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七夕的歷史簡介

七夕的歷史簡介

關於七夕的歷史簡介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七夕的歷史簡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曆七月七日的夜晚,俗稱“七夕”,是天上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美好時刻。在民間,便形成一個完全屬於婦女的佳節,稱之為乞巧節。南朝梁人宗懍所寫的《荊楚歲時記》雲:“七月七日為牛郎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所謂“結綵縷,穿七孔針”,是指婦女用綵線來回穿過有七個針眼的“乞巧針”,穿得快的人便表示“乞”到“巧”了。這種針並不能用來縫衣服,“其實此針不可用也”(宋·金盈之《醉翁談錄》),只用於乞巧。而在元代,七夕時,宮女們則登上高臺,各用五彩線穿“九尾針”(元·陶宗儀《元氏掖庭記》)。這種“乞巧針”也有兩孔的:“縷亂恐風來,衫輕羞指現。故穿雙眼針,特縫合歡扇”(梁·劉孝威《七夕穿針詩》)。不過,她雖穿的是兩孔針,卻是在袖子裡進行的,其技藝自然更巧。《紅樓夢》中的大觀園,有如女子國,七夕乞巧自然是不可少的。賈寶玉所作的《芙蓉女兒誄》中,有“鳷樓空鵲,徒懸七夕之針”的句子。

  宋代七夕乞巧之俗,十分繁複。《東京夢華錄·七夕》載:“至初六日七日晚,貴家多結綵樓於庭,謂之‘乞巧樓’。鋪陳磨喝樂(一種泥塑小偶)、花瓜、酒炙、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盒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元人孫淑的《七夕》寫道:“乞巧樓前雨乍晴,彎彎新月伴雙星。鄰家小女都相學,鬥取金盆看化生。”這“化生”是一種遊戲,即婦女從市鋪買回臘做的小娃娃,放在“金盆”的水中,觀看臘孩浮水的樣子,可以乞生子嗣和給子女帶來吉祥。

  到了明、清,還流行在“七夕”這天的上午,玩一種“丟巧針”的遊戲。先端一碗水曝曬日中,略等片刻,水面便產生一層薄膜,爾後將平日縫衣或繡花針投入水碗中,針便浮於水面。丟針的人再去觀看水底的針影,如成雲物花朵鳥獸之影,或細直如針形者,便是“乞”到“巧”了。“穿線年年約北鄰,更將餘巧試針神。誰家獨見龍梭影,繡出鴛鴦不度人”(清·吳曼雲《江鄉節物詩·試針》)。這首詩寫的是“丟巧針”,除了乞求有高超的手藝外,還暗暗乞求配一個如意郎君。

  關於蜘蛛網乞巧之舉,起源於唐代的“蛛絲卜巧”。杜甫在《牽牛織女》詩中吟道:“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唐代婦女往往在七夕第二天拂曉,開盒比試看誰的蛛網好,以判斷誰得到“巧”了:“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唐·祖詠《七夕乞巧》)。古代七夕,乞求巧藝,乞求子嗣,乞求美滿婚姻,表現了一種婦女對幸福生活的真摯嚮往。

  拓展:七夕節的來歷

  七夕節的來歷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它最早的.淵源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如《詩經·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還有明代羅頎《物源》曰:“楚懷王初置七夕。”不過那時候的七夕,是祭祀牽牛星、織女星,並無後面的故事。直到漢代,其細節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絡起來,並且正式成為屬於婦女的節日。如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僑。”又如《西京雜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

  七夕節的傳說——牛郎織女的傳說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裡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幹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餵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遊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湧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曆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七夕的歷史簡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