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得體會> 德育心得體會

德育心得體會

德育心得體會

德育心得體會1

  時光飛逝,轉眼一學期又已結束,而在這一學期裡我又一次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了班主任工作的艱辛與瑣碎,特別是德育工作,讓我感觸頗深。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學生的心理結構也隨之發展、變化。高年級學生自尊心的外在表現更加強烈,同時影響著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作為五年級的班主任,我在慶幸高段學生班務方面可以幫我分擔一些的同時,也在承受他們時不時出現的有關心理上以及行為上的問題所帶來的煩惱。

  五年級的孩子正處於似懂非懂的階段,但他們卻又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他們渴望被理解、被重視,而他們卻又覺得老師和家長們卻又不夠理解,不夠重視他們,因此他們就想出各種方式想引起大家的注意,甚至去挑釁老師的威嚴。

  我班有一位男生,很聰明,學習成績也很好,在我接這個班之前一直是這個班級的班長,後來經過新學期的重新投票,他沒被當選班長,而成了一個副班長。我當了這個班級的班主任之後,我發現他並沒有一個前任班長該有的風範,他愛惡作劇,愛欺負女孩子,有時還愛和任課老師頂嘴。終於有一天,他和一位任課老師吵起來了,原因是他認為老師冤枉他沒寫作業,最後事情在我和家長的調節和疏導下,他去向那位老師道歉了。但事情並未結束,接著他接二連三的在其他任課老師的課上搗亂,使任課老師怨聲連連。此時,我奇怪了,納悶了,以前的一個一班之長,難道會是這樣的嗎?我想得找個機會和他談談。

  終於有一天,其他同學都上資訊科技課了,教室裡就只剩他一人,我想這正是一個談話的好機會(因為據我瞭解,他是非常好面子的一個孩子,他認為被老師叫辦公室是非常丟臉的)。於是,我不動聲色的從他身邊坐下,問:“怎麼沒去上資訊科技課?”他警覺的說:“我有點不舒服,所以向老師請假了。”“哦。”我表示知道了。接著我稍微停頓了一下,然後用非常真誠的語氣說道:“小k,其實老師很早就想和你好好談談了,我相信這段時間你心裡肯定非常不好受,你不是一個會故意和老師作對的孩子,否則,以前的老師絕對不會選你當班長,你說,是嗎?”也許是我的一席話打動了他,又或許他真的需要找個人來傾訴傾訴,於是他向我說明了最近為什麼愛和老師作對,為什麼愛欺負同學的原因,原來這一切都是為了填空心中的那份失落,因為一直以來他都是班長,而突然同學們卻不再選他了,他覺得不能接受,所以他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於是,我告訴他要想引起大家的注意很容易,但關鍵是起的作用到底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呢,如果是反面的話,大家只能會離你越來越遠,因此,要想重新樹立你在同學們心中的地位,那就要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你自己的能力。經過這次的談話,小k果然改變了很多。而作為班主任的我,經過了這件事後,也使我明白了許多。

  的確,作為一名班主任,如果你對學生不瞭解,那你該如何開展學生的德育工作,學生又能如何信任你呢?對於心理正在逐漸發展的少年兒童,如果為師者不能多一點理解,多一些關懷、寬容,他們的心理又怎麼能健康地成長。

德育心得體會2

  一、德育是個什麼活兒?

  有人說,德育是細活兒,小活兒,長期的活兒,大家很有同感,因為一語道出了德育工作的艱辛,繁雜瑣碎,不易出成績。我想這也是主任們自謙的詞吧,其實德育是大活兒,而且是難乾的活。說德育大,是因為教育的根本在育,育什麼?育德。德行是做人的根本,所以德育是大活兒。說德育難幹,是因為德育的隱性、廣泛性和遲效性。智育可以用分數來衡量,是顯性的,但德育工作做好了,用什麼衡量,恐怕不好說,一個學生的品德好往往是隱性的,是模糊的,沒法量化。德育又是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的,學生一進門就處處是德育,見人問好,不隨地扔垃圾,樂於助人...... 時時是德育,在家裡家長的言傳身教,在學校老師的榜樣......, 如此廣泛,就不容易把握,你盡心竭力的有意教育會在不知不覺間被那些無意的教育消磨掉。德育是遲效的,立竿見影的事兒有,但少,更多的是在成長過程中一步步顯現出來,甚至在成人後才顯現出來,也就是說,我們忙了半天,自己也許享受不到成果。

  做什麼事最難?與物打交道,物是死的,人是活的,物的發展是有規律的,應該比較好辦。與本人打交道就難多了,俗話說“人心叵測”,人是多樣的,也是多變的,人的心理更是複雜難以預測的。做學生的德育工作就更難了。首先,我們的學生處在於幼稚與半成熟之間,即容易受到傷害,也很容易去傷害別人。其次,做德育工作不僅是與學生相處,而且要讓學生接受你的思想教育,改變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這與一般的與人打交道大不一樣,難度更大。

  現在的家庭多為獨生子女,兩個家長教育一個小孩,就經常報厭孩子不聽話很難管,而我們教師們面對的是幾十個孩子,再加上孩子的家長,這難度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越是困難的工作,就越具有挑戰性。知難而上,這是我們張強九年一貫制學校人的精神。今天,坐在這裡的老師們都是德育工作“衝浪者”,勇於面對德育的海洋。

  二、德育是什麼?

  我認為德育首先是種子,然後才是陽光、空氣和水。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同感,人在童年時的所聽所見所感如刀刻般深刻,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即使用同等力度去刻,大腦對此事的記憶也不如童年時深刻。所以,德育的首要任務是播種,播下善良的種子,播下感恩的種子,播下責任的種子..... 讓孩子知道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應當怎麼做,讓孩子在長大成人後,有自己對人生的理解,對人生價值的理解,即使迫不得已沒有按照原則做也心靈不安,心存畏懼,這是我對德育最樸實的認識。同時,德育也是陽光、空氣和水,創造適合種子成長的環境。比如良好的校風,教師的榜樣的力量,適時的德育活動,耐心地提醒,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德育處幹什麼

  有人說德育處專門負責個別學生的處置問題,比如打架了,比如上課跟老師頂牛了...... 如果德育處管這些, 那麼再配上幾個德育專幹恐怕也幹不過來。德育處應當對自己的工作有一個定位,不能總被個別學生和臨時問題牽著鼻子走,要有計劃,要防患於未然,要做老師的後盾,而不能總是救火,補缺,包辦代替。在這裡我覺得由於歷史的原因,德育工作存在思路提法太籠統與工作隨意過亂過細包辦代替的問題。

  為什麼說思路提法太籠統?比如幾乎所有的校長老師都在提養成良好習慣的問題,但小學低、中、高年級、初中應當培養哪些習慣,透過什麼方式培養,一個習慣的養成大約需要他律提醒多長時間卻很少有人思考與研究,使得培養習慣成了一句空話。

  為什麼說工作隨意過亂過細包辦代替?比如在課堂上一個學生和老師頂牛,本應當由老師自己解決,德育處卻包辦代替老師解決,所謂解決其實就是給老師一個面子,給學生一個批評,對師生關係毫無益處。因為這樣的事兒太多,致使工作隨意性很大,大家還會感覺忙忙碌碌。按照精細化管理的要求,誰的課堂誰負責,誰的班級誰負責,出了問題必須由老師來處理,或由老師拿出初步處理意見,然後由德育處核實落實即可,這樣我們的全員德育的想法才能實現。

  四、德育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德育的內容是廣博的,小到見面問好,大到愛國主義,都是教育的內容,那麼我們應以哪些內容為核心呢?我以為,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是非觀、榮辱觀,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哪些是榮,哪些是辱,如果一個孩子在小的時候,這些基本的東西是模糊的,那麼他成人後是很可怕的。其次是利他和責任教育。由於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從小以自我為中心,胸中無他人,難與人合作,所以要從小培養孩子利他的精神,所謂道德就是利他,要讓利他成為孩子們的一種思維習慣。責任感也是要著力培養的,要從小讓孩子單獨承擔工作任務,承擔應當承擔的責任,培養責任意識。最後就是理想和信念。一個人如果沒有理想,活著就失去了目標。在理想的問題上不要提得過高,要教育孩子腳踏實地,胸懷理想,要以區間的方式呈現給孩子一個有血有肉的理想, 區間的最低點要告訴孩子不能做什麼, 區間的最高點要讓孩子有自己對人生的嚮往與追求, 理想是在人生歷程中不斷累積的, 自己感悟的, 大人告訴式的不叫理想, 叫灌輸,灌輸的理想孩子自己沒有實現的動力。

  我們所有的德育活動,都應當圍繞這些主要內容,透過多種形式來開展。應當由學校所有成員達成共識,共同來培育。

  五、德育不要和教學打架。

  實際工作中,我們常常要面對德育教學孰重孰輕的問題,這也是個老問題。我覺得德育和教學,不管學校下設部門是分是和,都要搞好這兩項工作的整合,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雙贏。工作能分割,但人——我們的教育物件不能分割,看一個學生,不能分裂為德育怎麼樣,跟教學沒關係,教學怎麼樣,跟德育沒關係。“教”和“育”合在一起方才構成“教育”一詞,從這不難看出“教”與“育”是相輔相成的。教學與德育是並行的鐵軌,缺其一,則路難行。教師上課要備課,備課即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瞭解學生、研究學生,才能知道學生想什麼、需要什麼,才能材施教,做好教學工作。而德育工作做的正是瞭解學生,研究學生,教育學生的工作。所以,德育與教學要緊密結合,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才能共同發展。

  六、德育工作的形式簡單,但其實質是複雜的、系統的工作。

  學生德育工作的形式無非就是幾種:開班會佈置學校的任務、處理學生的日常行為瑣事,遲到、早退、曠課、染髮等等,但是,僅僅做好這些工作就是能把德育工作做好嗎?我們不能僅把德育工作停留在水面上、形式上。德育工作是教育學生的工作,是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對話,是存在著情感交流的一種心理活動的過程。人的感情豐富多彩,有喜、怒、哀、樂,而且也變化摸測,要與學生在情感上產生交流和共鳴,的確是不容易的。情感淺吧,師生情誼不“牢固”,情感深吧,師生“混同”也有不妥,如何把握“度”的問題,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把握。

  德育工作的實質是重要的,但形式和手段是不可缺少的。沒有形式和手段,實質的工作就無法開展,在進行形式的工作時,要用心去做,切實把實質的工作滲透進去。

  七、德育工作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在工作中經常有老師在嘮叨說:學生很壞,怎樣怎樣的。但請試問,我們的學生怎樣“壞”了嗎?他們殺人、放火了?沒有。那就並非是真正的“壞”,對於殺人、放火的罪犯人,社會還在於予以盡最大可能的挽救教育,並非一“斃”了之。何況是並非真正是“壞”的學生,我們能棄之不管嗎?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認識?我們的觀念是否與時俱進,看待問題是否從多個角度進行觀察、分析。“橫看成嶺側成峰”,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事物,會得到不同的結果。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多一分的關懷的眼神,多一句的讚賞語言,也許將改變他們的一生。

  八、德育工作要言傳身教,身體力行。

  德育工作是件付出巨大,收效甚微的“力氣活”,德育工作的效率,是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我們教育學生要怎樣做,我們就應該首先做到。例如:教育學生要愛護衛生環境問題,一面我們要求學生要愛護衛生、保護衛生環境,一面我們卻在做破壞衛生的行為,這樣的教育能取得怎樣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才能使我們的德育工作事半功倍。

  九、德育工作要勤於記錄。

  我們勤勤懇懇,但“百密終有一疏”,如何來預防這“一疏”給我們帶來的不利後果?要勤於記錄,將日常的工作,無論繁瑣和大小,都記於工作本中,形成書面的證據,這將成為我們面對責任的盾牌。

  今天我們選擇了教師這份職業,也許註定我們將清貧一生。為人做事情不一定要圖財圖利,不要將因德育工作的付出與收穫的巨大差異而產生的不平衡心理帶到工作中來。既然我們今天擔當了這份任務,就應當做好。與其應付了事,不如認真盡力而為,不求完美,但求更好,這才是我們教師的本份,付出終究會有收穫。

德育心得體會3

  一、從“常規管理”提升到“習慣養育”

  學生進入高中之後,接受的第一次教育一般就是學習學校的規章制度,並接受學校的考核。這些規章制度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在校的一日常規、住宿常規、就餐常規、作業常規等。這些規章制度的學習與後續的行為檢查,對於學生適應集體生活、遵守學校紀律,都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從學生終生髮展的角度看,普通高中的這些規定,往往是較具體地針對學生在本校三年學習期間的行為規範。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而沒有養成自覺的習慣,一旦學生走出高中校門,面對不同的生活與學習、工作環境,其行為便不能很好地自我調節與控制,一些學生到了大學等相對“寬鬆”的地方,覺得“沒人管了”時,便容易出現行為乃至做人的偏差。因此在實踐中,應注重引領學生在遵守學校規章制度的同時,更多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1.在整體規範中凸顯核心習慣

  無論是班主任還是學校政教處,都要從學生髮展的視角來考慮,除了學生一日常規等要求所有的學生在校期間都要遵守之外,更主要的是要思考哪些內容不只是促使學生更好地生活在集體之中且有利於學習,而且是必須養成良好的習慣使學生即使走出校門也是大為受益的。核心的習慣,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比如與人交往的基本習慣,包括與教師、與同學等的交往,不只是“在校內見了老師要問好”之類的簡單規定,要透過一定的情境,引領學生養成熱情、主動、得體的交往習慣。不要求對每位同學有整齊劃一的規定,但每一位同學都應養成良好的交往習慣,走出校門、走上社會都會終生受益。比如謙和穩重、樂於為集體和他人做事的習慣等。在學校整體規範中,突出對學生核心習慣的培養,能夠讓學生從內心認識並逐漸得益於良好的習慣。

  2.在多樣化活動中養育核心習慣

  在校園內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能夠讓學生在課餘時間得到放鬆、個性特長得到展示,而且更有助於在潛移默化中養育學生的核心習慣,讓學生享受良好行為習慣帶來的成功和快樂。如學校召開主題班會———介紹好的學習方法及途徑,優秀學生在介紹過程中勢必會提到良好的學習習慣等,這能夠給全體學生以影響。優秀學生在介紹和互動交流的過程中,也能體會到分享的快樂。又如學校開展話劇表演,因為涉及多名學生的協調、排練,這也會引導學生在排練過程中考慮彼此的實際情況,主動為別人考慮,主動克服個人的困難,堅持參加訓練,大家團結一致,才能把事情做成。還有諸如演講比賽、志願者活動、校園辯論賽等,都在無形中養育學生的內在核心習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學校組織開展各類校園活動,組織學生參與,能夠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活動中去慢慢體會人際交往的藝術,逐步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正確的判斷、選擇和反省,及時反思、調控自己的行為。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交流中相互教育、共同提高,在潛移默化中養育核心習慣。

  二、從“省心管理”提升到“心動激勵”

  在學校實際的日常德育管理過程中,德育管理仍然存在透過學校行政權威或教師權威,以命令的形式,壓倒性地對學生進行管理,力求使學生服從學校管理的現象。這種做法看似嚴格規範,並且德育的直接外顯成效顯著、立竿見影,但實際上學生對學校德育管理的“信服”僅僅停留在表面上,他們內心未必真正信服,不利於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作為學校主要德育工作者的班主任,在平時工作中牽涉面廣,事務繁多,容易埋沒在日常的事務性工作當中,對如何打破常規引領學生全面發展缺乏思考,往往呈現出“省心管理”現象,如只要學生在學校犯錯,一些班主任往往圖“省心”,缺乏對學生的教導,只是在道德的層面上簡單、粗暴地加以譴責,繼而向家長“告狀”,請家長帶孩子回家反思,德育管理粗放低效。在德育實踐中,應更注重師生的平等交流,依託情感教育,盡力從發現學生閃光點的角度,和學生建立信任,進行“心動激勵”,突出德育的實效性。

  1.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是“心動激勵”的前提

  在德育管理中,民主平等的良好師生關係處於重要的基礎地位。這就需要班主任真正從內心熱愛每一位學生,經常和學生開展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將教師自我情感投射到學生的心靈上,引發學生內心積極向上的情感和動力,讓學生對班主任產生信任感和親近感。如筆者曾看到有的班主任在接手新班級、制定班規的時候,透過學生全員參與獻計獻策,繼而透過班委會討論、修改投票,最終全班同學表決透過才開始實施。小小的事例,充分發揚了民主,班規是學生定的,真正能起到約束學生並且使他們信服的作用。班主任能夠在各項班級事務管理中讓學生積極參與,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人格,是對學生心動激勵的基礎。

  2.在公正、多元化的評價中激勵學生

  在學校德育管理過程中,在師生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班主任的評價對學生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德育評價包括正面評價和負面評價、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等。如果班主任對學生作過多的負面評價,容易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因此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立足正面評價,兼顧過程性評價和結果評價。高中生正處於健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張揚自我個性的時期,個性迥異,需要班主任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有的學生儘管學習成績一般,但是平時在班級管理中認真負責;有的學生學習成績較好,但是對班級事務關心不多。班主任針對這類現象,要以積極、真誠的態度去對待和評價學生,肯定優點,鼓勵改變不足,保持教師應有的親和力,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教師產生親近感、信任感,有助於學生良好習慣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尤其是在對“問題學生”的教育過程中,班主任對學生曉之以理誠然不錯,但更要從問題學生身上發現閃光點,多元化評價學生,讓他們得到被肯定的愉悅,這樣通常會更大限度地激勵“問題學生”,促進“問題學生”的身心發展、人格形成和人生道路的轉變。在德育過程中,需要透過積極、公正、多元的評價,使學生能夠感受到班主任對他的肯定和關愛,讓他看到自己的價值,繼而產生積極向上的力量。

  三、從“資料管理”提升到“成長自省”

  在平時的班級德育管理中,班主任往往透過學校“四項競賽”等德育常規檢查評比的手段評價學生,這是有必要的。但一些班主任會簡單地以“分數”論管理成效,分數越高,說明班級管理越“好”。“分數”當然重要,但班主任由於過分看重“分數”,導致一些學生的無心之失難以得到理解、原諒和鼓勵,反而因為懲罰使得學生內心滋生厭惡班級乃至厭惡學校的情緒,德育缺乏實效性。另外,班主任在管理過程中跟家長聯絡不夠廣泛和緊密,對大多數學生的個性把握不夠,德育管理按“分數”一刀切,缺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針對性,導致德育工作很難得到學生認同。德育是立體化、動態發展的教育,在實踐管理過程中,不能以單一資料來下定論,要及時轉變德育工作的形式,寓教於樂,並加強學生的心理疏導,注重學生的“成長自省”。

  1.德育形式多樣化促進學生“成長自省”

  德育重點關注的是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及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因此在德育過程中,班主任應該避免僅看資料而進行空洞的說教,要做到寓教於樂,將德育同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調動學生內在的積極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做人。如在德育過程中,將德育工作的形式變得活潑一點、輕鬆一點、快樂一點,充分調動學生的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讓他們在歡樂愉悅的氣氛中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覺中培養高尚的價值取向。如筆者曾創新德育形式,在課堂上讓學生做了兩個小遊戲,一個是“多人站報紙”競賽,即同樣大小的一張報紙上站的人多勝出,讓學生體驗和體悟團結合作。另一個是“看誰不走樣”遊戲,即第一個學生看了某樣事物後向第二位同學描述,依次下去,最後一位同學說出該事物,但實際上都“走樣”了,讓學生體驗和體悟了不要相信流言,更不要以訛傳訛。顯而易見,這樣的德育活動形式相比班主任結合“資料”說教“班級同學不夠團結,要加強團結來”之類的更有效果。此外,學校在德育過程中也會帶領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如步行前往校外社會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參與集體行動的過程中,感悟到個人的成長離不開集體,離不開老師、同學之間的相互信任和幫助。學校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活動使得德育工作真正貼近學生、貼近現實生活,能夠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感悟成長的“密碼”,在親身參與中不斷“成長自省”。

  2.依託心理疏導促進學生“成長自省”

  當前高中學生的學習、生活節奏較快,學習競爭壓力大,班主任的“資料化”管理很容易引發學生的心理障礙。因此在德育管理過程中,需要班主任把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滲透進學校日常德育工作中去,把心理引導、心理干預和德育有機結合,為實現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基礎和保障,真正突出德育工作的實效。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善於察言觀色、提問交流、個別交談,準確找出學生“扣分”等問題產生的原因,用溫情感召、幫忙排憂解煩、釋放壓力、找尋快樂等方式方法,讓學生在班主任的信任和關愛中慢慢實現轉變。如筆者曾遭遇了一位學生S,因為晚上在寢室裡故意損壞公物被扣分,到筆者這裡已經開始哭了。經瞭解情況確認,學生並沒有故意損壞公物,而是走得太急,腳絆了一下,把寢室移門的插銷給弄壞了。儘管導致公物損壞,但從學生本身而言也是無心之失,並非故意,看著她很受委屈、很難受的樣子,筆者一方面關心她有沒有受傷,一方面教育她以後要小心,至於扣分情況讓她別放心上,寫份反思總結情況吸取教訓。上述事例中,學生的無心過錯行為導致內心壓抑,擔驚受怕,德育工作者在對學生進行教育過程中,應該避免武斷而給學生太多的壓力,應該多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多相信學生,讓學生學會自我反思,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皮亞傑曾說過:“如果沒有情感的溝通,智慧的交流是無法達成的。”作為德育工作者,要對學生實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須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德育管理要避免流於形式和表面,更不能“省心”管理,只看“資料”,需從內心深處尊重學生、欣賞學生,喚起學生對老師教育的認同感。總之,學校應當進一步提升德育管理的水平,學生作為德育管理的物件,擁有豐富的情感,因此學校在德育管理中要考慮學生內心的真實需求,依靠家校協作,班主任和家長雙管齊下,在常規管理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制度約束、情感引導和說理教育相結合,以此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學會做人,積極自省,超越學校的常規管理,促進學生人格完善和終身健康發展。

德育心得體會4

  汽車,從發明到推廣,不過短短几十載,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家中有輛車,也不足為奇了。因此如今道路上,許許多多的車縱橫馳騁,人們出行也不再是那麼安全了,因此,宣傳交通教育,變得事在必行。

  於是在今天下午,我們的交通校長在百忙之中擠出時間,為我們上了一節生動的交通安全教育課。告訴我們交通安全是多麼重要。

  首先,是用一組血淋淋的資料,證實了那些不守交規的車主的悲慘下場,結果卻讓我們不寒而慄。那些車主,為了貪圖“更快,更方便。”對交通法規是熟視無睹,明知故犯。為了那幾秒鐘的便利,向著紅燈,將油門一踩到底,換來的卻是終身的悔恨。

  “紅燈停,綠燈行。”這句在我們生活中耳熟能詳的交通格言。卻並非得到踐行。過馬路,也並非是我們所想的那麼簡單、安全。即使,你看見人行道燈變綠時,也不要盲目地跑過去。因為那些違規車輛會像一頭猛獸般衝向我們,結果也只能是又一場悲劇的發生。

  生命不是兒戲,為了你我他的人身安全,請遵守交通規則,不讓危險發生在我們的周圍。

德育心得體會5

  認真學習了學校領導的講座之後,我對什麼是德育實踐活動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德育實踐活動課的開設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德育實踐活動並不神秘,德育實踐活動課也沒那麼難上。關鍵是認識問題,定位問題,認識對了,定位準了,很多問題也就都迎刃而解了。

  德育實踐活動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絡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德育實踐活動不是教學層面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而是課程層面的一種具有獨立形態的課程。德育實踐活動課程強調超越教材、課堂和學校的侷限,在活動時空上向自然環境、學生的生活領域和社會領域延伸。

  如果只是組織大量的活動而沒有有效的管理與引導,將是雜亂無章的、無序的、低效的,所以要進行統籌規劃。家長和社會的理解和支援,也是德育實踐活動能否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重對社會、家長的宣傳工作。利用有關媒體、家長學校、家長會,廣泛宣傳德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特殊性,引導社會和家長了解德育實踐活動不但不會影響學生對學科課程的學習,反而會因為活動增強學生的探究創新意識,學會科學研究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而有益於學科課程的學習,從而重視這門課程,配合學校開好這門課程。

德育心得體會6

  德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中。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起著導向、動力和保證的作用。小學德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的奠基性教育,是培養造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格公民的起點。小學德育是基礎教育,它要在德智體諸方面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打好基礎,要為學生步入社會打好做人的基礎,同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學校教育不僅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還要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因此,學校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並認真學習德育工作政策檔案,提高認識,樹立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思想,為了確保學校德育工作的順利實施,多年來,我們加強了學生德育教育、教學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強理論學習和德育實踐研究。

  1、加強師德理論學習。我們在教師政治學習的時候,認真學習了《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和省、市教委有關師德教育和建設的檔案資料等,有效地加強了師德建設。

  2、積極參與德育科研活動,我們以新課程理念努力轉變班主任的角色,並透過小課題研究、理論學習、案例撰寫等形式開展德育科研活動。每位教師都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撰寫學習心得體會,提高了自身的德育理論水平。

  二、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

  1、愛國主義教育:

  1.1、學校德育處認真抓好了每週一的升旗儀式和國旗下講話,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正確的國家意識,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

  1.2、開展好“讀書漂流活動”讀書活動,並根據學校有關要求,組織了徵文比賽。學生透過讀書活動,進一步提高了愛國熱情。

  2、安全法制教育:

  2.1、加強安全知識的宣講教育;

  2.2、繼續抓好學生校內、校外的安全工作,簽定有關責任書,規範制度,落實好各種措施,本學期此項工作執行良好,未發生任何安全事故;

  2.3、各班繼續深入學習貫徹《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對一些苗頭性現象及時加以教育,杜絕學生的各種違紀現象;

  2.4、開展了系列宣傳教育活動,如黑板報、專題廣播等,學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3、環保教育:

  透過宣傳櫥窗、校園廣播積極宣傳環保的重要意義,上好《環境教育》課。我們教育學生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

  4、文明禮貌教育本學期,本人校繼續加強了學生常規教育,特別是文明禮貌教育,以新的《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為內容,開展“文明班級百分賽”活動,以班級教育、自我教育為主,紅領巾督察隊為陣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5、學校認真開展了關愛“後進生”教育工作。

  三、切實加強家校聯絡。

  為真正提高家校聯絡質量,本學期制定了家長學校各種制度並開展活動,還對班主任或其他任課老師提出一定的要求,使學校、家庭、社會聯絡更為緊密,構建立體的教育網路。

德育心得體會7

  隨著新課改的推行,德育成為當今教育的重中之重。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個人素養深刻影響著自身未來的發展。所謂德育是指:在教育階段進行一定的素質與品德教育,進而影響個人行為的過程。

  一、中專語文中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中專生的年齡大多在16-18歲之間,處於此年齡段的學生正處於叛逆期,對於社會的認知尚不成熟,排斥教師與家長給予的引導。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弱,跟風、模仿能力很強,所以,對中專生進行德育教育迫在眉睫。

  語文,指的是語言和文學及文化的簡稱。這就指出,教師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語言與文字的教學,同時還要注意文化的傳播與指導。而在語文的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成為中專語文教育的重要部分。根據中專生自身的特點,以及語文教學的特色,讓德育教育成為中專語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二、中專語文中進行德育教育的現狀

  由於語文課程的特色,使得語文教學變得隨意自然,正是由於語文教學的此特點,中專生在語文課堂上缺乏學習的興趣。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教師缺乏教學的激情,致使教師在語文課堂中進行德育教育的工作無法開展。隨著新課改教育的深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成為衡量一個學校教學質量的標準。而目前,對於中專生的德育教育收效甚微,學生缺乏積極參加學校德育教育的意識,所以,將德育教育滲透到中專語文教學中是十分必要的。即使教師對於德育教育有一定程度上的重視,但仍舊存在很多問題。

  三、中專語文教學中缺乏德育教育的原因

  1.學生對於德育教育理解不深刻

  學生處於叛逆期,對於教師與家長的引導具有排斥心理。在中專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中專生採取不關心、不在乎的態度。其次,中專生對於德育教育沒有正確的認識,沒有將德育與教育結合起來。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忽略了德育的重要性,對德育的教育理解不深刻,致使中專生本身產生了對知識的辨別吸收,在課堂上,自主刪除了德育的教育部分。

  2.教師教學缺乏德育教育

  中專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過於急功近利,缺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耐心。另外,教師在進行語文知識的講解過程中,只注重語言文字知識的傳授,缺乏對學生品格素質方面的教育。中專語文教師對德育教育認為是一種教學額外的教育。所以,教師本身不重視德育教育,沒有將德育與教育聯絡起來,採取了避之不提的態度。此外,語文的教學是對中專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關鍵科目,而中專語文老師忽略了語文教育對中專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造成教師在授課的同時,常常忽視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3.學校無法營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環境

  現代中專學校的競爭力,取決於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及專業素養,所以,中專學校注重學生自身專業科目的學習及成績,對於學生本身的德育教育莫不關心。學校為了完成教育部給予的教學任務,忽視了教學過程中對於中專生的德育教育,致使學校無法營造和諧的德育教育環境。

  四、提高德育教育質量的措施

  1.加深中專生對德育教育的理解

  中專生因為處於叛逆期,對教師及家長的引導具有排斥心理,所以作為家長及教師,要時刻注意中專生的心理變化,透過語文課程中語言文字的教育,進一步改善中專生對於德育教育的態度,使中專生逐步接受教師及家長的引導。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瞭解我國的文化,認識我國五千年文化的內在魅力,進一步正確的認識自我,提高自身修養,加深對德育教育的理解。在專業課學習的基礎上提升自身素質,使中專生自身的綜合實力產生質的飛躍。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更快更好的實現自身的價值。

  2.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增強德育與教育結合

  語文的教學是在傳授語言文字基礎上對我國的文化進行傳播,所以,語文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師對中專生的德育教育。中專生透過學習語文等有關的科目,可以進一步瞭解社會,認識世界。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中專生不僅可以學習我國的語言文化知識,還可以增加自身的閱歷,瞭解我國不一樣的文化,提升自身的內在涵養。所以,中專語文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注意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發展,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參加德育教育。此外,中專語文教師在講課時,要注意營造課堂氛圍,使中專生對於語文的學習有一定的興趣,例如,教師在講解課文之前,可以對作者進行簡要的介紹,進一步對中專生進行愛國教育,使中專生本身樹立正確的政治立場。另外,教師需要改變陳舊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變換授課風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講《己亥雜詩》一文時,可以與《病梅館記》相結合,運用對比的手法突出文章寫作的特點,講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3.重視中專生的德育教育

  學校本身就是學生學習知識,塑造健康人格的地方,所以,作為中專類院校,在注重學生專業成績的同時,還要對中專生進行德育教育。而中專生屬於特殊的一類學生,他們對於社會的認知很膚淺,但自身又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所以中專類院校在完成教育部門給予的任務外,還要注重對中專生的德育教育。這就要求中專類院校增大教學安排中德育教育的時間比例,營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圍,使學生在學校期間,時時刻刻都可以學習我國的文化,同時進行自身的品德學習,增強自身的品質素養,建立健全的人格,使中專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成為全能型人才,滿足國家需要。

  五、總結

  為了響應新課改的號召,我國對於中專生的德育教育有了更深層面的認識。對於中專生的語文教學,不僅要求語文文字的教學,還要注重對中專生進行德育教育,使德育與教育相結合,在教育的過程中滲透德育,使中專生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不僅提升了自身的語言文字修養,還可以進一步完善中專生對於世界的認知,建立健全的人格。透過對中專生的德育教育,使中專生成為全能型優秀人才,實現自身價值。

德育心得體會8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優秀的傳統美德,《弟子規》等國學經典蘊藏的智慧精髓和傳統美德,是中國文化的生命之源,儘管時代不同,社會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但是道德傳統應該得到繼承,因為它所孕育的道德規範的主要內容在當今的社會中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

  俗話說:“教兒嬰孩,教婦初來”。本學期我們開設《弟子規》校本課程,以傳授《弟子規》為平臺,以學生實踐為主體,心靈塑造為宗旨,從習慣抓起,透過引導學生誦讀中華經典,主動吸收傳統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華,從而提升道德修養。我在教授《弟子規》原文內容的同時聯絡生活實際,透過多種形式把其中的精華與德育結合起來,從而達到規範學生言行的目的,具體做法如下:

  一、誦中學,玩中記,讓誦讀《弟子規》成為一種樂趣。

  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在課堂上,教師積極引導學生採取“拍手誦讀”、“小組合作讀”、“配樂誦讀”等多種方式反覆誦讀,在讀中誦,在誦中悟,並結合史料中有關故事讓學生在理解中記憶並感知《弟子規》內容所蘊含的道理。這樣,學生在課堂的反覆誦讀中掌握了其韻味和節奏,在課下再讓小組長組織學生比賽誦讀,讓學生邊玩邊吟誦,讓經典不斷滲入人的心靈,從而達到了健體與健心相協調的良好效果。

  二、畫中解,演中悟,讓理解《弟子規》變為一種享受。

  課堂時間,教師透過多媒體重點播放《弟子規》的釋義和相關小故事,把《弟子規》的內容用文字、圖片或者音像的方式進行詮釋,更注重引導孩子關注裡面蘊涵的道理,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此基礎上,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將《弟子規》中的小故事套曲演唱,讓學生在歡快的氛圍中感悟《弟子規》的深刻內涵。

  三、家中行,校中做,讓踐行《弟子規》內化為一種本能。

  教師每週一節《弟子規》後給學生布置適當的實踐作業來指導孩子在家的言行,同時請家長指導和幫助孩子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如:每天飯前讓孩子給家長拿筷子和碗;送父母一件自制的禮物;給父母做一頓晚餐;給父母過一次生日等。

  總之,透過學習《弟子規》,我們發現學生在學校的文明禮貌和道德行為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特別是個別道德行為問題較大的學生也有明顯的變化。學生除了上課前能向老師問好,下課時能謝謝老師外,平時遇見老師都能有禮貌地向老師問好。此外,在操場上,很難看見有廢紙廢物了,即使偶爾有廢紙,也很快會被學生悄悄撿走。由此可見,學生的公共衛生意識增強了,亂丟廢紙廢物的現象也大大減少了。

德育心得體會9

  學生朱進,本來成績不錯,操行尚可。但自從迷上電腦以後,成績直線下降。在家中想方設法騙錢,同學中到處借錢。他雖然在班級中儘管只是極少數,卻有著不可忽視的壞影響。矯正他的不良品德,不僅關係到這學生自身的成長,而且關係到對全體學生的思想教育,甚至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

  矯正行為不良學生,需要教師付出一定的心血,乃至長期、艱鉅的努力工作。這種矯治工作具有相當的難度,但有難度並不是不能矯正,因為青少年學生的可塑性很大,只要我們堅定信心,採取符合學生心理活動規律和特點的教育,學生的不良行為是完全可以矯正的。我總結了如下五種方法:

  一、改變認知,轉化態度

  認識是行為的基礎,一個人有了正確的認識和獨立的判斷能力,才能有正確的行為。否則,就不能正確地調節自己的行為。行為不良學生之所以會違反行為規範,產生不良行為,正是由於他們的無知,是非觀念不清,缺乏正確的行為導向能力。所以,矯正行為不良學生,就要設法改變他們原有的認識,使他們的態度發生轉化。這就要求教師向行為不良學生傳遞正確的資訊,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向學生傳遞資訊有兩條途徑:

  一是教師直接向學生傳遞資訊,即透過與學生談心、對話等傳遞資訊。在這一直接的途徑中,教師要關心、愛護學生,以贏得學生的信賴,這樣才能使學生樂於接受教師所傳遞的資訊。

  二是教師要採取各種形式的課內、課外活動,間接向行為不良學生傳遞資訊。在這一途徑中,教師要精心組織、安排各種活動,有針對性地讓學生接受所傳遞的資訊。當行為不良學生接受的新資訊與原有因素不一致時,心理上便會產生不穩定狀態,導致原來不良認識的改變與態度的轉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培養和提高他們的評價能力,要經常進行評價的示範,使他們的知識不斷豐富和加深,評價能力逐漸由現象到本質、由別人到自己不斷得到提高。學生有了正確的`自我評價能力,就會對他人及自己的行為進行分析和判斷,揚善棄惡,在實踐中採取合理的行為。

  二、創設情境,感化引導

  行為不良學生存在著自卑心理,認為老師和同學都看不起自己,往往以懷疑或粗暴無禮的態度對待別人,但他們的自尊心並沒有泯滅,他們特別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這種既自卑又自尊的矛盾心理狀態,導致他們情緒的多變。要使他們擺脫消極的態度定勢,就必須創設良好的情境,對他們進行有效的教育。教師應有"捧出一顆心來"的精神,主動改善與不良學生之間的師生關係,關心、愛護、尊重他們,用一顆愛心去感化他們,使他們感受到積極而深厚的情緒體驗,從而把老師當做可以信賴的知心人。這樣,他們才會克服消極的情感,增強積極的情感。教師還要教育學生集體正確對待和熱情幫助行為不良學生,使行為不良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消除與同學、與集體的對立情緒,增強對他人的信任感。當他們在集體中享有一定位置時,就能體驗到自身的價值和尊嚴,就會以新的集體中的一員的姿態參加集體活動。

  三、鍛鍊意志,培養習慣

  矯正行為不良學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學生改變舊的不良行為習慣,養成新的優良的行為和習慣。學生在由壞習慣向好習慣的轉化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舊病復發"的情況,這是由於他們本身意志薄弱,不能抵制外部不良誘因而引起的。因此,要使行為不良學生轉化為優良學生,就必須使他們能夠有效地抵制外部不良影響,鍛鍊與外界不良誘因決裂乃至鬥爭的意志力,培養、鞏固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需要增強他們在各種不良環境下能不受影響、戰勝不良的個人慾望和需求而堅持正確方向的能力。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給予他們與誘因接近的機會,以鍛鍊其與誘因決裂和鬥爭的意志力,鞏固新的行為習慣。例如:讓曾犯過破壞公共財物錯誤的學生去管理班級財物;讓曾違反過校規校紀的學生去維持班級秩序;讓犯有偷竊錯誤的學生經手班級經費收支等。這種考驗,可以使行為不良學生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信任,產生一種尊嚴感,使新的高尚的動機戰勝舊的不良動機,達到鍛鍊和增強其意志力的目的。在鍛鍊他們的意志力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必要的引導和強化,以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如:教師交給行為不良學生某項任務,怎樣才能使之完成得好?這就需要引導。當他們完成了任務,做出了成績,教師就要及時給予他們表揚、鼓勵。行為不良學生原來受到的批評、指責較多,一旦受到表揚,會產生更大的激勵作用,從而激發起他們迫切要求進步的心理渴望,使之增強與不良誘因決裂和鬥爭的意志力,他們的良好行為習慣便會在與不良誘因決裂、鬥爭的過程中不斷得到強化,逐步形成。

  四、針對個性,因材施"矯"

  矯正行為不良學生,要針對其個性特點進行。這是因為他們的不良行為表現不同、個性不同,如他們的興趣、能力、氣質和性格各異,所受的家庭教育及社會交往都各有特點。因此,要做好矯正工作,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依據其個性心理特徵及不良行為表現,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對於有過錯時間較長的學生,要以疏導思想為主,使其逐步在行為上改變;對於犯錯誤時間不長的學生,可以要求其迅速改變行為,伴之以思想教育;對於性格外向的學生,要直截了當地進行批評教育,督促其行為的改變;而對於性格內向的學生,則要循循善誘,調動其改正過錯的內部動力;對於獨立性較強的學生,要從提高其認識水平入手,進而改變其原有態度,再改變其不良行為;對於順從型的學生,可以運用教師的威嚴和集體的力量及規章制度的制約,迫使其改變不良行為,與此同時,對其進行正面教育,最後達到學生認識上的徹底轉變。

  矯正行為不良學生,是一個靈魂的再塑造過程。因此,教師僅有良好的願望和努力工作的精神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摸索、掌握矯正技巧,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一,要善於尋找突破口。在矯正品德不良學生的態度時,教師要善於發現他們內心深處的"閃光點",改變他們的心理狀態,發揮他們在某一方面的興趣、特長,重新喚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揚善棄惡,揚長避短,開啟一條通向學生心靈的通路,使之產生改錯的內部動力。

  其二,要善於抓住轉化的時機。當學生開始在行動上有改正錯誤的表現時,他們對教師的態度特別敏感,甚至對教師的一個眼神都特別注意。這就要求教師抓住這種時機,給予學生讚許的目光、信任的微笑,或給予表揚、鼓勵,進一步激發他們要求進步的熱情。

  其三,要善於對待轉化過程中的反覆。行為不良學生在轉化過程中一旦出現反覆,自己心理上就會矛盾不安,思想上有壓力。教師絕不能在此時表現出厭煩情緒,而必須及時消除他們的心理負擔,分析他們出現反覆的原因,並在其反覆中尋找積極因素,引導他們戰勝消極因素,使他們今後不再出現反覆和動搖,堅定前進的信心和步伐,逐漸鞏固良好的品德習慣,並在生活實踐中經受考驗,立志脫胎換骨。

  隨著教育的深入,朱進同學有了很大的轉變。大家一致認為,與以前相比,簡直換了一個人。初三畢業後,順利進入高一級學校。

德育心得體會10

  一、加強自身道德修養,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一個好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更要讓學生領悟的做人的道理,學會做人。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產生深刻影響,因此教師應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和職業素養,為學生樹立榜樣,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要樹立為人師表的榮譽感,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要保持較強的勤奮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更要當好學生的表率。例如,教師要求學生不講粗話,要講文明、講禮貌,要求學生不亂扔紙屑、果皮,不隨地吐痰等等,教師首先應要求自己做到這一點,也就是說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教師絕對不做。

  “言傳不如身教”在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說一百遍不如做一遍給學生看有效。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這一點我就深有體會,在我任教的班級中,同學們以前不注意教室的清潔,經常在教室裡面亂扔紙屑、果皮,特別愛講粗話,雖然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效果很小。一次上課,我走進教室看到教室裡扔了很多紙屑,就默默的把紙屑撿起來,同學們都感到很驚訝,紛紛撿起身邊的紙屑放到抽屜裡頭。撿完紙屑以後,說了一句話:“看,我們的教室多麼整潔,我們也覺得很舒服,沒有老師的批評,心情也好,如果我們每一個都自覺保持教室的整潔,每一天都有好的環境,好的心情不是很好嗎?”從此以後,教室總是保持得很整潔。因此我們教師要強化自身修養,以文明的言行,高尚的品格去影響學生,時時、事事、處處為學生以身立教,以德育人,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

  二、開展形式的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為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創設廣闊平臺

  課外活動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課堂,是思想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載體。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有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課外活動是為學校教育目的,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在課外對學生實施多種影響的教育活動。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受到教育、啟發與鼓舞,是提高德育工作時效性的有效途徑,課外活動多以集體的方式進行,是學生自願參加。因此,他們會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活動中遇到的困難,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係,這就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團結互助的團隊意識及集體主義精神,克服困難的毅力。學校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素質修養,開拓視野,同時也起到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此外,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公共意識,培養學生積極的思想情感。組織帶領學生走出校園開展“遠離du品,珍惜生命”的宣傳活動,這有助於學生了解社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關愛他人,助人為樂和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

  三、深入學生生活,瞭解學生,親近學生,及時發現出現的不良行為及時糾正,及時引導

  教師要堅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恆,從多方面培養學生教育學生。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在這過程中需要有人引導他,當他偏離道德準則時及時把他拉回來,引導他走入正軌。這就需要廣大教師做一個細心人,深入學生生活中瞭解學生,關心學生,積極開展個別談話與反映他們心聲的集體活動,用“因材施教”的方針,重視做好轉化工作,變簡單灌輸為啟發誘導,變消極約束、看管為積極自我激勵、自我管束增強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效果。例如,有幾位同學的時間觀念較差,紀律散漫,上課遲到,我就及時找他們來談話,在談話的過程中我特別注意自己的引導方式方法,以免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不是直截了當的指出他們的不是,而是給他們講一些關於時間觀念、紀律的故事,給他們講珍惜時間、遵守紀律的重要性,從而引導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能改正過來。透過個別談話,這幾位同學都很快轉變了過來,再也不遲到,再也不搗蛋,對待人也文明禮貌了。因此,在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只要深入學生的生活,充分了解學生,堅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恆的教育原則,將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四、密切與家長聯絡,爭取家長的配合

  家庭是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廣泛、深遠而持久的;老師是學校與家庭取得聯絡的紐帶,爭取家長配合學校共同教育學生。老師要主動向家長了解學生在校外的表現,介紹學生在校內的表現,介紹學校教育的計劃和對學生的要求,向他們宣傳教育的意義以及正確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交流教育經驗,共同探索教育學生的措施、方法,提高思想教育的可實施性。在取得家長的聯絡,向家長反映學生情況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首先要尊重家長,抱著和家長共同研究、探索的態度,其次是向家長反映的是真實情況,而不是告狀,所以語氣要委婉,方法得當,既反映缺點又反映優點,既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又能起到促進的作用。教育是長期的,持久的,因此,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應是長期的,持久的。

  總之,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多管齊下,與時俱進,因材施教,不斷提高道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道德標準的合格人才。

【德育心得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