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報告範文> 公共衛生報告管理制度

公共衛生報告管理制度

公共衛生報告管理制度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不同種類的報告具有不同的用途。那麼什麼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公共衛生報告管理制度,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為進一步加強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資訊報告的管理,保障資訊報告系統規範有效執行,及時準確掌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資訊,快速有效地處置各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特制定本規範。本規範適用於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職業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以及其他專業防治機構和醫療機構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資訊的報告和管理。

  一、編制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報告管理辦法》、《職業病危害事故調查處理辦法》等制定本規範。

  二、基本原則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資訊報告管理遵循依法報告、統一規範、屬地管理、準確及時、分級分類的原則。

  三、組織機構及其職責

  (一)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資訊報告工作進行監督和管理,根據《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要求,組織人員對本規範規定報告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行核實、確認和分級。具體分級標準詳見《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

  (二)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指定專門機構負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資訊報告系統的技術管理,網路系統維護,網路人員的`指導、培訓。

  (三)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職業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或其他專業防治機構負責職責範圍內的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資訊的業務管理工作、網路直報和稽核工作,定期彙總、分析轄區內相關領域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資訊。

  (四)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負責報告發現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資訊。

  (五)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職業病預防控制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或其他專業防治機構接受公眾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舉報、諮詢和監督,負責收集、核實、分析轄區內來源於其他渠道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資訊。

  四、報告範圍與標準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資訊報告範圍,包括可能構成或已發生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資訊,其報告標準不完全等同於《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的判定標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確認、分級由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實施。

  (一)傳染病

  1、鼠疫:發現1例及以上鼠疫病例。

  2、霍亂:發現1例及以上霍亂病例。

  3、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發現1例及以上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發現1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5、炭疽:發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內,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群、建築工地等集體單位發生3例及以上皮膚炭疽或腸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職業性炭疽病例。

  6、甲肝/戊肝:1周內,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群、建築工地等集體單位發生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7、傷寒(副傷寒):1周內,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群、建築工地等集體單位發生5例及以上傷寒(副傷寒)病例,或出現2例及以上死亡。

  8、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天內,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群、建築工地等集體單位發生10例及以上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現2例及以上死亡。

  9、麻疹:1周內,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群、建築工地等集體單位發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0、風疹:1周內,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群等集體單位發生10例及以上風疹病例。

  11、流行性腦脊髓膜炎:3天內,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群、建築工地等集體單位發生3例及以上流腦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

  12、登革熱:1周內,一個縣(市、區)發生5例及以上登革熱病例;或首次發現病例。

  13、流行性出血熱:1周內,同一自然村寨、社群、建築工地、學校等集體單位發生5例(高發地區10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熱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4、鉤端螺旋體病:1周內,同一自然村寨、建築工地等集體單位發生5例及以上鉤端螺旋體病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5、流行性乙型腦炎:1周內,同一鄉鎮、街道等發生5例及以上乙腦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6、瘧疾:以行政村為單位,1個月內,發現5例(高發地區10例)及以上當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年內無當地感染病例報告的鄉鎮,以行政村為單位,1個月內發現5例及以上當地感染的病例;在惡性瘧流行地區,以鄉(鎮)為單位,1個月內發現2例及以上惡性瘧死亡病例;在非惡性瘧流行地區,出現輸入性惡性瘧繼發感染病例。

  17、血吸蟲病:在未控制地區,以行政村為單位,2周內發生急性血吸蟲病病例10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點1周內連續發生急性血吸蟲病病例5例及以上;在傳播控制地區,以行政村為單位,2周內發生急性血吸蟲病5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點1周內連續發生急性血吸蟲病病例3例及以上;在傳播阻斷地區或非流行區,發現當地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染性釘螺。

  18、流感:1周內,在同一學校、幼兒園或其他集體單位發生30例及以上流感樣病例,或5例及以上因流感樣症狀住院病例,或發生1例及以上流感樣病例死亡。

  19、流行性腮腺炎:1周內,同一學校、幼兒園等集體單位中發生1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20、感染性腹瀉(除霍亂、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1周內,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群、建築工地等集體單位中發生20例及以上感染性腹瀉病例,或死亡1例及以上。

  21、猩紅熱:1周內,同一學校、幼兒園等集體單位中,發生10例及以上猩紅熱病例。

  22、水痘:1周內,同一學校、幼兒園等集體單位中,發生1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23、輸血性乙肝、丙肝、HIV:醫療機構、採供血機構發生3例及以上輸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感染。

  24、新發或再發傳染病:發現本縣(區)從未發生過的傳染病或發生本縣近5年從未報告的或國家宣佈已消滅的傳染病。

  25、不明原因肺炎:發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二)食物中毒:

  1、一次食物中毒人數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2、學校、幼兒園、建築工地等集體單位發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數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3、地區性或全國性重要活動期間發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數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三)職業中毒:發生急性職業中毒10人及以上或者死亡1人及以上的。

  (四)其他中毒:出現食物中毒、職業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3例及以上的事件。

  (五)環境因素事件:發生環境因素改變所致的急性病例3例及以上。

  (六)意外輻射照射事件:出現意外輻射照射人員1例及以上。

  (七)傳染病菌、毒種丟失:發生鼠疫、炭疽、非典、艾滋病、霍亂、脊灰等菌毒種丟失事件。

  (八)預防接種和預防服藥群體性不良反應:

  1、群體性預防接種反應:一個預防接種單位一次預防接種活動中出現群體性疑似異常反應;或發生死亡。

  2、群體預防性服藥反應:一個預防服藥點一次預防服藥活動中出現不良反應(或心因性反應)10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

  (九)醫源性感染事件:醫源性、實驗室和醫院感染暴發。

  (十)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2周內,一個醫療機構或同一自然村寨、社群、建築工地、學校等集體單位發生有相同臨床症狀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及以上。

  (十一)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其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五、報告內容

  (一)事件資訊

  資訊報告主要內容包括:事件名稱、事件類別、發生時間、地點、涉及的地域範圍、人數、主要症狀與體徵、可能的原因、已經採取的措施、事件的發展趨勢、下步工作計劃等。具體內容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資訊報告卡》。

  (二)事件發生、發展、控制過程資訊

  事件發生、發展、控制過程資訊分為初次報告、程序報告、結案報告。

  1、初次報告

  報告內容包括事件名稱、初步判定的事件類別和性質、發生地點、發生時間、發病人數、死亡人數、主要的臨床症狀、可能原因、已採取的措施、報告單位、報告人員及通訊方式等。

  2、程序報告

  報告事件的發展與變化、處置程序、事件的診斷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勢態評估、控制措施等內容。同時,對初次報告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資訊報告卡》進行補充和修正。

  重大及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至少按日進行程序報告。

  3、結案報告

  事件結束後,應進行結案資訊報告。達到《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分級標準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結束後,由相應級別衛生行政部門組織評估,在確認事件終止後2周內,對事件的發生和處理情況進行總結,分析其原因和影響因素,並提出今後對類似事件的防範和處置建議。

  六、報告方式、時限和程式

  獲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資訊的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報告人,應當在2小時內以電話或傳真等方式向屬地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專業機構報告,具備網路直報條件的同時進行網路直報,直報的資訊由指定的專業機構稽核後進入國家資料庫。不具備網路直報條件的責任。

  報告單位和責任報告人,應採用最快的通訊方式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資訊報告卡》報送屬地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專業機構,接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資訊報告卡》的專業機構,應對資訊進行稽核,確定真實性,2小時內進行網路直報,同時以電話或傳真等方式報告同級衛生行政部門。接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資訊報告的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儘快組織有關專家進行現場調查,如確認為實際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根據不同的級別,及時組織採取相應的措施,並在2小時內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同時向上一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如尚未達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標準的,由專業防治機構密切跟蹤事態發展,隨時報告事態變化情況。

【公共衛生報告管理制度】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