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高中歷史試卷

高中歷史試卷

高中歷史試卷

高中歷史試卷1

  一、單選題

  1919年美國總統威爾遜帶著“十四點原則”,參加了巴黎和會。西方一評論家說,“威爾遜的原則征服了歐洲……”威爾遜的原則之所以能征服歐洲的最主要原因是

  A.美國的綜合實力已經超過歐洲各國

  B.人們厭戰,渴望和平

  C.美國操縱的“國聯”在歐洲影響深遠

  D.“十四點原則”較好地維護了歐洲的利益

  國際聯盟成立的歷史條件包括

  ①國際交往的日益緊密

  ②一戰後的和平思潮

  ③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綱領”

  ④巴黎和會的召開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

  基辛格曾評價某一國際會議說:“最後所得到的成果,是美國的烏托邦理想與歐洲的恐慌症妥協下不堪一擊的產物——有太多的妥協使美國的美夢難以成真,又有太多的權宜之計難以平息歐洲的恐懼。”這一“產物”是指

  A. 國際聯盟 B. 佈雷頓森林體系 C. 聯合國 D. 關貿總協定

  國際聯盟盟約規定維持世界和平的手段主要有

  ①會員國應裁減軍備

  ②和平解決國際爭端

  ③制裁戰爭發動國家

  ④實行委任統治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國聯盟約》規定:“殖民地及領土於此次戰爭之後不復屬於從前統治該地之各國,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於今世特別困難狀況之中,則應適用下列之原則:即將此等人民之福利及發展視為文明之神聖任務”。為實現這一神聖任務,國聯認為最合適的途徑是

  A. 民族自決 B. 集體安全 C. 維護和平 D. 委任統治

  美國首先提出建立國際聯盟,後來卻沒有參加,原因是 ( )

  ①英法等國和美國有矛盾

  ②美國國內的階級矛盾空前尖銳

  ③國聯盟約未能滿足美國的要求

  ④盟約否定了十四點和平計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國際聯盟成立後,曾對當時的國際事務作出過一定的處理。下列表述符合史實的是

  A. 在維護世界和平、制止侵略方面一直髮揮作用

  B. 九一八事變後,嚴厲制裁了日本的侵略行徑

  C. 對法西斯侵略行徑姑息縱容

  D. 成了被法西斯國家操縱的工具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痛定思痛,人類開始探尋維護世界和平的新途徑。國際聯盟的成立就是這種探尋努力的結果。國聯從一成立就宣稱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但它卻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不太光彩的紀錄,並放任了二戰的爆發,其原因不包括

  A. 國聯成為英法等少數大國操縱下的維護霸權的工具

  B. 國聯盟約的很多規定模糊不清、漏洞百出

  C. 美國與英法在國聯內爭奪領導權,使國聯成為雙方爭霸的場所,降低了國聯的效率

  D. 蘇聯被排斥在國聯之外,美國也由於國內反對未能加入,大大降低了國聯的權威性

  二、非選擇題

  在是否參加國際聯盟的問題上,美國各界看法不一。《國際聯盟盟約》第十條規定,國聯成員國有尊重並保護其他所有成員國領土完整及獨立、防禦外來侵犯的義務。圍繞這一條款,美國總統威爾遜和一些參議員之間爭論激烈。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參議員們認為:如果美國參加國聯後,出現了不容爭辯的侵略事實,美國將面臨法律上的義務,這最終將使美國陷入歐洲事務相關的環境之中,因此,他們反對參加國聯。

  材料二威爾遜總統認為:這個義務是道義上的,不是法律上的,在法律上沒有約束力,而且(美國國會)有絕對自由,對要求採取行動的所有情況做出自己的解釋。但是他也承認,如果出現了不容爭辯的侵略事實,毫無疑問,美國將履行盟約中的自動懲罰的法律義務。

  請回答:

  (1)概括指出在美國是否參加國聯的問題上,威爾遜和參議員們爭論的焦點。

  (2)概括爭論雙方的基本主張,根據所學知識指出爭論的最後結果。

  (3)參議員們在美歐關係上的基本主張是什麼?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當威爾遜離開華盛頓時,他在全世界享有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威望和道德影響,他那勇敢而有分寸的講話,在歐洲人民聽起來,遠遠超過他們自己政治家的聲音……幻滅是如此徹底,以致那些最抱有希望的人幾乎不敢談了。他們問那些從巴黎回來的人,這會是真的嗎?和約真的像看起來那麼壞嗎?總統碰到什麼事情了?是什麼弱點和不幸,造成這樣一件令人驚奇的、意料不到的出賣呢?

  ——凱恩斯《和約的經濟後果》

  材料二處於外交生涯頂峰的威爾遜,樂於得到這個締造戰後世界和平的機會……威爾遜要求公正和平的口號,同樣得到了無數外國人的支援。於是總統帶著和平使者的美名前往。……這變成了一出個人的悲劇;威爾遜精心縫製的神聖的和平外衣,被歐洲那些固執的領導人,持批評態度的參議員們和他自己的一些心懷不滿的顧問們從他的身上剝下來。

  ——《美國外交政策史》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判斷威爾遜為什麼要離開華盛頓。為什麼當時他享有無與倫比的威望?

  (2)“威爾遜精心縫製的神聖的和平外衣”指的是什麼?“歐洲那些固執的領導人”指的是誰?

  (3)根據所提供的材料,判斷“幻滅是如此徹底”的含義。

高中歷史試卷2

  一、單選題

  1880年,招貼畫在英國街頭幾乎隨處可見。當時的倫教就有150名張貼工,他們每週要貼大約九萬張海報.在法國.巴黎的街道與牆壁幾乎成了海報藝術的畫廊,各式各樣的商品廣告在填補城市的每個空白處,從戲劇.歌舞表演到腳踏車.香水.菸草以及餅乾.1881年,巴黎市政府頒佈了-條法令,規定海報必須在指定的區域內張貼,而且上面必須有政府公章表明已交“張貼費”。這說明

  A、英國和法國是世界上廣告業發展最快的國家

  B、近代工業的發展推動政府的政策調整

  C、政府限制和干預新興行業發展的現象開始出現

  D、第二次工業革命導致廣告業的無序發展,影響了城市的形象

  大型電視專題片《大國崛起》中認為,“近五百年來,真正意義上擁有過世界霸權的只有三個國家;即荷蘭、英國和美國。這三個國家對市場經濟進行了接力棒式的創新和發展。”英國對市場經濟的創新發展主要表現在( )

  A、國家實行獎勵對外貿易的政策

  B、創立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

  C、推行自由貿易,逐步確立自由市場經濟模式

  D、加強政府幹預,開創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模式

  《貿易打造的世界》一書中說:“17、18世紀時,英國的紡織業靠著差不多100%關稅的保護,避免了廉價的印度紡織品的進口衝擊。直到成為全世界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英國才拆掉這些壁壘。即使在19世紀末自由貿易的鼎盛期,印度作為英國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貿易的禁區,多種工業品的市場基本上只准英國人插足。”材料旨在說明

  A、英國始終固守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B、工業革命瓦解了英國的貿易壁壘

  C、英國的貿易政策取決於國家利益

  D、英國與印度之間不平等貿易關係

  某論文把巴拿馬運河開通、印度向英國出口棉花、華工赴美參與修建鐵路、法國向俄國輸出資本等史實作為重要論據。該文章論證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A、工業革命在歐洲的擴散

  B、英國經濟的崛起

  C、東方逐漸從屬於西方

  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1815年英國議會頒行“穀物法”,規定只有在小麥價格超過每夸特(計量單位)80先令(貨幣單位)時,才准許進口穀物(現實中小麥價格一般在50-60先令之間),到1846年英國議會又宣佈廢除“穀物法”。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A、工業革命的完成

  B、國際市場穀物價格的低廉

  C、經濟危機的爆發

  D、重商主義的推行

  1829年,卡萊爾在《愛丁堡評論》中指出:“在各個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趕出他的作坊,讓位給一個速度更快的、沒有生命的工匠。梭子從織工的手指間掉落,落入穿梭更快的鐵指當中。”材料反映出( )

  A、紡織業生產方式發生改變 B、英國紡織業日益走向衰落

  C、紡織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後 D、蒸汽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閱讀下表,分析推動這一時期英國城市人口比例變化的原因是( )

  總人口(萬人)

  城市人口(萬人)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例(%)

  1600年

  411

  33.5

  8.25

  1700年

  506

  85

  17.0

  1750年

  577

  121.5

  21.0

  A.商業革命推動 B.海上霸權地位的確立

  C.工業革命興起 D.圈地運動的進行

  “女工的工作時間如此之長,而且還要站立操作機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時候,工廠都要求女工是天足。就有一次,因為那女孩是小腳,而把她辭退。”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是

  A.生產力發展推動移風易俗 B.工廠苛待女工性別歧視嚴重

  C.工業發展革除了纏足陋習 D.近代紡織業得到了普遍發展

  下表為1800~1900年歐洲和中國在世界製造業產量中的所佔份額(%)。 以下相關解讀,合理

  的是

  A.產業革命是歐洲超越中國的主因

  B.自然經濟解體導致中國份額減少

  C.歐中額差最大化的“砝碼”是英國製造

  D.內憂外患百年中國經濟持續衰退

  1625年,運往歐洲的棉布為22.15萬匹,到17世紀末,這項貿易直線上升,棉織品不僅比毛織品輕,而且便宜……這是一種銷售範圍很廣、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帶動一場工業革命。該材料主要說明了

  A.產業調整導致工業革命

  B.市場需求刺激工業革命

  C.遠洋貿易促進工業革命

  D.資本積累推動工業革命

  二、非選擇題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大工業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業革命的第一階段持續到19世紀中葉,包括棉紡織工業、採礦業、冶金業的機械化和蒸汽機的發明及其在工業和運輸業中的運用。第二階段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科學在其發展伊始對工業沒有產生什麼影響,但它卻逐漸成為所有大工業生產的一個組成部分。

  ——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9世紀最後30年和20世紀初,世界市場的擴大使這一時期的世界貿易獲得了巨大的發展。英國的貿易壟斷地位被打破,世界貿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此外,這一時期原料和工業製成品的世界貿易額呈現出均衡發展的趨勢。工業發達國家與初級產品生產國家之間的國際分工以及世界各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都加強了。

  ——據吳於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下)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概括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人類生產發生的主要變化,並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特點。

  (2)運用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論證馬克思提出的觀點。(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高中歷史試卷3

  一、單選題

  唐太宗在位期間,反覆強調“存百姓”的思想。下列各項政策舉措,能夠體現他這一思想的是

  ①重用魏徵 ②休養生息 ③慎用刑法 ④完善科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D、②④

  唐太宗對中外交往採取積極友好的態度,對中外文化採取開放的政策。他在位期間能體現這一思想的重大舉措是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鼓勵外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與中國人通婚

  ③大力推行道教

  ④派玄奘去天竺取佛經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④

  下列對文成公主入藏所起到的歷史作用敘述正確的是

  A、加強了唐對吐蕃的管轄

  B、促進了吐蕃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C、唐與吐蕃已經“和同為一家”

  D、松贊干布歸附唐朝

  如果生活在唐太宗時期,我們可以看到的場景有

  ①囹圄常空,馬牛遍野,外戶不閉,糧價低廉

  ②來自吐蕃的貴族子弟在長安學習漢族文化

  ③很多外國人在中國居住、學習、做官

  ④士人信奉“物皆有理”,“格物致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唐太宗打敗突厥以後,在其故地設定羈縻府州。下列有關這一制度的評述正確的

  ①對民族地方的直接統治方式

  ②由少數民族首領擔任都督、刺史

  ③都督、刺史官職可以世襲

  ④其居民不編戶籍,不上貢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唐太宗說:“耕夫碌碌,多無隔夜之糧;織女波波,少有禦寒之衣。日食三餐,當思農夫之苦,身穿一縷,每念織女之勞。”反映出

  A、民貴君輕的思想 B、農業為本的思想

  C、君治為本的思想 D、心存百姓的思想

  唐太宗在其六十大壽上勸告官員:“取本分之財,戒無名之酒。常懷克己之心,閉卻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貴功名可久。”對這段史料的認識不恰當的是

  A、意思是為官者要做到無功不受祿,取本分之財,不貪不沾

  B、提醒官員要謹言慎行、克己清廉

  C、這是唐太宗告誡為官者修身克己的做人之道

  D、反映了唐太宗希望官員認識到為官者是人民的公僕,要為人民服務

  唐太宗說:“以史為鏡,可見興亡;以人為鏡,可見得失。”他在位期間能體現這一思想的重大舉措是

  ①反覆強調“存百姓”思想,勵精圖治 ②任用賢臣,善於納諫

  ③戒奢從簡 ④輕徭薄賦,勸課農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他在位期間,體現這一思想的著名事例是

  A、昭君出塞 B、唐蕃和親

  C、遷都洛陽 D、澶淵之盟

  唐太宗的主要政績包括

  ①重用人才

  ②善於納諫

  ③完善科舉制

  ④不奪農時,輕徭薄賦

  ⑤減輕刑罰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唐太宗以“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為治國理念。為此,在社會民生方面,他強調

  ①無為之治,天下息兵 ②休養生息,輕徭薄賦

  ③仁義為本,慎用刑法 ④選賢任能,虛懷納諫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

  唐太宗治國的思想之一是“民本”思想,下列材料中不能體現出他的“民本”思想的是

  A、“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失以不時為本”

  B、“夫不失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若兵戎屢動,土木不息……其可得乎”

  C、“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爾方為人主,可不畏懼”

  D、“朕終日孜孜,非但憂憐百姓,亦欲使卿等常守富貴”

  《新唐書 魏徵傳》記載:徵見秦王(李世民)功高,陰勸太子(李建成)早為計。太子敗,王責謂曰:“爾鬩(爭吵)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早從徵言,不死今日之禍。”王器其直,無恨意。材料反映

  ①唐太宗任人唯賢

  ②魏徵為人剛直,敢於說實話

  ③唐太宗尊重魏徵的意見

  ④魏徵在唐太宗奪取政權中發揮重要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唐太宗統治時期民族政策的突出特點是

  A、民族大融合,多民族國家統一

  B、民族政策開明

  C、尊重少數民族地區

  D、中原文化遠播少數民族地區

  貞觀後期, 唐太宗有了一些變化,魏徵發現他“漸惡其言”。貞觀十六年,唐太宗下詔說,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機關不得限制,結果造成太子的嚴重浪費現象。導致唐太宗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智力衰退又不願虛心納諫 B、權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約

  C、驕傲自大,不思進取 D、國力強盛且無外部威脅

  二、非選擇題

  閱讀下列材料,根據要求回答問題:

  材料一:貞觀元年李世民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務在寬簡”。此後多次指示臣下:“國家法令,惟須簡約”,“不可輕出詔令”。“若不常定,則人心多惑,奸詐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後怒殺大理丞張蘊古和交州都督盧祖尚以後,又再三追悔,自責思慮“不審”,甚至斥責臣僚們不該不加諫阻,以致錯殺了人,因此當時雖然已有“三複奏”,即死刑執行前應向皇帝請示三次的規定,但他認為並沒有解決問題,於是又規定了“五復奏”、即決前一日、二日復奏,執行之日又三複奏的制度。並且規定:“自今門下復理,有據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錄狀奏”。

  材料二“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

  ——《論君道》

  (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點。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對當時的影響。

高中歷史試卷4

  一、單選題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後……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戰國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觀上代表當時誰的利益()

  A、沒落貴族。

  B、立功將士。

  C、新興地主。

  D、富裕農民。

  商鞅在秦國變法,“商君雖死,秦法未敗”。造成這一歷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援變法。

  B、變法打擊了奴隸主貴族的勢力。

  C、變法得到新興地主階級的擁護。

  D、變法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商鞅變法的措施中對後世有消極影響的.是()

  ①重農抑商;②“燔詩書而明法令”;③獎勵軍功;④廢除井田制;⑤實行連坐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下列對商鞅變法的歷史侷限性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

  B、連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C、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

  D、變革了社會生產關係,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對於秦國來講,商鞅變法起到的最大的歷史作用是()

  A、舊制度被廢除,封建經濟得到發展。

  B、秦國軍事力量日漸強大。

  C、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D、加速秦國專制中央集權政治發展。

  下列對商鞅變法所造成的結果,表述不正確的是()

  A、確立了私有土地的法律地位。

  B、建立起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體系。

  C、促進了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

  D、建立了取代分封制的行政區劃。

  最能體現商鞅變法性質的措施是()

  A、改變了“刑不上大夫”的傳統。

  B、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C、廢除“世卿世祿”制度。

  D、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商鞅變法的措施激化階級矛盾的是()

  ①連坐法的推行。

  ②輕罪重罰。

  ③戶賦、勞役沉重。

  ④重農抑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成為一次較為徹底的改革,並促進了秦國的社會進步,主要原因是()

  A、建立了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

  B、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

  D、強化了基層管理的戶籍什伍制。

  商鞅變法措施中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最深遠的是()

  A、廢井田,開阡陌。

  B、實行縣制。

  C、獎勵耕戰,廢除貴族特權。

  D、限制工商業者活動。

  二、非選擇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強調“輕罪重罰”,主張“以刑去刑”,對此韓非子評論道:“公孫鞅之法也重輕罪。重罪者人之所難犯也,而小過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無離其所難,此治之道。夫小過不生,大罪不至,是人無罪而亂不生也。”

  《韓非子》

  材料二“連坐”也稱相坐、隨坐、緣坐,是一種存在已久的株連政策。商鞅變法使該政策更加確定化,並將其與什伍制度相結合,以後代代相傳。秦始皇時,百姓不堪統治的殘暴,在隕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將在隕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誅殺,這也是一種“連坐”。

  材料三商鞅認為以詩、書、禮、樂為代表的儒家學說是於國有害的寄生蟲。他把禮樂、詩書、修善、孝悌、誠信、仁義、貞廉、非兵和羞戰統稱為“六蝨”,認為應統統毀滅。

  請完成:

  (1)韓非子對商鞅“輕罪重罰”持何種態度?

  (2)材料二所反映的連坐法有何特點?其直接目的是什麼?

  (3)材料三中商鞅認為“六蝨”應該統統毀滅的原因是什麼?其實質是什麼?

  (4)以上三則材料所反映的商鞅變法的措施,對秦國以後的歷史發展造成了怎樣的消極影響?

高中歷史試卷5

  一、單選題

  “一戰”後,德國外長西蒙斯說:“必須對敵人的策略有所估計。敵人當中,一些人想擠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頭,那些想擠牛奶的人將會同我們達成協議。”你認為“割牛頭”和“擠牛奶”的分別是

  A、美國和英法

  B、法國和美英

  C、蘇聯和英美

  D、英國和美法

  1919年美國總統威爾遜帶著“十四點原則”,參加了巴黎和會。西方一評論家說,“威爾遜的原則征服了歐洲……”威爾遜的原則之所以能征服歐洲的最主要原因是

  A.美國的綜合實力已經超過歐洲各國

  B.人們厭戰,渴望和平

  C.美國操縱的“國聯”在歐洲影響深遠

  D.“十四點原則”較好地維護了歐洲的利益

  在巴黎和會上,威爾遜提出“不論平時和戰時,在領海以外,海洋上的航行有絕對自由……”其真實目的是

  A、維護公海航行自由

  B、限制德國潛艇的發展

  C、打破英國海上優勢

  D、維護美國海上霸權

  德國總理謝德曼在國民會議上強調:“如若認為這種單方面戰爭責任的論調是錯誤的,又要代表德國去簽署此條約從而加以確認,那豈不是違背自己的榮譽和良心嗎?”又說:“誰簽訂和約就讓誰的手爛掉。”這體現了

  A、戰勝國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

  B、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宰割埋下了更大沖突的種子

  C、協約國與蘇俄之間矛盾重重

  D、殖民地、半殖民地獨立運動風起雲湧

  1946年,在國聯最後一次會議上,創始人之一羅伯特·塞西爾勳爵總結說:“國聯是一個偉大的實驗。”下列各項中,對這一總結理解不確切的是

  A、國聯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性國際組織

  B、國聯第一次建立“集體安全”機制以維護和平

  C、國聯維護和平的努力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D、國聯是英法主導的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國際組織

  1918年12月22日陳獨秀評論說:“美國大總統威爾遜的屢次演說,都是光明正大,可算是現在世界上第一個好人。”1919年5月4日他又評論說:“什麼公理,什麼永久和平,什麼威爾遜總統的‘十四點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話。”上述評論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遭到反對

  B、美國同意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交給日本

  C、列強簽署《凡爾賽和約》,中國外交最後失敗

  D、美國參議院拒不批准《凡爾賽和約》

  1921~1922年帝國主義國家為了調整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關係召開了一次國際會議,這次會議對中國的最大影響是

  A、日本獲得了德國在山東的權利

  B、日本將山東主權歸還給了中國

  C、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被打破

  D、使中國回覆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一戰後,協約國聲稱用民族自決的原則來處理國際問題,但實際上卻經常根據他們自己的利益違反這一原則。其中的表現有

  ①對俄國十月革命進行武裝干涉

  ②確認捷克斯洛伐克的獨立和疆界

  ③同意猶太人建立以色列

  ④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交給日本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28年,在簽訂《非戰公約》時,帝國主義各國紛紛提出各自的“保留條件”。法國說可以進行防禦戰爭,日本認為可以在中國東北自由行動。這些“保留條件”從本質上說明《非戰公約》( )

  A、充分尊重各國的主權 B、具有明顯的虛偽性

  C、沒有得到列強的認可 D、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有一種觀點認為,粗看一戰後的全球,它顯示出的變化相當少,歐洲的霸權比大戰前更完整。但實際上,從全球史觀點來看,一戰的主要意義恰恰在於它開始了歐洲霸權的削弱。粗看一戰後“歐洲霸權比大戰前更完整”的主要依據是( )

  A.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以歐洲為中心

  B.國聯由英法操縱

  C.歐洲的帝國主義陣營更鞏固

  D.歐洲的海外殖民體系進一步擴大

  二、非選擇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當威爾遜離開華盛頓時,他在全世界享有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威望和道德影響,他那勇敢而有分寸的講話,在歐洲人民聽起來,遠遠超過他們自己政治家的聲音……幻滅是如此徹底,以致那些最抱有希望的人幾乎不敢談了。他們問那些從巴黎回來的人,這會是真的嗎?和約真的像看起來那麼壞嗎?總統碰到什麼事情了?是什麼弱點和不幸,造成這樣一件令人驚奇的、意料不到的出賣呢?

  ——凱恩斯《和約的經濟後果》

  材料二處於外交生涯頂峰的威爾遜,樂於得到這個締造戰後世界和平的機會……威爾遜要求公正和平的口號,同樣得到了無數外國人的支援。於是總統帶著和平使者的美名前往。……這變成了一出個人的悲劇;威爾遜精心縫製的神聖的和平外衣,被歐洲那些固執的領導人,持批評態度的參議員們和他自己的一些心懷不滿的顧問們從他的身上剝下來。

  ——《美國外交政策史》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判斷威爾遜為什麼要離開華盛頓。為什麼當時他享有無與倫比的威望?

  (2)“威爾遜精心縫製的神聖的和平外衣”指的是什麼?“歐洲那些固執的領導人”指的是誰?

  (3)根據所提供的材料,判斷“幻滅是如此徹底”的含義。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第22條(一)凡殖民地及領土於此次戰爭之後不復屬於從前統治該地之各國,而其居民尚不足於今世特別困難狀況之下實行自治,則應適用於下列之原則:即將此等人民之福利及發展視為文明之神聖任務,此項任務之履行應載入本盟約。(二)實行此項原則之最妥善途徑,莫如將此種人民之管理,委諸資源上、經驗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擔此項任務且樂於加以接受之各先進國。

  ——1919年國際聯盟盟約

  材料三國際聯盟繼承和發展了19世紀國際組織發展的成果,是20世紀第一個具有廣泛職能的世界性組織。聯合國則集以往國際組織一切進步和經驗之大成,特別是繼承和發展了國際聯盟的成果,堪稱“20世紀國際組織發展的高峰”。

  (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概括國際聯盟成立的背景。

  (2)概括材料二的實質,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有何進步性。

  (3)根據上述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評價國聯。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非戰公約》是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歐美盛行“和平主義”的形勢下,歐洲政治和美國政治交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既沒有杜絕秘密外交,也沒有解決裁軍問題。但是從國際法的角度來看,它還是一個重要檔案,因為它強調了不侵犯的原則。然而,當真正的危險來臨時,它只能成為紙上的“非戰”。

  ——袁明《國際關係史》

  材料二《日內瓦公約》是1864年至1949年間在日內瓦締結的關於戰時保護平民和戰爭受難者的一系列國際公約的總稱……主要內容:處於衝突一方權力下的敵方平民應受到保護和人道待遇,包括准予安全離境,保障未被遣返的平民的基本權利等;禁止破壞不設防的城鎮、鄉村;禁止殺害、脅迫、虐待和驅逐和平居民;禁止體罰和酷刑;和平居民的人身、家庭、榮譽、財產、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應受到尊重;禁止集體懲罰和扣押人質等。

  (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非戰公約》。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日內瓦公約》體現的主要原則以及與《非戰公約》內容的主要區別。

高中歷史試卷6

  一、單選題

  某知名學者說:“1861年改革是俄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其主要依據是這次改革

  A、採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農民

  B、使農民獲得了土地

  C、動搖了俄國落後的封建生產關係

  D、從根本上推動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農奴制改革推動了俄國農業生產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

  ①俄國糧食產量增加了三分之二

  ②農村社會分化加劇,出現僱傭勞動力

  ③資本主義農業成為農業的主要成分

  ④機器生產逐漸取代了手工勞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司法制度方面的改革措施包括

  ①廢除了原來按等級審理的制度

  ②建立了陪審制度

  ③實行公開審判

  ④農民享受同等的待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81年3月的一天,聖彼得堡街頭響起了爆炸聲,一位沙皇被炸身亡,這位導演了20年前改革的沙皇,曾經贏得過“解放者”的美譽。這位被炸身亡的“解放者”是

  A、亞歷山大一世

  B、尼古拉二世

  C、彼得一世

  D、亞歷山大二世

  從近代化角度來看,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主要進步作用是

  A、農業得到迅速發展的良好時機,促進工業發展

  B、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

  C、強化了中央集權

  D、走上對外擴張道路,擴張海外市場

  據統計,1860~1890年,俄國的生鐵產量增加了2倍,鋼產量和棉紡織業產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產量的增加則超過了19倍,石油產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間,俄國的整個工業產量增長了6倍。這一時期俄國經濟發展的原因不包括

  A、農奴制改革使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和市場

  B、農民贖買土地使貴族地主掠奪了大量資金,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工業發展的資金需求

  C、工業革命的推動

  D、沙皇統治被推翻

  1861年後,俄國資產階級雖然不滿意自己政治上的無權狀況,但卻仍然依附封建地主階級。其主要原因是

  A、缺乏發展資本主義的充足資金

  B、農奴主擁有大量土地贖金

  C、俄國仍處在沙皇專制統治之下

  D、沙皇政府鼓勵發展工商業

  馬克思說:“彼得一世改革確實是現代俄國政策的創立者。”“現代俄國政策”是指

  A、資本主義政策

  B、中央集權

  C、發展工業

  D、歐化政策

  當年刺殺亞歷山大二世的民粹派代表的是

  A、農民的利益

  B、資產階級的利益

  C、部分封建主的利益

  D、工人的利益

  下列關於俄國亞歷山大二世被刺後社會發展狀況的表述,錯誤的是

  A、新沙皇中止了許多改革措施

  B、新沙皇進一步加強了專制統治

  C、俄國近代化的程序被終止

  D、新的思想和新的社會力量不斷壯大

  二、非選擇題

  在俄國的歷史程序中,亞歷山大二世所主持的農奴制改革對於推動歷史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被譽為“解放者”“改革家”。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857年1月3日,沙皇政府成立了農民事務秘密委員會。參加委員會的大多為大貴族地主,他們並不熱心改革,委員會沒有解決任何問題。為藉助輿論的力量化解來自封建地主的阻力,亞歷山大二世首先讓報紙公開討論農民問題,同時下令成立一個秘密委員會討論解放農奴問題。……1861年沙皇頒佈“二一九法令”,規定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土地仍歸地主所有,農民可以贖買一塊份地……因為贖買了土地,他們就擺脫了對地主的義務,而成為擁有私產的完全自由的農民。

  材料二(亞歷山大二世)實行的以解放農奴為中心的資產階級改革,是俄國統治階級在克里米亞戰爭失敗以後,痛定思痛,勵精圖治,追趕西方的重大舉措,它把彼得一世、葉卡捷琳娜二世和亞歷山大一世的改革推進到新的階段,也是俄國自封建君主制向資產階級君主制過渡的重大步驟。當代人不無理由地稱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為“大改革”。

  ——劉祖熙《改革與革命》

  (1)根據材料一,分析亞歷山大二世為推進改革程序採取的對策和措施。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為什麼在史學家的眼中,俄國的農奴制改革被稱為“大改革”?

  (3)綜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從這場改革中得到的啟示。

高中歷史試卷7

  一、單選題

  1933年5月,羅斯福政府頒佈了《農業經濟調整法》,該法令在農村被稱為“犁棉苗法令”。根據該法令,政府縮減了數千萬英畝耕地。美國政府採取減耕減產這一措施的目的是( )

  A、最佳化農村環境 B、給農民提供補貼

  C、提供就業機會 D、提高農產品價格

  羅斯福在就職演說中提到“這個國家需要行動,而且現在就行動起來”。上任伊始,他採取的“行動”不包括

  A. 鼓勵分期付款的消費模式

  B. 政府加強救濟工作

  C. 透過《全國工業復興法》

  D. 整頓財政金融體系

  對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有人描述當時的情景說:“人們常常談到革命,成千上萬的人確認,被剝奪者和飢餓的人們將反抗把他們帶進絕望境地的政府和經濟制度。”羅斯福新政直接有利於防止上述情景出現的措施有

  ①整頓銀行、統制貨幣、改革銀行體系

  ②保障工人的一些基本權利

  ③減少耕地面積和農產品產量

  ④實施《社會保障法案》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羅斯福上臺後,實行全面的改革。羅斯福新政主要“新”在

  A. 積極推行以工代賑

  B. 用改良方式克服危機

  C. 調整農業生產

  D. 國家全面干預經濟

  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政府中的重要成員霍普金斯說:“我來華盛頓,就是要做到誰也不捱餓。但給人吃飯不能讓人吃閒飯。”為此,羅斯福政府採取的主要措施是

  A. 整頓金融

  B. 調整農業政策

  C. 發放救濟金

  D. 興辦公共工程

  《全球通史》中寫道:“大危機中境況最慘的還是農業,農產品大量滯銷,農民負債累累,農產品價格已跌到歷史最低點,豬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隻肥羊賣不到一元錢。”羅斯福新政的措施中,能夠直接改變這一狀況的是( )

  A. 減耕減產和調整產品結構 B. 控制物價與“以工代賑”

  C. 實行救濟和保護勞工權利 D. 增加工資與調整勞資關係

  1933年3月,英國財政大臣張伯倫說:“僅在幾個星期以前,任何注視美國形勢的人,只能心懷極其沉重的憂慮。今天有新總統的倡導、勇氣和智慧,已經發生了幾乎可以說是奇蹟般的變化。新的有希望的感覺……正在回到美國人民心中,這種信心正在倫敦引起反響。”“奇蹟般的變化”主要是由於

  A. 美國堅持“自由主義”經濟政策

  B. 干預經濟的思想得到國際社會認同

  C. 美國根治了資本主義的弊端

  D. 美國實行的羅斯福新政初見成效

  一位俄國學者指出,“美國思想體系的傳統任何時候都不會轉變為僵死的教條,而是在每一新的歷史階段為回答時代的呼喚而獲得新生。”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回答時代的呼喚而獲得新生”的舉措是

  A. 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B. 實行自由放任政策

  C. 大力拓展世界市場 D. 削減政府開支,組織救濟

  二、非選擇題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它(羅斯福新政)大體具有三方面內容:一是恢復陷入空前嚴重的經濟;二是救濟大規模失業者和貧民;三是革除壟斷資本主義的某些弊病。

  羅斯福雖然堅信平衡預算的所謂“健全財政”,但在出現大量失業和飢寒交迫的人群時,他仍然不顧強大政敵的反對,藐視經濟規律,實現大規模的赤字開支。

  材料二有些學者將羅斯福的經濟理論概括為:“私營企業——個人利潤經濟不應消滅,應當保留。可是,這種經濟的運營,並不總是有利於、並不總是促進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這種運營就必須由各州和聯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進和補充。”

  材料三(羅斯福新政)是為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探索出一條延長壟斷資本主義生命的唯一可行途徑,即大力發展非法西斯式的、走所謂“福利國家”道路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羅斯福“新政”式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富蘭克林·D.羅斯福時代1929—1945》

  (1)結合材料一,將新政措施按三方面歸類,並說明新政財政赤字龐大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不應消滅”指什麼?“經濟的運營”指什麼?“改進和補充”指什麼?說明“羅斯福的經濟理論”給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帶來什麼影響。

高中歷史試卷8

  一、單選題

  17世紀時,荷蘭有“海上馬車伕”之稱,對此理解最準確的是

  A. 荷蘭的造船業最發達

  B. 荷蘭的經濟非常落後,只能依靠替別國運輸商品賺錢

  C. 荷蘭成為當時世界頭號貿易強國

  D. 荷蘭的交通運輸業發達

  荷蘭參與殖民爭奪的主要機構是

  A. 政府軍

  B. 海盜

  C. 貴旅聯盟

  D. 壟斷性的貿易公司

  17世紀世界最繁榮的商業中心是

  A. 亞洲的長安

  B. 美洲的紐約

  C. 歐洲的倫敦

  D. 歐洲的阿姆斯特丹

  荷蘭殖民者對亞洲的侵略不包括

  A. 臺灣

  B. 印度尼西亞

  C. 錫蘭

  D. 新阿姆斯特丹

  英國頒佈《航海條例》的直接目的是打擊

  A. 葡萄牙

  B. 法國

  C. 西班牙

  D. 荷蘭

  英國能夠確立世界殖民霸權的根本原因是

  A. 英國海軍力量的強大

  B. 法國軍事力量弱小

  C. 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程度高

  D. 英國最早進行殖民擴張活動

  黑奴制在美洲發展起來的直接原因是

  A. 印第安人慘遭虐殺,美洲需要大批勞動力

  B. 黑人身體健壯,遠離家鄉,不易逃跑

  C. 黑奴貿易能給殖民者帶來巨大財富

  D. 歐洲殖民者對黑人比對印第安人熟悉

  “三角貿易”的航程是

  A. 非洲→亞洲→美洲→歐洲

  B. 歐洲→非洲→美洲→歐洲

  C. 亞洲→美洲→非洲→歐洲

  D. 歐洲→美洲→非洲→歐洲

  早期殖民擴張

  ①是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產物

  ②對國際關係起著決定性影響

  ③明顯拉開了東西方歷史發展程序的距離

  ④充滿了矛盾和鬥爭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早期殖民擴張給歐洲帶來的最大影響是

  A. 為歐洲資本原始積累做出貢獻

  B. 為歐洲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

  C. 使歐洲獲得了大量黃金

  D. 使歐洲獲得了大量香料

  二、非選擇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荷蘭人第一個冒險建造出了一種僅能運送貨物而不能裝置火炮的商船。……它的設計很獨特,船的肚子很大,所以船身很大很圓,而甲板很小。這樣的做法是因為,在斯堪的納維亞,商船所繳納的稅取決於甲板的寬度,甲板越窄,付的錢越少,所以,荷蘭人造的船甲板很小,船肚子很大,利潤也就很多。

  材料二:1596~1598年,一個有名的人叫巴倫支,他是荷蘭的一個船長,他試圖找到從北面到達亞洲的路線。他經過了三文雅(現在俄羅斯的一個島嶼),但是他們被冰封的海面困住了。……在這樣惡劣的險境中,8個人死去了。但荷蘭商人卻做了一件令人難以想象的事情,他們絲毫未動別人委託給他們的貨物,而這些貨物中就有可以挽救他們生命的衣物和藥品。

  材料三:1602年,在共和國大議長奧登巴恩維爾特的主導下,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透過向全社會融資的方式,東印度公司成功地將分散的財富變成了自己對外擴張的資本。……政府將一些只有國家才能擁有的權力,摺合為25000荷蘭盾,入股東印度公司,這就大大增加了東印度公司的許可權和信譽。荷蘭人同時還創造了一種新的資本流轉體制。1609年,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誕生在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銀行成立於1609年,大約比英國銀行早100年。

  材料四:為了保障銀行的信用,阿姆斯特丹市透過立法規定:任何人不能以任何藉口限制銀行的交易自由。由此,一個看上去不可思議的現象出現了:當荷蘭和西班牙的軍隊正在海洋上廝殺時,西班牙貴族手中的白銀仍可以自由地從阿姆斯特丹銀行的金庫中流進流出。荷蘭的銀行可以合法地貸款給自己國家的敵人。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央電視臺《大國崛起》解說詞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16~17世紀荷蘭成為世界性商業帝國的主要原因。(注意概括提煉,不要列舉史實)

  (2)透過對上述問題的回答,你獲得了哪些啟示?

  (3)17世紀後半期,荷蘭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哪個國家?指出其喪失大國地位的主要原因。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於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為商業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誌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這些田園詩式的過程是原始積累的主要因素……(奴隸制)是殖民地財富的唯一自然基礎。”

  材料二:“非洲到處在流血……過去住著人的村落現在變成一片廢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種田地的人到哪裡去了呢?他們被捉去當奴隸,或者在捕捉者到來時逃走了。那些僥倖逃走的人們,不得不從生機盎然的農業區,遷居至人跡罕至、野獸出沒的深山老林、重過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

  ——《早期殖民主義侵略史》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概括出殖民者在各地的罪行。

  (2)依據材料二分析說明奴隸貿易對非洲造成的影響。

  (3)結合所學知識和材料一、二,談談你對殖民擴張的認識。

【高中歷史試卷】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