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通用24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孔子的故事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1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叫《孔子的故事》,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軍事家。這本《孔子的故事》就記錄了他的一生。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國(在河南江蘇交界的地方)的貴族,如果再往遠說,他們還是殷代貴族的後代。孔子的父親叫紇,字叔梁,是魯國一個職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氣。孔子的母親姓顏,叫徵在。

  孔子30歲時他已經有了3000多名學生了,可是,他認為自己的學識不夠淵博。如果誰有知識,誰哪裡有他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真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安貧樂道,直道而行的人哪!

  被後人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的孔子,是春秋時期最有學問的學者之一,他的言行舉止對後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的故事》講了一系列關於孔子的事蹟,它告訴我們,學習的魅力,帶領我們一同感悟聖人傳給我們的思想精神。

  在孔子對他的學生的教育中,對於學習的篇章有不少。它告訴我們許多學習的方法,同進也告訴我們學習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而這種快樂,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因為它能提高自身的修養、素質。反覆的學習是為了便於熟練的掌握,不懂就問,可以提高知識水平。我們作為一個學生,就更應該要認真學習,熟練的掌握,它不僅能夠充實自己,也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基礎。

  聖人孔子最注重的是“仁、禮”。崇高的道德思想,是從古至今君子的作為。人與人之間,禮尚往來、互相關愛、互相包容,那麼,這個世界就會是個美好的樂園。

  本書告訴我們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活得充實。用道德充實自己,用知識填充自己,有抱負、有追求,積極向上,既使早早的就離世了,那麼他也就無憾了。

  現在,美味可口的家餚,令我們情不自禁;琳琅滿目的衣物,更使我們留戀忘返。然而,在生活日益富裕的現在,我們更加需要用知識來填滿自己,用道德來包裹自己。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2

  “感悟聖人的思想精髓,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這就是我們班同學的奮鬥目標。今天,我讀完了《孔子的故事》,真正感悟到了聖人的思想精髓,並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養。

  孔子熱愛學習,一生飽讀詩書,他認為:只有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這樣的讀書才是有效的,書中的知識在生活中才能得到合理的運用,這樣的人才稱得上是好學。

  子木就是這樣的人。有一次,他和同學外出郊遊,天氣晴朗子木卻帶著雨傘,大家都很疑惑。子木便說自己昨晚見月近星畢,第二天就會大於下個不停。同學們在子木的勸說下半信半疑地帶上傘,旅途中果然下起了雨。子木正是運用了《詩》中的知識:月亮靠近畢星,大於下個不停,得到了孔子的大力讚賞。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學以致用的重要性,否則那次郊遊大家就要被淋成落湯雞了。

  孔老夫子堅持學以致用,在生活中常常用到書中的知識,不忘記用書中的知識來教導學生。做到學用結合,才能真正領悟書中的知識。其實學用結合和勞逸結合是一樣的。勞逸結合是人生心愉快,同樣學用結合能使人進步。學以致用,可以使你得到讚揚的掌聲;可以使你感到知識的偉大;可以是生活過得更加充實……學以致用是多麼重要,所以我們應該在生活與學習中,處處用到學以致用。

  生活中,的確有人做到了學以致用,我也是其中的一個。我在課堂上新學到了什麼叫積雲,捲雲,層雲,它們是什麼樣子的。然後我就根據雲的不同和雲的變化來穿衣,帶傘,並且預測天象。這真使我這個不懂天文的小丫頭感到大自然的神奇。

  其實,生活中處處需要學以致用,學以致用也對生活起著巨大的作用,我們應該合理地運用學以致用。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3

  孔子是歷史上一個很有名氣的人,他一生桃李滿天下。我很崇拜他。今年,劉老師讓我們買了一本《孔子的故事》,這本書介紹了孔子一生的歷程,使我們更加了解,更加熟悉孔子了。

  這本書中最讓我回味無窮的是:孔子從政的那部分。孔子剛開始當中都宰,把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條。接著,魯定公又讓他做司空。任司空時,他和他的弟子一起調查農業生產情況,還興修水利。司空沒做多久,孔子又被升任為司寇。任司寇時,他實施一些法律,還創了最早的陪審團。他斷父子互訟案,智救大野澤,又在夾谷和齊國會盟取得了勝利,又誅殺可正卯,還抑三桓墮三都。孔子為政的時候,民心歸服,一派政通人和的景象。我合上書本,閉目沉思:孔子可真是個清官呢!他忠心中力為老百姓辦事,用一顆仁愛之心對待百姓,他可真是個清官。孔子曾經說過:“做官就要身體力行,為老百姓做出模範,還要勤政愛民,永不懈怠。”只要這樣做,才算得是個好官。

  讓我們從小學好文化知識,為長大後為人民服務打下紮實的基礎。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4

  大凡讀過《孔子的故事》一本書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對孔子發出由衷的讚歎,深深地敬佩這位博學多才的傑出人物,為中華民族歷史上出現過這麼一位偉大人物而感到無比驕傲。

  孔子之所以能成為博學多才的人,是因為他謙虛好學。孔子曾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裝懂,這才稱得上聰明。聾的人就報著這樣的學習態度,虛心地向他人學習,以此來充實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聰明的人。當他取得了成績後,仍沒有滿足,繼續向別人請教,從不放過一個增長知識得勝機會,孔子的這種精神對於後人也是一種鞭策和激勵,使我這個與他相逢兩千五百多年的少年受到了深刻的啟迪。

  我這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點自以為是,瞧不起別人,為此不知捱了多少批評,但總該不了。我上課不願意認真聽別人發言,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失去了許多增長見識的機會。

  影響了自己的進步。從孔子身上,我懂得了要真正學到一點東西,必須抱著虛心的態度,驕傲自滿是學習上的最大障礙。孔子謙虛好學的精神將成為我前進的指路明燈。

  孔子之所以能成為人類的文明做貢獻,還因為他能勤學苦讀。孔子出身貧寒,很早就失去了父親,他過早地擔當起生活的重擔,然而他沒有被壓倒,而是更刻苦地學習。艱苦的環境磨練了他的意志,艱辛的勞動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孔子成了一位舉世聞名的大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我從孔子勤學苦讀的一生中體會到,一個人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發奮努力。孔子那種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意志和毅力會永遠激勵我前進。

  我要以勤奮、刻苦、頑強的精神,戰勝困難,成為一個有作所為的人。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5

  《孔子故事》是現代作家李長之所作,通篇以簡潔的語言詳盡地敘述了孔子不平凡的一生以及孔子教育思想的形成。

  本書以孔子的成長及政治生涯為主線,詳盡地描述了孔子在政治和教育兩大領域的成就,特別是在教育上的偉大成就。今天我就孔子的教育思想談幾點我的看法。

  分析現實教育,縱觀教育歷史,認真研讀《孔子故事》不禁覺得孔子的教育思想自有之即發射出耀眼的光輝,經久不衰,即使是科技空前發展的今天,依然顯示出他不凡的魅力!

  孔子教育思想中最光輝的一點:“仁”,“仁”即“愛人”,是教育的本真。仔細品味現代的教育現狀,人們都在埋怨:如今的孩子是一代比一代自私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其實原因簡單,因為我們的教育不知從哪一天起,就變成了只追求知識、技能的學習和積累,而忽略了教育最本真的東西“仁”的滲透與傳遞!過分的溺愛與過度的物慾的滿足,使得孩子們覺得他們只有被愛的權力,而不知道他們更應該有“愛人”的權力和義務,久而久之,稍有不如意就會心生埋怨甚至怨恨!會幹出悔恨終生的事。一個人,有了“仁”就有了責任感,有了動力了!所以“仁”是教育的本真,是教育的基礎。 在孔子成就自己偉大的過程中,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堅定的目標,不管目標大小,只要是正確的,孔子就會堅定自己的步伐,排除艱難險阻向著目標前進。

  在現實中,由於物質條件的極大滿足,使得好多孩子都表現出精神的極度空虛,生活得特別盲目,生活沒有目標,學習似乎只是要完成家長交給的任務,所以沒有目標的學習是無效的學習。要想讓孩子們真正地快樂、自主地學習,需要有明確的目標,並把堅定的大目標,分解成不同時間的小目標,逐一去實現,最終實現快樂學習。

  孔子思想,值得我們一輩子去研讀、學習。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6

  在寒假裡,我看了一本關於中國歷史人物的書——《孔子的故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人,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的故事》所講的是孔子與他的弟子在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及對話,其中有一個故事,我非常喜歡:有一天,孔子帶弟子們在一塊寶地上觀賞,看見路上有一群孩子在玩耍,他便讓馬車慢慢行駛過去。別的孩子早就躲開了,只有一個孩子一動不動。孔子問小朋友:“你可以給我的車讓一條路嗎?”誰知道這孩子不僅不讓,還說:“不行,這有個城池,你的馬車怎麼過?”孔子定睛一看,孩子背後的地面上有一堆石子,互相環繞,搭成了一個小小的城牆。於是孔子問那個孩子有什麼用?孩子答:“防軍隊和你這些馬車的。”孔子請教道:“那該怎麼過呢?”孩子道:“你覺得是車讓你?還是你讓車呢?”孔子一聽,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讓車伕繞過孩子所堆的城池走了。

  讀了《孔子的故事》這一本書後,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孔子為何被世人稱讚博學多才。是因為他謙虛好學的寶貴精神!所以身為小學生的我們應當學習他勤學苦練、謙虛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7

  我在寒假期間讀了《孔子的故事》這本書,我對孔子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春秋時魯國人。孔子本身出生在富裕家庭,可是他的哥哥對他很不好,後來,母親和他被哥哥趕出了家。雖然命運多舛,可孔子始終刻苦鑽研,後來當上了官。但他志不在此,他的志向是教出更多對國家有貢獻的孩子,於是他辭掉了工作,收了百多名弟子,成為了一名有名的教育家。不幸的是,他回到魯國後兩年去世,享年73歲。

  我認為孔子是一位謙虛、好學、虛心向他人學習的人。透過他的努力取得了不少好成績,但仍不滿足,繼續向人請教,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最終完成了許多經典著作,如《詩》《書》《禮》等。所以我認為孔子是我們的老師,我們要學習他的好學精神。

  這本書教會了我許多道理,讓我深受啟發:君王要像君王,臣子要像臣子,言必信,行必果……讓我知道了學習要勤學多思,不懂就問的精神。在學習生活中,我有不懂的題目我怕問老師和同學,怕麻煩,怕動腦。不懂就不懂了,隨他去,就這麼稀裡糊塗地過了,不過現在讀了《孔子的故事》後,讓我知道了什麼是不恥下問,懂得了勤奮好學的重要性,更懂得了為自己的夢想勇往直前。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8

  朱熹說了一句話“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意思就是:上天如果不生出孔子,那麼萬古就如同漫漫長夜一般暗淡無光。我總覺得這句話太過於誇張了,直至我讀到了李長之寫的《孔子的故事》。

  書中,我最喜歡的便是“夾谷會齊”的故事了。這是的孔子正在魯國輔佐魯君,與其一起去夾谷會齊王。在大會上,他當眾訓斥齊君。事後,齊君生氣地對他的臣子說:“孔子使用君子之道輔佐魯君,而你們卻實用夷狄之道輔佐我。”孔子在故事為了堅守周禮而教訓齊君的形象給我留下印象非常深刻。

  讀完此書後,我對於孔子求知的態度非常欣慰。他曾今像年僅七歲的小孩請教,對應了論語中“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也能代說明孔子謙虛求學的態度。雖然他已經成為了一個天下知名哲學家、教育家,但他還在周遊列國之時,不斷的求學。

  孔子的三千名弟子在跟著他周遊列國之時,就彷彿是一座移動的私立學校,他們當中,有一貧如洗的貧民,也有能金盆洗手的富二代,但他都以收一點點的學費為代價把他多年來積累的知識,詩歌,樂曲,還有禮儀毫無保留的傳給了他們。

  孔子的一生都歷經坎坷,他的儒家思想就猶如一把火,用他一生的時光點燃的一把火,一把煉出了華夏文明的一把火。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9

  孔子是歷史上一個很有名氣的人,他一生桃李滿天下。我很崇拜他。寒假裡,我讀了《孔子的故事》,這本書介紹了孔子一生的歷程,使我們更加了解,更加熟悉孔子了。

  這本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挫折中前進》這個篇章,介紹的是孔子成長的歷程。孔子很能吃苦,經受得起各種困難,也很有志氣。在挫折中,他憑靠著自己的毅力一天比一天進步,修養了許多才能,養成了謙虛好學的品德。

  在孔子的一生中,一直是刻苦學習知識的。在很的小時候,他每天央求母親教自己新的內容,然後不斷地去溫習,以至於小時候就已經聰慧過人了。到了長大之後,孔子更是憑藉著自己的勤奮與刻苦,成為了一位聞名天下的著名學者。

  孔子是一位知識淵博的人。經過多年的研究整理,完成了《詩》《書》《禮》等著作,這些經典一直流傳至今。孔子的一生中有許多名言警句,這些名言警句經過他的弟子和次弟子的整理,編成了《論語》。

  看完了《孔子的故事》後,我真覺得受益匪淺。它讓我懂得了:一個人要想變強,就要能吃苦,同時還要有自信,要有所付出。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10

  最近三天,我讀了孔子的故事,作者李長之。這本書主要內容講了孔子的生平,用了13年時間,遊歷東周列國,傳播儒家思想。最後弟子們根據他的言行舉止編制出著作《論語》。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故事是孔子絕糧。公園前489年,吳楚打仗,楚昭王生病需要把病轉移將相身上,可楚昭王沒有允許,孔子佩服楚王的開明,想去楚國和弟子過上好日子,也傳播儒家思想。由於戰亂,孔子被困在途中,糧食也吃完了,孔子卻堅持教學,彈琴唱歌,子路和弟子們都十分疑惑。孔子叫來弟子,問:“我們為什麼會困在這裡?”子路認為仁德和智慧不夠,別人不相信我們,得不到別人的幫助;子貢認為理想太高,降低理想就會有人來幫助;顏淵認為,理想雖然高,但是我們可以努力實現,不管別人是否認可。孔子十分認同顏淵的話,並傳播給了其它弟子,使他們堅持到楚軍營救他們那一天。

  孔子面對困境,不退縮,面對弟子們的疑惑,思考怎麼破解。鼓勵弟子們去思考,孔聖人面對如此多的困難,還能堅持給弟子正常上課,而我們有時因為一點點挫折就放棄,我們是不是應該向孔聖人學習呢?有了目標,有了理想,就要向目標前進,不能因為一些困難就放棄,降低目標。

  孔子有十五歲便“志於學”的少年意氣,有夾谷會齊時牛刀小試的喜悅,有率領眾弟子奔波輾轉如喪家犬的艱辛,有至死不渝追尋理想的執著。從事教育14年的孔子是我學習的榜樣!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11

  寒假裡,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做《孔子的故事》,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孔子。

  孔子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曾說過“不以而富且富,於我如浮雲”。對於不正當得來的東西,即使再好的`享受,他也不會動心。

  平時我們想要什麼東西,會千方百計的得到它,不惜傷害到他人,孔子不會,他知道那樣會傷害到他人,對於他來說,這種東西是不正當得來的東西,所以,我們以後一定要讓心靈享受更好的,一定不要被一些東西的外表所誘惑。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世家》詳細的講述了他的生平活動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重要文獻。

  孔子一生都有著極高的政治熱情,即使在遭受打擊、排斥、嘲諷,甚至圍困的時候也仍然不減,為了宣傳自己的主張,他不辭勞苦,用了一生大部分的時間,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奔走遊說。文章用了相當的篇幅,真實的講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動,寫的生動具體,形象逼真。

  讀完這篇文章,我深受啟發,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雖然我不能像孔子那樣,但我會學著孔子的精神,一直努力下去。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12

  在我國大約兩千五百年前,也就是春秋時期,出現了一位重要人物—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之一。出生於貴族家庭,但後來因社會變動,貴族沒落,很多人開始私人教授學生,孔子就是其中之一。

  孔子三十歲開始教授學生。在他的第一批弟子中最出名的就屬子路了,他誠心誠意的跟隨孔子近四十年,他是對孔子事業最熱心的支援人,也是最沒有師徒距離的弟子。為了提高教學水平,孔子來到洛陽拜見老子。老子經驗豐富,接觸的事情多,給了孔子許多有效的建議,對孔子有了很大益處。孔子變得更成熟減少了許多主觀看法分析事情時更加冷靜。伴隨他水平的提高,門徒自然就變多了。公園前517年,孔子來到齊國做政治活動,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卻讓他走向了他人生中的一個重要事件—周遊列國。

  孔子和其弟子分別去了衛、曹、宋、陳、蔡和葉國。公元前496年,孔子帶著弟子們離開魯國,來到衛國,在僅僅住了十一個月之後就有人讒言,迫使他們離開。但其它國家都無人招待,最後只得住在衛國。

  孔子雖早已離開,但他的精神卻還在傳承。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13

  孔子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開創的儒學和他以仁為本的思想,包括他膝下的七十二弟子都被人們世世頌揚,讀書人都會去孔廟拜一拜,人們尊稱他為聖人。

  可是孔子的聖究竟在哪?

  很多人都會知之甚少,孔子的故事告訴我,孔子並不是在某一時刻就偉大起來的。孔子少年時就聰明伶俐,學習刻苦,在15歲時便“立志於學”,聲譽傳遍四方,知識積累使孔子有了很高的抱負,他運用“六藝”培養賢人,他以仁為本的教育理念傳播天下,他一心專注於教育。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開創的私人教學,在歷史上前無來者,從此平民百姓也可以讀書了,這真是一項造福後人的壯舉,於此對比,那十條肉乾真是微不足道。孔子身邊聚集了一群好學、品德高尚的弟子。

  孔子的思想有很多我們學習的地方,從《論語》中就能看出來,與弟子對話時,便能給後人留下巨大的影響。

  在戰亂多如牛毛的年代,孔子的仁政或許是治本的良藥,但就像所有治療一般病的藥比治療重病的藥好吃一般。

  作為現代人,我們應該多讀讀名著或國學書籍。聖人的智慧往往被我們運用,它是不會被平庸的人理解或使用的。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14

  孔子的人生,充滿了色彩。孔子的人生,富有獨特的韻味。

  《孔子的故事》是孔子一生的寫照。孔子的人生,坎坷而偉大。他廣收門徒,不論高低貴賤;他傳播禮道,將復興周禮作之己任。雖然後人評論孔子過於執著、頑固,可他們卻不能瞭解孔子以禮治國的本性。當禮道深入人心,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恭敬,一份善良,一份美好的時候,嚴酷的刑罰就會失去它的意義,用“仁”、“禮”的政策去治國也並非是不能實現的幻想。孔子是偉大的政治家。

  聖人的弟子們也是實力派。孔子依材施教,對不同的弟子在同一件事上有著不同甚至相反的教導或回答。這是孔子的高明之處。而對弟子的疑惑,他總是盡善盡美地回答,從不擺高架子去面對他們,反而非常謙虛,從不不懂裝懂,對於學習、思考的態度非常誠懇。答語的內容,便是本著孔子的思想觀念和博大的宏觀了。孔子是聰明的教育家。

  孔子的美德就是這些:謙虛、大膽、聰明、好學、勤奮、仁德。民比君貴的思想和精神對後人影響至深至遠。

  孔子的人生,為自己超前又懷古的思想努力著。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15

  你是儒家代表,是仁愛代表,是教育家,也是思想家,一生從事教育,用自己的人生的四十年教育,教育了幾千名學生。

  第一次看見您的相貌時,覺得您樣子奇特,便對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直至閱讀了李長之先生的《孔子的故事》後,才瞭解了您的事蹟。

  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孔子在外交上的勝利”。一篇講述了您與魯定公和齊景公赴會,面對對方助理晏嬰(一個無論是思想還是政策都和您相對的齊國執政大臣)的百般不敬,您一一回復,取得了一次勝利。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將相和》這個故事。秦王(故事中的齊王)約趙王(故事中的魯王)在澠池見面,藺相如也去了,見齊王存心悔辱趙王便不停的“反彈”。直到最後,秦王也沒有佔到一點點便宜。藺相如和您一樣。善於談判,但您更偏於“仁”,而藺相如更“勇”一些。

  這本書中有很多看似農民的人批評您,您沒有惱火,反而很敬重他們,想求知識讓自己更仁愛……

  這就是您,一個仁愛的教育家、思想家,雖然您一生之內坎坷,永不放棄,教匯出了優秀的人才,您是祖國的驕傲。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16

  他經常被認為是一種宗教的創始人,但這是不正確的。他極少討論神,拒絕討論鬼。他對人生的關係深刻了解,他的學說並不是他所創立的,嚴格來說,他只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視個人道德和行為的現實哲學家。他就是——孔子。

  在那個群雄爭霸的時期,孔子主張各國君主以德治國,觸犯了很多人的權利,因而才能一直沒能得以發揮。在他五十五歲時,帶領他的一批學生開始了周遊列國的生涯。在各國的民眾中贏得了好評,創立了儒家學派。他把“仁”和“禮”視為道德的最高法則,主張有教無類,曉得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即為中國的現代教育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也說明了孔子思想的先進性,不朽的思想總是與時俱進。

  孔子這位魯國的老人,這位為教育的實施,為正氣的傳播,為治國的方法施展而奮鬥的偉大先賢,他的思想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散發著耀眼的光芒,同時被時代賦予了新的含義。二千五百年的時光彈指一揮,孔子的思想卻永遠成立,並已走向世界!

  孔子,一位思想深刻的老者,一位禮儀的老師,更是一位心胸寬廣的聖人。正如他自已所說“哲人要像草木那樣,枯了爛了。”謂巨星隕落,至今無人並稱。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17

  孔子的故事這本書是李長之寫的,他的原名是李長植。他寫的這本孔子的故事裡面寫了孔子的出生至死亡。

  我相信有很多人跟我一樣,一開始只知道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就不知道他的另外一些事情,而我看著老師發給我的這本孔子的故事,我就知道了孔子他的一生到底是怎麼樣的。我看的時候底下還有註釋可以幫我理解看不懂的內容。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十一章從中都宰到司寇。

  孔子五十一歲,也就是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九年,魯國當了中都宰。中都宰大概相當於現在的首都市長。那個時候孔子做了一年中都宰就很有成績,當時四方各國都想學孔子的治理方法,於是孔子由中都宰升為司空,彷彿是後來管建設工程的首長,又由司空而為司寇,司寇是管司法方面的首長。但是雖然孔子現在在魯國做了官,但他在一般老鄉跟前卻仍保持著謙遜淳樸,像不善於說話似的。當他在朝廷議事的時候,是很會辯論的樣子,但是又很慎重和上級談話,他持的是公正不阿的態度,和同僚談話,卻又和悅近人了。

  為什麼喜歡這個故事是因為孔子就算是做了官,也不會瞧不起百姓。然後要是有不公正的事情他總會提出來,不是像其他文武百官,都不敢說,跟同僚或朋友談話,卻又很和顏悅色。我就喜歡她這種人品。

  長大以後,我也一定要像孔子這樣子,好好做人,不幹壞事。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18

  孔子是一位學識淵博的人,而關於他“仁”的思想我一直有些疑問,於是我就到李長之的《孔子的故事》裡去拜訪了先生。

  ——“您好,孔子先生,我是2500多年後的一位學生,向您請教些問題。您為什麼對‘仁’的思想這麼深呢?”

  ——“‘仁’字拆開來是‘二’和‘人’意思是兩個人,含義就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我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是因為我認為人和人之間的情誼才是體現道德的最重要的元素。”

  ——“孔子先生,您最喜歡的學生是誰呢,又是為什麼呢?”

  ——“當然是顏回了,顏回太好了!他生活很窮困,但是並不因為窮困而放鬆了自己的學習,顏回在我這裡不止學到了樂觀、積極、勤奮不息的精神,還學到謙虛,他是一個特別聰明的人,我都認為我趕不上他,你講一樁,他能悟懂十樁,他虛心請教時到像個傻子一樣,你說什麼他都會仔細聆聽,他當然是我最喜歡的學生!”

  我知道孔子整理了不少詩書禮樂,而《春秋》是很著名的一部典籍,我想聽先生來講一講,先生告訴我“我喜歡古代的東西,而且我寫的《春秋》只是轉述,有些人他什麼也不知道就去動筆創作,我不是這樣的,多打聽,多見識,選擇最好的才能創作。我寫《春秋》是為了記錄歷史事實,表現當時的社會。”

  原來《史書》《詩》《書》這些我們經常聽說的孔子典籍中還有這樣別樣的風趣和故事啊,孔子說過“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他自己就是這樣一個把自己說過的話體現在生活中的人,他可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博學多才,為他人著想,有禮節的人。

  謝謝李長之的《孔子的故事》,讓我和孔子有了一次跨越千年的對話,讓我懂得了“禮”與“仁”。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19

  《孔子的故事》講的是孔子一生有記錄的大事,像第一次參與政治活動呀、開始教育事業呀、和老子會面呀。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孔子和老子的會面,講的是孔子要到洛陽去,好學的他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因為歷史悠久的京城洛陽有豐富的文化寶藏,而且在大思想家老子也在那裡。所以他想到那兒去好好學上幾天。在這個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是這樣一段話,孔子在洛陽住了幾天要離開了,老子依依不捨地給他送行並且根據自己的處事態度告訴他:“我聽說有錢的人給人送行的時候是送錢,有學問有道德的人給人送行的時候是送幾句話,我沒有錢,姑且冒充了一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送你幾句話吧。第一句是你所鑽研的多半是古人的東西,可是古人已經死了,連骨頭也爛了,不過剩下這麼幾句話,你不能把這些話看得太死;第二句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生的是時候呢,出門應該坐車,如果生的不是時候,只要過得去也就算了,第三句是我聽說有句老話,會做買賣的都不把東西擺在外面,有極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樸實的,你應該去掉驕傲、去掉很多的貪戀、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這對你都是有好處的。”

  老子的這段話告訴了我們做人要謙虛、謹慎,學東西要靈活,能做到舉一反三。《孔子的故事》裡有很多做人的道理和學習的方法,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所以,我很喜歡這本書!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20

  孔子大家都知道吧,是春秋時期的偉大教育家。但是很少人知道孔子的一生髮生了哪些事情。而李長之則把孔子一生的事情編寫成了一本書,讓我們以最簡單易懂的語言來描寫。在這之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孔子和老子的會見”,是大概是這樣的:孔子和南宮敬叔一起去洛陽。孔子覺得這是個機會,他可以去拜見拜見大思想家老子,老子聽說孔子來了便去迎接,又叫他的僕人把道路打掃乾淨,從孔子到達時,他們又談了很久。我最喜歡的是老子最後對孔子說的幾句話:我聽說有錢的人給人送行時是送錢,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給人送行時是幾句話,我沒有錢,姑且冒充一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送你幾句話吧。第一,你所鑽研的,多半是古人的東西。可是古人已經死了,連骨頭也爛了,不過我剩下那麼幾句話。你不能把話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生的是時候呢,固然出門坐坐車,闊綽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時候,只要過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聽說有句老話,會做買賣的都不把東西擺在外面,有極高的道德的人都會是很樸實的。你應該去掉驕傲,去掉很多的貪戀,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這對你都是有好處的。一切事不要太認自己的性,這樣在家庭也不合適,在朝廷也不合適,我要告訴你的就是這些話了。

  這些話讓我思考了許久。並且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21

  你好,孔子!這穿越2500年的交流是如此奇妙。先生您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但過去我們只是看到您的畫像,聽說您的思想,或者在《論語》中去了解學習。今天經由李長之先生的帶領,我看到了一個鮮活的你,您好像就在我身邊。

  書中看到您對學生的教育著重啟發。您會根據每個弟子的性格、主要優缺點加以相應的教育。您說:“冉求遇事萎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盯住他慎重。”這一點和我的老師們一樣,他們會根據我們每個人不同的狀況鼓勵我們,引導我們因材施教。我有時候會馬虎著急,老師會對我說:“慢一點不著急,再仔細一點。”

  在您一個個的故事裡,看到您有進步的一面,反映奴隸制社會崩潰時關於人的解放,展現了“仁”的學說。您還為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建設了規模宏大的政治藍圖,被後人稱為“聖人”,當然關於您的思想也有落後的地方,比如您還帶有奴隸社會等級的思想,遺留一些血統的觀念,狹隘地域的觀念。您的學說中有進步面,有落後面,有強大的地方,也還有需要改善的地方。這一點其實和生活中的我們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有優點,有缺點。正因為如此,讓我們感受到了真實的你。“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我們每個人都有待改善的地方。

  您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您“學不厭。教不倦”的積極態度、您豐富的經歷、您的刻苦努力。這些都是我們精神的引領及學習的方向。謝謝您孔子先生,感謝李長之先生讓我們在《孔子的故事》裡相遇。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22

  二千五百年前,也就是公元前六世紀左右,世界上幾個古老的文明國家都裡現燦爛的古代文化,一些傑出的學者和思想家就是這種燦爛文化所代表,在印度有佛教的創始人釋近牟尼,在中國有儒學創始人孔子(孔丘)。

  您有十五歲便起於學的少年意氣,您有夾谷會齊時牛刀小式的喜悅,您有見君王好德不如好色的悲嘆,您有率領眾弟子奔波輾轉如喪家狗的艱棄,您有命懸一線卻不改從容的氣魄,你還有不渝追尋理想的執著。

  您是一個思想家,您是儒學的創始人,有一套不周密卻相當完整的思想體系和政治見解。您思想中最光輝的一點就是提倡“仁”,仁就是“愛人”這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現實,反映了由於奴來制的漸趨瓦解而產生的當時席人的抬頭。您主張人跟人還是有一定的等級,一定的規矩相處,您說:“君要像個君,臣要像個臣;父要像個父,子要像個子””還有,您主張天下和平統一是令我十分敬佩的,因為這是符合當時人民的願望,也是符合中國封建國家歷史要求

  在《孔子的故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您夾谷會齊時的勇敢與正直。正因您的正直才會使齊景公發出最後的責備:“魯國的子剛君子之道輔佐目君而你們卻用夷獨之道辨佐我,還讓我得罪了魯君!”您還使齊君還了魯國的城池。你真偉大。你還有到死也永垂不朽理想的執著,永遠記在我們的心中

  不管如行,您能夠是出仁愛,而且普反文化識知,在教育廣面有很大的供獻,您周遊列國,主張天下太平是一個主要的人物。源遠流長的中國化而能正是一個最早的,最重要的一個傳播者。您是中國歷史上最偉人的儒家創始人!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23

  現在不少國家,都有一個叫“孔子學院”的地方。在那裡面,你肯定可以找到一幅畫像。畫上之人其貌不揚:身材高大,鼻孔外翻,眼睛突出,頭頂凹陷,還大齙牙……他就是孔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後世尊稱為“孔聖人”“至聖先師”。

  這麼高的成就和名氣,讓很多人覺得孔子很高大上、遙不可及,實際上並非如此。讀了《孔子的故事》你就會知道,他其實很溫和、善良、恭敬、謙虛。而且也不是想象中那般文弱,孔子對古代人來說是個大個子,力氣大,酒量大,還愛吃肉。

  孔子外貌奇異,一輩子也過得很坎坷。他的父親和母親分別在他三歲和十七歲時去世。他年輕的時候性子不算很沉穩,多次尋求重用,卻不受待見。到了中年,他的名聲不小了,追隨者們如子路、顏路、曾點等人都拜入他的門下。而後他又想從政了,在魯國不得重用後,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十四年,卻是“敬而不用”。到了七十多歲,孔子把官位看得淡了,就隱居起來。

  孔子最大的成就是創立了儒家學派,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善於思考,講究德行,並以身作則。一次,孔子帶幾個學生來到一座寺廟,看到一個裝酒的祭器。仔細觀察發現,如果不裝或者裝滿水,它就會傾斜;而如果裝一半水,就是正的。由此孔子對學生說:“絕頂聰明的人用持重來保持,功滿天下的人用謙遜來保持,勇力蓋世的人用謹慎來保持。”這講的就是謙虛的道理,“謙受益,滿招損”。

  你看,孔子是聖人,也是一個善於思考和總結的普通人。他一生坎坷,卻給我們留下數不盡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學習體會。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 篇24

  有這樣一個人,他腦門像帝堯,脖頸似皋陶,肩膀像子產,身材比禹矮三寸,神情活像一隻喪家狗。

  他小時候,父親死了,家裡很窮,平常一個玩具也沒有,只模仿祭祀當遊戲做。然而他並沒有被生活窮困擊敗,十五歲立下了好好學習各種本領與知識的志向。我佩服這種志向。

  他二十多歲時,因五年多的奮鬥而逐漸成了博學多能的人。有一位老百姓曾稱讚道:“這位聖人如此淵博,他會的東西我們簡直叫不上名堂來。”他聽見了,便謙虛地說“我會什麼呀,我會趕車罷了。”原來當時有六種本領是一個全才的人必須具備的,趕車又被認為是最低下的。我佩服他的謙虛。

  他三十四歲時,已經有了第一批弟子,名聲遠揚,但他並不止步不前,而是去見了大思想家老子,對老子很有禮節。我佩服他的不斷進取。

  他五十一歲時,在魯國當了中都宰,因做得極好而升為司空,後來又升為司寇。其中中都宰相當於現在的首都市長,司空相當於是後來管理建設工的首長,司寇相當於是管司法方面的首長。雖然官做得很大,但他在一般老鄉長跟前,卻保持謙遜淳樸,像不善於說話似的。我佩服他的盡職與淳樸。

  他五十五歲時,離開了魯國遊蕩於各國。他在哪個國家都想盡自己所能,幫國家興隆。我佩服他不迷於官職,儘管當時他在魯國還是大官。

  他的優點還有很多,他精通道德、禮儀,精通文藝、詩歌,曾“三月不知肉味”;他還很“倔”,別人勸他別做了,休息吧,而他堅持自我,最終成功。

  要問他是誰,他就是孔子啊!

【孔子的故事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