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藝術> 唐卡藏族藝術的瑰寶介紹

唐卡藏族藝術的瑰寶介紹

唐卡藏族藝術的瑰寶介紹

  唐卡藏族藝術的瑰寶

  不久前,在英國倫敦克里斯蒂拍賣行香港分行的一次拍賣活動中,一幅明代宮廷巨幅唐卡,受到了海內外人士的關注,最終以400多萬美元的價格拍賣成交,創下了亞洲織物類拍賣品價格的新高。唐卡作為藝術品,越來越多地受到收藏者青睞。

  唐卡是藏語音譯,特指藏傳佛教的一種卷軸畫,在藏地任何一座寺廟、佛堂、僧舍乃至信徒家中,都供有唐卡。繪製唐卡以教化為惟一宗旨,因此,唐卡的繪製受到不可褻瀆的神聖法則“神佛造像法”的嚴格限制,一代代畫師必須嚴格按照規範程式,千篇一律地繪製,故繪製者從不在唐卡上署名,只在背面用硃砂寫上經咒,因而年代久遠或流傳遙遠的唐卡,無從考證其繪製的年代和作者的姓名。唐卡吸收了敦煌藝術和國外藝術的營養,並融合了我國西部藏族的民間藝術;又由於採用了金粉及天然五色顏料繪畫,具有千百年不退色的品質。因而影響廣泛,在中國的西南、西北及東南亞地區久負盛名。

  從繪製的內容上講,唐卡既有多姿多型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歷史和民族風情的畫面。西藏唐卡構圖嚴謹、均衡、豐滿、多變,畫法主要以工筆重彩與白描為主。從製作方法上可將其分為四大類。

  繪畫唐卡:大多繪在布面上,也有少數繪在紙面上。繪製前,藝僧或畫匠均要卜擇吉日,焚香禱告,然後才一面誦經,一面備料,先把白堊粉滲進骨膠,調成糊狀,均勻地刷塗在白棉布上,使布面細孔填塞,再用貝殼或圓石磨光,使之平整並易於著色。

  堆繡唐卡(也稱剪貼唐卡或貼花唐卡):運用“堆”的技法形成的一種刺繡藝術。藝僧或畫匠在紙上繪好法像,按各部位的需要,選擇各種顏色或帶花紋圖案的綢緞按樣剪好,然後組合繡制在一起。整個圖案由一塊塊綢緞拼接而成。由於中間凸起,產生較強的立體效果,猶如一幅絲質的浮雕。

  高繡唐卡:一種瀕臨失傳的唐卡藝術,走遍整個藏區,只能在塔爾寺見到這種唐卡。這類唐卡採用各種彩色綢緞剪成佛像、景物等形狀,充塞羊毛或棉花,使中間凸起,然後用絲線繡制而成,具有極強的立體感。畫中的'佛、菩薩、羅漢等大都由深色背景襯托、呼應。

  織錦唐卡:這類唐卡以綢經為底,用各色絲線為緯,採用提花工藝製作而成。

  青海省的吾屯下村是唐卡藝術的發源地,村內90%的男子從事繪畫,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15世紀初唐卡藝術開始興旺,到17世紀中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畫風,被稱為藏族畫家之鄉,其作品遠銷歐美。

  唐卡的畫工越精細,畫面越複雜,耗時越長,價格也越貴,其中以金色背景為最,其次為黑色背景,再次為藍色、青色。唐卡的尺寸也有著嚴格規定,不能隨便改變,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規格為40釐米×30釐米的,製作耗時20天至30天;規格為50釐米×36釐米的,製作耗時20天至30天;規格為90釐米×63釐米的,製作耗時30天至60天;規格為97釐米×70釐米的,製作耗時30天至60天。

  當然,還有其他規格的巨幅唐卡,其製作成本和價值自然不菲。做工精美的唐卡,一直是藏家們追尋的目標。

【唐卡藏族藝術的瑰寶介紹】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