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作業設計》讀後感

《作業設計》讀後感

《作業設計》讀後感(精選3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作業設計》讀後感(精選3篇),歡迎大家分享。

  《作業設計》讀後感1

  這幾天看了《作業設計:基於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這本書,書中的許多觀點都讓我深受啟發。但是讓我感觸最深的觀點是作業的“主動投入”比作業的“完成”和“正確”更重要。

  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鞏固和延伸,是提高成績的保證。從心理學角度看,作業是教師指派給學生,要求學生在上課以外的時間完成的任務。自我調節領域的研究專家齊默曼明確指出,成功的家庭作業完成需要自我調節學習,在成功完成家庭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透過自我調節設定作業目標、選擇恰當的學習策略、保持動機、監控過程並對作業結果進行反思。

  在科爾諾的意志理論中,家庭作業是學生的工作,它使學生學會如何忍受枯燥,鍛鍊其意志力,促進其責任感與紀律意識的形成。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獨立管理自己的作業,包括進行時間規劃、作業的環境管理、集中注意力、保持或提高做功課意圖的強度、面對困難的作業任務保有恆心、抑制外界干擾因素、對做功課時伴隨的不良情緒進行調節等。

  美國資深作業研究者庫柏認為,對於兒童而言,家庭作業可以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性格品質。在完成家庭作業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形成自律、遵循作業規範、敢於面對並克服困難、學會堅持、低於誘惑、強化對學習的責任感等積極心理品質。

  有效的作業應該是孩子們主動投入的作業,他們主動投入時間和精力;主動克服困難、排除干擾;主動挑戰自己、鍛鍊自己。在這樣一種積極的狀態下完成的作業,才是我們所期望的理想的作業行為。

  《作業設計》讀後感2

  在這個學期中,平時閒著無聊時,會順手翻開學校為我們準備的每個學期一本閱讀書籍,這個學期的書本《作業設計:基於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在臨近期末時我已經閱讀了一次。作業的設計和平時我們的教學生活息息相關,閱讀完這本書,感覺還是有一定的收穫的。

  我們每天都會給學生布置作業,理想的作業行為除了“完成”和“正確”外,更重要的到底是什麼?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學生作業質量不高,嚴重影響著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作業設計:基於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從作業現狀調查入手,基於一週作業掃描的喜好度分析,分析學生作業心理機制,提出作業設計原則,並分別從常規作業、分層作業、單元作業、長週期作業等方面對作業設計進行具體指導。

  《作業設計:基於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這本書中的許多觀點都讓我深受啟發。但是感觸最深的是第二章學生的作業心理機制中的第四小節——基於心理機制的七個作業設計原則。

  反思我自己教學(現在任教三年級兩個班級的數學)過程中,一、對於作業的佈置,最主要的目的為了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讓學生在熟練的操作過程中加強記憶,提高技能,平時我的這些作業認知要求往往都不高,學生只需要簡單地回憶課堂中所學知識,對一些有較強學習能力的學生來說,可能在教師講解之前就已經會了,更不用說經過40分鐘的學習,如果在課後還要去做大量的練習,學生會認為這樣的作業非常容易,他只是在進行重複操練。這也正是,我最近一直在反思的問題,為什麼學生眼中的數學就應該是一看就能得出答案的,如果一遍題讀好了之後,沒有得出自己的解決方法,就不願意再多去專研,去思考,讀了這個章節,我隱約感覺,孩子的這個習慣和我們平時的作業佈置有很大的關係,就像書中建議的,我們應該減少低水平的重複作業,增強作業的可理解性。二、複習階段練習中,學生對於現實生活中長度、面積的大小感知很薄弱,練習中的錯題,我已經集體校對評講,但是數字換一換,學生還是錯誤率比較高,一直很難理解學生的這種狀態,再次開啟這本書,試圖想尋找點可以解釋的結果,功夫不負有心人,當我看到了第53頁中第三小點:要以儘可能少的作業量促進可能多的認知投入。是的,這塊的屢做屢錯,意味著孩子們的認知投入不夠,回想反思著,對於孩子每週的課外作業,我很少佈置,試想,在面積長度這個認識的過程中,每週有兩到三個作業讓孩子們實地的去測量,去感知,透過親身體驗,回來一起交流等形式,不僅孩子們的興趣專注力會投入,對知識的掌握就不會那麼困難了,讓學生願意去完成這樣有挑戰性的作業。對於孩子們的思考習慣是不是也會有進步?接下去的教學中,我想努力試試結合自己本班級的實際情況,採用書本給我們的建議,從作業方面下手,基於孩子的心理機制角度去佈置,是不是會有意外的收穫,還是有點小期待的。

  《作業設計》讀後感3

  凡父母交給我們的孩子,有些可能毫不起眼,有些看似渾渾噩噩,但他們可能都是閃閃發光的珍寶。當教育改革的浪潮被一波又一波地衝擊我們的小學,我們開始在這些浪潮中反思自己是否可以看到每個孩子的價值並接納他們。作為一線英語教師,我們需要用實際行動去踐行這一切。而我們最需要走出去的一步就是切實減少學生的作業量,保證學生學業品質的提升,並盡力讓每個孩子體會到完成作業的成就感。然而目前,學生作業的作業存在著突出的問題,嚴重影響著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從學生的立場看到的作業是這樣的:超量的作業,孩子苦不堪言;無趣的作業,學生沒有興趣;強加的作業,學生討厭。本應該是課堂教學的'鞏固和提高成績的保證的作業,讓學生產生了厭惡之情。作為教師的我們也是苦惱不已。在這樣的一種大情景下,《作業設計---基於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一書“走近”了我。我開始翻開它,瞭解它,研讀它,併為能從中學習經驗而感到幸運。本書從作業現狀調查入手,分析學生作業心理機制,提出作業設計原則,並分別從常規作業、分層作業、單元作業、長週期作業等方面對作業設計進行具體指導。書中案例豐富,對於提高教師作業設計能力、改進中小學作業質量有著普遍指導意義。

  一、巧設計,注重作業內容多樣化有的數學老師以“主題整合,表現本位”為特徵的作業設計,注重作業設計的探究性和整合性;還有語文老師注重作業設計的趣味性,進行趣味性作文設計,關注了學生的生活和需要。作為英語老師,我們現在已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希望可以我眺望更遠處。在鞏固拓展類作業的設計上,我可以幫助學生有更真切的體悟,更能考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像實踐類的作業佈置,說成自己做主,在生活中尋找力量。換一種形式,換一種說法,就可能給學生不同的感覺,所以我們在佈置作業的時候,也要用點心。如以下案例中,作業1,2為鞏固性作業,很好地鞏固了本課時所學習的關於食物類的單詞和重要句型。作業3為實踐類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喜好和水平風格去拓展自己知識,並且富有樂趣。

  二、巧拓展,注重作業佈置有效性,作業佈置要注重有效性,要針對教學目標和課堂教學的具體情況,有的放矢,不僅讓作業發揮課堂教學的延伸補充作用,還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的慾望。在學生掌握了部分詞彙和句型後,佈置一些開放性作業,讓學生自己嘗試編寫英語小詩,小故事;仿寫課文等。學生們在編寫過程中,可以避免課堂上時間、學生人數等條件的限制,充分發揮自由想象的空間,最大程度地展現個人獨特的思維和個性。二、巧置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在作業上,也不例外。學生在寫作業的過程中,沉浸在一種樂趣當中時,會產生更多的思考,迸發出更多智慧的火花。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我們要變“機械”為“靈活”,變“死記”為“活學”。比如最枯燥的語法的題,只要改變一下形式,引入一些競賽,增添一點激勵,學生就能變苦學為樂學。在每課教完之後,佈置競賽性的作業,讓學生在競賽的中愛上作業,愛上學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每個學生的作業王國中,都能有無比燦爛的智慧滲透。

【《作業設計》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