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定風波》評課稿

《定風波》評課稿

《定風波》評課稿

  和羅怡一樣,我也很喜歡《定風波》這首詞,只有擁有曠達、超脫的性格和修養的東坡才寫得出這樣的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自然的陰晴風雨在他筆下是那麼的渾然美妙,怡然動人。

  這是第一次聽師傅的課,也是第一次聽《定風波》的公開課,感受到了師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教學的魅力,也在今後的詩歌教學中學會了幾招,在這裡略談自己的感受。(上週聽了師傅對評課的要求,心裡心總迴響著師傅的教導:要找一個點來評,在否定之時要說處自己怎樣來處理……故提筆之前,很想找準一個點,很想為本文擬一個主標,圍繞題目來評,但想了很久,實在不知單從哪一點入手,最終還是採用2+2式來評。)

  我的收穫:

  一、讀中悟、悟中讀。

  朗誦是學詩歌的基本切入點,是詩歌閱讀的第一要著。語文學習是匍匐在語言上的,周老師在這課堂中,朗讀指導與詞句品析相結合,引導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在朗讀中走近蘇軾,感悟作者的情懷。這堂課中周老師對學生的朗讀指導有四處。

  1、老師讀小序學生讀詞,要求學生閉眼感悟,然後點出關鍵詞“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要求學生用心感悟,讀出作者遇雨時的淡定。

  2、講到上片遇雨,要求抓“莫聽、何妨、誰怕”讀出微醉之態。還特別點出“吟”與“嘯”的輕重處理,吟是輕,嘯是高和遠,寓品詞於朗讀指導之中。在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再讀上片,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

  3、下片周老師先讓一位學生讀,然後說“情感沒進去”,又請另一位學生讀,然後指導學生:第一個詞一定要讀好,是整首詞的感情基調,再問學生“料峭”的意思,由明白詞義轉而引導學生如何在朗讀上表現出這種微寒的感受。在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漸漸讀出了感覺,走入了作者的情感世界。

  4、引出“烏臺詩案”和其它的背景資料,讓學生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之後,全班再齊讀。

  讀中悟,悟中讀,周老師力求讓學生在朗讀中讀出詩人的情感,並感受到了這種情感在詩中的自然流露。

  二、知人論詩,巧穿妙引。

  周老師本堂課的另一大亮點是對“知人論世”這一環節的巧妙處理。周老師沒有按常規的套路——先簡介作者然後介紹詩歌的創作背景,而是在講下片時,提醒學生注意體現感情轉折的“回首”一詞,引導學生說出這是作者在回顧自身經歷,引出“烏臺詩案”的背景,並補充《蘇軾文集》中《致李端淑書》《與李公擇》的選段,幫助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接著引出教學的下一個環節:“也無風雨也無晴——走進蘇軾澄明曠達的心境”。在講完寫景、狀物、抒情時,周老師又引了蘇軾的詩句“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瓊州”。在這堂課上週老師引領學生慢慢走向文字深處,實現了學生在課堂上從原有的冷漠到情感的投入。

  我的思考:

  第一次聽周老師的課,感受最深的是老師的課與在工作室的風格一樣——嚴謹,也可能正是這種嚴謹又讓老師在這節課中不夠放手。

  一、 學生的主體性凸顯不夠。

  從“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開始,到後來的.背景簡介和補充資料,老師為學生提供了大量與作品有關的資訊,一方面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文字,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只能在老師既定的框架中行走。對於蘇軾,學生並不陌生,從初中開始對他的作品學生就知之甚多,是否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說說他們瞭解的蘇軾,這樣可能更能激發他們在課堂上參與的慾望,也讓課堂更有生氣。

  二、缺乏個性解讀。

  1、少了一些問題設定。

  可能周老師把安寧一中學生的水平估計過高了一些,所以對於一些詞句的理解只是點到為止,但從課堂看來,如果這堂課在品詞析句上可再多一些挖掘,可能學生更能深入文字。如對“莫聽”“徐行”“斜陽相迎”“竹杖芒鞋輕勝馬” “一蓑煙雨任平生”等,如果在這些能激發學生思考的地方設定一些具體的問題,學生對文字的挖掘就可能更深入。

  2、少了“個性解讀”的環節。

  我想,在最後可以丟擲一個問題讓學生暢所欲言,如“你喜歡蘇軾嗎?為什麼?”或“《定風波》中你還讀出了什麼?”等可以讓學生談自己對作家作品認識的問題,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課堂熱情,也更能引導學生對作品的深入理解。

  以上只是我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因為那天聽了師傅對評課的要求,知道只是讚揚之聲是過不了師傅這一關的,所以就只好雞蛋裡挑骨頭了,不妥之處,請師傅和室友們批評指正。

【《定風波》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