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報告範文> 一年級數學《連加連減》聽課報告

一年級數學《連加連減》聽課報告

一年級數學《連加連減》聽課報告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聽課是一項必要的任務,透過聽課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一篇聽課報告,記錄下來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數學《連加連減》聽課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級數學《連加連減》聽課報告 篇1

  朱老師執教的《連加、連減》一課,教學環節比較清晰,教學過程比較流暢,學生也學得比較順利。這節課的成功之處主要有:

  1、發揮直觀教具的優勢。

  新授部分的例題,朱老師利用書上的插圖和自己親手繪製的小雞,化抽象為具體,非常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小雞的變化只數和相應的計算過程,幫助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感知題意,正確列式和知道運算的順序。

  2、加強敘述的指導。

  在用教具進行演示的時候,朱老師反覆提醒學生仔細觀察,讓學生記住在每個演示過程中,小雞的數量發生的變化,再引導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表達。並在學生加以敘述的時候,引導他們用比較規範的數學語言:原來有( )只小雞,跑來了( )只小雞,又跑來了( )只小雞,一共有幾隻小雞,在讓學生反覆的敘述圖意中,將生動的情節轉化為數的計算,為掌握正確的計算順序打下基礎。

  3、關注細節,提高習題的正確率。

  連加、連減是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重要基礎,也是本單元的難點之一。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有的學生經常會忘記或記錯第一步算出的得數。為了提高計算的正確率,朱老師非常強調讓學生把第一步計算的得數寫出來,從而克服了學生由於記不住第一步算出的得數而造成的計算錯誤的情況,起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4、強化訓練,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在學生學了連加法之後,朱老師馬上讓學生進行連加法的一系列相關習題運算,從而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明確連加的運算順序,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學了連減之後的方法同上。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是: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沒有讓學生在具體的題目中說連加(連減)法的含義,因為雖然學生能正確表達圖意,能正確列式計算,但作為連加,連減這種應用題教學來說,理解含義還是至關重要的。

  一年級數學《連加連減》聽課報告 篇2

  連加連減這一知識點經常用來解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將它放在學習了10以內兩個數相加減的後面,一方面是對加減法含義的一個拓展,另一方面也體現新課標提出的“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這一理念。這也是本單元的一個難點內容,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都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才能完成計算任務。而且這個知識點的思維方法對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個知識點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較重要的。

  學生在學習這個知識前已經熟知加減法的含義,對10以內數的加減口算也比較熟練。而且學生具有“添上、再添上”與“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所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並不困難。但是一年級兒童受到年齡特點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時間短,思維還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像連加連減這樣需要較強注意力的知識點,對他們來說是學習上的難點,表現在由於看不見或忘記第一步計算結果而導致第二步計算受阻的現象。

  一、教學理念

  1、數學文化觀。數學是一種文化,它不僅表現為一個結果,更加重要的是它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的一個見證。所以教學上應讓學生去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注重學生的經歷與體驗。

  2、建構主義心理學理論:數學學習是一個主動構建的過程,學生必須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使新的數學學習材料與原有的認知結構相互作用,主動地建構新的數學認知結構。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連加、連減的含義和運算順序。

  2、技能目標:掌握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正確進行口算。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遊戲中學,使學生喜學樂學;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並初步體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增加學習的動力與信心。

  4、數學素養培養目標:

  1)應用意識;

  2)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留心,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問題以及運用數學的思維解決問題。

  三、 教學重難點

  1、重點:1)用自己的話表達圖意,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

  2)掌握運算順序。

  2、難點: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

  四、教學過程

  1、 創設情景、激趣學習連加。

  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強調“活動既是認識的源泉,又是思維發展的基礎。”一開始創設託乒乓球比賽,讓孩子們在活動中產生對知識的需求。從四個大組中選出4人,其中1人為計數員,另3人為參賽對員。在老師的指引下,有條不紊地開始比賽。最後,當老師提問哪一組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你怎麼想的?這時激活了學生對加法含義的認識基礎,連加這一知識作為學生的需求應運而生。學生躍躍欲試,開始了大膽假設,一種數學的品質彌散在課堂上,一下子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說應該把每一隊三個人的成績加起來或和起來,就能決定名次了。正所謂教學中處處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提問:你能不能一眼看出哪一組是第一名?學生們開始仔細觀察成績記錄,馬上發現第二組是第一名,因為這一組第一位同學託了11下,已經超出其他組,再加上後兩位同學的成績,那就更高分了。抓住這一教育契機,教師適時啟發學生:數學並不只是計算,剛才同學們一眼看出誰是第一名,這也是運用了數學的方法。這樣緊扣新課標精神,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數感。而且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原教學做出適當的補充,將學生作為一種活的教學資源,體現數學教學的生命力!

  接著提問“如何得出第二、三、四名呢?”一句問話將學生帶入連加知識的學習中。學生有了前面加法含義的認知基礎,馬上回答出將三個數相加,就可以得出。教師板書式子(其中一組的成績)並將這個式子與以前學的兩個數相加做比較,引出課題“連加”。

  最後採用自主探索,大膽嘗試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建構連加的計算順序。提問“這個式子應該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為了爭取後繼學習的時間,要求每人計算自己組的成績並在組內說計算順序。學生彙報時,老師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並提問:“要計算這道題,你得把哪個數記住?你是怎麼記的?”強調在先計算的兩個數下面劃一橫線,並把得數記錄在橫線下面,這樣就能記住。

  學生初步理解連加的含義後,將課本72頁例題製作成課件以動態的形式呈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使事件發生的先後次序一目瞭然。當停下來後,要求學生描述剛才的情景,用自己的話說出連加的含義,並列式解決、彙報。當學生彙報時配合課件將計算過程突顯出來,進一步鞏固了新知,也為學習連減埋下伏筆。

  2、 延續情節,學習連減

  愛聽故事是每個兒童的天性,緊湊的故事情節使孩子們增長有意注意的時間。因此教學設計上延續喂小雞的情節,用課件動態展示小雞吃飽後離開的情景,將連加連減這兩個知識點聯絡起來,像故事一樣娓娓道來,展示了知識的連續性,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數學文化觀。每一個知識點都不是孤立地存在,他們都有著各自的發展過程以及在發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

  為了突破重難點,這一環節採用逐層提問,分解重難點的教法。當課件顯示走了兩隻雞時,便提問:你能說說剛才發生了什麼事?並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學生回答:原來有8只小雞,走了2只,還剩下幾隻?列式8-2=6。課件繼續演示又走了兩隻雞時再次提問:接著又發生了什麼事?怎麼列式?學生回答:接著又走了2只,再減去2。教師追問:用什麼來再減2呢?學生回答:用8-2剩下的數來減去2。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8-2-2,對比連加式子,出示板書連減,並要求學生看著靜態畫面描述所發生的事,從整體上初步理解連減的含義。

  在探討計算順序時,採用分層教學法,有能力的學生自主探討,有困難的學生走上來與老師一起學習。學生彙報運算順序時,配合課件突出運算順序,突破難點。強調同連加一樣在先運算的兩個數下面劃橫線,並把得數寫下,這樣就不會忘記,能細心計算。

  在初步理解連減的含義後,出示課本74頁第5題,停車場圖,要求學生看課件演示後,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畫面,進一步體驗連減的含義,並列式計算。

  3、 觀察對比,小結演算法

  透過上面的學習,學生基本掌握連加連減的含義及運算順序。但在學生的知識庫中這還是兩個獨立的知識點,有部分同學可能對連加連減的關係有模糊的認識,這時教師便得引導學生在知識點間搭建橋樑,形成聯絡,構建學生自己的知識王國。

  為了便於學生找到連加連減的異同,板書儘可能設計簡潔,突出知識點的聯絡。一年級學生由於受到自身認知水平的限制,發現關鍵問題需要較長時間及適當的指引,在這,我肯花時間讓學生去觀察,去表達,儘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明家,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最後,學生終於拋開外在形式的干擾,找到核心問題。歸納出以下兩點:1)連加連減都是先算前兩個數的得數,再與第三個數進行計算。2)連加是把三部分和起來得到總數,而連減是用總數來減。

  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充分尊重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老師定位的角色為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帶領孩子們體會成為學習主人翁的樂趣。

  4、 寓練於樂。

  一年級學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課堂40分鐘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設計環節,還是練習環節都要符合一年級孩子的心理特徵與認知特徵。因此在練習部分主要採用遊戲形式來鞏固學生剛學到的新知,重點突出運算順序。

  1)計算(專項練習,鞏固運算順序)

  計算下面各題,並想一想,你要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3+4+1= 4+3+2= 5+0+3=

  8-5-3= 10-2-7= 10-6-2=

  結合學生的彙報演示課件,強調為了記住前兩個數的得數,我們採用寫下來的方法。這樣可以使我們全心全意去計算,而不用擔心忘記了得數,不能繼續後面的計算任務。

  2)請你幫小動物們找到回家的路。(趣味性題目,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加學習的興趣)

  課件展示:每隻小動物手上都有一把鑰匙,每把鑰匙對應一間屋子。只有算對鑰匙上的式子,你才能幫小動物找到回家的路。一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培養小朋友樂於助人的品質。

  3)小小郵遞員。(使更多學生可以參與到活動中,從面上檢查學習情況。結合新課標精神滲透簡單圖形統計表的知識)

  學生將算式都貼在正確的郵箱上面後,提問:哪個郵箱的信最多,哪個郵箱的新最少?你是怎麼看出來的?看著這個圖,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嗎?

  4)聯絡實際,解決問題

  你能舉出生活中你碰到過的連加連減的問題嗎?提出來讓我們大家一起來解決。

  提出問題是思維活動的出發點,我們尊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並將它作為新知識的現實背景,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想象能力。同時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與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中處處用數學。

  一年級數學《連加連減》聽課報告 篇3

  這部分內容是在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前面所學計算方法的綜合練習。透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法,提高計算能力。學生對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在一年級上、下冊已經學過,這裡著重教學連加連減中如何用豎式計算。所以在教學中王老師注重對學生計算方法的引導,整節課給學生以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嘗試、反饋中學習知識,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

  一、在情景引入上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收西瓜,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在連加的計算方法的學習上。在學生討論豎式的方法時,可以用兩種豎式計算,強調了基礎性和知識類推和遷移,然後透過觀察、發現算式間的聯絡得出豎式也可以連著寫,給學生創造了自己發現知識和質疑的思維空間。

  三、在連減的學習上,學生在嘗試的時候,教師給以了一定的引導和鋪墊,使算能夠多樣化,使得計算教學方法不在單一,在學生嘗試的基礎上得出計算時能了、口算的就不用筆算的計算方法。

  一年級數學《連加連減》聽課報告 篇4

  對一年級學生而言,“連加、連減”內容比較抽象,學習有一定難度。教者在設計時,注意聯絡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組織學習內容,安排教學環節,並用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指導整個學習過程。其設計有以下特點:

  1、注重匯入環節的設計。用不同顏色的氣球作教具,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透過學生的“說”引入了新課。

  2、注重設計學生熟悉的環境,幫助學生建立“連加、連減”的概念。小車運南瓜與學生摘絲瓜的演示,既使學生認識了“連加、連減”在日常生活申的應用,又使學生透過觀察知道了“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在學生的描述過程中完成由“動作過程”向“運算過程”的轉換,從而建立了“連加、連減”的概念。

  3、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師在組織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地觀察、討論、交流,在探索中明白“連加、連減”的含義。

  4、引導學生將課內所學知識向課外延伸。巧妙“炸破”氣球,使學生在運用本節課的學習方法的基礎上,說出加、減混合算式,為下節課的學習做了鋪墊,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5、注重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在教學“連加”時,教師在完成教學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啟發學生用各種方法列出不同算式,並說出列式的理由,從而讓學生初步感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會出現不同的列式方法”的辯證思想,為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年級數學《連加連減》聽課報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