搭配原則

  a、原色:紅、黃、藍

  複色:紅+黃=橙,紅+藍=紫,黃+藍=綠

  間色:黃+橙=橙黃,橙+綠=棕

  b、彩色系

  (1)色相:指色彩的冷、暖屬相

  (2)純度:指色彩的服裝顏色搭配禁忌程度

  (3)明度:指服裝的明亮度

  c、服裝、服飾的顏色分類:

  (1)暖色:紅、橙、黃、粉紅

  (2)冷色:青、藍、紫、綠、灰

  (3)中間色:黑、白、咖啡

  d、顏色搭配原則:

  (1)冷色+冷色

  (2)暖色+暖色

  (3)冷色+中間色

  (4)暖色+中間色

  (5)中間色+中間色

  (6)純色+純色

  (7)淨色(純色)+雜色

  (8)純色+圖案

  e、顏色的搭配禁忌:

  (1)冷色+暖色

  (2)亮色+亮色

  (3)暗色+暗色

  (4)雜色+雜色

  (5)圖案+圖案

  服飾色彩的搭配禁忌

  (1)上深下淺:端莊、搭配、恬靜、嚴肅

  (2)上淺下深:明快、活潑、開朗、自信

  (3)突出上衣時:褲裝顏色要比上衣稍深

  (4)突出褲裝時:上衣顏色要比褲裝稍深

  (5)綠色顏色難搭配,在服裝搭配中可與咖啡色搭配在一起

  (6)上衣有橫向花紋時,褲裝不能穿豎條紋的或格子

  (7)上衣有豎紋花型,褲裝應避開橫顏色或格子的

  (8)上衣有雜色,褲裝應穿純色

  (9)褲裝是雜色時,上衣應避開搭配

  (10)上衣花型較大或複雜時,應穿純色褲裝

  (11)中間色的純色與純色搭配時,應輔以小飾物進行搭配

【中華傳統服飾色彩文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