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人類簡史》讀後感

《人類簡史》讀後感

《人類簡史》讀後感(精選3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類簡史》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人類簡史》讀後感1

  這不是一本描寫人類歷史的書,所以名字不叫人類通史。

  整本書氣勢磅礴,涉獵廣泛,從生物學、人類學、歷史學、化學及物理學等多個領域,以時間為軸,講述了人類這個物種(智人)在不同階段,在地球上留下的有形的和無形的印記。

  我本身養了一條狗,並給她取了名字,為她洗澡,為她剪毛,在淘寶上幫他買了狗窩,我覺得這是像對待人一樣對待她,她應該是小區裡面最幸福的狗,但是人類簡史告訴我們,其實我們和其他物種一樣,都只是在時間長河中進化中,透過偶然的條件,才到達今天的形態。

  原始社會到氏族社會到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再到社會主義社會,這是一路向上的社會進化步驟,我們對此一直堅信不疑,但是透過人類簡史,似乎並不如此,農業革命更多的是解決了人類文明發展的程序,但是從生物學來講,智人並未因為文明的進步而在生活上感到愜意和滿足,反而因為農業革命,智人被圈定在特定的工作,進行週而復始且擔驚受怕的勞作,社會是進步或者退步,還有待討論。

  關於編造故事,我想這是我們高中課本中的唯心主義吧。各項觀點都是沒有標準限定的,但是從我國的應試教育及標準教材來講,我們比較難向其他教育體制那樣,去開拓自己的思維,細讀編造故事這一內容,讓我們不禁大開眼界,顛覆價值觀,瞬時有一種上下通透的感覺。

  關於幸福感,我們當前既生存與科技文明之下,對於幸福是追逐收到當前存在的影響,不管怎樣,活在當下,能夠找到能夠讓我們幸福的方法,也是最好的結果吧。

  《人類簡史》讀後感2

  250萬年前,東非的廣闊土地上,南方古猿費力地站立起來,它拖著還未適應的背脊,成為了“人類”。50萬年後,他們走向地球的各個角落,成為有許許多多具有差異的人類。而如今,這些差異性已經消失,因為其他的人類已經成為歷史的遺骸,僅有我們,智人,存留下來。那麼到底為什麼智人能在眾多人類中脫穎而出,把其他人類逼到滅絕,然後不斷髮展自己,使我們自己越來越完美,甚至到現代我們擁有了威力驚人的核力量?要想知道答案,我們應該去縱覽從智人出現到現在,人類自己所書寫的歷史。

  赫拉利的《人類簡史》應該能挑起你關注歷史的興趣。這本書沒有詳述學者們發現的一切歷史事件,比起歷史教科書,它更像是一次放鬆的餐後討論。赫拉利冷靜、鋒利的筆鋒與俏皮的口吻,沒有給我看那些厚重歷史的沉重感。一些非凡的觀點,像是“不是我們馴服了小麥,而是小麥馴服了我們”,肯定會讓你會心一笑。儘管從專業的角度看,這本書有不少缺陷,有些理論觀點帶有一絲作者赫拉利的主觀色彩。但這並不意味著這本書就是膚淺的,相反,我們要看這本書整體的'敘述方式和作者觀點的刁鑽。整部書讀起來連貫流暢,章節之間聯絡緊密,從頭到尾一氣呵成。

  尤瓦爾.赫拉利是以色列人,1976年出生,算起來有42歲,在學界這個年紀可不算大。然而正是這個40多歲的以色列年輕人,寫下了《人類簡史》這本奇書。這本書以希伯來文寫成,2012年出版後很快被翻譯成30種文字,暢銷全球。有趣的是,這本書在不同國家出版的版本,都被他精心修改過,當你讀這本書時,你就能感到他的用心與知識廣博。他在文中列舉有關中國的例子,就像中國歷史學家一樣熟練。

  《人類簡史》開篇便把整本書要講的告訴我們了,即人類歷史上重要的三大革命,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以及這三大革命是如何改變人類和其他生物的。赫拉利按照時間順序,述說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融合,以及科技革命與作者對人類未來的展望四個主要模組。如果按照一般的歷史書的套路,這段漫長的歷史長河,一定有許多要講的知名的人物,但這本書並沒有這麼做。赫拉利用一種宏觀的視角解讀歷史程序,他更關注的,或者說想引起讀者注意的,是隱藏在人類歷史背後的一系列執行機制。這種執行機制讓智人從諸多人類中脫穎而出,也讓諸多彼此不熟悉的智人們共同協作,形成地球上最危險的物種。而一切執行機制的起點便是認知革命。

  但進步是有代價的。我們的祖先一開始是採集狩獵者,採集狩獵要求人類擁有諸多技巧與知識,以免受到動物的傷害;而且採集狩獵的生活意味著祖先們沒有固定的食物,他們見到什麼就吃什麼,因此透過食物吸收的營養非常全面。而到了農業社會,事情變得有些不同。祖先掌握了種植的技術,這種技術把他們困在附近的土地,給與他們單一的食物,還要求他們彎腰駝背、悉心照顧。人們向種植技術屈服,理想過上比以往更輕鬆的生活。但為了養好莊稼,他們要付出心血;而單一的食物,又讓人們難以抵禦疾病。所以說這種理想是有代價的——人們追求輕鬆的生活,而這追求又讓他們變得疲憊不堪。

  在農業社會歷史程序中,這種疲憊隨著階級的加深,在農民身上越來越重。但正如赫拉利所說的,“大多數社會政治階級制度其實都沒有邏輯或生物學的基礎,不過就是由歷史的偶然事件引起的,再用虛構的故事延續壯大。”虛構的故事不僅能使我們強大,還能讓統治階層的存在變得理所當然。也正是因為如此,秩序不會承認自己的虛構性,而自以為是地將其視為自然的結果。這是不是有一點自欺欺人的感覺?

  在歷史程序中,人類不僅要面對秩序,還要面對“文化”。文化可以說是秩序的產物,是人們處在充滿各種秩序的環境中產生的非自然的直覺,一種“人造的直覺”。因為秩序也是人造的產物,其內部必然會存在矛盾。文化想要抹平矛盾,就會引發變化,這種變化是人類進步的要因。在農業時期,歷史程序中最為重要、對後世影響最深的變化,是一種觀念的變化:從界限清晰地劃分彼此,到認為所有人類有可能成為一個整體。貨幣、帝國、宗教,正是引領這種變化的三種秩序,相信這些秩序,人類就有可能融為一體。

  在看待這三種秩序時,人們更傾向於關注它們造成的負面影響,但歷史絕不是非黑即白的。它們的存在,更像是一種混合的合理。金錢的流行讓人們擔憂冷漠會氾濫,但人們不會排斥它的便利性;帝國確實踐踏了文明的多元性,但人們不該忽視帝國境內的穩定;宗教不僅僅是神明崇拜,崇拜的物件還可以是人類自己,現代種種主義都可以說是宗教的發展。

  歷史是一條單行道。儘管在我們回顧歷史時,它看起來就像在無數種可能中,選擇了一條出乎我們意料的路,而歷史就是這樣延續下來。在整個人類歷史中,有這樣一個選擇無比閃耀,它改變了整個地球的所有生命,它就是“科技革命”。

  科學革命最早出現在歐洲。與之前的體系不同的是,人們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並以觀察和數學為中心,以獲取新的能力為目的。科學讓我們意識到,知識就是力量,擁有知識人類就能改變自己,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好。但科學無法決定自己的優先順序,它始終受到經濟、政治和宗教利益的限制。直到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的興起,科學、產業和軍事科技開始緊密相連,世界隨之迅速改變。

  由於承認自己的無知,人們的求知慾也達到史無前例的高潮,科學因此有了發展的基礎。而推動科技發展的,除了求知慾外,還有人類從來沒有滿足過的慾望——貪婪。帝國對土地的貪婪,讓冒險家得以探索未知的世界。隨著新世界的迷霧消散,人類豐富了眼界與見識,對利益的追求越來越強烈,因為他們的貪婪不會得到滿足。歷史無法斷論,它既不是壞人,也不是好人。科技確實讓世界迅速發展,但也讓不少人承擔了極為沉重的代價。現代社會的建立,無法避免諸多慘劇,這是一種代價,也是一種犧牲。

  我們之所以研究歷史,不是為了要知道未來,而是要拓展視野,要了解現在種種絕非自然,也並非無可避免。

  赫拉利在解讀歷史,同時也在述說自己的歷史哲學。人類與世界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它們到底以哪種姿態向我們走來?其背後隱藏著的,也僅僅是人類無數個偶然的選擇與一條緊密捆綁著的紐帶。這條紐帶承載著的,正是故事、改變的代價與人類統一的嚮往。

  《人類簡史》讀後感3

  “遠方一定還有什麼重要的事物,等著他們去探索,去掌握”!此書我認為最經典最激動人心的一句話。《人類簡史》以色列的尤瓦爾,我評分8分。我跳著讀了兩天瞭解完了基本框架和精華觀點。有些我摘選吸收的重要收穫和精闢獨到思維角度,需要記錄。原文的幽默用語寫出了那種我以下無法複述的精妙感覺。

  作者的獨到在於第三象限的文化心理角度。

  1.採集狩獵與農業社會的心理區別

  採集狩獵是泛神主義的,認為一切動植物有靈,可對話,保持敬畏。所以人與自然的關係相對更平等。農業社會,人類開始操縱了家畜和植物的命運。自然不能再一起平起平坐了,僅視為自己財產。殘酷的圈養肉蛋奶生產。農業的初衷的更大量的食物,更幸福的生活,恰恰趕不上大量生育這個悖論。農業的人口大大超越了採集狩獵,必然需要更多的土地國土。採集有很多樣的果實食物來源,農業更單一反而更風險更辛苦。幸福度低於過去,但這個騙局回不去了。

  2.秩序其實是基於想象的

  包括目前所知的一切政治模式,宗教,合作,群體文化,慾望消費。共同的想象造就了個體的這些一切。也促成了合作和穩定。政治語言“比如平等自由人權”是基於想象的,生物學角度才是理性實在。在生物學上來看是荒謬悖論的。只是普遍共識,確實這些謊言能起到更良性的社會作用。《獨立宣言》"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用生物學角度來寫“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演化各有不同,出生就有某些可變的特性,其中包括生命和追求快感”

  在對錯道德性歷史面前,人類對自己所做的一切其實只能默然,無法改變回退,對錯是無法評估的,差不多是同步進行,唯有“進步”這個特質指標總是明視訊記憶體在。比如“帝國侵略”“殖民”“農業vs狩獵”“科技革命”。

  3.宗教的意義

  在想象的秩序中,國家政治等概念其實是極不穩定的。而宗教相對於國家更利於合作,它能跨國界,高於國家的存在。一神vs多神,其實歷史上因為一神的極端,血腥屠殺遠遠超過多神時代。“古羅馬處決的基督徒不超過幾千人,但接下來1500年間引發的基督徒自相殘殺死亡高達數百萬”多神本質上屬於開明,很少迫害。神奇的是一神教因為極強的統治和擴張功能,迅速成為全球主流。要提供農業生產生活的需要,無法解決的問題,就由各種職權專業的神來解決。最高級別的神是不管的,“從他全職全觀的角度,某個王國戰爭輸贏、某個城市興衰、生老病死,根本不構成任何差別”。所以因為現實人們的需要,又創造出來類似多神的次級的“聖人,守護神”“要接近這個宇宙至高的權力,就代表要放下所有的慾望、接受福禍並存的事實,坦然面對失敗、貧窮、疾病和死亡。”“二元論”的提出彷彿是對其自身解釋悖論的幽默調侃。

  4.資本主義發展的疑惑

  能源不用擔心的問題。發展的理論,也不用疑惑,因為每隔一段時間總有科技革命出現新的財富。唯一就是環保。

殖民擴張:東西方的結局區別就是,西方人是除了抱著征服,還有大量的學者隨團“遠方一定還有什麼重要的事物,等著他們去探索,去掌握”!這個是他們的信念。也是歷史由來對於宗教對於社會對於自然,科學精神,懷疑精神。

  總之,這是一本非常有用的書,希望大家可以看看!

【《人類簡史》讀後感】相關文章: