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甘地自傳》讀後感

《甘地自傳》讀後感

《甘地自傳》讀後感(精選3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甘地自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甘地自傳》讀後感1

  閱讀了《甘地自傳》這本書以後,我對於甘地這個人有了更深的瞭解,也從甘地的一生軌跡當中得到了一些啟示。

  我覺得《甘地自傳》這本書有助於我們青少年真正地接觸社會,瞭解社會上的一些事情。而目前的青少年往往也是在學校讀書,對於社會上一些現象沒有接觸的機會,更加就難以深層地思考人生。而這本書的非同尋常之處恰恰就是向我們揭示出了一個真實的社會問題。

  這本書透過描寫甘地的一生,透露出了甘地一生是深愛著他的國家,無論如何努力都是為了他國家的人們。可以說,《甘地自傳》寫的是一個人的傳記,也可以理解為是寫了一個人如何為國家奮鬥的歷程。

  讀完《甘地自傳》我很受啟發,我意識到了人不應該總是為個人生活而奮鬥。當自己國家處於危難之際,就應該湧現出像甘地這樣的人物,他們奮鬥為國家,最終為國家做出了一定貢獻。我們也可以從書中清楚地知曉到:甘地是一個愛國的人,這種愛是一種不求回報地愛,是一種偉大的愛。

  總之,閱讀《甘地自傳》我感觸很多,推薦大家閱讀。

  《甘地自傳》讀後感2

  書本中的印度給我一種集中的印象:宗教的虔誠和民族的屈辱。這些也都集中體現在甘地身上。這兩點是甘地之所以最後成為聖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我也想到,在印度這個地方出現甘地和特雷莎修女都不是偶然的,這是個純粹的民族。

  他的自傳實際上更像是一本《懺悔錄》,比盧梭的自責絲毫不差。甘地在書中儘量公開了自己的內心世界。

  我記不得為什麼一看到甘地的自傳就買了回來,其實我買過很多書都是和這本自傳一樣的命運:讓它長臥書架落滿灰塵。那天我突然把它抽了出來,為了讓我有興趣,我挑選那些最吸引我的部分。我一直知道甘地曾經禁慾,並且徹底禁絕性慾,所以我要看他的思想根源。我隨手翻到“父親去世與我的雙重羞辱”這一節。其實我可以把這本書稱作是“節慾的甘地”,講述他的各種節慾,不僅僅是節制性慾。

  甘地13歲童婚,據說他很快就“使用了丈夫的權利”。在17歲的時候他已經做父親,陷於情慾甚至使甘地的學業受到影響。16歲那年,深愛父親、一貫孝順的甘地正在妻子身上歡愉的時刻,父親撒手人寰。在父親病危的時候,他從父親的病榻旁走開回到床上5分鐘就有人突然跑來告訴他父親去世的噩耗。甘地後來一生都在反對童婚。

  甘地一家都是極度虔誠的印度教徒。節制自己在各方面的慾望其實是他們一家甚至是全印度教民的習慣。當我發現這一事實的時候幾乎不敢相信: 他們的宗教竟然要求素食,吃肉是大逆不道的。中年以後甘地發誓連牛奶也不沾,徹底素食。當甘地的妻兒病危的時候,醫生建議必須進食牛肉茶汁以補充體力抗衡,甘地作為可以主宰他們命運的父親和丈夫他斷然拒絕,而病人也都和甘地一樣。不過上帝屢次最後救助了甘地使他的家人都轉危為安。到老年甘地甚至禁止食鹽。

  甘地的“非暴力”其實是其宗教信仰的延伸。不殺生,當然必須“非暴力”。這並非一項明顯的政治策略。年輕時甘地在南非曾經長期生活,在那裡作為一個普通的印度人受到白人的極度屈辱時,比如白人平白無故給他幾個耳光,他也絕不還手。不過,這不僅僅是一種宗教習慣,同時是一種性格:甘地是個極其羞怯內向的人。作為律師第一次上法庭他甚至緊張得說不出話來,不得不退庭把代理費還給當事人。這樣一個人很難想像會使用暴力。

  甘地的一次又一次絕食這樣看來也很自然。他們的宗教本來就有各種的絕食習慣,他母親就經常絕食。比較寬泛的絕食是不吃主食,再嚴謹的絕食連蔬菜也不吃,極端的絕食只是喝水。甘地在32歲開始與恩愛的妻子分居之後,為了減少性慾甚至牛奶和蔬菜也禁絕了,只是吃水果與於果。最終甘地的節慾成功是在36歲。甘地說:克服情慾一點也不比用武力征服世界來得容易。讓我奇怪的.是,這樣一個嚴格的人,在對待別人時的寬容和諒解也遠遠超出了我的想像,這一點來自於他的善良和博愛。他的高尚人格不僅建立在智慧之上,也建立在意志的壯觀城堡上。

  甘地的一切行為幾乎都可以在自傳中找到明確的答案。這是我喜歡這本質樸老書的一個原因。在這本書中我尋找到一個澄明節制的世界。與其說甘地的人生是政治實踐的,如說是生命實踐的。甘地 自己給這本書的另外一個名字是:真理的實踐。

  在今天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做到潔身自好已經不容易了,節慾在今天提起來就像一個黑色幽默。慾望的無限膨脹與生命的內斂純潔漸漸在我這裡有些區別:有信仰的人是幸福和值得尊敬的。

  《甘地自傳》讀後感3

  莫漢達斯.甘地(1869—1948)是現代印度獨立運動的領袖,印度獨立前國民大會黨的領袖,印度共和國的開國元勳。

  甘地的歷史功績,是他始終站在印度民族主義的立場,用他的實際行動和大量宣傳性著作,動員、組織、集合一切可以團結的反英力量,打擊和擺脫了英國長期的殖民統治,贏得了國家的獨立,恢復了印度作為文明古國的尊嚴與榮譽。甘地也由此被尊為“聖雄”,被認為是現 代印度史上為了民族的獨立而鬥爭的偉大民族英雄。

  在《甘地自傳》中,作者生動地再現出他一生追求真理的過程。

  莫漢達斯.甘地,出生於一個土邦的貴族家庭。1891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取得了律師資格。在英布戰爭中,他組織救護隊為英軍服務。1915年離南非回國。

  甘地在長期的鬥爭中,曾三次被捕坐牢,十五次絕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印度民族解放運動更加彭勃地開展起來。英國政府變換統治手法,通過了印度與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也為雙方所接受。甘地一貫主張印度教教徒與穆斯林團結合作,反對“印巴分治”。

  1948年1月13日,他以79歲高齡開始絕食,呼籲各教派合作,直到各派表示願意合作之時才進食。1月30日,甘地在一次晚禱會上被印度教極右派分子槍擊重傷,半小時後去世。

  甘地的一生,是為印度民族解放獨立的事業而奮鬥的一生,他的思想也一直影響著印度人民。

【《甘地自傳》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