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書筆記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書筆記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書筆記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書筆記1

  欣賞周國平的哲思之餘,翻閱起《陶行知教育文集》。過去幾年一直認為一線教師在教學方面,需要具備紮實的基本功,有效的教學經驗和超強的業務能力,唯獨忽視了對理論的深入學習。現如今,認為更應具有學習、探索現代教育理念的能力以及豐富且獨具創新的理論知識。在理論知識的高度支撐下,無論是對教學研究還是課堂實踐都是有利的。比如,在對於如何實現學校教育從以“課堂”、“教材”和“教師”為中心的課程模式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三大命題,由此涉及到學校人文精神思想啟蒙,比照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價值。道德行為、信念和價值觀、和生命觀,人文教育的實質就是這三個層面的精神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對我國當時的舊教育進行過全面、猛烈的批評,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可以說是找準了舊教育操作中的問題,從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

  當年的教師職稱理論考試大多人一出考場就在問:什麼是六大解放思想啊?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從書本和試卷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去看社會、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閒置的雙手動起來,去做事情,做到“學做合一”;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從“只聽不思”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學會思維;解放學生的嘴——給他們說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解放學生的空間——除了課堂學習,還引導他們走向課外,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給他們廣闊的天地;解放學生的時間——不用功課他們的業餘時間填滿,給他們活動的自由,把課間十分鐘和午飯後的時間還給他們。

  今天讀到到的“教學合一”有感觸。好像教師之專門教學生書本知識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沒有別的本領;除書本之外便沒有別的事可教。重教太過,不知不覺中就將教和學分離了。然而就實在來講,教學理應合一。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是教學生學。大凡世界上的教師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來讀、來記。比如教英語單詞讓你讀個一百80來次的,單詞就記住了,從此也是這個孩子學外語噩夢的開始。第二種教師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不是拿學生來配書本,而是拿書本來配學生,比起第一種固然有進步,但還是不妥。教與學理應統一,讓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怎麼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

  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和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一面教一面學,並不是販賣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老師如果不求進步,學生是很難進步的,這也是教育分離的流弊,也是大家的通病吧。如此想來,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有道理的,必定要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因為教育界生活無限枯寂乏味,十年如一日,年年照樣畫葫蘆,更是枯燥。要想教得快樂,要把教學合二為一,教師的教要和學生的學聯絡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可以自得自動,體驗學習的樂趣,尋求知識的歸宿。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書筆記2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但這些就是整個教育的全部嗎?

  2、“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裡,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裡做的',便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

  首先,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做’字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幹,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先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穫”。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這場教育改革實驗雖然是科學家發動的,但在教學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師。在課堂裡,教師不再是居高臨下地對學生傳授知識,而是在學生面前說:“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訴你。”“我不知道,讓我們一起來做實驗吧。”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書筆記3

  假期拜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從書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學校,他愛學生,他把學生和學校稱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啟示。

  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沒有對學生的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

  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為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教師有“不偏愛學生的義務”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的愛,而且透過這愛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為“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在我的教育裡,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這樣尊重學生。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餘,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於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說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餘,在時代的意義上說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罰非愛,害也。作為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著教師自身的失職。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我們必須認真加以貫徹。

  老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當我們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鍊鍛造呢?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剋制,“怒”是必須要“制”的,否則既無補於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說明自身無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裡”,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陶行知先生是我們後人學習的光輝榜樣,我們要做行知路上的後來人,以陶行知求真,務實的態度和敢於創新精神去切實轉變我們的教學觀念,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學習情趣,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就一定能夠實現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書筆記4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這句名言作為教師教育精神之精髓,也早已為每個教師所熟知並銘記在心。但是,作為一名教師的我,工作二十多年,卻對這位教育家更多的教育思想卻知之甚少。趁著寒假期間,本著“撐一支閱讀的長篙,向教育更深處漫溯”的意境,我認真品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在品讀的過程中,陶行知先生對教育問題的遠見卓識讓我欽佩,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執著讓我感動,愈發地感受到他教育思想的深邃,人格的偉岸。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師愛”是陶行知先生師德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在自己重慶一處住地門楣上寫過一幀橫幅——“愛滿天下”,這是他終身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在對待學生態度方面所提倡的師德規範。他認為愛是教育好學生的前提,“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因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到心的深處。”他啟示我們,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就產生教育效果。

  記得在上學期末,我們班卻發生了這樣一件讓我棘手的偷竊事件。那天上午,體育課剛上完,我們班的生活委員臉色通紅,眼裡帶著淚光,急匆匆地跑來告訴我:“老師,我們班今天早上剛收的班費不見了。”聽到這話,我心裡就像一塊石頭落地,咯噔一下,趕忙詢問情況:“什麼時候發現的?放在哪裡了?”“我清楚地記得是放在書包裡了,上體育課之前我還看了下。”聽了她的訴說,我的心真是百感交集,思緒聯翩,“目標明確,出手迅速,可以肯定是班上的同學所為,而且就是是她周圍的同學,怎麼辦?讓同學們都把書包掏出來,翻看一下,還是……”我的思想進行著激烈的鬥爭!雖然我和這些學生相處的時間不長,但很多時候他們讓我感受到了他們的熱心,看到了他們充滿愛心的舉動,班裡哪位同學要是沒來,班上總有同學過來會問我原因,總有鄰桌的同學會幫他抄寫課堂筆記,住在同一個小區的同學也會自告奮勇地幫他整理作業並幫他帶回家。

  班裡要是舉辦什麼活動,同學們都熱情高漲,出錢出力,出謀劃策,在班級裡,他們已經成為了主人,都在努力為這個家而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彼此間的關愛造就了我們這個集體,這是讓我感到幸福的地方。作為這個班的班主任,我不容許出現破壞這個集體大家庭的事,這不禁讓我想到看過的一個佛家故事“開花的佛桌:給浪子回頭的機會”,故事中方丈的臨終遺言:“這世上沒有什麼歧途不可以回頭,沒有什麼錯誤不可以改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真心向善的念頭,是最罕有的奇蹟,好像佛桌上開出的花朵,而讓奇蹟隕滅的,不是錯誤,是一顆冰冷的、不肯原諒、不肯相信的心。從內心出發,我是愛我們班學生的,一個成人尚能浪子回頭,對於一個未成年的孩子所犯的錯誤,我願意給他提供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讓我們共同承擔,我也想透過這個案例驗證一下愛是否可以改變一切,真情是否可以讓一個浪子回頭,可以讓我們的心更齊。

  正好接下來一節是我的課,我沒上課本上的內容,也一改以前上課的輕鬆愉快,語氣沉重地向學生講述了事情的經過。我講述了這一年來老師看到的同學們的進步,講述了一個人誠信的重要,以及這件事對人一生的影響,講述了我的焦急與無奈,講述了此刻生活委員失錢的心情,講述了在學年末發生這件事給全體同學帶來的影響。最後我說:“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誤,但要知錯能改。老師相信你私自拿錢,是一時糊塗,在老師的心目中你仍是一個愛老師、愛同學、愛班級的學生,我想現在的你肯定後悔了,你一定會把這錢還回去的,如果你想還回去,在下午上課前,放到班上某個同學的書桌裡。老師絕不會追查此事,保證說到做到。”

  下午上課前的課間,我注意到我們班的陳同學在教師辦公室門口徘徊,我走過去問他是否找老師有什麼事,他嚇了一跳,有點慌張,臉色泛紅,欲言又止,緩了一口氣說:“老師,我發現那錢在我的書包裡。”說著把那錢袋子遞給了我,我一看,果然是丟失的那個。我笑著對陳同學說:“彆著急,老師、同學們決不會懷疑是你拿的。謝謝你,趕快回去上課吧。”“那是誰拿的呢?”在我心中,我想這件事就到此為止吧,誰拿的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他能主動還回來,這比是否是他拿的這件事更值得人高興,重要的是他改正了錯誤。

  有人認為,學生偷東西,老師追究,查出“小偷”,嚴厲批評,似乎天經地義,但有時候老師是不是應該考慮學生的尊嚴,是不是應該給他一個改正的機會,是不是應該創造合理的機會,讓他自行改正呢?我想,這件事對我們來說可能不算什麼,但對於私自拿錢的學生來說,如果當眾揭穿他,對他的一生都會產生及其惡劣的影響,他將都揹負著“小偷”的罪名,我慶幸自己沒有把這個學生的名字公佈於眾。當然,在當天我就懷疑這個拿錢的同學是這位陳同學,他就坐在生活委員的後面,我去隔壁班上課,經過我們班時,我是親眼看到只有他一個人還在教室裡面,本想問下他怎麼還不去上課,但鈴聲就要響了,趕著去上課,就沒有多問。我始終把這個秘密埋藏在心裡,至今沒有人知道。這件事給我很大的感受:面對學生的錯誤,我們應給予他改過自新的機會,和顏悅色的寬容對待往往比暴風驟雨式的批評呵斥更有用。

  那麼對於學生的缺點,我們又應該怎樣積極引導他們改正呢?陶行知先生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裡有愛迪生。”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鬆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正如在“陶行知先生用四塊糖果教育學生”的事例中,陶行知先生面對學生的錯誤,他沒有劈頭蓋臉的責罵,而似好朋友式的友善提醒,鼓勵的語言如春風拂面,令人信心倍增;似和風細雨,滌盪著孩子的心靈,使他自覺地認識了自身的錯誤,我相信這“四塊糖果”是孩子生命中最珍貴的禮物,孩子會以感激的心態樂於接受這禮物的。

  現實生活中我也見過這樣一位老師,她是這樣批評一個調皮搗蛋的學生的:“像你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做這樣的事來,難道你不知道你是老師心目中的驕傲嗎?”她給我很深的震撼,使我認識到:批評他人也要講究方法、講究藝術,要想到“士可殺不可辱”,對於犯錯誤的孩子,更應照顧到他們的自尊,應該在“看得起,夠朋友”的前提下批評,使他們有被尊重、被肯定的感覺。我想這位老師的批評就是對他們的賞識,對他們的認可,賦予他們信心和勇氣,激發他們努力改正、奮發進取,甚至會促使他們勇敢地邁出成功的第一步,去體驗成功的快樂和幸福。

  陶行知先生也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便沒有教育”。確實,沒有真摯的愛,就沒有成功的教育。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我想沒有對學生的愛、沒有對教育事業的愛是無法教育好學生的,愛是理解、是寬容、是信任、是希望。

  作為一名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老師只有主動地親近學生,瞭解學生內心的真實願望,才會贏得學生的信任,當學生犯錯誤時,不會一味地苛責,而是喚起學生的自尊,激發學生積極內省,勇於改正;當學生有不同看法時,才會給予積極的肯定和鼓勵,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勇於創新,和諧的師生關係會使教與學的過程更加高效,教育效果更加完美。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書筆記5

  近期在讀《陶行知教育文集》,對於其中關於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感悟頗深。我感悟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內涵,他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而“生活即教育”也正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過什麼生活便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從內容上看是動態的,隨環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變化而變化。在生活裡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陶先生強調教育以生活為中心,正是強調了教育的目標應該是提高人的素質與做事能力,教人學會生活的本領,學以致用。這不正是我們當今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嗎?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諧發展。

【《陶行知教育文集》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