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傳統文化> 清明節傳統文化作文

清明節傳統文化作文

關於清明節傳統文化作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清明節傳統文化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清明節傳統文化作文1

  今天,我去奶奶家後面的竹園掃墓。一路上,我帶著一種奇怪的心情來到奶奶家,一會兒悲傷,一會兒激動……嗯,反正是一種奇怪的感受。

  終於,人齊了。我們來到奶奶家後面的竹園,那裡有一座墳墓。墳的下面是用石頭搭的四面石壁,上方呈半圓形,長滿了很多雜草。墳前有一塊石碑,媽媽說這叫墓碑。這時,我才知道這是我的曾祖父和曾祖母的墓,雖然從來沒有看見過,但是我的心裡還是很傷心。墓碑的前面有一張石塊搭成的小桌子,是用來擺放祭品的。這不,奶奶開始擺了,她把準備好的菜放在桌子上,四個角上各擺一碗米飯,還擺放著兩碗酒。這時,姑婆靠在墓旁傷心地哭起來,大家都在勸她不要哭了。爺爺把蠟燭點上,又把袋子裡的元寶等倒在地上,用打火機點著。大夥兒不停地對著墳拜著,連平時最淘氣的幾個哥哥也一聲不吭。

  祭拜完了,我帶著傷心離開了竹園。

關於清明節傳統文化作文2

  迷濛的雨悄然間從灰濛濛的天空灑落,一陣一陣的,隨著人們對逝去的故親的愁情與思念。

  一步步的越近爺爺的'墓,心裡漸落的愁情又起伏不定,說不準還沒到就開始爆發。

  爺爺在我三歲的時候就離開了,所以我對他的印象幾乎沒有,就只有在祖屋的照片上的形象。但是當筆尖在紙上“窸窸窣窣”的遊歷,內心的愁離有被撕開。清明——今天,我到了墓前,卻什麼也沒做,不知道是不曉得該做些什麼,還是在大人的面前難以表達自己的感情。只是呆呆地在旁邊和年幼的表弟周凱玩耍,聽著他嘴裡“咿咿呀呀”喃喃的講話聲,莫名有種喜悅,但又放不下自己對爺爺的愧疚。

  當爸爸在和爺爺說些歷來都省不下的話時,我聽著酸溜溜的,這原來應該是我說的!

  我心裡怎麼也高興不起來,清明的斷魂,出乎往日的哀傷,哀轉久絕……

  冥間的幾分陰森,悄然在我淋漓的背後,“爺爺”,轉身卻已煙消雲散。

關於清明節傳統文化作文3

  今天是清明節,但是我和媽媽這邊的親戚們是前天去掃的墓。地方還是老樣子,過程也沒有變。清明節基本上已經成為了我們幾家一年中聚會的日子。

  在陵墓宣傳區我看到了現在一些新陵墓的推介,其中最喜歡的就是植樹安葬,也就是在埋骨灰的地方種一棵樹而不是修一個水泥或大理石的墓地。平時祭拜就到樹那裡去。

  墓地基本上是一個永久性的東西,不斷地有人去世,那麼墓地的面積就會不斷地擴大,如果全都像現在這樣花一大把錢修建一個墓地,過不了多久就會出現“死人和活人爭地皮”的現象。但如果是植樹的話,那麼先人們留給後人們的就會是一片森林了。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樹是不斷成長的,每年去祭拜時肯定會看到它的變化,感覺好像去世的親人在以新的方式存活在這個世上,比起那日漸老化的墓碑更有靈氣。

  希望這樣的方式能夠被更多人接受,從而得以普及。

關於清明節傳統文化作文4

  清明節前夕,作為大隊委的我很榮幸帶領一、二年級同學為鄧仲銘烈士掃墓。

  我穿著校服,戴著紅領巾,莊重地來到鄧仲銘烈士墓前。另一位大隊委先向同學們介紹了鄧仲銘烈士並宣誓。鄧仲銘,江西省興國縣人,1943年8月3日,鄧仲銘隨新四軍四十六團宿營在江寧祿口馮潭莊,忽然遇到敵情,在轉移中渡秦淮河時不幸犧牲在高橋渡口,時年39歲。講完後,我們來到仲銘亭,我把抬著的花圈放在亭子前。這是一個六邊形的小亭子,亭子正中有一個墓碑,墓碑正面寫有“鄧仲銘烈士之墓”七個大字,墓碑側面是一行行碑文。我們全體同學向鄧仲銘致敬,一、二年級的同學們把自己折的小白花放在了墓碑旁,以表敬意······

  我們要感謝那些為國捐軀的烈士,沒有他們就沒有新中國。他們不屈不饒的可貴精神,永遠留在世人的心中。

【清明節傳統文化作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