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女心理師》讀後感

《女心理師》讀後感

《女心理師》讀後感(精選3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女心理師》讀後感(精選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女心理師》讀後感1

  畢淑敏以一貫的冷靜犀利的筆調來完成了這部作品,她曾經的醫生職業背景,決定了在作品中不可能大段的抒情。在這本書中是這樣描述主人公賀頓的,一個“並不美麗的矮小女子”。

  女心理師賀頓,在自己樓下開了一間心理診所,對於這間診所的氣氛,在書正文的第一頁,畢淑敏用令人窒息的語言對之進行了形容,“心理室到處都棲身著故事,一半黏在沙發腿上,四分之一貼在天花板上,那些最詭異的故事,藏在窗簾的皺褶裡。”這樣的描寫,使得這本書從一開始就充滿懸疑色彩,作為讀者開啟它,也彷彿坐在了女心理師面前軟軟的淡藍色沙發上。

  賀頓的心理診所像一個舞臺,射燈在角落裡已經準備好,幕布也已經拉上,音響通上了電,只等演戲的人上場。《女心理師》的故事密集而緊湊,那些紛繁出場的人物會有些令讀者眼花繚亂,他們開始的時候都是在演戲,但通常會在優秀的心理師面前潰敗下來,流露出靈魂蒼白、脆弱甚至長滿膿瘡的一面。所以,心理醫生是世界上最殘酷的職業之一的說法,是成立的。

  賀頓並不是一個優秀的心理醫生,對付各種各樣心計的心理病人,她並沒有堅強的外殼和足夠的心理防線來抵禦撲面而來的陰冷,她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如一個武林高手般將毒掌與暗器化為無形。畢淑敏並沒有因為賀頓的心理師身份而賦予她超於常人的抗紛擾能力,一方面她是幫助別人解決心理問題的人,一方面她也不斷地需要別人幫助她實現內心的安寧,在與丈夫、情人、心理權威之間水草般雜亂的情感糾葛中,她像一個普通病人一樣無助。

  一個只上了培訓班,就可以自己開心理診所,而醫者自己本身有更嚴重的心理疾病。心理醫生一個新興的職業。但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當的。現代人的心理問題的確引起大家重視,但有很多並不需要求助心理醫生,自己完全可以解決。現在電視臺有很多心理訪談節目,其實是把心理上升到太高的高度。一個心靈強壯的人,是無需要外界幫助便能解決自己的問題的,自我救贖是打通內心光明最寬闊的一條大道。

  整本書,一個個複雜的情感糾纏著,一旦進入,有點壓抑,可能這些案主身上多少可以找到一點自己或身邊人的影子,這讓你欲罷不能。人的心理是最微妙的,也是最深不可測的,任何故事都是可能的。正如編者所言“這本書,深入探索了當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贖突圍之路。”看完這本書也經歷了一次心靈的整理和昇華。

  《女心理師》讀後感2

  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畢淑敏,高中抑或是大學?記憶已經不是很清晰。只記得從美麗的華師畢業時,我送給了同寢的巍、琳、婭每人一本畢淑敏的散文集,而且在扉頁上留下了我的贈言和墨跡。

  說實話,這次讀她的《女心理師》是會有一種晦澀的感覺的。或許是緣於主人公賀頓可以為了自己的`心理師事業如此卑微地用自己的情感甚至身體去交換。我彷彿看到了她背後不為人知又不得已而為之的使然,那兩個字叫做命運。

  或許每個心理師其實都是命運的歸宿者。如果沒有一顆仁慈之心,沒有一顆悲憫之心,如何去面對人世間的那麼多的苦難的靈魂的伸張?我想心理不強大的人也是不適合做心理師的,因為她可能在悲情面前選擇逃避,她不敢直麵人世的諸多苦難。

  會有感覺這本書跟畢淑敏的其他散文集的風格十分迥異。如果可以其他的散文集比喻為和煦的春風,那麼她的這部小說就是冬天裡的驚雷和夏日裡的暴雨,帶著一種沉重的近乎沒有一絲雕飾的殘忍。

  在序中作者表達了對父親和母親的思念,那種情感之深切令人動容,會讓我想起自己的父母,會想起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然而卻會又有很多與現實的諸多矛盾和掙扎。

  我希望在我喜愛的作家的心裡會有更多的溫柔的表達,而這些卻都與心理醫師的日常生活相背離。我想選擇了這條道路應該是選擇了另外一種生活,你理應如飛蛾撲火。

  《女心理師》讀後感3

  據說畢淑敏的書治癒心靈,早前一直想著看看,只不過沒什麼機會,在我們學校的圖書館裡面好不容易找到這本舊書,舊的不能再舊的書。看這本書的表面,破陋不堪,可能是太有名,過多人翻閱的吧。懷著這種心態,我看完了這本書。

  主人公賀頓,因為照顧一位瀕死的老太太而獲得重生,不再一味的自卑,而是看到了讀書的力量,並從中獲益的故事。這本書,寫的不是那麼的唯美,說現實也好說殘酷也罷,讓我從中得到了震撼。或許因為我沒有經歷過這種生存的艱難,或許我就像沙茵一樣,太過幸福,所以無法理解。對於主人公這個角色,我談不上喜歡。我現在還沒進入社會,對社會的殘酷和黑暗,我無法體會。不過這本書對我而言最大的收穫就是加深了我個人對於心理師這個職業的認識和理解。

  我原以為心理師就是用自己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點化那些深陷在情感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人,不論是什麼引起的,都會包含一種情感在裡面。我對心理師的認識僅僅止步於此。看完這本書,使我有了深的認識。就像賀頓說的,她表面上看起來很年輕,但在她治癒或者接收需要諮詢的患者的時候,透過患者的描述,她需要進入這個角色,並感同身受,她要捕捉患者的每一個表情和動作,以此來尋找突破點,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說出或者知道什麼對心理師瞭解自己有幫助,長此以往,她的心理年齡已經遠遠的超過了實際年齡,主人公也說過,自己就像一個活了千年之久的老巫婆,挺可笑的卻又有些可悲。

  對於賀頓的私生活,我本不該過多涉及,但是出於道德上的原因,我還是想說幾句。首先對於情人丈夫之間的情感糾葛,我是不贊同的,但是我可以試著理解她。作為從一個土包子似得鄉下人到開診所的所長,這其中的艱辛,又能有幾個人真實體驗過。食不果腹,靠著泡麵活下去的孤獨女子,如果你是她,為了生存,又當如何?我們不是當事人,不能評判事件道德對與錯,只能以個人的觀點感慨一些罷了。

  這本書還講了好多來尋求心理諮詢的人。其中不乏有權利劃分國界卻有發言恐懼的高官,有臨死惦記自己的101個洋娃娃何去何從的奇怪老太,有給繼母下毒的天真小孩,不同身份,不同立場卻有都著自己的問題。看到這,我不禁想到自己,我會有什麼樣的心裡問題去解決呢,是自己優柔寡斷的性格,還是小心謹慎的作風。我無從所知,至少現在我還是有自我治癒的能力的,對此我感到很欣慰。讀這本書加深我對人生的理解,僅此而已。

【《女心理師》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