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科普知識> 中醫學基礎知識分析

中醫學基礎知識分析

中醫學基礎知識分析

  導語:《黃帝內經》以五行為框架,以人體為主要研究物件,形成醫學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思想體系。其理論體系如下,歡迎閱讀!

  1.系統性:人體由九大系統組成,包括血液迴圈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而人體結構和各個部分都是彼此關聯的。系統性除自身系統外,還強調人體本身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

  2.陰陽五行學說:陰陽變化規律,分為陰消陽長、重陽必陰、陽消陰長、重陰必陽四個步驟。在陰陽變化規律中,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陰陽相互消長,二是陰陽相互轉化。

  3.五行學說:最早提出“元素五行論”思想的是蔡墨。五是自然界中五種物質、五種能量、五種氣場,而‘五’相互作用產生運動,稱為‘行’。五行生剋代表物質、能量、資訊的演化形式,它是樸實的世界觀與自然科學。藉助於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演變,用以揭示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並推廣於疾病的診斷和疾病的防治。

  4.脈象學:切脈診治疾病是中國診斷學中一項獨特方法。透過切脈可以觀察內臟器官的病變,早在《周禮》、《內經》等古籍中便有記載。在長期實踐中,著名醫學家扁鵲總結前人經驗,創立了脈學。

  5.藏象學:“藏象”二字,首見於《素問·六節藏象論》,包括各內臟實體及其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表現於外的.各種徵象。藏象學說是研究人體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它是歷代醫家在醫療實踐的基礎上,與陰陽五行學說的指導下,概括總結而成。

  6.經絡學:經絡學說在臨床上可以應用於解釋病理變化、協助疾病診斷,以及指導臨床治療三個方面。其形成,是以針灸、推拿、氣功等醫療實踐為基礎,吸納了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解剖知識和藏象學說,逐步上升為理論層面。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由經脈、絡脈、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所組成。中醫把經絡的生理功能稱為“經氣”,主要表現在溝通表理上下,聯絡臟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感應傳導;調節臟腑器官機能活動等四個方面。

  中西醫的異同

  中西醫都以人體為研究物件,由於觀察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兩個學術理論體系無論在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等各方面均不同。

  具體差異如下:

  一是藥物組分的不確定性。每劑中草藥含有哪些成份,含量分別是多少,以及中藥配比後在不同溫度下,生成哪些新的成份,不得而知。收集整理而西藥則是由確定的含量,如:阿司匹林,每片合50mg,根據病情服用幾片均是確定。

  二是治療的系統性和針對性。當人體內某部位發現病變,西醫透過手術,定點定位進行摘除。而中醫治法是透過“系統”觀點,診治後確定病因,從臟腑和氣血執行角度進行調理,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西醫臺療過程—般起效快,而中醫則時間長。

  三是視角不同。如:“腎”,西醫就是指腎臟,中醫則指以腎為主的泌尿系統,主人體“水”的代謝。中醫有“腎虛”(分為陽虛和陰虛)概念,西醫則無此概念。中醫透過組方用藥,對臟腑進行調理,對“腎虛”這種亞健康狀況有明顯療效。

  另外,中醫治療還存在無意性。據報道一位美國人某一臟器出現問題,接受中醫治療,無意中把其它臟器原有的問題也一併解決了。

【中醫學基礎知識分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