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藝術> 《藝術課程的實現》讀後感

《藝術課程的實現》讀後感

《藝術課程的實現》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藝術課程的實現》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注:李力加,教育部國家《藝術課程標準》研製組核心成員、美術子課題負責人,教育部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藝術》小學常務副主編、全國十大兒童美術教育家,現任紹興文理學美術學院教授 紹興文理學院藝術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作為美術教師,不得不思考,美術課堂教學對學生未來成長到底起到多大作用,是不是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很多人甚至包括我們藝術教師都不敢肯定的說,我們藝術課真正促進了學生藝術能力的發展。儘管我們藝術老師念念不忘技能教學,但畢業後的學生有幾人還記得音樂、美術課上學的技能東西,就是問到我們的藝術課堂教學“對日後從事美術專業發展的,或者說屬於美術專業方向的工作者來說,用處大不大呢?” 這個問題時,答案也是“根本就沒有什麼用”。

  作為美術教師,美術教育的“飄”這個問題,其實是我們現美術、音樂教學中長期存在的共性問題。大家都知道藝術教育對人的發展有作用,“但問題是,到底對什麼人起作用?起到多大作用呢?”,這個問題李老師問的好,問到本質上了,音樂課同樣也如此。透過這樣的教育過程與反覆的迴圈刺激,才能使一個學生真正得到發展。最終達到了使普通人的本質力量基本形成,那就是具備了“發現的眼睛”。實現了馬克思的哲學觀念“具有欣賞形式感的眼睛”,這才是人的本質力量。而且,馬克思特別強調,只有自己具備了用自己的雙腳走路的這樣一種本質力量的時候,才是真正地具備了人的發展的本質力量。否則,就沒有達到這樣的目標,而只是在說空話。李老師主編的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的啟發,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李文章提出“教材內容上出現一些問題也屬於正常現象”,將美術教科書中出現的問題推到“我國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啟動時間還比較短”上。的確,我國的美術教學改革起步比較短,但教科書中出現如此多的低階錯誤原因恐怕不是特定時期中的原因,教科書中很多常識性的硬傷,更不是我們“美術教學改革起步的時間比較短”所可以原諒的,其暴露出的問題是我們美術教科書的編委極不負責的態度和值得懷疑的專業水準。作為《藝術課程標準》研製組的核心成員的李先生花費大量的篇幅闡述“正確認識出現的問題”,力圖為編委找到推卸責任的藉口,只是對“無錫哪有瘦西湖,以及畫家凡高的年齡問題等”認為是“比較明顯的差錯”。教科書存在的問題暴露後,作為編委對待問題教科書的態度—— “屬於正常現象”,這無非更加深了美術教師、學生對不負責任的編輯、學者們素質的認識!

  其次,李先生提出當發現教材中內容方面的問題時“美術教師應具備的素養和能力”,要重新組織與建構教學“不把教材當‘聖經’”,並認為“這是一個基本合格的高中美術教師應具備的'素養和能力”。彷彿美術教科書出現的問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美術教師合不合格,有沒有能力處理這一情況,將教科書編輯應負的責任推到美術教師身上。作為《藝術課程標準》美術子課題的負責人,我想李先生是知道美術教科書在當前美術教學改革中的重要性以及美術課堂教學的現狀。筆者從事高中美術教學近20多年,深切地感受到新時期美術教育的巨大變化,更感受到美術教學改革給工作在美術教育一線的美術教師帶來的壓力,既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又要不斷更新原有的教學觀念。經過近幾年頻繁的教學探討交流,多數美術教師的教學理念都有較大的提高,要努力探索發揮美術教育中的素質教育功能。

  美術教師的素質在近年雖有質的飛躍,但其成長剛剛起步,在有“本”可依階段的美術教學尚在探索階段,在美術教科書的權威性值得懷疑時,要求教師在問題教科書的基礎上“重新組織與建構教學”, 這既是脫離實際環境的理論家、編委們的一種理論探討與美好設想,更是推卻自身責任的表現。李力加老師所提出的要求美術教師“重新組織與建構教學”,這在極個別優秀美術教師中、教學配套設施較全地區或許可以實施,但在全國實施以彌補教科書的不足,無非是自欺欺人。試問李老師,我們的編委、學者們的素養和能力姑且如此,要求美術教師能夠“重新組織與建構教學”是否為時太早?在實際的教學中,由於教學設施、教學環境等基本教學條件決定在目前的美術教學中美術教科書仍是主要的教學依靠,教科書仍舊是美術教師實施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對於現行的連常識性知識都多處出錯的美術教科書,顯然是不能作為教學之“本”。 面對這樣一本教科書,教師已不把教科書作“本”了,還呼籲“不把教材當‘聖經’”有何意義。

  第三,“將錯就錯”學會用教材。

  對這樣一本錯誤百出的教科書,李先生別具匠心地為它設計一套應用方案——將錯就錯。“在美術教學中,如果發現自己所使用的教材在編寫上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時,美術教師可以按照教育現象學研究的方法,在備課前就對問題有了基本的認識,提前設計好一個教學情境,課堂教學活動中向學生提出這些問題,並引導學生以分組或個人的方式,展開討論”,這樣的好處是“化問題為教學研究和新的學習方法”,還可以“推進普通高中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點”、“引導高中學生自主地進行教材的編寫與組織”、“而組織本次美術課堂教學活動的實踐性記錄和反思性文字,又可以成為這個美術教師美術教學研究的案例”,從中獲得“一舉多得的收益”。這樣一本將揚州的瘦西湖劃撥到無錫的教科書,在李先生的筆下倒成為一本為美術教師留下自主創作空間、受益無窮的好教材。試問李老師,當你在餐館用餐,吃到一碗摻有泥沙的米飯時,餐館向你解釋泥沙有利於促進你的腸胃消化、有利於調節內分泌,你有何感想!

  問題教科書的出現,更多地暴露出美術教育在當下階段所存在的問題,這其中有教材編寫者的學術水準與責任心,教材審查環節的淡化、出版社責任編輯及校對的草率等。這些問題在我們認識到後,逐漸強化各個環節,都是可以避免的。問題的出現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待問題的態度。

  作為教育部《藝術課程標準》研製組核心成員、美術子課題負責人李力加老師對問題教科書的出現歸結為“屬於正常現象”,美術教師能否處理好問題教科書下的美術教學“涉及到基本合格的美術教師應具備的素養和能力”,將錯就錯運用問題教科書“一舉多得”。實是讓熱衷美術教育事業的教育工作者傷心。我們反覆強調美術教師加強自身的素養與能力,有誰來評定教科書的編寫者素養與能力,又有誰來評定這些所謂教育專家的素養與能力!

【《藝術課程的實現》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