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張曉風《我在》讀後感

張曉風《我在》讀後感

張曉風《我在》讀後感(通用8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張曉風《我在》讀後感(通用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張曉風《我在》讀後感 篇1

  張曉風這個名字從來就沒有聽過,於是忍不住的想去看看他寫的文章,沒有想到,會給我這麼大的感觸,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這《我在》了。

  這是一篇散文,講述了作者的一些想法。“我在。”本來就是一個簡單但蘊含了深層含義的話語,可以讀到的有萬萬千千,而作者表達的就是“我在”那堅定的靈魂。有一些事、一些人、一些物,被作者透過簡潔有力的語言直達我們內心。比如點名,一個小小的、我幾乎每天都在做的事就可以有震撼人心的哲理。僅僅是回答一句“我在”也能為內心增添一陣狂風暴雨。不得不感嘆著作者的思緒了。而在群山環繞間,山水交錯處,如果你有滿腔的熱情想傾訴,那何不大喊一聲“我在”呢?“‘我在’和‘某某到此一遊’不同,後者張狂,而說‘我在’的仍是個清晨去上學的孩子,高高興興的回答長者的問題。”

  作者想說的就是這樣一種感情吧,清清脆脆的聲音就如明明朗朗的心,為我在這裡開心,如果要問為什麼開心的話,也許作者也答不出來吧。還有哪怕是犯了什麼滔天的大錯,在人們尋找你時,還是要說聲“我在”。如當上帝尋找墮落的亞當時,作者仍會堅定的站出來。“上帝啊,俯察我,我在這裡。”更是透露出無比的真誠。“我在”,如果在對手面前說出這句話,想必也是無比自信而堅強的。我在就是表示我,就在這裡,不論你看得到或看不到,我就在這裡。和這裡的人、情感在一起,我也許很渺小、也許很強大、也許很重要、也許我只是萬千沙粒中的最小的一粒,但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在,就在這裡。

  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我在。你,也在。

  張曉風《我在》讀後感 篇2

  最近我讀了資深教授張曉風的散文集,讓我受益匪淺。如果說,傳統文化如黃河之水奔瀉入懷,那也因曉風之文筆攪入魂靈,如酒麴入甕,才使這水甘冽芳醇,成了文化傳統。作家能寫出如此蕩氣迴腸的文章,我想應該是源於她對生活積極樂觀的態度和對大自然的熱愛吧。

  散文中文字語句簡潔渾成、嚴整新穎,卻又不失話本戲文的活潑,如文中寫道“而茫茫大荒,漠漠今古,眾生平凡的面目裡,誰是我,我有復是誰呢?我們卻是在乎的。”這段語言簡練精髓,深切地表述了在人生的道路中,需要有一個堅定的理想,同時也諷刺了那些得過且過、浪費光陰的人們。

  散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作者那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其中我感觸最深的一段是“我起來,走下臺階,獨自微笑著、歡喜著。天地間只有一團喜悅、一腔溫柔、一片勃勃然的生氣,我走向田畦,就以為自己是一株恬然的菜花;我舉袂迎風,就覺得自己是一縷婉轉的氣流;我抬頭望天,卻又把自己誤認為明燦的陽光。”美麗的詞藻讓我從中瞭解到作者是抱著怎樣美好的心情去迎接每一天,雖不久之前,剛剛落了許久的雨,但她沒有傷感,而是迎著新鮮空氣,撿起一筆一筆失落的財富去。我由衷地敬佩她這種境界,並從中感悟到些許人生哲理。

  張曉風散文給我的印象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美”。散文無論字詞還是語句,都滲透出一種美感,這種美是不屑於為文造情的矯揉造作,而是捨我其誰的劍拔弩張,字裡行間都以骨氣奇高為裡,沖淡寧靜、自然率真為表。

  透過閱讀這部散文集使我在成長的人生中有了一個新的理念,那就是看清世間庸俗,懷揣夢想、腳踏實地、有價值地活著。

  張曉風《我在》讀後感 篇3

  張曉風在散文《敬畏生命》中,僅僅捕捉住人生一瞬間看到的景緻,寥寥數筆就將生命最為動人的魅力展露無遺。植物憑藉風傳遞種子而得以延續生命、繁殖生命本是一件再自然、普通不過的事了,但作者卻從那接連不斷飄送的“白色的纖維”中深深洞覺出這些小生命的'百折不撓、頑強不屈的韌性和強旺的活力:它們不遺餘力地尋求生存的機會和空間,它們對生命的珍視、熱愛,震撼著作者當時閒適優雅的心緒,它們的生命形式和生命內涵令作者敬佩不已,也使她感悟到生命的可敬。

  行文中,作者以平等或者說尊敬的情感讚美著那些看似弱小的自然界的生命,在感嘆和讚頌之餘,她又聯想到人類自身,“我幾乎是第一次遇見生命──雖然是植物的”。作者巧妙地借自然界的生物婉轉地表達了她的思緒,其心靈的波動所產生的強大的感染力引領著我們一同進入她的情感和思維空間,共同品味、思悟生命的偉大和內涵。

  張曉風《我在》讀後感 篇4

  散文集,是由一篇篇短小精悍、富有深刻哲理和道理的小故事彙編而成的一本課外閱讀書籍。雖然散文是由普通文字組成的,但透過這些普通文字,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中的一些感悟,給讀者以有益的人生啟示。

  《張曉風散文集》是我讀過的第一本散文集,這部散文集精選了作者張曉風近九十篇散文,我讀後感到,每一篇散文的文風都很樸實,故事情節也不過是平常的一些瑣事,但卻很生動精彩,能讓讀者產生共鳴,從而進一步瞭解散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讓人流連忘返,久久不肯放下。

  《包子》和《一山曇華》是《張曉風散文集》中我認為含義較深的文章,主要描寫的是在當今社會上仍然存在一些不好的現象。《包子》一文透過兒子對母親的不尊敬、不孝敬,刻畫出兒子任由母親自身自滅的一種態度。文中兒子西裝筆挺,騎著威風的摩托車;而老母親卻住在黑如蟻穴的房子中,手捧著一把小炭籃與之相依為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母親是生我養我的人,我們的成長進步,都傾注著母親的關心和關愛,當我們長大成人,我們的母親就老了,就走不動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承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因為我們不能忘記母愛的偉大,不管我們身在何處都要盡一份兒女對母親的孝心,盡一切努力關心和照顧好母親,讓母親過好幸福的晚年生活。

  《一山曇華》講述了作者因與丈夫一同去夏威夷遊玩,錯過了觀賞滿山遍野、香氣撲鼻的曇花,只看見凋謝的花朵;於是幻想出了一山曇花爭相開放的景色。透過這篇散文,我的理解是,有些東西我們在得到的同時也會失去另一些東西。作者沒有因為錯過了觀賞曇花是最佳時間而灰心喪氣,而是從心裡幻想出一幅美景,從而也得到了心靈的滿足。上帝把你的一扇窗子關閉了,一定會為你開啟一扇門。王羲之的蘭亭序集我沒買到,但買到了《張曉風散文集》,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淡忘了眼睛目睹的美景,卻記住了遲來的景色,這才是擁有。

  今天,我僅僅是摘選了兩篇篇幅較短的散文,其實,《張曉風散文集》中還有許多故事可以講述,還有很多哲理需要感悟,還有太多精彩等待發現……

  張曉風《我在》讀後感 篇5

  作為一個散文家,張曉風的作品算不上最好,但她的作品卻又有著與眾不一樣的味道。這是我讀後的感覺。

  彷彿在每一篇散文裡,她都有傾注自我的感情,激動、喜悅、惆悵、悲傷……她在整本書中的主角,讓我覺得,不是作者,而是編劇,導演出一幕幕生活的悲喜劇。

  “當你吐納朝霞夕露之際,我在你曾仰視的霓虹中舒昂,我在你曾倚以沉思的樹幹內緩緩引升……”

  沒有人能夠阻擋生活的涓涓細流,即使它微不足道,小到你用一根小指就可攔住它流動的軌道,但你依舊能夠發現,幾秒鐘後,它就恢復了它原先的方向,原因是,它越過了你的手。

  在她的作品中,我最喜愛《許士林的獨白》。

  還記得那開頭第一句:獻給那些暌違母顏比十八年更長久的天涯之人。明明是一句諷刺的話,批判了那些讓母親悲痛,等待的不孝之子,卻包含淚似的,顫顫地為下文感動。

  “在秋後零落斷雁的哀鳴裡”,一襲紅袍的赤子,南屏晚鐘、三潭映月、麴院風荷,當他納頭而拜,來將十八年的愧疚無奈化作驚天動地的一叩首!人間永遠有秦火燒不盡的詩書,法缽罩不住的柔情,百般挫折過後,踏著千百年來的思念,仍然告訴世人,茫茫的天際,夕陽的紅暈,奔湧的淚水,“你”只死心塌地的眷著傘下那一剎那的溫情。

  一把紫竹為柄的油紙傘下,“你”毅然放下,千年修持是一張沒有記憶的空白紙頁,萬里的風雨雷雹何嘗在“你”意中,變成神仙只是“你”厭倦了人間修煉後的夢寐,而傘下人與人的聚首,卻成了“你”永恆的回憶,輕吟在斷橋上,讓“你”駐足回首的不是西湖美景,是一個人,讓“你”愛上這個纏綿人世的人……

  在雷峰塔夕照的一線酡紅間,是你的眷戀?還是思念?反正不會是悔恨。冷泉一徑冷著,人間的辛酸已飽嘗……

  即使是想象,十分卻有八分的真摯,何來的不感人?讓人不由感嘆,辛酸後的痛楚。

  張曉風《我在》讀後感 篇6

  我喜歡張曉風,喜歡她的散文——把我帶進一個美麗的世界。

  “我喜歡冬天的陽光,在迷茫的晨霧中展開。我喜歡那份寧靜淡遠,我喜歡那沒有喧譁的光和熱,而當中午,滿操場散坐著曬太陽的人,那種原始而純樸的意象總深深地感動著我的心。”《我喜歡》,讀這樣的文字的確是一種享受,感受著文章那頭的筆尖之舞動,細膩的描述著聲之靈韻。“我喜歡夏日的永晝,我喜歡在多風的黃昏獨坐在傍山的陽臺上。小山谷裡的稻浪推湧,完美的稻香翻騰著。慢慢地,絢麗的雲霞被浣淨了,柔和的晚星遂一一就位。”在這意境裡,我的心彷彿也溶化在其中了。此刻,色彩的聲音也是甜美的、清香的。

  張曉風的大多數散文是先要講一個故事,有時甚至是幾個,都是那麼生動趣味——先是引人發笑,後又讓人深思。就像那小孩兒向作者比電動玩具時她的話,“我告訴你,我根本沒有電動玩具!一個也沒有,大的也沒有,小的也沒有——你不用跟我比,我根本就沒有電動玩具,告訴你,我一點也不喜歡電動玩具!”引人入勝的故事總會牽動我的心,以電動玩具來計量生命也太荒謬了吧!自然而然,在《生命,以什麼單位計量》最終她告訴我“我是我,不以公斤,不以公分,不以智商,不以學位,不以暢銷的“冊數”。我,不納入計量單位。”一句“我是我”點明瞭主題。張曉風的散文總是娓娓道來,深意令人不可捉摸,最終才隱約而神秘的把道理敘述出來。

  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高處何所有》——部落酋長的候選人面臨著攀上山頂的難題,一個只走到山麓,那裡繁花夾道,流水淙淙,鳥鳴嚶嚶;另一個人爬到了山腰,看到高大肅穆的松樹林和禿鷹盤旋,可惜卻不是山頂;僅有最終一個人堅持到了山頂,“高處一無所有,你所能看到的,僅有你自我,僅有“個人”被放在天地間的渺小感,僅有想起千古英雄的悲激心境。”留給我的,是無盡的思考與遐想,無盡地續寫著這個故事。

  輕輕合上《張曉風散文集》,慢慢閉上雙眼,回想著一篇篇優美的散文,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用心靈感受著。喜歡,我喜歡張曉風和她的散文……

  張曉風《我在》讀後感 篇7

  有大浪,但船沒有沉,何妨視作無浪;人生有陷阱,但人未失足,何妨視作坦途。——題記

  週末,我在家讀了張曉風的散文集。忽然讀到一篇,名叫《種。種可愛》,其中提到一個趣味的故事:兒子有一段時間對毒蛇很感興趣,作者便帶著他到華西街的毒蛇店一家一家地參觀。作者在參觀時,指著一條又大又粗的蛇問營業員:“這條毒不毒?”營業員淡淡地答道:“不被咬到就不毒!”

  忽然間,心裡湧起一陣感動。是啊,人生的路上總有危險,但如果暫時沒有受傷,何妨視作沒有危險。有時,我們與其獨自在那裡杞人憂天,不如做好防禦的準備,避開危險,那麼,你便能夠視作沒有危險。

  有時,你不要只顧著看你前方的那條毒蛇有多麼可怕,以及自我會不會受到傷害;你盡能夠做好防身的準備,保證自我不會受到傷害。那麼,這條蛇本來對你有很大的危險,如果你做好準備,那麼,即可視作沒有危險。而另外一種可能,如果你只沉浸在自我的憂慮、幻覺中,不顧自我此刻的安全,不做好任何防禦準備,受傷的只能是你自我。在有危險和沒有危險這兩者中間,你想選哪一種呢?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會選擇第二種。那麼,我們就不應當杞人憂天,幻想自我將會受到什麼傷害;而應提前做好準備,將大危險化作小危險,將小危險化作無危險。

  “不被咬到就不毒”,這樂觀的人生態度值得我們去借鑑和學習。所謂“苦中作樂”大致多半是這般道理。這大概就是有的人戰戰兢兢,恐懼擔心中度過一生,而有的人樂觀進取,泰然坦然逍遙一世的區別罷。誰敢說一輩子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毒蛇”?誰敢說一輩子無憂無慮,無驚無險?若只是遠遠盯著那條若有若無的“毒蛇”惶惶不可終日,於是,近處的好風景我們無心思去賞,身邊的好生活我們無心思去享,是動也怕“蛇”,靜也怕“蛇”,真是可笑至極!學會坦然樂觀,或許,我們就不會被自我在腦中假設的危險嚇到,只需提前做好準備,無危險則罷,有則將其化之,則危險也儘可不成為危險了。

  一文讀完,營業員的樂觀卻令我久久驚歎。

  每當我遇到煩心或擔憂的事情時,我常常會想起那位營業員,那家與眾不一樣的蛇店……

  於是,心也坦然、泰然了。

  張曉風《我在》讀後感 篇8

  讀了一個月的《張曉風散文》我發現她的文章很有韻味,可以讓人思考許久。她寫的散文還讓人讀了後會感到十分的溫柔,讓人明白的事很多,它不會有驚心動魄的描述,卻在娓娓到來中讓人感到溫暖,還在溫暖中有一種韻味。

  有一篇作文《高山何所有》也是張曉文寫的散文,這篇文章她沒有用太多的語言來表示這一片孩子們可憐,而是用了一個感人的故事來表示出對山區孩子們的同情心。

  這個故事沒有什麼離奇的故事,而寫的故事有一種勾人魂的魅力。這是一個真實而又悲劇的故事,她寫了幾個山區的孩子長大了做了很多的努力,也做了很多的好事,可是他們還是被人瞧不起,人家都討厭他們這些‘鄉巴佬’。後來他們到了他們發過誓的高山上面,他們本想把錢賺夠了來報答他們的家園,可他們做了那麼多的努力,工作還是沒有找到,他們到了大山上感覺自己是多麼的渺小和無助呀!可他們又有什麼辦法呢?這個故事不像大多數的故事一樣有一個圓滿而又美好的結局。

  啊!為什麼山區的孩子就不能有好的環境嗎?每一個讀過這篇文章的人都會這麼想,而這篇文章的‘嚼勁’也十分的足,總讓人對這個文章愛不釋手,這就是張曉風寫的文章的特點,總是可以讓作者回味無窮。

  張曉風這個作家寫的作品中還絕對隱藏了一個對人生的哲理。可是總是藏的很深,找出來不容易,耐人尋味,這也是她的作品的一個特點。

  張曉風的散文就像勾人魂魄的人一樣勾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去不斷思考,去發掘!

【張曉風《我在》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