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刻意練習》讀後感

《刻意練習》讀後感

《刻意練習》讀後感(精選6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刻意練習》讀後感(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刻意練習》讀後感1

  大家好,我是李迎霞,很高興今天又搶了一次機會和大家分享、交流、學習。我針對最近的學習情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讀了一本書叫《刻意練習》。這本書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經過研究,作者發現:傑出並非一種天賦,而是一種人人都可以學習的技巧,成為傑出人物的關鍵,在於刻意練習。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專注於研究體育、音樂、國際象棋、醫學、軍事等不同領域中的傑出人物是如何獲得傑出表現,以及“刻意練習”法則在其中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有一個暢銷書《一萬小時理論》,作者就是直接把他的研究成果“概念化”和“流行化”,但是真正想達到卓越和傑出人物,並不是簡簡單單的一萬小時,而是要有目的的練習:

  1、具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

  2、具有專注的練習狀態;

  3、練習包含反饋;

  4、需要走出舒適區。

  1、具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

  很多人的疑惑就是在於,我在這件事裡也付出了長時間,很多的努力,為什麼看那個人好像花費的時間並不多,精力也不大,為什麼他的成績就要比我的好?這本書就針對這樣的一些問題進行了一些研究。

  作者為了辨別出優秀的表演者與傑出的表演者之間的區別,在柏林藝術大學的小提琴學生中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優秀、優異和傑出三組學生中,有一個最重要的差別。《易經》裡講:易則易知,簡則易從。你每天只是重複讀一小段內容,可能就會對其中一小段內容有點兒印象。但是咱們七天重複學習的這個過程,就是不斷強化一個小的關注點的過程當中,慢慢累積,擴大這個關注點。

  2、具有專注的練習狀態

  他們專心致志地進行獨奏練習所花的時間總和。優秀組平均練了3420個小時,優異組5301個小時,傑出組7401個小時。這個大學生練習的每時每刻都盡力保持專注,集中精力聽著作者報出的數字,記憶、複述,每秒鐘一個數字,沒有任何走神的空間。實際上每一個人情況都不一樣,但是對大部分人來說,這種專注的能力都需要訓練,當你開始執行計劃的開始,你就需要突破了。

  可見,要變成傑出的小提琴家,必須專注地練習,沒有什麼捷徑,沒有人不需要或少量練習,就能達到專家水平。即使在最有天賦的音樂家中,明顯也是花了最多時間磨鍊技藝的人,比練習時間短的人成就更加突出。芭蕾舞演員、傑出棋手同樣如此,幾乎沒有人能夠不透過10年的刻苦研究,就能達到大師級的水平。

  透過我們自己讀經典,透過孩子讀經典,我們實際上可以觀察,很多人很難達到十分鐘,或者半個小時讀經典過程中高度集中。所以咱們經典學習,把每一個經典的內容分成一個小段,包括前些天大易講座有位老師也分析了三體工作法。三體工作法我印象當中,好像是15分鐘休息5分鐘還是25分鐘休息5分鐘,它是這樣的一個狀態。所以當我們制定這個計劃時,從我們專注程度上來看,就可以檢測我們的目標是不是可執行,是不是能夠執行。如果我們十分鐘達不到,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從五分鐘開始,或者從一分鐘開始。

  《刻意練習》讀後感2

  喧囂熱鬧的雙十一週末,陽光格外的明媚。這是閉關修煉以來的第二個雙十一,心境竟然莫名的平和了許多。靜下心來,細細品讀了一本書------《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

  這本刻意練習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鳴。書裡所提到的方法是那麼的熟悉,曾經苦學的情景總是久久縈繞於腦海。對於在任何行業或領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個人,刻意練習是黃金法則,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強大的學習方法。具體如何刻意練習,書中寫的很詳細了,這裡大概列舉幾個。比如刻意練習的任務難度要適中,要能收到反饋,有足夠的次數重複練習,學習者能糾正自己的錯誤,有啟用長時記憶的能力。在刻意練習時,要走出舒適區,建立良好的心理表徵,專注和投入。另外,一定要確保每天都有足夠的睡眠,以便能最大限度地集中精力練習。專注、反饋、糾正,嗯!就這麼刻意練習!

  記得曾有人問學習的竅門是啥,以前總是不知道該如何回答,現在可以說就是刻意練習。不要輕易地將別人的成功歸結為天賦而自慚形穢,智力正常的人經過刻意練習之後都會是天才;也不要為學習過程中別人的閒言碎語所幹擾,其實,努力後的收穫只屬於自己;也不要為多長了幾根白頭髮而煩惱,事實證明,白髮可以變黑、胖子也能變瘦的。總之,按照書中所說的方法刻意練習,能力會節節攀升,成功終會到來!

  傑出人物透過年復一年的刻意練習,在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中一步步改進,終於練就了他們傑出的能力。這裡沒有捷徑可走!相信自己也會成功!

  《刻意練習》讀後感3

  花了近三個星期斷斷續續的看完了《刻意練習》,這戰線拉的有點長。這本書今年貌似挺火的,很多學習達人都有推薦,當然我就是被這樣安利的。簡單記錄一下吧。

  作者根據多年研究國際象棋、音樂、醫學、體育等領域最傑出的人才,總結出了刻意練習這個黃金標準,這使得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大師。人們一般認為,只要反覆的練習做某件事情就能提高表現水平,以及某人在某個領域取得了不可思議的成就,而常人難以望其項背時常被稱之為天才。而作者在書中表達了不同的觀點。

  一旦某個人的表現得到了可接受的水平,並且可以做到自動化,那麼再多練習幾年也不會有什麼進步。只有真正做到刻意練習才能突破提升自己,而通常“天才”也是刻意練習的產物。

  簡單來說,刻意練習是有目的的長期大量重複練習。它包括走出舒適區、明確目標、保持專注、重複練習、及時反饋等核心特點。

  因此練習時需要跳出舒適區,走到學習區,在學習區裡練習,等到把學習區變成舒適區以後,再把外圍的恐慌區變成學習區,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練習過程。而這些特點中最關鍵的一點是明確目標,需要建立有效心理表徵的目標,而這個有效的心理表徵就是事物背後的模型方法論或者說套路,是正確的練習方法。此外,重複練習過程中需要做到專注的投入,同時有教練隨時給予反饋,並予以糾正,這就是從新手到大師的秘訣。

  讀完本書,更加覺得不能盲目練習,否則只能是費時費力,並且讓自己陷入“自證預言”的不良心理狀態中,而不得不最終放棄練習。因此,練習前就需要避開這個坑,找到背後的套路,明確具體的目標,這個目標最好是可分解成一個個可達成的小目標。

  最後有一點是書中舉了作者大量的研究案例來支撐這一結論,這能讓我更好的理解一些概念,比如心理表徵。可這也讓很多人覺得有點冗餘,精簡一點會更好,然而我始終覺得書還是得自己讀,長短以及章節順序也自有作者的刻意安排,讀書更重要的是讀細節,瞭解作者寫作背後的邏輯會更好,而非僅僅追求所謂的乾貨,要是這樣的話看個幾篇書評就好了。

  《刻意練習》讀後感4

  今天我要講的這本書,是美國心理學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寫的。這是一本可以讓你成為天才的書。書的內容是告訴大家如何透過刻意練習,來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及一些練習的方法和事例。

  刻意練習,要遵循3F原則。第一個F是Focus,意思是專注並且有明確目標的練習。有一個NBA球員叫科比,他是團隊裡的主力,他說過一句話:“你從來沒見過凌晨四點的洛杉磯”。他每天四點去打球,每次就練習一個動作,把它一遍又一遍的練習無數次。就是透過這樣的刻苦有效練習,科比才成為了球壇巨星。

  第二個F是Feedback,意思是反饋。它能夠指出你每次練習的不足之處,哪裡需要糾正,哪裡還需要提高。第三個F是FiX it,意思就是糾正。當你得到你的反饋,知道你欠缺的地方,你就需要及時改正,否則你再怎麼努力,也始終有問題存在。

  這本書我感受很深,我回想到彈琴6年,卻從未拿過獎,每次連晉級都進不了,正是因為我缺少了這3F原則。以前我彈琴的時候總是不專心,東看西看,一邊彈琴一邊想其他的事情。老師上課指出的錯誤,我都沒有記在心上,回家以後也沒有按照要求改正,依舊我行我素,導致每節課老師都在重複同一個內容。

  自從我讀完這本書,我開始意識到了自己以前的做法非常愚蠢。我開始有意識地改正自己。首先我變得認真起來,每次彈琴都坐在凳子上半小時不動,專心地彈琴,如果哪裡彈得不好,我就一遍又一遍地單獨練習那裡。上課時候老師糾正的錯誤,我把它們記錄在了紙上,回家以後專門練習需要改正的地方。現在我的琴技突飛猛進,希望我可以在下個星期的比賽上,取得好的成績。

  《刻意練習》讀後感5

  近期,讀了樊登老師講得《刻意練習》一書,這本書給我的感悟好深刻,透過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以下幾點。

  1每個技能都是可以用刻意練習所達到的,我們需要不斷地將這種訓練地意識運用到我們的學習和工作當中,讓我們的工作得到一步步的完善。

  2刻意訓練的步驟:引起興趣——發掘動機——持之以恆地訓練——設定反饋機制——不斷追求進步。

  3關於反饋機制設定,我覺得我們不僅僅可以做可觀的實物做反饋,還可以用寫作的形式進行輸出,特別是寫進步本這個事,我覺得也是很不錯的方式,這會給每天的自己帶來很多的直面的反饋。有些我們在腦袋裡無法理清的思路,透過寫作覆盤的形式便可以得到解答,這是近期我寫作的感悟,也與大家分享!

  4在現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有很多都知識技能的培訓課程在我們眼前晃動,但若我們想在某一領域做到極致,那在做抉擇時一定要思量清楚,瞭解自己本身的時間可調動性也很重要。不要盲目地覺得這個好那個好,先確保自己的核心目標要完成再思量其他的,否則,便很容易陷入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處境。

  5刻意練習要達到的標準:要形成一種自動反射的程度。我覺得最好的就是把它當作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把標準的行為變成一種習慣。

  最後說說我對樊登老師講課的感受:感覺很舒服,它跟得到的講書最不一樣的就是,得到的更多是一種理論性的.陳述,而聽樊登老師講課則感覺像在聽故事一樣,樊老師會加入很多的個人見解和個人親身經歷或聽到的一些故事,這個我是比較喜歡的。唯一不足的是,就沒有整本書思維導圖的圖片,作為讀者的我就怕自己將知識點遺漏,老師大概也是希望我們自己去總結吧!

  《刻意練習》讀後感6

  剛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這個書的作者特別的狂,為什麼呢?他說他的訓練方法是全世界最好,最高效的訓練方法,這個聽起來實在太狂了,他在這形容詞前面加一個全世界,那就是沒有比他再好的了。但是我再往下看,覺得這樣說好像也真有道理。

  他提出的方法叫刻意訓練,他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就是隨便在大學裡面選了一個高三的孩子,對他進行了一個訓練,就是讀幾位數,然後讓他記住,這是一種短期記憶,科學家發現,人們的短期記憶啊,大概就是七位數字左右,這個七位數字似乎是一個不可能跨越的屏障,在阻擋著你短期記憶能力的提高。

  一開始這個人也是這樣的,但是慢慢地,他透過一種刻意訓練的訓練方法,使這個現象得到了改觀,他就是多記住一位數字,就加一位數字,要是背錯了,就減兩位數字,這樣有目的地訓練,使他最後短期記憶的數字量竟然達到了83個。這是一個特別驚人的數字,這就好像你以每秒鐘一個的速度,跟他說3.1415926一直說到圓周率後83位,他直接就可以給你複述出來,這一種聽上去多麼恐怖的天賦,但其實在接受訓練之前他和你完全一樣,也是隻能記住7位數字,在刻意訓練下他就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就可以看出來刻意訓練的作用。

  他舉了一個小例子,就是1903年吧,有一個跳水運動員,他做轉體兩週半這個動作時候就受傷了,當時媒體都認為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現在呢?現在一個10歲的小孩都可以做出來這個動作,一個表現出色的高中生甚至可以做到轉體四周半,這個提高並不是難以想象,要是有一個人告訴當時的專家,一個高中生可以做出來轉體四周半,這專家一定以為他瘋了,這怎麼可能!但是現在還真可能。

  這種提高不是什麼基因,不是什麼科技,雖然有這樣的因素,但是因素很小,真正的關鍵在於刻意訓練的使用,就是刻意訓練一個動作,使機體的各方面對這種動作有了特定的反應,所以會更加適應,更加適應之後就有了好的成績。

  人們原來認為大腦是很難被改變的,就好像這7個數字是一個非常難以逾越的屏障一樣,但是事實不是如此,大腦有很多部分可以透過刻意訓練來改造。因此這就是刻意訓練的真正作用,改造身體的部分,去適應某種功能,從而達到更好的成績,科學證明,這種研究是非常有用的,所以我們也要把這種訓練方法,使用到平常的學習中來。

  就好像以前我聽競賽班的學員們說,他們那些得IMO的學霸,幾乎無法想象,一看到一個題那思路特別清楚,在我們眼中就是神人,他們做題有一個秘密,就是遇到一個到不會的題,看答案了把它看懂,看懂之後呢,再做一遍,這時候一般你能順利做出來,要是不能順利做出來,你肯定是沒看懂,對吧?但是做出來還不是最終目的,一週之後你要再做一遍,一個月之後你還要再做一遍,這樣重複四五遍之後,這個題幾乎是烙印到你腦子裡,幾乎不會再遺忘。

  這種烙印多了,你的大腦就一步步向著那個方向改造,經歷了這種刻意訓練,就是一種刻意改造的過程之後,你的成績就有了極大幅度的提高。這就是刻意訓練的魔力。

【《刻意練習》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